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500000023

第23章 此生虽短意绵绵——仓央嘉措生活放荡之谜 (3)

其二,从文字叙述上看,这位“钦使”显然是个糊涂人,他参与的事情没一件做明白的。比如,拉藏汗“杂言毁谤”时,他有什么“无可奈何”的呢?难道不能请旨再定行止或者回京复命,非得请“大师晋京请旨”?后来,皇上斥责他的时候,他又有什么可“进退维难”的呢?就地请旨或者将仓央嘉措送回去不行吗?而最后他“呈报圆寂”,这岂不是欺君?

哪里有这么糊涂的“钦使”呢?派这样办事不力的官员当“钦使”,难道康熙老糊涂了?问题是此时的康熙正处于政治经验最丰富、政治手段最娴熟的黄金时期。

如此看来,这段史料有多大的可信度,还是值得怀疑的。

“放行说”还不是法尊大师的《西藏民族政教史》最先提出来的,目前所见最早的类似观点,就在前文提到过的《仓央嘉措秘传》,实际上它就是“阿拉善说”的始作俑者。

这本书本名叫《一切知语自在法称祥妙本生记殊异圣行妙音天界琵琶音》,学术界简称其为《琵琶音》;因为在拉萨藏文木刻版的每一页书眉上都有藏文“秘传”二字,所以民间俗称为《仓央嘉措秘传》。拉萨木刻版据说是十三世达赖喇嘛下令刻版刊印的,而后世流传直到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铅印本,都是依据这个版本而来。只不过,这个版本与最初的版本(学界称南寺本)有很多误差。

有意思的是,“秘传”二字在汉语中因为发音不同,有“内部传阅”和“秘本传记”两种理解,不知道藏文原文是什么。因为这个版本据说是有人推荐给十三世达赖喇嘛,他看到后很喜欢,便命人刊印后供格鲁派内部的人传看,所以,“秘传”应是“内部传阅”的意思,因为藏族人民一直认为仓央嘉措是“早逝”的,说他后来云游到阿拉善终老这样的内容,实在无法公开,况且,它还推翻了后世达赖喇嘛转世的理论根据。

但翻译为汉语后,“秘传”二字会被理解成“秘本传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本来就不是传记类作品,理解为个人回忆录比较合适。

这本书的作者叫额尔德尼诺门罕·阿旺伦珠达吉,又名拉尊·阿旺多尔济,是阿拉善旗的蒙古人。此书成书于1757年,以第一人称叙述,也就是仓央嘉措的“亲口讲述”。在书中记载,阿旺多尔济被仓央嘉措认出是桑杰嘉措的转世化身,因此着力培养他,毫无隐瞒地对他说出了终身的秘密,并且将自己的遗愿、后事托付给了他。

其中,关于“放行”一事的记载如下:

行来,经北路,走到冬给措纳湖畔,皇帝诏谕恰纳喇嘛与安达卡两使臣道:“尔等将此教主大驾迎来,将于何处驻锡?如何供养?实乃无用之辈。”申饬极严。圣旨一下,众人惶恐,但有性命之虞,更无万全之策。恳求道:“为今之计,唯望足下示状仙逝,或者伪做出奔,不见踪迹。若非如此,我等性命休矣!”异口同声,哀恳再三。

我道:“你们当初与拉藏王是如何策划的?照这样,我不达妙音皇帝的宫门金槛,不觐圣容,决不回返!”此言一出,那些人觫惧不安。随后就听到消息说是他们阴谋加害于我。于是我又说道:“虽则如此,我实在毫不坑害你们,贪求私利之心。不如我一死了之。但这也得容我先察察缘起如何再说。”如此一讲,他们皆大欢喜。

按照这个记载,当时的仓央嘉措心里是有数的,他知道拉藏汗是必须放他走的,否则康熙皇帝饶不了他,所以,他完全可以提条件:这冰天雪地的,不是冻死也是饿死,让我走可以,给我马、衣服和足够的食物,否则咱们继续往北京去,见到皇帝再说。

