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24

第24章 中卷(8)

【译文】

你在信中说:“现在还为朱熹、陆九渊争辩的人依然存在。我常常对朋友说,圣学不得昌明已经很久了,暂且不必再枉费心机去为朱熹、陆九渊争辩谁是谁非。只依据先生的‘立志’来点化人,倘若此人真能辨别出这个志向,决意要把圣学弄明白,那么他已经基本上明白了。朱、陆二人谁是谁非,就算不去辨别,他自己也自然感觉到了。我曾经看到朋友中有非议先生学说的,就觉得很生气。朱、陆两位先生给后世留下了这么多的争议,也可以看出二位先生的功夫有不纯熟的地方,明显有意气用事的弊病。程颢先生就没有这种毛病。他同吴涉礼讨论王安石学说的时候说:‘把我的想法全部告诉介甫,不有益于他,必有益于我。’是何等从容的气度啊!我曾经看到先生给别人的信中也引述了这句话,希望朋友们都能做到这样,是吗?”

这段议论说得很对!希望你告诉所有志同道合的人,各人暂且各自反省自己的是非,而不要去谈论朱、陆二人的是非。用言语去诽谤别人是很肤浅的;如果自己不能身体力行,而仅仅是从耳朵听进去又马上从嘴巴说出来,成天夸夸其谈,实际上就是在自己诽谤自己,而这种诽谤对自己的伤害是很深的。但凡现在天下议论我的人,如果能从中获益,那么,都是在与我砥砺切磋,对我来说,无非是更加警惕反省自己、修养品德。荀子说“攻吾之短者是吾师”,老师会讨厌吗?

【原文】

来书云:“有引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①。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晦庵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晓,每看书至此,辄为一惑,请问。”

“生之谓性”②,“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注释】

①“人生而静”三句:程颢语出自《河南程氏遗书》卷一。向朱熹问这话的是严时亨。人生而静,语出《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②生之谓性:语出《孟子·告子上》:“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知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严时亨引用程颐先生的‘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问为什么不能说?为什么不是性?朱熹回答说:‘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两位先生的话我都不明白,每次看到这里,就会产生疑惑,因此向先生请教。”

“生之谓性”,“生”字就是“气”字,也就是说气质就是天性。“气”就是“性”,人生而静以上是不容说的,才说“气就是性”,性就已经偏向一边了,就已经不再是天性的本原了。孟子的“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的。然而人性善的发端必须在气上才能看见,如果没有气也就无处可见。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就是气。程颐先生说“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这也是因为学者们各执一词,只能这样说。如果他们能很清楚地看见自己的天性,那么气就是性,性就是气,根本就没有性和气的区别了。

答陆原静书(一)

【原文】

来书云:“下手功夫,觉比心无时宁静,妄心固动也,照心亦动也。心既恒动,则无刻暂停也。”

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①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②之学矣。

【注释】

①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语出《中庸》:“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

②至诚无息:语出《中庸》:“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徵。”

【译文】

你在信中说:“当着手用功的时候,感觉自己的内心没有一刻是宁静的,虚妄的心固然是在活动,澄亮的心也是在活动的。既然心是恒久运动的,那么就不会有片刻的停息了。”

你越是刻意追求宁静,就越不得宁静。虚妄的心是活动的,而照心则是不动的。恒照就能恒动恒静,这就是天地万物之所以永久不停歇的原因。照心本来就是明亮的,妄心也是明亮的。《中庸》说:“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只要有片刻的暂停,就会灭亡,就不是至诚而不停息的学问。

【原文】

来书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道:“良知也有它起源的地方。”等等。

说这句话也许是因为你听后未经审查。良知是心的本体,也就是前面所说的“恒照”。心的本体无所谓有无起源。即使是妄念产生的时候,良知也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人们没有觉察到良知的存在,所以有时便会把良知放弃掉了。就算是昏庸闭塞到了极点,但良知仍旧是明亮的,只是没能体察它,有时候就会遭到蒙蔽。虽然有时放弃了良知,但它的本体依然是存在的,存养它就行了;虽然有时遭到了蒙蔽,它的本体其实未曾变得不明亮,体察它就行了。如果说良知也有起源的地方,那么就是认为良知有时不存在,这样,良知就不是心的本体了。

【原文】

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道:“您先前关于‘精一’的论说,是不是就是作圣人的功夫呢?”

