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81800000027

第27章 修身养性,最难莫过于改变自己(4)

人生不管出现惊涛骇浪还是乌云笼罩,焦虑、苦恼都是无济于事的,忙乱里做的决定可能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糕,而恰如其分的冷静却能够让人稳住阵脚、挽回损失。冷静,是知识和智慧两者融合到一起的一种涵养,更是一种理性和大度的深刻感悟。人们面对现实的社会,必须具备一种人性的成熟美,要能够做到处之泰然,就会更快地到达成功的彼岸。“欲速则不达”的涵义就是要用冷静的心态去面对所发生的一切,用心去实现。不在危急的时刻做决定,而是以冷静的心态搜寻自己的智慧,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因为冷静是一种智慧。

南怀瑾说冷静是一种修养,这种修养是一种人生的态度,也是一种“豫立而不劳”的形象,同样这句话也是中国的千古名言,也是世人当做学问的格言。冷静是一种智慧和内涵的体现,忙中出错和乱中出错是一种普遍的行为,但遇事能够做到有条不紊的忙而不乱就是一种智慧。

做人做事都要有个准则

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南怀瑾说老子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有道行的人,也就是圣人们,他们必定是抱有“一为天下式”的思想,他们抱着这个思想不会动摇,不管情况如何都会坚持自己的原则,固守自己的底线。

南怀瑾说所谓的“一”,其实就是做人做事所具备的那个准则。古人大都很坚持原则,或者说坚持自己的底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吴晗笔下那不食嗟来之食的街头乞丐,还有面对严刑拷打而坚贞不屈的革命烈士等,他们都是有人生目标的人,在他们心里,原则就是不可触及的底线,没有商量的余地。

南怀瑾说现在的很多青年跟过去的青年相比,简直无法比较。现在的当代小青年大都是受物欲所惑,没有什么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别说什么原则不可动摇了。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简直就是茫然不知所措,甚至有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对于人生的前途还是一片的昏暗,没有目标。

南怀瑾说做木匠就是做木匠,做皇帝就是做皇帝。虽然身份和职业不同,但那都是外在的,其实对皇帝和木匠而言,人格是相同的。这个相同的人格取决于人生目标的相同。对人生原则而言,没有富贵低贱之分,也没有贫穷富有之别。人生要确定一个目标,这样才能找到自己要做什么。如果立志做一个学者,那么就立志一辈子都贡献自己于学业。如果害怕贫穷但又憧憬着学识渊博,那么这种情况南怀瑾说是不可兼得的事情,世间两全其美的事情几乎是不存在的。

世间的人受人尊重和敬仰凭借的不是位置的高贵和身份的显赫,而是自己的内涵和修养。一个随波逐流而与人同流合污的人是不会受到世人的尊重的,但一个敢于坚持自己原则的人是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的。圣人之所以会受到别人的顶礼膜拜,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他的坚持原则和固守本分,难得之处就是敢于坚持自己,不受外界影响。

一天,佛陀到人世间进行查看。路过一个村庄的时候,村里的一些人走到佛陀跟前去对他出言不逊,甚至有人咒骂佛陀,旁边的人越积越多,将佛陀围个水泄不通,指责佛陀的过错和不是。

佛陀站在那里仔细地、静静地听着世人的言论,他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听着,看着众人说的差不多的时候,他说:“我很感谢你们来找我,也谢谢你们对我的友好表示和规劝,你们让我知道我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不过很抱歉,我来你们这里只是路过,我还要赶路,因为下一村的人还在等我,我必须尽快赶过去,否则就是失信于人,你们知道的,失信于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我也不允许我有这样的错误。明天过后我会很有时间的,等我回来之后,如果那时候你们还有什么话想告诉我,再一起过来好吗?”

佛陀说完就转身离开了,那些围观指责的人简直不敢相信他们的耳朵,也不相信他们眼前所看到的情景,他们都在心里发问:“这个人到底怎么回事?”

其中一个人忍不住追上佛陀,问道:“你难道没有听见人们对你所说的话吗?人们把你说得一无是处,你却没有任何反应!难道你一点都不生气吗?人们这样说你,你应该感到难过和气愤才对,怎么可以这样淡然而没有任何的表情呢?”