这样一来,“失踪说”的疑点就可以解开了:不明真相的人以为他“失踪”了,于是产生了“失踪说”,而他的“失踪”其实没有学者质疑的那么难。

而“死亡说”也可以说得通:这是个政治交易,仓央嘉措“放行”可以,但对外宣布他已经病死。这也就是正式记载的“病逝说”,只不过它是个不折不扣的“官方说法”。

《仓央嘉措秘传》的后续记载是,仓央嘉措在青海湖附近向东南方遁走,此后去过打箭炉、峨眉山,又回到西藏的拉萨、山南,还去了尼泊尔、印度,再返回西藏及西宁,最后在今内蒙古的阿拉善旗圆寂,终年64岁。

这就形成了仓央嘉措死因之谜的“阿拉善说”。

有意思的是,“阿拉善说”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竟然分化出好几个版本,其一,“五台山隐居”说将隐居故事“加塞儿”到其中,反正他云游了很多地方,多去一个五台山也未为可知;其二,原始版本中记载他自己云游到阿拉善旗,并在那儿住下终老的,但蒙文《哲卜尊丹巴传》中,认为仓央嘉措是被蒙古方面支持他的势力接到阿拉善旗保护起来的,这就形成了“营救说”;其三,死亡的地点,有说他死于阿拉善旗朵买地区的一座蒙古营帐,此后遗体保存广宗寺内,但也有说他被阿拉善旗人认出,当地人每年筹银二万两,将他送回拉萨隐居,最终在藏南的一个山洞中坐化。

以上还仅仅是比较简单的归类,实际上,《仓央嘉措秘传》中既有“大法力”逃跑和捉狼的故事,也有“放行”的故事,简直就是以上所有说法的大杂烩。甚至还说1717年仓央嘉措35岁时,跟着阿拉善旗王爷的公主道格去了北京,神奇的是他还游了趟皇宫、参观了雍和宫,并亲眼在德胜门看到桑杰嘉措的子女被押送进京。

一个在中央政府“挂号”已经“死”了的人,怎么敢大摇大摆跑到北京?况且,当时的皇宫和雍和宫他能进去吗?

如此说来,“阿拉善说”也是疑点重重。

首先,学界中最大的质疑观点是,《仓央嘉措秘传》并不是正史,而是阿旺多尔济的个人著作,其内容的许多情节都太过玄幻,当神话小说读读尚可,如果作为史料显然可信度非常低。而且,早期史料持“阿拉善说”的只有这么一本,作为孤证是不可采信的。

其次,即便将这本书暂且当做正史分析,那么,其中的内容也有很多矛盾之处。最简单的例子,用大法力逃走的“失踪说”是它说的,“放行说”也是它的记载,这怎么解释?

而最大的疑点在于康熙皇帝训斥押解行为的话:“尔等将此教主大驾迎来,将于何处驻锡?如何供养?实乃无用之辈。”

这段话在史籍中是查不到的,相反,无论是《清圣祖实录》还是清内阁康熙皇帝的《起居注》,都有另外的记载,那就是“令拘假达赖赴京”。下令捉他在前,训斥押解的人在后,康熙前后下达如此矛盾的旨意,岂非矛盾重重?

以上几点质疑便足够了,另有学者还从人物角度论证,认为这样一个创作欲望强烈的诗人,却在此后四十年没有诗歌流传,这不符合逻辑;或者从民间心理角度论证,认为人们普遍恐惧、仇恨的和普遍爱戴、同情的这两种人死去之后,往往会有“没死”的传说出来。仓央嘉措也属于这类情况,这是民间不愿接受他死去的事实而产生的传言。实际上,这两种论证看起来有理,作为观点提一提是可以的,但用在学术研究上却没有什么价值。

那么,“阿拉善说”是不是完全没有可信的价值呢?

