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500000026

第26章 孝与家庭伦理——以孝齐家(9)

3.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贺氏

宋代兖州有一户平民媳妇贺氏,邻里叫她“织女”。贺氏的丈夫外出经商,常年往来于郡城之间。贺氏为新妇时,丈夫就在外面养了别的女人,经常好几年才回一次家,回来后住不了几天又走了,从不接济家里一个钱。贺氏知道这件事后,每当丈夫回家,殷勤侍奉,丝毫没有不快的颜色。丈夫心中不免有些惭愧,可仍旧无缘无故地辱骂贺氏。婆婆年老多病,贺氏便给人家织布接济家用,挣得的工钱如数交给婆婆,宁可自己挨冻受饿。婆婆和儿子一个鼻孔出气,天天虐待她。贺氏生怕老人生气,更加毕恭毕敬,低声下气,讨她喜欢。丈夫变本加厉,时常把情人领到家里,贺氏按照“不妒为妇之美德”的古训,对她以妹妹相称,毫无嫉恨。贺氏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恭顺丈夫,孝敬婆婆,苦苦撑了二十多年。

封建孝道的压迫和摧残,淹没了妇女的独立意识、抗争精神和理想追求。面对糊涂的婆婆、残暴的丈夫,贺氏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孝敬公婆,顺从丈夫,操持家务,忍受丈夫、婆婆的打骂虐待,她认为这就是她的全部人生和全部生活。贺氏也是古代千千万万个这类媳妇的缩影。

四、白头老翁摩孙顶——祖孙隔代亲

中国是个宗法社会,祖先、子孙在人们心目中是最重要的。一个家族,祭祀恨不得上及几十代先祖,生子则祈求子子孙孙没有穷尽。按说,上到高祖,下到玄孙,就可以了,古代叫“六世亲属竭矣”,“六世亲尽无属名”。可后来仍没完没了地排序,以至于形成中国老百姓常说的“祖宗十八代”。十八代一般解释为自己的上下各九代宗族成员,向上是: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向下是: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这叫“子子孙孙引无极,世世昌盛长无穷”。

作为家庭伦理的祖孙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祖父母对孙子、孙女的疼爱,包括遗子孙以田宅财产,遗子孙以清白,为子孙积阴德,言传身教等,也包括从孙子们那里享受到的天伦之乐。二是孙子、孙女对祖父母的尊敬和孝养,这与子女孝养父母相同。

(一)“君子抱孙不抱子”

父亲在儿子面前是严厉的,很少有亲昵的举动,但在孙子面前,却是慈祥的。《礼记·曲礼上》讲:“君子抱孙不抱子。”《白虎通·五行》也讲:“君子远子近孙,何法?法木远火近土也。”看到这句话,马上想到现在的“隔代亲”,眼前自然会浮现出爷爷乐呵呵地抱着孙子,或者是领着孙子遛弯的画面。许多上了年纪的父母也都会催促自己的子女赶紧结婚生孩子,好早点抱孙子。其实,“君子抱孙不抱子”另有含义。

古代父母去世,安葬完毕,要用桑木为死者制作木主(灵牌),称作“虞主”,进行三次祭祀,称作“虞祭”、“三虞哭”。先秦时的虞祭要迎尸入门。“尸”是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一般以死者的孙子充当。因鬼神听之无声,视之无形,“故座尸而食之,尸饱若神之饱,尸醉若神之醉”。祭祀宗庙也要选尸。“尸位”、“尸位素餐”即由此而来。

《礼记·曾子问》说:“祭成(成年人)丧者必有尸,尸必以孙。孙幼则使人抱之,无孙则取于同姓可也。”还有一种解释说,“抱孙”实际上是“抱于孙”,就是说孙子抱着亡故祖父的虞主接受祭祀。“君子抱孙不抱子”,就是因为孙子将来能当祭祀自己的“尸”。

“祭者,教之本也”。虞祭立孙为“尸”,还是古代一种孝的教育形式。《礼记·祭统》讲:“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父北面而事之,所以明子事父之道也,此父子之伦也。”就是说,让孙子代表死者接受祭祀,这个孩子就可以切身体会到父亲对爷爷的感情,从而知道将来如何对待自己的父亲。这样,孝道就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下来了。

