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50700000018

第18章

复次大慧。善语义菩萨摩诃萨。观语与义非异非不异。观义与语亦复如是。若语异义者。则不因语辩义。而以语入义如灯照色 语即能诠言教。义即所诠义理。谓善解能诠即达所诠。善解所诠即了能诠。盖约大乘言之。虽有能诠所诠。而能所不二故。云非异非不异。义虽妄言非言无以辩义。则必因言而入于义。如灯照色者。入楞伽云。譬如有人持灯照物知此物如是在如是处。所谓文字性离即是解脱。其善语善义之谓欤。

复次大慧不生不灭自性涅槃三乘一乘心自性等。如缘言说义计著。堕建立及诽谤见。异建立异妄想。如幻种种妄想现。譬如种种幻凡愚众生作异妄想。非圣贤也 此段言随语计著之过。如不生不灭等。虽皆理性名言。若谓实有则堕常见。若谓实无则堕断见。况余者乎。异建立异妄想者。谓因言说差别建立。而起异妄想计著。如见幻事计以为实。是愚夫见非圣贤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彼言说妄想  建立于诸法

以彼建立故  死堕泥犁中

阴中无有我  阴非即是我

不如彼妄想  亦复非无我

一切悉有性  如凡愚妄想

若有彼所见  一切应见谛

一切法无性  净秽悉无有

不实如彼见  亦非无所有

初四句中。言依语起见之失不免恶报。言阴中无有我等。此外道之见。合有所谓阴中有我我中有阴即阴是我离阴是我也。不如彼妄想等。谓虽不如彼外道邪见于言说中种种计著。无非是我也。一切悉有性者。常见也。若谓一切法实有性。应须见谛。彼不见谛而言有性。则妄见而已。又曰一切法无性。断见也。断则净秽无有故特非之意。谓不如彼见之不实等也。

复次大慧。智识相今当说。若善分别智识相者。汝及诸菩萨。则能通达智识之相。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慧。彼智有三种。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云何世间智。谓一切外道凡夫计著有无。云何出世间智。谓一切声闻缘觉。堕自共相希望计著。云何出世间上上智。谓诸佛菩萨。观无所有法。见不生不灭离有无品。如来地人法无我缘自得生 辩诸法之真妄。明语义之是非。莫尚乎智识。故如来不待问而自说也。然此智识有通有别。义见于文。初明智有三种。约世出世间能知而言也。世智言外道者。凡出家不禀佛教者。皆名为外。其智之极虽至非想。然其所计不出有无。但名世智也。出世智中。言二乘堕自共相者。以二乘观阴界入因缘四谛。无出总别相智。厌恶生死欣乐涅槃。故云希望计著也。上上智言观无所有者。谓佛菩萨用上上智。照了诸法皆毕竟空。本无生灭。离有无相至于究竟觉地。更无彼此色相。安有二我。此自觉圣智不从外得也。

大慧。彼生灭者是识。不生不灭者是智。复次堕相无相。及堕有无种种相。因是识超有无相是智。复次长养相是识。非长养相是智 此约三识三智对拣。言生灭之法属九界者是识。不生灭法属佛界者是智。相无相者。相则言有无相言空。以九界不出空有二边。堕空有者是识。超空有者是智。言相因者。对果而言也。长养是识者。正约对人法无我言之前文所谓色等长养心是也。凡假外尘资养于内者识也。无所资待自得于内者智也。

复次有三种。智谓知生灭知自共相知不生不灭。复次无碍相是智境界。种种碍相是识。复次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识。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复次得相是识。不得相是智。自得圣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此三种智。约一人所知而言。据后偈文。即如来所知之三也。知生灭者一切智也。知自共相者道种智也。知不生不灭者一切种智也。只一佛智而有三用。名为三智。又云无碍相是智者。谓于前之三智。一心融泯无染碍之相。是智反是则为识也。又云三事等者。三事即根尘及我三事。和合相应而生是识。此不知自性相故。若知性相。则一念灵知不假缘生。故曰无事方便自性相是智也。又云得相不得相为识智者。相即性相之相。相惟是一。而有离不离之异。故云得不得也。自得者。所谓如来自得圣智境界。无以名床故。云不出不入如水中月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采集业为识  不采集为智

