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700000063

第63章 理论(8)

但是,任何优点的延长都会变成缺点,真理向前跨出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精深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艺术感觉同等重要,精深独到的思想观念只有通过模糊的艺术感觉来加以形象表现。没有艺术感觉,思想观念会成为抽象的幽灵;而没有思想观念的规范,艺术感觉会成为没有河床的河流。所以,一个作家的艺术感觉的模糊程度与他的思想观念的清晰程度应该成正比,只有达到了这二者高度的矛盾统一,才能成为第一流的大作家,就像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曹雪芹和鲁迅。否则,要么思想大于形象,像现代文学史上的郭沫若、茅盾等;要么形象甚于思想,像现代文学史上的沈从文、郁达夫等,文学成就终归稍逊一筹。当然,其中也还有个时代的选择:社会急剧变革时期可能更欢迎前者,而社会安定时期又或许会给后者更多的青睐。在此,笔者重视艺术感觉,但也决不轻视思想观念,值得强调提出的是:世界上真正的大作家无不是伟大的思想家,无不具有坚定、明确、博大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总体现。托尔斯泰站在宗法农民的立场上,对俄国农奴制猛烈抨击,在列文、聂赫留朵夫身上寄托了他的理想;雨果在《悲惨世界》里的马德兰市描绘了他的“乌托邦”;巴尔扎克则更在《乡下医生》中全面阐述了他对未来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道德、教育诸方面的总体设计,像中国当代一些具有优秀素质的青年作家,如果仅仅满足并停留在素质的优势上,那将毫无疑问地会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憾事。

中国小说的写意,究竟向何处师承?如果向西方现代派借鉴,会不会导致全盘欧化,乃至丧失民族性?回答是否定的。首先,写意并非舶来品,而是真正的国粹,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甚至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写意和写实,正是中西方传统艺术根本特质区别的分水岭。下面,我们不妨先将中西方艺术作一简单的纵横比较。

比之于古希腊人以结构匀称、造型准确的人体雕塑著称于世稍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代,便在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等石窟、寺庙中相继开凿、泥塑和彩绘出了大量变形而传神的佛像和“飞天”;与此同时,被举世公认为最典型的东方艺术的线条艺术——书法,经秦篆、魏碑的演变,比至晋代王羲之的传世“兰亭”,已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它高度抽象,气韵飞动,风骨遒劲,其魅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素来为西方艺术家所惊赞仰慕,被视为人类艺术的瑰宝;当在文艺复兴中渐趋成熟的欧洲写实油画经达.芬奇,弥盖朗基罗、拉斐尔等大师之手达到精确逼真的高峰之时,中国始自汉代画像砖的散点透视线条画,中经唐、宋吴道子、阎立本、张择端等,发展至明、清的徐渭、朱耷的笔下,已成了蔚为奇观的泼墨大写意。乃至十九世纪下半叶,西方的艺术家们迫于前辈树立的不可逾越的高峰,和现代科技(彩色照相机、摄影机的问世等)的严重挑战,不得不从写实转而向写意寻找出路,加上哲学思潮的五花八门、生活节奏的急剧加快和社会心理的畸形变态等等,于是才有了以莫奈、毕加索等人为代表的印象派、表现主义之类。然而,近一个世纪过去了,他们始终不得“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的要领,又出现了绝对抽象倾向,走上了严重背离生活的歧途。虽然他们的部分探索也许并非毫无益处,特别是在建筑艺术、实用美术、色彩研究等方面,有不可忽略的合理性,但是脱离生活,无疑是对他们艺术生命的严重威胁;西方的艺术家们至今对中国的写意画望洋兴叹。还有,当绝对写真的“四堵墙”话剧在法国舞台问世以后,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理论与布莱希特表演派理论分庭抗鼎,风靡一时之日,中国源自汉代角胝戏的戏曲,在清末终集其大成而蜕变为京剧,表演、道白、布景、道具均高度写意,格调清奇、富丽典雅、蕴藉无穷。二十年代,梅兰芳率团在莫斯科演出后,曾使布莱希特为之倾倒,认为他梦寐以求的艺术理想在中国戏曲中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至于中国古典文学长河的正宗主流——诗歌,就更是以其传神写意,言简意赅而高标千古。如李太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营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还不够夸张、荒诞吗?如李商隐的《无题》,充满着隐喻、象征、暗示,打了一千多年的笔墨官司,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各执一端,还不够朦胧和耐人寻味吗?还有,“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如此多的镜头排列组合,又是多么地类似今天意象派的“意象叠加”。

