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772100000036

第36章 下卷(3)

曰:“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只是生的分数多,所以谓之‘生知安行’。众人自孩提之童,莫不完具此知,只是障蔽多,然本体之知,自难泯息,虽问学克冶,也只凭他。只是学的分数多,所以谓之‘学知利行’。”

【译文】

先生说:“圣人也是‘学而知之’,普通人也是‘生而知之’。”

九川问:“怎么理解这句话?”

先生答说;“这良知是人人都有的。圣人只是保全了良知,使它们不受蒙蔽,勤勤恳恳,小心翼翼,良知自然不会停息,这也是学习。只是‘生而知之’的因素很多,所以就认为圣人是‘生知安行’的了。平常人从孩提时候开始,没有不具备这种良知的,只是后来被私欲遮蔽了,然而本体的良知自然是很难泯灭的,即使是学习克制,也只是在依靠良知罢了。只是学的因素多,所以说他们是‘学知利行’。”

黄直录

【原文】

黄以方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①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眼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注释】

①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语出《中庸》。

【译文】

黄以方问:“先生‘格物致知’的学说,是随时格物以致其知,那么这个良知就只是一部分的知,而不是全部的知,这怎么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界呢?”

先生说:“人心就是天,就是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包,原本就是一个天,只是因为被私欲蒙蔽,天的本来面目就迷失了。心中的理无穷无尽,原本就是一个渊,只因为被私欲阻塞,渊的本来面目也就迷失了。如今满脑子想的都是致良知,将这些蒙蔽、阻塞都全部清除,那样本体才能恢复,就又是天,又是渊了。”

先生指着天对他说:“比如现在眼前的天,是阳光明媚的天。而四方之外的天,也是阳光明媚的天,只是被许多房子和墙壁挡住了,就不能看到天的全部,如果撤去房子和墙壁,总还是那一个天。不能说在我们眼前的天就是阳光明媚的天,而外面的天就不是阳光明媚的。由此可见,部分的知就是全体的知,而全体的知也就是部分的知,都是同一个本体。”

【原文】

先生曰:“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循着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

“‘发愤忘食’①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②。”

【注释】

①发愤忘食:语出《论语·述而》。

②恐不必云得不得也:语出朱熹《论语集注》。

【译文】

先生说:“圣贤并不是没有功业和气节,只是他们能够遵循这个天理,这就是道。他们不会用功业气节来求名声。”

“‘发愤忘食’,是因为圣人的志向本来就是这样,真的没有停止的时候;‘乐以忘忧’,也是因为圣人的道本来就是这样,真的不会有悲戚的时候。恐怕没有必要说得和不得。”

【原文】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译文】

先生说:“我们做致良知的功夫,也只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去做。今天良知认识到这个地步,就根据今天的认识延伸到底;等到明天良知又有新的开化体悟,那么就根据明天的认识延伸到底。这样才是‘精一’的功夫。和别人讨论学问,也需要根据对方的能力所及。比如树苗发芽的时候,只能用一点水去浇灌,等到萌芽再长一点,再添加水量,树从一把粗到两臂合抱,浇水的多少也是要根据树的生长情况来定。如果只是刚萌芽的小树苗,有一桶水,全都倒上去,就会把它淹死了。”

【原文】

问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译文】

有人问什么是知行合一。

先生说:“这必须知道我立言的宗旨。今天的人做学问,因为把知与行分为两件事,所以有念头萌发,即使是不善的,只要还没有开始行动,就不会去禁止。我如今说的‘知行合一’,就是要让人们懂得只要有念头萌发,那就相当于做了。不善的念头萌动了,就把它克制住,必须要干净彻底,不让它潜留在心里。这就是我立论的宗旨。”

【原文】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①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②,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注释】

