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07800000047

第47章 人与书(6)

你看这细节用得:王用言语激沙(“枪,枪,打掉了两次!”);用动作展示王的心理活动。(“没等吩咐,他慌忙跑出去。”)(泡茶都不等水开——这个报仇心切啊!)会沙子龙是为了断魂枪,此处两个“不”字,以孙的坚决,继续衬托沙的决绝。

终于逼出了孙老者的一趟查拳,打得精彩,它和前边王三胜耍刀,孙王斗枪是谓动作描写的三段经典,也是全篇的华彩段落。尤此段,以实写虚,从“楼鸽飞起”到“风筝落下”再到“燕子归巢”,神乎其技而又精神贯穿,真力弥满。为断魂枪的最后出场(缺席)作了最后的铺垫。

微微一笑:不传!不传!是不是有一种虎死也不倒威的从容,大气和尊严……

(原载《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2009年第十二期)

8.文化破冰期的旗舰

——《高山下的花环》记略

胡耀邦曾自费购买两千册《花环》赠

送老山前线将士

一九七九年二月,南疆自卫反击战前后打了半个多月,作为原福州军区前锋歌舞团的创作员,我在停战后第二天就赶到了广西凭祥。这时总政文化部老部长刘白羽组织全军中青年作家也到了前线深入生活,其中就包括李存葆。这次采风,存葆收获了报告文学作品《将门之子》。随后在总政治部举办的“对越自卫还击战征文”中获奖,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他真正的写作水准。之后经过了三年的反刍、消化和沉思,他终于写出了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以下称《花环》)。其实小说的故事和人物,为一九七九年前线采访所得,只是先成了纪实文学《将门之子》,之后经过长时间发酵,才焕然成为小说,真正动笔也就十二天的时间,其间的过程既漫长也迅捷。

据说,当年《花环》最早是投给《解放军文艺》的,之后辗转到了《十月》,为著名编辑张守仁一眼相中,刊发于一九八二年第一期。结果轰动一时,洛阳为之纸贵。中央及各省市报纸争相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刮起了一股“花环”旋风。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七十四家报纸全文连载,五十多家剧团改编上演,最终有九家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曾经创下单日一百八十万册的印刷之最,发行量已突破千万大关。之后被拍成电影,更是风靡大江南北,感动亿万观众。在随后的全国中篇小说评奖中得票遥遥领先,高居榜首。

《花环》发表的时候,我还是原福州军区炮兵政治部宣传处的一名干事。那个时候报纸每天也就连载二三千字,九万字的小说大概连载了将近一个月。当时我们处里人手一份报纸天天盼着,报纸一到立马放下手中活计,人人埋头阅读,完全沉溺进去,为之感动,为之欢欣,亦为之流泪。即使在中午和晚上的饭桌上,中心话题也是《花环》,那真是一段激动人心的日子啊。

一九八四年秋天,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文学系招生,我和当时已名满天下的李存葆成为同学,而且还住进了同一个宿舍。他的铺位靠窗,而我则把门。万没想到的是,往后的日子我却深受存葆其害。原因在于,开学伊始,我们宿舍每天车水马龙,来访李存葆者络绎不绝,大概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北京各高校团委、文学社,邀请他去讲座;第二类是编剧、导演们,洽谈《花环》改编电影、话剧、戏曲事宜;第三类是来自首都各大编辑部的名编,登门索稿。当时我们宿舍里住了四个人,但为了避开相互干扰,每人都用布帘相隔,进屋有如进了地道。存葆出于热心,每次来了大主编都要特意关照一下我,经过我的帘子总要撩开来,把我介绍给人家,往往是脑袋里刚有了一点构思或者才读了两页半书,帘子又被掀起,思绪又被打断了。如此一而再、再而三,整天笼罩在存葆的阳光雨露里,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但是,存葆更多的时候让同学们为之骄傲和振奋。一九八四年九月三十日晚上,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大庆,李存葆应邀到人民大会堂出席国宴。十月一日大阅兵之后,游行队伍通过天安门广场,那时候兴彩车,当我们看到代表文艺界的唯一一辆彩车竟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造型时,电视机前,全系同学为之欢呼雀跃。还有一项殊荣,就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自费购买了两千册《花环》,赠送老山前线将士。这个规格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那时存葆作为大名人,在外头威风八面,可一旦回到宿舍,却还是一位有趣的室友,甚至还常常成了我们几个同学的烹饪师。为了打他的秋风,我们提出了劫富济贫的口号。虽然是打平伙,但他总是出大头。我们常常分享他的手艺就是罐焖羊肉。一般在周六的晚上,买上几斤羊肉、萝卜和土豆,在罐子里焖上几个小时就大功告成。于是存葆、李荃、刘宏伟和我等数人,常常围坐在一起大快朵颐。有一次,李荃贪吃,直吃得跑肚拉稀。