佛陀依旧微笑着说:“如果你们说这些话只是想看到我听到这些话有何反应,那么我只能很抱歉地说你们都来得太晚了,如果你们在10年前来,这样的事情发生在10年前,那时的我肯定会有所反应,那么你们就会看到你们希望看到的我,那会儿的我一定会与你们争辩,为自己辩解,很生气也很气愤。然而,这样的事情发生在10年后的今天。这十年以来我努力地修炼自己,已经无法被人轻易地左右情绪了,己经不再被别人所控制,我己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为了别人而改变自己初衷的奴隶,我是自己的主人。我现在做的事情是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在做事,而不是跟随别人在反应。”

来人很泄气地叹了一口气,但与此同时他也似有所悟。真正的修养是在内心的,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定,也是一种宠辱不惊。

人生应该有自己的修养,这个修养就是坚守内心的原则,不管外界环境如何,都要做到坚守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才是真正的人生,这个人生才是自己做主的人生。

做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

梁实秋先生曾经说过:“寂寞是一种清福。”能够把寂寞当做幸福来享受的人必定是大智大慧的人,拥有一个坦荡的胸襟。能够把寂寞当做一种享受,是一种淡定的坦然。能够享受寂寞的人不管是居于闹市还是深处偏山,都能够“心远地自偏”,会把寂寞当做一种修行。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南怀瑾说真正为了道德而去修养的人,他们是不怕寂寞,不怕孤独的,总是不得志于一时,也是志在千古的。这一点对修道的人来说是有很深的认识的。

自古以来,佛道两家都是把寂寞当做人生真理去体悟的,佛家的隔断红尘,道家的清净无为,均是把寂寞当做修行的唯一途径。有篇禅理文章说:“真修禅的人,世人根本无法理解,外忘世界,内忘身心,行无伴侣,人情断绝,涡灭人我,若能如是身能安闲,心能入道,故此禅者给世人的感觉则是冷酷无情,心无众生。殊不知,不如是又怎能入道成道返回人间度众生呢?”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生不管历经怎样的沧海桑田,都要能够耐得住寂寞,在寂寞中修行,在寂寞中彻悟,在寂寞中达到大智慧。寂寞是人生的必修课,是成佛的途径和作为佛者必有的境界,不能忍受寂寞的人就不能成佛,所以寂寞在佛道两家的修炼中是最重要的修为。

南怀瑾举了个例子说明对修行的人而言,寂寞是多么难得的事情。南怀瑾说有许多的年轻人抱怨说:“我一辈子要做学问,修持道德。”南怀瑾觉得这样的行为是很难的,因为在他看来,一辈子都做学问是要做好寂寞一辈子的打算才行。这样的人要甘愿一辈子的寂寞,有时候一辈子还不够,还要更进一步,这样才能懂得如何来享受寂寞。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寂寞所吞噬,成为寂寞的俘虏。

周国平在他的《灵魂只能独行》中写道“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仅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与应答。灵魂的行走,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寻找上帝。灵魂之所以只能独行,是因为每一个人只有自己寻找,才能找到他的上帝”。这个“上帝”指灵魂的归宿、灵魂的家园,或者指灵魂抵达归宿和家园的某种力量。这里也在强调人生要耐得住寂寞,这样的人生才能取得胜利,懂得享受寂寞的人生才是丰富的人生。

世人无法达到佛道对人要求的境界,也没有必要刻意把寂寞当做人生的最高境界去追求,但人生只要能守得住自己不被物欲贪欲所困扰,当寂寞降临的时候,像梁实秋先生那样,把寂寞当做一种幸福,当做一种清福,这才是人生要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

南怀瑾说学道和成佛是一样的,不管是学道还是成佛都是要有一定的定力的。因为这些都是千秋的伟业,需要付出的不单是智慧,更多的时候是与寂寞相伴。这些事业的成功是千秋万代的成功,不是一时侥幸就可以成功的事情,得失之间只要能够把握好尺度就会知道何去何从。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做人首先要耐得住寂寞。

有一句名言说得好:“如果你想出人头地,你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成功的辉煌就隐藏在寂寞的背后。”在成功之前,必须要经受得住寂寞的考验,必须耐得住寂寞。人生在世,寂寞难免,能够在寂寞里学会走出寂寞,把生活调节得有滋有味,会是个幸福的人。寂寞只是一种心境,像一层薄薄的雾,撩开了就会发现,外面仍然很热闹、精彩。只需走进去,投入其中,生活便会变得情趣盎然。耐得住寂寞就离成功不会太远。

寂寞是一种心境,或因身体的孤独而产生,或因心灵的孤独而产生。深处深山幽林并不一定会寂寞,“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是独与静的享受。深处闹市不一定就不寂寞,“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真正的寂寞常常产生在闹市里的笑语饮宴上。在滚滚红尘中独享一种寂寞,远离人世间的纷争,怀揣雅士的淡定,心如明镜,如蛟龙畅游天地,身轻目清,恍若神明。在清净中、在明净中体悟人生的真谛,修炼人生的智慧,默默地享受生命带来的静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一种忧愁的寂寞,但也是孤寂里的一种享受;“今宵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寂寞,但也是一种乐观生活的享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一种离愁的寂寞,但也会是一种惦念的享受。

