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56000000043

第43章 新诗的节奏形式(3)

这就成了自然的节奏形式,具有新诗的格调了。

枟三溪路上大雪里一个红叶枠一诗,则带着很浓厚的旧诗格调:

雪色满空山,抬头忽见你!

我不知何故,心里很欢喜;

踏雪摘下来,夹在小书里;

还想作首诗,写我欢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很难写,抽出笔来还搁起。

从字(言)数看,此诗全是五七言句式,但在整体上已不大适宜读为古代杂言体诗形式了。因为像“写我欢喜的道理”一句,不应读为“写我/欢喜/的道/理”这样的七言诗句式,而应读为“写我/欢喜的/道理”;像“我不知何故”一句,也可以不读为“我不/知何/故”或者“我不/知何故”这样的五言诗句式,而读为“我不知/何故”这样的自然节奏形式。不过此诗由于全是五七言句式,并且有些五七言句式还可以按照古代五七言诗句式来读,如“雪色满空山”等句子,旧诗格调既然很明显。这首诗也可以用扩大音顿和添加常用的白话虚字的方法,来突破五七言形式,增加白话的自然语调。例如将“雪色/满空/山,抬头/忽见/你”两句,改为“雪色/充满了/空寂的/山野,我抬头/忽然/看见了/你”这样的形式。如此下来,全诗自然不会有五七言诗格调,而是现代白话新体诗的格调了。枟尝试集枠中那些较成功的白话新诗便是这样的格调。

初期白话诗人中刘半农、沈尹默以及稍后的刘大白等人的诗中,也有从旧诗词脱胎出来的明显痕迹。情况类似,不赘述。

四 两种发展趋势

初创期的新诗,比较起后来的新诗来是不成熟的,在体式上还是笼统的。但它已经包含了自由诗和格律诗这两种大体式的雏形,或者说已经包含着向这两种体式发展的趋势。

从节奏形式看,初期的某些新诗已经接近较成熟的自由诗了。胡适自己认定的十四首“真正的新诗”中就有这样的作品。如上文谈到过的枟老鸦枠、枟威权枠等诗。这里再看他的枟一颗遭劫的星枠的末节:

大雨/过后,

满天的星/都放光了。

那颗大星/欢迎着/他们,

大家/齐说/“世界/更清凉了!”

每行的音顿数不等,有二顿数、三顿数和四顿数;每音顿包含二至四音,差别较大,这便是自由诗节奏形式。

又如刘半农的枟相隔一层纸枠,也是自由诗。以下是末节: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初创期最自由灵活的新诗,还是周作人与康白情二人的作品。胡适称赞康白情的诗“解放的成绩最大”;朱自清说周作人的诗“全然摆脱了旧镣铐”。且看康氏枟窗外枠一诗:

窗外的“闲”月,

紧恋着窗内蜜也似的“相思”。

“相思”都恼了,

她还涎着脸儿在墙上相窥。

回头“月”也恼了。

一抽身儿就没了。

“月”倒没了;

“相思”倒觉得舍不得了。

句式参差不齐,灵活自由,正适合表现那婉转细腻的情思。

初创期的自由诗,其体式也是多样的:有押韵的,如上文的各首自由诗;也有不押韵的,如周作人的枟小河枠(诗长不引)。有篇幅较大的,如枟小河枠;也有很短的,如沈尹默的枟月夜枠: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在体式上,它可以看作稍后流行的“小诗”的先声。

初期白话诗,在向着自由诗形式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散文化的毛病。周作人和康白情等人的作品尤其突出。姑看周氏的枟两个扫雪人枠的前四行:

阴沉沉的天气,

香粉一般白雪,下的漫天遍地。

天安门外白茫茫的马路上,全没有车辆踪影。

只有两个人在那里扫雪。

这类诗句太散漫了,不大像诗,放在散文里或许正好。周氏的枟小河枠一诗,在委婉曲折地表现复杂深邃的思想感情上,被胡适枟谈新诗枠一文誉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但就其节奏形式看,却是散文化的。康氏的诗也有这种情况。朱自清说康氏的诗解放算是彻底的,“但集中名为诗而实是散文的却多”。 [7] 造成这种散文化的原因,是诗人们盲目追求诗的“自然音节”,奉行“作诗如作文”的过头主张。

初创期没有自觉的格律理论,因为新诗的开拓者们信奉的是“诗体大解放”和“自然音节”的理论,这两者都是创造自由诗的理论。但由于他们的白话新诗主要是从旧诗词形式脱胎出来的,这种白话新诗在包含自由诗形式因素的同时,也包含了格律诗形式因素。像胡适的枟鸽子枠、沈尹默的枟人力车夫枠等带有旧诗词格调的诗,其体式还不明朗:既不大像自由诗,也不大像格律诗,而是一种还未成熟的过渡性的新诗。但它们却包含着向新诗的自由体和格律体发展的潜能和趋势。从它们发展出了初具规模的自由体新诗,也发展出了雏形的格律体新诗,只是后者比前者要少得多。

