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6300000016

第16章 孟浩然(1)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曾隐居鹿门山,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歌以田园山水诗为主,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和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与当时很多著名诗人交好,尤负盛名。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有《孟浩然集》传世。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赏析】

孟浩然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隐居中度过,这首《春晓》即是诗人隐居鹿门山时所作。诗人抓住春日黎明的短暂瞬间,捕捉典型而细微的春天气息,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光易逝的怜惜。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意为,春日里对黎明的来临总是后知后觉,不知不觉便到了早晨。诗人从酣梦中醒来,听到鸟儿明快的啼叫声。诗人首句破题写春梦香甜,对明媚春光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本来春景有众多可取之处,但是诗人却只选取一个侧细节,即“处处闻啼鸟”来展现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处处”表现出鸟儿起落鸣叫的欢快情景,使人仿佛置身于路门上空灵秀美的山林中,眼前众多的鸟儿正欢叫雀跃着,好像对春光的来临表达出由衷的欣喜。

诗中前一句写的是不觉春日黎明的到来,可以想象刚刚起床的诗人也许这时候正睡眼惺忪,那么对他来说视觉上的春光尚无暇顾及,故最先诉之于听觉,这是人之常情,也正是充满活力的春天早晨最典型的形象。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写诗人在可爱的春晓中,不禁回忆起昨夜庭院里可爱的花儿来。想起夜里朦胧中听到的阵阵风雨声,诗人感叹不知道庭院里的花现在到底被吹落了多少。一夜春雨洗涤后,春光或许更加明媚,可是它也摇落了许多春花。到这里,诗人由对春天的喜爱转为对春光的怜惜,也正是爱得深切才会为春雨过后的花木担忧。所以诗人写回忆、写惜春实际上是更进一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这首诗题材贴近生活,语言明白晓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小诗仅仅二十个字,却意味隽永。全诗在结构上也回环波折,其中有眼前与回忆的时间变换,有春雨前后的阴晴交替,也有从爱春到惜春的感情变化,诗情错落有致,令人回味无穷。

本诗的艺术魅力不在于华丽的辞藻、雕琢的手法,而在于“自然”二字。诗人取之于自然景物,抒情如行云流水自然而变化有致,语言也浑然天成。所以,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喜爱。

【大师导读】

此篇真情实景,人说不到,高兴奇语,唯吾孟公。

——顾璘《批点唐音》

诗到自然,无迹可寻。“花落”句含几许惜春意。

——黄叔灿《唐诗笺注》

朦胧意想,构此幻境。“知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诚非妙语,不能有此。

——吴瑞荣《唐诗笺要》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咏出“不觉”之神。

——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赏析】

《过故人庄》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田园诗,是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诗歌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农庄中的农家宴请,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情怀。

诗的首联“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老朋友邀“我”到家宴饮,共叙家常。没有虚礼,有“邀”就“至”;不用排场,鸡黍”相邀既表现出农家特有风味,也显示出主人的热情淳朴,主客之间真挚感情跃然纸上。开篇自然而亲昵,既紧扣题目中的“故人”,也为下面做了铺垫。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写诗人漫步进入村中,看到的是一派清新景象。绿树环抱之中,村外的青山静静地陪伴小村庄。诗人由远及近,将村庄在远处青山的掩映中,被绿树环绕的景象写得栩栩如生,优美的自然环境给人带来身心的愉悦。景物描写中传递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正是由于“故人庄”出现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打开窗子,面临菜园和打谷场,农家的景象令人顿觉轻松,心旷神怡。在这样宽敞明亮的农家小舍中,没有疲惫只有轻松,没有尘世的纷扰,只有心灵的简单与平静,所以宾主之间的谈话也不是富有深意的内容,他们只是端起酒杯随便谈着眼前看到的农事。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诗人被简单清新的农庄生活所吸引,更被故人真挚淳朴的情感深深打动。于是临行前,与主人再次相约,秋日重阳节再来一同把酒临风,共赏菊花。结尾处,尽显主客亲密融洽,但似乎余兴未尽,尚有依依不舍之情。

诗中描写的都是农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景与农庄的自然风光。在表现了农家的生活情趣的同时,诗人也寄托着自己宁静淡泊的情志。本诗不事工巧极自然,句句不见锤炼痕迹,却并不孤立薄弱,看似平淡如水,读罢细品却觉此诗如一帧田园风光水墨画,事、景、情相互融合,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实为孟诗中的上乘之作。

