登陆注册
3674800000004

第4章 自我意识(3)

为了形象地教好这节课,这位老师特意从学校找来了一面闲置的大镜子,辅助学生理解。课讲完之后,镜子仍立在教室的西墙上,正面对着第四组的同学。第四组纪律全班最差,可说来也怪,自从有了那面镜子之后,他们像中了魔法一样,一下子变得规规矩矩了,数学老师十分惊讶。不久,英语公开课安排在这间教室,这位数学老师也列席旁听,一会儿,因为不知所云就满脸倦意,哈欠连天了。这时他看到了镜中那萎靡不振的自己,深感形象不雅,只得打起精神端正坐好。他还发现,听课时总喜欢无所顾忌地评价别人的李老师,今天也出奇地安静。于是他突然悟到第四组进步的秘密了:是“镜子先生”让他们看到了“丑陋”的自己!此后,老师在黑板左右两侧的墙上各安了一面镜子。从此以后,同学们仪容整齐,上课认真、安静——班风在“镜子先生”的“无声”教育下大大改观。

以镜为师,在教室之内,也在教室之外。据说张伯苓先生特意在天津南开中学东楼过道中立一面一人高的大镜子,上面镌刻着张伯苓请严范孙书写的四十字:“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南开四十年校庆纪念特刊》)此即闻名中外的“四十字镜箴”。南开学生出入校门,常在镜子前照镜子,正仪容,理装束,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以至于他们走在街上,即便没有佩戴校徽,大家也都可以看出这是南开的学生。当时有人评论:“南开学校乃一极有精神之学校……学生均甚活泼而眉宇间有一种文雅之态度。”(《教育杂志》第7卷,第6期)“四十字镜箴”不仅在国内流传开来,甚至还引起外国教育管理者们的关注。当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伊利奥博士来南开学校参观,感觉学生们的精神仪态与其他学校很有不同,就特意询问校长张伯苓其中的原因。张校长颇为自豪地将伊利奥博士带到了镜子旁边,并将镜子上的“40字箴言”一一加以翻译和解释,伊利奥博士听后大加赞叹。他返回美国之后,特意将这个箴言告诉他人。美国罗氏基金会还特意派人来南开将镜上的箴言拍摄下来,寄回美国,刊诸报端,加以传扬。1916年,周恩来在南开《校风》报上发表了一则通讯:“我校事务室前所悬之大镜及上列格言,原为资警励全校师生之用。前次美人白崔克博士(Dr.Buttrick)来校参观时,睹之甚以为善。今格瑞里先生(Mr.Greene)致函校长索斯镜之摄影,并请将格言译作英文,同行寄去以为纪念,藉俟归美时,公之彼邦人士。”(《南开校风》,第26期)

一个人不仅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外在形象,就是较为抽象的对自我的准确认识,也需要通过他人的“反射式评价”来完成。从这种意义上说,一切具有反射、映照、借鉴功能的事物都可以称之为“镜”。这两种具体和抽象的“镜子”,前者亦可称为狭义上的镜子,后者为广义的镜子。公元642年,宰相魏征卒,唐太宗亲临恸哭,追思不已。其后,唐太宗上朝,常念及魏征在世时的犯颜谏诤,对左右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这就是著名的“三镜说”,这里所谓的“镜”,就是广义上的。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明君、圣主,恐怕与他善于以古为镜和以人为镜有关。唐太宗若要看清楚自己,必须通过魏征这面“镜子”;一个人要清楚地了解自己,必须通过他人这面“镜子”。

社会心理学把这种广义上的“镜子”现象称为“镜像自我”(The Self in Glass Looking)或“镜中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

