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65400000005

第5章 绪论(2)

[14]胡明扬:《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中国语文》1981年第5、6期。

[15]方梅:《北京话句中语气词的功能研究》,《中国语文》1994年第2期。

[16]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第20~45页。

[17]徐晶凝(《现代汉语话语情态研究》,北京,昆仑出版社,2008)认为,情态表达与时体表达相互渗透,并且这是一种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徐文观点可为本书辅证。

[18]李佐丰:《古代汉语语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第216~252页。

[19]吴福祥:《从“VP-neg”式反复问句的分化谈语气词“麽”的产生》,《中国语文》1997年第1期。

[20]郭锡良:《先秦汉语语气词初探》,《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989年第1期。

第二节前人之研究:成绩、不足与当前研究的课题

一、《马氏文通》之前的语气词研究

注重虚词研究向来是中国语文学的传统,自汉以降,有关虚词研究的成果不可谓不多,作为虚词一类的语气词自然也不例外。

许慎《说文解字》中有如是训释:“矣,语已词也。”“只,语已词也。”“乎,语之余也。”“哉,言之间也。”“兮,语所稽也。”这是什么意思呢?段玉裁注解道:“‘已、矣’叠韵,‘已’,止也,其意止,其言曰‘矣’。”[1]又“‘乎、余’叠韵,意不尽,故言‘乎’以永之。”[2]又“锴云:‘哉为间隔之词’,按:如锴说,则必句中乃言‘言之间’,岂句末者?非耶,句中‘哉’字皆可断句,凡两者之间曰‘间’,一者之竟亦曰‘间’,一之竟即两之际也,言之间歇多用‘哉’。”[3]又“‘兮、稽’叠韵,稽部曰:‘留,止也。’语于此少驻也,此与‘哉,言之间也’相似。”[4]由此可知,许慎对语气词的理解大致有两点:①语气词是用来煞句的,即“语已词”;②语气词能传达言者之意,即如“语之余”“语所稽”等。许慎对语气词的分析反映了汉代学者对语气词的认识水平。惜乎许慎对语气词的语气义论述过于简单,这似乎也影响了后代学者;或者说,后代学者更多关注的是语气词的煞句功能。如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将语助分为三类:“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首唱;‘之’‘而’‘于’‘以’者,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发端之首唱”大致对应于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句首发语词;“札句之旧体”对应于介词、连词;“送末之常科”对应于语气词。《马氏文通》对刘勰的这一段话有一个解释:“送末者,即结煞实字与句读之谓也。故古人谓助字为语已之辞,所以别于连字为句端之辞也。”[5]又如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焉,若送句及助词,当音矣愆反。”(《音辞》)又“邪者,未定之词。”(《音辞》)又“也,语已及助句之辞,文籍备有之矣。”(《书证》)汉代以来的学者多将语气词称为“语已词”,但是“语已词”这一术语并没有沿用下来,这一方面反映了经学家们在注释文句时训释术语的不够科学精确,故而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煞句并不是语气词的唯一功能。

至唐代,柳宗元首次提出助字这一名称,并将之分为疑辞和决辞两类。他在《复杜温夫书》中云:“但见生用助字不当律令,惟以此奉答。所谓‘乎’、‘欤’、‘耶’、‘哉’、‘夫’者,疑辞也;‘矣’、‘耳’、‘焉’、‘也’者,决辞也。”柳氏的分析当然有不够精当之处,如他认为“哉”“夫”有传疑功能等,但是他的助字之疑辞、决辞二分法却为后人所继承,如《马氏文通》就将助字分为传信、传疑两类。

客观而言,从汉代至唐代对语气词的认识、分析与我们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的研究相差极远,甚至连严格意义上的语文学的阐释也说不上,他们更多的是从作文的角度来分析语气词的作用及运用语气词的技巧。如刘知幾在《史通·浮词》中所说:“夫人枢机之发,亹亹不穷,必有徐音足句,为其始末。是以伊、惟、夫、盖,发语之端也;焉、哉、矣、兮,断句之助也。去之则言语不足,加之则章句获全。而史之叙事,亦有时类此。”虽然谈不上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研究,不过他们对语气词功能的认识却基本正确:一是煞句;二是传信传疑(即表达语气)。元代以来,有几本虚词诠释的专著在语气词研究方面成绩就较大了,如卢以纬的《助语辞》、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