【大师导读】

此诗句句自然,无刻画之迹。

——方回《瀛奎律髓》

“就”字妙,一诗借此一字生色。

——钟惺《唐诗归》

通体清妙。篇法之妙,不见句法。

——沈德潜《唐诗别裁》

实境实情,次第写来,面面都到,末句“就”字妙,谓不邀自就,则主人情生,自在言外。

——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

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地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他冲淡了,平均地分散在全篇中,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闻一多《唐诗杂论》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赏析】

《留别王维》一诗是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旧唐书·文苑传》)前,惜别王维之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用浅显的语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复杂的情感,感情真挚,意味深长。

首联“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写到:在长安寂寞无聊还有什么可待?每天都碌碌无为,无所事事,不如回到故乡去。“寂寂”二字,既写出门前车稀马疏的寥落景象,也反映出诗人心中的空虚和寂寞。“朝朝”与“寂寂”相对,尽写在长安图仕的落空后的凄清境况,同时也为后面的“知音世所稀”做了铺垫。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是说诗人要归隐山林去寻芳草,但又惜念与朋友的感情不忍分手相违。本联前句承接首联,进一步提出诗人返乡归隐的考虑,后句情感一转,写出诗人对友情的珍惜。矛盾之中更突显诗人的惜别之情。

“当路谁相假”句中,诗人做出了有力的反诘:在这个复杂的官场中,哪有一个人愿意提携我呢?诗人想到这里不禁发出“知音世所稀”的慨叹:在这个世界上我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这两句点明了上一联归隐和珍惜友人的原因。因为无人知遇帮助,所以诗人选择归隐;因为知音稀少所以愈发珍惜友人王维。

孟浩然从隐居之处来到长安。习惯了园林隐居生活的诗人在短时间体会到了官场黑暗,人情冷暖。他认为真正了解自己才华和心情的人也只有王维。“稀”字与上一联的“惜”字相对,说明了知音难遇令诗人倍感与王维之间的感情弥足珍贵。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意思是,或许我只应该守住寂寞,返乡关闭故园的门扉,重回隐居生活吧。这在里,诗人胸中强烈的感情喷发而出,怨怼“知音世所稀”的同时也对落第失败感到深深的无奈。“只应”二字,带有些许的无奈和后悔。他认为自己应该一直坚持隐居,何必心向红尘俗世间来自讨没趣;“还”字,表明诗人对求仕已心灰意懒,去意已决。

全诗由落第失败而考虑返乡,又由返乡过渡到惜别友人,扣紧“留别”的主题,最后以深沉无奈的感叹再次提出自己回乡隐居的决心。

诗中既有落第的灰心失望,也有无人提携的怨怼牢骚,更有对友人的珍惜和怀才不遇的嗟叹,情感复杂,但诗人用平淡而简单的语气将这种复杂的感情写的深沉而不繁杂,将决意返乡归隐的心情娓娓道来,极尽自然,毫无雕饰之迹,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大师导读】

结句谓归老田园,此后寂寥夜谁语,但有闭门,流水高山,牙琴罢鼓矣。襄阳怀才不遇,拂袖而行。若渊明之诗,则委心去留,绝无愤世语也。

——俞陛云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赏析】

这首诗大概作于公元730年,诗人漫游吴越途径建德之时。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的一段。诗人选取了能够充分表现漂泊孤寂的景物,通过描绘暮色的江景,抒发了心中的羁旅之思。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中“移舟”,即把船靠岸;“泊”字点出泊船而宿,紧扣题意。“渚”即水中小洲。烟雾弥漫之中,诗人把船停靠到岸边沙洲旁,停船准备夜宿。残阳西落的黄昏又给他增添一份新的哀愁。

按照绝句的章法来说,一般第二句是承接第一句来说的,但本诗除了承接上句外,还起到了转的作用。“日暮”是首句的泊、渚的大背景,也是烟雾产生的原因。“客愁新”三个字从对背景环境的描写转到了诗人心情的表达,特别是“愁”字正是诗情转折之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二名写景。空旷的原野上,远处的天空好像比眼前的大树还低;清澈的江水中,月亮的倒影仿佛与人更加亲近。诗人用一个对偶句来铺写景物,苍茫无垠的宇宙中只有一个即将在江水上夜宿的孤独旅人,与天地为伍,和树影、月影做伴。这样的设景令全诗愁绪又添。