“精一”的“精”,是从理上说的,“精神”的“精”,则是从“气”上说的。理是气的条理,气是理的运用。没有条理就不能运用,没有运用也无法看见所谓的条理。掌握了精,就能精、能明、能一、能奇、能诚;做到了一,也就能精、能明、能一、能神、能诚。精和一原本就不是两回事。但是后世儒生的学说和道家的养生学说却各执一端,是因为他们不能相互取长补短。先前关于“精一”的论说,虽然是为了你能爱护保养精神才说的,然而作圣人的功夫,其实也不外乎这些。

【原文】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①,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②,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③、七返④、九还⑤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注释】

①元神、元气、元精:道教名词,合称三元。

②阴根阳,阳根阴: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③三关:道家以口为天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合称三关。《淮南子·主术》谓耳、目、口为三关。另有说法认为三关为人身的三个穴位,是炼丹的道路。

④七返:道教以七代火,心属火,降心火于丹田下,养得肾中真气,复返于心田,即为七返之功。一说为七返灵砂,道教所说的仙药,服之可以还魂,因在炼制过程中要经过七次转化,故称七返。

⑤九还:道教以九代金,情属金,摄情归性,养得性光圆明,以还先天真性,即为九还之功。一说为九还丹,道教所说的仙药,服之可以长生不老。炼制过程中丹砂变成水银,经多次变化又成丹砂,故名九还。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元神、元气、元精,必定各有其寄托发源的地方。又有所谓的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等等。

良知仅有一个,就它的妙用而言叫作“神”,就它的运行而言叫作“气”,就它的凝聚而言叫作“精”,怎么能够凭它的形象、方位来求得呢?真阴之精,是真阳之气的母体;真阳之气,是真阴之精的父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阴阳并非分而为二的两件事。假如我的关于良知的学说昌明了,那么这一类的问题不用说也就明白了。否则,就会像你信中所说的三关、七返、九还等,还有无穷无尽的疑问。

答陆原静书(二)

【原文】

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真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译文】

你在来信中说:“良知,是人心的根本,也就是所谓的‘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根本,就是‘廓然大公’,为什么普通人都不能持守,而需要学习呢?中和、寂静、大公,既然也是心的根本,那么就是良知了。那么现今只需在心中体察,就应该是知无不良,然而中和、寂静、廓然大公实际上却没有,难道良知还超然于体用之外吗?”

人性没有不是善的,所以天生的道德意识没有不是好的。良知就是“未发之中”,就是“廓然大公”“寂静不动”的本体,是每个人都具备的。但是良知不可能不被物欲所蒙蔽,所以必须学习清除物欲的蒙蔽。然而这对良知的本体,也不会有丝毫的损害。知无不良,如果中和、寂静、大公不能完全呈现,那是因为私欲的蒙蔽未能全部去除,而良知的存养也还不够纯正。体就是良知的本体,用就是良知的运用,怎么会有超然于体用之外的良知呢?

【原文】

来书云:“周子曰‘主静’①,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决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尝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注释】

①主静:语出周敦颐《周子全书·太极图说》:“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

【译文】

你在信中说:“周敦颐先生说‘主静’,程颐先生说‘动亦定,静亦定’,先生说‘定者,心之本体’,这里的‘静’和‘定’,并不是不闻不看、不想不做的意思。而是指一定要保持认知、保持存养、遵循天理。然而保持认知、保持存养、遵循天理,明显是动的,属于已经发动,为什么说它是静呢?为什么说它是心的本体呢?这个静和定难道是贯通于心的动静吗?”

理是静止不动的。能够保持认知、保持存养、遵循天理,就是不看不闻、不想不做的意思,而并非是槁木死灰。看、听、想、做与理合而为一,而没有另外的看、听、想、做,这就是动而不动。即程颐先生所说“动亦定,静亦定”,也就是指体用一源。

【原文】

来书云:“此心‘未发’之体,其在‘已发’之前乎?其在‘已发’之中而为之主乎?其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之体者乎?今谓心之动静者,其主有事无事而言乎?其主寂然、感通而言乎?其主循理、从欲而言乎?若以循理为静,从欲为动,则于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①‘动极而静,静极而动’②者,不可通矣。若以有事而感通为动,无事而寂然为静,则于所谓‘动而无动,静而无静’者,不可通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先,静而生动,是至诚有息也,圣人有复③也,又不可矣。若谓‘未发’在‘已发’之中,则不知‘未发’‘已发’俱当主静乎?抑‘未发’为静而‘已发’为动乎?抑‘未发’‘已发’俱无动无静乎?俱有动有静乎?幸教。”

同类推荐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由伯兰特·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在此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 叔本华论智慧人生

    叔本华论智慧人生

    这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一本谈论人生的书,就人生如何活法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属于励志类图书。而叔本华此后一生也基本上再没写过此类书。因此,此书是叔本华很重要的一本书。另外,还附赠了《叔本华论女人》。所有对叔本华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叔本华对女人的态度是什么。因此,拥有此书并读它,会更全面地了解叔本华的思想脉络。
  •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国学网原版点注,姜锡东审定)

    近思录:理学入门书(国学网原版点注,姜锡东审定)

    《近思录》是依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故此书实可谓囊括了北宋五子及朱吕一派学术的主体。
  • 忏悔录

