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32100000013

第13章 《内经》中的诊法学说

诊法,是《内经》重点阐述的一个方面。《内经》认为“下有渐汝,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说明能从自然中苇蒲的繁茂情况来推测藏在苇蒲下面湿地的大小和肥瘠。同样,通过了解机体外部的表征,也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所以《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形象地写道:“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就是说人的气色、脉象和自腕至肘皮肤的颜色,与枝叶的枯荣能反映其根的强弱一样,也能正确反映出脏腑气血的健康状况。对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总结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明确提出了运用由表知里的方法可以认识体内过与不及变化的原因。尽可能做到对疾病的原因、部位、病情以及预后给以正确的判断,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内经》把这种“以表知里”的诊断方法,分为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加以讨论,并确立了中医的诊断学说。

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和舌象的异常变化,以判断疾病性质和部位的一种诊断方法。诚如《灵枢·本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其中,《内经》尤其注重对神、色、舌象的观察。

《内经》特别强调神在人体中的作用,认为神既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同时也是生命活动的外在重要表现。《素问·五常政大论》就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灵枢·小针解》篇也说:“神者,正气也”;《灵枢·天年》篇更明确指出:“失神者死,得神者昌”。故神的盛衰是机体健康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灵枢·大惑论》谈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所以对神的观察,主要是望人两目的神气,以辨别有神和无神。有神表示五脏精气未衰,即使有病也较轻,预后良好;无神则意味着五脏精气衰竭,病重而预后不佳。对此《素问·脉要精微论》归纳为“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黑白、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具体说来,目光明亮,精彩内含,炯炯有神,反应灵敏,能辨识黑白长短,是有神的表现。如果视物长短不一,黑白不分。目暗晴迷、瞳神呆滞,反应迟纳或神志不清,则就是失神之象。此外,神的外在表现还包括表情淡漠,寡言少语,动作失灵或言语失伦,哭笑无常等精神情志活动的改变。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强调了色泽是脏腑气血的外荣。而其中面色更能反映人体内脏的生理和病理情况,这是由于“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的缘故。故观察面色的变化,也是辨别五脏气血盛衰,判断疾病预后的一个重要途径。

《内经》认为五脏六腑在体内各有一定的位置,而颜面左右上下不同部位的色泽,则与脏腑内外相应。对面部脏腑的分属,《内经》主要介绍了二种方法。一是以明堂而分。《灵枢·五色》篇中首先把整个面部的名称确定为“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藩者,颊侧也;蔽者,耳门也”(见下图1)。然后把具体脏腑在面部的部位划为“庭者,首面也;阙上者,咽喉也;阙中者,肺也;下极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胆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当肾者,脐也;面王以上者,小肠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见下图2)。另一种方法则是以五方、五行位置进行分属。如《素问·刺热》把五脏与面部的相关部位划分为:左颊——肝;右颊——肺;额——心;颏——肾;鼻——脾。此外,《灵枢·五色》篇中还对全身四肢、关节在面部的相应部位作了描述。如“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眦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循牙车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屈者,膝膑也。”

图1明堂藩蔽图图2面部色诊分属部位图

《内经》认为根据面部脏腑分属部位的色泽变化,就可察知这些脏腑的病变。如《素问·刺热论》在讨论热病时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灵枢·五色》篇也写道:“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溃阴之属也。女子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圜左右,各如其色形。”指出男子鼻尖两旁出现病色,就是肠子病变;若病色出现在人中或人中沟上,则是生殖器官的疾病,如睾丸和阴茎的疼痛。假如女子在人中出现病色,也表示是膀胱和子宫的疾病。

在面诊过程中,《内经》十分注重结合五行学说对色泽进行观察,并提出了“五色诊”,即面部五色,内应五脏。故《灵枢·五色》篇说:“以五色命脏,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然在病理情况下,五色又代表了不同性质的疾病。《素问·举痛论》中指出:“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灵枢·五色》篇也说:“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者为血。”《内经》还在多篇中分析了五色主病的原理。如《素问·经络论》提出“热则多淖泽,淖泽多赤”;“寒则多凝涩,凝涩则青黑”。根据五行的生克理论,五色还能被用以判断疾病预后。《灵枢·五色》篇载道:“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就是说两颧赤色,为火克金;天庭出现黑色,则是肾气绝,两者都属难治之症。