诗歌后两句历来被认为是写景的佳句。“低”和“旷”,“近”和“清”互相映衬,相互依存的。“树”因天“旷”而“低”;“月”因水“清”而“近”。这样视觉的变化和心灵的震荡只有在第一二句所描绘的景色(暮色江中薄雾笼罩)中才能感受得到。诗人凭借锐敏的洞察力,以白描的笔法将野旷和江清而引起的天与树、月与人的关系变化,描绘得精准、生动。揭示了客观景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同时抒发了自己的愁绪。写作此诗时,孟浩然正经历仕途失意,体味了世态炎凉。在这苍茫的江上,异乡为客的他孤寂难耐。他放眼四顾,只有水中明月倒影陪伴着自己,抚慰着诗人一颗充满愁绪的心。其中意味可意会不可言传。

本诗记叙羁旅夜泊之事,借着描写日暮生烟之景抒发愁绪,最后以天地浩渺月影伴人收束全诗,虚实相间,构成千古难寻的绝妙意境。全诗淡有余味,含而不露,语出自然流出,颇有浑然天成之风韵。

【大师导读】

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

——唐汝询《唐诗解》

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张谦宜《絸斋诗谈》

“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

——黄叔灿《唐诗笺注》

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赏析】

仕途失遇之后,孟浩然离开长安,南下漫游吴越,在去建德途中路过桐庐江,夜宿于此而作。题目中的桐庐江,即桐江,在今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广陵”和诗文中的“维扬”都是扬州的旧称。诗人在建德并无相识,夜宿时想念遥在扬州的故友心生寂寥,因此全诗蕴含着深深的孤独感。

首联“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便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诗人仕途失意,身是羁旅之客,又于昏暗的山色中听到哀嚎的猿声于是愁绪倍增。他于舟头,见苍茫的桐江水,不舍昼夜向东奔流而去。句中“急”字给人时不我待,青春已逝之感,同时也给后面写的诗人希望将泪水遥寄到扬州的想法提供了客观根据。此联将诗人心中的感觉都移换为听觉(“听猿愁”)和视觉(“急夜流”),使景中含情,意境深邃辽远。

第二联是一幅工整的对偶:“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两岸的夜风吹着树上的枝叶沙沙作响,月光如水一般映照着江上的一叶孤舟。晚风吹叶,是动态景象;月照江中小舟,是静态的景象,一动一静相得益彰,意境更加安谧幽寂。

诗的后半部分是抒情,在景的铺陈之后,胸中压抑的感情仿佛喷薄而出,像喃喃的呓语更像是在和老朋友谈心。“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意为:建德的风光虽然也很秀美,但却并不是我的故土。在这里我没有旧日相识,所以我十分怀念远在扬州的故交老友。到这里,“猿愁”、“江急”、“风鸣”、“月照”共同构成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再加上羁旅到此的诗人,独自一人夜宿一叶孤舟之上,前方再无旧友,明日不知身将何处,心中难免哀伤。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用隋炀帝《泛龙舟歌》“借问扬州何处在?淮南淮北海西头”的说法,以“海西头”代指扬州。此地不是诗人的故乡,心中有独客异乡的惆怅;再加上对扬州老友的怀念。此情此景下,思乡怀友的情绪异常强烈,不禁使诗人潸然泪下。于是他希望凭着沧江的急流,将自己的两行孤泪汇入江水之中,遥寄给在大海西边扬州的旧友。

同类推荐
  • 呐喊者

    呐喊者

    民国是我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一个百花齐放、人才辈出的时代,那些远去的大师因其学养和风骨,至今仍在历史中熠熠生辉,他们曾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声音,也不应被历史湮灭。民国时期的演讲,有韵味,有风范,是精神,更是经典,值得被留存和纪念。本书是我社隆重推出的“民国演讲典藏文库”其中一本。
  • 墨学十论

    墨学十论

    故谓思想文化实乃一个民族进步的关键所在,只要有思想文化的活跃滋长,民族精神可以起衰继绝,民族血脉可以雄劲康健。而文化的发达,首在继承。唯有继承,始有创造。而继承的关键在乎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后期桐城派文选译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世通称“桐城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 中华家训2

    中华家训2

    “家训”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内涵、独特的艺术形式真实地反映了各个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生活。它怡悦着人们的情志、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感化着人们的心灵。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都将是陪伴我们一生的精神财富。所谓“家训”就是中国古人进行家教的各种文字记录,包括诗歌、散文、格言、书信等。家训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大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研究并利用这些知识,对提高我们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品德修养,一定会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 国学正义

