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5100000007

第7章 宁都·翠微峰(一)(3)

尽管魏氏兄弟、曾灿之流兴趣更在词章,易堂确也曾读《易》。在当时,读《易》,即读乱世,读患难,读患难中人的命运。王弘撰清初隐居华山,就曾筑“读《易》庐”。星子宋之盛也自说“读《易》髻山”(《江人事序》,《髻山文钞》卷下)。孙奇逢本人的《日谱》,记有孙氏己丑谋南迁,曾在苏门(辉县)与三无老人读《易》于闻啸楼——那应当已是易堂诸子翠微峰读《易》意兴阑珊的时候。

叔子在诗中说:“日月东西驰,静对如读《易》。”(《口占步友人欢白发韵为寿》,《魏叔子诗集》卷四)他的《论屯卦》一篇自记:“戊子、己丑之间,同诸子于翠微讲《易》,人日一卦……”(《魏叔子文集》卷二二)这几乎是可供想象诸子读《易》情境的仅有记述。尽管据季子说,李腾蛟著有《周易剩言》,藏于家,易堂人物中,“邃于《易》”的,或许只有邱维屏一人。

易堂中人更热中的,还是与文字(诗文、尤其是“古文”)有关的切磋、讨论,于此所承,也仍然是晚明会社遗风。李腾蛟曾说诸子“相值论诗文,彼此欢呼,有至鸡鸣漏尽,惊动客寝,犹未已者”(《书魏裕斋诗后》,《半庐文稿》卷二)。刊刻行世的三魏等人文集,几乎每文均附了评论,且多出自同人,我所读过的那一时期的文集中,殊不多见。评语多属褒扬,言之往往不免于过,据此可以想象诸子间的相互激赏。这类评论,固然再现了磋商、讨论的氛围,却也提示了作者“作文章”、评论者以之为“文章”的态度。事实上,魏禧、彭士望贡献于当世的,的确也是文章而非事功。

那个时候,当着士人决定避地以至避世时,作为摹写的蓝本的,除了上面提到过的田畴的故事,更有陶渊明的桃源故事。

金精山一带有泉名“桃源”,彭任的《桃源记》,记的就是此泉。叔子很乐意让人们相信,诸子在翠微峰成功地复制了“桃源”。他的《桃花源图跋》说:“桐城方密之先生世乱后尝僧服访予翠微山。山四面峭立,中开一坼,坼有洞如瓮口,伸头而登,凡百十余丈,及其顶,则树竹十万株,蔬圃、亭舍、鸡犬、池阁如村落,山中人多著野服草鞋相迎问,先生笑谓予曰:‘即此何减桃花源也。’”(《魏叔子文集》卷一二)他甚至没有忘记提示那个瓮口般的出口,无疑能令人联想到《桃花源记》中的“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云云;而“野服草鞋”,也应当是桃花源中人的装束。彭士望、魏禧毫不掩饰他们对于自己的这项创作的得意。

但田畴的故事只能演出在那个割据纷争的时代,凭借了政权的非统一性。至于桃源故事,本是寓言,到了本书所写这一时期,更没有了复制的可能。不惟易堂诸子,其他明遗民搬演这一故事,都不能不作因时因地的修改。一个毋庸讳言的事实是,翠微峰上人是要纳官税的,叔子本人就曾在《苟全居铭为彭立斋作》一诗的序中提到。季子诗中也提到了“官租”(《九日黎生于郑在山中同彭彦修及三儿俱有咏》,《魏季子文集》卷五)。此外可以相信的是,魏氏在宁都,得到了地方当局的关照(参看季子《与丁观察书》,同书卷八)。三魏甚至自觉地借诸政治权力作为安全屏障。下面将要说到的伯子的出而应世,也正出于此种考虑,对此,魏氏兄弟说得很坦然。他们原是热心用世的人,哪里会真的以“世外”自欺!“桃源”云云,不过作诗,本不必当真。

