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164800000007

第7章 北卡(1)

1981年秋,迈克尔·乔丹来到北卡罗莱纳大学所在地—教堂山,正式投身到迪恩·史密斯门下,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此时的迪恩·史密斯,正处于自己执教生涯的顶峰,即便他还没拿到NCAA全美冠军,北卡罗莱纳也被很多人视为全美最好的大学篮球队。花了二十年时间,迪恩·史密斯在教堂山构筑起一套信奉过程、崇尚团队的价值体系,让他的球员循序渐进地成长,按部就班地走向成熟与成功。

这里的一切,都被细致周密地控制着。迪恩·史密斯喜欢这样。他不喜欢所谓的惊喜。

这里长幼有序,等级分明,人人都应该耐心等待,等着轮到自己。球队要做什么集体决定,教练会跟大四的老球员进行商议,比如打客场的时候去哪里吃饭,老球员才有发言权。大一新生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地位比器械管理员还要低。平时训练,有球跑出边线,就会有人大叫一声:“菜鸟!”然后就得有大一新生跑去捡球。连喝水休息,也是由大四球员不紧不慢地先喝,过一会儿轮到大三的,再过一会儿是大二的,最后休息时间快到了,教练才像猛然想起那样说一句:噢,对了,菜鸟们,赶紧去!

那些在招生过程中感觉被捧在手心里的少年天才,从来不会得到迪恩·史密斯的任何承诺。迪恩·史密斯的态度是:我们不会承诺给你多少上场时间,但我们认为你可以在这里打球,我们会让你成为一名更好的球员,我们知道你会受到很好的教育,我们相信你会喜欢我们队的所有人。

因此,来到教堂山,一般北卡球员理想的成长轨迹是这样:大一,几乎整年上不了场,但每天训练和高年级球员交手,依然收获良多,偶尔得到一点机会,可能就会让外人眼前一亮;大二,可能场均打个七八分钟,能让人们看出,当初北卡为什么要招他;大三,进入常规轮换阵容,每场大约能打25分钟左右;大四,成为球队的顶梁柱,能够和教练一起做决定。

总的来说,在北卡的体系里,团队观念一定是凌驾于个人能力之上的。多年来,始终有人相信,迪恩·史密斯宁可输掉某些比赛,也不愿给球员更大的自由。因为他相信,长远来看,球员为了集体牺牲个人,球队才可以走得更远。并且,迪恩·史密斯认为,他所要求的无私与纪律,最终会让球员在后面的篮球生涯和人生中受益。

这支球队纪律性极强,所有的纪律都指向同样的目的:尊重球队,尊重权威,尊重比赛,尊重对手。比如说,如果有球员在比赛里吃到技术犯规,那么下一次训练,他就可以在场边舒舒服服地坐着喝可乐,但他所有的队友要加练冲刺跑,为他一个人的过失而赎罪。在这样的规定下,北卡球员很少领到技术犯规。

规矩很多,纪律严明,孩子们能不能听进去,肯不肯照做,就变得很关键。事实证明,经过一段时间,几乎所有球员都可以接受迪恩·史密斯这一套,进了北卡之后又转学离开的人少之又少。球员们乐意接受,是因为这一切,目的很明确:规矩和纪律的存在,是为了让他们成为更好的球员,更好的人,而不是为了让迪恩·史密斯变得更有名、更有钱,或者更有机会去NBA执教。

北卡篮球队,就像一所大学里的大学,它自有一套额外的课程。这套课程,更多的是关于人生,而非篮球。等到球员要离开北卡时,他们总能感受到:在这里几年,教练更在意他们作为人的成长,而不只是作为篮球运动员的成长;教练更加努力地让他们为将来的人生做好准备,而不只是为NBA做好准备。多年以后,詹姆斯·沃西说:“这就好像,迪恩·史密斯能教你的东西,可以列成一张长长的单子,而篮球,只在这张单子的最底部。为你的人生做好准备,比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他教我们如何有耐心,如何等待我们的机会,如何对他人谦卑,如何尊重队友、尊重比赛。”

北卡的价值体系,给职业篮球圈的人制造了麻烦。有时候,职业球探很难评估一名北卡球员的好坏。有些球员在北卡,看上去会比实际要好,这些人是体系的受益者,他们的优点被放大,缺点被隐藏,至少是被部分隐藏;而有些球员在北卡,个人天赋又受到体系的束缚,无法充分张扬个性,这些人如果换到另一个体系里,可能每场球能多拿个10分到15分,他们能达到的高度,远非在北卡的数据所能体现。

