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5700000031

第31章 梁启超谈教育:教育之成效在将来,不在当下(1)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这样写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段话表达出了一个意思,那就是少年的强盛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少年如何才能变得更强,当然唯有依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才能使他们获得更好的成长,最后成为有用之才。不过,虽然教育可以将他们培养成才,但教育不是一件急迫的事情,不能操之过急,应该慢慢来。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教育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梁启超也说过:“教育之成效在将来,不在当下。”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长远的教育效果,而不应该只关注眼前。

如今,每个家长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有的父母甚至不惜花费重金将孩子送往外国,接受西式教育,他们认为这就是为了孩子的将来考虑。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这并不一定适合他们,因为他们不一定会喜欢这样的安排。所以,如果想要制定出合理的教育方式,那么就应该根据孩子自身的特质而定,这样既不会磨灭孩子自身的闪光点,也可以培养出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从而将其培养成不可多得的人才。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清末民初,参与维新和革命的仁人志士越来越多,逐渐兴起了一股国民思维的变革浪潮,这其中就包括对国民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改造。而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国民素质,用教育的力量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

梁启超对教育的研究颇有心得,他所提倡的主要是德育,也就是为中国社会培养所谓的“新民”。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核心内容便是德育,他说:“吾国言新法数十年而效不睹者何也?则于新民之道未有留意焉者也。”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优劣,一个国家的强弱,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国民素质。他指出“民弱者国弱,民强者国强,殆始影之随形,响之应声”。他认为,在古代,中国一度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当时的国民素质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到了近代,中国开始落后于其他国家,受到一些国家的压迫和欺凌,从根本上来说,这就是因为社会制度的落后,导致国民素质下降,从而致使国家衰弱。

在梁启超看来,想要让中国重新富强起来,就必须从培养国民的素质方面着手,加强国民教育,提高人们的整体修养。梁启超认为,任何教育都要从德智体三项入手,而其中智力与体力的教育比较简单,道德的教育才是最困难的。他曾这样说过:“民德之高下,乃国之存亡所由系也”。他将道德建设视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中心环节。

中国古代人就十分注重道德修养,他们认为有德行的人,才能受到人们的敬重,才可以做出一番事业。古代的选官制度,多项考核都与个人修养有关。在两汉时期,所推行的察举制和征辟制的选官制度,就与人才的德行有直接关系,只有品学兼优或者被乡里推举为孝廉的人,才可以担任官员。由此可见,古人对人的德行是多么看重。

在梁启超看来,古人对德行的看重无疑是提高人们素质的有效途径。德行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着人们的素质。他认为,教育虽然复杂,但究其根本,就是教人如何做人,尤其是做一个有素质的人。在这方面,古代先贤,无疑为我们树立了良好榜样,关于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李勉葬银正好就是其中一例。

李勉是唐朝人,自幼喜欢读书,看到书上有益处的教导,他就会跟着去做,在实践中检验书中的知识。时间长了,他就逐渐养成了习惯,谈吐之间流露出的都是诚信儒雅的君子之风。李勉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一直坚守君子之义,奉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名言至理,从来都不会做出一些罔顾道德的事,更不会贪取不义之财。

有一次,他前往梁宋地区(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求学,路逢大雨,所以不得不找一家客栈留宿。而这时,正好有一位进京赶考的书生也路过这里,两人便同住一家客栈。经过一番交谈,两人一见如故,因为阴雨连绵,不便赶路,所以两人就在这里住了下来。接连几天,两人在一起谈古论今,讨论学问,很快便成了知己好友。

有一天,这位书生偶感风寒,一下子卧床不起。李勉了解到情况后,赶紧为其请来郎中,并根据郎中的吩咐帮对方抓药熬药,照看书生按时服药。

一连好多天,李勉一直细心照料着这位书生,对方的饮食起居等方方面面都由李勉来打理。但是,就算如此,那位书生的病依然不见好转,反而逐渐恶化。看着日渐虚弱的朋友,李勉十分痛心,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将对方治好。于是他开始在附近百姓家里寻访民间药方,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治好书生,除此之外,李勉还经常一个人进深山,找寻一些药店没有的名贵药草。

一天傍晚,李勉从深山寻药回来,准备煎药给书生服用,当他来到书生房间后,看到书生的气色明显比昨天好了很多,因此心里十分高兴,便关切地凑到床前问:“兄弟,今天感觉如何?是不是好多了?”