辨别五色的善恶顺逆对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也非常重要。《内经》把五色光明润泽者作为善色,表明虽病而脏腑精气未衰,胃气尚荣于面,预后好;反之五色晦暗枯槁者则为恶色,是脏腑败坏,胃气已竭之征,预后差。为此,《素问·五藏生成》篇具体描述了五色善恶的模型,“青如草兹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炱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鸟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与此同时,辨色的隐含和浮露也是望色的基本要点之一。《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壁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这里的“五欲”,是欲其五色隐含而明润,为生气之色。“五不欲”则是不欲其五色暴露。假如五色暴露在外,就为五脏精气败露之象,多属凶兆。故《素问·脉要精微论》又强调说:“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辨别五色的浮沉、天泽、散抟、上下等变化也是望色的内容。《灵枢·五色》篇写道:“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指出凡色现显明者为浮,主表病;色隐约者为沉,主里病;此以浮沉为表里。其色润泽为精神充沛,其色枯槁为气血俱衰,此以泽天分成败。色淡而疏落,主病近而邪未聚;色淡而壅滞,主病久而邪深聚;此以散抟分远近。色上行者,主病在上;色下行者,主病在下,此以上下分病处。另外,《灵枢·五色》篇还谈到病情进退与色泽变化的关系。说:“其色粗以明,沉夭者为甚,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又说:“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其色从内走外者,其病从内走外。”《灵枢·卫气失常》篇还进一步指出:“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肌肉;营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表明眉、目、唇、耳等处的色泽改变,也为疾病的深浅及其部位提供了线索。

《内经》认为望目不仅在望神中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能测知五脏的变化,起到“见微知著”的作用。故目部与面部五色诊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灵枢·邪客》篇就说:“因视目之五色,以知五脏而决死生。”《灵枢·四时气》篇也有“睹其色,察其以,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的记载。《灵枢·论疾诊尺》篇还对目之五色主病进行了具体描述,“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并对目内赤脉与疾病的关系作了论述,“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素问·平人气象论》还谈到了水肿病在眼部的表现,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至于《素问·三部九候论》中的“瞳子高者,太阳不足,戴眼者,太阳已绝”,则是在惊风、痉厥中出现的典型症状,即目睛上视或反窜。

望舌,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一种独特手段。《内经》认为五脏以及经络与舌都有内在的联系,故通过对舌苔、舌质变化的观察便能测知脏腑气血的病理变化,从而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虽然《内经》中有关舌诊的记载不多,但也有四十余处,它为后世舌诊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内经》的舌诊比较侧重于对舌质形态变化的观察。计有舌萎、舌纵、舌本强、舌难以言、舌卷、舌卷短、舌转、啮舌、舌本烂、舌本痛、舌赤、舌焦、舌干、舌槁等十四种。如《灵枢·经络》篇写道:“足太阴气绝者,则脉不荣肌肉……舌萎”;“足厥阴气绝,则筋绝……舌卷”;“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灵枢·寒热病》篇说:“舌纵涎下,烦悗。”《素问·刺腰痛》篇也说:“昌阳之脉令人腰痛……舌卷不能言”等等。这些都形象描述了舌体的异常变化。又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阴气不足则内热,阳气有余则外热,内热相搏,热于怀炭,外畏绵帛近,不可近身,又不可近席。腠理闭塞,则汗不出,舌焦唇槁,腊干嗌燥。”《素问·热论》也说道:“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这即是对舌色和舌体荣枯润燥的观察。对舌苔的变化,《内经》也作有论述。《素问·刺热》篇说:“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舌上黄就是指黄苔,表示邪热已经入里。