兵戈犹在眼,也不容诸子忘世。由叔子的《拥被》一诗看,至少在诸子山居之初,四野乱兵,百里营火,翠微峰正如孤岛,随时在威胁中。你的确也会想到,这些人避乱,何以不避入深山更深处,而要如此地逼近杀戮之地。下面将要讲到的“山变”,也证明了其地并不安全,随时可能遭遇来自山下的骚扰——至少在大乱未平的一段时间里。由此看来,最初的选择翠微峰,动机确也值得玩味。看来只能说,诸子虽避地而并不避世,其中的魏氏兄弟甚至无意远于乱世。

“易堂”虽则“九子”,随同避地的却另有其人。叔子曾写到邱氏族人邱而康,居“如斗之室,床灶横陈,敝席为门,风雨直入。兄因妹长,寄卧城头;翁避媳炊,立餐檐下”,易堂中人曾发起募捐,以图为邱氏“再营半室”(《为邱而康冠石造屋启》,《魏叔子文集》卷二〇)——“桃源”中人,竟“赤贫”至此。彭士望说翠微山居“最不利”者有三,其三即“最不利贫,无人力赀财馈运,难一日居”(《易堂记》)。诸子山居,所食所用均赖山外运来,“诸佣保杂仆,日运薪荷担自城至”;待僮仆搬运的,“米谷”外尚有“竹木诸器用”,与桃源中人的自耕自食何其不同。这样的桃源,确也非邱而康这等人所宜于居住。

仅仅摘取了诸子的片段文字,翠微峰上的“桃源中人”的确像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彭士望就曾写道:“每佳辰月夕、初雪雨晴,辄载酒哦诗,间歌古今人诗,辞旨清壮,慷慨泣浪浪下。或列坐泉栈,眺远山,新汲吹龠煮茗,谷风回薄,井水微漪。遇飞英坠叶缤纷浮水际,时一叫绝,几不知石外今是何世。”(《易堂记》)只要想到诸子多在贫窭中,就会觉得他们的上述行为,更像是在模仿时式。由年谱看,孙奇逢及其徒也曾于“筑险肄战之暇,神闲气整,倡和为诗歌”(《扫盟馀话序》),在我看来,不过文人故态而已。当然也证明了这些避乱者的生活确有余裕。

纵然如此,也仍不妨认为,孙奇逢与易堂诸子创作了其时成功的“避地”故事,只不过经了上述改写,蜕变成了与田畴故事、桃源故事不同的故事而已。正是那些处的改写,使得易堂九子式的“避地”成为可能。你由此又察知了魏氏兄弟性情中的“现实主义”;这品性即使在最诗意的创作中,也呈现了出来。不妨认为,易堂为遗民与现(清)政权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个标本。

李腾蛟有一方石印,印文为“方寸桃源”,说“凡世之治乱,生于人心”(《桃源说》,《半庐文稿》卷一)。叔子也说“善避乱者,不于桃源,在方寸之地”(《太平县王君暨继室张孺人墓志铭》,《魏叔子文集》卷一八)。这样看来,“桃源”更是一种心理状态。

当明清之际,遗民所能保有的,也只是“方寸桃源”的吧。

翠微峰也的确不是安全岛。据邱维屏说,顺治七年(庚寅)那年正月,即易堂诸人隐居翠微三四年之后,还有县里的“乱民”挟刃来索取财物(《天民传》)。孙奇逢及其徒众在双峰有过“守御”,甚至“鏖战”(参看《孙夏峰先生年谱》)。翠微峰则于顺治九年(壬辰),发生了所谓的“山变”(亦作“山难”)。

“山变”系由旧时“山主”彭宦发难。据近人所修《翠微峰志》,“翠微峰原系彭姓族山。顺治二年(1645)冬,宦将山卖给魏兆凤(魏禧父)家居”(第142页)。关于大清官兵剿灭“山贼”,彭士望、魏叔子均语焉不详。“山变”后魏氏兄弟对于此山权利的恢复,即应借助了当局的军事干预。值得注意的是,季子曾一再说到田畴借魏兵除“田贼”的故事,或许有助于推想魏氏兄弟处置类似事件时可能的态度。

