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11500000025

第25章 孝与家庭伦理——以孝齐家(8)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功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

由班昭的“盥浣尘秽,服饰鲜洁”,“专心纺绩”,“洁齐酒食,以奉宾客”,与“君子远庖厨”,“男主外,女主内”等观念的结合,以及《礼记·内则》中的有关规定,把家务全部推给了妻子。孝敬舅姑的媳妇责无旁贷地承担了这些义务。清代文学家郑板桥的《恶姑》诗,就是描写恶婆婆用家务虐待媳妇的:

姑令杂作苦,持刀入中厨。析薪纤手破,执热十指枯。

姑曰幼不教,长大谁管拘。今日肆詈辱,明日鞭挞具。

五日无完衣,十日无完肤。吞声向暗壁,啾唧微叹吁。

岂无父母来,洗泪饰欢娱。一言及姑恶,生命无须舆。

2.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七出

古代,舅姑对儿媳不满,丈夫就得“出妻”,后来叫休妻。据《公羊传·庄公二十七年》东汉何休注,出妻有“七出”的原则,其中第一条就是不顺舅姑。

古代的不顺舅姑非常苛刻,媳妇不必在舅姑的面前有什么过错,只要舅姑不高兴,即可出妻。曾参因妻子为后母蒸梨不熟而出妻。东汉鲍永出妻更离奇,因为妻子在后母跟前“叱狗”,就把妻子休掉了。不过,古代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记·曲礼》中确有“尊客之前不叱狗”的说法,可那是尊客啊!和婆婆一个锅里摸勺子,哪来这么多讲究?

更离奇的还有呢,南朝齐刘瓛四十多岁没结婚,齐高帝与司徒褚彦回为他撮合,娶了王氏女。王氏女在墙上钉钉子,有尘土落到隔壁婆婆的床上,婆婆不高兴,刘瓛当即就把妻子休掉了。

唐朝李迥秀的母亲出身低贱,妻子厉声斥责家中的婢女,母亲听后想起自己的身世,心里很难过。李迥秀马上出妻,并说:“娶妇为的是服侍舅姑,像她这样老让我母亲不顺心,还留着干什么?”

由不顺舅姑可知,父母的权威远远凌驾于夫妻感情之上,丈夫完全成了婆婆压迫媳妇的工具。在过去的戏剧中,婆婆成为一种权威符号,媳妇则是善良与服从的化身,丈夫对母亲没有丝毫的违抗或劝解,对妻子更没有安慰,而是提笔就写休书。有人说,古代女子太软弱了,她为什么不抗争?其实,一个弱女子是无法和传统势力抗争的。

首先,丈夫不敢支持妻子。《左传·襄公二年》规定:“亏姑以成妇,逆莫大焉。”丈夫即使认为妻子对,也要无条件地站到父母一边,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南宋陆游有思想,有是非观念吧?明知唐婉委屈,也得很无奈地站到母亲一边。

其次,法律不站在妻子一边。《唐律疏议》卷二二《斗讼·妻妾殴詈夫父母》规定,“妻妾谩骂舅姑,徒三年”,“殴者,绞;伤者,皆斩”,“须舅姑告,乃坐”。谩骂舅姑三年徒刑,殴打舅姑判绞刑,无意中伤了舅姑也是死刑。只要舅姑告到官府,马上执行。这哪有媳妇的活路啊!别说是抗争了,逆来顺受都不行。

而婆婆责打媳妇,则是天经地义的。唐朝京兆府(在今西安)有一婆婆用鞭子把媳妇活活打死,府里的法官判婆婆死刑,刑部尚书柳公绰说:“尊长打后辈,又不是民间斗殴,没有判死刑的道理。”并为这位婆婆减了刑。这就是说,唐朝婆婆殴打媳妇致死,也可减刑。晚清民国时期有句俗话叫“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任我骑来任我打”。

丈夫不敢支持妻子,法律更不支持,一个“比窦娥还冤”的媳妇也只能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所以,古代恶婆婆虐待媳妇是有恃无恐的,媳妇只有逆来顺受。山西祁太秧歌《扳牛角》唱道:“忽听婆婆叫一声,吓得我胆战心又惊。”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不胆战心惊行吗?