书生说:“我想,我可能活不了多久了,这极有可能就是回光返照,不过,临终前兄弟还想拜托你一件事。”

李勉连忙安慰道:“你不要胡思乱想了,怎么可能是回光返照,今天看你的气色好了很多,只要安心静养,过不了几天,必然可以痊愈的。兄弟不必客气,有什么事情尽管吩咐。”

书生说:“你将我放在床下的箱子拿出来,帮我打开。”李勉照做,依言打开了箱子。

书生指着里面一个包袱说:“我一病数日,真是麻烦李兄了,感谢你近日来无微不至地照顾。包袱中有一百两银子,是我准备上京赶考的盘缠,现在没什么用处了。我死后,麻烦你用这些钱为我置办棺木,顺便通知我的家人,让他们前来领取我的遗体,带回老家安葬。剩余的钱都送给兄弟了,算是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不能拒绝,不然就算是我死了都不会安心的。”

李勉看到这种情形,知道再安慰也是徒劳,为了让书生安心养病,于是他答应对方收下银子。

第二天早晨,李勉再去看书生时,发现对方已经去世。李勉感慨万千,遵照对方的遗愿,为其置办棺木,精心为他料理后事。书生留下的银子,除去花费,还剩下了很多,但李勉没有据为己有,而是将这些钱财仔细包好,随着书生放进了棺木中。

不久,书生的家人收到李勉传来的消息后赶到了客栈。书生的家人十分悲痛,但他们还想看书生最后一眼,于是合力移开棺木,但让人惊讶的是,他们在其中发现还有陪葬的银子。于是,他们便问李勉是怎么回事,了解到银子的来历后,书生的家人对李勉赞不绝口。

李勉终其一生,都在践行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高贵品格,从来都不贪图享乐,不贪图他人钱财。后来,李勉官至当朝宰相,但他依然廉洁奉公,严于律己,诚信自守,所以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同时在朝中的威望也让其他人望尘莫及,并且深得唐肃宗器重。

自古以来,品德高尚的人往往会受到世人的爱戴;廉洁奉公的臣子,也会受到统治者的重用。但一个人的品格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由此可见,教育对人们的品格培育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梁启超曾言:“品性上不曾经过严格的训练,真是可怕。”在他看来,人们要想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与培养,尤其是在德行方面,要经得起磨砺。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一番成就。

耕耘与收获

梁启超在《家书》中曾这样写道:“今在学校中只有把应学的规矩,尽量学足,不惟如此,将来到欧洲回中国,所有未学的规矩也还需补学,这种工作乃为一生历程所必须经过的……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

梁启超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他的教育思想,从他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中,就可以看出他在教育之道上的确颇有建树。梁家的九位子女分别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出现了“一门三院士”的辉煌景象,堪称“满门俊秀”。梁启超对子女往往都是言传身教,从来都不溺爱他们,更不会做一些拔苗助长的事情。最主要的是,他不限制孩子们的发展,没有强硬地要求孩子们走与他相同的道路。他认为,人的主观创造力是十分强大的,可以助推人们获得难以想象的成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孩子们才走上了成功之路。很多学者都研究过梁启超的教育之道,认为梁家之所以“满门俊秀”,并非偶然事件,是得益于梁启超教育的结果。

梁启超十分注重幼儿教育,并且懂得因材施教,人身作则。他曾在自己的作品《论教育》中写道:“春秋万法论于始,几何万象起于点,人生百年,立于幼学。”他对孩子们的启蒙教育非常看重。他认为,启蒙教育是人们接受教育的起点。确实如此,人在幼年时期,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具备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而孩子们最先接触的必然是自己的父母,因此,父母就是孩子早期的启蒙老师,家庭就成为了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而孩子们所处的环境将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言行举止。可以说,家长就是孩子的镜子,而孩子则是家长的影子。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因此,只有家长行得端坐得正,孩子们才不会歪斜。梁启超认为,家庭教育必须将“严”与“爱”充分地结合起来。“严”是因为教育容不得半点马虎,而“爱”则是出于家长对孩子的关爱,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名利的问题上,梁启超经常教育子女,要做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也就是把握住当下,努力去做,享受拼搏的过程,仅仅将收获看作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如今,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十分在意事情的结果。有的甚至是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熟不知,太重视结果的人,就会将收获当作自己人生的唯一目标,这样最后成功了还好,如果失败了就会万劫不复,因为期望越大,失望就会越大。