易代之际对于缙绅的直接威胁,通常就来之于当地的“乱民”,而我们却只能透过缙绅的记述,经由他们的感受,来看其时在动荡中的、参与了动荡的“民”。那一时期士大夫在清兵、“义军”、“乱民”间处境之复杂,仅凭了忠义遗民传状,是不可能确知的。“乱民”,换一个角度,即“义民”,以至后世史家那里的“起义农民”。《翠微峰志》就称此“山变”为“农民起义军攻占翠微峰之役”(第5页)。

“山变”发生时,诸子不免蒙受了财产损失,并被迫避去。魏氏一度客居雩都(今于都)。至于“山变”后的易堂状况,诸子的说法却颇有出入。叔子说,“明年,伯子归自广,卒复之,诸子之散处者咸集”(《翠微峰记》);季子却说“自故山变后,饥驱离析,岁不四五聚首”(《同堂祭彭躬庵友兄文》,《魏季子文集》卷一六)。彭士望《易堂记》的说法与季子一致,说经此变故,虽魏伯子率其二弟再居易堂并招诸子,而“诸子既久隐穷约,被山难,贫益甚,散处谋衣食”,“仅时一过从”。还说:“自乙酉迄今庚子,十六年,多难,山城路数通塞,不时聚散,壬辰后遂散,不复聚。惟戊、己间聚最久……”看来“山变”或曰“山难”,的确是易堂历史的转捩点。情况也可能是,令诸子聚居的动机已渐渐失效,“山难”不过为酝酿中的解体提供了一个时机而已。由丙戌诸子翠微峰“读《易》”,到此已有大约六年,易堂维持的时间并不能算短暂。

避乱原是战时行为,待到环境渐趋平静,回复常态是自然的事。陈瑚移居蔚村,在顺治四年秋,三年后也就离去。南丰的程山与易堂的情况相似,据叔子说,曾同聚于程山的“五君子”,后来也因“离乱”而“散处”,“相去或数十百里,岁时不二三相见”(《赠程山五君子五十序》,《魏叔子文集》卷一一)。于此也可考察易代之际士人聚散之迹。三魏之父魏兆凤毕竟老于世故,他早就说过:“人于聚顺之下,不可不存孤孽之心。”(《魏徵君杂录》,《宁都三魏文集》)

毋宁说,“山变”导致了易堂在事实上的解体,同时开启了其象征化的时期。

那一时期,有遗民以非官方身分参与故明国史的撰写,或从事私家著述,无非在建构记忆,关于故国的、关于他们参与其间的当代史的记忆。在易堂魏禧、彭士望,这过程几乎是同步的——他们演出自己的历史,同时试图用了书写肯定它。叙事行为直接参与了对于人生意境的营造。他们在用述说构造历史时是如此热诚,以至自我想象与当下此刻的行为难以区分。令我感兴趣的,更是彭士望、魏禧有关易堂的叙事态度,他们那种经由记述为历史留一份见证的自觉。我甚至猜想诸子对避居地的着意经营,也为了拥有一方诗意空间,以便那段友情的展开。在这意义上,那些庐舍亭阁以至泉石花木,无不参与构成着剧情的有机部分。

你由其时士人的文字,往往能读出关于他们“在历史中”的自觉。或许应当说,所谓“易堂”,更存在于魏、彭的叙述中,在他们不断的回忆中,通体涂染的,是这两个人激情的色彩。

就“九子”的文字看,他们中最有群体自觉的,的确也是魏、彭。魏禧《里言》录李腾蛟语,说“叔子于易堂,犹桶之有箍”。在这两个人,易堂存在时间的久暂已无关紧要,那段生活对于他们的意义,已非时间所能度量。至于对于“群”的依赖,固然与有明一代的“党社运动”有关,也应出于板荡之际士人关于自身软弱的意识。叔子、彭士望始终不忘易堂结盟的初衷,以对易堂的不断回溯,示人以不改志,不背弃。在那些深情的叙述中,易堂已不仅是一个群体的符号,那是九个男子共度的一段岁月,是一种完整的生存情境。经由谈论易堂,他们自我认同、彼此确认,关于易堂的追忆,提示的是相互间的承诺、期许,彼此的精神呼应。

我却不免想到,叔子那种“桶箍”般对于群体的拥抱,是否也令他的同伴感到了不适?

