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14600000029

第29章 胡化之风起中原(3)

到了唐代,太平盛世,国富民强,长安街市上奇珍异宝、歌楼舞榭、百戏陈杂。西域歌人舞伎潮水般涌人中原。借助丝绸之路,从中亚和葱岭以东辗转千万里来到中原的西域艺术家,有琵琶高手、筚篥演奏家、笙笛艺人、歌唱家、作曲家、舞蹈家、俳优及幻术(杂技)演员等,他们主要来自龟兹、疏勒、于阗、高昌以及中亚的曹国、康国、安国、米国、石国、何国等昭武九姓。仅聚集在长安的西域艺人,就有数百人。西域乐器也随着传人中原,琵琶、箜篌、筚篥、横笛、排箫、羯鼓等,在长安非常盛行,并且很快加入到宫廷和中原民间器乐演奏系列。

唐朝对音乐的重视程度达到了极致,朝廷设置专门的音乐机构“教坊”。据《新唐书》记载,唐玄宗时,教坊就曾集中了“声音人一万零二十七人”,这些声音人即是当时的“新声之伎”,他们的任务是推广与西域音乐结合创作的新音乐。这种新音乐叫“宴乐”(或燕乐),以区别于先王之乐“雅乐”。后者日渐衰退,水平高的乐人已不演奏此乐。而宴乐却如日中天,以新颖奇特的调式吸引着听众。宴乐是宫廷饮宴娱乐时演奏的音乐,是以中原民间音乐为基础,大量吸收塔里木河流域各少数民族音乐以及中亚和印度音乐成分,创制的融汇中外精华的新音乐,这种变革创新的音乐就成了唐代音乐文化的主体。正如诗人李颀所云:“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一方面是改编胡曲、胡人演奏,另一方面中原汉人学习胡乐蔚然成风。仍如诗人所云:“女为胡妇为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元稹)“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还有文献记载,周隋时“管弦杂曲,多用西凉;鼓舞曲多用龟兹;宴享九部之乐,夷乐至属其七。唐兴,仍而不改”。这还不算,到开元末,甚至把胡部音乐升于堂上,称为坐部伎,即坐于堂上演奏,而先王雅乐,则只能由二、三流乐人立于地而演奏,被称为立部伎了。

隋朝宫廷音乐编制是九部乐,到唐朝基本沿用隋制,在原九部乐基础上增加一部高昌乐,这样就有唐代宫廷十部乐的编制,其中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西凉乐、安国乐、康国乐、天竺乐七部为西域音乐,西域以外的宫廷乐在十部乐中只有燕乐、清乐、高丽乐三部,可见西域乐在唐朝宫廷乐中所占的地位是多么重要和显赫。

西域音乐之所以流行长安,是有其必然性的。首先是因为自身艺术的新颖独特,为中原人少见。特别是西域音乐吸收了印度、波斯音乐成分,有一种五彩缤纷的异域情调,适应了中原人求新图变的心理,所以人们为其倾倒。被传统文化长期制约的人们,听到那“一声似向天上来”、“琵琶请进翻新曲”、“拨拨弦弦意不同,胡啼蕃语两玲珑”、“管弦一声何处曲、流莺百转最高技”的情致意趣,怎么能不被洋溢着塔里木河浪花音声的西域音乐而深深感染并惊叹不已呢?

西域音乐在艺术编制上以琵琶为主,琵琶有28调,音律变化繁多,在当时它的编制和形式都是先进的。这种音乐编制和形式与中原文化有一定相通性,便于融合。如果西方音乐直传中原,就不易被中原人所习惯和接受,而西域音乐吸收和消化了许多西方音乐因素,创造了当地音乐文化的新品种,虽然与中原文化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它仍属东方文化,在文化观念上与西方国家不同,而更贴近中华民族文化,因而在中原能一拍即合。

西域音乐传递出从西方流经塔里木河的希腊、罗马、波斯、印度文明的小夜曲,也传递出塔里木河岸边弯弓射雕的弦响、千军万马的铁蹄声,这是充满野性力量的交响乐!这些小夜曲、交响乐,都被大唐帝国的文化巨流所吸纳和融汇。

唐朝宫廷钟情西域音乐,是因为社会上层普遍盛行游宴享乐之风。才情横流的唐玄宗李隆基,更是对西域乐舞的流行大肆推波助澜,在他即位之初“于听政之暇,教太长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音响齐发,有一声误,玄宗必觉而正之”。玄宗俨然是一位音乐方面的专家,三百人中有一声跑调他都能发现并进行更正。他还能自己作曲,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玄宗本人的杰作。在他的推动下,西域音乐如风助火势,蔓延中原大地。