七出之二是无子,之三是淫僻,之四是口多言,之五是嫉妒,之六是恶疾,之七是盗窃。凡此种种,只要舅姑抓住一条把柄,丈夫就得出妻。

公婆的态度是决定出妻的关键。《礼记·内则》载:“子甚宜其妻,父母不说(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身不衰。”意思是说,儿子和儿媳相亲相爱,但父母不喜欢儿媳,儿子也要出妻。儿子和儿媳不相爱,父母说:“这媳妇对我们好。”儿子还得和媳妇行夫妇之礼,终身不得离异。《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休妻,南宋陆游休妻,都是婆母导致的婚姻悲剧。

看来,婆媳关系真有点“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有礼教束缚的古代,被恶婆婆压迫的媳妇值得同情,值得为她们呼吁。在旧道德沦丧、礼教束缚解除的今天,婆媳关系颠倒了,媳妇强势,婆婆弱势,同样是值得呼吁的。

3.《礼记》中儿媳侍奉舅姑的繁文缛节

《礼记·内则》等许多典籍讲述了在生活细节方面媳妇孝敬舅姑的清规戒律,主要有:

第一,事舅姑如事父母。《礼记·内则》讲:“妇事舅姑,如事父母。”唐朝散郎陈邈妻郑氏《女孝经》也讲:“女子之事舅姑也,敬与父同,爱与母同。”这就是说,所有儿子、后辈对父母尊长所尽的孝道,媳妇都要做到。

第二,夙兴夜寐,昏定晨省,执箕帚、奉汤水、进巾栉,“不命退私室,不敢退”。

《礼记·内则》载,媳妇鸡鸣起床,梳洗穿戴完毕,即去舅姑住处问安,要下气怡声地问候寒暖;公婆出入要“敬扶持之”;盥洗时要“奉盘奉水”,洗毕再递上面巾。舅姑不说让回去,不能回房。郑氏《女孝经》也讲:“鸡初鸣,咸盥漱衣服以朝焉。冬温夏凊,昏定晨省。”

第三,“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借),不敢私与(送人)。”媳妇不准有自己的私有钱物,家里的东西更不能私下借出,私下送人。媳妇积累自己的钱财,古代叫攒私房,上述“七出”中的盗窃,也包括攒私房钱,也是要被出掉的。东汉陈留(治今河南开封)人李充就因妻子攒私房钱而出妻。

第四,“妇将有事,大小必请于舅姑。”这样,一切行动都在舅姑的掌控之中。

第五,饮食方面要“问所欲而敬进之”,即现在说的想吃什么就做什么。饭端上来,要“柔色以温之”,“父母舅姑必尝之而后退”。要和颜悦色把饭送给舅姑,站立一旁看看舅姑还有什么要求,等饭菜都合口味了才能退下。唐朝诗人王建的《新嫁娘》诗,就是这方面的反映:“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第六,“父母在,朝夕恒食,子妇佐馂。”古人一天吃早晚两顿饭,叫恒食。古代吃剩饭叫“馂”。父母先吃,吃完剩下后,媳妇和丈夫一同吃剩饭,叫“佐馂”。如果父殁母存,由长子陪着一起吃,媳妇们仍然“佐馂如初”。

第七,“父母舅姑之命,勿逆勿怠。”对公婆的命令,不能抗命,也不能拖延,公婆给的饮食,虽不想吃,也得尝尝;公婆给的衣服,虽不想穿,也得穿上;公婆让别人给自己办事的时候,虽不愿意让别人办,也得让他办,然后自己再重新办。

唐朝才女宋若莘《女论语》事舅姑章第六,以四字一句的形式,用通俗的语言,叙述了媳妇侍奉公婆的细节:

阿翁阿姑,夫家之主。既入他门,合称新妇。

供承看养,如同父母。敬事阿翁,形容不睹。

不敢随行,不敢对语。如有使令,听其嘱咐。

姑坐则立,使令便去。早起开门,莫令惊忤。

换水堂前,洗濯巾布。齿药肥皂,温凉得所。

退步阶前,待其浣洗。万福一声,即时退步。

备办茶汤,逡巡递去。整顿茶盘,安排匙箸。

饭则软蒸,肉则熟煮。自古老人,牙齿疏蛀。

茶水羹汤,莫教虚度。夜晚更深,将归睡处。

安置辞堂,方回房户。日日一般,朝朝相似。

传教庭帏,人称贤妇。莫学他人,跳梁可恶。

咆哮尊长,说辛道苦。呼唤不来,饥寒不顾。

如此之人,号为恶妇。天地不容,雷霆震怒。

责罚如身,悔之无路。

我们说,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其中也有消极的因素。这些消极因素的表现之一,就是封建孝道对媳妇的压迫和摧残。

4.“束缊请火”与邓元义休妻

“二十四孝”中纺织养姑的姜诗妻,因挑水回来晚了被赶出家门,其实她还不是太冤枉。《汉书·蒯通传》载:乡下一户人家中丢了肉,婆婆怀疑是媳妇偷的,就把她休掉了。媳妇受了冤枉,忍气吞声,向邻居家大娘告别,并说出了事情的原委。邻居大娘平时和这位媳妇友善,知道她绝不会干这事,就对媳妇说:“你慢点走,我让你舅姑家再追你回来。”于是,邻居大娘用束缊(乱麻)做引火的材料,到媳妇家说:“昨晚家里的狗叼来一块肉,互相争斗而死,到你家借火烤狗肉吃。”媳妇的婆家一听,知道冤枉了媳妇,这才把媳妇追回来。

这个媳妇背着偷肉的恶名被婆母出掉,如果没有邻居大娘,也只有冤沉大海了。

后来,“束缊请火”被用作求助于邻居,或者是不出儿媳的代称。唐朝诗人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临邛遣妇,寄束缊于齐邻。”唐朝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于善邻。”

《后汉书·应奉传》注引《汝南记》载:汝南邓伯考为尚书仆射,住在京城洛阳,儿子邓元义还乡里,留妻子在洛阳侍奉双亲。妻子很小心地服侍婆母,然而婆母不喜欢她,将她关在空屋子里,只给她一点点饭吃。妻子日渐瘦弱,公公邓伯考感到奇怪,询问原因。孙子邓朗回答说:“母没病,是饿的。”公公不忍儿媳受虐待,把儿媳打发回家了。后来,妻子改嫁给将作大匠华仲。一次,她乘朝车出来,邓元义在旁观的人群中说:“此我故妇,没有过错,家母对她太残酷了。”

后来,邓妻想念儿子邓朗,写信给儿子却不回,寄衣裳给儿子被烧掉。后托亲戚设计和儿子见了面。邓朗一见是母亲,转身就走,母亲一边追,一边哭泣:“我在你家差点被饿死,又被你家抛弃,我有何罪?”

邓伯考、邓元义父子明知媳妇无辜,仍然要休妻;儿子邓朗明知母亲挨饿被出而改嫁,还怨恨母亲。得罪了婆母的媳妇,有理、有冤,到哪儿去说啊!