叔子、彭任曾经谈论“有我”、“无我”,口吻很像道学之士(参看《魏叔子日录·里言》),季子论“我”,却别有旨趣;名其庐“吾庐”,也别有意味。诸子即使亲如兄弟,仍各有其“吾”。不如说易堂提供了在群体中各自保有性情的例子。季子之子魏世傚的书札就说,虽然九先生“共有其真诚”,却性情不一,彭士望的“气概”、林时益的“和雅”、曾灿的“无缘饰”、邱维屏的“通而介”、伯子的“快直”、叔子的“宽裕”、彭任的“恬淡”、季子的“刚毅”,“各有其所独至”(《答彭汝诚书》,《魏昭士文集》卷二)。这也是后辈眼中的“九子”。

易堂本是一个关系疏密不等、甚至志趣不尽一致的群体。其组成除了世乱这一外缘,作为基础的,毋宁说更是对于彼此人格的信赖。因而虽一“堂”中人,未必即是同道。由彭任的《草堂文集》,几乎看不出与魏氏兄弟、彭士望等人的精神联系,倒是不难感知他与程山谢文洊等的呼应。季子说《易》“同人”一卦,“圣人所以垂象设辞,乃在于不苟同。然则不苟同者,能不同,乃能大同”(《答山西侯君书》,《魏季子文集》卷八),或也可以用来作易堂注脚的?

“九子”与易堂的关系,确也有深浅的不同。

曾灿是“九子”中较为游离的角色。灿交游广阔,其人的游离也应因了那“广阔”。在易堂中,曾灿似乎从来不是主要角色,对此“堂”的态度也不像有多么积极。曾灿珍重与叔子的友情,却并不即以易堂为性命。

李腾蛟、彭任面目中庸,是任一群体都可能有的老成持重的人物,难得出现在前台,以其稳定而沉默,构成了群体的基本成分,令“中心人物”得以凸显的衬景、底色。在遗留至今的文字中,他们眉眼模糊,却正因了没有过于强烈的性情,成就了群体的性情。

无论曾灿,还是李腾蛟、彭任,对于那个短暂的会聚,都未必如魏氏兄弟、彭士望那样耿耿不忘,直欲什袭而收藏之,使永不磨蚀。那不过是他们的生涯中的一段插曲,固然温馨,生活中却有更实际的事务需要应付。

同类推荐
  • 人生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人生小语(少男少女文摘修订)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狄金森的一天

    狄金森的一天

    那日早上出门,随手拿了小开本的《狄金森诗选》(64开本,硬精装,江枫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装进外衣口袋。这本诗集大约是五六年前,从旧书店买到的。当时就读了,后来因为给一个儿童杂志写文章,还想过推荐其中几首诗。现在重读,除了个别篇目还能想起初读时的心情,多数诗篇竟像初读,不断产生意外的惊喜。一自然总体来说,狄金森(EmilyDickinson,1830—1886)的诗,写得短小精悍,意味隽永。她不像惠特曼(WaltWhitman,1819-1892)那般浩荡宏阔,相反,笔触总是很小——但诗意并不因此而小,或者单薄。
  • 赵树理小说散文集(山药蛋派经典文库)

    赵树理小说散文集(山药蛋派经典文库)