望形态也是望诊的内容之一,《内经》中论述颇多。如《灵枢·师传》篇就从肢体、五官的形态来推断内脏的大小、强弱及其生理功能活动的正常与否。如“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骬”;“肝者,欲知坚固,视目大小”;“脾者,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肾者,视耳好恶,以知其性”;“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等。这就是说根据肩下及咽部凹陷处,可测肺脏位置的高低;从锁骨间的距离及胸骨剑突的形态,可测心脏的高下坚脆;从骨髂、颈围、胸廓的情况可测胃的容量;而鼻道的长度与大肠、口唇的厚薄、人中的长短与小肠、下眼睑与胆,以及鼻孔的通气情况与膀胱的通利均有关。

《内经》还分析了形体与体质之间的关系,指出五官以及明堂、天庭、耳门等形态与体质的强弱有关。《灵枢·五阅五使》篇说:“五官已辨,阙庭必张,乃立明堂。明堂广大,蕃蔽见外,方壁高基,引垂居外,五色乃治,平博广大,寿中百岁。”相反,则“五官不辨,阙庭不张,小其明堂,蕃蔽不见,又埤其墙,墙下无基,垂角去外。如是者,虽平常殆,况加疾哉。”此外,《灵枢·卫气失常》篇中还讨论了人体肥瘦与体质的关系。指出:“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此别于众人者也。”在病理情况下,形体的变化也是判断疾病及其预后的依据之一。《素问·玉机真藏论》就谈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真藏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真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破脱肉,目眶陷,真藏见,目不见人,立死。”所以《内经》非常强调形体和正气的一致性。正如《素问·刺志论》所说:“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闻诊和问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听声音是诊察病人的声音、语音、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则是指嗅病人体内所发出的各种气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异常气味。而问诊则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以了解病情及与疾病有关情况的一种诊察方法。

《内经》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首先提出了五声,五音应五脏的理论。指出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心“在音为徵,在声为笑”;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显然这里的角、徵、宫、商、羽是五脏的生理之音。即角、音呼以长音出于后,徵音雄以明,音出于齿,宫音漫以缓,音出于喉;商音促以清,音出于腭;羽音沉以细,音出于唇。而呼笑歌哭呻则是病理之声。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说道:“听音声而知所苦。”如根据声音的不同便能推测疾病的虚实。《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一般说来,发声低微细弱,声音断续,前重后轻或语声轻清,多是体弱气怯之人,大多为虚证;发声高亢有力,声音连续,前轻后重,多是形壮气足则多为实证。

根据五脏的不同特点,《内经》还分析了各个脏腑病变后的声音变化。如《素问·刺热论》说:“肝,其动为语。”语即多言,而肝病的多言常表现为言词强暴,大声疾呼。故《素问·刺热论》说:“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素问·大奇论》还指出肝病能导致暂时性音哑,“肝脉鹜暴,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瘖,不治自已”。在正常情况下,心志在喜,但若心气有余,就会出现失控而笑不休的症状。《素问·调经论》称之“神有余则笑不休”。而心气不舒,有时也会表现为冷笑而笑不出声。《灵枢·癫狂》篇认为这种“善笑而不发于外者”是由于“得之有所大喜”的缘故。心气上逆还能引起“噫”,也即嗳气。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少阴之复,燠热内作……外为浮肿,哕噫。”此外,心病还有音声和言语方面的改变。《素问·大奇论》中的“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说的就是心气不足导致的缄默不言。而《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中的“心脉满甚为瘖”,则是指音哑不能言的症状。

脾胃不和常引起吞或哕的病理现象。《素问·刺禁论》称脾“其动在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称其“在变动为哕”。哕即呃逆,这是由于脾胃不和,胃气上逆所致。假如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还可引起语声重浊。《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中盛藏满,气胜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就是对这一症状的病机分析,肺的病音声常有咳喘,音哑等。一般认为肺气有余的实证,咳声响亮;肺气不足的虚证,咳声低微。但在风寒袭肺或燥热伤肺时,也可出现音哑和失音。肾在声音方面的病变主要有呻吟和音哑。肾病的呻吟大多为肾气虚弱的表现;而肾气虚不能上达咽喉时,则引起音哑。故《素问·脉解》篇说:“所谓入中为瘖者,阳盛已衰,故为瘖也。内夺而厥,则为瘖俳,此肾虚也。”