唐朝政府对西域文化采取宽松政策和宽容的态度。当时西域商胡可以在中原自由贸易,商胡口马(奴婢和牲畜)只要有保人,无市卷也可买卖,而汉人商贾没有市卷则不能买卖“口马”。

同样,西域艺术包括酒肆胡姬和街头胡人献艺,都受到照顾和优待。宫廷宴乐中,西域音乐占据十之有七的优势,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尽管如此,从唐代音乐文化总体来说,西域音乐虽然占很大比重,但它毕竟是对中原音乐文化的补充,是一个时期的流行风,从未占据主导地位,宫廷宴乐中西域音乐调名在十部乐里占七部,但其音乐总体也是由传统音乐、中原地区民间音乐和西域音乐等因素融合而成的,是经过艺术变异改造后的新音乐品种,而非西域音乐的原貌。唐朝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完全建筑在对中原文化主体性的自信之上。

弦鼓一声双袖举

舞者乐之容,舞蹈离不开音乐,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所以,随着西域音乐的东传,西域舞蹈也传人长安,而且特别引人注目。

汉灵帝“好胡舞”,因而胡舞在汉代宫廷贵族中已经流行。河南汉墓浮雕式画像砖上,就有高鼻深目的胡人舞蹈形象。南北朝时,胡舞成为宫廷节目,《北齐书》说武成帝在后宫弹琵琶、“开胡舞”。梁人周舍有诗云:“举技无不佳,胡舞最所长。”梁元帝萧绎也吟出“胡舞开春阁,铃盘出步廊”的诗句。河南安阳出土北齐瓷壶上,绘着一组精彩的胡舞图,一男子舞于莲台之上,作耸肩抬臂的舞姿,双足作腾踏状,头向左侧顾盼,另四人在其两侧奏乐击掌。这些人物全部是高鼻深目、长衫窄袖,一派胡貌胡妆。还有一北齐瓷壶上也绘着胡舞图,一胡服男子舞者奔跑腾跃,右手弯过头顶,左手舞于腰后,六个乐人为他以西域乐器伴奏,还有的击掌弹指为舞者伴唱。中原的艺术工匠和画家,把塔里木河流域民族载歌载舞、能歌善舞的生活图景,搬上了中原的演出舞台并记录于瓷壶的胡舞图上。

唐代舞蹈是中国历史上形式繁多、内容丰富、东西杂陈、五彩缤纷的全盛时期。胡舞的翩翩舞姿、绰约风韵,不时地闪现于唐代舞蹈艺术最夺目的舞台前沿。

唐代的舞蹈分软舞和健舞两大类。软舞指那些轻盈温柔、优美抒情的舞蹈,著名的如《凉州》、《绿腰》、《苏合香》、《兰陵王》、《春莺啭》等,这类舞蹈广泛流传于中原民间,自然属汉族传统风格,也有吸收了外来因素的舞蹈。另一类是健舞,指雄健有力、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表现阳刚之气的舞蹈,如《阿辽》、《剑器》、《胡旋》、《胡腾》、《柘枝》、《苏莫遮》等,这些舞蹈大都是从西域诸国传入的,带着塔里木河流域粗犷、热烈的大漠之风,富有刺激性和感染力。这类舞蹈与大唐盛世的堂皇雄浑之风相吻合,因而被唐朝正统舞蹈艺术吸纳、改造和采用。

“剑器浑脱”舞就属于健舞,是由中原传统舞蹈“剑器”与龟兹传人中原的“浑脱”(即“泼寒胡戏”或“苏莫遮”,盛行于塔里木河流域的习俗歌舞戏)结合而创作的舞蹈。唐代诗圣杜甫著名诗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传递出有关“剑器浑脱”舞的许多信息。公孙大娘是开元年间以善跳胡舞而著称的舞蹈家,杜甫观她跳舞在中州(河南),那时(开元五年)他只是一个六、七岁的儿童。而当他五十年后(大历二年)又在四川看到公孙大娘的弟子、来自河南临颍县的舞女李十二娘表演“剑器浑脱”舞时,已是年近六旬的老翁了,可见此舞在中原流传时间之长、地域之广。