迪恩·史密斯那一套,会压抑球员个性和个人天赋的成长吗?作为北卡球员的楷模,沃西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述方式,他说:北卡的体系,不是设计用来约束球员的天赋和运动能力,而是设计用来降低风险;球始终在移动,目的是给每个人创造合适的投篮机会,这意味着,在别的学校能每场出手25次的顶级运动员,在北卡,可能就只会出手12次到15次—沃西本人在北卡的最后一个赛季,已经要当NBA状元秀了,平均每场才出手10.4次,得14.5分;乔丹后来在北卡的最后一个赛季,已经是全美最优秀的大学球员了,场均也才出手14.5次,得19.6分。

在威尔明顿,人人都管乔丹叫“迈克”而不是“迈克尔”;来到教堂山,大多数球员还是习惯叫他“迈克”,但迪恩·史密斯总叫他“迈克尔”。北卡的媒体公关主管里克·布鲁尔(Rick Brewer)就问乔丹:迈克和迈克尔,这两个称谓,你自己更喜欢哪一个?乔丹说:无所谓啊,哪个都可以。于是,北卡对外采用了史密斯教练的选择,从此以后,世人所熟知的乔丹,就是迈克尔·乔丹,而非迈克·乔丹了。

初来乍到,乔丹在迪恩·史密斯的体系里没什么不开心和不适应。迪恩·史密斯让乔丹一点一点地收获,却从来没有改变他的原则和纪律去迁就乔丹。乔丹天赋再好,迪恩·史密斯也让他在体系之中发光发热。乔丹想要什么,必须自己去争取,去赢得。

乔丹大一就想打先发,为此他必须击败两个人,一个是大三学长吉姆·布拉道克(Jim Braddock),另一个是他最好的朋友巴兹·皮特森。皮特森同样想打先发,他和乔丹加盟北卡的时候,北卡的先发二号位(得分后卫)是开放的,这也是他最终选择北卡而非肯塔基的重要原因。

皮特森和很多高中白人球员不同,多数白人球员就是纯粹的投手,18岁左右就已经到达了能力的巅峰,不会再进步。皮特森不是,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全能球员,有速度,有爆发力,投篮也很准。在他专注于篮球之前,他的高中教练们认为,或许将来某一天,他能去NFL(职业橄榄球联盟)打四分卫。

对乔丹而言,跟皮特森的竞争是一场重大挑战。这对室友之间的交锋,也吸引了全队的目光。两人进队头一天,全队40码(约36.6米)冲刺跑,皮特森跑第二,仅次于沃西,领先于乔丹,这让乔丹大为懊恼。

起初,两人之间难分高下,乔丹的身体素质更加出色,皮特森的比赛经验更为丰富。皮特森在高中时期接受了更好的调教,对比赛的整体感觉更好,投篮也更出色,还有更扎实的防守基本功。不过,皮特森清楚,由于乔丹的运动能力实在太强,他要达到更高的水平,只是时间问题。乔丹的速度、弹跳,乔丹的长臂、大手,都是教不出来、练不出来的,是皮特森永远比不了的。此外,皮特森还察觉到一样东西,那就是乔丹内心的饥渴—他渴望进步,渴望优秀,所以教练任何一点点拨,他都能够吸收成长。

皮特森当时还不太了解的,是乔丹的竞争欲望,乔丹激励自己进步的独特能力。这一点,后来整个篮球世界都熟知了,NBA的球员和教练们会把激怒乔丹视为一种禁忌,因为一旦说错什么,结果就会遭受到乔丹的报复。这是后话。当皮特森和乔丹竞争北卡的先发资格时,乔丹的篮球生涯才刚开始,人们对他还认识不足。皮特森不知道,自己高中比乔丹更成功,拿了更多的奖,收到更多的招募信,这些事实,都被乔丹用作击败他的动力。皮特森更不知道,在乔丹获得北卡的奖学金后,在威尔明顿的球场上,还有一些人拿他来讥讽乔丹,他们说乔丹到了北卡也打不上球,说乔丹永远比不上皮特森,说皮特森会压得乔丹没有上场机会。对大多数运动员来说,这种完全没有事实根据的垃圾话,很快就会不当回事。可乔丹不一样,他全记得,他要证明他们是错的,他要让那些人把喷出来的垃圾话全部咽回去。