关于闻诊中的嗅气味,《素问·腹中论》说:“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因此《内经》把自然界中的臊、焦、香、腥、腐五气与五脏相配,作为诊断之一助。即臊为木之气,与肝相应;焦为火之气,与心相应;香为土之气,与脾相应;腥为金之气,与肺相应;腐为水之气,与肾相应。鉴于口、鼻、耳、咽喉等器官在疾病过程中也能产生不同的臭气,如口臭、汗臭、鼻臭、身臭以及痰涎、大小便、妇女经带的异常气味等。故据此也能判断病变的性质、部位。如口出酸臭气为胃有宿食;口出臭秽气是胃中有热;痰中带血且有腥臭味表示肺痈;大便臭秽属热,有腥气属寒等。

问诊在四诊中也相当重要。很多在诊断上极为重要的线索,诸如发病时间、原因、治疗经过、主诉症状、既往病史以及病人的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都必须通过询问才能了解。故《灵枢·师传》篇把“临病人问所便”放在“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的同等重要位置上。并在《素问·征四失论》中强调指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妄言作名,为粗所穷,此治之四失也。”

《素问·三部九候论》也写道:“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明确提出在问诊中首先要了解发病日期、起病情况及经过、目前主要症状。其中目前主症常常是辨证的重要依据,更应详细询问。如以问寒热为例,一般就有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和寒热往来四种情况。恶寒发热常表示外感表证。根据恶寒发热的程度和有关兼证,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恶寒重、发热轻的表寒证;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证和发热轻、恶风自汗的表虚证。但寒不热大多为里证。根据发病的缓急和有关兼证,一般久病畏寒属虚寒证;新病畏寒属实寒证。但热不寒多见于里热证。根据发热的程度和热型又可分为壮热、潮热和微热等。而寒热往来常是疟疾的特殊热型。再以问汗为例,《灵枢·决气》篇说:“腠理发泄,汗出凑凑,是谓津”,故汗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正常的出汗具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但在疾病情况下,病人的有汗无汗、出汗时间以及出汗的多少和部位,对诊断都有一定意义。如在外感表证的辨证中,无汗者为表寒证;有汗者为表虚证;若有汗而热重则为表热证。在里证中,如病人白天汗出,动则汗甚为阳虚自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属阴虚盗汗。病人高热汗出不已多为实热证;而冷汗淋漓则是重危病人的亡阳证。有些病人的出汗异常仅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位,询问这一情况亦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如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常表示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薰,或病危虚阳上越;若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其原因多与脾胃有关。此外,头身、胸胁、腹脘、耳目、睡眠、二便及妇女月经、白带情况,都是问诊的内容。

对病人的饮食居处,嗜好以及情志活动,《内经》认为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强调在问诊时必须注意到这些方面。《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灵枢·师传》篇也说:“中热消瘅,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说明在消瘅病中,问其喜寒喜热,就能判断该病的寒热性质。《素问·疏五过论》还指出:“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候王。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乃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说明在问诊时还应了解病人的社会地位及其精神状态的变异。这对掌握病人的心理、及时诊断和治疗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切诊

《素问·脉要精微论》写道:“知内者,按而纪之。”指出切诊是医生运用手指对病人体表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重要辨证资料的一种诊断方法。它包括脉诊和按诊两个方面。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认为脏腑的气血通过脉而周流全身。所以从脉象的变化中可以推测疾病的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的情况以及疾病进退的预后。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故《内经》记载并论述了三种脉诊,即遍诊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和寸口诊法。

遍诊法也叫三部九候法,《素问·三部九候论》中进行了专门讨论。把人身的上、中、下分为三部,也即头部、手部和足部;而每部又以天、人、地分作三候;三部综合,便得九候。其中,上部“天”指两额动脉,候头角之气;“人”指耳前动脉,候耳目之气;“地”指两颊动脉,候口齿之气。中部“天”指手太阴,候肺;“人”指手少阴,候胸中之气;“地”指手阳明,候心。下部“天”指足厥阴,候肝;“人”指足太阴,候脾胃;“地”指足少阴,候肾。故“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

