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35900000006

第6章 山海印象(3)

从《海市诗》与《书吴道子画后》看,这两件手迹都是苏轼写给时客居蓬莱的河内史全叔的。另据《东坡志林》载,苏轼在蓬莱还画过一幅枯木竹石图,“自谓此来之绝”,也给了这位史全叔,可见苏史的过从甚密。苏轼离开登州以后,或即史全叔为纪念这位一代文宗,便首先想到把他的《海市诗》摹勒上石,以垂久远。而当时摹勒之事是难以放大与缩小的,所以只有照纸幅的尺寸确定石之大小。或在《海市诗》刻竣时,又发现碑石的背面尚可刊刻,于是史氏就所藏选出了《书吴道子画后》手迹,所憾此纸比之《海市诗》手迹短了几行,于是另选有关手迹填满,刻成后即成为今天这令人生疑的卧碑了。想象出这一层,再徘徊于碑前,谁能不为古人的苦心而付出会心的一笑呢?

因为卧碑亭卧碑的墨迹出自一代文宗苏轼之手,所以备受人们珍视,整个卧碑也便成了蓬莱阁的文物珍品。

宾日楼望日楼

宾日楼位于丹崖山巅东侧,与普照楼左右并立。宾日楼是一座八角双层十六柱木质结构亭式建筑,登楼远望,视野开阔,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曾选择这里作为外景。该片开头日出的画面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在民国版的《蓬莱县志》和高英先生执编的《蓬莱阁志》中,都言称这座宾日楼亦名望日楼。1992 年和1998 年两种版本的《蓬莱阁志》也都沿用了这一说法。而在清代以前的各种版本的《登州府志》及《蓬莱县志》以及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葛家修先生执编的《蓬莱阁志》中,却都称望日楼,没有宾日楼之谓。

至于这一景观的始建时间,高英执编的《蓬莱阁志》记为“不详”。但又说“裨海本《东坡志林》有‘与同僚饮酒日宾楼上’的记载,可能宋代已有此构了。”后来几种版本的《蓬莱阁志》及蓬莱阁导游词,也都沿用了这种说法。近查几种版本的地方旧志,却发现清代以前的望日楼和宾日楼都是分别表述的,而把望日楼称为宾日楼,最早是从民国版的《蓬莱县志》开始的。再一查证,把望日楼说成宾日楼,其实是一种嫁接。原来,蓬莱确有一座宾日楼,却不在丹崖山上,而在登州府衙后。明代泰昌版《登州府志》称:“宾日楼在府治后,登州古嵎夷之地,取书‘寅宾日出’之义。今废。”在清代顺治版的《登州府志》中,则有这样一段记载:“《齐乘》云:‘《东坡志林》云:东坡居士移文登五日而去,眷恋山海之胜,与同僚饮酒宾日楼望日楼宾日楼,酒酣作木石一纸,投笔而叹,自谓此来之绝。河内史全叔取而藏之。楼侧旧纳川亭,东有颂德堂。’”当然,该志所提的宾日楼,仍然位于府治后。清代道光版《蓬莱县志》完全引用了以上之说。元代于钦的《宾日楼》诗曰:“旸谷迎朝日,丹霞射海楼。云随华表鹤,风送日南舟。孤岛烟中树,平波槛外秋。凭栏一登眺,西北是神州。”元人李愿也有一首咏宾日楼的诗:“壮观海边洲,峨峨宾日楼。东方钦历象,南亩事锄耰。雨腻柰阴暗,风和多晕秋。仓箱致盈实,人绝馁寒愁。”这两首诗所指,仍然是府治后的宾日楼。

如此看来,丹崖山上的宾日楼与登州府衙后的宾日楼根本就不是一座楼。当年苏东坡与同僚饮酒不在丹崖山上的宾日楼,而在登州府衙后的宾日楼。这座宾日楼在明代就已经不存在了。它的名字已经冠给了普照楼南侧的观澜亭,明时的观澜亭称为宾日楼。到了民国时期,人们又把这座宾日楼与望日楼联系到了一起。

既然不是同一座楼,那么,自1985 年之后的几种版本的《蓬莱阁志》中对宾日楼的解释及始建时间的推断都是不够准确的。准确的解释应该是:宾日楼原称望日楼。至于始建时间,仍然难以详考。不过,从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明代泰昌版《登州府志》看,望日楼就已经矗立在丹崖山上了,说明这座丹崖山上观看日出的别致古楼最晚也是建于明代的。当时一位叫王云鹭的知府还专为望日楼撰写了一首七言古诗:

天鸡四鼓鸣呜呜,炎官火伞奔天吴。

浩劫灰沉势尽燃,鳌足掣断翻轻轳。

手扪扶桑欲大叫,旸谷恍日摇窗窔。

孰云天径十六万,洪濛一点通灵窍。

须臾露滴收繁宿,吴门疋马入驰骤。

槛外寒涛风拂感,堞边别岛云浮豆。

隙中白驹常如此,鲁阳怒戈亦曷止。

九鸟妖随羿矢飞,夸父依然空渴死。

万古晦明聊舒卷,青天白日贵无靦。

肝胆秦越奈尔何?莫道长安有近远。

在丹崖山的宾日楼上,有几副楹联也很有鉴赏价值:

久知世界一泡影;愿向先生借枕头。

莫问神仙,看汉柱云迷、秦桥石烂;

曾经沧海,忆钱塘月满、黄埔潮来。

吟啸几人,同祠丹崖,地近东坡,知从古忠孝神仙、心源一契;

翱游天下,小暮苍梧,朝来北海,看此间蓬瀛方丈、拳石三山。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岁月的变迁,丹崖山上的望日楼也是有过毁弃复建之变的,就连位置也不是恒久未改的。据道光版《蓬莱县志》载,清代时望日楼就已废弃而改为海镜亭,并且不久亦废。葛家修执编的《蓬莱阁志》,则说已圮的望日楼当在白云宫内。那么,今天所见到的宾日楼,是当年望日楼名称的更换,还是其他景观的名称借用,也是需要进一步考证的。

丹崖山上仲连祠

丹崖山上的古建筑群中,有一座纪念鲁仲连的建筑物—仲连祠。该祠的位置开始在宾日楼侧的吕公亭处,清光绪版《登州府志》则称宾日楼即是在仲连祠原址上建起来的。仲连祠的始建时间已很难考证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建成的时间要早于宾日楼和吕公亭。另外,明代的一位叫王在晋的巡抚在诗中写道:“而今尚说田横寨,东海空谈鲁仲连”,说明这座仲连祠起码在明代就已经存在了。

既然宾日楼和吕公亭是在仲连祠的原址上建起来的,则说明有了宾日楼和吕公亭之后,仲连祠在丹崖山上就不存在了。到了清朝末年,出了一位淮军将领叫吴长庆,光绪年间受命为广东提督。在他还没有到任时便被遣来山东帮办海防事宜,驻军丹崖山畔。也就是在这儿,他收留了前来投军的袁世凯。吴长庆是位文人将领,对鲁仲连很崇敬。当他得知丹崖山上曾有一座仲连祠后,便倡导地方把这座建筑物重新恢复起来,位置选择在三清殿前台阶下的南北甬道左侧。就这样,仲连祠重新立在丹崖山上。

后来,吴长庆被清廷派往朝鲜平息禁军叛乱,立了大功,却和当初在登州时收留的袁世凯发生了矛盾,心情很是郁闷。光绪十四年,他奉命移防于金州,当年病逝在这里。直隶总督李鸿章疏请优恤,付史馆立传,准于立功地方,建专祠,谥武壮。为了纪念这位曾驻守过登州的提督大人,丹崖山上的仲连祠便被更名为吴公祠了。至此,仲连祠的称谓,又丹崖山上仲连祠消失在丹崖山的雾霭之中。不过,这座由仲连祠改为吴公祠的建筑单体,至今尚保留在白云宫山门内甬道北端的左侧。然而,时称儒将的广东提督吴长庆,毕竟在蓬莱的影响不大,因此,他的纪念祠也未曾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快便被改作他用,人们也很少知道丹崖山上还留有他的遗迹。

回头再说这仲连祠,曾两度矗立在丹崖山上的仲连祠,却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至今已成为鲜为人知的旧迹陈踪。这也是一件值得探讨的事。首先来看一下鲁仲连这个人物。鲁仲连是战国时期的齐国人,是当时稷下学宫后期的著名先生。他既有学问,又能言善辩,且善于计谋策划,常周游列国,为一些国家排忧解难。他虽贫贱肆志,然时出而救时,符合时代潮流。他因功得到齐王赏识,欲封给爵位,却坚辞不受,飘然而去,过起了隐居生活。他的这种功成归隐之举一直被世人所景仰和津津乐道。晋代的左思曾以“功成不受赏,高节卓不群”的诗句赞美他;唐代的李白也极力推崇鲁仲连“却秦振英声”的壮举。

