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79300000006

第6章 重视自己,懂得顺应自己的真实内心(1)

要有点自己的个性

一个人受不受人尊敬,完全决定于你有没有值得别人尊敬的地方。

——季羡林钱玄同是五四时期赫赫有名的文化名人,做教授自然有其特有的架子,其中之一即是:他从不批改学生们的考卷。钱玄同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等处任教,各校对这位大学者的这一“陋习”虽说无可奈何,但也各有对策。

北京大学为此特意刻了一枚木质图章,上书有“及格”二字。钱玄同收到考卷后,即直接送到教务室,由教务室统一盖上及格的图章,而后按照各人的名字分别记入学分档案。北大的宽容态度,使钱先生对自己的做法愈发地得意,竟向外四处推广,及至他到燕京大学兼课时,仍旧照此办理。不料此番他碰了个钉子:学校方面竟将他送上的未判考卷原样退回。

钱先生顿时也来了脾气,毫不退让,又将考卷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校方很是生气,警告钱先生,如再次拒绝判卷,将按照校纪对他进行惩罚,扣发相当数额的薪金。钱先生对此立即作书一封,言道:“判卷恕不能从命,现将薪金全数奉还。”信内附钞票若干。

不求大众化的追捧,只要个性化的认同。要知道,人生最美妙的不是躲开什么,而是有时明知道可能没有好结果还是会去尝试着做。结果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做了,用自己的方式做了。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气质或个性是人的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故个性不必也不能外求。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来因为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被皇上撤了职。

于是,他雇了一只小船,顺着大运河回扬州老家。归途中一日,见到前面码头停泊着一条官船,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旗子,恶仆们要所有民船回避。郑板桥想到:“你奉皇上的旨意上任,我奉皇上的旨意革职。不都是‘奉旨’吗?你神气什么?”于是,也在小船上挂上一面旗子,上书“奉旨革职”四个大字。

官船上的,是朝廷一个大奸臣的儿子,叫姚有财。此人不学无术,靠着老子的实力,花钱买了个乌纱帽。他看到小船的上挂着“奉旨革职”的旗子,觉得奇怪,一打听,原来是郑板桥,就派仆人去索要字画。郑板桥对此人早有耳闻,无恶不作,马上就一笔写了一首诗:“有钱难买竹一根,财多不得绿花盆,缺枝少叶没多笋,德少休要充斯文。”每句开头一字,连起来是“有财缺德”,姚有财接过一看,差点气昏过去。

郑板桥罢官回到家之后,因为为官清廉,“一肩明月,两袖清风”,只带了黄狗一条,兰花一盆。有一天晚上下起了小雨,板桥辗转不眠,适有小偷光顾。郑板桥想:“如高声呼喊,万一小偷动手,自己无力对付,佯装熟睡,任他拿取,又不甘心。”略一思考,翻身朝里,低声吟道:“细雨蒙蒙夜沉沉,梁上君子进我门。”

此时,小偷已近床边,闻声暗惊。继又闻:“腹内诗书存千卷,床头金银无半文。”小偷心想:不偷也罢。转身出门,又听里面说:“出门休惊黄尾犬。”小偷想,既有恶犬,何不逾墙而出。正欲上墙,又闻:“越墙莫损兰花盆。”小偷一看,墙头果有兰花一盆,乃细心避开,足方着地,屋里又传出:“天寒不及披衣送,趁着月黑赶豪门。”

个性不是无知,个性是精神力量的升华。人要有点个性,才能成为一个独特的人。这种独特可以是淡寡,可以是激扬;可以是活泼,可以是沉寂。独特不是模仿别人,而是尊重自己的内心从而散发出来的性格。《竹石》中有言:“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的性子坚韧中带着幽默,不得不说是名怪才。

司马光在《园樱伤老也》中写道:“个性泛舟,载纵载横。”司马光一生追求改革,纵横官场,为国为民,始终有他温良谦恭、刚正不阿的个性在其中相助。人生如梦,岁月无情,如若压抑自我,蓦然回首,才觉几十年间尽皆虚度,悔之晚矣。穷富也好,得失也罢,不过是过眼云烟,发自内心的自由,独特的人格魅力能够拥有、展现才是快乐的一生。

屈原一生政治理想得不到伸张,不受国君重用,依然四处奔走呼号,甚至不惜以死明志。无他,个性使然,高尚孤洁的个性,正所谓“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他的个性让他不容与朝堂之上,也让他名垂千古。有个性的屈原给他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个性往往决定了人的判断,而这些选择也注定了人的命运,高孤必然命途多舛;随性必然广受欢迎。无论何种,个性需自己掌控,过分突出或者过分压抑都不是上策,适当的有点个性,又不显的突兀方才适宜。