①子入太庙每事问:语出《论语·八佾》。

②“虽知”二句:语出朱熹《论语集注》引伊和靖之语:“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

【译文】

“圣人没有什么不知道,但也只是知道一个天理而已;圣人没有什么不能,也只是能做到一个天理。圣人的本体清静明白,所以事事都知道个天理所在,就去尽一个天理。而不是在本体变得清静明白之后,才知道了天下万物,才能做得来。天下的事物,例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等,不计其数,非常烦琐,圣人即使是本体明澈了,又怎么可能什么都知道呢?但凡是那些没有必要知道的,圣人自然不想知道;而那些应该知道的,圣人自然就去向别人询问。正如‘子入太庙每事问’这类事情。先儒们说‘孔子虽然知道了还是要问,真是恭敬谨慎’,此种说法讲不通。圣人对于礼乐名物,不必全都知道,然而他只需知道一个天理,就自然会知道许多规矩礼节。不知就问,也是天理所要求的。”

【原文】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直因闻先生之说,则知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①。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②。其说皆无可疑。

【注释】

①“善固性也”二句:程颢语,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一。

②“善恶皆天理”三句:程颢语,语出《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意为善与恶都是天理,所谓的恶,本身并不是恶,只是对于天理来说,表现得过分或不足罢了。

【译文】

黄直问:“先生曾经说过‘善和恶就是一个事物’。善和恶是两个极端,就像冰和炭一样互相对立,怎么说它们是同一个事物呢?”

先生说:“善的最高境界,就是心的本体。本体上有一点点过错,就成了恶了。而并不是有了一个善,又还有一个恶来和它相对立,所以善和恶是一个事物。”

黄直听了先生的学说,就知道程颢先生所说的“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又说:“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之后黄直对这些话就不再怀疑了。

【原文】

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直初时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译文】

先生曾经说过:“人只要能够做到喜欢善良就像喜欢美色,厌恶恶行就像厌恶恶臭,这就是圣人了。”

黄直刚开始听到的时候,觉得非常容易,可是之后经过亲身体验,才发现这个功夫实在很难。虽然念头里知道要好善恶恶,但是不知不觉就会有私欲夹杂进去。而一旦夹杂进去,就不再是那颗喜欢善良就像喜欢美色、厌恶恶行就像厌恶恶臭的心了。对善行能够实实在在地喜欢,这样就没有念头是不善的了;对恶行能够实实在在地厌恶,就没有什么念头会关系到恶了。这怎么不是圣人呢?所以圣人的学问,也只是一个真诚罢了。

【原文】

问,《修道说》言“率性之谓道”属圣人分上事,“修道之谓教”属贤人分上事。

先生曰:“众人亦‘率性’也,但‘率性’在圣人分上较多,故‘率性之谓道’属圣人事。圣人亦‘修道’也,但‘修道’在贤人分上多,故‘修道之谓教’属贤人事。”

又曰:“《中庸》一书,大抵皆是说‘修道’的事,故后面凡说君子、说颜渊、说子路,皆是能‘修道’的;说小人,说贤、知、愚、不肖,说庶民,皆是不能‘修道’的;其他言舜、文、周公、仲尼至诚至圣之类,则又圣人之自能‘修道’者也。”

【译文】

有人询问,《修道说》里说“率性之谓道”是圣人的分内事,“修道之谓教”则是贤人的分内事。

先生说:“平常人也是‘率性’的,只是‘率性’在圣人身上的成分要多一些,所以说‘率性之谓道’属于圣人的事。圣人也‘修道’,只是‘修道’在贤人身上的成分要多一些,所以说‘修道之谓教’是贤人的事。”

先生又说:“《中庸》这部经典,大部分说的是‘修道’的事。所以之后凡是说君子、说颜回、说子路等,都是能够‘修道’的人;而讲到小人、贤者、智者、愚者、不肖者、庶民,都是不能够‘修道’的人;而其他的比如舜、文王、周公、孔子等至诚至圣的人,则又是能够自然‘修道’的了。”

【原文】

问:“儒者到三更时分,扫荡胸中思虑,空空静静,与释氏之静只一般。两下皆不用,此时何所分别?”

