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6000000042

第42章 新诗的节奏形式(2)

这种节奏理论接着由胡适提出来并付诸实践了,它就是“自然音节”论。它是胡适回国之后在与钱玄同的讨论之中提出来的。对胡适一九一七年发表在枟新青年枠上的白话旧体诗词,钱玄同在该年七月二日给胡适的信中曾批评说“未能脱尽文言窠臼”,“还嫌太文”;并指出白话填词无须字句一定,宜“长短任意”。 [3] 不久胡适也认识到,他在美国试验的白话诗的“大缺点就是仍旧用五言七言的句法。句法太整齐了,就不合语言的自然,不能不有截长补短的毛病,不能不时时牺牲白话的字和白话的文法,来牵就五七言的句法。音节一层,也受很大影响:第一,整齐划一的音节没有变化,实在无味;第二,没有自然的音节,不能跟着诗料随时变化”。 [4] 那么,怎样才算自然的音节呢?胡适在同年十一月二十日给钱玄同的信中说:“五七言之诗,不合语言之自然,故变而为词。词,旧名‘长短句’。其长处正在长短互用,稍近语言之自然耳。”又说:“然词亦有二短:(1)字句终嫌太拘束;(2)只可用以达一层或二层意思,至多不过能达三层意思。曲之作,所以救此两弊也。有衬字,则字句不嫌太拘;可成套数,则可以作长篇。故词之变为曲,犹诗之变为词,皆所以求近于语言之自然也。”“最自然者,终莫如长短无定之韵文。元人之小词,即是此类。” [5]有了上述认识,胡适就下定了决心:“因此,我到北京以后所作的诗,认定一个主义:若要作真正的白话诗,若要充分采用白话的字,白话的文法,和白话的自然音节,非作长短不一的白话诗不可。这种主张,可叫做‘诗体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就是把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一切打破: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这样方才有真正的白话诗,方才可以表现白话的文学可能性。” [6]

这样,“自然音节”的理论便产生了,“诗体大解放”的主张也随之提出来了,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基础。胡适随后作的诗就不再是白话五七言旧体诗,而是长短不一的、追求自然音节的白话新体诗了。一九一八年一月他与刘半农、沈尹默一起发表在枟新青年枠上的九首诗就是这样的诗。这些诗宣告了中国新诗的诞生。

胡适在后来的枟谈新诗枠一文中,对“自然音节”论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把“自然音节”分成两层,一层是自然的“节”,即诗的自然节奏;另一层是自然的“音”,即诗的自然声调和韵。后者讲诗的声调须求平仄的自然,用韵的自然,不是本书要论说的。他对自然节奏的论说,是从对汉语诗歌节奏的一般性规定开始的:他说节奏“就是诗句里的顿挫段落”。这是一种顿节奏观,本书上编对这种节奏观的渊源和流变已作过评论。这里只看他随后对新诗的自然节奏的规定:“新体诗句子的长短,是无定的;就是诗句里的节奏,也是依着意义的自然区分与文法的自然区分来分析的。白话里的多音字比文言多得多,并且不止两个字的联合,故往往有三个字为一节,或四五个字为一节的。”

上述有三点值得注意:(1)自然节奏是依意义和文法的自然区分来分析的;(2)这样划分出的节奏单位“节”(音顿),就不止二字,还有三字以上的;(3)由这样的节奏单位组成的诗句是长短无定的。这三点相互关联,以第一点为基本点。它们就是新诗自然节奏的本质特点,由此而不同于古代诗的格律节奏。先看第一点。我们在上编中说过,汉语诗歌的音顿节奏与意义节奏是基本统一的,但在古代诗歌中,这种统一往往不是自然的统一,而是艺术的或者说是格律意义上的统一。这有两种表现:其一是诗的格律节奏形式虽然一般也是依据意义来划分的,但为了使诗句有一定数量的音顿,往往划分得很细,所以并不是自然的节奏形式。其二是这种划分还是形式化的,四言诗句都为二顿,五言诗句都为三顿,七言诗句都为四顿,常常与意义节奏形式的划分不完全统一,这在五七言诗句的下半句中最常见。这是古代诗格律节奏与新诗自然节奏的基本不同点。因此,在上述第二、三点上古代诗也显出不同:古代诗每顿为二音(字),五七言诗句尾有一个单音顿;古代诗句式基本上是一定的,五七言诗为齐言,词曲的句式虽长短不齐,却是一定的,而不是“无定的”。

