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95200000004

第4章 前社会学中的儿童(2)

例如,童年所存在的疑惑远多于许多别的现象。童年的主体性所表现出的任性和混乱,会拒不接受理性的控制。我们能“了解”儿童,或能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解释,却不能令他们保持不变,也不能排除他们介入成人生活的随意性。并且,正是这种在构成成人———儿童的差异中产生的持续的他者性,是理解儿童的必备条件。因此,我们认为,儿童是成为社会秩序和社会再生产的潜在威胁和挑战。但是,这种儿童观不仅受到现代性或学术争论单方面的影响,而且,我们对儿童潜在所具有破坏性的日常研究策略既是一系列现代性话语的具体体现,又受到早期思想传统的影响。在本章中,我们所描述的童年的前社会学话语是由很多牢固且传统的智慧组成,这些智慧塑造着我们的儿童观,甚至在理论中也塑造着我们的儿童观。在下一章中,我们试图通过考察社会学的反思转向(turntorelexvity)所提供的理论方法来呈现这种话语的转向。童年的日常话语寻求解释童年的“真相”,而本书中提供的理论方法则将会解释和解构那些已有的被认为理所当然的童年“真相”。

接下来,让我们开始对童年的前社会学话语进行概述。我们期望这些但是,我们认为任何一种关于社会的话语都是具体的、与情境有关的。

能提供一个分析性的分类学,据此,读者能开始以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日益增长的童年研究。

前社会学中的儿童

这个宽泛的类别包含了一些被遗忘的历史。它包括常识、古典哲学、发展心理学(非常有影响的学科)和精神分析的领域。这一组理论模式的共同原则是,它们都基于这样一个观点:童年外在于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或是与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不一致的。更具体来说,这些模式没有提到任何社会结构的作用。

邪恶的儿童

虽然我们能找到的第一个含有“儿童”前社会学话语来源于更早的历史时期,但在当代犯罪学、公共道德和针对教育学实践的争论中也能找到类似话语。它假定邪恶(evil)、堕落(corruption)、自私(baseness)是构成“儿童”的主要元素。在童年这一背景下,儿童的他者性得到处理,童年因此要接受那些对他们的坏性格的约束的塑造。更过分的是,这些坏性格要被纪律和惩罚的手段所驱除。根据福柯的分析和推测的方法所形成的连带和社会控制的隐语,对儿童正确的训练会产生驯服的成年人身体。驯服的身体是良好公民、顺应社会秩序的社会成员,在这一经典模型中(但不包括内部或内部生活的理论),儿童身体成为童年的主要场所。正如福柯(1977,第136页)所说:“古典时期发现了身体作为权力的目标。不难找到将注意力放在身体上的信号———被操纵、被塑造、被训练的身体,使身体遵从、回应,并变得熟练,增长力量。”

邪恶儿童的形象能在亚当原罪论中找到其神话学基础。原罪论提出,儿童作为一个任性的物质能量来到世界,但在这个世界里他们的任性被认为既是普遍又是基本的,却不被认为是故意的。相反,儿童是恶魔般的,如果忽视他们或对他们关注不够,他们暗藏的潜在的黑暗力量就会被激发,就会使得他们偏离文明生活的正路。

这些黑暗力量的解放会威胁儿童自身的幸福,这是不言自明的。也许更重要的是,它也会威胁成人集体的稳定,因为这种社会秩序是儿童以后将要追求的。这样一种原始力量的神话学一直是当代文学和电影的一个有力的主题,例如在《蝇王》(Golding,1958)、《戴茅斯的孩子们》(Trevor,1976)和电影《驱魔人》中就是如此———并且,我们认为,在当代更为常见的公众对于对儿童的谋杀和欺侮能力的理解中也体现了这一主题。这些共同表现出一种酒神式(Dionysian)的神话学:

儿童是酒神式的,这体现在它热爱享乐、它庆祝自我满足,它在面对任何阻碍它获得满足的客体甚至是主体时,都表现得完全地难以满足。童年这种侵入性的嘈杂表现了一组专一的唯我论的需求,与这些需求相比,其他所有的兴趣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其他所有的存在都成为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Jenks,1995a,第182页)。

所以,贯穿这种话语的是一种关切,这种关切认为这些邪恶的儿童应该避开危险场所,以免陷入不良的环境,养成坏习惯和变得懒惰;认为这些儿童不仅仅应该被监视,还应该被监听。“危险的场所”———从商场到功能失调的家庭,这些场所与儿童身体内(或精神)已存在的邪恶力量的释放起到共谋作用。正是这些凸显出对儿童进行限制的需要。