三部九候法主要被用以观察上下左右之脉是否相失,以及上中下三部是否协调。如上中下之脉彼此参差不齐,病必严重;若相差甚大,乃致不可计其至数,则是死亡的脉象。上中下三部脉象不相协调,也表示脏腑有病。若脉象与病情完全不相符合,也意味是危象。故《素问·三部九候论》在进行了具体分析后说:“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并且还指出:“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以及“一候后则病,二候后则病甚,三候后则病危”等。说明九候之中有一部独小,或独大,或独疾,或独迟,或独热,或独寒,或独陷下,都为有病的脉象。同时,九候之中有一候不一致也是病态;二候不一,则病重;三候不一,就是病危。因此《素问·三部九候论》把这种诊法的临床意义归纳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更把三部九候诊法作为检验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说道:“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用人迎脉和寸口脉互相对比以诊断疾病,也是《内经》常用的一种脉诊方法。人迎为颈部喉结两旁的动脉,是阳经之脉,主表。寸口脉又名气口脉,位于腕后挠动脉处,是阴经之脉,主里。在正常情况下,人迎主六腑之阳,寸口主五脏之阴;两者内外协调,往来不息,表里一致。并与入时相应。春夏之季人迎脉微大于寸口脉,而秋冬之时寸口脉微大于人迎脉。故《灵枢·禁服》篇说:“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灵枢·终始》篇也说:“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

如果人迎脉和寸口脉相比较,大小明显不均匀时,便表示已有疾病发生。一般人迎脉盛是病在三阳,寸口脉盛则病在三阴。《素问·六节藏象论》中对人迎寸口脉的变化与疾病的关系就作了详细论述:“人迎一盛,病在少阳,二盛病在太阳,三盛病在阳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一盛病在厥阴,二盛病在少阴,三盛病在太阴,四盛以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关格之脉赢,不能极于天地之精气,则死矣。”这里“盛”即“倍”。一盛二盛三盛表示两者相比大一、二、三倍,人迎脉大四倍以上,为阳气盛极而阴无以通,称为“格阳”;寸口脉大四倍以上则为阴气盛极而阳无以交,称之“关阴”。若二者俱大四倍以上,就是“关格”,说明阴阳两不相交,精气耗竭而死。

比较人迎寸口脉的躁动程度,也能辨别疾病的部位,病情的发展变化状态以及判断疾病的预后。《灵枢·终始》篇写道:“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燥,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燥,病在手少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燥,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厥阴一盛而燥,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燥,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燥,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名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寸口诊法,即单纯切手腕后的挠动脉处。《内经》认为脉之源始于胃,输于脾,灌注子五脏六腑,经脏腑的作用后从百脉又朝于肺。而寸口为太阴肺气的总会,所以全身脏腑气血的情况都能反映在寸口脉上。故《素问·五藏别论》就说:“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

对于寸口诊法,《内经》强调主要是辨别其有余或不足。为此在《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详细描述了寸口脉的长、短、浮、沉、滑、涩、促、疾、急等各种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指出:“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这里的“中手”就是切脉时的手指感觉。

《素问·脉要精微论》还讨论了寸口脉的划分部位及与脏腑的联系。认为两手寸口都能分为寸、关、尺三部,即以挠骨茎突为标志,其内方的部位为关,关前(腕端)为寸,关后(肘端)为尺。它们分别与不同的脏腑相应。如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左右尺外以候肾,左右尺内以候腹中。

对于脉诊的方法,《内经》也有一定的要求。如认为诊脉的时间最好是清晨。《素问·脉要精微论》就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这是因为清晨时病人不受饮食,活动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体内外环境比较安静,气血经脉处于少受干扰的状态,故容易鉴别病脉。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时间就不能诊脉,而是强调诊脉时必须要有一个安静的内外环境。《素问·脉要精微论》中的“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就是这个意思。