但是,我们又不得不遗憾地指出:深厚的传统固然是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但它有时也能成为因袭的重负,让人止步不前。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得不以她彻底反叛的雄风,扫荡“桐城谬种”,陈腐八股。然而,矫枉难免过正,精华糟粕,鱼龙俱扫。中国古典文化长河似乎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断流景象,新诞生的白话小说一时间无从直接师承自不待说,就是新诗艺术也与古典诗词出现了隔绝。这种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有志于继承、发展中国民族文学的作家们必须一头把根基深深扎进中国古典文化的丰厚土壤,一头把触角伸向当今世界艺术的广阔天空,上下求索当代文学中的民族之魂。其实,任何时代的艺术变革或突破,都是这种古今“碰撞”的产儿,六十年代轰动世界的拉美“爆炸文学”便是极好的例证。

这样一来,或许又有人会担心本节开头提出的第二个问题,即在文化上实行开放和“拿来主义”,是否会导致中国文化民族性的丧失。持此种忧虑的人们,多半是缺乏对中国文化的坚固性、社会结构的超稳定性和民族的排他性的深刻了解。历史证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同化力。公元646年,日本大化革新不过派出千余学者来盛唐学习,结果,中国字、画、书法、佛教、建筑、武术等等,顷刻之间风靡日本,至今绵亘不绝。本世纪中叶,台湾文化又作了一次试验,五十年代,它几乎是在一片空白中重建,处于西方文化的重重包围之中,可是非但没有被同化,反而坚韧地沿着中国古典文化传统道路前进。就说今天开创中国当代意识流小说的王蒙吧,他从不认为他的那些小说是西方意识流,却喜欢用中国成语“百感交集”来概括。当他从新疆被召返北京,一时间,悲喜交集,百感丛生,不那样漫天开花式地写去,便不能表达“风云八千里,故国三十年”的良多感慨。笔者倒是觉得,即便王蒙在表现手法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派,我们仍能从他小说的字里行间,看到中国古典文学的血脉。《蝴蝶》二字从“庄生梦蝶”典故中幻化而出,总体构想亦得其真谛;《相见时难》直接从李商隐《无题》首句“相见时难别亦难”中裁出,李诗的氛围、情调、意境更是流贯全文。所以,如果要说王蒙是意识流,那也是被同化了的中国意识流。

中国当代文学至今已走过了三十五年曲折艰难的历程,时代正在呼唤中国当代的大作家。然而,为什么大作家总是姗姗来迟?其中,除了文艺与政治的复杂关系等原因之外,还有人认为是当代作家们缺乏生活的深度与广度。是的,不可否认,虽然从微观的角度看,当代作家们的生活体验是深切而独到的,然而,从宏观的角度看,由于中国社会的封闭型结构,作家们的生活视野终究有限,无论怎样的命途多艰、历尽坎坷,比之于浪迹世界的劳伦斯,比之于九死一生的海明威,比之于从外省乡间走进巴黎上层社会、脑海里喧腾着上千个人物的巴尔扎克,都有着“小巫见大巫”的缺憾。但是,同样重要的是当代作家们缺乏宏大的艺术魄力和想象力,表现出来的主观创造力普遍太弱,而那种照相、描红式的作品则太多太多。作家们总是与生活贴得太紧,谨小慎微地为生活细节所困,缺少大艺术家那样任洋恣肆的假定气魄。论故事情节,没有大仲马、雨果、罗贯中那样大开大台的气势;论人物个性,没有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曹雪芹、鲁迅那样的强烈性;就是论数量,真正著作等身的作家也几乎没有。没有数量也就没有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文学首先亟待涌现一批想象放荡无羁,笔墨淋漓酣畅的高产作家。