卢以纬的《助语辞》注意区分不同语气词语气义及语气色彩的细微差别,如他谈到“也、矣、焉”时说:“是句意结绝处,‘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亦自别。”[6]又在谈到“尔、耳”时说:“‘尔’,语辞,凡句以‘尔’字结者,皆有悠扬之致。‘耳’,语已辞,语气较‘尔’字觉陡峭。”[7]卢氏的“意平”“意直”“意扬”“语余声”等说法现在看来似乎过于迂曲,不够准确,不过能注意到不同语气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却是《助语辞》的一大优点。《助语辞》还有一个优点就是注意到了同一个语气词在句中位置不同功能也不同。如说道:“‘乎’字,多疑而未定之辞,或为问语,只是俗语‘么’字之意。‘欤’字、‘邪’字,为句绝之余声,亦类‘乎’字之意,此三字,有如对人说话而质者……句中央着‘乎’字,如‘浴乎沂’之类,此‘乎’字与‘於’字、‘夫’字相近,却有咏意。”[8]又如说道:“‘哉’,句绝而有嗟叹之意,又有如《尚书》‘禹曰:俞哉’!《左氏传》‘公曰:诺哉’!却是口以为然心不以为然之意。在句中,如‘贤哉回也!’‘君子哉若人!’直是叹其人之果贤果君子。更有‘矣哉’‘也哉’‘乎哉’‘者哉’之类,文各有旨,宜随所指而味之。”[9]

袁仁林的《虚字说》提出了“神情声气”的观点。如“前之请业于师,师曰:‘虚字无义。’后之更端于弟,弟亦曰:‘虚字无义。’夫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10]。又如“凡书文发语、语助等字,皆属口吻。口吻者,神情声气也。当其言事言理,事理实处,自有本字写之;其随本字而运以长短、疾徐、死活、轻重之声,此无从以实字见也,则有虚字托之,而其声如闻,其意自见。故虚字者,所以传其声,声传而情见焉”[11]。“神情声气”说用于语气词较为妥当,遗憾的是他将这一观点用于所有的虚词,就失之偏误了。总的来说,他对语气词的分析多有精辟之言。如以下一段话:“语已之辞,不过随语带其声以见意,其所带之声,或足之、或拖之、或顿之、或撑之……语意籍是声以圆成,而非此声气之中即具有语意也。在注疏中,往往随文立诂,即以语中之意为解,读者当善观之。不然,几何不此通而彼窒乎?”[12]指出对虚词的解释不能随文立诂,不能以语中之意为解,这正是他看到了前人之失误所在。惜乎后来许多学者在研究语气词之时,仍常犯“以语中之意为解”的毛病,这些我们在后面还要提及。袁仁林还注意到了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通语与方言语辞的不同,这些都难能可贵。如“盖说时为口吻,成文为语辞,论字为虚字,一也”[13]。又如“盖今人只求之于雅,而不求之于俗,故下一半都晓不得。观《朱子》求俗语,乃知《诗》中‘乎而’、‘只且’、‘也且’等合声,皆当时俗间有此,不过拖沓其声以申意耳”[14]。又如“盖虽在寄棘戎虏之乡,鸟言舌之俗,亦少口气不得。当其掉舌之时,何尝有‘焉’、‘哉’、‘乎’、‘也’等字”[15]。可惜这些见解散于书中,加之表述偏于简单,未能引起后代学人的足够重视。

刘淇的《助字辨略》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对语气有关的词作了详细的分类,并多是从功能意义的角度划分,如分断辞、疑辞、咏叹辞、发语辞、语已辞、顿挫之辞等。他的分类有不够准确之处,如将“信”“必”等副词与“也”“矣”等语气词都归入断辞,见到了它们的同(可表达语气)却未见它们更大的不同(句法功能及位置不同)。二是注意到了一些较晚出的语气词,如“麽”“个”等字。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虚词训释的集大成之作,对语气词也有不少论述。不过王氏对不同语气词的语气功能区分不够,如解释“邪”时说:“‘邪’犹‘欤’也、‘乎’也……‘邪’犹‘兮’也……‘邪’犹‘也’也。”[16]这属于互训,有点将语气词的功能划一了。再如解释“也”时说:“‘也’犹‘焉’也……‘也’犹‘矣’也……‘也’犹‘者’也……‘也’犹‘耳’也……‘也’犹‘兮’也……‘也’犹‘邪’也、‘欤’也、‘乎’也。”[17]一个“也”字就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的语气功能。从王氏的训释可以看出,他对语气词的分析正是犯了袁仁林所说的“以语中之意为解”之毛病,或者说过于强调语气词的结句功能,而忽视了语气词的语气功能,加上对汉代以后的语气词罕有论及,这样,虽然王氏在虚词的训释方面成就很大,但是在语气词的认识及分析上反而不如袁仁林等。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论及过语气词,但成就不大,此处不赘述。