邪恶儿童的哲学前提可以在托马斯·霍布斯(ThomasHobbes)的著作中找到。尽管他没有解释童年的条件,但他通过他非常著名的“行动者”(humanactor)概念已经含蓄地对童年的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霍布斯最初的学术训练是清教徒式的,他认同良好行为是最为重要的这一观点。

他在1651年出版的《利维坦》(Leviathan)中,在谈到社会秩序的连续性问题时表现出对专制主义强烈的支持。君主的权力以及类似的父母的权力,是凌驾于百姓或儿童之上的绝对权力,百姓和儿童既没有权利,也没有权力。父母权力的来源是知识,儿童只有通过自身逐渐成长为父母才能获得知识。国家和父母的权力是不受限制的,个体通过融入社会或家庭将自己从越轨行为中“拯救”出来。如果没有父母的限制,儿童的生活就会变成无政府主义的生活。

尽管这些论点起源于17世纪,但就当前大众对于“儿童”的关注而言,它们仍然相当中肯。“家庭”破裂和“家庭价值”的缺失被认为是儿童行为出轨的原因,或是当前儿童生活“孤独、贫穷、恶劣、粗暴和短暂”与不受控制的原因。《旧约全书》印证了这些看法并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邪恶儿童的形象。父母、教父母和代理父母的指导令儿童通过严肃的方式了解了上帝(almighty),这样的指导也被证明是儿童养育的一项持久的传统。如希普曼(Shipman,1972)所指出的,婴儿死亡率的急剧下降和现代性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世俗化过程降低了关于婴儿蒙恩的集体焦虑。阿里耶斯(1962)认为,儿童在16世纪被描写为弱小的标志,它们易受到邪恶的影响,几乎没有决心,易分心和堕落。这种信念导致了“娇惯”的广泛实践,“娇惯”即是通过限制儿童的身体,对他们原本任性的倾向进行物质控制。

但是,娇惯也可以被看作具有教育意义,是一种限制儿童的需求和期待的教养风格。它是对年轻人的一种疏远的、严格的身体指示。随着邪恶儿童模式在16世纪的形成,这种社会化实践采用了一种竞争的形式,成人对待儿童的方式,是一种人“打破”或“驯服”家畜,将它们的自然属性整合进成人的文化世界的方式,儿童与成人间保持着斗争关系(Stone,1979)。伴随16、17世纪的清教徒主义而来的对更大改革的热忱中,儿童养育中的这种粗鲁甚至粗暴获得了强有力的意识形态基础,并且,在最残酷的社会运动中,对主体(儿童)施加的控制和限制被认为是为他们自身着想。清教徒主义认定,为了拯救孩子,必须使用棍棒。同样确定的是,儿童应该为自己所受到的这种待遇表示感激。尽管清教徒主义作为一种正式教派已近消失,但清教徒道德的要素却仍伴随着新教会的热忱延续到19世纪,在发起了“济贫法”和“禁酒运动”的同时,仍然认为儿童需要得到纠正。这一时期许多文学作品都将邪恶的儿童作为一种继续支持反民主国家的过时伪善的道德的象征。例如,在狄更斯的小说中,这种对儿童的制度化的暴力被描绘成一个道德限制,并且,我们还能在20世纪晚期要求儿童接受“新兵训练营”和“短刑期、严纪律、强阻吓”并认为其对儿童和成人将来都有好处的做法中发现这种限制的政治学。

天真的儿童

童年的第二种前社会学模式是天真的儿童,柯文尼(Coveney,1957)在其重要著作中将其作为邪恶儿童模式的对立面而提出,概括了我们所想象的现代的、西方的童年。在布莱克(Blake)和华兹华斯(Worldsworth)所构建的浪漫形象中,可以发现我们对儿童的态度以及对与儿童相关的政策和规则的期望的大众标准的来源。他们所描述的婴儿内心纯净,像天使一般,未被他们所踏入的世界所腐蚀。尽管认为这一观点是自发形成的会让人感到高兴,但作为现代性文明进程的一部分,和人类文明中所有重要的步骤一样,这一观点也有一位缔造者,那就是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Rousseau)。卢梭是一位个人自由的先驱倡导者,他在其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中以这样的话语开头:“人生来就是自由的,却无不处于枷锁之中。自以为是他人主人的人,只不过比他人更是奴隶。”在《爱弥儿》中,他也以一个相似的观点开头:“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那么,儿童与生俱来有着善良和清澈的视野。他们天生的特质是构成明日社会之基础,也是我们都应学习的东西;他们代表一种已被丢失或被忘记的事物,因此值得保护(并且易于感情化)。确实,卢梭试图消除所有关于原罪的顾虑,主张将教育儿童当作一个最终到达优雅的惩罚过程,崇拜(idolizeorworship)儿童带到世界来的内在价值令我们更为受益。