乔丹果然大一就打上了先发。皮特森后来受伤,没法再跟乔丹争,而乔丹也击败了吉姆·布拉道克。教练们觉得布拉道克的进攻技术更全面,是乔丹的防守能力让他赢得了先发资格。

迪恩·史密斯厌恶用大一球员打先发。先发资格,会给大一新生带来大量的上场时间,同时也带来迅速出名的机会,这跟迪恩·史密斯构筑起来的价值体系是背道而驰的。迪恩·史密斯有一个规定:在参加首场联盟内部比赛之前,大一新生不许跟媒体说话。他对于媒体的行为非常警觉,因为记者的提问会让球员头脑发热,会更多地强调个人而不是整体。迪恩·史密斯尤其不喜欢媒体聚焦在他的大一球员身上,因为大一球员加入球队不久,还没有完全融入北卡的文化,对很多纪律还不够熟悉。

不过,北卡的一切,都是靠自己赢得的。现实就是,迈克尔·乔丹赢得了他的先发席位。在乔丹之前,北卡历史上只有三个人大一就打先发:一个是菲尔·福特,他当初的潜力,可以跟任何组织后卫相提并论;一个是詹姆斯·沃西,他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参加迪恩·史密斯的篮球训练营,北卡太想要他了,迪恩·史密斯恨不得沃西提前跳出高中加入北卡;另一个是迈克·奥科伦,他能投能抢,是个多面手,1980年NBA首轮第6号新秀。

乔丹赢得了先发资格,并不等于赢得了特权。恰恰相反,因为他嘴上狂妄,总跟队友说什么我要在你们谁谁谁头上扣篮,所以经过投票,他摊上了一项繁重的任务:去客场的时候搬放映机。那年头还没有录像带,放映机又大又沉,一个人搬着它去机场,肯定狼狈不堪,而队友们就把这重活儿派给了新生乔丹。

迪恩·史密斯每天在训练里对待乔丹,也比对待其他年轻人要狠—既然你的野心比别人大,责任比别人大,那么给你设定的标准,理应比别人更高。在迪恩·史密斯的授意下,罗伊·威廉姆斯同样死盯着乔丹,总是逼他练得更玩命一些。

乔丹有时候受不了这种区别对待,就向罗伊·威廉姆斯抱怨:“我和其余每个人一样努力。”

罗伊·威廉姆斯提醒乔丹:“可是迈克尔,你告诉过我,你想成为最好的。如果你想成为最好的,那你就必须比其余每个人更加努力。”

接下来,是长久的沉默。乔丹在思索。

终于,乔丹开口了:“教练,我明白了。你会看到的。走着瞧。”

赛季还没开始,乔丹的轻狂就和他的天赋一样,表露得很明显。入学前,他就在队内比赛中跟高年级学长说:我会在你们头上扣篮的!他的学长,可不是等闲之辈。詹姆斯·沃西、萨姆·帕金斯、吉米·布莱克(Jimmy Black)、麦特·多尔蒂(Matt Doherty)这几位,前一个赛季都是北卡打进NCAA全美半决赛的重要成员。

起初,乔丹的自以为是还真会惹恼队友,但久而久之,其他人都接受了他的喋喋不休。一来,乔丹的自我吹嘘并无恶意,只为逗乐,不为挑衅;二来,不管他吹嘘什么,之后总能真正做到,绝不食言。皮特森觉得,这就是乔丹比赛的一部分,他自己夸下海口,然后用作自己进步的动力。沃西则认为,乔丹就像一只总在耳边嗡嗡嗡的小虫子,不停地告诉你他要干些什么,你刚把他赶走,过一会儿他又回来继续嗡嗡嗡,说更多的垃圾话。

乔丹的碎嘴招人烦,可是每天训练总有那么一两个瞬间,队友们可以见识到他无与伦比的天赋。有一回,和高年级球员交手,乔丹有个球把所有人都吓傻了。那次挡在他面前的,是北卡最好的两名大个儿,沃西和帕金斯。乔丹突到禁区,帕金斯先扑上去阻止他,只见乔丹把球换到左手,从帕金斯身旁挤过。沃西就在帕金斯身后,他有很好的位置封住乔丹的进攻,可是,即便在乔丹甩掉帕金斯的第一时间他就扑向了乔丹,最后还是够不着球。乔丹在空中拧着身子,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一把伞,护住手里的球,再从一个完全不可能的角度把球投出去。当然,进了。