初期新诗的自然节奏是对古代诗歌节奏的一种发展。这个发展就体现在“自然”二字上:在严格的意义上,古代诗歌中没有自然节奏的诗。枟诗经枠、枟楚辞枠和乐府中都有长短句的杂言诗,词和曲的句子更参差不齐,但它们本来都是歌诗,其长短不齐的句式是乐曲组织起来的,是音乐的产物。后来当它们脱离音乐而成为诵诗诗句时,它们的节奏只是比较接近于语言的自然节奏,而并不是真正的自然节奏。新诗的节奏却不同了,它不受传统格律形式的束缚,也不受制于音乐;它的节奏是诗歌语言的自然节奏。所以,从古代诗形式到新诗形式的这一次变革,比起此前古代诗形式的几次变革来,要剧烈得多。汉语诗歌也由此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诗体———自由体新诗。

“自然音节”论开始提出时便潜伏了下一个危机,那就是倡导者在强调诗歌的自然节奏与格律节奏的不同和对立时,忽视了诗歌语言的节奏与日常语言和散文语言的自然节奏的区别。由这个理论(自然音节论)所引出的打破“从前一切束缚自由的枷锁镣铐”,“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等主张,抹煞了艺术与生活的界线,把诗歌语言完全等同生活语言。这就导致了诗歌语言的大白话、散文化。胡适的诗就有直白浅露的弊病;紧随其后的新诗开拓者康白情、周作人等的作品,则有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其实,“自然音节”或者说“自然节奏”只是初创期趋于散文化的新诗的节奏。诗歌节奏在严格意义上不可能是自然节奏。自然节奏是日常话语的节奏,在文学中至多只是散文的节奏。诗歌节奏是格律节奏———格律诗的节奏,此外是自由节奏———自由诗的节奏。两者都是对语言自然节奏的艺术化:前者是依据诗歌的外在节奏规律所进行的一种艺术化,后者是依据诗歌的内在节奏规律所进行的一种艺术化。这些,以下有关章节将逐步论说。

三 从旧形式中“脱胎”出来

本小节专门考察最早写白话诗的胡适的探索性的创作,以便看出新诗形式究竟是怎样从旧诗词节奏形式中“脱胎”出来的。

胡适初创白话诗的历程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用白话创作旧体诗的阶段,大约从一九一六年夏到一九一七年夏,这是胡适“单枪匹马”地实验白话诗的阶段,也是为他后一阶段写白话新体诗作准备的阶段。这个阶段的诗便是枟尝试集枠中的第一编。接着是用白话创作新体诗阶段,大约从一九一七年夏到一九一九年底。这一阶段的诗便是枟尝试集枠的第二编。在前一阶段中,我们寻找那些较成功的白话旧体诗来分析,因为这些诗显露出要求突破或者已经部分地突破旧诗词形式的迹象。在后一阶段中,我们则选择那些不大成功的白话新体诗来考察,因为这些诗还带着旧诗词形式的痕迹。将这两种情况结合起来看,就可大致知道旧诗形式是怎样转化为新诗形式的。

先看第一阶段的诗。枟尝试集枠开篇一首诗是枟蝴蝶枠(原名枟朋友枠),胡适自认为它是白话诗的一个“成功的尝试”。枟蝴蝶枠是白话旧体五言诗,我们先照旧体五言诗形式来考察它: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由于运用的是白话,上面这种五言诗固有的节奏形式就显得有些不适合了。首先是现代白话中的轻声字“么”,由于处在句尾单独作为一顿,就须读得重而长,这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音规律,所以显得不大自然。其次,“也无心上天”一句的意义节奏是“一四”(也可划为“三二”),把它也读为“二二一”五言诗形式就严重破坏了意义节奏,显得别扭。为避免上述毛病,我们不妨按照意义节奏形式来读出它的音顿节奏形式: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这样,字音的轻重就自然了;第四行的第一句读为“也无心/上天”,其意义和文法也显得自然。但这样一来,古代五言诗的“二二一”节奏形式,在白话中就变成了“三二”和“二三”节奏形式;节奏单位也由前者的每音顿含一至二音,变成了每音顿含二至三音。节奏调子也由单音尾吟调变成了三音尾和双音尾的诵调。这些变化正体现着由古代五言诗形式向白话新体诗的过渡,因为白话新体诗的节奏单位主要就是二音顿和三音顿;白话新体诗的节奏调子主要就是诵调,而不是吟调。