存葆的豪爽,还有一个例子。《花环》电影拍成后,他拿出全都编剧稿费两千多元在上影厂大宴宾朋,包括剧组工作人员,共一百多号人摆了十几桌,蔚为壮观。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两千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三十多块钱,他一下子全拿出来请了客,实在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不可多见的大手笔。

卅年回首论《花环》中国正处在文化复兴的破冰期回顾那段文学上破冰的历史,先是雷抒雁一九七九年六月发表于《光明日报》的《小草在歌唱》,同年《诗刊》第八期又刊载了叶文福的《将军,你不能这样做》,这两首诗可以说是新时期军旅文学、乃至整个新时期文学的先声之作。继而,徐怀中历经一年创作的《西线轶事》于1980年发表,可以称为中国当代战争文学的换代之作。而一九八二年李存葆的《花环》,则开创了“当代战争”文学战线。我称之为,“军旅文学破冰三部曲”。

《花环》出后,争说《花环》。我也曾于十几年前在《中华文学通史当代卷》中为《花环》写过如下一段“史论”文字:《花环》通过对南线战斗中一支连队的曲折描写,将前方与后方、高层与基层、人民与军队、历史(“文革”)与现实有机地勾连起来,不仅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梁三喜、靳开来、梁大娘,韩玉秀等闪光形象,而且以‘调动风波’、‘臭蛋事件’为靶子,大刀阔斧地揭示了军队的现实矛盾和历史伤痛,令人振聋发聩。作品结构大开大阖,人物命运大起大落,在紧张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完成人物性格的锻造和故事情节的演进,具有强烈的悬念和可读性。磅礴的激情、粗犷的行文和崇高的悲剧美感,形成了作品崇高悲壮的艺术风格。它以‘欠账单’等著名细节真实地传达出了‘人民——上帝’和‘战士——万岁’的时代强音,博得了亿万观众感动的泪水,为新时期的军旅文学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2002年,我应《北京文学》之邀撰写《李存葆的过去和现在》,又对《花环》作了概括——今天看来,《高山下的花环》至少有三点意义应当被人们记取:首先,作品表现出了作者秉笔直书的严肃态度和“敢为天下先”的无比勇气。李存葆义无反顾地蹚过政治雷区,整个社会中被压抑已久的呼声在作品中得到了释放与传递。其次,以徐怀中的《西线轶事》和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两部作品的出现为标志,当代战争题材小说开始成为新时期军旅小说创作中的一条重要战线,与历史战争题材小说、和平军营题材小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第三,李存葆的成名宣告了一批青年军旅小说家的集中亮相,此后他们和“前十七年”便已成名、在新时期仍然葆有创作活力的老一代军旅作家并肩作战,两代人共同建构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军旅文学的辉煌。现在看来,这些判断还是经住了时间检验的。