“镜像自我”是法国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提出的概念。实际上,法国心理学家亨利·瓦隆首次提出了“镜像”这一观念。但是,拉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它。1936年,拉康在第14届“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年会上提出了他的“镜像阶段”理论;1949年在第16届年会上,他将上述论文修改后再次提出,标题为《精神分析经验中揭示的作为我的机能的形式因素的镜像阶段》。在《“我”之功能形成的镜像阶段》一文中,拉康指出“镜像阶段”通常是发生在婴儿出生后6个月到18个月之间的一段经历,在婴儿6个月到18个月之间,虽然婴儿还没有完全掌握自己的身体的活动,但是,婴儿已经能够初步想象自己是一个同一的和自控的实体。儿童在一面镜子面前发现了自己。他停下来,因镜子的反映而发笑,而且寻找拿镜子的人。他注视他的母亲或父亲,然后再次注意他自己。由于这个必然发生的阶段,儿童必定和他的母亲的身体分开(即断奶),而且必定能够发现并看见他人。也就是说,他必定能感到他和一个他者的分离,而且必定开始获得一个自我身份的认同。此外,“镜像阶段”的观念把黑猩猩和婴儿进行对比发现:黑猩猩和婴儿对他们在镜中形象的反应有所不同。黑猩猩能够区别出像它那样行动的物体,但是,一旦它形成这个观念,它就会牢记这个东西;相反,婴儿看到了形象的运动和他自己身体的运动之间的关系。

“镜中我”这一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C.H.库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的。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他说:“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即他有了某种想法——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取决于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社会组织》)

库利的“镜中我”概念由三重含义构成:①我们所想象的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是感觉阶段,是我们设想的、他人的感觉。②我们所想象的、别人对我们这种形象的评价,这是解释或定义的阶段,即我们想象的他人的判断。③由上述想象中产生的某种自我感觉。这是自我反映的阶段。库利指出,一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不是自己单独完成的,而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可以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他们想象着他人如何评价自己——从中获得自我的形象、自我的感觉、自我的态度。如同个人可以象征性的符号化环境一样,个人也可以象征性地将自己视为客体,在他人行为这面镜子中,看到自我的形象和感觉。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的,是在互动中产生的。库利还认为,所谓“镜中我”也是“社会我”,频繁的人际互动与传播活动是形成“镜中我”的主要途径。但是,群体作为参照之境,其重要性却有所不同,一些群体的重要性高于另一些群体,比较重要的对于形成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的群体通常有:亲密私人关系、初级小群体、同辈群体以及参照群体。

“反射性评价”(reflected appraisals)是“镜中我”的另一种称呼,也是指我们也可以通过别人对我们所做出的反应来认识自己。关于反射性评价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卡尔曾招募了一些信奉天主教的学生来参加研究试验。在实验中,主试卡尔首先给被试呈现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皱着眉的人。这个研究共有两种不同的实验条件:一是说照片上的人是教皇,二是说照片上是一个普通人。随后,主试者让参加实验的学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做出评价。结果发现,信奉天主教的人在看过皱着眉的教皇照片后,对自己的评价要远远比其他看到不知名人士照片的被试苛刻,也比看过同样照片的非天主教教徒做出的评价更为苛刻。可见,教皇皱眉的形象足以动摇这些信奉天主教学生心目中的自我形象。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联合国亲善大使去非洲的一个国家,回来后,他说那里的人的素质是全世界最低的:海关人员板着一张脸,计程车司机态度恶劣,餐厅侍者傲慢无礼,市民不耐烦而又充满敌意……后来,这位亲善大使无意间看到这样一段话:“世界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这话对他触动很大,于是暗暗下定决心再去那个国家时,自己一定要脸上时时都挂着笑容。结果当他再次走进这个国家时,看不到任何板着脸的海关人员,看不到态度恶劣的计程车司机,更看不到傲慢无理的侍者……在那里,人人脸上都挂着笑容,大家都亲切友善。这位大使这时候才发现,原来改变别人态度最好的方法是改变自己,也就是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镜中我”。那位联合国亲善大使就处在这个误区中,他带着“非洲人素质世界最差”的成见面对这个国家的人,必然板着脸,没有笑容,那么,他从他人这面“镜子”中看到的“我”,必然也是板着面孔、没有笑容;而当他读到了“世界(他人)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在其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的句子,决定先主动改变自己,之后情景就大不相同了——原先在“镜子”中板着脸的那个“我”充满了微笑。我们所生活的人际世界,实际上由不同的形形色色的“镜中我”组成;这个“镜中我”,你对他微笑,他就对你微笑;你对他皱眉,他就对你皱眉;你对他横眉怒目,他就对你怒目横眉……恰似每个人照镜子时所看到的那个“我”一样。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就知道该如何去“照一照”他人这面“镜子”了。