纵观汉至清代的语气词研究,有这样几个主要特点:①为解经、作文服务。语气词是一个语法范畴,但是由于研究者缺乏现代语言学的素养,对语气词的地位重视不够,也没有专门的名称。柳宗元提出了“助字”这一术语,可惜未作科学的界定,后人在使用“助字”这一术语时,所指范围也或大或小;如卢以纬在《助语辞》中就把相关的语气词或称为“语助”,或称为“语辞”“助声”“语余声”等,其他人也大率类此。而前人对语气词进行说解,其主旨也多在解读经文以及如何准确、生动地运用语气词。②重文言轻白话、口语。语气词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系统,不同时期的系统也有差异,但是研究者主要关注的是先秦至两汉的文言语气词系统,而忽视六朝、唐、五代以来白话口语里的语气词系统。③对语气词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显得零散,往往注重单个语气词的训释、描写,而轻忽语气词的功能解释,缺乏历时观念。④科学性不够,对语气词的解释随意性较大,这源于当时语法研究水平的低下,或者说古人语法观念的缺乏。

二、《马氏文通》出版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气词研究

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语气和语气词研究肇端于《马氏文通》。在该书中,马建忠确立了语气作为一种语法范畴的地位,语气词也单列为一类词(马氏在书中称作“助字”),讨论得非常详细。马氏继承了柳宗元的传信、传疑二分法,不过他也认识到了语气词所助语气的复杂性,所以又说:“二者固不足以概助字之用,而大较则然也。”[18]在虚字卷之九,马氏共讨论了传信助字“也”“矣”“已”“耳”“尔”“焉”“者”;传疑助字“乎”“哉”“耶”“欤”“诸”“夫”;另外还讨论了合助助字(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语气词连用或同现)。

《马氏文通》的助字(语气词)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①注重比较。如“‘也’字所以助论断之辞气,‘矣’字惟以助叙说之辞气。故凡句意之为当然者,‘也’字结之,已然者,‘矣’字结之”[19]。这一论断至今都是公论。②注重联系句式。如“故句有助动字为坐动者,概煞‘也’字,而‘可’‘足’两字最习用也”[20]。又如“凡‘况’字冠乎句首,往往助以‘乎’字,盖句内皆有含蓄之语”[21]。这类分析在《马氏文通》中比比皆是,也为后人所吸收。③不区分时间因素,将先秦至唐的文献都处理成泛时的语料。看到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可是仍不区分历时语料,这点招致了后人的诸多批评。总的来说,《马氏文通》的语气词研究瑕疵并存,宋绍年的评价比较公允,可以参考。[22]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马建忠在分析六个传疑助字时认为:“六字所助,句读中之动字耳。”[23]这就牵涉到语气词的层次了。现在通行的观点是认为语气词独立于句子意义和结构之外,传达的只是说话人的主观情绪、语气;但宋绍年却肯定了马氏的说法[24],看来语气词的句法层次问题仍有探讨之必要。

同类推荐
  •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

    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城市老龄社会政策日益引人关注。《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演进及挑战》以城市人口年龄结构变迁为线索,梳理了在老龄化程度不同的社会环境下老龄政策的演变历程,进而分析现行老龄社会政策的创新点及局限性,展望高度老龄化社会来临时城市老龄社会政策的发展趋势。
  •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春色:改变农民命运的实验

    除了田园诗人陶渊明对我的影响,让我向往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情画意外,大学时期我曾担任过农村的扫盲教员,上世纪60年代又曾在农村担任过两年的“驻社干部”,“文化大革……
  •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法规的规定作为依据,积极体现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效用。本书没有一开篇就介绍各类具体公文的写作与格式要求,而是用比较多的文字讲述了公文的含义、作用以及特点、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了这些文字,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夯实公文写作的基础。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之后,再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起草格式,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

    季羡林先生不仅是我国的著名学者,而且是大翻译家。他精通多种外语,译著丰富,在长期的翻译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很多独到而精辟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季羡林谈翻译(典藏本)》精选了季羡林先生谈翻译的文章,生动有趣,活泼精炼,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对学习外文和从事翻译工作的读者有所帮助。
  •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本书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概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多样性、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的履行与国内立法等。
热门推荐
  • 仙侠世界凡人传

    仙侠世界凡人传

    不一样的仙侠故事,讲述不一样的修仙人生。我只是一个凡人,为什么要让我面对这一切。妖魔异兽,符箓阵法,爱恨情仇。这就是仙侠的世界。
  • 假装机甲

    假装机甲

    一场至关重要的机甲比赛在即,身为“战·武”战队主力的齐姗却在比赛前经历了齐云飞的无情,欧小小和钱昭的双重背叛,她是否能够承受住打击?面对赛后人生她又该何去何从?一个普通的假期后,石柯女友忽然主动切断与石柯的联系,似人间蒸发般无从联系。在寻找的过程中石柯捡到了一个“尸体”至此开启了他跌宕起伏哭笑不得的人生模式。
  • 贵妻难宠