那么,一位两千多年前的稷下先生,怎么能和半岛一隅的蓬莱联系在一起呢?他的籍贯和身后安息之地均非蓬莱,却为什么能在蓬莱的丹崖山上立起一座纪念祠呢?一些史籍称,这位鲁先生为逃避爵赏,是隐居于海上的。有人是不是因为这一点就猜测鲁仲连曾在蓬莱这一带驻足过的呢?因为蓬莱有一片令人神往的仙海,最为适合隐居。而王士桢在他的《池北偶谈》中却说,在今天的山东桓台县东北的锦秋湖上有一个地方称为鲁连坡,传为鲁仲连的居所。另有明嘉靖年间纂修的《新城(今桓台)县志》记载:“去城二十里,今华沟,古鲁连坡也,有鲁连井”。又记:“桓台锦秋湖畔锦秋庄,稍北有鲁连墓,即古狄城旧址,先生逃逸地”。很显然,鲁仲连的隐居地被认定在了桓台。也许有人会问,不是说鲁仲连逃隐于海上吗?桓台并没有海呀,怎么能把此地说成是鲁的隐居地呢?《青州府志》则说:“古人有时称湖为海,‘海上’即湖上,盖指锦秋湖也”。这样一来,鲁仲连隐居于桓台就无可辩驳了。

既然鲁仲连的隐居地不是蓬莱,是不是他曾经到过蓬莱呢?

如果他没有到过蓬莱,丹崖山上建专祠的来由又是什么呢?这些问题都是须要继续考证的。也许正是由于年代的久远,史实难以搞得清楚,加上这位鲁先生的影响力等诸多原因,丹崖山上的纪念祠才难以存留下来。就连清代和民国《蓬莱县志》所载的晋代夏侯湛的一首赞美鲁仲连的诗也不被人们所注意。他在诗中写道:“峨峨先生,有邈其节。成仁忧乱,抗道自洁。随事抑扬,与时开阖。在幽能泰,处闷惟悦。”晋代时尚无蓬莱这个行政单位,至于当年的修志者为何把这首诗收录在县志中,也是值得研究的。

消失了的白云宫

沿丹崖山势而建的蓬莱阁,四周被一道围墙环绕。南面东西一字排列着三座山门。中间与丹崖仙境坊相对的山门额书“显灵”二字,即为“天后宫”的山门。西门额书“龙王宫”,即海神广德王宫殿的前门。东门额书“白云宫”,显然是白云宫的前门。而门内并无殿宇,却是一个花坛,越过花坛有卵石甬道通往三清殿,甬道两侧松柏繁茂,浓荫宜人。只有宫门,没有殿宇,说明蓬莱阁古建筑群是有残缺的。而令人遗憾的是,这里曾经存在过的白云宫究意建于何时,其规模形制如何,里面供奉着哪路神仙,却一直无从查考。史料记载,明万历三十一年,白云宫毁于火灾,总兵李承勋捐资重建。据此推断,在此之前,白云宫就已经存在了。另有资料记载,清顺治年间和清道光十八年,白云宫曾两度重修。那么,最后一次被毁的时间和原因呢,却史志阙如,口碑无传,至今尚是一个谜。

作为旅游胜地的蓬莱阁,对景区的每一景物都要向游人说出一个由来,而这只有门面没有殿宇的白云宫,却实在让导游员尴尬。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对于白云宫,导游员用七仙女下凡的地方向游人做解释,并且言之凿凿,以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词为依据,说得活灵活现。就连今天使用的导游词仍在沿用这一说法。风趣侃味倒是有了,却不免失于牵强。

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在回答董永的问话时,唱词中确实有一句“我本住在蓬莱村”,但是这只能看成剧作家根据神话特点的一种虚消失了的白云宫构。“蓬莱村”,一个仙境意蕴十分浓厚的字眼,只有仙人才有资格在这里居住。七仙女对董永的回答,既含蓄又得体,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这都归功于剧作者带有传奇色彩的文笔。但是被蓬莱阁景区的导游员直接拿过来借题发挥。却恐怕是剧作者所始料未及的。蓬莱阁被视为人间仙境是事实,但是这消失了的白云宫是否就是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七仙女是否愿意在这里凑一下热闹呢?“楼阁玲珑五云起,中间绰约多仙子”,既然七仙女由此下凡,却又谎称自己家住蓬莱村,那么,蓬莱村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仙村了,是一个出仙女的村庄。