梁启超对曾国藩十分推崇,他曾发出过这种感慨:“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也学习曾国藩,要求子女不要看重一件事情的结果,要享受其中的过程。其实这也就是要求子女们看淡名利,不要太在意得失。不要苛求将来能不能成就伟大事业,只管辛勤耕耘。

不问结果,只看过程,就是要求人们坚定地朝自己选定的方向走下去,人生路或许充满坎坷和泥泞,不是每个目标都可以实现的。任何人都不能保证自己选择的道路一定是正确的,但一旦选择了,就要坚定地走下去,在你拼搏的过程中,你还可以继续观赏周边的风景,观察你走过的每一步。

梁启超的名声不可谓不响亮,但他的子女并未利用自己的声望来谋求事业前途,他们都是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上人生高台的。辛勤地耕耘,不问结果的付出,最终让他们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抗日战争期间,梁启超之子梁思成和自己的妻子林徽因在偏远的山区一待数年,辛苦搜集了大量的古建筑资料,将我国古代建筑史料的一段空白进行了高效填补,他们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梁启超所教授的“但问耕耘”的行事理念。

人生不可能任何事情都“心想事成”,很多时候,虽然你付出了很多,却不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回报,但你努力过,坚持过,奋斗过,就必然会有所得。梁家之所以可以“满门俊秀”,就是因为他们坚持“但问耕耘”的理念,一直默默付出,才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收获了成功,这就属于自然而然的结果。

其实,成功并不一定是功成名就,也不一定是名利双收,更不一定是事业有成,而是坚持不懈的奋斗过程。只有经历了艰苦卓绝地奋斗与拼搏,人们才能积累到足够丰富的人生阅历,才能让自己的精神更饱满,让人生更圆满。

法国著名文学家罗曼·罗兰曾说过:“不问苦乐,不管得失,不看成败,拿出自己的全部实力去战斗!”这其实跟梁启超坚持的教育理念是不谋而合的。无论任何事情,只要坚定不移地去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不受外界的干扰,不为最后的结果而焦虑不安,这样在最后必然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收获。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必须得沉住气,如果他们在乎的只是结果,那样就会将目标变得极为利益化,这样的教育过程自然是收效甚微,到了最后也不可能得到自然而然的结果。

教育是教人学做人

很多人认为,只要一个人拥有了知识,那么这个人就有学问了,就可以为社会做更多贡献了。其实,这种想法虽不算错,但也有着一定的问题。如果一个人拥有良好德行,那么自然是拥有的知识越多越好;但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德行,那么拥有的知识越多就越坏。历史上不乏一些俊才豪杰,他们都具有渊博知识,并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为百姓安居乐业添了一份力。但在天下稳定之后,他们便失去了起初的进取之心,以至于做出违背道德,抛弃社会责任的事情。这样的人,拥有的知识越多,对社会的危害越大。

一个合格的人,到底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在梁启超看来,“智仁勇”是成为合格的人的基本要求。

同类推荐
  • 中华神秘文化:相术文化

    中华神秘文化:相术文化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富贵之骨,不遇贫贱之苦;贫贱之相,不遇富贵之乐。世间之人各有其察性、聪愚、寿夭,乃至贵贱、吉凶、祸福的差异,并有其相应的特征。“故知命之工,察骨体之正,睹富贵贫财,犹人见盘孟之器,知所设用也。”让我们一道进入相术的神秘世界,披石拣金,去芜取菁。
  • 国学在台湾

    国学在台湾

    在当前这个处处充满浮躁气息的社会,国学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坚持对国学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国学智慧的浇灌下做一个更出色的中国人。国学本身所涵盖的内容是复杂而又多样的,它不仅包括了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正统地位的儒家学说,还包括了很多其他相关的学说派系,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国学就是这个古老的民族永远都不会割舍的文化之魂,是了解这个民族的正面与侧面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需要这么一本书———《国学在台湾》。
  • 李觏政治思想研究:儒家功利学派在宋代的发展

    李觏政治思想研究:儒家功利学派在宋代的发展

    李觏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北宋儒家功利派的开创性人物。1980年我在《李觏集》前言中写道:“李觏的思想,不仅是当时社会条件的产物,而且还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根源。李觏多方面地汲取了前人的思想,具体说,其伦理观,主要是继承了儒家的纲常名教观念。
  •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修崃荣谈关公文化精神》依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的研究成果,重点解读了关公“惟正是忠为正而义”的正义观,辨正了“大意失荆州”传统说法,阐释了弘扬关公文化的当代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作者认为,关羽死后逐步被神化,最终成为“武圣”,这是人民的最终选择,也是关羽践行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结果。关公信仰作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圆融儒释道,覆盖多民族,连通港澳台,护佑全华人”的力量,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扬。
  • 中国文化博览4