观察一切法  通达无所有

逮得自在力  是则名为慧

缚境界为心  觉想生为智

无所有及胜  慧则从是生

言采集业者采谓采取集谓招集。以根对尘而生取著。起善恶业招集生死。是名为识。能了根尘绝待。物我两忘不生取著。名之为智。如是观察因缘生法。当体即空解脱自在。名上上智慧即智也。心外无境不了唯心为境所转。是名为缚。心即识也。觉此妄心则为智矣。无所有下二句。义见前解。

心意及与识  远离思惟想

得无思想法  佛子非声闻

寂静胜进忍  如来清净智

生于善胜义  所行悉远离

心意及与识总言识也。远离思想法智也。得无思想法。则转识为智。此是菩萨而非声闻。此言智之始也。寂静胜进忍。即如来寂灭忍智。此言智之终也。此清净智从善胜第一义生。所以行处悉远离也。

我有三种智  圣开发真实

于彼想思惟  悉摄受诸性

二乘不相应  智离诸所有

计著于自性  从诸声闻生

超度诸心量  如来智清净

三种智等。颂上所知之三是如来所开发故虽所知生灭诸法亦皆真实。大论所谓三智一心是也。于彼思惟等。重出前二智以显上上之智。谓彼凡夫以妄想故。受诸生灭。二乘反是故不相应。离诸所有而又计著自性。则二乘智而已。若如来极智清净。则超越一切心量也。

复次大慧。外道有九种转变论。外道转变见生。所谓形处转变相转变因转变成转变见转变性转变缘分明转变所作分明转变事转变。大慧。是名九种转变见。一切外道。因是起有无生转变论。云何形处转变。谓形处异见。譬如金变作诸器物则有种种形处显现。非金性变。一切性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作如是妄想。乃至事变妄想。彼非如非异妄想故 此外道妄计九种转变论。谓形相因成等。不出四大五阴等法。彼见其生灭异相。故计有转变。而正教则曰缘生曰如幻。曰自心现外性非性乃不变等。然未尝定说。此邪正得失所以分也。形谓身形。相谓生住灭相。因谓所作之因。成谓所成之果。见谓随物迁移。性谓生生不改。缘谓因缘变灭。作谓造作不常。事谓有为之法。是为九种。言因是起有无者。谓自有之无。或自无之有。皆转变相不出有无而已。云何下征释。形处转变者。即四大诸根形质处也。彼见其形随时变异。谓有转变。而不知性未常变。金变作诸器。器虽有种种之异。而金性不变。又曰一切性变亦如是者。性即法也。言一切法虽变而性不变亦复如是。或有外道等。乃结斥外计。言彼非如非异者。谓彼于非如非异之中。而生妄想分别故有种种转变之异也。

如是一切性转变当知。如乳酪酒果等熟。外道转变妄想。彼亦无有转变。若有若无自心现外性非性。大慧。如是凡愚众生。自妄想修习生。大慧。无有法若生若灭。如见梦幻色生 如是一切性下。破外道计性转变。先以喻显言当知者戒学者。当知彼计如乳酪酒果次第渐熟彼见如是。以理言之本非实有。故曰彼亦无有转变。其实有无等法。皆自心所现。外性非性者。言无外物也。如是凡愚下。入楞伽云。皆是愚迷凡夫。从自分别习气而起。实无一法若生若灭。如因梦幻所见诸色。如石女儿说有生死。然则于生灭而不生邪见者世谛也。见生灭而起计著者外道也。见如梦幻者。观行之通者也。见法法皆自心现。了外性非性者。此经之正论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形处时转变  四大种诸根