当我们回溯一下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不难发现,自灿烂辉煌、绚丽奇谲的楚文化以降,屈原,李白、关汉卿、曹雪芹等无数巨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天才想象的万古不磨之作!当代的中国作家们,快驾起来自洞庭潇湘的文学龙舟吧,大胆地扬起想象的风帆,勇敢地驶向当今世界艺术的横流沧海,来一次承上启下的“碰撞”。

最后,在本文行将结束的时候,笔者还不得不提醒正在或准备在艺术大洋中进行种种探险的冒险家们,不要过于忽略了如下现实:当今中国艺术创新的气候还不甚成熟,广大读者并不十分醉心于艺术的花样翻新,根深蒂固的民族欣赏习惯还将作巨大而持久的惯性运动。白描与彩绘、故事性与非故事性、重人物行动与重人物心理以及其它多种艺术手法、流派、道路都将长期并存,长期竞争。改变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学水准和审美趣味,那将是几代乃至十几代人的艰巨而伟大的事业,需要的是韧的精神、韧的战斗!

4.“农村”包围“城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一种现象的跛脚比喻

将近六十年前,毛泽东立于南中国罗霄山脉的中段之巅,准确地预见了中国革命的成功道路:农村包围城市——谁曾料想,这样一句革命名言,竟也是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文学与都市文学比照态势的精妙概括。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巨川,有如逶迤长江奔至宏阔的人海口,壮丽的尾声和更加辉煌的开端行将联袂而来。承前启后,作为深挚反顾的诱发,一种世纪末的清醒普遍洋溢在叩问真谛的探询之中。

民族的苦难与追求,酿就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全部内涵。

鸦片战争以来的屈辱、激愤,以其郁深延广的沉积,以其忍无可忍的冲动,以其如熬如煎的焦灼,一次次撩拨着、击打着中华民族的先知先觉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世。在这样的历史情绪鼓噪下,革命无可避免地发作了。列宁指出:中国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农民这样或那样地受土地束缚,便是这个落后的、半封建的农业国家的客观条件。因之,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革命,实质上是一场由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农民革命。由是,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便不可能不接受革命与革命特点的溶渗或统辖。乡村文学开纪元的勃兴与强大,恰恰证实了这一点。

我们是在极其宽泛的意义上,使用乡村文学这一概念的,大略可以解释为:乡村文学乃是二十世纪中国农村和乡镇的社会变革进程直接或间接的反响。如人所知,近代文学是以其无情的诛责和拷问来谢幕的,其间充满了咬牙切齿的热骂和无可奈何的冷嘲。幸运的是,那种王朝末期的悲怨、嫉恨、哀怜,很快便在五四运动石破天惊的吼声中销声匿迹。当纵览近代以返的文学地理构图时,我们的视线会清晰地望见:为人生的问题小说,狭义的乡土文学,罗曼蒂克的革命文学,明朗、昂扬的解放区文学,朴实、尖锐的土改文学、合作化文学和人民公社文学,乃至雄沉辽远的“改革”文学(所谓“农村题材”)和“寻根”文学,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排列在乡村文学的漫长风景线上。一方面,以她们绵亘不绝而又孤傲耸峙的奇峰,雄视近代文学的委琐、苍白;另一方面,横向的扫瞄同样让人触目惊心:乡村文学在汗漫淼茫的湖泽、莽林、高原、盆地中,呈显出一幅天才出没、灵杰隐现的迷人景观和汪洋恣肆的博大气象,从而使本世纪的都市文学有如苍茫大海中的星星孤岛……

动变—对应—过渡

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动变,给乡村文学贯注了强悍的政治内驱力;同时伴随着反传统与合传统的悲剧性历史纠缠,在其单一、沉重、迟缓的演进中,愈来愈显示出她在两个世纪(十九与二十一世纪)之间的过渡特征。