云宫知何去,剩有游人处。而纷至沓来寻找白云宫的游人,最想知道的是白云宫的真实面目,却不想在云里雾里折腾得眼花缭乱,反把它乡做故乡。

或许,总有一天,白云宫的来龙与去脉,会搞得十分明白。

碧海丹心

在蓬莱阁主阁前院的南墙壁上,镶嵌着四个醒目大字的石刻—“碧海丹心”。这是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书写的。“九·一八”事变后,冯公开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主张抗日,因而受到蒋的排斥。1934年5 月,他与国民党之元老李烈钧一起来到蓬莱。在游览蓬莱阁时,李烈钧书就一副对联:“攻错若石,同具丹心扶社稷;江山如画,全凭赤手挽乾坤”,并请冯题写眉批,冯信笔写下了“碧海丹心”四个大字,抒发了忠心报国的情怀。

同类推荐
  • 不知多少人羡慕你正青春

    不知多少人羡慕你正青春

    成长是得到的过程,亦是失去的过程。磕磕绊绊地逢迎,费力地讨好,懂了太多事,却渐渐也失去了自己,丢了最简单的快乐。青春像一种天性,正值怦然心动的青春中鲜活的人们,别被眼下的懊恼、迷茫、得失阻碍,尽情去享受这个年龄的快乐吧!该懂事的时间长达一生呢!青春已逝的人们,只要心中时常记起青春,甚至有勇气重走青春,仍旧可以继续年少,谁不曾青春过,又有谁的青春不迷茫?与其磕磕绊绊地逢迎这个世界的规则,还不如活出每一个年龄该有的精彩,毕竟一生那么长、快乐这么短,有些事还是别懂得太快。这本书像捧在手中的纸上直播剧,会让你重走青春,怦然心动又忍俊不禁。
  • 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集(译文经典)

    彩画集:兰波散文诗全集(译文经典)

    从十六岁后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兰波似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焦灼求索的状态。他为什么放弃写传统形式的诗作,转而致力于散文诗?这显然与波特莱尔发表著名的散文诗之后,巴黎诗风的变化有关。兰波认为,诗人必须成为“通灵者”、“无比崇高的博学的科学家”,“通过长期、广泛和经过推理思考的过程,打乱所有的感觉意识”,通过所谓“言语的炼金术”,寻求一种“综合了芳香、音响、色彩,概括一切,可以把思想与思想连结起来,又引出思想”、“使心灵与心灵呼应相通”的语言,以求达到“不可知”。这“不可知”并非某种形而上的客体,有时与他诗中所说的未来的“社会之爱”有关,又或者是某种理想。以上种种,可以说就是兰波的象征主义。本书收入法国天才诗人、象征主义大师兰波所有的散文诗作品,包括《地狱一季》《彩画集》,并附有著名的《“通灵者”书信》二封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等人的评论。《地狱一季》和《彩画集》虽形式独特,含义诡谲难解,却展现诗人在巴黎诗风转变后,所创造出的新诗学与对创作的探索。作品流露出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生活风情,与彼时之文化传统相呼应,字里行间回响着诗人对自我与世间的挑战。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收集了刘心武回忆自己家世、出身、成长、求学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一组文章,记录了他在文学路上的成长故事,真实还原了其从青涩到成熟的创作历程,体现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和感悟。刘心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其人生和创作历程堪称一个文学时代的缩影,刘心武文学回忆录是阅读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读本。
  • 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为“大美中国”书系之一(全套分为:江南、西北、塞外、中原、湖湘、岭南、青藏、川渝、皖赣、齐鲁十卷),近日由云南民族出版社重磅推出,书中部分文字为本人新作,属首次结集出版。全书图文并茂,收入作者生活及地域人文照片100余幅,彩色印刷。
热门推荐
  • 随行星辰