因此,卢梭不仅注入了天真的儿童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他提出了儿童特性的问题。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个问题处于当代理论的核心。在《爱弥儿》中,儿童被提升为人的身份,是有需要、欲望甚至权利的特定阶层。正是这种人格化为当代对儿童的关注铺平了道路。正如罗宾逊(Robertson ,1976,第407页)所说:

如果启蒙时代的哲学为18世纪欧洲带来对人类幸福可能性的新的信心,那么必须要感谢卢梭唤起了对儿童需要的关注。他是历史上首次令很多人相信童年值得聪明的成人来关注,并激发了对成长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的兴趣。儿童的教育是当时正在形成的学术兴趣的一部分,并在当时的学术趋势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0世纪的思想遗产是郑重承认了儿童不是消极特性的集合体,或是等待长大的不完整的人,他们就是他们自己。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有义务用一种不让周遭的暴力和丑恶破坏他们原初的天真的方式来养育他们。但是,我们同样注意到成人———儿童关系中被注入了责任的观念,这种责任必须与卢梭所提倡的儿童自由相协调。如果童年的天真需要不惜一切代价来呵护,那么我们有必要建立大众承认的对待儿童的标准。所有成人在认识到自身的意向和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承担对儿童的责任。儿童不能再受到日复一日(routinely)的不公正对待,也不能让他们随心所欲。在这种话语中,儿童成为主体。

因此,当代对于儿童教育的关注开始于卢梭,开始于一个在鼓励、协助、支持和促进下得到认可的童年。简克斯(Jenks,1996a,第73页)将这一模式比作阿波罗神话学:

阿波罗式的儿童,太阳和光明的孩子,诗歌和美丽的制造者?这样的儿童玩耍嬉笑、微笑大笑,既是自然的又受到我们不断地鼓励。

我们不能纵容他们的眼泪和脾气,我们想要的只是来自他们光芒的启迪。这是耶诞前或偷吃禁果前的人类。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尊重和赞美儿童,并致力于揭示儿童的崭新和独特。我们去除了塑造单一性的种种约束,以一种浪漫的视角来发掘人的特殊性。这样一种思想在所有儿童中心的学习和特殊教育中都有体现,从蒙台梭利、《普劳登报告》、尼尔、《瓦那克报告》,以及过去30年来许多小学教育都是如此。

同类推荐
  • 散漫的天性

    散漫的天性

    这是“冯骥才散文新编”书系五种之一,精选了冯骥才大量的散文作品中关于游记的篇章,系作者自己精心遴选,书名待定。
  •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

    我们心中住着另一个自己

    作者写当代普通民众生活的苦与乐,爱与愁,细腻的文字勾勒出人情世故;她对娱乐明星和娱乐事件的时评,王菲,舒淇,林心如,刘嘉玲······通透又耐人寻味;还有闫红尤其受读者欢迎的对《红楼梦》和《水浒传》的独特解读,擅长于字缝间发现历史的有趣之处。
  • 为了心中的梦想

    为了心中的梦想

    作者高文瑞用心灵感受生活,抒发真挚的情感;用神经觉触及社会,体察纷繁的生活;用身心走出家门,接受大千世界的雨露阳光。笔者深入到社会的各层面,《为了心中的梦想》讴歌了生活中的真善美,于平凡中见伟大,于真情中体会社会,品味艺术人生。《为了心中的梦想》是“中国新实力作家精选”系列之一。
  • 万事有心,人间有味

    万事有心,人间有味

    本书是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精选集,特别收录入选初、高中语文教材以及高考辅助阅读的《端午的鸭蛋》《金岳霖先生》《北京的秋花》等经典篇目,一本书阅尽汪曾祺的散文精品。汪老先生写字、画画、做饭,把普通的日常活得有情、有趣、有味,并把他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一字一句传达给世人——生活是美好的,人是有诗意的。透过汪曾祺的独特视角,生活里每一处细小的平凡都变得美丽灿烂。
  • 你听懂了没有

