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95200000003

第3章 前社会学中的儿童(1)

引言

任何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本书也不例外,它写于这个对童年的持续侵犯和对儿童的关注并存的时代。曾经,童年是亲子话语(或者仅仅是母亲话语)的内容,教育者的资产,以及发展心理学的独家理论资产。现在,在一些领域中,过去对童年和儿童的社会身份的自信和确定已彻底坍塌,童年正以前所未有的强度逐渐变得大众化和政治化,在一系列交错的空间中被观察和分析。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可能性来面对一些关于童年说法的重返。在本书中,我们将对其中一些说法进行探讨,呈现它们的出现及其与新近建立的新童年社会学研究(newsocialstudiesofchildhood)之间的相互联系。

简言之,本书旨在通过收罗各种能开启和批判已有的与新出现的关于儿童的争论的方法,以此来建立童年研究领域的理论。用认识论的术语说,尽管我们力图建立一个范式,但它必须是解释学的,能激发新解释的同时又能避免固化。在本书第一部分,我们首先将对一些童年研究的解释和理论模式进行回顾,考虑它们中哪些具有“前社会学”(presociological)性质。我们认为,这些前社会学性质已经成为儿童身边的传统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对童年的当代分析和日常理解。第二章将继续这一探讨,描述什么能被叫作童年的过渡模式(transitionalmodelsofchildhood),这种模式证明了社会学理论对童年关注的苏醒,这种关注通过四种社会学方法得以完全实现。本书中的主要部分正是这种解释类型学,它不但提供了理论的形成,我们也希望它能为将来的童年研究提供启发。这些方法是:社会建构的儿童(sociallyconstructedchild),部落儿童(tribalchild),少数群体儿童(minoritygroupchild),以及社会结构化的儿童(socialstructuralchild)。

每一种方法都有其特殊的旨趣、传统和意识形态,它们是当代儿童研究的不同方法的表现。

但是,这四种童年模式也预示了四种二元对立的理论主题,这四种理论主题引发了整本书的叙述,并且我们在叙述中也不断地回到这些理论中去:行动—结构(agencystructure);普遍性—特殊性(universalismparticularism);地方性—全球性(localglobal);以及连续性—变化性(continuity change)。

由于这些理论呈现出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性紧张,因此这些二元对立证明了童年研究的不同社会学模式之间既存在着潜在的一致,又存在分歧的可能。所以,每种方法和每个二元对立的理论主题都阐明了各章的经验主旨和实际兴趣。各章都将阐释和证明新童年社会学研究对社会学理论作出贡献的方式。

但是,我们在开始时必须谨慎。童年不是一个新的现象。当然,历史学家菲立普·阿里耶斯(PhilippeAries,1962)首先提出了他那激动人心的观点,他认为童年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并开创了儿童形象考古学。森内特(Sennett)认为,这一观点开创了“将家庭作为历史形式来研究而不是作为历史中固定的生物形式来研究”(1993,第92页)。之后我们还会提到,是阿里耶斯在18世纪中期记录了欧洲的童年的发生。他告诉我们,当时特定阶层的成年人开始坚定地认为他们自己与他们的孩子不同。在成年人和儿童之间,一种基于年龄的等级和逐渐的二元对立变得制度化,他们各自的特点总体而言是对立的。

阿里耶斯的方法明显的优点在于将童年这一概念相对化,从而使它能将儿童置于社会背景中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作为自然生物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阿查德(Archard,1993,第20页)注意到,历史感的缺乏是存在于“现时主义”中,也就是说,它把儿童锁在现代性的范围之中。

通过童年这一概念,阿里耶斯获得了一种特有的关于儿童与成年人的区别的现代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对待他们的方法有不同的道德标准,这就把儿童和成年人分为两个世界。从阿里耶斯的角度出发,之前的社会缺乏童年概念,但这些社会却没有因此而苛待儿童,并自然地认为他们有权利这样做。因此可以论证说,没有证据证明以前的社会缺乏童年概念。最多只能说以前的社会没有我们所定义的童年概念。

本书并不打算论证童年是一个新生事物,一个现代性的创造或是资本主义、劳动力的工业化分工的产物。我们也不打算挑战历史学家关于童年起源的“大爆炸”理论的证据。但是,我们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应该将童年置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之中。

另一位历史学家拉斐尔·塞缪尔(RaphaelSamuel,1994,第93页),对当前痴迷于儿童的一种表现颇为讽刺:

另一种值得重视的谱系学是对儿童的中产阶级崇拜,以及对暂留时空的庆祝和对幼儿园的情感沉迷。它在剧场中一年一度的《金银岛》和《彼得潘》、欧比夫妇(Opies)所讲述的《学童的知识和语言》中的人种史,以及拍卖时获得高昂价格的玩偶屋和玩偶剧场等复古的儿童作品中得到展现。

但是这种情感沉迷只是一种特别的风格,也许是一种琐碎化的表现。

毫无争议的是,在过去的20年,或是最多30年里,童年已经迈向个体、政治和学术领域议事日程的前沿,并且这种情况不仅仅出现在西方。这一过程进展的动力十分复杂,可被看作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在面对社会快速变迁时对时间和死亡的结构性调整;在身份和差异的传统分类解体时对人的重新评估和重新定位;在应对普遍常规的犬儒主义时对道德中心或至少是一种信任锚的寻求;以及一种存在已久且表现愈加急迫的对投资未来的渴望。与这些观念潮流相关联,我们可能也会注意到当代社会生活更为具体的方面,这些具体方面使我们对儿童和童年的关注更为集中:人口老龄化增加了儿童的稀有性,使得儿童显得更为“珍贵”(Zelitzer,1985);明显的家庭结构变迁,见证了身份从整体变为个体的集合经验的碎片化过程。

所有这些因素都预示着童年能动性的出现,从作为这一类别中的一个“儿童”向作为特殊个体的儿童的再认的转向。尽管我们不能肯定地说这为突破当前复杂环境提供一个安全的进路,但至少我们可以从承认发现儿童作为行动者的开始的重要性。这已经被记录在社会学的“新范式”中(JamesandProut,1990b),呼吁将儿童作为社会行动者来理解,他们既塑造着他们的境遇也被境遇所塑造。这必然或多或少代表着对社会化概念的明确背离,社会化概念潜在的涵义是:儿童是有缺陷的成人,他们只在将来才会具有社会性,在当下则不具社会性。儿童能动性产生的重要关头蕴含于一个更广的过程之中,通过这个过程,儿童个体的声音和存在正在逐渐得到认识和解释。纳斯曼(Nasman,1994,第167页)把这称为儿童的“个体化”,这是一条她根据一种不平衡的现代国家的个人主义逻辑来观察的路径:

儿童在某些背景下被当作个体被识别、登记、评估和对待,和成年公民一样,但在另一些情形下却不是。一个人可以说儿童处在朝向个体化这一过程中的起步阶段,而男人早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的位置,女人在19世纪末时也获得了自己的位置并且越来越是如此。

这一主张是否暗含了目的论还有待讨论。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儿童拥有越来越多的被倾听的机会(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要求)。从全球范围来讲,儿童的公民权已被记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并至少被许多国家所认可。的确,这些权利是在一些令人困惑且内在并不一致的关于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观念下被构建出来的,有时候在表述和现实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但是,这显然说明儿童已有了被视为个体的空间,儿童的自制性应该被保护和培养,儿童的存在不能再被简单地嵌于家庭或机构中。例如,在英国法律中,《1989年儿童法令》意味着要求福利机构不仅要考虑儿童的最佳利益,还要考虑儿童个体的愿望(wishes)和要求(desires)。并且,被“倾听”的权利的确定,不是通过生理年龄来判定,而是通过对一个儿童理解自身状况和形成有意义的观点的能力进行判定。

但是,在主张儿童自主性的同时,当代另一些社会实践观点则迈向了相反的方向,它们强调儿童的分离性(separateness)和差异性(difference)。现在的儿童可能比以前更多地被监视和被社会规则所约束。在风险社会中(Beck,1992),父母越来越多地将儿童与家庭以外的世界隔离开来,并针对它们设置减少风险的策略。例如,他们限制儿童的活动,因为儿童被认为易受到身体伤害,比如交通事故或普遍认为的“陌生人危险”是袭击或诱拐的重要来源(Valentine,forthcoming )。另一方面,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都被闭路电视监控着,以控制无人看管的儿童和青少年可能带来的危险。即便是家庭的边界也有被录像、因特网等狡猾的技术穿破的危险,这些技术对儿童的童年带来严重的道德威胁。露丝(Rose,1989,第121页)注意到在机构(agencies)和意识形态中对儿童所有权的宣告的急剧增加:

童年是个体存在中受到集中管理最多的部分。儿童的健康、福利和养育,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时间、不同途径在观念和行为上与民族的命运及国家的责任相关联。现代儿童已经成为无数项目的重点,这些项目声称要保护他们避开身体、性和道德危险,要确保“它”的正常发展,要积极促进特定能力如智力、可教育性和情绪稳定性的发展。

这是一个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它认为日益增加的儿童自制性和日益增加的约束这两个趋势并不像它们最初看起来那样矛盾。并且,它突显了儿童目前在后现代性政治策略中的重要程度,但是这些策略是通过抓住内在而非限制外在来达到管理个体的目的。这样一来,它阐释了权力———知识(Foucault,1977)的新形式的微妙,在这其中,儿童被要求诉说、令自己被看见、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样也被要求受其他人的控制。露丝的观点解释了这一系列处于争执中的关于儿童的声音、利益和话语。

但是,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在弗洛伊德(Freud)遗产所提供的通向内部的旅程中,现代童年还未成为唯一。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思想中,仍存在着一个启蒙时代儿童(enlightenmentchild),它不仅是大众关注的焦点,也是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医学、社会工作、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通信系统、犯罪学、文化研究、女性研究、人类学和社会学学术未来市场的焦点。

考虑到现代童年所包含的复杂性,不难假定,关于童年的传统智慧存在于弗朗西斯·高尔顿(FrancisGalton)在1865年所称为的“方便的词(theconvenientjingleofwords)”即先天(nature)和后天(nurture)之中。但是,我们对儿童的想象并不总是从同一个起点出发,也并非总抱有着同样的目的。博格(Berger)和拉克曼(Luckman,1966,第66—67页)所支持的观点似乎非常直接:

从出生那一刻起,人的机体发展,以及他的生物存在的一大部分,都必然受到持续的社会干涉。

尽管人类进化的可能性和途径有明显的生理局限……但人类机体在应对环境力量时表现出极大的可塑性……人类进化和生存的方法和人的文化一样多。

但是,我们认为童年仍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主题。这可以从我们在此和下一章所阐述的一些不同的社会的、政治的和道德的观点中看出。不过,在这样做之前,让我们再次回顾为什么要立即接受“儿童”既存在于当下又存在于历史中的这一观点。

同类推荐
  • 充闾文集:艺文说荟

    充闾文集:艺文说荟

    充闾先生是一个有良好传统文化修养的学者,他曾读过私塾,也接受过现代学院教育。他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熟知程度,给每一个接触过他或读过他作品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更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他所具有的“现代意识”才有可能使他对熟知的传统文化和自身的存在有反省、检讨、坚持和发扬的愿望与能力。在“进与退”、“居与处”、“兼善天下”和“独善其身”的问题上,这个阶层的矛盾心态仍然在持久地延宕着。但在充闾先生的散文中,他不是以价值的尺度评价从政或为文。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对不同的对象做出了拒绝或认同。就个人兴趣而言,充闾先生似乎更钟情于淡泊宁静的精神生活,这使他的创作更为纯净。
  • 爱尔兰神话故事·译言古登堡计划

    爱尔兰神话故事·译言古登堡计划

    凯尔特神话是广泛流传于欧洲的古典神话。他们古老又神奇的名字曾激起过无数人的幻想和向往,关于他们的故事出现在敌人、盟友和倾慕者的书写之中,众说纷纭又充满魅力,连恺撒大帝都对他们赞叹不已。现在的凯尔特神话以爱尔兰神话最为著名。这是一个引人人胜的世界,这些古老又神奇的故事充满魅力,千百年来被很多人奉为精神动力和灵感源泉,眷恋者众多。
  • 被重置的人生

    被重置的人生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白血病男孩阿布在治病期间记录的对过去的回忆和治病的过程,从开始得病的绝望,到希望,到最后的平静,共分为“死前写个回忆录”“希望记事本”和“被重置的人生”三个部分。文章乐观、积极、幽默,不知不觉成为了很多病人及病人家属的精神支柱,同时也改变了很多健康人对自己生活的认知。
  •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