    忏悔录

    托尔斯泰《忏悔录》与奥古斯丁、卢梭《忏悔录》齐名,并称“世界三大《忏悔录》 ”。“我的生命是否具有超越死亡从而永恒的意义?”列夫·托尔斯泰在凌乱的书桌上写上重重一笔。在创作《安娜·卡列尼娜》行将结束时,因不堪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托尔斯泰思想出现巨大困惑。他追溯自己五十年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寻找生命意义,并记录下这段精神活动的过程,取名《忏悔录》。托尔斯泰《忏悔录》深刻探讨生命意义,与人生、命运、信仰有关。生命向我们隐瞒了什么?如何坦然面对死亡?如何让短暂的人生具有永恒价值?这些有关人生命运的深刻问题,都将在阅读本书中得到启发。
热门推荐
  • 火

    昨晚,伪村长秦三爷躺在床上怎么也无法入睡。心头像是被压上一块大石头,鼻孔像是被塞进棉团。秦三爷心烦气乱地坐了起来,长长地叹了一声,可还是觉得心头发闷呼吸不畅。日本人的粮食算是交齐了,可西庄炮楼保安队又派下单子,要3000斤粮食,这3000斤粮食里还要1000斤白面。看到单子秦三爷撕了个粉碎,心里骂道,你们这些狗孙子也要吃白面?也不打听打听你秦三爷家都快断细粮了,狗日的李黑旦,你这是柿子专拣软的捏呀。
  • 达斯·贝恩:毁灭之路

    达斯·贝恩:毁灭之路

    《达斯·贝恩》三部曲是星球大战“传说宇宙”中的重要作品,小说的主角达斯·贝恩是“星球大战”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位西斯,他所确立的“二人法则”规定了其后上千年来的西斯组织形式。本册《毁灭之路》故事梗概:科托西斯的矿工德赛尔同共和国和绝地武士血战时手段狠辣,诡计多端,并且对原力有着过人的控制力。他后来改名为贝恩,挑战最神圣的传统,向原力的黑暗面彻底屈服——并从一片灰烬中打造一个绝对权力的新纪元。
  • 穿越帝世纪

    穿越帝世纪

    这本传奇故事集作品题材丰富,写作手法多样。里面有令人欲罢不能的悬疑,有叫人瞠目结舌的惊险,有抽丝剥茧般的探案侦破,还有使人振聋发聩般的历史纪实……作者将那些精彩故事娓娓道来,读者一定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渐入佳境,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产生共鸣;当您掩卷深思时,方能领悟到故事艺术的魅力所在。它的可读性和趣味性,都能使你得到教益和快乐。
  • 东周列国志(精装典藏本)

    东周列国志(精装典藏本)

    《东周列国志(精装典藏本)》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依据史传对前人《列国志传》进行修订润色加工而成的,清代乾隆年间,蔡元放对此书又作了修改,定名为《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精装典藏本)》叙述了西周末年至秦统一六国长达五百年的庞大史事。这一时期英雄辈出,群星璀璨,上自各国的气运盛衰,下至个人的荣辱沉浮,几乎成为后世是非成败的理论源头。这部小说将分散的史事巧妙地穿插编排,成为一部结构完整的历史演义;并用通俗的语言将其冶为一炉,使其艺术成就有了显著的提高。
  • 两界至尊主播

    两界至尊主播

    主播客户端发生异变,可连接异世界直播平台,还有音乐、表演、游戏技能随意学,失意主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宠溺无边:千亿总裁追逃妻

    宠溺无边:千亿总裁追逃妻

    婚礼之前,苏黎亲眼看见自己的未婚夫江惟仁和别的女人滚落在一起,她气得当场悔婚,让他连同他背后那名动京城的江家都出了大洋相。再见面,江惟仁已经是声名狼藉的花心总裁了,偏还摆出一副受害者的模样,骗谁呀?啊?是自己弄错了?他没有背叛自己?怎么办?逃呗!要是被江少抓住,只会剩下两条路:扑倒,睡到死!“求求你放手吧!我们不可能了!”“不!就算是折磨到死,我也不要放手!因为你是我的命!”江惟仁阴狠决绝的说。
  • 绝代神皇

    绝代神皇

    一双曾被夺去的异瞳,一片名为戒灵的大陆,看不屈少年,如何书写魂术世界的传奇。
  • 加州之旅(Aunt Jane's Nieces on the Ranch)

    加州之旅(Aunt Jane's Nieces on the Ranch)

    莱曼.弗兰克.鲍姆(pgsk.com Baum,1856—1919)是美国知名儿童文学作家。本书讲述的是约翰叔叔和两个侄女在加州露易丝的农场度假时,发生在农场里一所老房子的奇特故事。农场的原主人私藏了属于米尔德里德的财富,于是她以保姆之名来到农场寻找自己的财富,而其过程并不顺利。
  • 昨日夕阳无限好

    昨日夕阳无限好

    爱一个人有很多表达方式,许洛安的方式就是强势的占有。额……简介写的不好,,还是看书吧。
  • 最强狂暴杀怪系统

    最强狂暴杀怪系统

    华夏人刘海不幸穿越到狂战大陆上,还获得了最强狂暴杀怪系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过……因为我长得太帅了,就连阎王爷都不忍心将我这位大帅哥关入地狱里。”刘海不管怎么样都能升级;杀怪能升级;睡觉能升级;…… 群号:663066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