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15500000006

第6章 序部:滹沱河的浪涛(4)

但是又有一种情况另当别论:那就是你晨跑的方向何在?

做县委书记的吕日周的晨跑是民间暗访。在晨跑中,他像一个十足地道的闲人,听到最真实的民声,看到最具体的百姓生活,“干电喇叭”的情况就是他的晨跑收获之一。

有了收获,他的晨跑就骑了自行车延伸了距离,延伸了时间。

上任原平县委书记后的头一个月——1983年10月25日,吕日周晨跑的方向是县城之西,他到了农田中。大片大片秋茬地没有秋翻,枯干的玉米叶在秋风中飘摇。这是为什么?

农村改革,需要特别注意的事情多起来。吕日周晨跑归来的上午,组织召开常委扩大会,研究农村工作方针的相应改革。会议结束,县委关于农村工作的新文件起草下发,全县各公社(乡镇)立即着手安排了秋耕工作,并按会议规定时间报上来秋耕亩数。后数日,吕日周省城开会归来,中途突然掉转车头,绕道东南,进入同川某边远公社去检查。没有秋翻的秋茬地仍然大片大片,吕日周车停路边,独自一人进村访问。村人见一个没有社队干部陪同的不速之客,只当他是个买卖牲口的,就照实述说了村里因刚刚分了地,很是困难,“今年的秋茬是耕不成了。”

立即返回县委,连夜召开常委会,研究秋耕再落实,并研究对某公社虚报问题的处理,决定对公社党委书记就地免职。开赴各公社的秋耕调查组于次日出发,秋耕亩数的水分,在寒冷的秋风中被挤干。

1985年春,吕日周骑自行车到大牛店乡某村拜访一位老红军,路遇农民焚烧秸杆烧死了一棵大柳树。他当即指示县乡有关部门作出严肃处理,要求责任人以毁一赔十原则补植新树。

完了这些事,他到了那位老前辈家里,老前辈口称“辛苦”,他指着自己骑来的红旗牌自行车,憨直地说:“比你们闹革命那会舒坦多了”。多年之后,吕日周读到那位老前辈的儿子在北京某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才明白当时老前辈口称“辛苦”其实是另有微意。老前辈目睹了吕日周真的是实实在在长期骑自行车下乡,而不是偶然故意装样子,才吐露出实实在在的敬佩。

1987年夏的一个早晨,吕日周骑自行车西出县城,见同太公路上有两家人正在铺摊庄稼。公路碾场现象也是农村改革后的又一个普遍问题。他上前说服两家农民收卷起庄稼后,就回到县委安排各乡镇为农民协调打粮场,禁止公路碾场,一疏一堵,解决问题。安排后,他亲手做了“疏”的工作:写了一首歌谣,打印出来由乡镇干部在全县农村中散发。歌谣曰:

这里问题很简单,

帽子岂能当鞋穿。

公路交通大动脉,

不能碾场把穗摊。

汽车开来快变慢,

司机只能当牛倌。

这种损失难计算,

阻碍交通易车翻。

汽车往来如梭穿,

农民收粮不平安。

为图省事伤性命,

年年为此出事端。

汽车尾气吹秸杆,

沥青晒化粮食粘。

此粮吃后得癌症,

因为粮食受污染。

思想工作党支部管,

摊开的庄稼赶快搬。

至今谁还不听劝,

依法办事找公安。

叙事至此,余绪未尽。后面的故事就是县委书记吕日周连原平的乞丐也认识。

故事还在晨跑中,晨跑跑进了饭店。饭店里服务员懒腰一坐,用下巴指挥着好几个乞丐为早来的食客端饭,给厨房里取东拿西。读者一定从这故事中想到了:那时候的饭店是国营的。情景倒也有趣,吕日周没有因此发出政令,他在油腻的餐桌边坐下,吃着一盘由一名60来岁老丐端来的油条,喝着一碗由一个15岁左右的童丐端来的老豆腐,打下了一篇研究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腹稿:

1、服务员为什么能够用下巴指使乞丐?这是因为她们手里掌握着一定规模的公共资源,可以调拨来转换为替代生产力,再把这替代生产力化公为私。

2、乞丐为什么甘心听从服务员的指使?这是因为他们幸遇“改革”,饭店服务员为他们设立了一个虚拟机制,运用它把他们身上的剩余生产力转化为他们的目标:吃饭。

3、他们的角色是否可能或已经发生了转换?是,国营饭店服务员在她们自设的虚拟机制下,报酬不变而劳动减少,已经沦为本质意义上的乞丐;而乞丐们则因自身生产力价值的特别开发,而提升为国营饭店的服务员。

4、他们之间的地位关系可否发生真实、具体的颠倒?这就是一个关于改革深化、再深化的大问题……

吕日周把他的所见所思带到县委会议上。在原平县综合改革风起云涌,社会变化深刻全面的事实面前,作者想起一句哲人的话,大意是:思想来自于行动,行动成就思想。作者没能力作深度分析,还是继续介绍吕日周的“行动”故事——

吕日周自赴任原平时下的头场雪起,就自执扫帚一把,亲身上街扫雪。吕日周的扫帚在前进大街挥动起来,从县委县府大楼的干部起,城内各单位干部等于接到一条动员令。6个冬春,县委书记吕日周自始至终没说一句关于扫雪号令的话,但以亲自扫雪的带动力,形成一部无形的以干部义务扫雪为内容的“原平扫雪法”。

原平城外以东10里,高高的天鸦山上有原平八景之一:“天鸦扫雪”。传说古时一女名叫天鸦,为迎候吃喝嫖赌久出不归的丈夫石虎回家,扫雪上山,化而为石。天鸦的痴心感动上苍,这个山顶因为被天鸦扫过,所以从此不管下多大雪,都不落雪花,恰像被人刚刚扫过。县委书记吕日周的行动,让原平干部联想到本地传说,凭添了十分的自觉:“我们跟着吕书记做个活着的天鸦吧。”由是,原平县城及各乡镇单位,每有落雪都是即下即扫,像天鸦山顶一样从无积存。

扫雪故事的转折,发生在吕日周调离后的第二天。

吕日周调离令宣布之时,天降大雪。吕日周踏雪而去,原平干部骑车上班;积雪突然等候在对它早已失去防意的原平干部脚下,一日之内18人摔伤,其中,一位女副县长摔断了手臂。

故事在转折之下的韵律可谓余音绕梁,多年不绝:

——原平老百姓当日清早出门,一看满街积雪,就相互问询:是不是吕书记调走啦?前进大街中段文具店李老板,手指县委方向对一位早来的顾客说:扫雪“天鸦”走了,您可千万小心点儿。

——很多原平干部多年以来一直慨叹:宁跟扫雪领导受冷冻,不跟吃喝领导去胡混!

——故事当事人吕日周反思于多年之中:“扫雪应效天鸦,法治要管石虎”;没有领导人的带动不行,光有领导人的带动也不行。

常剑花:一生作家梦成真

现在,作者坐在原平籍女作家常剑花面前。

1990年代,常剑花的中篇小说《十七岁》在《山西文学》头条发表,引起反响。多年来,山西作家、编辑们对常剑花的赞誉,以及她富有传奇色彩的奋斗史,时常飘入作者耳内。目前,作者又耳闻她正在潜心于一个大部头,遂亲来常剑花就职的轩岗煤电公司拜访她。

但,我与她素昧平生,一时不知该从何说起,就说:“我听说你也是出身农家,你的起步……”

“我的起步,要从原平县委书记吕日周说起。”

说起吕书记,常剑花的话头儿很长。在轩岗城里的轩峰宾馆,她与我彻夜长谈——

那时,我是原平县子干乡东下庄的一个村姑,我的工作是放着家养的三只羊。1983年底,我听说新来的县委书记重视人才,过了大年我就给他写了一封信。我在信中说我是如何如何地爱写作,如何如何骑30里路的自行车进城去借书,如何如何……信后,我还附上我的诗作。我写信是写信,可我没抱多大指望。人家县委重视人才是重视建设原平的干才,咱们搞创作的,人们不都当“雕虫小技”吗?所以,元宵节我进城观灯,铺盖卷已经打好在家。我要到太原打工去。