我需要再补充一点,就是作品中的悲剧意识,这是当代军旅文学的一个突破,之前的作品里面没有过。鲁迅先生早就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梁三喜、靳开来这样可爱的战士,他们的牺牲对读者的情感世界有着强烈的冲击力。尤其是梁三喜的那张欠债单,简直就是这颗“催泪弹”的导火索。而梁大娘、韩玉秀更是善良得让人心痛,朴实得让人心疼。为了偿还粱三喜的欠债,梁大娘节省到了苛刻的地步。为了省下一点车票钱好还账,她竟和儿媳韩玉秀抱着出生三个月的盼盼翻山越岭走了四天才找到部队。这种牺牲、隐忍和善良的品格,本身所具有的感召力和疼痛感,是每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中国人所无法抗拒的,它让读者和观众直接面对悲剧,并拷问自己的灵魂,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便油然而生。然而,这些战士和家属其实都是生活中很普通的人,正如《花环》开篇引用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花环》正是展示出了平凡中的伟大,悲剧中的崇高,在读者心头撒了一把硫磺、点了一把火。

由此,在三十年的这一头回顾《花环》,我就想到蒙古族和藏族都有一个象征物,就是哈达,用以表达敬意和礼赞。其实《花环》就是中国军旅文学史乃至百年白话文学史上的一条哈达,一个花环,它既是祭奠,更是礼赞。它既对军人精神和民族精神做出了诠释,也屹然成为文学史上的一座山峰,让人仰视,也让人感动。

最是大写民族魂

三十年今昔,不变的是战士忠诚回想存葆三十年如一日,变的是他的阅历、经验、成就和地位,不变的是他的忠诚、信念、勤奋和执著。从军艺文学系毕业后的十年间,存葆回到了济南军区当创作室主任,创作上也经历了两次“转型”。一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他与人合作了报告文学《大王魂》和《沂蒙九章》,并先后获得全国奖,实现了在不同文学体裁领域里的第一次成功跨越,二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又突然以散文形式频频亮相,再度引起文坛关注。

一九九七年,李存葆奉命调京,回到母校,出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次年授少将军衔。从此,李存葆又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出现在中国文学界——将军散文家。

和存葆一样,他笔下描写的这支人民军队,三十年来也是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变的是现代化、正规化水平的提高,武器装备、服饰的更新;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祖国献身的信念和英勇顽强的作风,有我无敌的斗志。于此,我们不禁联想起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十数万人民子弟兵和武警官兵以“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的神速,排除万难、一马当先开赴震中,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大无畏气概,视死如归、夜以继日,从死神魔掌下抢救了无数生命,安置了无数受灾群众。代表党、祖国和人民给灾区最有力的支持和信心,在中国和世界面前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铁血雄风,展示了中国人民博爱、仁爱、共克时艰的深厚伟力。从而使民族的凝聚力瞬间大爆发,国难兴邦,凤凰涅槃,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伟大民族形象巍然屹立。

其实,这种精神和当年《花环》中表现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中国传统美德一脉相承。李存葆作为一个优秀作家的过人之处也就在这里表现出来了,二十多年前他就用《花环》对中华民族的根性做出了直抵事实真相的断语。他通过塑造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雷军长、梁大娘、韩玉秀等一系列感人形象,将我们这支人民军队的本质和我们这个民族善良、勤劳、勇敢的深厚传统,深刻而又鲜活地传达出来了,并最终化作了时代的强音:人民——上帝!战士——万岁!

(原载《中国青年报》2008年六月三日)

9.炮火硝烟中的人性观照

——读朱秀海战争长篇小说

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战争在每个人心中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和解释。而在朱秀海看来,战争最终总是在与人性相关联。

将他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表的长篇《痴情》和《穿越死亡》与新近出炉的长篇《音乐会》做个纵向考察,我们将会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

首先,朱秀海总是选择一个宏观的战争场景(背景)来演绎人物命运,把战争作为一个巨大的人性试管,从中反复观测和试炼人性的光辉和晦暗。因此,也就构成了其创作的第一个特点,即擅长于战争题材的长篇巨制。

长篇巨大的包容量,通常能够让作者以从容的笔触,细腻的描写,围绕着人物命运、性格和心灵,人乎其里,出乎其外,纵横捭阖,尽展才情。朱秀海长期以来在长篇体裁里安营扎寨,同时又伸仗着长篇的阔大舞台,多方位、多层次地描绘了战争与人的尖锐矛盾,而人性的深度也在这种宏大叙事中得到了不断的开掘与推进。