从杜甫这首诗中,可知舞者是位妙舞美人,她“王貌锦衣”,手持双剑,绛唇放歌,珠袖起舞,是西域载歌载舞、剑器飞扬的一种舞蹈形式。舞蹈动作英武激昂,矫健多姿,时而如星闪日坠、雷震龙腾,时而又平缓悠闲、静似波光。舞者的表演“或踊或跃,乍动乍息”,变化莫测、五彩纷呈,令观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周围的一切在她面前都黯然失色。这气势雄伟、动人心魄的舞蹈,一下把观者带到塔里木河流域,或狂风卷沙冲天起,大河浊浪空中落,或风平浪静绿洲秀,鸟语花香草原美。

唐人段安节在记述宫廷乐府中盛行西域乐舞时说:“舞者乐之容也。有大垂手、小垂手:或如惊鸿,或如飞燕。婆娑舞姿也,蔓延舞缀也。古之能者不可胜记。”大诗人白居易为上述记述作了形象注解,他的名篇《霓裳羽衣歌》傲岸不群,别开生面: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

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

烟娥敛略不胜态,风袖低昂如有情。

上元点鬟招萼绿,王母挥袂别飞琼。

诗中的“小垂手”和史料中的“大垂手”,以及“风袖低昂”、“王母挥袂”等,都是对西域舞蹈常见的手臂舞姿的描绘,准确概括了少数民族舞蹈“垂手”、“挥袖”的典型特征。

值得一说的是,《霓裳羽衣》乐舞的素材取自西域,但它的编创者都是唐玄宗本人。这是一部大型歌舞,全曲十二段,分散曲、中序和曲破三部分。散曲部分是器乐演奏,不歌不舞,到中序开始入拍,舞者随乐曲和歌声应节起舞,快速旋转,待到“曲破”时出现繁音急节,声调铿锵,情绪飞扬,舞蹈达到高潮。结束时转缓,舞而不歌,舞乐同时中止在一个延长音上。整个结构与西域乐舞比较相似。《霓裳羽衣》乐舞在长安宫廷演出时,以舞衣的华丽、蝉翼般透明的效果,和载歌载舞、热烈欢快、舞姿新奇优美而使观者倾倒。这里更值得一说的是,该歌舞的另一位编创者、导演和领舞,是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

流行长安的《胡腾舞》,是典型的西域舞蹈。

迅急敏捷、腾踏跳跃的步态;轻巧快速、眩目多变的舞姿;撼头弄目、如醉如痴的情感;热烈奔放、幽默风趣的情调。这就是《胡腾舞》别具一格的艺术特色。

刘史言《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诗中说表演胡腾舞的艺人,是戴尖顶蕃帽、穿窄袖胡衫的“石国胡儿”。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属唐朝设于龟兹的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舞者的服饰与龟兹人相近似。舞蹈一开始就造成热烈的气氛,“蹲舞樽前急如鸟”,舞者曲膝下蹲、脚步变换的动作迅急如飞鸟,“手中抛下葡萄盏”是舞者将杯中葡萄酒一饮而尽,抛下酒杯,纵身起舞,使舞蹈迅速进入高潮。“跳身转毂宝带鸣”,是描绘如车轮旋转的动态,表现一种跳跃加旋转、类似“空转”的技巧。这种“弄脚缤纷”的胡腾舞,往往把长安贵族深夜饮宴欢娱活动推向高潮。

李端的著名诗作《胡腾儿》,更是对中原盛行胡腾舞的逼真写照:

胡腾儿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安西旧牧收眼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朱帽偏。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李端描绘的胡腾舞,舞者也是胡装胡貌的西域少数民族艺人。舞蹈动作以西域大漠、草原特有的急速旋转的跳、腾、踏、蹴为主,运用了西域舞蹈常用的蹉步、碎步、踏步、跺步等技巧,面部表情是“扬眉动目”,身段造型是“反手叉腰”弓如弯月,脚下动作是“双靴柔弱”、“环行急蹴”,整个舞姿呈现出“东倾又西倒”的痴迷状态和狂欢情趣。凉州来的胡儿表演的胡腾舞,使在坐的“安西旧牧收泪看”,也使激动的“洛下词人抄曲与”(中原词人创作的新曲目抄赠给西域艺人)。诗人绘声绘色,把胡腾舞的舞姿、步态,表演者的激情和高超技巧,观看者的感动及与西域舞者的艺术交流,把《胡腾舞》在唐朝艺坛产生的震撼和影响,表现得气韵生动、畅酣淋漓。