我观灯回家,才一跨进门槛,就听父母二老喜气洋洋地告诉我:公社里来干部说县里吕书记叫你到县呢!次日,我进了县委,被人直接领到常委会上,一圈儿领导在开会,县委书记吕日周叫我坐下。我激动得好一会儿没听清他们在讲什么,直到临末有人安排说“小常明天就到文化馆工作去吧”这句话,才听得一清二楚。

后来,我断断续续听人们讲到这以前的情况:

——吕书记看了你的信,也看了你的诗。他说你的诗写得好,有才气,有激情;

——吕书记下乡,专程调查了你的情况;

——吕书记说了,原平要大发展,不能没有文学事业的发展,县里要扶持你这样的青年,直到把你培养成一个作家。

………

有一次,吕书记来到文化馆给馆长讲:“小常是个作家苗苗,馆里不要给她安排繁重工作,给她学习、创作的宽松条件。”

按吕书记的精神,文化馆安排我随着县剧团下乡下厂。整个原平县展现在我这个村姑眼前,我的心,我的笔,就像春天的溪水,夏天的花草。我天天想写,天天能写。写下的作品在忻州的《春潮》杂志和省级报刊不断发表。

第二年正月二十,我下乡顺便回家,父母二老又一次喜气洋洋地给我叙述说:前两天公社干部和少先队排着队伍,敲锣打鼓来到咱家。妈给人家说“你们是不是走错了?我们家没有劳模呀!”人家说“没走错,你家闺女可会写文章呢,县里安排我们给你家挂牌子来了!”我妈乐的什么似的,指着门头上的牌子叫我看。牌子上书“创作之家”四字。

我激动,我爹妈比我更激动。父亲说:“照旧时代的说法,吕书记可是你的恩公。你可得好好地写文章,报答恩公!”

当时我虽然只有18岁,心里却有比爹妈更深的感动,更远的想法。原平正在发生空前的大变化,吕书记窗口上的灯光常常彻夜通明。他有多少文件要批,有多少书要读,有多少文章要写……而他还能把一个写诗的村姑如此扶持。我本来就是个心劲要强的人,你说这知遇之恩我该如何报答?

“接着,你就创作了《十七岁》——这算一个好的报答吧。”作者接口问道。

常剑花点点头:“吕书记调走后,我潜心于更大的创作,发表了这个中篇。”

中篇小说《十七岁》依托一个农村少女的情感历程,表述了1980年代城乡大变革在人们意识形态中的反映。小说观念前卫,笔调清新,是当时山西文坛的醒目之作。发表《十七岁》的这期刊物一面世,《山西文学》编辑部迎来一位不速之客。来客手拿一本《山西文学》进门就问:“《十七岁》的作者常剑花,是不是原平人?”当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来客露出满脸欣慰的笑容——他就是原原平县委书记、时任山西省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的吕日周。

“编辑部老师们赞叹我的小说,那是鼓励我。他们告诉我吕书记造访编辑部的经过,我知道这鼓励更大了。”常剑花讲着,目光中透出无比的辽远和清亮——

“我在这个中篇的基础上再发展,写成25万字的长篇小说《花期》,这里面写到了一个县委书记对文学青年的扶持和关爱。1996年,我的《花期》出版了,想亲手送给吕书记一本,可是他总是下乡,他还是那样忙。”

2001年10月份我到长治办事,一位长治的文学朋友领我去见吕书记,可是见他正因一桩骡子官司,批评某公安派出所失职放跑了盗骡贼又不把骡子交还失主,他痛心地说:“派出所给人民创造了什么环境?”于是我不忍心打扰他,默默地离开了。

“他给了我改变人生的帮助,我却连一本书也没送给他。我的报答就像小说里的一个悬念……”

知遇之恩,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可为之献身的高尚动力。我由此出发,表示对创作不息、进军大部头长篇的常剑花的理解。

但是,常剑花却缓缓地摇了摇头。

她的故事还很长,她的心事也更重——

1996年,常剑花走出轩岗,走向全省。在文坛已有影响的她,被聘为一家省级报纸的记者,在山西范围内采写、发表了大量专题。采访对象介绍经验时,她要挖根源;采访对象讲困难时,她要问背景。随着眼界大开,她不断地探寻、研究山西的经济、社会、人文。此期间,厚重的山西历史文化也同时展现在她的眼前。每走出一个历史遗迹,她就买一本相关的书,急切地研究起相关的历史。