人生在世,寂寞难免。能够忍受寂寞,享受寂寞的人是智者,拥有雅士的淡定和坦然。在寂寞里不被寂寞所侵蚀,不沉于寂寞,能够在寂寞里独自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福气,把寂寞当做一种修行,不做寂寞的俘虏,在寂寞里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安宁。人生就应该如南怀瑾先生说的那样,要耐得住寂寞。

将贫穷与愁苦分开

世人经常会见到的一个词语就是“贫病交迫”,南怀瑾说世界上贫病交迫的人很多,因为凡是“穷”,则一定会“愁”。南怀瑾说穷的同时如果还忧愁那么就成了穷愁潦倒。世间的人对穷和愁而言,应该只能拥有其中的一个字。

穷是一种物质的体现,穷的本质解释就是物质匮乏,这种物质的缺乏是由客观的环境或者主观的修养决定的。就如晋代的陶渊明一样,他的穷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接受别人的馈赠,而保持着自己的人格,他宁愿穷也不要改变自己的意志。

陶渊明是贫穷的,但是他不愁,不为生活的贫穷而感到愁苦不堪。陶渊明辞官后回到家乡,与妻子一起过着安贫乐贱和“躬耕自资”的生活。这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句:“夫耕于前,妻锄于后”,体现的是共同劳动以维持生活的状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陶渊明酷爱菊花,宅边的空地上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种淡泊的心境。辞官后的生活是贫穷的,但世人从陶渊明的生活里丝毫没有看出忧愁,不管是何种忧愁,都没有看到,世人看到的大都是一种淡泊而致远的精神境界。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阁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虽然遭遇困厄,但意志很坚强,不会因为困难的环境而放弃自己的凌云之志。这句话是王勃的肺腑之言,也是因景生情的感叹之语,更是对王勃自己的真实写照。

唐高宗年间,王勃经人推荐参加了朝廷举行的制科考试,结果只谋得个“朝散郎”的闲职。随后被沛王招为修撰,后因写文章得罪高宗而被放逐。王勃遭遇了如此的仕途,对仕途已经心灰意冷。后虽然又谋得小小的官位,但也因此而牵连了家人。王勃也就是在去看望因为自己而贬官的父亲的时候路过滕王阁,因此做了一篇序言,由此来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

古往今来有许多的有志之士,他们面对生活的艰难险阻,总能执著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中也能够不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东汉马援说:“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化用了这句话,用来警示那些“失路之人”的人,告诫他们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王勃在做此序的时候正是怀才不遇之时,但仍有这般情怀,是很难能可贵的。

“志者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是一种精神。人生可以贫穷,但那种贫穷只是一种物质需要,而精神的不贫穷却是一种境界。贫穷的是物质而不是精神。很多人在贫穷的时候不思进取,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结果日日为了生活的琐事而忧愁,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愁和穷是分开的,发愁的很多人是那种衣食无忧的人,他们发愁的原因是想生活得更好,为了物质的追求而去忧愁生活。有的人忧愁的是生活的贫乏,但他只是忧愁,而不去思考着改变生活的现状。甚至每天都会幻想着天上能够有馅饼掉下,这样就不会穷困潦倒而生活有所满足了。

同类推荐
  • 二十几岁要懂的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要懂的人生经验

    二十几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尴尬的年纪,一方面我们有着年轻的体魄、蓬勃的朝气、充沛的精力和远大的理想,我们梦想着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达成功的彼岸;另一方面我们却不得不受制于经验的缺乏、人脉圈子的狭小、资金的短缺以及家庭的负担,从而拼搏在满是荆棘的道路上。在泥泞中摸爬滚打的我们总是免不了受伤,免不了碰壁,免不了暂时的失意。年轻的我们总要经历一些困难和磨砺才会成熟起来,才会总结出那么一点道理,才能恍然大悟,才能……但是,这时的我们,已经付出了太多太多,失去了太多太多。
  • 生意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生意经大全集(超值金版)

    多少生意人在追问:同样是做生意,为什么有人挣钱,有人却赔钱?商界成功的秘诀在哪里?事实上,当代商人企盼的秘诀并非遥不可及,它就掌握在商人自己手里。从古至今,成功的生意人无不具有自己长期奉行的商经,他们有相同之处,也有独到之处。正是这种商经,造就了他们不同寻常的大手笔,成就了他们伟大的事业。在今天-经商成功与否,不只取决于一个人的智商,还直接受制于他的情商、财商。只有过硬的综合能力和经验,才能笑傲商场,立于不败之地。想早日敲开财富之门,早日实现财富自由,并非难事,前提是你得准确把握住做生意的关节点,获悉睿智的经商之道。
  • 淬炼金牌优秀员工:职场制胜的88个要律

    淬炼金牌优秀员工:职场制胜的88个要律

    本书通过生动浅显的语言、明白晓畅的叙述,结合精彩纷呈的案例,以及点睛之笔“要律箴言”,针对事业起步期最容易犯的88个错误,从人际关系、工作方式、自我修炼、晋升道路等方面入手,剖析了成为优秀员工的必备特质,旨在引领奋斗在职场之上的你,成为受企业倚重、让老板喜欢的金牌优秀员工。
  • 势关成败:以势谋事的8种学问