唐代长安墓葬中,有一幅描绘胡腾舞的壁画,正中是一个男子舞者,深目高鼻,戴尖顶软帽,穿圆领窄袖长衫,腰结布带,足踏软靴,在一块方形毡上腾跃舞蹈。两侧分列伴奏乐工,也是胡装胡貌,演奏的西域乐器有箜篌、琵琶、横笛等,还有人在打响指或应节伴唱,这是西域典型的乐舞形式。

与《胡腾舞》相媲美的是西域传人中原的女子舞蹈《胡旋舞》,该舞源自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一带),唐代曾设康居督都府,亦属安西都护府管辖。《胡旋舞》以动作敏捷轻盈、旋转急速连续而得名。传人中原后风靡一时,备受朝野喜爱,但也引起过一些风波。

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篷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

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

这是白居易的千古绝唱《胡旋女》。旋转起来车轮比她慢,旋风也没有她快,这是胡旋舞的主要特点。绝技高超,卓而不凡。

无独有偶,另一位大诗人元稹也写了一首《胡旋女》,对胡旋舞表演时那种如“火轮炫”、似“掣流电”,使四座观看的人简直分不清她的背向的旋转技巧和演出盛况,作了精彩的描绘,成为唐诗名篇。

同类推荐
  •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文化软实力与国际谈判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国际谈判深受其影响。在两国的谈判竞争中,军事等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中国为什么在国际谈判桌上很多时候不占优势?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对文化的差异性认识不够。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常常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二是对新闻媒体的作用不够重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媒体已经开始主导社会舆论的话语权,特别是网络世界的兴起,舆论浪潮席卷而来。谈判是最直接的文化角力。我方人员的文化积累,对对方文化背景的熟悉与洞察,和不同文化背景人士的交流应对……小而言之,关乎在某次谈判中是否可运筹帷幄、长袖善舞;大而言之,关乎一个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外在形象,以及在国际谈判席上主动权和话语权。
  • 中国名泉

    中国名泉

    这本《中国名酒》由金开诚主编,于元编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

    《收藏的旅程》穿越古今时空经纬,和岁月珍藏回溯久远年代,收藏的旅程并不寂寞,有你我一起品味珍藏的妩媚。收藏的旅程既不单调也不落寞,沿途交叉闪现的宫廷、民间、博物馆收藏的繁复风景,沉淀着人类的智慧和文明。《收藏的旅程》在众多的藏品背后,隐藏着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惊心动魄,或许扑朔迷离,它们无比生动传奇,倾诉着岁月珍藏中的艰辛和快乐,折射出那个年代的历史和文化
  •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

    《中国庙会》由齐心所著,本书将庙会归纳为:文武二圣与庙会、神灵与庙会、时令与庙会、山与庙会、海与庙会、风俗与庙会,以每一个庙会的个案为主,从中按其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细化的归纳整理,进而展现其千姿百态的庙会民情风俗。本书不以纯学术理论去原则性笼统地对庙会文化现象进行阐述与论证,而是有选择地对全国各地有一定代表性的庙会活动进行解说。由于庙会风俗是社会风俗的一个方面,其内容又极为丰富多彩,所以了解庙会文化一方面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另一方面,在庙会活动中也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势利导,从而深入群众地真正实现移风易俗,为今日在各地举办繁荣发展之庙会提供借鉴。
  • 新解冰鉴

    新解冰鉴

    《冰鉴》是一部关于识人、相人的经典著作,深受晚清中兴名臣曾国藩的喜爱。不同于一般的江湖相书,《冰鉴》强调声音、容貌、神态、气色的密切关联,注重在动态变化中寻求新的平衡,介绍了识人、相人的重要方法。在《新解冰鉴》中,作者以《周易》的高远思想境界关照、解析《冰鉴》,不仅详细讲述了透过外表看到他人本质的具体方法,还揭示了依靠修为改变个人命运的深刻哲理和具体途径。
热门推荐
  • 最强信仰兑换系统

    最强信仰兑换系统

    【热血超级英雄文】 本书极度中二且剧毒,自认心理年龄高者慎入。 我只想静静的做个校草,却被突如其来的宇宙砸中脑袋,我惹谁了我。从此,某咸鱼作者成为了帝皇侠开始四处拯救世界!网聚天下信仰之力! 美帝有超级英雄,倭国有奥特曼,那我华夏也该有铠甲勇士来守护!“小伙子,我看你根骨奇佳,想成为铠甲勇士吗?” 兑换帝皇铠甲,强化基因,兑换超能力,成为万人敬仰的超级英雄。四部铠甲之下,唯有超神黑甲。 “修罗,雅塔莱斯,将来蓝星就交给你们了!带领炎龙他们好好保卫蓝星!”“师傅,弟子领命!” “悟空,黑甲就交给你统领了,我即将前往这宇宙之外!”“少主,属下领命!” 我有三千黑甲军,可抗宇外混沌边! 殇雪阁:527179416。
  • 中国古代智慧人物系列(共7册)

