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296300000045

第45章 杜甫(2)

最后诗人写到:看看那遥远的青海边吧,累累白骨堆在地上,无人埋葬无人祭扫,那都是谁家的男儿呢?所有冤魂都在痛哭诉冤,每到阴雨天,哭声混杂着雨声,啾啾作响,凄惨无比。从开篇的人哭到结尾的鬼哭,通篇笼罩在悲伤而凄惨的氛围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的暴行。

在艺术手法上,诗人通过叙事来抒情,把复杂的情感融入对事件的具体叙述里,且情感随着叙事内容的发展而呈现起伏的趋势;其次,本诗多处采用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等,具有乐府歌行体的民歌特色;第三,全诗章法严密,韵律节奏整齐,句式灵活。诗人用用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层层递进等手法,从内容着眼,塑造出一幕幕生动的场景。

全诗主旨在于批判了当朝统治者的好大喜功,对苦难的人民表达深切的同情。诗人以严肃的态度正视社会现实,以尖锐的批判视角暴露战争的罪恶,其思想之深刻令人叹服。

【大师导读】

诗为明皇用兵吐番而作,设为问答;声音节奏,纯从古乐府得来。以人哭始,以鬼哭终,照应在有意无意。

——沈德潜《唐诗别裁》

·前出塞九首·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①,岂在多杀伤。

【赏析】

《前出塞》组诗的创作背景是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大将哥舒翰奉玄宗之命,率兵与吐蕃展开了一场战争,杜甫随军而行,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惨烈和残酷,遂作《前出塞》九首。本篇是其中最出名的一首,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观点,并对唐玄宗的穷兵黩武进行了讽刺。

全诗通篇议论,前四句以排比的句式总结战斗经验,认为克敌制胜必须依靠强兵利器和智慧勇气;后四句得出战争目的是以强兵定边防,为非以暴力拓边境的结论,这种拥强兵而反黩武的观念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愿望。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四句诗道出了战争取胜的关键:兵马强壮,士气旺盛,注重谋略。虽然语言朴实无华,但因其紧促的节奏和明快的韵律,营造出了积极昂扬的气势。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意为:国家若想保持边境的安定,那么就要做到杀人有限、立国有疆,不能以屠杀异国人民、侵占他国边疆为手段;国家能以武力阻止他国对自己的侵略就足够了,打仗并不是以杀伤为最终目的。

明代张綖认为,这首诗的前四句“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前四句是全诗的辅体,后四句才是主体,诗人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表达自己对战争的看法:首先,诗人并不反对战争,并且把战争视为保家卫国、安邦定土的必要手段;另一方面,诗人对侵略战争持批判态度,因为正义的战争并不是为了挑起乱局,而是为来寻求安定。

身处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敏锐地捕捉到广大人民和将士的心声,并勇敢地代他们立言,在“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之说广为流传的时代,以议论发声并以议论取胜。

【大师导读】

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

——黄生《杜诗说》

·月夜

今夜鄜州①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②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

【注释】

①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正在长安,其家眷在鄜州羌村。

②怜:爱。

③虚幌:透明的窗帷。

【赏析】

因为安史叛军的步步紧逼,太子李亨仓皇北上。公元756年六月,长安沦陷,一个月后李亨在灵武登基,改年号为“至德”,史称肃宗。得知这个消息的杜甫把家人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延安)的羌村,决定独自赶赴灵武投奔肃宗。谁料途中他被叛军虏至长安,虽未遭囚禁,却不得不中断计划,滞留在沦陷的国都。诗人独在异地,恰逢月圆,对月思家,遥望亲人,写下《月夜》一首,表达对家人的深切思念。

本诗的特别之处在于,诗人没有正面写自己对家人的思念,而是运用想象,通过写妻子对自己的相思表达主旨;另一方面,本诗语言委婉曲折,表达了诗人对妻子的脉脉温情,这种风格在杜诗中并不多见。

