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80600000027

第27章 驱权宦学士擢相 镇西川文饶筹边(2)

李德裕上疏入朝,廷议中,牛僧孺又说:“西川既招募新兵三万,从事农业之百姓又可亦民亦兵,足保本镇。前北方诸镇援蜀之兵,皆归本镇,唯河中、陈许三千人仍留驻成都,陛下可诏来年三月亦各归本镇。”唐文宗就又以牛僧孺之言下诏,送往成都。当时,李德裕所募之兵,大多分散在各险要之处,选能戍守将领率兵驻守,以为有陈许三千人戍守成都,再加上成都原来所余镇军,足可戍守。朝廷诏书下,要让来年三月陈许军回归本镇,成都实是空虚,若吐蕃、南诏闻知,乘虚袭成都,成都必不保,因此人人惶惶,纷纷到节帅府求李德裕请求朝廷留驻陈许兵。李德裕心想,日前牛僧孺曾上言清溪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朝廷督我修筑清溪关,以断南诏入寇之路。我曾上奏朝廷,南诏通西川小路太多,不可能一一塞断,仅修筑一座清溪关,不可能断南诏入寇,只可加强清溪关后各要处戍守,就能保全镇无虞。牛僧孺定是以为我有意坏他之策,今以此报复。李德裕于是一边安抚兵民,一边上奏朝廷说:“蜀兵脆弱,新为蛮寇所困,皆破胆,不堪征戍。若北兵尽归,则与杜元颖时无异,蜀不可保。恐议者云蜀经蛮寇以来,已自增兵,向者蛮寇已逼,元颖始捕市人为兵,得三千余人,徒有其数,实不可用。郭钊募北兵仅得百余人,臣复招募得二百余,此外皆原旧兵也。恐议者又闻一夫当关之说,以为清溪可塞。臣访之蜀中老将,清溪之旁,大路有三,其余小径无数,皆东蛮临时为之开通。若言可塞,则是欺罔朝廷。要须大度水北更筑一城,迤逦接黎州,以大兵守之方可。况闻南诏以所掠蜀人二千及金帛赂遗吐蕃,若使二虏知蜀虚实,连兵入寇,诚可深忧。其朝廷建言者,盖由祸不在身,望人责一状,留入堂案,它日败事,不可令臣独当国宪。”奏疏入朝,文宗阅罢惊出一身冷汗,自语道:“李德裕真厉害,他已猜透是牛僧孺建言,若依僧孺建言,必须僧孺立一军令状,日后败事,就以此状追究牛僧孺罪责,看来僧孺所献之策均不可为。”他不令牛僧孺知道,急召宋申锡商议。宋申锡看完李德裕的奏章沉思道:“李德裕所言有理,若嵯颠与吐蕃联手,乘虚入攻成都,成都危矣。愿陛下皆从李德裕所请,使他得以专心营蜀,必然有效。”唐文宗点头答应,就命宋申锡以皇帝手诏答复李德裕,陈许兵仍留蜀中,一切“听卿为便”。

李德裕得朝廷答诏,就以诏书中答允所请诸事四处张榜晓谕军民,人心得以安定。他又把十六岁以上的男子组织起来,和军队一道,边加强军事训练,边修复都江堰及一切水利设施,恢复发展成都平原等地农桑、纺织生产,奖励农耕,减轻百姓负担,同时按税率的最低点,顶抵劳动用工款。尽管赋税降低了,但生产发展了,官府粮储也就随之增加了,这和杜元颖在蜀时,形成了鲜明对照,大得民心。同时,他又令各处驻军维修加固堡鄣、关隘,加强防守,蜀中渐显兴旺景象。