    中国古代智慧人物系列(共7册)

    秦始皇、曹操、成吉思汗、刘伯温、王阳明、张居正、曾国藩,透过七位传奇人物的生平,学习中国人的处世智慧。读传记,涨智慧!翻开历史风云人物的传奇生平,领略中国人的千年智慧。本套书是由百万畅销书作家度阴山创作的中国古代传奇人物传记,这些人物或是战场无敌的军事家,或是宰执天下的政治家,或是名垂千古的思想家,无一例外,他们都是改变中国历史、影响一个时代的伟大人物。从他们的身上,我们能学习到古人永不过时的大智慧。我们能从秦始皇一统天下、创造千年帝制的过程中,学习到打破常规的创造力;我们能从曹操即使惨败,也要用笑容鼓舞手下的经历中,学习到乐观的精神;我们能从成吉思汗面对绝境,也要死战不退中,学习到强大的意志力;我们能从刘伯温为大明百年基业设定的蓝图中,学习到战略性的眼光;我们能从王阳明饱受磨难、建功立业的一生中,学习到知行合一的心学智慧;我们能从曾国藩“结硬寨,打呆仗”中,学习到不走捷径、以拙胜巧的大智慧;我们能从张居正不顾万人唾骂,也要改革变法中,学习到领导者的大魄力。
  • 遥望星河的少女

    遥望星河的少女

    #星星知我心,千年时空任我行# 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失忆女孩闯入天际,得到了某个特殊的任务,从此成就了她穿梭各大时空之门的恋爱冒险。就在她以为即将解开身世之谜,和爱人双宿双飞的时候,却发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阴谋在等着她!友情,爱情,责任,角逐…平凡女孩竟是世间霸主!PS.本书又名《宫星计》,是以宇宙中的浩瀚星宿为大背景,所有的地点人物自成一派,跟传统仙界无关,望悉知。 书友群:683677856
  • 南华真经循本

    南华真经循本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必杀式火焰

    必杀式火焰

    东临书院传世千年,采用三年后天五年先天教学制,源源不断的为唐国各行各业输送着人才,直到这天,书院出现了一个战斗力必杀的小家伙……「本书背景,天庭管理着四海八荒,四海八荒里面有一个大唐。」「前期过于沙雕,吃饭喝水的时候小心屏幕。」
  • 哭有啥用

    哭有啥用

    农村的劳动力很紧缺的,大部分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留在家里的男人很俏。这几个男人也是不愿意走的人,何翠红的男人几次动员她也外出打工挣点现钱,可是何翠红总是认为家里也可以挣到钱的,就不同意出去打工。男人见女人不走,也就挤挤挨挨地不走,何翠红心里明镜一样,晓得男人的心思,这满面坡上还有几个男人没有走呢。
  • 司法改革(依法治国研究系列)

    司法改革(依法治国研究系列)

    司法体制改革一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重大问题,多年来政府大力倡导,司法系统全力推进,学界助襄热烈。本书作者从一线法官到学界领袖,从最高院院长到司法改革策动者,内容涵盖法理、民商法、刑法、诉讼法。可以说,本书涵摄了我国当前司法改革问题的全部重要方面,是十多年来司法体制改革的成就、难点与重点的呈现,其中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应对建议,对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 重返二十岁

    重返二十岁

    七十岁的老太太沈梦君(归亚蕾 饰)年纪越大,脾气越大,渐渐的,除了管家李大海(王德顺 饰)还愿意留在她的身边,没有一个人愿意与她共处。在儿媳妇杨琴(李宜娟 饰)因压力过大而生病入院后,沈梦君终于被家人送入了养老院,气愤和悲伤之中,沈梦君决定在照相馆里留下自己最后的容颜,没想到却因此而开启了一段返老还童的奇幻旅程。
  • 楚河汉界

    楚河汉界

    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起兵反秦,两人并肩作战,屡败强秦,惺惺相惜,义结金兰。为了激励诸侯,彻底击败诸侯,楚王提出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和项羽在竞争的过程中,开始逐渐离心、反目。在项羽弑君自立后,被义弟背叛的刘邦找到机会,向背叛自己和楚王的项羽发起了挑战。
  • 维摩经略疏

    维摩经略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