(二)含饴弄孙——祖孙之间的天伦之乐

与“君子远其子”的严敬父子关系相反,祖父和孙子间的关系是十分亲近的,东汉明帝马皇后讲:“吾但当含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含饴弄孙”指祖父母用麦芽糖逗着孙子玩,从中享受天伦之乐。清朝画家焦秉贞曾作过一幅《含饴弄孙》的画,就是以马皇后为题材创作的。现藏故宫博物院。画中一个老人含着糖逗孙辈们玩,几代同堂,其乐融融。遗憾的是,现代祖父母、外祖父母四个人才能摊上一个孙辈,这种天伦之乐大打折扣了。

东晋王羲之“率诸子抱弱孙,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就是一种祖孙间的天伦之乐。

东晋名将王镇恶五月五日生。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此时出生的人,长大后男害父,女害母。家人想把他出继给别人,祖父王猛说:“此儿非常,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此儿亦将光大我家门户。”为孙子取名“镇恶”。后来,王镇恶果然成为东晋的一代名将。

据《明外史·薛瑄传》载,薛瑄出生时肌肤透明如水晶,五脏六腑都能看得见。母亲吓坏了,想把他抛弃。祖父听见孙子的啼声,说:“此儿体清而声宏,必异人也。”后来,薛瑄高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翰林学士,成为明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河东学派的创始人。

明朝诗人陈献章“家有良田二顷”,亲自参加耕种。长子陈景云生子,为嫡孙取名曰“田”,并写《命孙田》诗:

新开斥卤走通川,剩种乌穧益税钱。

士不居官终爱国,孙当从祖是名田。

幸生天下承平日,屡见人间大有年。

从此不须忧俯仰,茅斋向暖抱孙眠。

诗的大意是说,新开垦的盐碱地一直通到江边,多种庄稼缴纳赋税。读书人不当官却爱国,孙儿应当继承祖业以“田”作名字。有幸生在太平盛世,屡见五谷丰登。从此不必与时俯仰,在温暖的茅屋里抱着孙儿睡觉。

看来,祖父不仅从孙儿那里获得天伦之乐,还对孙儿寄托着无限的爱和建功立业、光大门户的殷切期望。

(三)古代“孝”的代表作——李密的《陈情表》

西晋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山)人李密,刚生下四个月父亲去世。年四岁,母亲又改嫁,祖母刘氏含辛茹苦把他养大。长大后,李密在蜀汉政权中任郎官。他感念祖母的鞠养之恩,对刘氏照顾得无微不至。祖母有病,李密衣不解带,亲尝汤药,不离左右。蜀汉灭亡后,晋武帝召李密到洛阳任太子洗马。当时祖母已经96岁了,李密一听要离开祖母,到千里之外的洛阳当官,悲痛万分,断然拒绝了晋武帝的征召。

李密为祖母辞官,自然表现了他真诚的孝心,然而让他千古留名的却是他为辞官写给晋武帝的《陈情表》。文中说,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而报养刘(祖母)之日短也”。晋武帝看了,为李密的一片孝心所感动,同意他暂不赴召。直到祖母去世,服丧完毕,李密才应召出仕。

李密的《陈情表》感情真挚,词意凄恻婉转,催人泪下,被后世奉为孝的代表作和读书人做人、作文的典范。民间有读李密的《陈情表》不落泪,即为不孝的说法。

(四)原谷谏父,刘殷辞官

有时候,孙辈的孝比子女更温暖人心,有的孙子比儿子更孝。南朝南阳有个宗元卿,为祖母所养大。祖母有病,宗元卿在外地就心痛,祖母大病他即大痛,小病则小痛。乡里称他为“宗曾子”,说他像曾参一样。这样与祖母有心理感应的孙子,能不孝么?