初期的白话格律诗已初步具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诗行的顿数和言数大致整齐一致,即行式是大致均齐的。如胡适的译诗枟关不住了枠( 1919 年2月),其节奏形式可以分析如下:

我说/“我把心/收起,

像人家/把门/关了,

叫‘爱情’/生生的/饿死,

也许/不再和我/为难了。”

但是/五月的/湿风,

时时/从屋顶上/吹来;

还有/那街心的/琴调,

一阵阵的/飞来。

一屋里/都是/太阳光,

这时候/“爱情”/有点醉了,

他说,/“我是/关不住的,

我要/把你的心/打碎了!”

除“一阵阵的飞来”一行外,其余诗行都可以划分为三顿数,大多数音顿含二至三音,诗行大多为七言、八言,所以它是一首格律诗,只是格律还不大严格。

初期白话格律诗的另一种类型,是诗行的顿数和言数大致相对一致,即行式是大致对称的。如周无的枟过印度洋枠一诗( 1919年7月):

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

也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

哪里是非洲?哪里是欧洲?

我美丽亲爱的故乡却在脑后!

怕回头,只回头,

一阵大风雪浪上船头。

飕飕,吹散一天云雾一天愁。

胡适枟谈新诗枠一文举例说这首诗也是带词调的。其实,这首诗只是后三行带有较明显的词曲调子。前面五行却是雏形的格律体新诗。因为除第五行外,其余诗行的顿数和言数都有规律,是相对地整齐一致的,或者说是对称的。就行式中顿数言数的相对一致性和对称性来说,从此诗倒可以看出古代对称体词的影子。

在郭沫若枟女神枠集中,也有几首发表于一九一九年九十月间的格律体新诗,与上述胡适等的格律体新诗的时间很接近。但我们把它们与枟女神枠中其他的诗一起放到下一节,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初的诗歌实践来论述。理由有三:一是枟女神枠中只有少数诗篇发表于一九一九年,大多数是一九二○年的作品。二是枟女神枠中无论自由诗还是格律诗,虽然在时间上与胡适等人初创的白话诗很接近,但比后者远为成熟,适宜另作一个发展阶段来论述。三是在新诗史上,郭氏一般不被认为是初创期的白话诗人,而是稍后的“异军突起者”。

自由体诗出现的时间要比格律体诗稍早一点。前者在一九一八年初即出现,一九一九年便普遍起来;后者出现于一九一九年,一九二○年才较多地见到。这种情况是符合新诗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白话新体诗是在有意识地冲破古代诗词格律形式的束缚中产生的,从一九一七年起,它的目标就不仅是使用现代白话,而且追求“自然的音节”,建立长短不一和灵活自如的行式,所以首先出现的自然是自由体诗。但由于新诗究竟是从有格律形式的古代诗词中产生和发展出来的,同时加上翻译外国格律诗的作用,其间必然会不自觉地出现雏形的格律诗形式。初创期之后的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两种先后发展的趋向更明朗化了:先是自由诗的大发展,随后涌起的则是格律诗的高潮。

有趣的是,胡适的枟尝试集枠———新诗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中的三编诗也体现了这样的历程:第一编是白话旧体诗,时间从一九一六年七月到一九一七年九月,可算是从旧体诗到新体诗之间的准备和过渡;第二编包括一九一七年九月到一九一九年底的诗,主要是白话新体诗:这个时期的早先的不少诗还带有旧诗词调子,从一九一九年初起,才发展出较稳定的自由体新诗,胡适自己认定的十四首真正的新诗,大多数写于这个时期;第三编则是一九一九年以后的诗,它们大部分是格律体新诗。这个历程便体现了新诗冲破旧诗词形式,并先后向着自由诗和格律诗形式发展的趋势。二十年代自由诗和格律诗的先后发展和衰落,以及后来自由诗和格律诗发展高潮的相互交替,都体现出这种先后发展顺序的模式。此外,从诗人个人的创作历程看,后来的大多数著名诗人,也不同程度地经历了从自由诗转向格律诗的过程。可知新诗创立者短短的创作生涯,似乎预示了新诗史上诗体发展变化的历程,他那本小小的枟尝试集枠,就缩影着新诗两种诗体先后发展顺序的模式。