训练没有中断,因为在教堂山,训练永远不会中断,但无论如何,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训练之后,每个人都在谈论那个球。谁都没见过那么强的身体控制力和滞空调整力。最让沃西难以忘怀的是:似乎一切都发自纯粹的本能—乔丹起跳之后,可以在百万分之一秒内做出决定,再让他的身体听从决定,瞬间做出反应。这种本能加智慧再加运动能力的结合,沃西从来没在其他人身上看到过。后来过了很多年,沃西依然记得那个球,并且认定,那是他看到篮球世界未来二十年模样的头一眼,那是一个征兆。

当时,乔丹才18岁。

对乔丹而言,北卡是个完美的所在。在他身边,是一群有经验、有天赋、有担当的队友,他没有必要扛起整个球队,他可以在不成为球队中心的前提下好好学习。那年,乔丹还在长身体,并没有太多像他这般有天赋、有潜力的年轻球员,能在一支由迪恩·史密斯、比尔·古斯里奇、埃迪·福格勒和罗伊·威廉姆斯调教的球队里学习打篮球。这意味着,乔丹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从容生长。

同类推荐
  •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介绍张伯伦将军。张伯伦将军的勇敢精神,尤其是他的宽容精神,无论是对美国内战,还是当今中国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 美国酒王传奇

    美国酒王传奇

    我那时大概只有四五岁吧。那正是8月中旬前后——加利福尼亚的收获季。我从未见过我的祖父祖母,因为他们留在意大利。我只记得我的外公外婆,他们和一些工人在葡萄园摘葡萄,放进木筐里,然后倒到马车上。那是很累的活儿。小孩子是插不上手的。当我在葡萄架下来回跑累了的时候,祖母把我放进木筐里,推到葡萄架下的荫凉处。她沿着一行一行的葡萄架往前走时,也拽着我跟她一起走。夏日的炎热、一串一串的葡萄和那弯弯曲曲的葡萄藤,以及外婆慈祥的笑容,这一切深深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 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

    中国古代科学家故事

    刘殿学为青少年朋友撰写的古代科技故事,在生动的故事里再现了古代人民开拓创新精神,作者特别从数学、医学、地质学、机械学等各领域里选出代表性人物如祖冲之、孙思邈、郦道元等人物故事。
  •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宋太祖赵匡胤

    世界伟人传记丛书:宋太祖赵匡胤

    “陈桥兵变”他黄袍加身,建立北宋王朝;“杯酒释兵权”,他逼迫手下将领交出兵权,建立中央集权。“烛影斧声”,他的死因天道玄远,难以祥说。宋太祖赵匡胤,一个敢冒天下之大险的江湖浪子,以其沉稳果断的手腕,老谋深邃的远见,克己敛淫的秉性,义字为先的执著,收服着一块块已被血泪浸透的神州大地,拉开大宋王朝辉煌的帷幕。让我们揭开五代十国那个动荡黑暗的历史面纱,演绎一段风云变化的传奇大剧。
  •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季羡林人生智慧全集(珍藏版)

    纵览季老的人生,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再次将心灵打动。他的每一句话都那样严肃、真情而又生动。没有华丽辉煌的殿宇,却留给人们一座硕果累累的庄园。从季老丰富的阅历中抽取那些最能体现其锋芒、感情与人生转折的片段,加以淳朴、本色而富有敬意的点评,编织成一本智慧的集锦,希望可以通过本书继承先生的学识,发扬先生的学风,秉承先生的遗志,广大先生的精神。
热门推荐
  • 无界海

    无界海

    一个即将出现边界的虚空癫狂者破开空间,疯智者砸开时间,只有虚空中的漫游者游荡在他的后花园被剖开的星球,遗落的实验室,生命对生灵饱含着恶意时间与空间的交汇,命运交织着幸运编织成人偶无限,银币,无界,审判,世界井,圣橡树……这是一个拥有无限法力值的法爷,拿着刀到处砍人的故事苏易将长刀从古龙脑壳上拔出,挥刀释放了一个禁咒将想要偷袭的古龙烧成渣渣:谁说法师不能用刀放禁咒技能的,站出来![书友交流群:456822147]
  • 薄总又坑老婆了