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东汉武氏祠画像石中,有一“孝孙原谷妙语救祖父”的画面。据《太平御览》卷五一九《宗亲部九》引《孝子传》载:原谷的祖父年老了,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15岁的原谷劝谏父亲说:“爷爷抚养儿女,一辈子勤俭度日,怎么能因为老了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奔向了野外。原谷跟在后边,见父亲将爷爷扔到野外后,他又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你带这凶具回来作什么?”“留着,等将来你们老了,好用它来扔你们。”父亲又是惭愧,又是后怕,赶紧把老人接回来奉养。

上述那个西晋刘殷,不仅孝敬曾祖母王氏,感天而得堇、粟,还为奉养曾祖母而多次辞官。刘殷7岁丧父,居丧悲哀超逾礼制,服丧三年,从不露齿而笑。刚成年,就精通经史,文章诗赋无不备览。郡中任命他为主簿,州中征召他为从事,他都以家中无人供养曾祖母王氏为由,推辞不就任。后来,齐王司马攸征他为掾吏,征南将军羊祜召他任参军,都被他推辞了。王氏去世时,刘殷夫妇悲哀损伤身体,几乎丧命。

(五)殷亮断指剪发自誓,刘审礼负祖母避乱

《新唐书·殷践猷传》载,唐朝澄城县丞殷寅不幸得病,临终挂念老母萧氏含恨去世。入殓时,殷寅的儿子殷亮“断指剪发置于棺中”,对着死去的父亲发誓,一定承担起侍奉祖母的责任,让九泉之下的父亲放心。后来,殷亮牢记自己的誓言和责任,把祖母萧氏服侍得十分周到,人们交口称赞。后来祖母有病,殷亮细心护理,“不脱衣者数年”,引来一对白燕在他家屋檐下筑巢。后来殷姓的家族成员纷纷以“白燕堂”为堂号,传承着殷亮的孝道。

徐州彭城(治今江苏铜山)人刘审礼,年少丧母,由祖母元氏抚养长大。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年少的刘审礼自家乡背着祖母渡江避乱,一路吃尽苦头。唐朝建立,天下太平,他又带着祖母西入长安。祖母如果有病,他就亲尝汤药,精心护理。祖母激动地说:“孙子孝顺,对我体贴入微。每当我想到这一点时,心里就高兴,老病根就觉得好多了。”

(六)朱娥舍命救祖母,王璧探视百岁祖

宋代越州上虞(今属浙江)有一个叫朱娥的,母亲早亡,祖母将她养到10岁时,里中有个人名叫朱颜,和祖母发生冲突,持刀要杀死祖母,全家惊恐异常,纷纷逃离。朱娥冲到祖母前边,用身体挡住祖母,用手拉住朱颜的衣服,大声呼号说:“我宁肯让你杀了我,也不能让你杀我祖母!”祖母因此得救,而朱娥被砍了几十刀,手还紧紧挽着朱颜的衣服。朱颜狂怒至极,一刀又割断了她的喉管。此事传开后,朝廷为表彰朱娥的孝行,诏赐粟帛。后来,会稽令董偕为朱娥立像于曹娥庙中,人们把她和孝女曹娥并称“二贤”。

明朝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王璧在京师为郎署,百岁的祖父在家乡黄岩,题诗于墙壁:“若使来看百岁祖,何妨迟作十年官。”王璧听说后,赶紧请假回家探望祖父。朝廷得知此事后,予以嘉奖,并给其假探亲。

上述以不同方式孝敬祖父母的子孙们,都表达了他们对祖辈真挚的感情和孝心,都应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

(七)清宫里的祖慈孙孝

俗话说:“家贫出孝子”,其实也不尽然,清朝孝庄太后与康熙的祖孙情,不仅显示着血缘亲情的珍贵,而且系结着清王朝的安危盛衰。

孝庄太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清军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福临的生母,康熙皇帝的祖母。作为太后,她是运筹清宫,稳定清初统治的政治家。作为祖母,她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

顺治十一年(1654),福临的佟妃生下一子,取名玄烨,即后来赫赫有名的康熙帝。按照清宫规定,皇子出生要由保姆和乳母喂养,但孝庄太后唯恐小皇孙受到委屈,专门派了自己的侍女苏麻喇姑协助照看。她不仅关怀、呵护玄烨,而且更注重教育、培养他。玄烨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祖母对他的饮食起居、言谈举止就有了严格规定,并进行训练培养。康熙自己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就遵行祖母慈训,凡饮食、走路、言语皆有矩度,即使平常独处,也不敢越轨,稍微失态就加督责,因此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一次,6岁的玄烨向顺治皇帝请安后,认真地说:“我长大了,一定要效仿父皇,勤勉治国。”玄烨能有如此的雄心抱负,与祖母潜移默化地影响是分不开的。