诗题为“月夜”,但诗人并不写自己眼中的长安月,而是采用从对方设想的构思落笔。“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是一幅令人伤感的闺中望月图。今日长安月圆,鄜州的月亮自然也是圆的,按理说妻子身边有儿女的陪伴,为何诗人还会用“独看”二字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便解了这一疑问。儿女虽在身边,但他们年纪幼小,尚不知“思念”为何物,他们或许会对着空中的明月眺望欢呼,却不是因为思念远方的父亲所致。故而,在小儿女的“未解”映衬下,望月思人的妻子就显得更加孤单。“独”字,描摹出妻子孤独凄清的身影,也刻画出她寂寥凄苦的心事。

颈联中,诗人对妻子的形象进行了更细致的描写:“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深雾重,妻子的头发是不是已经被雾水打湿了?夜凉如水,妻子托腮望月,手臂大概也会感觉到寒冷吧。本联既体现妻子相思成痴的深情,也表露出诗人对妻子的关怀。诗句委婉含蓄,却真挚细腻,感人至深。

相思之情深厚若此,令诗人不禁感叹:“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到底何时才能团圆,共倚窗前同赏明月呢?这既是妻子的呼唤,亦是诗人的心声,“双照”与“独看”前后呼应,对未来相聚的盼望愈深,现在分隔两地的愁苦就越浓。

诗人根据所要表达的情感选择意象,有意地改变了叙述的角度,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表现出了身处异地的两人在情感上的双向流动,有出奇制胜的效果。另外,语言工丽情感悲凄,尤其最末两联,“语丽情悲”之对比十分明显,更显顿挫曲折之妙。

【大师导读】

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现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浦起龙《读杜心解》

言儿女不解忆,正言闺人相忆耳。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对面着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

——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颈联是想象妻子看月忆已时的光景,这一联风光旖旎《杜集》中不大多见。末联以“双照”应“独看”,是写希望相思愿偿,能够聚首相倚一同看月,那两人的泪,就可干了。情深一往,至于如此。

——喻守真

·春望

国①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②簪。

【注释】

①国:国都,即京城长安。

②不胜:不能承受。

【赏析】

安史之乱期间,杜甫亲眼目睹了叛军烧杀抢掠的种种恶行,忧心如焚却又无可奈何。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三月,春天如期而至,诗人一方面思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的国家也能迎来春天的局面,于是他挥笔成诗,创作了这首五律。

虽然题为“春望”,但不同于一般的赏春观景诗,诗中春景饱含哀思与离情。前四句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写诗人在沦陷的长安度过的第一个春天的所见所感,后四句抒发思家怀旧的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直接切题,写春望之所见。国都城破,诗人不写残垣断壁的颓象,却强调山河依旧在,自然的山河岿然不动,象征帝王权势的宫殿、庙宇是不是也完好无损呢?春至都城,诗人没写明媚春光而是极言草木幽深,“深”字在此并非欣欣向荣之意,而是以草木之幽衬托人烟之荒芜。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触景生情,因为景悲心苦,所以即使面对着平日里能娱人性情的花鸟,也提不起兴致,反而因花落泪,对鸟惊心。这种情绪有悖常理,但却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之深与“恨”之切。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持续了数月,烽火不熄干戈不止,百姓们过着朝不保夕、战战兢兢的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没有和亲人在一起,担忧焦虑之情愈重。一封家书抵过万金,虽然是夸张之辞,却又合情合理,是人们在战乱中的真实心理。从国事写到家事,视野虽然缩小,却以更细致、更具体的视角写出了战争对人民的戕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愁白了的头发越搔越稀少,简直都难以梳成发髻,更别说插住簪子。尾联采用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了诗人满头稀疏白发,面容枯槁憔悴的形象。事实上当时杜甫只有四十多岁,但诗句呈现出的俨然是一个老翁。由此,作者内心的凄楚之深重,愁闷之难纾不言而喻。

“感时”和“恨别”两词是理解本诗情感主旨的关键所在。围绕着这两个词,诗人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眷恋。既念国事又恋家事,两种感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深挚热烈且扣人心弦。