并非如此。作为近年来仓央嘉措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它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

从“阿拉善说”的始作俑者《仓央嘉措秘传》本身来考察,它虽然一直被归为野史,但却是记载仓央嘉措生平的最早文献之一。同时,其作者阿旺多尔济又自称是仓央嘉措的“卑末弟子”,书里面言之凿凿地写了些他与仓央嘉措交往的故事。

按书中记载,1706年仓央嘉措“遁去”后四处游历,到了1716年,他率16名僧人来到阿拉善旗,结识了阿旺多尔济一家,此时的阿旺多尔济才1岁。第二年,仓央嘉措与阿拉善多罗郡王的女儿道格公主去了趟北京,游览皇宫和雍和宫。1733年夏季,破土动工修昭化寺;1735年,仓央嘉措自筹一万两纹银,派阿旺多尔济去藏区随班禅学经;第二年,也就是清乾隆元年,仓央嘉措也从阿拉善迁居到青海湖摁尖勒,一住就是9年(正史记载,是1724年雍正命阿拉善民众迁居青海),先后担任了13座寺庙的堪布;这期间,阿旺多尔济学习了所有经文,先期返回阿拉善,很快,昭化寺建成,由仓央嘉措主持大法会;1745年,63岁的仓央嘉措从青海湖返回阿拉善,但不幸染病,最终于第二年病逝。

此后,他的肉身被移到昭化寺立塔供奉。1756年,阿拉善当地建造南寺,并将昭化寺全盘搬到那里;当然,仓央嘉措的肉身塔也移了过来。1760年,乾隆御赐南寺为广宗寺,授予镌有藏满蒙汉四种文字寺名的乾隆御笔金匾,章嘉国师若必多吉亲自给它制定寺规,而阿旺多尔济就成为广宗寺的一位大活佛。

一个地处偏远、刚建成不久的寺庙,既没有什么显赫的历史传承,也没给国家做过什么了不得的大事,竟然得到皇帝御赐,这不太过匪夷所思了吗?而在此之前,七世达赖喇嘛可是对阿旺多尔济恩宠有加,他们来往甚密,关系好得让人无法理解,六世班禅去北京为乾隆皇帝祝寿路过此地时,还曾为阿旺多尔济的死打抱不平。

阿旺多尔济是被当地郡王罗布藏道尔吉关进大牢迫害致死的。这个案件说起来是个不起眼的小事儿,甚至有些荒唐,况且两人还是亲戚,细究起来,阿旺多尔济和罗布藏道尔吉都是和硕特蒙古固始汗的后裔,他们的祖父一个是阿拉善旗第一代郡王和罗理,一是个和罗理的弟弟。可一个三等爵位的郡王真就砍了活佛的头,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仅此一例,而罗布藏道尔吉也很快就死掉了。后人有理由怀疑,阿旺多尔济之死必有特别重大的隐情,这个隐情是否与仓央嘉措有关呢?

同时,至少在几十年前,此地的“仓央嘉措肉身塔”还存在,并且据说还有很多仓央嘉措的遗物,当地也一直流传着仓央嘉措最终落脚阿拉善的故事。可惜的是,很多遗物、遗迹等实物证据,已经由于历史原因损失、销毁了,现在的广宗寺是1981年到1990年重建的,有趣的是,重建之后寺里立了一块《兜率广宗寺记》碑,上面直接就写上了仓央嘉措与广宗寺的渊源,看起来无论学界怎么争论,反正他们那里是认定了“阿拉善说”的。

总体来说,“阿拉善说”既有详细的文字记载,又有民间流传的故事;既有明确的活动地点,也有相应的物证(虽然现在所剩无几了),与其他身后行踪的说法相比,构成历史考证的因素可谓一应俱全。

那么,我们是否就能相信“阿拉善说”成立呢?

还不能这样说。

如果此说是历史的真相,无论它后面说的多么无懈可击,也是没有用的。因为“阿拉善说”成立的基础,不是仓央嘉措云游到阿拉善之后有什么证据,而是他当初能不能跑出来、怎么跑出来的。没搞清楚他当初是不是有可能被“放行”,讨论后面的事情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关于“阿拉善说”分析的关键问题,还是康熙皇帝训斥蒙古人、继而蒙古人“恳求”他快走、并且以病死为由了事,这样的记载到底有没有可信度?

如果这是可信的,又怎么解释此前康熙皇帝派护军统领席柱、学士舒兰入藏,要求押解仓央嘉措入京呢?

“押解”记载在《清圣祖实录》和《起居注》中,是当然的正史,而“训斥”记载在个人的回忆录中,一般认为是野史。学界倾向于相信前者,便顺理成章地相信正史中记载的“病逝说”,那么后者的记载就完全是伪造的;民间多相信后者,那么,前者的记载就让人捉摸不透,甚至有人认为这经过了后世的篡改。

这两条“史料”是如此明显的矛盾,到底相信哪种?