类似上述由于运用白话而部分地突破古代诗节奏形式的情况,在枟尝试集枠第一编的诗中还有不少。例如枟病中得冬秀书枠第二首第一节:

我不认得他,他不认得我,我总常念他,这是为什么?

这节诗也不大适宜读为“二二一”的五言诗节奏形式,因为那样与诗句的语义和文法都不大吻合;最末一句的轻声字“么”,也不宜单独作为一顿。此诗适宜读为“二三”节奏形式。我们甚至可以完全依照语义和文法的自然区分来读:

我/不认得/他,他/不认得/我,我/总常念/他,这是/为什么?

这样,五言诗的传统形式也就消失了,诗的节奏接近自然的节奏。

现在看第二阶段的诗,即枟尝试集枠第二编的白话新体诗。第二编开篇的枟鸽子枠一诗还带着词的格调,这正体现它由白话旧体诗词向白话新体诗的过渡性,所以值得研究。但枟鸽子枠一诗究竟是白话新体诗了,因为它的行式是长短无定的,不像词的句式那样,虽然长短不齐,却是长短一定的。胡适在枟谈新诗枠一文中,曾举这首诗为例来说明它的“词调很多”,但他没有具体指出哪些词调。这里,我们替他指出并作一点分析。先标示出枟鸽子枠一诗的节奏形式: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

这种节奏形式在以下三点上与词曲的节奏形式有类似性。第一,其中有十五个双音顿、六个三音顿和一个四音顿。那个四音顿还可以划分为两个双音顿;大多数三音顿也可以再细分为一个单音顿和一个双音顿,如“看他们”可以再分为“看/他们”,“衬青天”可以再分为“衬/青天”或者“衬青/天”。现代白话中以“的”“地”“着”“了”等虚字构成的三音顿是不便再分割的,是新诗中最富于白话气息的三音顿,而这样的三音顿此诗中只有一个,即“忽地里”。所以,此诗即使照标示的节奏形式读,白话的气息也不大浓;当读得稍慢时,绝大多数的节奏单位都会是双音顿和单音顿,三音顿就很少了,而双音顿和单音顿正是古代诗词的节奏单位,于是不免显出词的格调来。这一点,如果与同一编中枟老鸦枠一诗的某些诗行比较就更明显。枟老鸦枠是胡适自己认定的真正白话新诗中的第一首,它的节奏单位的构成与枟鸽子枠一诗就有所不同。试看其中三行:

站在/人家屋角上/哑哑的/啼。

我不能/呢呢喃喃/讨人家的/欢喜!

我不能/带着鞘儿/,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飞;

诗行中不但有双音顿和单音顿,还有较多的三音以上的音顿,并且不少音顿的后面有虚字“的”,所以节奏自然,白话味浓。

第二,从标点所划分的句子和词组看,它们都是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类似词曲中常用的三言、四言、五言、七言句式,其中的五言和七言句式不是五七言诗句式,而是为词所独有的(对五七言诗而言)“一二二”(或者“三二”)和“一二二二”(或者“三四”)形式。这即是说,枟鸽子枠一诗虽然用的是白话,也没有按谱填写,但它运用的却是词曲常用的句式,它带上词曲格调就不足为怪了。

枟老鸦枠一诗的行式就不如此,它是白话的自然语句。又如同一编的枟威权枠一诗,其行式也与枟鸽子枠不同。姑看首节:

“威权”坐在山顶上,

指挥一班铁索锁着的奴隶替他开矿。

他说:“你们谁敢倔强?