    国学正义

    国学囊括中国人的精神信仰、认知方式、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它们或表现为文化,或表现为学术,或表现为典章制度,或表现为风俗习惯,国学常常寓于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与精神,使中国人成为蔑视物质财富而钟情精神建树,主动将“天权”置于“人权”之上,但求长治久安不求一夜暴富的特立独行的民族。
热门推荐
  • 状元王妃

    状元王妃

    从江湖到王府,她遇上了一个让她又气又恼的书虫。从王府到皇宫,让她慢慢地明白了思念这回事。从皇宫到官场,让她懂得什么是真爱。王妃与官员的双重身份却让她分身乏术、难以招架,而她会以悲剧或喜剧来结束这身不由己的双重身份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月下红雁

    月下红雁

    九重天上专司人世情爱的红衣真人,动了凡心,要下凡体验人间整套至苦至深的爱情套餐?这是闹哪样?上仙派只狐狸精去渡化真人?这脑回路也算清奇,引出黄、白、灰、柳四仙争宠。前世姻缘,今世劫,宗宗命案!誓要还清两世情债,也要还人间清白!
  • 太极食神之妙手天机

    太极食神之妙手天机

    “太极食神”是一个系列武侠传奇长篇,小说共分三部,“妙手天机”是第二部。讲述兆龙因为怨恨爷爷偏袒二叔杨云鹏,致使父亲杨云天身亡,他毅然离开杨家,化名木头,混进京城最大的酒楼会贤堂当跑堂的。凭着过人的悟性,他最终得到厨神卫璜的青睐,成为其关门弟子,并如愿以偿地进入御膳厨房。在宫中的斗宴中,兆龙凭着竹刀绝技脱颖而出,得到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的嘉奖。如此同时,随着跟武云情感进一步加深,他也逐渐靠近“秋水”组织的核心。几经探查,没想到“秋水”的“老祖宗”正藏身于内务府中……
  • 双蝶弦

    双蝶弦

    本书是一部以爱情与友情,江湖与官场,侠义与权谋为线索虚构出来的古体小说,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引领大家进入到一个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为读者们开创一个相较玄幻小说更为踏实的想象体验空间。
  • 天荒血契

    天荒血契

    涅槃少年重走证道路,造就不败热血传说,修仙之路,历经坎坷,一切,都要靠自己。
  • 我给大圣当奶爸

    我给大圣当奶爸

    【史上最牛脑洞文,听说萧鼎大大也在追】重回花果山,一只小猴子乖巧的蹲在孙行面前。小猴子:“粑粑!”孙行:“嗯...嗯?”这谁家倒霉猴子?怎么乱叫人呢?五百年后,猴子被压五行山下,遥望花果山:“孙行,你再不来,小石头就要死啦。”西天大雷音寺,孙行缓步而来:“如来,出来受死!”
  • 别循

    别循

    过往,再重演。将来,再相似。一切的循环中,便是我,独享这苦绝的沉浮。明知是痛苦的重复,亦抱着幻想尝试。哪怕折翼而返,于心无怨。苍天难逆,红尘路断,因果轮回。迈步曲折之路的少年,是挣扎还是挣脱?一曲江湖事,待到人散时,究竟是循环还是别循。
  • 万金不弃千金雪

    万金不弃千金雪

    【起点女生网签约作品】镖局里不为人知的生死考验,恋爱与婚姻的矛盾冲突。以心理学的视角,剖析形形色色的人物,从人物看一个时代的繁华与问题。腹黑圆滑的万金和正直傲娇的千金,结局是浪漫的携手变老;还是各自安好,相忘于江湖?以故事的笔触接近现实,以简单的语言阐述美好。(预计完本30万字,多多收藏订阅,多多指点。)
  • 好父母 教品德

    好父母 教品德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究竟怎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成才呢?难道成才就是考高分,拿高学历吗?难道有了很高的学历就是成才了吗?未必呀!对孩子来说,一生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品德。儒家经典《大学》中说道:“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德行,财富是次要的。孔门四科(孔子门生必修的四门课程)分别是: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也是把德行放在第一位,而文学,即知识的学习放在最后一位。
  • 玫瑰之吻

    玫瑰之吻

    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街道。街灯还没有亮起来,忙碌而疲惫的下班族来来往往,脚步匆匆。一辆天蓝色的校车缓缓停靠在街边……快来看看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吧。就让《玫瑰之吻》带你一起走近故事里面了解真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