    《男人的肋骨》以两广手信之一金银肝为例,娓娓道来食材的制作、吃法、味道和奇遇。读之,与文中描写的众生一样,垂涎不止,起卧不安。老男人吃风情万种的金银肝:“发觉有人艳羡,那老男人越吃越发心满意足,越发嚼得咂咂有声,越发喝得咕噜生响。活脱脱一副镶了金牙就特别爱笑,戴了手表就特别爱撸袖子的表情。”
  •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懂得眷顾亲情的人,往往更容易幸福。因为“为人父母”,我们才可以在八小时以外,在拖着疲累身体打开家门的瞬间,找回童年的烂漫与不设防的温柔。那是一场后青春时代的“逆生长”,是你的生理年龄在变老,然而托孩子们的福,才有机会体会那些懵懂目光背后澄澈的心灵,以及有机会弯下腰,体验100厘米世界中,那些真纯的好奇与热切的张望。我倾尽全力教予你善良正直,不过是期冀你用温柔的目光看待周遭,以及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热门推荐
  • 哑舍·零:秦失其鹿

    哑舍·零:秦失其鹿

    《哑舍·零》是畅销百万册的古风动漫幻想大作《哑舍》系列的前传,全文共12个故事,以12件古董为线索,穿插讲述了老板——即秦朝的上卿,十二岁称相的神童甘罗,在秦朝做太子侍读时与太子扶苏在险恶的深宫中相扶相持的少年往事与深厚情谊。为读者解答了老板为何会在漫长的岁月里,穿越时间的荒芜与寂寥,不知疲倦地寻找着扶苏的转世。即使时间淹没一切,曾在身边鲜活的事物都变作了历史,即使宇宙洪荒,万物毁灭,人与人的情谊始终永存。
  • 清幽阁

    清幽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培育青少年洞察通达的哲理故事

    培育青少年洞察通达的哲理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
  • 物质生活

    物质生活

    《物质生活》收有玛格丽特·杜拉斯的48篇随笔、小说,涉及作者自己的作品,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它方面,有关与扬·安德烈结识之事,作者本人饮酒致疾等,也是书中记述的材料。具体篇目包括《作家的身体》、《八二年10月》、《幻影纷至沓来》、《披巾的那种蓝色》、《夜里的最后一个顾客》、《化学气味》、《话语的高速公路》等文章。
  • 老九门沙海之雪山之恋

    老九门沙海之雪山之恋

    老九门中张副官没有女朋友,就想着给他配一个。拆梁湾,原创女主。顾紫雪与张日山的两世爱恋!一位是现代精英,一位是民国军阀,他们之间又能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 尘铃烬染

    尘铃烬染

    传言,取尘寰剑者坐拥天下,千万般算计,尘寰剑冢血流成河……她是一朵白铃兰,生于雾灵山的小精,因意外下凡而打破一切秩序;他是一把万剑之灵,传闻拥有尘寰剑灵者坐拥天下,到头来却拥有不了那唯一的人;她是白帝准后,与青梅竹马的他,本可相守一生,却因尘寰剑打破一切秩序;他是妖界之帝,为一人取剑而亡,本以为永远别离,却在封印在万剑之灵下;“你是谁?为何与他如此相似?”“我就是他,他就是我。”“你呢?你是谁?”“我就是她,她就是我。”真真假假,千年等待,亦不算久。即使那个人变了他的模样,愛染亭处永远有一人等待。即使那人不记得她的模样,她的心也会不自觉向他靠拢。或许,这才是爱情本来的样子。
  • 中华句典1

    中华句典1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重生为农

    重生为农

    在大陆演艺圈中,只能算是二线明星的秦思蓝重生了,她很幸运的拥有了再来一次的机会。作为新一代的重生人士,她该如何去书写自己的第二次人生呢?继续当明星?忍受不了演艺圈中肮脏的潜规则。寻找完美的爱情?前世自己受够了男人的丑恶嘴脸,不太相信还有什么完美。叱咤商场,呼风唤雨?自己还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好吧,好吧……既然如此,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平凡的农民吧。呃……貌似她做农民也是做的和别人与众不同呢……————新书《家和农事兴》已上传,有兴趣的亲们可以去看看!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
  • 幻爱之北方姑娘

    幻爱之北方姑娘

    一座府邸,一纸画卷,一朝穿越,命运的钟声蓦然敲响。夺嫡乱世,暗潮涌动,万箭齐发,茫茫人世间谁主沉浮。她是这21世纪的新新少女,从小活在蜜罐之中,琴棋书画不会,洗衣做饭嫌累。高考前夕,一场心血来潮的旅行,让她遇到了他。他是天曌王朝的祁王殿下,从小长在阴谋之中,文武双全,容貌也是天下无双。孤傲如夜,步步为营,却不曾想会遇到她。他和她,到底是谁先动了心?本文1v1,男女主身心健康,三观正,全宠无虐,大家放心入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