第二节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理论和实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前期,大约从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三年,是自由诗理论尤其是其实践的大发展时期:中国自由诗形式可以说是基本成熟了。但这一时期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也同时发生和发展着,只是显出是一个支流,不引人注目。一九二三年以后,人们对自由诗的散文化愈益不满,终于从一九二五年起引起了对新诗格律形式自觉的、颇为轰轰烈烈的探讨,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可喜的收获,但也有不少弊病。

一 “内在韵律”论

在论述胡适的“自然音节”论时,我们曾指出它的一个主要缺陷,是没有与日常语言和散文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以区别,结果导致新诗散文化和大白话的弊端。自由诗进入二十年代后,这个弊病在理论上有了药方,那就是郭沫若提出的诗的“内在韵律”论。

早先一点,康白情在枟新诗的我见枠一文( 1920 年3月)中实际上已谈到了诗的“内在韵律”问题。康氏赞同“自然音节”论,主张新诗“自由成章而没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他比胡适有更深一层的见解:认为“主情为诗底特质”,“感情底内动,必是曲折起伏,继续不断的。他有自然的法则,所以发而为声成自然的节奏”。这实际已说明诗的自然节奏与散文自然节奏的不同,在于前者是由内在情感的自然律动决定的。此外,康氏还说“无韵的韵比有韵的韵还要动人”;“诗要写,不可做;因为做足以伤自然的美”。 [8] 这些显然是郭氏“内在韵律”论的先声。

郭沫若在二十年代初提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而这个情应当是“自然流露”的。所以他也主张“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根据这个“自然流露”的主张,他又指出:“诗之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 Intrinsic Rhythm) ,内在的韵律(或曰无形律)并不是什么平上去入,高下抑扬,强弱长短,宫商征羽;也并不是什么双声叠韵,什么押在句中的韵文!这些都是外在的韵律或有形律( Extraneous Rhythm)。内在的韵律便是‘情绪的自然消涨’。”它“诉诸心而不诉诸耳”。显然,郭氏所说诗的“内在韵律”便是现今所说的诗的“情绪律动”,或称“情绪节奏”。诗的外在韵律则是诗的语言声音上的韵律,它主要是指诗的外在节奏,其次还包括押韵、双声叠韵和象声等。在诗的内在律与外在律的关系上,郭氏认为“诗应该是纯粹的内在律,表示它的工具用外在律也可,便不用外在律,也正是裸体的美人”。 [9] 这个认识的基本点是对的:内在韵律从根本上决定外在韵律,后者服从于对前者的表现。

胡适的“自然音节”论的主要缺陷,便是没有将诗的自然节奏基于诗的内在韵律,即基于诗的情绪节奏,所以不能区分诗的自然音节与日常语言和散文的自然音节。胡适对自然音节的解释是: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照这样的原则写诗,其语言的节奏确实是自然的,但这种自然节奏不可能是诗的节奏,而只能是散文的节奏。因为散文长于叙事说理,最接近于“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可见,如果写诗只讲求语言的自然节奏,而没有诗的情绪节奏来主导和制约它,写出的诗就可能缺乏诗所特有的情趣意绪,与散文无别。所以,郭氏的“内在韵律”论可以补足“自然音节”论的缺陷。郭氏的许多自由诗比初期白话诗更富于诗的激情,更加诗化,是与他的这种“内在韵律”的诗歌理论有关的。

郭氏“内在韵律”论的更深远的意义,是它实际上提出了自由诗形式的一个基本理论,这个理论包含着重要的、至今尚捉摸不定的关于自由诗的形式艺术的真理。所以,这个理论能够超越产生它的时代的局限和倡导者自身的局限,而永久存活下去。即使像“纯粹内在韵律”、“裸体美人”这样偏激的论调,由于其中包含了那个真理,在后代还会被赋予新的名称和内容而重新出现,如戴望舒的“无音乐成分”论,以及后来的现代主义自由诗的某些形式理论。

同类推荐
  • 乡愁似水

    乡愁似水

    关东盛产蓝靛果。据资料记载,关东也只有三块生长区。有的地方叫乌啄李,有的地方叫黑瞎子果,有的地方叫山茄子你若感兴趣,是否借旅游之便,也去尝一尝?关东有一种珍禽,叫棒槌鸟,专食人参籽。跟着棒棰鸟走,就能找到人参的。你也可来长白山一试。若运气好,没准儿也能寻到“大棒棰”呢。大兴安岭有种野生动物叫犴达罕,学名叫麋鹿,也有人称它为“四不像”的。你若好奇,也可以来大兴安岭体验一下,鄂伦春人的放牧生活。牡丹江盛产狗鱼。奇就奇在,它把出生半年的小牛犊子的头叼住了,硬往江里拽。这样就形成了“牛鱼拔河”的奇观。此景内地人连想都不敢想哪。
  • 桥是