革命动变与乡村文学中的政治意识

《诗经》以降的现实主义传统,“言志”、“载道”的文学品格,更有冷酷如铁的现实和激烈如火的动变,给了二十世纪中国乡村文学作家们最政治化的文学主体意识。在文学反映政治的呼声笼罩下,乡村文学为人生的现实主义立场,从始发之初便一以贯之地凸现至今——阿Q与辛亥革命的失败,“老通宝”和半封建农村的溃破;作为春宝娘又作为秋宝娘的“为奴隶的母亲”的惨剧,和“大堰河——我的母亲”的歌哭;“田野的风”从“八月的乡村”上空席卷而过,“暴风骤雨”在“桑干河”边咆哮而至;“山乡巨变”中展开一部艰辛而悲壮的“创业史”,迎来一片并不安宁的“艳阳天”。还有浓缩了二十年变迁的美丽忧伤的“芙蓉镇”,有可赞可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更有终于进了城的陈奂生和终于没有进城的高加林,以及渺小而又可怜的冯幺爸,强悍一生最终却在拂晓前死去的田稼祥……历史画卷和人物长廊同样地无边无尽。从“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倡导,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为工农兵”之号召,乃至当前“反映农村改革”的呼吁,乡村文学大军始终立足于乡村,膺服于政治,走着一条“之”形的回环道路,她独有的成就和魅力既收获于兹,亦失落于斯。

同类推荐
  • 春的林野(经典悦读)

    春的林野(经典悦读)

    《春的林野》精选了了许地山《危巢坠简》、《空山灵雨》中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经典散文和小说。包含了他对孩子们童心的呵护、对美好爱情的赞颂、对深厚的亲情的讴歌,以及颂旧社会愚昧的控诉。可以让孩子们在细腻的文笔中,听许地山娓娓道来那旧时光中的故事和情感。
  • 将爱:大文豪的情与爱

    将爱:大文豪的情与爱

    本书作者以清新温婉的文风见长,在字里行间品味文字背后属于文学大师们自己的风花雪月。书中辑录了十八位国内外文学大师的爱情故事,有温婉、有悲情、有生离死别……将大师们的爱情故事以清新唯美的笔触道出,感受大师们的情与爱。
  • 与世界温柔相待

    与世界温柔相待

    本书旨在传递,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你都不必害怕的。
  • 朱自清讲文学

    朱自清讲文学

    《朱自清讲文学》收录了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朱自清有关文学的随笔、讲座等数十篇。长期在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的朱自清,在研究现代和古代文学方面均有较高成就。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朱自清亲自参与了新文学的创造与建设,其关于中国文学的梳理与辨析,独树一帜,并逐步建立起“雅俗共赏”的文学标准与尺度。《朱自清讲文学》全面整理朱自清有关文学的论述,涵盖古今,涉及多种体裁,展现朱自清在文学创作之外的学者风貌,其独到的文学解读也将对广大读者了解与欣赏中国文学有所助益。
  • 述而批评丛书: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述而批评丛书:在结束的地方开始

    文学走向边缘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获得了一种更接近自己本质的机遇。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极具潜力的文学批评家,书写批评新浪潮。上海青年评论家的一次集体亮相。从王安忆、格非到路内、张嘉佳,从非虚构写作、乡土文学到新媒体写作热潮,21篇文章是作者对当代文学作品的私人阅读札记,也是她面对当下广泛文学现象的回应与反思。《在结束的地方开始》是项静针对当代文学作品与文学现象的评论文集,也是她的第三本评论文集。书中收录的21篇文章大部分在2014—2016年间完成并发表,集中展现了她近年来在文学上的思考成果。书中内容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散文随笔形式的作家论,二是偏向历史与乡土写作的宏观层面评论。其中多数文章都是以某一具体作家作品为切入口,如路内、格非、张嘉佳、王安忆、林白、于一爽等,进而就相关话题展开的横向思考;也有从宏观问题出发对某一作家群体的集合讨论,如80后作家群体、非虚构写作者、新媒体写作等。
热门推荐
  • 有你,时光恰好(完结篇)

    有你,时光恰好(完结篇)

    闪婚后的陶青春和须木泽,并没有如愿地过上王子与公主般的生活。儿子、弟弟、学长……似乎没有一个人看好他们,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对方走远却束手无策。陶青春身边有黑骑士保驾护航,须木泽身边亦有白富美虎视眈眈……难道他们只能举手投降?这是一场以爱为名的拉锯战,如有一人退却,那只会是两败俱伤。“我清楚地知道我所需要的男人,应该是能帮我实现梦想的另一半,而我也能为他付出所有。”为了成为小娇妻梦想中的另一半,须木泽重新踏上了漫漫的追妻之旅!
  • 匪女宠夫之陌上人如玉