    薄总又坑老婆了

    霍景欢是个卖棺材的,正准备给贱男渣女千里送棺之际,偶遇小包子大总裁。小包子喊她妈咪,大总裁要娶她当老婆!卧槽,没搞错?霍景欢咳嗽一声:“我丑。”一大一小:“我眼瞎。”“我打架骂人飙车心狠手辣!”一大一小:“我心盲。”“我……他妈就是个卖棺材的,不吉利!”一大一小骤然邪笑:“不但不介意,还可以替你送棺上门,拓展业务!”其实这是小包子大总裁连蒙带坑将霍景欢拐回家的故事!也是三人齐心协力花式送棺材的打脸爽文!1V1绝宠文,坑品保证,管挖管理,放心入坑!
  • 袁浦记

    袁浦记

    在近些年的故乡书写中,从梁鸿的《中国在梁庄》、王磊光的《呼喊在风中:一个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到黄灯的《大地上的亲人》,都是以纪实文学的笔触,再现中国乡村的转型之痛。与这些刺眼的乡村书写不同,作者用精纯美丽的文字,描写了自己记忆中青少年时期的故乡,塑造了一个童话般美妙的乡村世界。书稿的文字简洁凝练,颇有古典散文风范;状物摹形,极富人情动态。这美丽的语言,把故乡的美写活了。人到中年,回望故乡,回望少年,多是感恩之心,思乡之情。每个从故乡走出的人,谁能否认自己没有这样一份乡愁,没有这样思乡的梦?
  • 花好月圆(中国好小说)

    花好月圆(中国好小说)

    刘雪英的人生像是一场浩劫,儿子是傻子,女儿尚小,丈夫老五连名义上都不是,家里的一分二亩地给老二占去了。她憧憬的花好月圆不在丈夫的头上。走投无路的她,带着一幅“花好月圆”的十字绣来到深圳,投靠她的“嫂子”吴佩云。在这个大家庭里,她只是个连名分都没有的外人,她要思忖如何在这个充满着明争暗斗的地方打好自己的根基。她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朝着自己向往的花好月圆走去。
  • 对不起迟到了

    对不起迟到了

    一次意外,她救下变成植物人的他。只因为父母定下的娃娃亲,她守了他一年多。一年后他苏醒,却没有任何记忆,悄无声息的离开她的世界!为了找到父母死亡的真相,她卧底公司,却不料新任总裁竟是她救下的人!情敌的陷害、仇人的阴谋,一点一点慢慢揭开……
  • 网游之金刚不坏

    网游之金刚不坏

    我从小被我爹打到大,他都没打死我何况你们?来来来,打我一个试试。欢迎加入牛家村,群聊号码:792,501,690
  • 苔丝(译文名著典藏)

    苔丝(译文名著典藏)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英国小说大师和诗歌巨匠。《苔丝》是他最著名的小说代表作。贫苦美丽的女主人公苔丝因年轻无知而失身于富家恶少亚历克,受尽精神上和物质上的煎熬,并因之而失去自己真心爱恋的克莱尔,最终于悲愤绝望之中杀死亚历克,坦然地走上绞架。苔丝所拥有的人性与灵魂深处的巨大魅力和魄力使她成为文学画廊中最动人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则通过纯洁美丽的苔丝短暂一生的悲惨遭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深入骨髓的悲剧命运观和宽广深邃的人文悲悯情怀。
  • 你在高原(1-10)

    你在高原(1-10)

    张炜编著的《你在高原(套装共10册)》充满震撼与历险般的阅读。我忍不住要向你讲述精灵阿雅, 它是我心中曲折而深远的蕴藏。在这个轰轰烈烈的苏醒的时代,在气喘嘘嘘的追赶的路上,停下来听我叙说关于爱和童年、残忍和怜悯、不幸和永生的回忆。
  • 梦元天际

    梦元天际

    我的梦想是永葆青春,永生不死,看尽世间繁华!拥有这样的梦想,唐天行在一次诡异的试玩游戏中穿越到了一切皆有可能的异世界中。视人类为草芥的精灵女王与唐天行共枕同眠?众国联合击不败的魔王却被唐天行轻松解决?这是一本普通人成长为真神并继续实现自己梦想的史诗。
  • 名门挚爱:霸道首席请自重

    名门挚爱:霸道首席请自重

    从碰瓷到碰床!她祝歆月是遭了哪辈子孽了,次次都是秋寒笙那个妖孽!虽然他是钻石男!可姐不想喝他那口毒汤!可该死的闺蜜,帮她租房,居然与他同室而居!“你!还我房租!”“亲,一经租出,概不退款!我们还是来讨论讨论明天早上吃什么!”“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