由于祖母的言传身教,玄烨自幼便对读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养成了严谨治学的态度。玄烨7岁的时候,开始学习儒家典籍,诵读经书。读书已成为玄烨童年生活的主要内容。一次早饭后,玄烨立即捧起一本厚厚的典籍,聚精会神地读起来。到了午饭时间,保姆连叫了数次,他仍沉浸在书中。保姆被迫去拿他手里的书,趁他吃饭的时候,又把书藏起来,让他多休息一会儿。见此情景,孝庄太后既高兴,又心疼,她抚摸着孙儿的头,用责怪的口气说:“哪有像你这样贵为天子,却像书生赶考一样苦读的呢?”

顺治十八年(1661),福临去世,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8岁的玄烨登上皇位。孝庄太后殷切希望玄烨尽快成熟起来,把很大精力放在培养他的执政能力上,使他很快成为一位励精图治的明君。

祖母呵护、栽培孙儿,孙儿孝敬祖母。康熙皇帝虽日理万机,但每日下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慈宁宫向祖母请安。即使在南巡途中捕得鲜鱼或在围猎时获取野珍,他也会以最快速度送给祖母。

有一次,孝庄太后患病,思念嫁到远方的女儿淑慧公主,康熙立即派人兼程前往,将淑慧公主接回宫中,母女相见,太后一高兴,病也就好了。

同类推荐
  • 毓老师说老子

    毓老师说老子

    《毓老师说老子》以1978年7月至11月毓老师讲学内容整理而成。毓老师强调,《老子》是一部言政治之术的书,讲的是政治之术而非政治之学。不读《老子》,不知中国文化之精深。研究《老子》必知“以静制动、以弱胜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等几个原则;“无为”的境界就是最高的境界,一个人到“无为”的境界,则没有不能做的事。
  •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1)在场的每一位都跟我一样,非常关心中国的前途和中华民族的命运,因为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华民族的文化就是世界的冠军文化。(2)中国的每个知识分子应该不断地思索:中华文化,这个曾经是冠军的文化是不是能够再度辉煌起来,又变成一个冠军的文化?(3)一个强势文化指的是什么?强势文化指的无非就是经济基础好。所以,我们必须努力,推动经济的发展,推动我们的社会、政治、经济、组织现代化。即使这样,我们还要努力,争取自己文化的核心价值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到那时,我们今天的讲坛所追求的冠军这个奖杯就会有机会回到我们的手中。
  • 大众讲坛(第六辑)

    大众讲坛(第六辑)

    “大众讲坛”是山东省图书馆与齐鲁晚报联合创办的面向社会大众的公益性文化系列讲座。自2006年3月25日正式开讲以来,精品讲座每半月一期,截至2012年底,共组织精品讲座七个系列200余期,做客“大众讲坛”的主讲嘉宾既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莫言,文学家、前文化部长王蒙,孔子七十九代嫡长孙、奉祀官孔垂长,易学家刘大钧,知名学者仓修良,清史学家阎崇年等。
  • 非洲民间故事

    非洲民间故事

    本书译自African Folktales&Sculpture(Paul Radin,1952),包含了80篇非洲黑人民间故事。原著是最早介绍非洲黑人民间故事的经典之一,是珍贵的文学和民俗遗产。保罗·拉丁是20世纪美国颇具影响力的人类学家,他的著作融合历史与文化,探讨了诸多非洲和印第安的文化现象和民俗他从黑非洲(包括豪萨、班图、阿善堤、布须曼、祖鲁等)的口述传统经典中精选和编译了这80篇民间故事。这些故事主题多样,大致分为四个类别——宇宙及其起源、动物及其世界、人的世界以及人与他的命运,表现了非洲黑人民族的生活经验、社会风俗、文化传统和哲学思想。故事情节曲折、通俗易懂,语言保留了非洲方言在语音、节奏等方面的特色,富于音乐性和趣味性,读者面广且具有很强的文学和文化价值。
热门推荐
  • 原来你早已占据我的内心