此时,吐蕃渐衰,方国内纷争再起,已无力发兵东进。自唐与嵯颠约和之后,李德裕严格约束边境将士,不许滋事轻启边衅,违令者斩,西南边境一时安静无事。闲暇时,他常集将士研讨军事,也告诉将士们说:“诸葛丞相治蜀时常言道:‘兵者凶器,战者危事。’吾尝读《孙子兵法》,得其旨,孙子于春秋时,就认识到:争战必消耗人口,破坏经济。自古以来未尝有一朝一代,靠永无休止的战争,而永保常盛不衰败的。我等用兵不可不慎,不到万不得已不可用兵;用兵也是贵胜,不贵久。”李德裕其于唐、吐蕃、回鹘等现实的这种认识,可以说是对战争规律的一种认识,这种认识在他头脑中根深蒂固;又基于这种认识,在他主政期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以这种认识去责嵯颠,下书中大意是说: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谁只靠武力而永葆不衰者。前杜元颖在蜀,驭下无方,轻启边衅,罪责在主政者,不在将士,百姓更是无辜。将军领兵来攻,不应伤及无辜百姓,尤为无义是掳掠无辜百姓南去。今既两国盟好,必当约束将士不可无端生事,我当信守前约,而将军掳我蜀中百姓也必当令其归蜀,以示和好诚意。

本来嵯颠对李德裕入蜀后,采用的于百姓休养生息、加强边备等措施,就在心中暗暗佩服。心想:大唐若得此能人治理,没有不能中兴的道理。今得李德裕来信,他摊开双手对左右说:“李德裕倒责咱无理。”左右不敢作声,他又说:“咱应给他点面子,以后有事也好见面。”蜀中百工进入南诏,带去了各种技术,对南诏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嵯颠肯定是舍不得放回的,他只在原蜀百姓中挑选那些没有技能擅长、只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及他们的家人,共得四千口,派将士解送至边境,交由蜀军送往蜀中。这些百姓回到家乡,到处称颂李德裕之功德。监军王践言就将这事的经过,详细上奏朝廷。

唐文宗得王践言所奏,心中大喜,就萌生了调李德裕回朝的心思。但他又知道,李德裕长期与王守澄、仇士良、李宗闵、牛僧孺等分庭抗礼,若让他回朝,这些人必共同反对。想到这四人,唐文宗却以为李宗闵、牛僧孺入朝以来,百官并不依服他们,他们自认为在朝中根基尚浅,不得不倚仗王守澄、仇士良等。想到王守澄、仇士良,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宫中大、小太监还有两千多人,都归他二人统管,王、仇在宫中争权,就各自所掌事的太监而论,双方势均力敌。平日有纷争,两方各不相让。如果总是这样,就好办了,文宗可利用仇士良一派,先除掉王守澄一党,控制了仇士良,然后再从长远考虑,有机会再除去仇士良,文宗自身的危机感则可解除。可奇怪的是,一涉及跟朝官对抗,这两派就不谋而合,行动惊人的一致。上次自己命题,贤良对策时,他们两方面竟然抱成一团,非要刘下第。文宗左右一看,所有太监都对刘咬牙切齿,视为仇敌。他这才意识到,难怪自穆宗以来加上他本身的三位皇帝的废立,都由宫中出,朝官不得闻。时间一长,似乎已成定制,对这样废立皇帝的天下大事,朝官们也已习以为常,逆来顺受。对这一切,唐文宗不寒而栗,为怕危及自身,只好听之任之。对于刘下第,朝内外汹汹,尤其是新贵们,他们哪里知道文宗的苦衷,自己何尝不想取刘为第一,作为自己剪除宦官的左膀右臂。还是裴度老练,他也怕王守澄、仇士良等危及朕的安全,因此出面调停,算是帮自己渡过了一道难关。

想到裴度,唐文宗也心中酸楚,作为五朝元老,他也怕宦官在宫中为乱,到头来连朕想把他留在朝中都不可得,不得不远撺出京。想到此,唐文宗又大恨李宗闵,也后悔自己不该听从王守澄的建议,而以李宗闵为相,继而又听从李宗闵的引荐,再以庸才牛僧孺为相。今在朝中、宫中,人称“王、李、仇、牛”为“四魁”。更可怕的是王守澄,身兼禁军中尉,手中掌握着守卫六宫的禁军,对自己威胁更大。每想到这些,唐文宗就禁不住打冷战。实际上,唐文宗并不了解,宫中大、小太监之所以在对付朝官方面的行动惊人的一致,是王守澄、仇士良长期给他们洗脑的结果。王、仇经常向他们灌输说:“这些秀才们进身的朝官,一个个视宫中太监为仇敌,他们主张要彻底诛灭宫中太监。你们要眼睛睁大一些,鼻子放灵一些,如有一日朝官们控制了天子,我们个个都得死!”前已提及,为防止太监们接受“忠、义、礼、智”教育的影响,便于控制,王守澄、仇士良就不让宫中太监们识字,禁止他们和朝官及读书人来往,一旦发现,便乱棍打死。太监们为保住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和性命,就盲目地跟着他们的首领。久而久之,都养成了唯王守澄、仇士良之命是从的习惯。王、仇又命他们处处打探皇帝和朝官们来往的消息,及时向他们汇报。正因如此,皇宫上下都布满了他们的奸细。一旦发现皇帝对他们不利,就群起为乱,废旧立新,这正是唐文宗害怕王守澄、仇士良等的原因。