高贵的灵魂,自己尊重自己

人走路要昂起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林庚北大教授黄侃曾经在中央大学任教,当时的中央大学规定师生进出校门要佩戴校徽,黄侃偏偏不戴。门卫看到他不带校徽,就拦下他要名片,黄侃说:“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两方都不肯让步,后来校长出来调解,让门卫道歉才算了事。

当时中央大学兼课的教授很多是社会名流,大都西装革履,进出洋车,最次的也是坐黄包车。只有黄侃每次都穿着一件半新不旧的长衫或者长袍,夹一块青布包上几本常读书籍。

有一次下雨,其他的教授都穿着胶鞋,而黄侃却穿了一双钉鞋。“钉鞋”又称“木屐子”,即以桐油反复油浸后的牛皮为鞋帮,厚木块为鞋底,再钉上铁钉防滑。这种“钉鞋”在乡下走烂泥路极佳,而在城里走水泥路就不太合适了。

放学后,雨顿天晴,黄侃就换上便鞋,用报纸把钉鞋抱上挟着出校门。新来的门卫不认识黄侃,看他土里土气的,还拿了一大包东西,就上前盘问,并且要求检查纸包。黄侃当即放下纸包,扭头就走。此后,几天一直未去上课,系主任见其几日未来,以为染病,便登门探望。黄侃却一言不发,系主任不知道什么原因惹黄侃生气了,赶紧去把校长请了过来,再三询问之下,黄侃这才说:“学校贵在尊师,连教师的一双钉鞋也要检查,形同搜身,成何体统。是可忍,孰不可忍?”无论校长如何道歉,后又托名流们劝慰,都不管用,黄侃再也没去中央大学授课。

黄侃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学者,学问大,脾气怪。但却极为受人尊敬,他不愿意受陈规束缚,更是对名誉问题极为重视。纵观名士,凡受人敬重者,无不敬重自我。中国人讲究谦虚,但不是轻贱自我,学会尊重自己,才能令人尊敬;尊敬自己,才能度化灵魂。睿智来自清澈、纯洁的赤子之心,往往能看透事物的本质,而人生在世的哲理名言便是自尊。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东晋文学家、散文家、大诗人。东晋浔阳柴桑柴(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因宅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

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在东晋时赫赫有名的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陶渊明生性淡泊,家庭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写诗。在出任江洲祭酒时,关心百姓疾苦,但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恶劣作风,不得不辞职回家。后来也陆续作过一些官职,但都是淡泊功名,为官廉政,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过着隐士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他四十一岁,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上任八十一天,遇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便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

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有言:“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无论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太白,中国文人始终有一种节气在此,就是任何境地都尊敬自己,也只有这样高贵的灵魂才能谱写出无数华美动人的篇章。

现实社会中的尊敬往往都带有功利性,唯独自己尊敬自己是发自内心的,也唯独自己尊敬自己才能赢得别人不带目的的尊敬。自我尊敬就是自尊,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遭人歧视、侮辱。自尊往往和自信捆绑在一起,没有自尊的人不会有自信。自尊是做人的灵魂,是自信、自强的支撑点。

孟子云:“人必自悔然后人悔之,家必自毁然后毁之,国必自伐然后人伐之。”不自尊不自重往往落得个人皆辱之的下场,挥霍无度往往会让家业败亡,内乱往往会让一个国家衰落遭人灭国。不懂得自己尊敬自己,就是把自己往毁灭一途上推搡。

当然,自己尊敬自己也不可过头。不容人言,不听批评就超过了自尊的尺度了,演变成自大。不要为了面子而坚持错误,面子只是表面上的形式,喜欢摆谱、耍大牌的人,自我感觉风光,其实根本无用,识破你的人不愿意说出来罢了。尊重自己也包括正视自己的错误,勇敢的承认,这才是一个高贵、成熟的灵魂所为。

不盲从,做最真实的自己

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这是一条思路,你应该趁着这条路自己去想。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我所说的只是一种看法,你不妨有你自己的看法。

——朱光潜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8月,山东省清平县人,出身贫农,这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是极为罕见的。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他23岁便留洋德国,一生都在搞外国文学、外语教学和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却没有一点洋味,这大概是他身上有农民子弟的基因使然。小时穷得吃不饱饭,给一个亲戚割牛草,送草后磨蹭着等到中午,只为能吃一口玉米饼子,即便到了后来仍极为节俭,害怕浪费,厌恶虚荣。

有一年,一位北大新生看见一个老头在报名处,就对他说:“大爷,你替我看一下行李,我去办手续。”直到一个多小时后才回来。次日当他在开学典礼上看到那老头坐在主席台上,一打听,得知他就是北大副校长著名学者季羡林时真的吃惊不小,便对同学说:“他就像个邻居大爷,一点也看不出来。”