同类推荐
  • 故乡失落的鸟

    故乡失落的鸟

    文中以36种常见的鸟类远去和消失,以伤感的笔调和消失描述环境恶化和破坏带来的后果,用诗化的语言描写在工业社会里鸟类的生存状况。
  • 永远到底有多远

    永远到底有多远

    “我”和雪柔以及茹晗都是非常好的朋友,渐渐地产生情愫,但是她们两个人似乎都与“我”若即若离,正在“我”纠结于牵手还是分手的时候,突然“我”看到文学网站上的一部小说,发现她们竟然是一对互相爱慕的情人,我顿时奔溃……
  • 我想与世界有一点不同

    我想与世界有一点不同

    用20个故事书写青春的气息,离散的人,少年时期特有的迷茫与彷徨,是青春平等地赋予每个人的爱与痛的勋章。它让我们确信:每个梦想纵使微小如萤火,精心灌溉以爱,以信仰,以赤诚,时间终将让它们绽放独一无二的光芒。故事里的他们把过往勇敢地摊开,脆弱而倔强,真实有力量。没有显赫登场的身份,没有传奇叠起的际遇,只有平凡长情的坚守。纵然这一生拼尽全力,也不过完成了最普通的生活,“繁星照亮夜空的一瞬,便是萤火全部的向往。”
  • 好说歹说

    好说歹说

    文坛怪才阿城、陈村担任主持人,与文艺圈各路高手共同打造十二场谐趣对话。神侃对手包括姜文、洪晃、朱德庸、史铁生等人。话题不拘一格,既有关于生命的哲理性体认、对爱和快乐等人类情感的溯源;也有对语言文字和音乐影像的生动考察;抑或闲聊惬意的旧时光、身边的新动向。看似庞杂随意,但在话语的交锋处时有火花闪现。
  • 现代中国经典作家阐释

    现代中国经典作家阐释

    本书以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为总体参照框架,以“传记批评”为主要研究方法,在传记性与文献性并重、学术性与可读性兼顾的旨趣中,着重介绍、阐释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位经典作家(包括鲁迅、徐志摩、沈从文、戴望舒以及张爱玲)的生平、思想、性格,尤其是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的相互关系。
热门推荐
  • 段正元文集

    段正元文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鬼王的嗜血妖妃

    鬼王的嗜血妖妃

    她,无视世人的的辱骂,将痴傻扮演得淋漓尽致,只为保全家人一生平安她,放下心中所有的仇恨,低调、淡薄,只为与爱人一世幸福奈何,她的痴傻,换来的是家破人亡……奈何,她的原谅,换来的是洞房花烛夜,与相爱之人阴阳相隔……她,忍耐,承受,将锥心的痛埋在心间。她受尽地狱之火的焚烧,奈何桥下忘川河锥心灵魂的拍打,只为等待涅槃重生的那一刻……她是人人敬爱的神之女,清冷、淡薄与世无争……她是人人惧怕的地狱妖女,嗜血、冷漠、孤傲……再见时,她已不是从前仍人欺凌的血依雪!涅槃重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有些事、有些人再也回不到从前了……【她嗜血】她修长的手指温柔的拂过绸缎上沾染的鲜血,她抬起染血的手指,放在唇边舔了舔,唇边勾起一丝魅惑人心的笑意。“血,果然是人间最让人心折的颜色,味道更是让人百偿不厌呢……”甜美的嗓音,说出的却是狠毒嗜血的话语,手指状似无意的轻轻摆动着冰蚕丝带,最终这方原本吵闹的天地间只余下她狂肆的笑声,以及柏驹尉声嘶竭力的哀嚎声……“血依雪……你不得好死……”噗——柏驹尉生生的吐了口鲜血,颤抖着手指咒骂着她。看着满地的鲜血,看着身首异处的家人,他心中的恨犹如烈火般在胸口燃烧着,痛彻心扉!“我,不怕!”血依雪手轻轻一扬,一团青蓝的火焰冒了出来,将他团团围住,“充满罪恶的灵魂,你将被地狱之火烧死,永世不得超生,灵魂坠入地狱后,日夜被忘川河流冲刷,体会灵魂被撕裂的痛苦,时时刻刻活在被灵魂和记忆双面夹击的痛苦之中……哈哈——这一切都是我还给你的!”愉悦的笑声传遍了整座后山,笑的人心生恐惧,笑的人毛骨悚然……火红的衣裳,火红的头发,火红的双眸,站在那鲜红的血泊中,她是如此的夺目却不显得突兀,宛若她就是从中而生的,理应如此。“我回来了……”鲜血染红了整片后山,一身红衣的女子手持玉箫,笑的柔媚嗜血。笑声犹如地狱的勾魂使者,嗜血无情又兴奋,绵绵不绝的在山谷中飘荡着……她回来了,而她承受的所有痛苦,都将千万倍的还给他们……【她和他的爱】乱世风尘中,她淡然一笑,那惊鸿一瞥让他无法忘怀。那日,她对楚国太子的回眸一笑,他怒了,她笑了。那日,她一身鲜血与武林为敌,他心疼,毅然决然的站在她身旁守护她。她嗜血的笑了,笑的犹如夏日最灿烂的玫瑰,妖艳而美丽。那日,他抱着她,义无反顾的纵身血海,只为她心中所想的噬魂丹。
  • 不普通的世界普通的人
  • 妄想序列