    中国文化博览4

    《中国文化博览4》主要章节分为“文学”、“艺术”、“思想家”。
热门推荐
  • 上帝们那些事

    上帝们那些事

    这是一场由两百个天才参加的超级博弈游戏这是一场跨越二十八个世界的无尽战争这是一场上帝与上帝之间的世界争夺战,在这里,道德与理性、梦想与欲望、爱情与背叛、智慧与勇气,运气与力量,将擦出最精彩的火花……到底,谁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哪个上帝,才能够笑到最后?
  • 我的能力是附身

    我的能力是附身

    洛铭不过只是平地摔了一次,他的日常就突然改变了!异能?高武?超时代科技?他默默的看了看自己的能力...此后,平凡便是路人!疯狂的世界疯狂的人,我的异能是附身!
  • 荆棘王冠之血猎

    荆棘王冠之血猎

    傲娇血族少女复仇之路,忠犬血猎青年生死相随。维西卡亚——月不落传说中月光女神的名字。总有一天,她会破除笼罩在帝国上空笼罩的阴霾,还月下世界一个和平安宁。“我的公主,我会护你登上王座,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月不落帝国!”
  • 捡到一本山海经

    捡到一本山海经

    繁华的洛水城中有一名酒楼伙计,名叫陈寿。在一个万里无云,天气晴朗的上午,陈寿捡到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做《山海经》。
  • 影后归来,楚少的神秘小娇妻

    影后归来,楚少的神秘小娇妻

    五年前,溪玥是楚逸尧身后怎么也甩不掉的的小尾巴,五年后,楚逸尧对待溪玥死缠烂打。宠着她,惯着她,做她的后盾。在这场名为爱情的游戏里,他追她逃,可终究抵不过命运的羁绊,将两人紧紧的拴在一起。
  • 快穿我宿主貌美如花

    快穿我宿主貌美如花

    【1v1苏撩甜宠】轮回司管理局蝉联第一的系统火了。新主人居然是三千世界第一狐仙青慈!传闻她,冰肌玉骨,雾鬓云鬟,美艳不可方物(妖艳贱货)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立于不败之地(心狠手辣)别人都是听话的乖宝宝,她偏要做系统的主宰。冰山医生:撩了我,你要负责。温柔将军:我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愿为你不疯魔不成活。傲娇上仙:本仙向来乐善好施,就准你做本仙的道侣吧。末世霸主:欺我女人者,死!……青慈淡淡挑眉:谈情说爱?不好意思,本仙只求飞升!
  • 差四岁

    差四岁

    【甜甜宠文】【霸道总裁X美艳名模】在京城,女人只分两种,一种是敬畏薄弈的,一种是觊觎薄弈的。于薄弈,女人也只分两种,一种是安瑞好,一种是其他人。********************************薄弈的人生宗旨:把安瑞好宠成小仙女。安瑞好的人生宗旨:好好做个小仙女。一个愿意宠,一个愿意被宠!差四岁,天生一对!********************************某国际颁奖典礼。外媒记者问:安小姐,听闻您已婚?安小姐答:嗯。记者继续问:先生是哪家的青年才俊呢?安小姐答:你猜……记者欲哭无泪:对方……一定很优秀。安小姐答:和薄先生一样优秀。记者顺着安小姐的视线看过去,台下就坐着一位薄先生,他们的金主大大,正含情脉脉的看着安小姐,嘴角含笑。这赤裸裸的奸情,不,是爱情啊。
  • 战场主神

    战场主神

    开局就一个位面,装备马仔和妹子全都靠捡。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凋谢(连载二)

    凋谢(连载二)

    推开肯德基那厚重的玻璃门,一阵冷气扑面而来,原本是很舒服的,孟泛舟却没来由地打了个冷战。林雪儿收起那把漂亮的“天堂”伞,用手很夸张地拍着胸口说:“好舒服呀。我说嘛,来这里,多消暑呀!”孟泛舟却不以为然。他同意来这里,只是因为他又饿又累,而又恰巧从它的门前路过。林雪儿点餐的时候,他直接去了洗手间。还好,现在是下午两点多钟,已过了就餐的高峰期,洗手间没有人。他不紧不慢地提着裤子,希望等他回去的时候林雪儿已经在餐桌前等着了。等他带上厕所的门走向洗面盆的时候,他知道他还有机会磨蹭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