我要把你们怎么样就怎么样。”

诗行有七言、八言、十二言和十四言,绝大多数不是词曲所常用的句式,而是现代口语中常用的长句,所以显出是真正的白话新诗。

使枟鸽子枠一诗显出词的格调的第三个原因,是它的韵式。全诗除了“云淡天高”和“白羽衬青天”两句外,其余都是句句押韵,算是密韵,而密韵正是古代词(早期)尤其是曲的一个特点。此外,“夷犹如意”这词语显得太文,多少增加了古代词曲的气味。

带有词曲格调的还有如枟十二月一日奔丧到家枠一诗,姑拈出一个长行来考察:

偷/回首,揩干/泪眼,招呼/茶饭,款待/归人。

运用的虽然是白话,但节奏单位完全是词曲那样的单音顿和双音顿,节奏形式是词曲中常用三言句式和四言句式,所以显出词曲的调子。我们如果把作者牺牲掉的某些白话虚字添上去,扩大音顿的字数,突破三言、四言句式,格调就不同了:

偷偷地/回头看,揩干/泪眼,招呼/茶饭,款待/归来的/人。

同类推荐
  • 纳兰词

    纳兰词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顺治十一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生于京师,是日为公历1655年1月19日。同年三月,清朝圣祖玄烨出生,如果以旧历计,与成德同龄。二人日后的亲密关系,冥冥中似乎早已有了定数。
  • 小人物史记Ⅱ

    小人物史记Ⅱ

    本书时《杭州日报》西湖副刊创办“倾听·人生”版的集结,它的宗旨是“以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时代的变化”,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经历。十年时间,每周一期,每期六七千字,500多个小人物敞开了心扉,他们的故事打动了更多的小人物。
  • 奥瑟罗

    奥瑟罗

    《奥瑟罗》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一,是莎士比亚大约于1603年所写作的,主角奥瑟罗是一位黑皮肤的摩尔人,担任威尼斯军的统帅。他听信部下的谗言,杀死了美丽忠贞的妻子黛丝德莫娜,等到真相大白后,奥瑟罗悔恨交集,终于用刀自尽,追随爱妻于黄泉下。最早于1604年11月1日在伦敦的WhitehallPalace首演。1590年到1613年是莎士比亚的创作的黄金时代。他的早期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在16世纪末期达到了深度和艺术性的高峰。到1608年,他主要创作悲剧,莎士比亚崇尚高尚情操,他的悲剧常常描写牺牲与复仇,包括《奥瑟罗》、《哈姆莱特》、《李尔王》和《麦克白》,被认为属于英语最佳范例。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他开始创作悲喜剧,又称为传奇剧。
  • 热读与时评

    热读与时评

    本书分“现象观察”、“新作短评”、“女性写作”、“历史小说”、“西部小说”、“荐语与序言”六个栏目,从宏观扫描和微观考察两个方面,对90年代以来的90多部长篇小说进行了追踪与论评;获过奖的、得好评的和有争议的各类作品,都在认真的观照之中给予了自己的评说;开放的视野怀精到的品评,既有益于读者理解具体作家作品的精妙与独到,也有助于读者了解长篇小说创作长足演进的情形与态势。对于想在浩如烟海的长篇小说之林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还可能起到“长篇小说导读”的作用。
  • 慢半拍的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慢半拍的人(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是纪实性散文,最值得回忆的永远是青春。它能让我们摸到遥远已逝岁月的那些浅浅的、一晃而逝的暖意。作者以一种平静的态度对待曾经,不卑不亢。
热门推荐
  • 昆虫记

    昆虫记

    《昆虫记》,被称为“昆虫的史诗”,原著长达十卷。自问世以来,已被翻译了多种文字,在上个世纪20年代就已经有了汉译本,引发了当时广大读者浓厚的兴趣。《昆虫记》是一部概括昆虫种类、特征、习性等内容的昆虫学巨著,内容丰富详实,语言通俗好读,同时又具备知识性与趣味性。在这本书中,你将见识到一个奇妙的昆虫世界:原来昆虫界的生老病死充满哲理;原来只有雄性蟋蟀才会唱歌;原来昆虫也是追求漂亮的看颜党……法布尔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绘了昆虫的世界,让我们近距离地了解到昆虫学的魅力与美好。
  • 寒风起枫未晚