    你听懂了没有

    国民网红教授戴建业随笔精选集。陈引驰、骆玉明、六神磊磊推荐!火辣辣的文字写人生百态,有才有识,有情有趣!“妙境只在自己意念的一转换间,人生的陷阱转眼就成为人生的福地。”——戴建业。这本随笔集精选戴教授的八十篇随笔,所谈内容五彩纷呈:从爱情婚姻到前尘旧梦,从品味生活到人物剪影,从社会关怀到旅游见闻……戴教授既书写个人经历,又书写时代记忆,将自己对人生、婚姻、爱情、世道、时事等的看法和感悟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流露着戴教授的才识和情趣。
热门推荐
  • 警惕!中国股市虚拟大崩盘

    警惕!中国股市虚拟大崩盘

    中国股市的大牛市没有近忧,却有远虑、因为一旦被过度炒作多年的资产泡沫发生破裂,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如何使每个投资者都保持一份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做好防范风险的各种准备,正是本书要告诉读者的关键词。本书分为七章,分别是不断创新高的长牛市、金融大爆炸、这个股市有点疯、吹大的泡沫破裂、股市危机的推手、股市危机后果、我们为明天准备好了么。全书从实战的角度,全面论述了大牛市背景下,股市危机的成因、表现和后果及其应对之策,警示中国股民,尤其是要让广大中小投资者明白:股市危机给我们带来的伤害,不仅是财富的严重缩水,其心灵上也会遭受到多少年后都难以愈合的打击。
  • 北宋的野望

    北宋的野望

    魂穿到北宋末年,我有一个野望:我希望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奔向小康;我要让身边的人无病无灾,无忧无虑,幸福安康;我希望这片土地上的人不再流离失所,居有常,业无变;我希望北方的铁蹄不再南下;我希望……。嗯,我的野望是不是太多了,太野了,那就拭目以待吧。
  • 寒门祸害

    寒门祸害

    生于寒门,跃过龙门,跻身仕途。却不与官绅同流,不跟权贵合污,亦不为君主巩固皇权,不承天下乃朱家之天下,不顾太祖训而重工商开海禁,是为朱家王朝之祸害。(书友群:寒门祸害96857475)
  • 孤胆少年行

    孤胆少年行

    一本奇书,几经风雨,误入平凡少年手,一段人生,历经坎坷,终至康庄大道旁。亲情,爱情,友情,当我们无奈的失去它们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是在痛苦的仇恨中走向灭亡,还是在繁华的名城中迷失自我........
  • 编外侦探

    编外侦探

    9月28日傍晚,大友铁突然被搜查一课课长福原叫去。福原课长对他用下命令的口气说:“明天你去一趟涉谷中央署的特搜本部,对此案再作一次详细的侦查。”对这突如其来的工作指派,大友感觉有点儿突兀。因为涉谷中央署的特搜本部早已拘捕了案犯,对案子的处理也已进入结案阶段。这个时候却要我去横插一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再说,自己早已换岗到刑事总务课工作了,这次却被搜查一课的福原课长指派工作,他担心,这样一来照料儿子优斗的事怎么办?想到这里,亡妻圣子的嘱托又在耳边响起。唉,没办法,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快完成这项任务。
  • 琼心醉

    琼心醉

    仗剑一笑醉红尘,这纷繁尘世,只你一人心足矣。帝姬琼函,娇艳如花,妩媚不可方物。身为皇后独女,深得皇上宠爱。公主未必是草包美人,驸马切莫自以为是,缘份才是王道。
  • 清流萧总别样暖

    清流萧总别样暖

    她在岁月的长河中悟出一个道理:众生皆苦,唯有自渡。佛家讲究渡人渡己渡众生,而她只是一个势单力薄的小女子,能渡自己就不错了。她心心念念地等一个人,果然应了那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苦海无涯,她的摆渡人究竟是谁?他是名门世家之子,总裁中的一股清流,腹黑多金又痴情。情史空白的他不知情为何物,直到心系之人离开,他才知道思念成疾不是说说而已。欠她太多,只能用一生的宠爱来偿还了。那么,要怎样才能把她哄回来呢?
  • 续清凉传

    续清凉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多彩的乡村

    多彩的乡村

    这是一幅九十年代中国北方农村绚丽多彩的生活画卷。主人公赵国强即是当今的乡村英雄,他不畏权势,不谋私利,勇于冲破重重阻力,冲破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终于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小说现实感极强,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