统计病人脉搏的至数,《内经》是以医生的一息,即一呼一吸的时间进行计算的。在一般情况下,一息脉跳五至是成年人的平脉(相当于72~80次/分),也就是正常脉象。《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反之,如果一息不足五至或超过五至,都提示有病。如《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载道:“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曰痹。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说明脉搏节律减少是正气衰弱的表现,脉搏节律增加可能为温病、风病或痹证。假如脉搏节律明显增加、减少或紊乱,则表示病危。

为了保证切脉的质量,《内经》还提出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即每次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必要时还可延至第二、第三个五十动。其目的就在于一方面能提醒医生诊脉时不得三举二按草率从事,更重要的是能从中辨清脉象以及脉律的变化。故《灵枢·根结》篇中说道:“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始。”显然这里的“代”是指歇止,歇止次数的多少与脏腑的病变紧密相关。

关于具体的脉象,《内经》中记载了数十种之多。计有浮、沉、迟、数、虚、实、滑、涩、长、短、弦、紧、细、微、濡、软、弱、散、缓、牢、动、洪、伏、芤、革、促、结、代、大、小、急、坚、盛、躁、疾、搏、钩、毛、石、营、喘脉等,并分别论述了各种脉象的临床意义,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等。其中,《内经》更把缓、急、大、小、滑、涩六种脉象概括为脉之纲。《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在解释“五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如何”时说道:“调其脉之缓、急、大、小、滑、涩,而病变定矣。”一般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微盛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当然《内经》所概括的六脉未必十分恰当,但由繁趋简则很有必要。

此外,《内经》特别重视“四时五脏脉”。认为脉象在不同的季节,由于受到气候的影响,其正常脉象就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变化,《素问·脉要精微论》就谈到:春胃微弦曰平,夏胃微钩曰平,秋胃微毛曰平,冬胃微石曰平,这是因为春季虽然阳气上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稍弦。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稍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稍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而搏指,故脉稍沉。但四时五脏脉是以胃气为根本的,正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指出的“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说明胃为水谷之海,是人体营卫气血之源,五脏的营养都有赖于胃的水谷精微。因此胃气的多少、有无决定了人的健康与否,而这些都能在脉象上反映出来。若脉象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从容和缓,节律一致,就表示有胃气。即使在病理状态下,出现浮沉迟数等病脉,但只要有徐缓之象,也是有胃气的指征,其预后一般较好。假如脉象中无和缓之象,则就说明无胃气,其预后也相当差了。

《内经》中还对如何辨识孕妇的脉象进行了讨论。《素问·腹中论》的“身有病而无邪脉”就是指身体虽有症状反应,而寸关尺三部脉浮沉大小正等,无涩芤等现象便是怀孕的指征。《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说:“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指出月经初停时,诊左寸脉滑动,就是血欲聚以养胎的有孕现象。《素问·阴阳别论》还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说明胎气鼓动而使两尺脉象滑数搏指,异于寸部阳脉的,也表示有孕。

按诊是用手直接触摸或按压病人的某些部位,以了解局部的异常变化,从而推断疾病部位和性质的一种诊断方法。《内经》中主要介绍了按尺肤、按手足、按胸腹和按俞穴的方法。

按尺肤,即探明两臂肘关节以下至掌后横纹处肌肤寒温滑涩等情况,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灵枢·论疾诊》篇就专门讨论了诊尺肤,写道:“审其尺之缓急、大小、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如“尺肉弱者,解;安卧脱肉者,寒热”。“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这些说明尺部的肌肉异常消瘦,神疲乏力,嗜睡,是寒热虚劳之病;尺肤滑腻,肥润是风病;尺肤涩滞不滑是风痹,尺肤高热灼手,先热后寒或尺肤先寒后热,都是寒热病。文中还具体描述了肘、臂、手掌等不同部位的寒热情况与疾病的关系。说道:“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

胸部按诊主要是按虚里以辨别宗气的强弱、疾病的虚实和预后的吉凶。虚里即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在正常情况下,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若其动微而不显,属宗气内虚。相反,如动而应衣,则是宗气外泄的危象。