许多人盲目跟从那些所谓权威,一旦他们发生失误,仿佛自己的人生都变得失败。人要学会的是思考,而不是盲从。季羡林一生荣膺三次桂冠,无论是“国学大师”,还是“学界泰斗”,抑或“国宝”,他都不愿意承受。一则是谦虚,二则不愿让这些光环影响到他的学术修养,三则不愿别人因此而崇拜于他。季羡林生于贫困,虽业有所成,但依然保持“农民情节”,不好奢华,不愧为“真实的大师”。

西晋武帝时期,在琅琊这个地方,有一个叫王戎的人,出身魏晋高门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孙,晋凉州刺史王浑之子。因为平定吴国有功,被封为安丰侯。他是“竹林七贤”之一,也是年纪最小的一个。

传说,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他7岁时,有一次和几个小伙伴一块儿外出游玩,发现路边有几株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都快把树枝给压断了,而且看上去一个个都熟透了,极其诱人。

小伙伴们一见,就情不自禁地流出了口水。于是,一个个高兴地竞相跑去摘那些李子,惟有王戎站在一旁,一动也不动。

同伴们觉得非常奇怪,就叫喊着问王戎:“喂,王戎,你为什么不摘啊?又红又大的李子,多好呀!”

王戎笑着回答:“那树上的李子肯定是苦的,摘下来也不能吃。你看,这李树都长在道路旁,上面结了那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要不是苦的,能会这样吗?”小伙伴们不相信,辛苦爬上去摘到了李子,放在嘴里尝了尝,果然是又苦又涩。

《论语·述而》有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读书写字,人始终会“从”于某人某事。然而这个“从”不能走极端,盲从便是极端,“从”应该有限度,有选择。从善如流,自会乐此不疲。

盲从会助长不正之风,并不能带领你走向渊博、智慧的殿堂。盲从是对内心的背叛,因为不敢反对或者不愿反对而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脚步,强迫自己接受错误的理念或者行径。盲从之人不真实,自然不受人欢迎,形同“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一般。盲从之人,终究会沦为笑柄。

在北大学者里面,傅斯年的体胖是有名的。有一次罗家伦问他:“你这个大胖子,怎么能和人打架?”傅斯年答:“我以质量乘速度,产生一种伟大的动量,可以压倒一切!”这样的话真是能给肥胖的人壮气。

他到了台湾以后,有一天,当时的代总统李宗仁到台湾来,在台北的松山机场要下飞机的时候,蒋介石跑去欢迎李宗仁。在松山机场的会客室里面,蒋介石坐在沙发上,旁边坐的就是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傅斯年在沙发上翘着二郎腿,拿着烟斗,叼在嘴里跟蒋介石讲话。其他的“满朝文武”全部站在旁边,没有人在蒋介石面前敢坐下。

同类推荐
  • 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舆论现象与民意的地位

    刘建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关于舆论现象和民意的社会地位及作用的问题,具体包括“舆论的概念和本质”、“舆论形成的社会条件”、“舆论的几个特征”、“舆论形态”等几个方面的内容。讲授者以流畅的语言,生动的实例,精当的评论,丰厚的知识底蕴,向大家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地从不同方面剖析了“舆论”这一主题,对其在社会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分析。刘建明教授在无数的社会事实和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中探骊得珠,总结出了“暴政的历史真相”和“民意的四个定律”,使我们获得了很多难得的感悟。
  • 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

    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

    互联网使舆情研究成为中国的一项显学。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姜胜洪副研究员的这部专著,从中国网络发展的现状入手,解析了网络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剖析了网络谣言的危害,借鉴了中国古代和国外治理谣言的经验与启示,并在此基础上,将舆情引导与网络谣言防控相结合来进行研究,找到了治理网络谣言的方向与措施。可以说,这部著作顺应时势,为网络谣言应对与舆情引导作出了新的贡献。
  •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传媒治理论:社会风险治理视角下的传媒功能研究

    本书借鉴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的相关知识,从传媒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即传媒治理与治理传媒角度,特别是就传媒如何参与社会治理进行了具体探讨。本书包括社会风险语境概说、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的可行性、传媒参与社会风险治理、传媒与其他社会治理主体、治理传媒五个部分内容,并联系中国媒介现实列举了大量报道个案以及详细的案例分析。
  • 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

    随着卫星电视、网络电视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内外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应对挑战,我国广播电视行业正在进行机制改革和资源整合,走技术创新、高效发展的市场化之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有效的数字媒体资产管理系统,是盘活媒体组织原有的大量节目内容和素材、实现媒体资源共享和提高资产利用率的有效手段。
  • 守护教育的良心