    原来你早已占据我的内心

    你们有没有想过当初小学/初中时经常欺负你的某个人,此时此刻已经成为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的那个人?
  • 我是生物知识大王(青少年科学小百科)

    我是生物知识大王(青少年科学小百科)

    科普读物从来不拒绝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三者的完美统一,它强化生动性与现实感;不仅要让青少年朋友欣赏科学世界的无穷韵律,更关注技术对现实生活的改变,以及人类所面对的问题和挑战。本书的出发点正是用科学的眼光追寻青少年心中对这个已知和未知世界的热情和关注,共同了解生物的相关知识,帮助他们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了解人类社会,插上科学的翅膀,去探索科学的奥秘,勇攀科学的高峰。
  • 皇后太无良

    皇后太无良

    她,杜晓思,本应是个平平凡凡的路人甲;可一朝穿越,上天却给她安排了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贵’身份。嫔妃挑衅,灭之;儿子捣乱,降之;阴谋陷阱,破之;帅锅求接近,允之!乱宫廷,闹江湖,惊喜连连,美男不断,当皇后也不错呀!
  •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屠神大人

    我的屠神大人

    九霄纷乱之时,废物逆天崛起,九门法图在手,足可抵挡万物,修四兽金身决,练就无上肉身,手持祖龙天刀,斩尽天下狂徒,一怒妖魔鬼哭,故称之为屠神。
  • 不认输:赫连娜职场蜕变计

    不认输:赫连娜职场蜕变计

    当看了太多“职场生存手册”、“商战胜经”后,我们更需要一种永不言败的力量,特别对于刚入职场的新人而言,在冬意正浓的当下,斗志精神远比那些生硬的说教来得更有意义。《不认输》正是这样一本可以提升你斗志的励志小说。小说主人公赫连娜长相平平,条件一般,机缘巧合下……
  • 鬼门关

    鬼门关

    人死入黄泉,横渡鬼门关;人们只知黄泉路,不知鬼门关;鬼门关,阴人转生,生人回阳救逆之地。只是鬼门关在哪里,无人得知,就连地府菩萨也不的一二三,或人,或物、、、、、、、
  • 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

    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

    西方人对于历史的反思,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较为系统的体现,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历史主义思想的兴起,之后,西方历史认识才得以突破传统,进入一个反思更为深入、研究更为系统的时代。《历史认识:从现代到后现代》从作者“自我”的立场出发,表述对于历史认识核心要素的认知,对西方现代历史认识中的科学主义和符合论真理观加以批判,进而阐述后现代主义给当代历史编纂和观念上带来的震撼,如福柯、德里达、海登·怀特等人对于时间,变化、历史性等主题所进行的批判与反思。作者表明,后现代主义将历史认识引入到更为复杂、更为多元的系统之中,必将促使史学家更加自知、自律、自尊,对自己的研究对象乃至研究行为本身进行历史的思考。
  • 末日之判官

    末日之判官

    世界末日爆发后,苏予独自面对危险深渊,也无数次在濒临死亡之际自救。唯有一个人带给她忽略已久的安全感和所有不敢想的可能性伪科学性变异!没有任何科学支撑!所有的能力均没有理论依据!全文凭空想象,勿考究!别认真!每日一更!不恐怖!有感情线!女主个人发展比较多!
  • 绝地求生之雄霸三国

    绝地求生之雄霸三国

    穿越到了世家嫡长子袁谭身上,开局一套绝地求生系统,横行霸道无人能挡!叮!恭喜宿主成功打开空投箱子,获得独孤九剑分卷破枪式!叮!宿主抽中定制版法拉利跑车一辆,请在古代谨慎驾驶,切勿装逼。叮!恭喜获得超级英雄黑寡妇,哇呀~,宿主请收敛,黑寡妇不是用来做这个的!叮!全军猛攻效果还有五秒到达战场,请宿主做好准备。哇~,皇后娘娘正在上吊,抢之就有大礼包相送。从此踏上一条至尊无敌大皇帝的路,每天不是在装逼,就是去捡装逼箱子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