全诗形式严整,对仗精工,有白描,有夸张,有直陈,有蕴藉,诗人的视野时而开阔时而具体,情感有跌宕之势,在情景交融的手法中,物我同感、人景共悲的含蓄、深切之美更加感人。

【大师导读】

语语沉着,无一毫做作,而自然深至。

——纪昀《灜奎侓髓汇评》

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近世诗人惟杜子美最得诗人之体,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司马光《续诗话》

本诗写意,不能说为十分含蓄,就因开口即说“国破”,又说“感时”和“烽火”,诗人伤感,已在其中。颔联以“感时”承“春”以“恨别”承“国破”。颈联则又以“烽火”承“时”,以“家书”承“别”,如此连环承转,即觉愈可惊心溅泪了。……末联极写忧伤,想见诗人当时焦急万分的情状。

——喻守真

家书句尤脍炙人口,望而不至,难得等于万金。

——俞陛云

·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 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 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 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 四座泪纵横。

【赏析】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携一家老小逃难至陕北,最终在鄜州的羌村安家落户,随后只身一人前往灵武追随唐肃宗,然而在去往灵武的途中被叛军拘留押往长安,在长安滞留数月后伺机逃到凤翔,并被任命为左拾遗。但是,好景不长,至德二载(757年)他因上疏援救房琯,触怒唐肃宗,幸赖宰相张镐出手相救,才免于死罪,最终被放还鄜州羌村老家,名曰省亲探家。

《羌村三首》就是杜甫此番历经艰险回到鄜州羌村探家时所作。本诗为其中第三首,描写邻人来访之事,既真切地刻画了村中劳动人民的深厚情谊,更借父老乡亲之口反映了兵戈不止对农事生产的严重破坏,展现出杜甫忧国忧民之情。

开头四句描写农村实景,平淡而巧妙,“群鸡正乱叫, 客至鸡斗争。驱鸡上树木, 始闻叩柴荆。”刻画了农村的一件平常而极具农村生活情趣的画面:客人来时,院子里的群鸡正在喧闹地乱叫争吵,等杜甫把鸡全都驱赶到树上后,才听到客人叩柴门的声音。

接下来的四句描写邻居父老与自己交谈场景。四五个父老进门寒暄后问起诗人远行的情况,他们手里都拿着酒,倒出来后酒色有浊有清,表现了陕北浓郁的民风民情。紧接着便假父老之口,控诉混乱的社会现状,“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由谦称自家酿的酒“酒味薄”,讲到现在无人耕地,生产破坏,再引出“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兵革不息,年轻人都被征募入伍了。这四句对时世的艰难点到为止,耐人寻味。

最后四句写杜甫感念父老盛情,高歌致答。杜甫此前因被放还归家内心十分苦闷低沉,现在父老盛情重新振作,高歌一曲,抒发对父老的感激以及对身世遭遇的感慨,感人肺腑,引得在场乡亲们老泪纵横。

诗人写乡邻往来,不谈乡间杂事,而说时事现状,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全篇以白描手法见长,语言朴素,含蓄蕴藉,真实生动,情感真挚。

【大师导读】

一字一句,镂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真国风之义,黄初之旨,而结体终始,乃杜本色耳。

——王慎中《杜诗详注》

·曲江二首

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 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 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 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 何用浮荣绊此身?

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赏析】

《曲江二首》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曲江在唐代时是长安城最大的游览景区,“曲江流饮”被誉为长安八景之一。时任左拾遗的杜甫为挽救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局势,日日奏疏上表,一腔热血却受到冷落。诗人借酒浇愁,有感于眼前百花凋零之景,作《曲江二首》聊以自慰。

同类推荐
  • 春秋左传(中华国学经典)

    春秋左传(中华国学经典)

    《春秋左传》介绍了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周王室的势力逐渐衰弱。大权旁落,而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战争频繁。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实力最强的诸侯国先后称霸,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臭王阖闾、越王勾践等霸主。而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应运而生,对当时以及之后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论语·中庸·大学