当然,世上的事顺人心者总不可能是十分十足。王守澄、仇士良更想借皇权来控制方镇的军队,他们就依旧制派自己的心腹到方镇去为监军。而要让他们做监军,不识字肯定是不行的,王、仇等经过长期观察和认真挑选,择那些可为自己心腹者,教他们读自己为他们选择的书,也认真习字,思想控制自然更严。可一旦出到方镇,是不是绝对不接受“忠义礼智”等教育,王、仇等就鞭长莫及了。因在各镇监军,也有宦官以国事为重的,对这一矛盾,王守澄、仇士良等也无法解决。

近来,王守澄、仇士良等通过李宗闵、牛僧孺排挤李德裕、裴度及和他们亲近的人出朝,仕进者几乎全由李、仇门下出,朝官们一片噤声,没有敢出来说话的,朝中似乎出现了一面倒的局势,王守澄、仇士良等好不得意。他们面见唐文宗时,也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但凡要求任某人以某官,派谁去哪个军镇为监军,如唐文宗不答应,他们就不走,两眼死死盯住文宗,看得他毛骨悚然,直到答应为止。实际上皇帝的权力大都不由唐文宗出,而由王守澄、仇士良出。唐文宗对他们恨得牙根痒,下决心要诛灭他们,但又后悔这种决心下得晚了。他遍观左右,似只有宋申锡对自己忠心,这才不顾一切地任宋申锡为相,想依靠他铲除王守澄、仇士良等宦官,实现自己振朝纲的夙愿。

同类推荐
  • 徽州物语

    徽州物语

    这是一本以描写江南风光、徽州风物为主题的散文集,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生活中看到的有意思的情景和经历,第二部分写江南的山水风光、山地风物,第三部分写作者的生活感受以及食物等,第四部分写江南人物。每篇文章写得细腻、真切和有比较浓郁的诗意,全部在报刊发表过,有的还获过奖。
  • 只是路过你

    只是路过你

    世间所有的男女,皆是路过,也皆会彼此走失,可是爱情却始终在时光里,以它淡定安静的面容,注视着汪洋之中,沉浮向前的你我,即使是相伴一程,也终将铭心刻骨。
  • 诗学第三辑

    诗学第三辑

    20世纪80年代,"归来"或"朦胧"又一次开启了中国新诗繁芜而动人的局面。但短暂的二十多年之后,激情澎湃的诗歌之音似乎早已游离人们的耳畔;那些关...
  • 香港依然美丽

    香港依然美丽

    《香港笔记》为作者派驻新华社亚太总分社期间写作的对香港的观察。通过对香港公共服务、社会治理、民生百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反映香港回归20年以来,“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仍然在香港生动、有效地地实践与运作。
  • 唐诗鉴赏(国学小书院)

    唐诗鉴赏(国学小书院)

    本书采录唐、五代139位作家的诗歌作品326首,其中五代作家3人,作品3首。本书中作家的排列,先以其主要活动年代归某一历史朝代。在同一朝代中,以生年先后为序。生年无考者,则以其主要活动年代量情插入。同一作家的作品收录两篇以上者,尽可能按有关总集或个人别集的顺序排列。无名氏的作品则依其在有关总集中的位置加以处理。本书每一篇作品均在时代及作者前列出两个字的概括话,用以概括所写内容,另有内容、特色、注释、赏的等栏目。对典故和难懂的字句,一部分在注释栏目中加以解释,另一部分随文串解;以赏析为重点,一作品一赏析。
热门推荐
  • 医院送餐员的所见所闻