    桥是

    桥是河海的走廊。取消舟楫以后,桥与船便成了天然的敌人。在山与山之间,桥架通的是路,在岛与岛之间。桥联接的是船,在水与水之间,桥铺排的是车。始于童年,我的印象中路桥是飞越的彩虹,岛桥是循环的船,永远行动在水的皮肤之上,只有水上的浮桥,才是真正陆地上的车。写下一个桥字,船、车、舟、路、筏,如同水的私生子联袂诞生,于是我理解的桥才能真正成为陆地与大海的摇篮。站在桥上,背后有大陆,海,或者山与岛。面对面,我们只能选择路,才有出发,这是一个无限绵延的前庭,它的目标指向未来。因此,只有桥的联通,世界才能成为整体。
  • 我的非洲之旅(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我的非洲之旅(谷臻小简·AI导读版)

    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为大家带来的神奇的非洲世界。详细地给我们展示了百年之前的非洲景象,不仅仅是自然风景,还有风土人情,以及人与自然的种种互动。
  • 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

    梁遇春作品集:泪与笑

    本书收录了梁遇春的传世散文集《泪与笑》与《春髎集》的全部内容,以及他的代表性的杂文。梁遇春的散文深得英国小品文的精髓,技巧感情神似18世纪英国散文大家查尔斯·兰姆,承袭一种悲剧式的幽默,又因扎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土壤,从中汲取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 路上的祖先

    路上的祖先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散文作品的精品结集。作者从历史的角度,以散文的笔法,写出了作者一向关注的关于中华民族、世界的人文历史等内容。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我的对象是病娇

    我的对象是病娇

    宠苏流,恋爱为主剧情辅,he,男女主双洁。让我快穿?唤醒你的主人?不能白忙活。薛苋:“给我一个亿。”系统:“可以。”为了钱钱而奋斗,摆脱了枯燥无味的生活,迎来惊心动魄的大逃亡!【系统不提供给你任何帮助,除了你生命垂危之际。】【不支持赊账。】冷漠、无情、傲娇系统等等,反派是个什么鬼……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麻辣恋人(女生爱情标本之二)

    麻辣恋人(女生爱情标本之二)

    本书是以高中校园为背景的,从教几年同学生们切磋武艺,可以说各有胜负。其中的血雨腥风没经历的人很难领悟一二。尤其是培育当今年代的花朵,为人师的确不易,在此对战斗在教育战线上的老师们(包括自己)致崇高的敬礼!无疑孩子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可谓“罄竹难书”,然而他们个性的张扬,自我的肯定不能不令旁人侧目。不一样真的是不一样。
  • 四大才子穿越记

    四大才子穿越记

    四大才子穿越广州,偶遇四大美女,展现一段追女仔的故事……
  • 穿越不为妃:皇上,离我远点

    穿越不为妃:皇上,离我远点

    别人穿,她也穿,为毛别人不是皇后娘娘就是千金小姐,悲剧的她居然却沦为乞儿,上天不公哦!哼!她也要霸占个王爷,怂恿他去夺皇位,捞个皇后头衔过过瘾......
  • 毒妃很逍遥

    毒妃很逍遥

    一个天生容貌丑陋,一个身背杀父之仇,“即便作为女儿家天生不会女红又怎么样?我会易容术,即便不会弹琴又怎么样?我百毒不侵,她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将我的全部夺取,我也愿意用自己的意志让她终身拿不到她想要的东西,就算是误嫁,这天下,还是得我这毒女做主!”
  • 我的靠山是玩家

    我的靠山是玩家

    钱通神是一个刚毕业的待业大学生,这一天他最好的朋友跟他说,他只是一个生活在游戏里的虚拟人物,然后就下了一些特殊技能就消失了,而这个世界也如同朋友所说的开始变得不同
  • 楚辞品鉴(大众阅读系列)

    楚辞品鉴(大众阅读系列)

    以明代夫容馆刊《楚辞章句》为底本,对该书收录的楚辞作品作简明扼要的校勘、注释、分段及全文品鉴,意在为广大楚辞爱好者提供一种版本可靠、文意疏通的楚辞读本。书前有长篇导论,介绍楚辞之价值,楚辞名称的由来,先秦两汉楚辞的特征,楚辞研究的历史,以及楚辞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等,可以引发广大读者阅读的兴趣。《楚辞》作为国学经典,是与《诗经》齐名的集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源头之一。梁启超说:“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可见,阅读欣赏《楚辞》是中国人基本的文化修养之一。
  • 一个天才的平凡人生

    一个天才的平凡人生

    一个少年得遇高人传授,进入社会后却并不想呼风唤雨,只是慢慢的使自己成长,成熟.虽取得亿万财富,但并没有美女如云,没有YY,没有修真,只想过着平凡普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