    妄想序列

    【浩然书院】佛曰: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沙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这是纯粹的妄想……有着无限可能的妄想,孕育着无限希望的妄想。……“当文明将数学与哲学推演到极致,洛晨曦的脚步随之浮现。”——————作者自叙:洛晨曦所在的层次比我们我们高级,我写的妄想序列只是洛晨曦故意放给我们看的。我只是个高维辛秘的记录者,而且只能记录我能理解的那一部分,而不是编写者,懂?想否定?请证明我不是。(滑稽)(本书更新随缘)(前期各种设定经常修改,比较混乱,建议直接从第二卷开始看,并不影响剧情;有关于世界观大小的设定以第二卷为主,第一卷经常修改,看看就好,但可以作为参考,作品相关里的各种东西可以选择性看看,除了少部分与本书内容有关外,主要就是科普一下叠盒子知识,文中未解释的设定可以选择性代入文中,但不要全部代入,一切以文中设定为主)
  • THE LAW

    THE LAW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诗酒趁年华

    重生诗酒趁年华

    方木重新回到纯真躁动的九零年代,面对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唯不负自己,不负韶华。
  • 我的体质很怪异

    我的体质很怪异

    况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招鬼的体质,为什么那些魍魉鬼魅总是找上自己?还非得跟自己车上关系?难道我就这么受欢迎?
  • 灵武王者

    灵武王者

    天地灵气是宇宙自然对生灵的馈赠!灵神大陆的生灵,以吸收天地灵气,修炼自身,追求灵武之极,便能拥有不死不灭之身,开天裂地之能。杨朔,一个看似资质平凡的少年,却拥有成为最强灵武王者的潜力,看落魄少年如何成就宇宙最强者!
  • 下一站不再恋你

    下一站不再恋你

    当爱已成无言的痛,我和蓝尧辰的婚姻也走到了头。新婚夜,他冷绝地说,“娶你,只为让你痛。”三百六十多天,他确实让我尝到什么叫痛入骨髓。我用四年的暗恋换来一纸结婚证和无尽的折磨,因为他的心里只有她……
  • 快穿反攻略之男神上位记

    快穿反攻略之男神上位记

    片段一男主:你得到我的身子也得不到我的心的!女主:???女主:来人,把他给本殿下拖出去斩了!片段二男主:很好,女人,你已经成功地引起我的注意了!女主:。。。女主:喂,是青山精神病院吗?这里有个病人跑出来了。这是一个中二病男主攻略女主的故事。注:只有男主有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