按腹部,主要适用于对肿胀,瘕积聚的诊断。《灵枢·水胀》篇中就对腹水和肤胀(气臌胀)的鉴别诊断作了描述。说:“足胫肿,腰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而“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然不坚,腹大,身尽肿,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明确指出了腹水和肤胀的按诊要点是前者按之如裹裹水,后者则叩之如鼓。瘕积聚是指腹内的结块,或肿或痛,见症不一。如《灵枢·水胀》篇在论述“肠覃”时说:“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而“石瘕”则是“生于胞中……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此外,腹部按诊中的喜按拒按,也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一个有效方法。如喜按大多为虚证,拒按大多为实证。腹壁冷,喜暖手安抚者,属虚寒证;腹壁灼热,喜冷物按放者,属实热证,等等。

至于按手足和按俞穴,都有助于一些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如《灵枢·论疾诊尺》篇在讨论婴儿泄泻时指出:“脉小者,手足寒,难已”;“脉小,手足温,泄易也”。认为手足寒的婴儿泄泻难治,手足温的则易治。又如《灵枢·背腧》篇说:“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这就是按体表腧穴以推断内脏疾病的方法。

总而言之,《内经》中望、闻、问、切四诊的内容相当丰富。它们既各是一种独立的诊断方法,但在临床应用时,却是互相配合,不可分割的。所以《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强调指出:“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这就是《内经》的四诊合参,迄今在临床上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类推荐
  • 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华夏国学书院主编的《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遴选的唐诗囊括自初唐伊始至唐代末年近百位诗人的三百余首作品,其中不乏各时期为人耳熟能详的名篇,亦有此前为其他选本所忽略的佳作。解读语言晓畅明白,深入浅出,兼顾文学性和权威性,是一部普及性强的唐诗选本。在选编时,本书除了考虑唐诗自身的影响力与地位外,还参考了中学教材中的唐诗选用情况。因此本书的赏析注重配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要,注释详尽,诠释到位,有利于读者把握唐诗语言的准确意义与其使用的修辞技巧。
  •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

    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

    《经学博采录》记载和评述了乾嘉道咸间各经学家的生平及其学术成就,收罗甚博。此次整理本以《辛巳丛编》6卷本为底本,以《续修四库全书》影印的光绪八年《敬跻堂丛书》12卷本对校,并以广雅书局校抄本参校。
  • 中信国学大典·黄帝内经

    中信国学大典·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存《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八十一篇。
  • 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三十六计(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三十六计》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既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本书史论结合,充分发挥战争事件对计谋的诠释,让读者能够在故事中理解计谋。
热门推荐
  • 世子要乖之得道成婚

    世子要乖之得道成婚

    【一句话简介】秉承着一切虐身不虐心的文都是甜文的原则,本文是个甜文。【简介】(真护夫狂魔假道士女主vs真美强惨假乖巧男主)(双强,宠文,前女追男后男追女)叶星辰当道士当了快十年,武功高强医术精湛,就连算卦都能独自撑起京城的门面儿摊,可唯独道心不行,她不清净。具体表现为见了美男就神志不清,不过这病只针对一个人,一个她亲眼看着被毁了两次的人。那时她无能为力,只剩下一腔的不甘心,把他的笑容揉烂了嚼碎了埋在心里,然后发誓护着他因为失去记忆和一切而得到的可笑的单纯。即使她明知道他深不可测,明知道他从来千人千面,却依旧要维护那份孩子气。她许他自由,因此历红尘,踏凡世,翻雨覆雨,双手染血,蚍蜉撼树,就是天要和她抢人,她都要把天翻个个儿。可从未想过,他那么个把自己的心早就藏的自己也找不到的人,早已在她身边甘愿画地为牢。PS:1,本文男主虐身,一顿乱虐,但不影响他进能打架,退能撒娇。2,本文莫得宅斗,莫得小二三四,大家和平相处,秉承三观超正不作死的原则。
  • 逆命魔主