    贵妻难宠

    亲眼见到母亲被父亲杀死并分尸之后,铃原性情大变。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大喊大叫。大人们都说铃原的魂是被她死去的妈给吃了。没人能走进她的世界,也没人敢走进她的世界。从那天起,铃原的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失去记忆的小男鬼;被货车碾死的孕妇;神经质的闺蜜,变态的占有欲......只因为铃原能够看到他们,所有的一切都毫无预兆的发生了
  • 零日传说1:遗忘鸟涅槃

    零日传说1:遗忘鸟涅槃

    高三少年白凌霄偶然遭遇异兽袭击,被校花叶乔救下,自此他有了选择:是继续在这熟悉的世界过一尘不变的生活,还是触碰这个世界背面的真相?在好奇心的驱使和好友沈放的鼓动下,白凌霄选择了后者。但事情开始脱离他的想象,重重危机仅露出冰山一角,更大的隐秘还潜伏在海面之下。异兽猎人的责任并非儿戏,这是一条选择了就不能回头的路,是关乎生死的战场和赌上性命的战斗!
  • 隐秘花园

    隐秘花园

    本书收录《井底之蓝》《角色》《萤火虫》《甜酒酿》《炖生敲》《五脚黑旋风》《隐秘花园》《抄表记》八篇小说。苏童说王啸峰的苏州屋檐下的故事,多少有些湿气。真真假假的苏州传说、神鬼故事,通过王啸峰特有的穿插式叙事,交错跃于纸上,茫茫然不知所处,更不知这是真实还是虚幻的城市。小说中的湿气,表面上凉至肺腑,读后却能心生暖意。这是属于他的梦,属于他的苏州,属于他的探索和表述。精美中的粗陋、平和中的执拗、完美中的缺陷,人和景都是矛盾综合体,这种矛盾始终贯穿在作品中。
  • 紫灵战神

    紫灵战神

    龙川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远看西北三千界,势压江南十二州,好景一时看不尽,天缘有分再来游。群:545582175
  • 尚书(全集)

    尚书(全集)

    《尚书》又称“书”或“书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政治文献汇编类史书,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学者补充进去的,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其中,“虞书”是虞舜(五帝之一)在位时的政治文献汇编,“夏书”是传说中夏代的政治文献汇编,“商书”和“周书”则为商代和周代的政治文献汇编。本书以六种文体划分,分别为典、谟、誓、诰、训、命。每一篇都包括了原文、注释和译文三部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 做自己的色彩搭配师:完美生活不容忽视的色彩搭配技巧

    做自己的色彩搭配师:完美生活不容忽视的色彩搭配技巧

    《做自己的色彩搭配师:完美生活不容忽视的色彩搭配技巧》(作者若水)从衣服、妆容、家居、健康饮食、心理等方面为读者详细介绍了成为色彩搭配师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技巧,能够让广大女性自己担任自己的色彩搭配师,让自己因为色彩的合理配搭而增添更多美感。你想摆脱不 懂色彩搭配的窘境吗?那么《做自己的色彩搭配师(完美生活不容忽视的色彩搭配技巧)》就是你最好的选择!
  • 我们新三届

    我们新三届

    正美好的背后藏着丑恶,善良的背后躲着阴谋,纯真的背后守着无知,爱情的背后盯着贪婪……王昕朋在他的新著《我们新三届》中,用真实的故事、简朴的文字、复杂的情感,深刻地透析了那一段独特的历史片刻,完整细腻而又多元立体地呈现了那一群独特的中国人。
  •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鬼帝绝宠:皇叔你行不行

    前世她活的憋屈,做了一辈子的小白鼠,重活一世,有仇报仇!有怨报怨!弃之不肖!她是前世至尊,素手墨笔轻轻一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天下万物皆在手中画。纳尼?负心汉爱上她,要再求娶?当她什么?昨日弃我,他日在回,我亦不肖!花痴废物?经脉尽断武功全无?却不知她一只画笔便虐你成渣……王府下人表示王妃很闹腾,“王爷王妃进宫偷墨宝,打伤了贵妃娘娘…”“王爷王妃看重了,学仁堂的墨宝当场抢了起来,打伤了太子……”“爱妃若想抢随她去,旁边递刀可别打伤了手……”“……”夫妻搭档,她杀人他挖坑,她抢物他递刀,她打太子他后面撑腰……双重性格男主萌萌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