有没有第三种可能呢?

有!那就是两者都相信。

也就是说,康熙皇帝先是派人跟拉藏汗说,要押解仓央嘉措进京,此时的拉藏汗不肯,康熙皇帝知道后,对大臣们说,别看他现在不肯,过几天他就得主动把人给我送来。果然不出康熙所料,拉藏汗也许想通了,也许怕了,总之是真的要把仓央嘉措押送北京,但想不到的是在半路上,康熙皇帝又告诉拉藏汗:这人我不要了。

康熙皇帝这样做看似没有道理,但是,这是以我们常人的情理逻辑推断而来的,而政治家做决定,绝不可能依据情理逻辑,唯一的准则就是——利益。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西藏、青海和回部(清代对聚居在天山南路的维吾尔族地区的称呼)的政治局面,就可以理解当时清政府在西部边疆的利益所在了。

17世纪中叶,以五世达赖喇嘛为代表的格鲁派集团向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求援,一举清除了妄图消灭格鲁派的三方联盟;这三方分别为噶玛噶举派的藏巴汗政权、青海的喀尔喀蒙古却图汗政权和康区的白利土司。此后,格鲁派与和硕特蒙古结成联盟,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权,并受到了刚刚成立的清政府的册封。但事实上,西藏的军政大权掌握在和硕特蒙古手中,格鲁派是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的。

同类推荐
  • 绘画天才:毕加索

    绘画天才:毕加索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松下幸之助全传

    松下幸之助全传

    松下幸之助是“经营之神”!他是“日本式管理之父”!他是重振日本精神的著名企业家!他以富有人情味的管理赢得了合作伙伴和员工的交口称赞!松下幸之助全传》从一个平民的角度,向读者深度剖析一个最真实的松下幸之助。作者从回忆松下幸之助的童年开始,讲述了他如何从学徒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家的完整过程。
  • 摄政王载沣:大清王朝最后的掌舵人

    摄政王载沣:大清王朝最后的掌舵人

    载沣,慈禧太后的接班人,也是大清王朝的最后一位掌舵人。本书作者站在大历史的维度,立足于载沣掌权时中国处于转型期的历史拐点,以改革窗口期各阶层不同诉求为背景,抓住载沣以维护政权为宗旨,却以丢失政权收场这条主线,探究了载沣治国执政之得失,揭开了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秘密,比如,慈禧为何选择载沣为接班人?政治强人慈禧去世后最高权力平稳交接背后有何惊天秘密?载沣何以甫上台就罢黜袁世凯?这背后有何巨大阴谋?压力骤增,暗杀和政变的密谋涌动,载沣又如何应对?本书以载沣为切入视角,对晚清最后几年的历史给予了新鲜犀利的观察与解构,对中国近代史演进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了思考,可谓一部对晚清史研究的上乘之作。
  • 摩根传

    摩根传

    一提起摩根这个姓氏,全世界都会为之震荡。1837年的时候,一位从美国来的商人乔治·皮博迪来到英国敦伦,开办了一家商号。16年后,另一个名叫朱尼厄斯的美国小伙子成为了皮博迪的合伙人。10年之后,年轻人将这个商号更名为自己的姓氏——摩根,从此这个姓氏为世人所熟知。
  • 李荒传略

    李荒传略

    本书介绍了原辽宁省委书记李荒革命的一生。其中内容包括:青少年时代、在“一·二九洪”流中、战斗在晋察冀、创建《东北日报》、辽宁省委十三年等。
热门推荐
  • 冷皇独宠,皇妃灭六宫

    冷皇独宠,皇妃灭六宫

    姐姐惨死,令她性情大变她运筹帷幄步步为营将一个个敌人铲除原本以为大计将成却不成想自己竟掉入陷阱中她以为自己报仇无望心灰意冷可她又迎来机会绝地重生她以为是苍天开眼让她报仇雪恨却不知一切都是冷皇布控一切她一直痛恨的冷皇原来深深的爱着她…
  • 血染天下欲成凰