先生曰:“动静只是一个。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只是存天理,即是如今应事接物的心;如今应事接物的心,亦是循此天理,便是那三更时分空空静静的心。故动静只是一个,分别不得。知得动静合一,释氏毫厘差处亦自莫掩矣。”

【译文】

有人问先生:“儒生到了半夜三更时分,清除了心中的思虑,空空寂寂的,就跟佛教里讲的静一样。静时,儒、佛两家的学说都不再发挥作用,这个时候他们有什么分别呢?”

先生说:“动与静本来是一回事。半夜三更时的空灵虚静,只要心同样存养天理,也就是像现在这样待人接物的心;而现在正在待人接物的心,也只是遵循天理,也同样是三更时分那空空寂寂的心。因此,动静是一回事,不能分开。知道了动静合一的道理,儒、释两家的细微差别也就掩盖不住了。”

【原文】

门人在座,有动止甚矜持者。先生曰:“人若矜持太过,终是有弊。”

曰:“矜持太过,如何有弊?”

曰:“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有太直率者。先生曰:“如今讲此学,却外面全不检束,又分心与事为二矣。”

【译文】

在座的弟子里,有一个举止行为十分地矜持的人。先生因而说:“人如果太过矜持,始终是一个弊端。”

黄直问:“过于矜持,怎么会有弊端?”

先生说:“人只有这么多精力,如果专在外表上用功,内心照管不到的地方就多了。”

弟子中又有过于直率的人。先生又说:“现在在讲‘致良知’的学说,而你在容貌上全然不加检点,又是把心与事分而为二了。”

【原文】

门人作文送友行,问先生曰:“作文字不免费思,作了后又一二日常记在怀。”

曰:“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

又作诗送人。先生看诗毕,谓曰:“凡作文字要随我分限所及。若说得太过了,亦非‘修辞立诚’①矣。”

【注释】

①修辞立诚:意为修饰言辞以诚信为本。语出《周易·乾卦·文言》。

【译文】

一个学生写文章给朋友送行,就问先生:“写文章不免要花费心思,写完之后的一两天还时常把它记在心上。”

先生说:“写文章花费心思也没有害处。但你写完后还常记挂在心,这就是被文章牵累,在心里存了一件事情,这样就不好了。”

又有人写诗送朋友。先生看完诗后评价说:“凡是作诗写文章,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尽力而为,如果说得太过,也就不是‘修辞立诚’了。”

同类推荐
  • 《论语》哲学

    《论语》哲学

    阐发《论语》的现代价值,让其活在当代,成为当代人的思想和精神资源,是《论语》研究者一个美好的愿望。如何才能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望?除了考察《论语》的外围问题,比如产生的时代背景,从时代需要去考察其现代价值以外,从《论语》自身的材料出发阐发其自身的哲学义理的工作,彰显《论语》自身的思想结构及思想的合理性也是非常重要的。本书揭示《论语》所代表的儒家哲学的原始内涵,说明孔子在《论语》中所揭示的意义世界的格局,把握孔子在《论语》中显示出来的哲学思考方式,有助于实现儒家哲学的发展和振兴。
  • 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技术与时间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本书是法国当今著名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的重要论著《技术与时间》的第一卷。作者在书中,综合以西蒙栋、吉尔和勒鲁瓦-古兰等学者的技术进化理论和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生存现象学理论,从人类固有的“缺陷存在”和“代具性”这两个品质出发,通过阐释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和爱比米修斯兄弟的故事,对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讨论,从而建立技术与时间二者和人的本性之间新的关系。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马克思主义卷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马克思主义卷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马克思主义卷》内容包括:改革开放30年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60年、在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探索前进、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深化历史唯物主义、新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经验、研究和批判新自由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研究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对话、拓展与深化当代资本主义理论研究等。
  • 舍得:经营人生的智慧