中阴渐次生  妄想非明智

最胜于缘起  非如彼妄想

然世间缘起  如揵闼婆城

前四句颂外道邪计转变。然皆是妄想分别。非明智者之见也。后四句明如来所说正因缘生法虽不同彼外计然亦皆无实性。故云如揵闼婆城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法相续义解脱义。若善分别一切法相续不相续相。我及诸菩萨。善解一切相续巧方便。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善于一切诸法相续不相续相。及离言说文字妄想觉。游行一切诸佛刹土。无量大众力自在通总持之印。种种变化光明照耀觉慧善入十无尽句。无方便行犹如日月摩尼四大。于一切地离自妄想相见。见一切法如幻梦等。入佛地身于一切众生界。随其所应而为说法而引导之。悉令安住一切诸法如幻梦等。离有无品及生灭妄想异言说义。其身转胜 如来说法。为令众生了达诸法本无性执。而反于言说起见者名相续相。若于文字性离名不相续。即解脱相。此相续不相续。乃生死解脱之根本。所以大慧请说斯义。若善分别等。谓如来若为善巧分别此二种相。则能善解此法。不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及离言说文字虚妄分别妄想觉。即分别也。故能普入一切佛刹。随方进道。言力通总持印者。即所得功德法门也。种种变化等。言起化用放光照物。善入佛慧满十大愿。无尽句即愿也。言无方便行者。即无作功行。犹如日月行空无所依著。如摩尼随色而现而无自性。如地水火风周遍而无妨碍。此皆菩萨化道之相。至历诸地。分分离诸妄想。彻见诸法如幻如梦。入于佛地成法性身。普应众生随宜说法渐引入实。亦了诸法如幻。离有无见断生灭执不著言说。而后化功归己。则其身相转增殊胜也。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无量一切诸法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所谓相计著相续。缘计著相续。性非性计著相续。生不生妄想计著相续。灭不灭妄想计著相续。乘非乘妄想计著相续。有为无为妄想计著相续。地地自相妄想计著相续。自妄想无间妄想计著相续。有无品外道依妄想计著相续。三乘一乘无间妄想计著相续 答中先示诸相续相。言无量等者。谓十界依正色心。始于言说终于无言。推其著心。盖无适而非相续。故曰如所说义计著相续。所谓随语生解也。于中初约世间法。谓相即五阴。缘即所缘尘境也。性非性即有无也。生不生即生死也。灭不灭即寂灭不寂灭也。乘非乘即内教与外道。言乘以运载为义。大小乘则能运出生死而至涅槃。外道所乘不能运出生死故。云非乘也。有为无为即世出世间法。亦作与无作。地地自相。谓分别诸地名相也。自妄想无间。入楞伽云。自分别现证执著。所谓法爱者是也。有无品外道所计之根本也。三乘一乘无间。谓于大小乘教。分别无间断也。

复次大慧。此及余凡愚众生。自妄想相续。以此相续故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有无有相续相计著 此结斥前诸妄想执著。此及余者。此指内教弟子其执犹轻。余指外道其执乃重。故曰凡愚妄想。如蚕作茧以妄想丝自缠缠他莫能自出。卒堕于有无断常之见而已。

复次大慧。彼中亦无相续及不相续相。见一切法寂静。妄想不生故。菩萨摩诃萨。见一切法寂静。复次大慧。觉外性非性。自心现相无所有。随顺观察自心现量。有无一切性无相。见相续寂静故。于一切法无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彼中无有若缚若解。余堕不如实觉知有缚有解。所以者何。谓于一切法有无有。无众生可得故 此中文有三段。言彼中等者。即指前相续不相续相。谓无此二相者。由菩萨见一切法住寂静。故经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者是也。且世间诸法生灭流注。何以见其寂静。故云觉外性非性等。谓了诸法唯心心外无法。如是观之自然能见有无法相皆悉空寂。故无相续不相续相。言无有缚解者。前之相续不相续皆名为缚。惟观寂静之智名解。然如实理中本无缚解。所以有缚有解者。不见此理故也。既又征释谓一切法若有若无。求其体性俱不可得故。故云无众生可得。

复次大慧愚夫有三相续。谓贪恚痴及爱。未来有喜爱。俱以此相续故有趣相续。彼相续者续五趣。大慧。相续断者。无有相续不相续相复次大慧。三和合缘。作方便计著。识相续无间生。方便计著则有相续。三和合缘识断。见三解脱一切相续不生 贪恚痴者相续之因也。五趣者相续之果也。由过去因成现在果。现在作因复招未来之报。言爱未来者。谓贪爱来生如意果报与喜爱俱。以此三毒相续故有诸趣轮转。言趣者。即六道也。以修罗遍于五道故。但云五趣。言相续断者。谓三毒灭则离五趣。所谓因灭则果灭也。又言无相续不相续相者。亦无缚无脱之谓。即境智双亡也。三和合缘等者。言外道妄计根尘我三缘和合诸识次第相续而起。又言方便计著者。言有执著则相续无间。若了三缘。离诸执著见三种解脱。则相续不生矣。三解脱者。性净解脱圆净解脱方便净解脱也。盖了三缘即三解脱非别有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不真实妄想  是说相续相