作者知道自己的功力无法描述别有一番意境的今天的女作家常剑花。作者只约略听明白了她对前面提到的“知遇之恩”的新的理解——

当年,在发展的浪潮下,一个文学青年得遇一位全面而优秀的县委书记,肇始了她的文学前途;

后来,在改革的推进中,他们又以一位体制改革领头人和一个经济与改革的研究者角色,不期然在各不相同的层面上行走于三晋大地,而同样获得了民族进步的思考。

“给吕书记的报答,我要出成就,更要有思考。”常剑花微微一笑,望着远处,自信地说:“当我再出了新书,我一定新书旧书一齐送给吕书记。”

石建华:半枝蜡烛缘份长

出原平城西,即是解村。解村人故事未言,先唱民谣曰:

解村来了石建华

办学富民一枝花

暗访来了吕日周

一访访见半枝蜡

把解村人对作者谈过的记录略加整理,大致有如下故事——

1986年的时候,县委书记吕日周和两个干部,骑自行车来了我们解村学校。他一进院先看到新建的一栋两个教室,就笑着走进后面,又看到一排新建的学生宿舍,一色砖碹窑洞共22间。吕书记满意地进了教室,教室里老师正站在新黑板前教书,娃们正坐在新桌凳上念书,吕书记前看后看,左看右看,就动手打开一个娃娃的文具盒,又打开一个文具盒。他窜了行随意东一个西一个又打开了好多个。盖住最后一个文具盒,吕书记一操手出了教室,对校长说:

“用电不正常吧?”

校长搓着手说:“啊呀就是呀,学校各项建设都闹好了,就这电……吕书记你是怎看出来的?”

“吕书记发现学生文具盒里面有蜡烛。”吕日周的一位随员笑了笑说。

同类推荐
  •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阳光

    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阳光

    本书精选了田丹女士数十首诗歌,十余篇散文。其诗歌清新、自然,意象优美,具有现代诗歌的特质。散文文笔流畅,立意深刻,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诗文中关于风景、自然、节日、家人的描写,如《写诗的季节》《夏日爱情》《你是我生命中的一束阳光》《日子》等,内容健康向上,透露出作者积极乐观、诗意的生活态度,能够为读者带来正能量。
  • 鲁迅的鼻子

    鲁迅的鼻子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高价买草、有这样一位总经理、防盗绝招、我的朋友杨金远、吹牛的雅与俗、致北京交警一把手、我是这样变俗的、作序与穿超短裙、南湖公园、妈祖作证:钓鱼岛自古是我们的、春天的期待、我们的想象力有多大等。
  • 一扇窗中的世界(唯美阅读)

    一扇窗中的世界(唯美阅读)

    天空中有雨滴滑落,矜持说那是她的眼泪,做男人的悲哀,莫过于真正爱上一个女人,风吹开了云,风却不知将要飘向何方……本书将让你体验前所未有的心灵盛宴,获得终身受用的人生智慧。书中收录的经典哲理美文,其内容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它们有的睿智凝练,让心灵为之震撼;有的灵气十足,宛如一线罅隙中奔涌而出的清泉,悄然渗入心田……一直相信有些遇见是命中注定。
  • 我给总统当御医

    我给总统当御医

    李计留先生——一位中非友谊使者,获得总统嘉奖颁发“骑士勋章”的中国援非医疗队员——声名远播的非洲总统“御医”,在当代中国援非医疗史上颇具传奇和冒险色彩:他以精湛绝妙的中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先后“迷倒了”三任总统,对他赞不绝口;他和总统的关系极其微妙,有时亲密无间,有时伴君如伴虎,曾跟随总统到处出访,一享尊贵,有幸列席联合国大会,亦亲眼目睹了总统的婚姻和爱情复杂关系的内幕……
  •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世俗流言的故事

    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世俗流言的故事

    我们编辑的这套《世界经典民间故事全集》包括《清官能吏的故事》、《书生才子的故事》、《农夫诙谐的故事》、《工匠谈闻的故事》、《百姓闲聊的故事》、《儿童趣事的故事》、《世俗流言的故事》、《动物王国的故事》、《万物戏说的故事》和《自然传说的故事》等10册内容,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
热门推荐
  • 解放韶关