    寒风起枫未晚

    地位再尊崇的人,也会有失误的时候吧,枫晚不小心在一次失误中丢了一生所爱,不得已费了一番力气捞他回来,但是捞回来的这个人好像不太像是原来的他。最不幸的就是她好像还缺了点时间。
  • 快穿女神又黑化了

    快穿女神又黑化了

    【全本免费】学霸校草温润绝美,“同学,我什么都可以教你。”清隽少年手执红伞,又帅又软,“我很乖的,你不能离开我身边。”清冷邪王步步靠近,“我什么都不缺,只缺你。”妖孽帝王手捧江山社稷,“天下归你,你归我。”后来,乖巧听话的小奶狗摇身一变成了权势滔天的神袛,他对她说:“找到你了。”“我来找你负责。”【1v1,甜宠!】
  • 风清微浅云璃悲染

    风清微浅云璃悲染

    我特别喜欢的一部小说《我们终将独自长大》,里面的一句话,泪会风干,伤会结疤,路很长,不要怕,我们终将独自长大。在成长这条路上,从陪伴的感动到离别的伤感,我们总要学会着长大,不是吗?即使就在眼前,你我之间也好像隔了一片浩瀚的汪洋,即便不是海洋,你也一定在一个离我不算遥远的远方,但,绝不是我触手可及的地方
  • 李劼人说成都

    李劼人说成都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 女帝佛系日常

    女帝佛系日常

    对于安南月来说穿越到这个朝代来并不是什么特别幸福的事情因为刚开始要苟住自己的命谈恋爱以后要时不时安抚自己醋缸似的男朋友但生活的恶意仅止于此吗?不存在的!没可能的!因为她知道自己穿越到了一部女主重生逆袭虐渣文里放心,不是女主,不是女配,不是炮灰,不是男配。而是个存在感低的不要不要的背景板,虽然死的很惨,下场可怕。虽然动手的还是她现在的男朋友【手动再见】但是没关系,这些都不是问题!她是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的少女一切迎难而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与空气之轻

    爱与空气之轻

    我的一生始终为以下三种激情所支配,对真理的不可遏止的探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止的同情,对爱情的不可遏止的追求。——罗素(英国)。不久前,确切地说是2008年9月19日,我去了四川理县的桃坪羌寨。此刻的每分每秒,我的心都被震动、刺伤、感动和激励。我乘车从成都出发,经过都江堰、映秀镇、汶川县城沿途的激烈颠簸,甚至数次遭遇泥石流的袭击后,才在一片异常真诚和庄严的羌族村民举行的欢迎仪式中,走进了古老巍峨的羌族碉楼城堡。这条连通古老羌族民族文化、生态生活与现代城乡文明的生命时间隧道,正在镌刻和沉淀着无尽的怀念和渴望。
  • 真皮书包

    真皮书包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豪门男神追妻难

    豪门男神追妻难

    她,为了成全他的学业,宁愿忍痛割爱,失去本应得到的爱情;他,勤学奋斗,为的就是有一天让她看到她失去的,不仅仅是他;五年后再次相遇,她已不是她,而他还是他,他带着怨恨,她带着迷茫。五年前的事,五年之间的空白,当一切事情都浮出水面时……片段一她黑着脸看着他:“把照片撕了!”他玩着手中的照片,淡然的道:“这照片我收下当珍藏了,以后拿出来可以用来教育我的孩子。”“……”当她再遇上他,这一切才刚刚开始。(冤家路窄,前缘再续)喜欢这本书的亲可加书友QQ群:7380056
  • 渡劫百万年

    渡劫百万年

    百万年无人飞升的时代,苏云发誓要成为天地间第一尊仙。天劫浩荡,每一次渡劫失败,都代表着一次重生。上辈子是真人,上上辈子是剑神。没想到仙没修成,辈分却越来越高。诸多大佬无语哽咽,被木剑架着脖子,含泪陪他玩一场明明大家都认识,却要假装不认识的角色扮演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