五、何以解忧:分解与递减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不快乐和心情不好的时候,恰如阴晴圆缺之交替,但是如果风雨阴霾持续太久,那就是忧郁了。忧郁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体验,但是当忧郁一直持续下去,愈来愈严重,以至于影响到人的正常生活时,就可称为忧郁症(depression)。临床上所说的忧郁症不仅是“情绪郁闷”,而是一种医学疾病,每年有上百万的人患上这种疾病。它不是一时的情绪低落,而可能会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具有极大的精神破坏性。忧郁症是一种无法抗拒或自己并不知道的消极感觉,它不分国际、性别、年龄,是一种最普遍的精神疾病。在人的一生中,有三个时期较易得忧郁症,即青春期的最后阶段、中年及退休后阶段、老年阶段。当代社会,社会转型加速,竞争加剧,工作压力加大,是忧郁症滋生、繁衍的理想温床。

一般情况下,忧郁症只有一些轻微征兆,如疲劳、失眠、肠胃不适、持续的头痛及背痛等,可能被误解为其他疾病。忧郁症患者说话少且音调低,速度慢,动作少且慢,严重时僵呆。据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如果一个人持续两个星期以上表现出以下五个或以上的症状,就需要就医或拜访心理健康专家:

(1)持续的悲伤、焦虑,或头脑空白。

(2)睡眠过少或过多。

(3)体重减轻,食欲减退。

(4)失去活动的快乐和兴趣。

(5)心神不宁或急躁不安。

(6)持续的对治疗无反应的躯体症状。

(7)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决策困难。

(8)疲劳或精神不振。

(9)感到内疚、无望或者自身毫无价值。

(10)出现自杀或死亡的想法。

同类推荐
  • 催眠术:生活中的心理诡计

    催眠术:生活中的心理诡计

    现代心理学认为,催眠术是打开人们心扉的一把万能钥匙,是一种通过影响潜意识改变他人心理和行为的技术。催眠并不像普通人理解的那样神秘,掌握起来也并不困难。实际上催眠术很贴近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在生活中熟练运用催眠术、耍点小“诡计”,很多棘手的事情都可以迎刃而解。
  • 本能的冲动与成功

    本能的冲动与成功

    这里弗洛依德清楚地肯定了集体力量在文明中的作用,看到了社会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意义,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在创造性的探索和活动中,即个人成功的最有前途的领域,理性与非理性是人的两条腿。理性离不开非理性,非理性亦离不开理性。他们的相互作用,才是成功的保证,人类的活动一面是走向未来,一面是走进历史,我们在看到文明的未来的同时,也会看到我们对文明的不满。本书本着通俗易懂的原则从弗洛依德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主要作品编译而成,并参考了一些英译本。
  • 宽恕

    宽恕

    “他有很多伤。”她以验尸官般的精准说,“光是上腹部就有五道伤口,这些伤口显示,用来刺伤他的凶器有很多种,或刺伤他的是一群人。”姆兰乌丽太太对“真相与和解委员会”(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提出她惨痛的证词,她说的是丈夫西塞罗失踪与遇害的经过。“他的下腹部也有伤,全身总共有四十三处伤。他们往他脸上泼硫酸。
  • 病魔心理学

    病魔心理学

    有人说,生命,是一场孤独的跋涉,一个人走,一个人停,一个人流浪;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坚强。心理学泰斗弗洛伊德也认为,成年人的行为模式根源于童年。这也就意味着大家都有“病”的根源在于每个人自己。这种说法我很理解,却不完全赞同。因为它无法解释,多年前距离我们似乎还很遥远的拖延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病症,为何会在今天这个时代,突然像病毒一样,在这熙熙攘攘、人流不断的都市里,无声地蔓延,以至于让我们这个时代也贴上了“众症”的标签?
  • 催眠二十八讲