    新文学运动以来、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产生的代表马克思文艺中国化、社会主义文学新方向的极其重要的中国文学流派,为中国文化建设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至今仍有深厚而远大的文学意义和现实意义。《山药蛋派经典文库》是向文学经典致敬、文化强省立证,力求将其打造为彰显山西文化形象的一张顶级名片。
  • 《学记》管锥一得

    《学记》管锥一得

    这本小册子是我们工作站全体成员在教育论研读活动中研读《学记》的结晶。
  • 采集种子的人

    采集种子的人

    本书是反映“时代楷模”钟扬生平事迹的纪实文学作品。钟扬是复旦大学教授、博导,在植物学、生物信息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他曾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为了收集种子,他跑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多次跑到最偏远艰苦的地区——西藏。2017年9月,钟扬不幸遭遇车祸逝世,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热门推荐
  • 宠妃不可为

    宠妃不可为

    秦可为与慕容修的相遇,只是因为一个帮忙。秦可为答应帮自己闺蜜去楼下买午饭,被车撞死,穿越了。慕容修答应帮自己皇兄护住心爱的女人,将秦可为,娶了。婚后,他日日称她为‘爱妃’,私下却让她干着保姆加管家的活儿。“慕容修,你不要太过分!”慕容修眉头轻轻挑动,进了谁家门便是谁的人,这身份他可不承认。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二次元的网吧老板

    二次元的网吧老板

    身为史上最强的网吧老板,李洋的心情并不算很好。“为什么老给我这些稀奇古怪的任务?”【任务一:前往火影世界,吃掉外道魔像!】【任务奖励:永久开启火影世界通道,网吧可接待火影世界的客人。】在穿越之前,李洋有点懵:“喂喂,这个任务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劲?”《网吧群》1-0-9-3-3-6-6-7-9
  • 凭阑意

    凭阑意

    到底是该带着暮姓一生循规蹈矩,金尊玉贵的活着还是做个快意人间,潇洒自如的叶家公子。她不知道自己该如何选,亦不知上天给不给她这个选的机会。恍惚间她记起有一个人说,若是这般难选,便同他姓。他陪她从二两热面到琼浆玉液。任时间天涯之大,他也随她看尽“长安花”.
  • 惊魂生死情

    惊魂生死情

    生命只剩下一周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为悲催的事件。本故事讲述的是一位大学才子,研究生毕业即将步入社会,在体检时却被发现感染血液疾病,生命只剩下七天时间。在这七天时间里,他绝望、彷徨、反思,经历了人生中一场巨大的生死考验。直到第七天时,他的室友才揭开了让他经历生死大考的惊险一幕……
  • 太子殿下在线傲娇

    太子殿下在线傲娇

    本该嫁给神医族少主走上人生巅峰,谁知半路杀出个太子殿下把她劫走,回来以后发现神医一族已经大举搬迁。阴差阳错之下被卖到宫里又叒遇到太子殿下。太子殿下说了她再靠近一步就把她杀了,然后东宫众人便听见雷一般打脸的声音。太子殿下还说了绝对不会看她一眼,然后又表示:真香!萌系少女VS傲娇太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雨漫倾城

    雨漫倾城

    这是一部以男主视角来写的悲伤小说,他在雨季里遇到女主,从而开启了她一生的悲伤。小茜对她说:如果你告诉我林楠的死因,我愿以一身囚衣换他平安释放。站在真相面前的她,为了遵守一个痛苦的约定,半生尽毁,面临艰难的选择,最后,她扒开用痛苦和泪水掩埋掉的伤疤,揭开她的伤痛给小茜看,她们是如何这样伤害一个无辜的女孩儿。作者为鹤岗作家协会会员。
  • 当我进入了游戏世界

    当我进入了游戏世界

    从“天”而降的车祸将我撞入了异世界里。啊咧,这里可比地球有趣多了,只是为什么,越看就越觉得这里像是游戏世界呢。
  • 重生之时代宠儿

    重生之时代宠儿

    九十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地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时代英雄,有道是时势造英雄,有很多人因此被时代的浪潮所推动,成为了那人人敬仰的时代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