    舍得:经营人生的智慧

    人生就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人们常常面临着舍与得的考验,“得”是本事,“舍”是学问,正如一位高僧所说的:“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关于舍得,佛家认为,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道家认为,舍就是无为,得就是有为,即所谓“无为而无不为”;儒家认为,舍恶以得仁,舍欲而得圣;而在现代人眼里“舍”就是放下,“得”就是成果。其实,懂得舍与得的智慧和尺度,就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我们需要通过“取舍”来丰富人生,在“舍得”中体现智慧,在“舍得”后感悟人生。
热门推荐
  • 文娱神国

    文娱神国

    网络作家,兼职二流编剧,并最终混成了三流导演的王泽穿越了。他发现,这是一个文气照耀千古的世界。读书人文气加身后,诗可杀敌,词能灭军,文章可安天下。而且,诗词文章,受到的人气加持越大,威力也就越大。一些顶级的诗词文章,在受到万民的民意加持下,甚至能做到以诗封神的程度。王泽激动了。要说到聚拢人气,诗词文章,怎么可能与小说相比呢?特别是,小说,还可以拍成电视或电影……
  • 墨上青衣

    墨上青衣

    这样的残忍血腥的场面,夜夜都在墨青衣面前上演,所谓的怜悯之心,早已被她手中的长剑所斩断。她做别人的棋子,遍体鳞伤的存活下来,都只是为了报仇。打打杀杀,宫廷纷争,权势暗斗……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付出代价,而我的代价是,我的命,是孤独长靖的。
  •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

    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

    本书既保留了原作无规则的标点符号和异乎寻常的书写方式,又突出了原作完成和未完成的两个部分,同时也纠正了其他一些版本的错误,原原本本地再现了作者手搞的风貌,为翻译和认识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力图为我国的卡夫卡读者和卡夫卡研究再现一个新的视野范围。
  • 倒霉特使

    倒霉特使

    述:这世界有各种各样的倒霉事件而:这世界有一个人看见并知道它主:单女主(李知恩)能看到人身上的黑色火焰怎么破?整天与倒霉打交道怎么办?!从小能从人们身上看到黑色的火焰~ 粉丝群(826529039)
  •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使得一直寂寂无名的叔本华一鸣惊人。在这本书中,作者从世俗的角度,对人生应该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探讨。用冷静睿智、诙谐优雅的笔触告诉我们“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就如同尼采看完此书后,就曾经这样表达他的感受:“我很懂得他所说的,就好像他的书是专门为我写的一样。”不沉溺在世俗的事务中,不沉浸在感官的享受中,不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对情和爱没有过分的渴求,如此,你便可以得到自由。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卡徒席纳瑞安传奇

    卡徒席纳瑞安传奇

    男孩席纳瑞安的家乡惨遭亡灵军队铁蹄的践踏,为了活命,他不得不与仅剩的亲人一起逃亡,不知他在旅程中会有何种遭遇且看男孩在魔法世界的历险之旅。(本作品正统西幻、无系统、非爽文,且节奏稍慢,抠设定,慎入)
  •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财富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位置的财富

    世界上鸡汤太多,却只有我能告诉你怎样绝处逢生,距离成功最近的永远都是再来一次。正视自己,不要相信别人说你适合什么,别人永远不能明白你到底想做什么。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认知、定位、主观的发挥、自我的实现都有自己的考量和思索。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帮助你正确定位自己,并让你能在此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更从容的人生。
  • 西风残照中的雁阵:徐志摩谈文学创作(再读徐志摩)

    西风残照中的雁阵:徐志摩谈文学创作(再读徐志摩)

    《西风残照中的雁阵:徐志摩谈文学创作(再读徐志摩)》收录了天下本无事;再来跑一趟野马;关于《一个不很重要的回想》的讨论;从小说到大事;近代英文文学;丹农雪乌的作品等内容。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