    随行星辰

    “你不属于这片星空。”神明站在至高处俯视他,他却看不到他们具体所在的位置。“为什么?”与众神猜测的一样,他只是冷冷地站在下位,毫无一丝波动,这般冷静,就像现在他们判处的不是他。可是任他的声音在星空里徘徊不去,依旧没有上位神明回答他。
  • 你不努力,谁能给你想要的幸福

    你不努力,谁能给你想要的幸福

    本书通过45个故事,告诉年轻的女孩,要独立、自强、自信,人生路上有荆棘、也有鲜花,不管生活给了什么,都要微笑面对,保持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就设法改变自己,用一个好心态,去坦然迎接生命的考验。
  •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詹新惠从党报集团体制的历史沿革到党报集团经营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自然,书中所论列的观点未见得都准确,有些研究可能还受到实践的制约。便至少这本书引起了我们思考的兴趣,也开启了新的思路。
  • 致命游戏等您来战

    致命游戏等您来战

    一封名为游戏邀请函实为“人口清理通知书”,一夜之间送到了贫民区所有十年内毫无作为的人手里,从此生死不由人。主角云落天,被生父追杀不成,又陷害参与到了这一场致命游戏中来。失败的代价,就是失去自己的生命,而胜利的条件,却是别人的死亡。残酷的角逐之下,暗藏的阴谋层出不穷。繁都之下,《致命游戏》正在上演……
  • 暖宠无限之娇妻入怀来

    暖宠无限之娇妻入怀来

    那一年,叶凉夕十五岁。生父不详,母亲去世,她住进帝京四大豪门之首的傅家。那一年,傅景湛二十五岁。傅氏集团唯一继承人,人说他矜贵清隽,少年老成,疏淡内敛,生活苛律几近变态,是帝京呼风唤雨,无人敢触其锋芒的天之骄子。家里莫名其妙多了只小白兔,傅景湛对此并无意见:养只小兔子而已。叶小菇凉表示:男神好冷淡怎么办?后来,人们发现,高冷禁欲的傅大boss一点也不高冷不禁欲不冷淡!后来,傅景湛才知道,小白兔也不好养。小白兔渐渐长大,被大灰狼盯上了!傅大boss不淡定了。小白兔名声大噪,要离开他身边了!傅大boss着急了。更有甚者,亲生爸爸找上门来想要带走他一手养大的小兔子!怎么可能?傅大boss大怒,把小白兔叼回窝,吃干抹净。吃瓜群众一脸懵逼:叶姑娘上辈子是拯救了世界么?男神,还能让我们好好瞻仰么?其实啊,没有人知道。高冷的傅先生,私底下把他的小姑娘亲亲抱抱举高高,宠得不行。其实啊,傅景湛不知道。那一年,第一次见到小姑娘,他从光中朝她走去,照亮了她黑暗的四周。从此他成了叶凉夕生命中唯一的光与暖。***【暖暖哒小剧场】傅先生对她宠得不行,人说傅景湛跟个老父亲似的,叶姑娘不喜欢这话,问怎么办?傅先生:“咱们证明给他们看。”叶姑娘:“怎么证明?”傅先生:“慢慢证明……”漫长而不可描述的证明之后,叶菇凉睁着一双湿漉漉的眼睛埋在被窝里控诉地看傅先生。男人眸光潋滟,目藏远山,捏着小姑娘的下巴,笑,“我老么?”叶姑娘气鼓鼓把自己彻底埋进了被窝,哼,才不老!她明明想问的不是这个问题好么?***ps:①暖宠治愈系故事。②一对一,多cp。
  • 走过荒芜的年少

    走过荒芜的年少

    懵懵懂懂,兜兜转转,走过苍白的童年,踏过荒芜的年少,迎来不是岁月静好的今天。谁不是人世间匆匆过客,但谁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故事的好与坏精彩与否都不一样。谁的青葱岁月,谁的花样年华。
  • 我是王重阳

    我是王重阳

    逗比中二青年穿越到王重阳身上,却发现世界并不像之前看过的小说那样,乔峰,段誉,黄老邪等人居然共存于世,金庸群侠聚集一处,他能否重现中神通的风采呢?
  • 倾我余生只暖你

    倾我余生只暖你

    他千方百计折磨她,她以为他凉薄无情,无心无爱;直到生死关头,他用胸膛为她挡下子弹……--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妖武圣帝

    妖武圣帝

    神龙转世重生,为救心爱之人,踏上逆天之旅,征战万界天骄,续写一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