    匪女宠夫之陌上人如玉

    她,冷漠疏离,千人千面,努力扮演好不同的身份,践行不同身份所担负的责任。他,姿容无双,才华惊世,却心如死寂。活着只为了以亡友的身份完成他的宏图遗志。他们一个是江南商家的千金,一个是帝都高官的庶长子,本应毫无交集,却一次随手相救而结下因果。她救他脱离那般不堪的境地,他唤醒她内心最深处的柔软,他视她为骄阳,仰望却不敢靠近。他是她心中的明月,却是为抚平心中对另一人的亏欠。该如何写就这段际遇?没人知道他们最终究竟是相濡以沫还是相忘江湖……
  • 零之幻

    零之幻

    这是一个人间大陆所发生的偶然之事。本是书声琅琅之后,却莫然淌入一个如镜的世界。太初玄开,有神魔相争,人间却成了他们肆意争夺之后的无谓之地。一个曾在姜府之人,他却坐落山林之间留仙之体魄,在人间为圣,却与天宫圣女诞下一位幼子。此子出生以后,便得一身画笔成真之功,却近二十年被关在偏见这一囚笼之中。而零,是一个常人无法感知的虚空世界。这个世界里,没有常人,只有一群形态各异的精灵,体型硕大的灵兽,还有如画如梦的奇异景色与她。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起点孤儿院

    起点孤儿院

    穿越了,王文很淡定。穿越后成为了一家孤儿院的院长,王文依旧淡定。直到他发现,穿越的世界,叫起点大世界。他的孤儿院,叫起点孤儿院。穿越的当天,一个被抽了至尊骨的孩子,被扔在了起点孤儿院的门口。王文淡定不了了。
  • 捡到鸿钧道祖的手机

    捡到鸿钧道祖的手机

    洛厚:“嫦娥仙子,让我们来一场轰轰烈烈的人仙恋吧!!”嫦娥:“别闹,小师叔!!”电母:“小师叔,你能不能别老偷我家的菜啊!!”王母:“小老爷,带奴家吃鸡可否!!”......当洛厚捡到了鸿钧道祖的手机后,他便成了“无法无天”的罗睺,拳打恶少,脚踢渣渣,怀抱校花,博爱精深。“对不起,我做人一向低调,请不要打扰我……”
  • 爸爸的黑手套

    爸爸的黑手套

    小饼干慢慢长大,可爸爸从前总戴的那只黑手套还是那样——小时候,爸爸一戴上黑手套,她就会被吓哭——现在,小饼干决定把黑手套变变样——她会怎么“变”呢?在《又开心又伤心的事》中,从小喜欢画画的小饼干的“作品”被妈妈放到网上展示,没想到,有人想买小饼干的“作品”画……特别珍惜自己“作品”的小饼干决定她的画“只借不卖”,但那些“借”出去的画还能收回来吗?
  • 凤逆天下:皇上,我要废了你

    凤逆天下:皇上,我要废了你

    【玄幻女强】【速更】她身为头牌特工,竟遭遇穿越?不过没关系,换个世界,她照样可以玩的风生水起。身份卑微的替嫁丫鬟?呵呵,她会让所有人悔恨终生。浩云国皇帝,为安抚蓄谋篡位的三王爷与之女和亲。不料,三王爷却让府上丫鬟替嫁。但怎知,这丫鬟后天得力,光耀朝野。挟天子,令诸侯,废皇帝,创新朝,成天下奇谈。然而,龙吟国国王的出现,打乱了她所有的计划。到底是前世挚爱,还是今世死敌,且看她如何应对。
  • 总裁前夫

    总裁前夫

    婚后的生活在别人看来完美无瑕,而她也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归宿。谁料,在她怀胎三月之时,却因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而不幸流产。在她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失踪......五年之后,当她领着宝宝站在他的面前,他怒了,拽住她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