    论语·中庸·大学

    《论语·中庸·大学(全新典藏本)》为中国古代官方指定教科书,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于一身,为全世界最为盛行的国学启蒙经典。《论语》,为人处世的根本;《大学》,为人处世的总纲;《中庸》,为人处世的精髓。圣贤语录,四书精华,济世修身,必读典藏。
  •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孟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孟子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学说与教育观念,又对其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与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也开始发展起来,孟子在百家争鸣时,有力地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并且确立了自己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成绩仅次于孔子。后来,随着儒家学说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称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孟子》是记录体散文,有很多长篇大论,多了一些机智的辩论。其写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渊的影响。
  • 内经知要白话解

    内经知要白话解

    本书原文以扫叶山房刻本为兰本,分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病能8部分进行编辑校注。
  •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历代赋评注(唐五代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热门推荐
  •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倾世倾情半生缘:张爱玲

    朱丹红编写的这本《张爱玲:倾世倾情半生缘》是“倾城才女系列”丛书中的一册。传主张爱玲,现代著名女作家,旷世才女,被胡兰成称为“民国世界的临水照花人”。《张爱玲:倾世倾情半生缘》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再现了张爱玲不世的才华与孤傲的气质,特别是对她与胡兰成与赖雅的两段感情经历进行了细腻婉转的记叙,使人读来感慨万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规则的制定者

    规则的制定者

    一个平凡懦弱的胖子,被现实一步步击垮又从新塑造成制定规则的人
  • 感谢一路有你

    感谢一路有你

    她,一个普通的学生,却有三个同样优秀的男孩钟情于她。面对霸道的学长、温柔的青梅竹马以及关怀备至的情敌的哥哥,到底谁才是她最终的感情归属?感谢一路有你相伴,因为有你,我的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
  • 风潇潇兮易凉

    风潇潇兮易凉

    风云四起,三域鼎立,有人笑看纷争来去自如,有人身处棋局而不自知。天道灵女风潇潇曾爱过一个逆天之人,与其殉情而死;神使风家嫡女风潇潇曾轻信一个天选之人,落得满门抄斩,最终在喜堂上刺杀未婚夫婿而逃。风家秘术重生灵契,让她与将死郡主落潇潇融合了身体,而那少年将她从逐渐支离破碎的信仰中拉出来,重予她身份:“潇丫头,从今往后,你不再是风潇潇,也不会是落潇潇,你只是我的潇潇而已。”她笑了,他亦笑了。【1v1双身洁】【主攻甜宠,小虐怡情不伤身】【男女主统治阶层没良心型不喜勿喷】
  • 从零开始的诸天攻略

    从零开始的诸天攻略

    从零开始攻略一个世界容易吗?千万玩家告诉你,给我攻略,无论是三国乱世,还是科幻星海,抑或玄幻仙侠。在玩家面前都不过如此!啥?你说攻略怎么来?当然是无数玩家前赴后继,氪金又氪肝啊!作为轮回殿主的苏顾,邪恶的笑道:“我马上就要成为诸天之主啦!咳咳咳……我的老腰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城池之灵

    城池之灵

    一个充满灵力的世界,各个城池运用灵力守护家园,伸张正义,又或是大肆扩展。风车城,火山城,斯巴达城,还有暗影城。新时代城主之间的羁绊已紧紧相连......
  • 懒汉得以重生

    懒汉得以重生

    好吃懒做邢跃进重生了,重回八十年代,一切不愉快全消失了,因太简单了,不用多费力有吃有喝,还有数不清美女簇拥,想想没重生前落魄样,真是一言难尽呀!
  • 犹似山河

    犹似山河

    一切事物就犹似画中山河,慢慢地流淌,而我们,也漫漫于人世间。一如风轻云淡,岁月安好。他说:“我从未见过那样一双眸子,漠然清凉,带着些许对生的希望,也是一些不屑一顾的轻狂,掩饰情绪的温婉,以及经历了人世的沧桑。”我们没有想过,人生到底是满纸荒唐言,亦或是本就如此不堪。我们曾经想,是不是,人间不值得,但是我们依旧认真的活着。或许是活的太认真,渴望的东西可遇不可求,只是想在曾经,不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