    解放韶关

    本书以纪实手法纪录了在解放韶关战争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的光辉事迹,歌颂了他们的大无畏精神,再现了解放战争的悲壮场面……
  • 末世重生之带娃修行

    末世重生之带娃修行

    前世,仙仙相信他一定会排除一切艰险回到她和孩子们的身边。她安心的带着孩子在家中等待,直到家中食水消耗殆尽,巨鸟破窗而入,家中不再安全。不得已北上寻他,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一路艰辛,危险重重,终于快要到达他所在的安全区,却被他身边人领着一个据说是他未婚妻的女人在她的落脚点放了一把火。再一睁眼,已回到末世之初,星坠之夜……
  • 悟玄篇

    悟玄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归田诗话

    归田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外星老公,情商很低

    外星老公,情商很低

    她亿万身家,却被逼结婚。气冲冲找上门,错认他为未婚夫。他对她的评论是:“泼妇,不适合当老婆。”一朝身亡,她的魂魄不安飘荡。他来自异星球,冷漠寡言。明明听得她的诉求,却无动于衷。她开始缠上他。他洗澡,她看着;他睡觉,她干脆睡在他身上...***月色下,婴儿眼眸发红,两颗小小的獠牙染着蓝色的液体。彼时,两人的反应是————为什么他的血是蓝色的,可是……太美味了。——原来是个吸血鬼宝宝,养着吧。【身为鬼魂时】她躺在他身上,闭眸,睡觉。他睁眼将她整个人提起丢了出去。良久,她囧囧地看着他,“末年,你这里......”他扣住她,差点让她魂飞魄散。【身为吸血鬼时】她霸占他的床,抱着他的被子,“吸血鬼体温太低,需要中和。”他将被子拿回手中,淡淡地道:“好。”只是为什么眼里尽是红果果的威胁···明天的“早餐”没有了。***整个人被压在墙上,腹部承受他重重的两拳。下腹鲜血流淌,她才知道自己怀孕了。只是这个孩子,他不要。【再后来】食髓知味的他,霸占她的床,抱着她的被子,凝着她。她轻轻拿过被子,“脖子洗干净等我。”他嘴角僵硬,墨绿色的眸子却闪着异常璀璨的光。***——老公,你说我们的宝宝会正常地生下来么?——你是吸血鬼,我是异星球人,小孩会是正常人吗?——负负得正,老公真聪明。末年默然。可是为毛宝宝的獠牙总是对着末年。难道是来跟她抢末年的?不行,末年的血只有她能吸。于是某宝宝华丽丽地被丢走。宝宝长大,獠牙终于可以解放了,谁知道末年捏着他的獠牙道:“收起你的獠牙,我是你妈妈的。”
  • 遗谜

    遗谜

    丽娜大小姐和管家小姐(桑塔纳)从丽娜小姐的爸爸的遗书内容开始探寻秘密,寻找真相,从家出发到巴黎,再到偏远的小村庄,经历了各种起起落落,最后找寻到了不可思议的东西……
  • 失恋记事录

    失恋记事录

    有些人是好的,有些人却是不好的,后来才明白这个道理,遇到了并不是你的运气不好,只是你的心还是太软,知道的还是太少。
  • 史上最不乖的王妃:妃上房顶

    史上最不乖的王妃:妃上房顶

    【本故事纯属虚构】穿了?不是吧?早不穿晚不穿,偏要在她香车美男都有了的时候,莫名奇妙的穿了!老天!要穿也要让她穿到一个啥公主的身上,郡主也行啊!为什么要让她穿到一个被发配到妓院的企图叛国的宰相之女身上!她不要在那每个人天真到像傻瓜的地方生活,她不要坐那硬到屁股都能坐到烂的马车!她要回到这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她要回来坐她的法拉利跑车!好不容易想到一个应该可以魂穿回现代的方法:跳崖,没想到却把一啥王爷的未过门的王妃给砸死了!看她这霉倒的,还真是惊世骇俗,前无故人后无来者啊……
  • 人类、自然与城市(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人类、自然与城市(青少年身边的环保丛书)

    《人类自然与城市》由谢芾主编: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的。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者是挪威首位女性首相布伦特兰,她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被广泛接受并引用。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