    逆命魔主

    每一个命格,都是一条走向绝世传奇的路!武道世界,命格为王。命格不再是算命先生嘴里的虚言,而是真实存在的武道之基。‘疾风劲草’命格,让你刀出如风,身如疾岚。‘天火燎原’命格,让你挥掌释烈焰,如祝融降世。‘羽化登仙’命格,让你状若神仙,真有白日飞升之机。……身患绝症而死的陈重穿越到这奇异的武道世界,凭借着‘逆天改命’系统,一步步换命,改命,逆命,将自己从‘七日必死’的命格困境里拉出来,成就一代武道神话。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城塞(全集)

    城塞(全集)

    关原之战结束后,德川家掌握天下大权。丰臣家自丰臣秀吉死后,逐渐衰败,至此已如困兽。德川家处心积虑,想要一举扫平丰臣家的势力。小说主人公小幡勘兵卫以德川家间谍的身份进入大阪。丰臣家年轻的主公秀赖由母亲及其侍女团操控,对德川家怀有强烈的敌意。在德川家的蓄意挑衅和安排下,丰臣对德川宣战。对德川家心怀不满的各地浪人纷纷云集大阪城,其中不乏能征惯战的名将和勇士。历史的两股激流,终于在此遭遇,将裹挟着的各色人物推上风口浪尖。
  • 逐凤江山令

    逐凤江山令

    元公子,茵茵不嫌弃你面貌丑陋,愿嫁你为妻。”“我……我……好男风……”“箬儿,我对天发誓,定举东山容氏全族之力,护你一世周全。”“容兄,你这样,别人会误会的。”“误会什么?元姑娘——”“阿箬,我这一世,倾尽天下,也不过只是为了扶你复位,以及……父辈定下的那一纸婚约。”“离忧,煌煌山河,怕是要负了你这缱绻柔情。”“青箬,谁能知晓,昔日那一句玩笑之语,而今竟成作茧自缚。我步步为营,机关算尽,却只没想到,红尘错错,不该算漏一个你——”“司马笠,你没有错,错只在我竟将真心交付!”一曲空吟凭谁问?逐凤令出天下兴。本文微甜,甜中小虐。文慢情长,多谢收藏。
  • 绯闻老婆玩够没

    绯闻老婆玩够没

    谁说女人一定要围着男人转?为了留住多金俊朗的未婚夫,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女人才是聪明的。在感情的世界里,不爱就可以一走了之吗?不要给对方一段时间的适应期吗?最烂的女人渴望被爱,最帅的男人不值得爱。没办法,就是要做绯闻女王。白振生——老爸,55岁,精明,狡猾,封建,溺爱孩子白彦翔——老哥,(同母异父),30岁,令人发狂的洁癖白彦博——老弟(同父异母),24岁,一无是处,纨绔子弟夏濪——女主,24岁,傲慢无礼,目中无人,倔强,叛逆,具有极强的报复心,外表强大渴望爱。冉昊——男主(老公),28岁,上得厅堂入得厨房,其实很腹黑戚蓉薇——情敌加小后妈的角色,28岁,美丽成熟,自私。爱情就像花朵,总会过保鲜期,所以我选择diamond。
  • 名缰利锁

    名缰利锁

    在西方绘画作品中,命运女神总是蒙着双眼(表示不偏不倚)、脚踏圆轮(象征祸福无常),一手持丰裕之角,一手在抛撒钱币。假如命运具象化后就是这样一位女子,那么作者相信,本书男女主人公的经历为命运女神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解。
  • 误惹校草:男神是个捉妖师

    误惹校草:男神是个捉妖师

    初遇,他放走了她追了好久的妖怪。再遇,他说:妖怪赔不了,赔给你一个男朋友如何?后来,她才发现自己捡到宝了,他就是大家口中别人的男朋友,捉的了妖怪,下的了厨房……--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影帝老公是头条

    影帝老公是头条

    为了拯救自己的弟弟,安之桃不得已去找了巨星白沐辰,她扮演他的女朋友和他的母亲视频演戏,并且答应给他生一个孩子。在她对他燃起希望的时候,白沐辰直接选择离开了这里......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