    医院送餐员的所见所闻

    医院在人们心中是最不愿意光顾的地方,认为是传染病和细菌的聚集地;在医院做送餐员的工作,订餐、备餐、送餐需要格外地耐心细致;早晨病人家属定的饭,中午送过去时,病人已经“走了”;我正在病房里订餐,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手捧寿衣走进来,这时我才看到,旁边床上躺着的是脸色铁青的死人;生离死别在这里经常发生,亲情、爱情、友情在这里经受着洗礼与考验……
  • 抗日英雄张甲洲

    抗日英雄张甲洲

    路漫漫兮苦求索如今,从哈尔滨沿着松花江百里生态长廊一路向东,刚过大顶子山,一眼便望见一块高高大大的宣传牌子:美丽巴彦,将军故里。再向东走,在美丽的巴彦港江畔公园,迎接你的是一面巨大的将军墙,展示的是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数十位共和国将军,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张甲洲。照片中他穿着一身酷似中央红军的军装,腰束板带,斜挎盒子炮,上衣口袋上插着一支钢笔。这身军装就是当时游击队的军服。张甲洲,一米八多的大高个,四方大脸,时髦的中分头,浓眉大眼,戴了一副宽边眼镜,眼神中透着坚定果敢,似乎还有一丝忧郁。这张相片是他打下巴彦城后到照相馆照的。
  • 被抹去的时间

    被抹去的时间

    一块“坏掉”、不能正常使用、时间总是比正常时间少六个小时的手表,为何方露白还久久戴在手上不丢弃?那一件件迷离古怪的案件,众人都认为是他强硬的实力,而事实,又是如何呢?戴上手表后,那些涌入脑海中的画面,一个个都成为了他最不可失的......破案帮手!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绝色美女的极品保镖

    绝色美女的极品保镖

    他是超级保镖,身怀绝世武功,拥有超强医术,本想平静生活,却遇神奇伯乐……
  • 美不胜收:九寨沟

    美不胜收:九寨沟

    九寨沟神奇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九寨沟独特的地域人文历史。随着九寨沟名气一天天增加,世世代代隐藏于这里的藏民族和羌民族的人文历史,也逐步向世人揭开其神秘的面纱。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韩非子》是韩非的生平著作,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作品。是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与道家、儒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全书现存五十五篇、共计十余万字。按照内容划分,现存的文章可以划分为十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本书精选了《韩非子》五十五篇中的经典篇目,按照题解、原文、注释、译文的格式对该著作进行了详细剖析,并且秉持“信、达、雅”的标准,对这部先秦时期的法家集大成之杰作进行了注解。
  • 超级神炼工厂

    超级神炼工厂

    位面征战流天显裂缝,七月飞雪,掉落奇物!一个连通万千位面的异空间降临地星。武竞锋在逃命之中,捡到了一座从裂缝中冲出的神秘小殿,那竟是一座神炼工厂!一座在神战中,由军团指挥长掌握,为全军提供兵装、载具,或战争傀儡的兵装工厂!
  • 影视世界游记

    影视世界游记

    《英雄》中的秦国虎贲,《夏洛特烦恼》中校园生活,《神雕》中的小龙女,《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大唐》中的江湖,《刀马旦》中的巾帼英雄,还有《倩女幽魂》中的凄美女鬼和绚丽的法术,以及《仙剑》中的遗憾等等……还有更多更多的,你难道不想见识一下吗?且追随着主角秦云,去领略那万千世界的风花雪月,感受着其中的悲欢离合,做一个游荡在三千世界的游客。PS:感谢起点论坛封面组提供封面!
  • 渡劫一万年

    渡劫一万年

    南唐末年,未尘战死沙场,被追封濮溢侯,其子未由风年幼,后被秦世麟收养,视如己出。未由风与苏眉从小定下婚约,由于未家没落,苏家对婚约闭口不谈,未由风再次来到长安,准备完成父亲的遗愿,却没有想到,皇帝已经下了圣旨,纳苏眉为苏妃。回到长安后的未由风,又遭挚友背叛,成了死囚。在一场又一次生死比武中,未由风终于走出了死牢,成功活了下来。得知养父被皇帝杀害。从此,未由风踏上了复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