若知彼真实  相续网则断

于诸性无知  随言说摄受

譬如彼蚕虫  结网而自缠

愚夫妄想缚  相续不观察

此颂上续不续不出真妄而已。妄则续真则不续。若了妄即真。则诸法一如。岂有续不续耶若于诸法无知随语取著。如蚕结网自缚缚他无有间断。由不观察故也。反而观之相续何有。

同类推荐
  • 佛说七女经

    佛说七女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佛说转有经

    佛说转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遼陽聞見錄

    遼陽聞見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摄大乘讲疏

    摄大乘讲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器经

    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热门推荐
  • 山下人家

    山下人家

    小山村里发生了一件大新闻,听说苏家的苏紫被退婚之后不忍屈辱一气之下上吊了,就在山边的歪脖子树上,幸亏被村里唯一的猎户给救了。但是侥幸不死的苏紫却因被外男碰了身子只能嫁给猎户李青山。村里其他人暗自惋惜的有之,幸灾乐祸的亦有之,都说李青山生来命硬。刚一出生就克死了他娘,等长到八岁又克死了他爹,所以到了二十五岁了还未娶亲。山村的人们都在猜测,小苏紫也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
  •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

    上清九真中经内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礼舍利塔仪式

    礼舍利塔仪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遗留澜海

    遗留澜海

    他是外表冷淡的桃花陵主,他是内心柔软的无念尊者。他因当初的一念之错,造就了如今的家破人亡;他因背负家传秘密,引来了无数杀身之祸。当神秘的桃花陵主遇见名声响亮的无念尊。……叶昔感觉到一阵冷意,是夜晚的风。没想到自己跳下来居然没死,叶昔看了看四周,向桃林的深处走去。过了好久,就在叶昔快要放弃的时候,叶昔看到了一座精致的院落。叶昔来到门前,敲了敲门。过了一会,门开了,是一个青衫男子,戴着有帷幄的斗笠,看不清脸。斗笠下的人却目光一亮。(遗留澜海.随缘且行)
  • 梼杌闲评

    梼杌闲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意

    古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

    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事要学胡雪岩

    后人对曾、胡两人点评颇多,批判有之,褒扬有之。但作为相对的成功者,曾国藩从一介书生到位及人臣,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之下明暂保身、得以善终,其修身、齐家、平天下的能力与做人处世的艺术可窥一斑:而胡雪岩俨然是中国版的洛克菲勒,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从一个钱庄的小伙计跃身成为闻名于世的红顶商人。以[仁]、[义]二字作为经商的根本。善于随机应变。
  • 中国生存启示录

    中国生存启示录

    这是一本面对现实如何生存的启示录,一本发现人生智慧、追寻幸福生活的指南书。是中国第一部以“培育健康价值观”为专题的心灵励志书。作家、教授梁晓声把他用心灵发展出的生存智慧反哺到精神境界中,再用他从社会生活中发展出的知识浸透到心灵里去,为那些生活在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寻找一份心灵寄托与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能够解决一些现实问题的方法。他以平常心去思考人生和社会中的常态及潜在的问题,用从容的心态做一些新的尝试和突破,力图为大众的现实生活寻找借鉴,在现实与精神的总作用下,告诉我们他自己的生活感受,启迪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现实应该拥有怎样的生存态度。
  • Murder in the Cathedral

    Murder in the Cathedral

    Murder in the Cathedral, written for the Canterbury Festival on 1935, was the first high point on T. S. Eliot's dramatic achievement. It remains one of the great plays of the century. Like Greek drama, its theme and form are rooted in religion and ritual purgation and renewal, and it was this return to the earliest sources of drama that brought poetry triumphantly back to the English stage.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