    血染天下欲成凰

    花浅慕,天玑国人尽皆知的天才,却在生辰那日被人追杀,狼狈至极。外界传闻:花族花浅慕入无妄林闭关历练,因误饮无忧泉水中毒身亡,一代天骄就此陨落。哦?陨落?她花浅慕还没那么容易死,再说,大仇未报,仇人还在那里逍遥快活呢,她怎敢先死?看她四年后回来打脸众人。左相府有个特别经典的组合:渣爹+毒母+白莲花姐姐。看她没灵力说她是废物?若她是废物,你一定是个废渣。你觉得废物可以把这组合虐得体无完肤?先前欺吾友者,打!辱吾兄者,废!害吾母者,剐!负吾者,杀无赦!她花浅慕就是这么肆无忌惮!不知是天定,还是孽缘,今生又遇着他,前世种种,与他们来说,无疑都是刻骨铭心,在万千阻碍和误会下,他们能否冰释前嫌,再续前缘?
  • 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选(22)短篇小说

    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入围作品选(22)短篇小说

    本书选录“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第三届入围作品选,包括5个短篇小说。《乡曲乡愁》描写淮北平原的民俗风情,《被命运刺上鲸刑的人》探究深圳打工族的悲喜人生,《寻找泽林嘉措》以自赎为主题探讨生存意义,《没有署名的画》一幅拍卖画作引发的怀想,《梦一样的青春》讲述当年高考大学与订婚结婚的旧故事。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穿到七十年代合家欢

    穿到七十年代合家欢

    曲家姑娘别的本事没有,变废为宝的本事是一流的。就是……有点耗时间。穿到七十年代,苦兮兮也没关系,每天点一点,早晚可以点石为金,唔,这些都不是事!哪个不行点哪个,渣爹点成忠犬,泼妇点成娇娘,点到全家欢天喜地乐逍遥。--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FW计划

    FW计划

    苏季跟风下了最近很火的游戏——FW,没想到竟然很幸运地获得经验加成,得到传说中神秘的游戏头盔,由此打开了通往未世新纪元的大门。只是一切当真会这么巧合吗?几个月前不辞而别的男朋友在游戏中出现,自己的闺蜜和兄弟也进入了游戏……真相还需要不断摸索......
  • 我的妹妹是人鱼

    我的妹妹是人鱼

    穿越是不靠谱的,穿越回来就更加不靠谱了。更加不靠谱的是,穿越回来还带着一个小吃货。这严重违背了牛顿定律有木有。“哥哥,这个能吃吗?”湮儿举着手中黑乎乎的手枪。陆涛第N次对湮儿说:“这个不能吃。”“这个呢?”湮儿掏出了一个大威力,足够了崩掉几栋大楼的火箭筒。“我擦,你快放下,小姑奶奶,我虽然是法神的实力,也折腾不起啊。”穿越什么的都是浮云,陆涛觉得自己最重的任务是,要编纂一本《人类可食用物品大全》。
  • 带颗诗心游世界

    带颗诗心游世界

    本书由108篇散文组成,是作者三年多时间足迹遍及五大洲50多个国家后的记忆珍藏录,根据自己在世界各地的见闻,用散文的形式写就。作品对于多国的风土人情、风光物产、城乡建筑、历史沿革等有所绍介和白描,字里行间参透着的是行旅者的心灵感悟和人文情怀,行文流水,诗情画意,展示作者别样的行旅,不仅用足用眼,更是用心。
  • MBook随身读:女性中医养生小全书

    MBook随身读:女性中医养生小全书

    经络按摩:强身健体、美容塑身食物遗补:排毒养颜、益寿延年四季养生:顺应自然、享尽天年细节保养:细节多一点,健康多一分疾病防治:预防胜于治疗,消除健康隐患经期,孕期,更年期,特殊时期的特别呵护……如果你是河网健康美丽的现代女性,《MBOOK随身读:女性中医养生小全书》就是你最好的礼物——让国粹中医成为你的私人医生,轻松掌握养生秘诀!
  • 普兰特星国

    普兰特星国

    神秘的北极极光,迷失的孩子,强大的外星科技。探险家逆袭为国王?林枫将如何穿梭种种行星,穿越各大星系,拯救星球。吾为普兰特之王,一切为了星国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