    催眠二十八讲

    《催眠二十八讲》详尽地介绍了催眠术的发展及其具体的应用情况。在医学及心理学领域,催眠是比较神秘的一个学科。在近现代医学及心理学发展起来之前,催眠一直被蒙上巫术的阴影,为世人所不理解。随着医学及心理学的发展,人们慢慢了解到潜意识的存在,以及它在人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等方面起的巨大能动作用,从而使催眠术慢慢成为心理诱导、心理治疗等方面的一种临床技术。《催眠二十八讲》详细阐述了催眠术及催眠状态的特点、如何进行催眠、如何成为一名实施催眠的心理治疗师,以及催眠的作用及风险,使读者能够对这一心理治疗技术有所了解。
热门推荐
  • 勇闯鬼门关

    勇闯鬼门关

    马克·泰勒在阿富汗集市上发现了一台旧相机。该相机不仅能拍出很棒的照片,而且引发了一连串噩梦。他在梦中看到的灾难刚好就变成了现实中的悲剧;他不仅可以看见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而且还可以改变那些事情。然而,媒体把他的事曝光以后,他的生活就变得一团漆黑了……
  • 穿梭三界间

    穿梭三界间

    在平凡世界的一个小说爱好宅男陈敏,无意间被天道赐福给予他穿越世界的权利。让他从此与天长存,走向了自已的修仙之路。时也命也,看其如何改天换命,走出自已的道,为兄弟,杀尽不服之人。为红颜,战尽天下。最后成为了一名掌控者。替天道守护三界。
  • 海贼之成就系统

    海贼之成就系统

    意外来到海贼世界,被十四岁的娜美救下,获得成就系统,觉醒法神职业。成就:小有资财(持有1000万贝利)成就:克己自律(修行时间达到1000小时)成就:修炼狂魔(修行时间达到10000小时)……某处海上,望着那毁天灭地的巨大蘑菇云,娜美目光呆滞。“那就是罗恩你说的……五阶魔法?”“是的,它叫做——末日审判。”
  • 王子变校草:外星的婚约

    王子变校草:外星的婚约

    在遥远的星空外,人类所未知的领哉,有一个陌生的国度,那里的居民生着与人类相似的面孔,却拥着有人类无法想象的灵力,那里延承着君王制度,且不论男女,皆拥有着完美的容颜,而其中,血统越是尊贵,灵力越高,且容貌更加趋于完美,这里的子民,一生只能有一个命定伴侣,且要生死相随,永不离弃。这个星球被称为:那塔某一天,高中生念念在树下捡到一个疑似天使的男孩。而与此同时,那塔星上最华丽的殿堂里传来一声惊叫:达斯王子使用灵力去往地球了。(修改版.......)
  • 乾坤法渡

    乾坤法渡

    佛家有超度,乾坤有法渡!渡人,渡己;渡这天,渡这地;渡这乾坤日月,渡这万里河山;渡这腐朽的世道,渡这万世的轮回;渡这尘世之纠葛,渡这机缘之因果!只要修得法,无物不可渡!
  • 嫡女归来

    嫡女归来

    杀我皇儿,弑我亲母,夺我后位,抢我荣华富贵,还将我活生生烧死。你可想过,我还能回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之两世姻缘

    重生之两世姻缘

    她与他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她喜欢了他十二年。然而他却告诉她,他喜欢的是她姐姐。一朝圣旨赐婚,他成了她名义上的姐夫。适时恰逢两国联姻,为了远离伤心之地,她主动请缨嫁去邻国和亲……传闻和亲对象挽云国鬼面郡王貌丑如鬼、凶神恶煞、克父克母。乃是不详之人,哪知貌丑如鬼其实是俊美如神;凶神恶煞其实是温润如玉;克父克母也不过是另有隐情……相守五年,她心疾发作,临终前,她向上天许愿,若有来生,她愿先遇到他,白头偕老,永不分离。承蒙上天厚爱,得以穿越异世重生,不曾想商业联姻对象竟是前世相守五年的夫君。真好,这一世,我果然先遇到了你。霸道总裁?任性千金?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温柔宠溺的总裁老公和迷迷糊糊的总裁娇妻。
  • 都市之无上主宰
  • 大洋之恋

    大洋之恋

    一个发生在印度洋海岛上的爱情故事,清新,不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