    势关成败:以势谋事的8种学问

    本书阐述了要变被动为主动,就必须学会通过主观努力适应、把握并利用客观规律,学会去“用势”,也就是要能动地度势、谋势、乘势、导势、借势、蓄势、造势和转势。“势”是一个意蕴精微、涵义丰富的词,在不同语境中可分别解释为形势、姿态、权力、地位、时机、法度、情况、威力、规律和运动趋向等。任何人都要在“势”中生存。“势”有消长、逆转,“势”的运动变化对人影响很大。人置身于“势”中,被“势”那显然无形却几乎不可抗拒的力所左右、所推动,在一种不得不这样的格局中去作相应的运动演变。
  • 感悟人生的格言

    感悟人生的格言

    本书收录了数千句有关人生哲理的名言名句,全书共分八个部分,内容包括:“一得之见”、“晨光短笛”、“心香一瓣”等。
热门推荐
  • 亲情故事

    亲情故事

    无数事实、经验和理性已经证明:好故事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而以我们之见,所谓好故事,在内容上讲述的应是做人与处世的道理,在形式上也应听得进、记得住、讲得出、传得开,而且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她的本质特征和艺术光彩。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走进好故事,阅读好故事,欣赏好故事,珍藏好故事,传播好故事,我们特编选了一套“故事会5元精品系列”以飨之。其选择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点:一、在《故事会》杂志上发表的作品。二、有过目不忘的艺术感染力。三、有恒久的趣味,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启迪作用。愿好故事伴随你的一生!
  • 家常小炒精选128例

    家常小炒精选128例

    《美食天下(第2辑):家常小炒精选128例》老百姓最爱吃的经典小炒,最经典、最地道的做法,不可不学的大厨炒菜秘诀,让小炒色香味形全面升级。有最好吃、最过瘾的味道,好学易做的人气热门小炒,美味佳肴10分钟轻松上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绝世媚妃

    绝世媚妃

    “恭喜尊主,神功得成……”一夜缠绵,暧昧的气息还没褪去,她的心就坠入万丈深渊,原来,她的身体只不过是他练功的引子。只因一个“凤掌得天下”的传说,她成了众皇子争夺的对象。然而,谁是真心?谁又是假意?破茧成蝶,红颜一笑,惹得狼烟四起。狼烟四起,却也只为红颜一笑!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文道祖师爷

    文道祖师爷

    千元大陆,一个以武立命的世界,武道贯通历史,文道极衰。殷明持文圣人系统,开文气,立文道,一部山海经开创异兽奇闻,一部易经算遍前朝未史……请不要在意开头,并不是本文文风...欢迎大家加入文道书友群:859099381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凉粉就馍

    凉粉就馍

    李天德的凉粉摊,在这个山区小县的大街上真成了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人们来到这里,不由自主地都用目光搜寻着它。走近了,吃不吃凉粉是另回事,但都要站在一旁,驻足观望一番。看一看那抹洗得光洁闪亮的凉粉担子和洁白闪亮的坨子,闻一闻油泼辣子的清香和那股沁人心脾的芥末味儿,对着头戴白帽、身穿白大褂的李天德寒暄几句,或是淡淡一笑,打个招呼,才慢慢地走开了。有的人走出老远了,还要扭回头来望一眼。他二十多岁上挑起这副凉粉担子,一挑就是三十多个年头。他的凉粉摊子也就在这条大街上摆了三十多年。因为,他的家就紧挨着县城。
  • 木澡盆里的女画家

    木澡盆里的女画家

    木制澡盆里的她成了一个蜷曲的、褐色的物体,卧在污秽不堪的黑水中。盆外是密密麻麻的小昆虫。我强迫自己又看了一眼,急忙合上眼睑。我震惊得头晕目眩。一股恶臭味顷刻间湮没了我。我屏息跌跌撞撞跑出门廊,跑进冰冷的雨水中。天啊!可怜的卡罗尔!
  •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华报道是美国媒体的重要报道领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这种趋势越发明显。就整体而言,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以负面为主,批评多于赞扬,指责多于肯定,在报道台海问题时,这种现象更加明显。本书引用英文报道原文,通过解读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台海问题报道,揭示其对两岸报道立场的严重偏差。
  • 花开倾城未得归

    花开倾城未得归

    “一生一世一双人……”“好!你这话我可记住了,以后你若负了我,我定逃到天涯海角,让你再也找不到!”“我定不负你。”昔日的光景还在眼前,旧人不见。一世倾城半世缘,缘聚缘散缘终灭。初月落雪花常在,花开倾城未得归。“所以我们终究……还是无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