    守护教育的良心

    《守护教育的良心》这是一本有痛感又饱含温情的书。作者厉佳旭,从青春勃发的大学生,变成双鬓染霜的老教师,一晃二十年。他在多所学校工作过,一直保持着多年来养成的自我批判的习惯。本书记录的,是他最真诚的教育反思。如何理解教师这份职业?如何认识学生?好学校长什么样?如何看待生命和自我?如何理解今天的中国教育?如果对一切熟视无睹,便不会进步。作为校长,更作为一名教师,作者用自己的思考呼吁教育良心,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着教育良心。本书献给所有热爱教育的人。
热门推荐
  • 盛世星光:影后娇妻有点甜

    盛世星光:影后娇妻有点甜

    一场意外,曼陀星星际科研世家后代叶筱筱成了被养在山上的可怜虫遇清筱……她果断下山寻找回去的方法,可是看着眼前壁咚的男人,叶筱筱有点摸不着头脑啊!“这位……呃,大哥,我不就是在你的胁迫之下不得已救了你一次嘛,咋还赖上我了!是不是想靠近我抢走我粉丝对我的热爱?”男人邪魅一笑,俯身过去,“你说呢?”女主鬼灵精怪,时而语出惊人,男主聪慧腹黑,话少内敛。本文是甜宠文,男女主双洁,1v1
  • 盛世暖婚

    盛世暖婚

    他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冷血阎王,手持权柄,尊贵非凡。她是急求结婚待嫁的大龄女青年,手握白刃,杀鸡宰鱼。防火防盗防闺蜜,当她亲眼目睹闺蜜和未婚夫搅在一起时。一怒之下,她就在街上随便找了个人结婚。却没想到,闪出个不可惹的大人物。他说:老婆,这么晚,该睡觉了。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季羡林留给孩子的人生启蒙书)

    古今中外赞美读书的名人,不可胜数。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天下”而又“第一”,可见他对读书重要性的认识。本书专题讲述季羡林先生如何对待读书、如何写作、如何做学问,他的坚持不懈和笔耕不辍足以为当下青少年的楷模。
  • 身骑白马

    身骑白马

    等待与背叛。男欢并女爱。复仇后复虐。换下青葱,着上华服。她毅然抛弃寒窑。千年后的薛平贵与王宝钏。在荒诞的年代上演一出荒诞的戏,呈现出一个欲望的青春年华。最后都微笑地归于小团圆。
  • 星河逆转之日

    星河逆转之日

    漫天星河逆转之时,即是猛兽归来之日。当地球沦为创世沙盘中的一颗美味糖果,人们才知一切不同往日。柳晋。这个在创世来临前巅峰科学家们的呕心之作,会在这个时代散发出何等光彩?
  • 嫡女烟雨

    嫡女烟雨

    前一世被赐死的纪烟雨重生了,面对来势汹汹的众桃花,她只想真诚的说,“单身挺好的,不婚不育保平安!”然后打脸啪啪的……
  • 龙凤宝贝偷偷藏

    龙凤宝贝偷偷藏

    她奋力抵抗,他冷眼一冽:“你放心,我不会再让你生孩子,就是怀上了也给我拿掉。”于是,他亲手毁掉了他们的骨肉。可当两个粉雕玉琢的娃娃一人抱着正在举办婚礼的男人的一条腿,天真烂漫叫爸爸。男人看着自己的缩小女版,和她的缩小男版,心里一动,抱起他们,眼里满是柔情:“你们妈咪人呢?”正在上班某女只觉得后背一凉,突然打了喷嚏,揉了揉鼻子,天凉了,明天得给那两个小坏蛋多穿一点衣服了。
  •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

    阅读世界名家中短篇小说丛书,用宝贵的时间阅读最有价值的作品,在文字中体味文学世界里的人生百态,做有深度、有广度、有品位的阅读者。本书收录有《墙上的斑点》《雨》《乞力马扎罗的雪》《另外的两个人》《死者》《起风了》六篇小说。
  • 成熟的蜕变

    成熟的蜕变

    人的爱有时是一种深不见底的偏执,一次不经意的邂逅,一个随遇而安的事物,都可能让你在大彻大悟中彻底沦陷。于是你想霸道的得到它,可耻的占有它的全部。这种贪恋是孤独的。因为它让你不顾一切;这种爱是可怕的,因为阴阳之妙,绝恋会唤醒你灵魂深处最隐秘的邪恶。那晚月色迷离。如水的月光泛着淡淡昏黄,那是种暧昧的温暖,陷阱的表象总是充满温柔,无法抵挡。
  • 霸婚独宠:活捉刁蛮逃妻

    霸婚独宠:活捉刁蛮逃妻

    他利落的从她手里抢过放在身后的杂志,指着封面上浓妆艳的女人,挑眉问道,“这是谁?”她战战兢兢支支吾吾。心里却默念着自己完蛋了,居然被发现了。且看高冷总裁如何宠爱刁蛮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