(三)恪守孝道的媳妇们

关于媳妇孝敬公婆,前面我们说了“姜诗妻纺织养姑”、“东海孝妇”、“唐氏乳姑不怠”,以及许多为婆母刲股疗疾的事例。其实,类似的事例数不胜数。

1.子妇不陷姑于不义

孔子讲的“子为父隐”,不光指儿子,媳妇也要为公婆隐恶扬善。

《汉中士女志》载:东汉末年,汉中赵嵩的妻子张礼修面对蛮横无理的婆婆,“终无愠色”。归宁回家父母盘问,只是引咎自责,从不说婆婆半句坏话。婆婆了解到媳妇在娘家的情况后十分感动,从此对媳妇慈爱有加,婆媳关系得以改善。乡人传言说:“作妇当如赵嵩妇,使恶姑知变,可谓妇师矣!”后来,婆婆病了,女儿来探望,婆婆说:“我不指望你们来看我,我有贤惠儿媳就够了。”这位恶婆婆总算为儿媳说了句暖心窝的话。

东汉有个孝妇乐羊子妻,丈夫在外寻师求学,七年不返家,乐羊子妻在家勤奋劳动供养婆母。可一个妇道人家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家中生活得并不富裕。婆母忍受不住清贫的生活,正好邻居的一只鸡跑到园中,便偷偷地给杀掉煮了。乐羊子妻见到香气四溢的鸡肉,不动筷子,只是不停地哭泣。婆母问她,她婉转地说:“儿媳无能,不能让您有肉吃。”婆母羞愧地把鸡肉扔掉了。

乐羊子妻隐言劝谏,既不伤婆母的脸面,又让其幡然醒悟。看来,儿媳对婆婆的“谏诤”,也不能伤害尊长的尊严,也需要灵活机智地进谏艺术。乐羊子妻凭着自己的真诚、智慧,做到了“子为父隐”,后来的媳妇们则在愚孝的束缚下,以自己的生命、声誉来隐匿婆母的丑恶。

2.贵梅隐恶,王妙凤断臂

《明史·列女传》中有两例婆母与人通奸,媳妇宁死也不肯揭发的事例。

一则叫“贵梅隐恶”。明朝有个叫唐贵梅的女子,丈夫姓朱,体弱家贫。婆婆生性凶悍,又品行不端,和一个徽州商人通奸。那商人又垂涎贵梅的美色,用银钱买通了她的婆婆,劝诱她就范。贵梅当然不肯,婆婆就用棍棒打,用烧红了的烙铁烙她,唐贵梅至死不从。在商人的唆使下,婆婆以不孝的罪名把她告到官府,法官受了那商人的贿赂,把她打得死去活来。那商人还指望她能回心转意,又把她保释出来。贵梅的亲戚都劝她吐出实情,贵梅说:“如果是那样,我的名节保全了,却让婆婆背上了恶名。”最后,唐贵梅穿戴整齐,在梅树上自缢而死。

另一例说的是吴县(今属江苏)人王妙凤,丈夫吴奎在外经商,婆母有淫行。与婆母通奸的奸夫见妙凤年轻貌美,拉住她的胳膊想调戏她。王妙凤拔刀砍向自己的胳膊,连砍两刀,才把胳膊砍断。妙凤的父母想告官,妙凤劝止说:“我死不足惜,岂有媳妇状告婆婆的道理?”十多天后,妙凤伤痛而死。

这两位“不扬姑之恶”的孝妇,把婆婆的名声放在自己的生命之上,虽然孝心可嘉,却是典型的姑息养恶的愚孝。在这里,明显看出儒家倡导的“父为子隐”与正义、与大义灭亲的冲突。

同类推荐
  •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拜水问道:都江堰与青城山

    关于都江堰与青城山有一种说法叫做“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不仅仅是因为都江堰是世界保留下来的最为古老宏大的水利工程,或者青城山是有“第五洞天”之城的道教名山。也因为都江堰两千年来对巴蜀大地农耕的重要作用,或者青城山对宣扬道教文化及青城武功的巨大贡献。
  • 德国人

    德国人

    全书共分十章,分别从地理特征、历史渊源、民族特性、经济、宗教、社会保障、政府、汽车交通、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介绍了德国。
  •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江中月:长江流域中秋文化研究

    本书将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对长江流域中秋节的历史形态与当代存续状态之间的内在逻辑进行详细分析。团圆安康是中国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这种愿望在中秋节中体现得尤其明显。人们将许多的感情与希冀积聚在这一节日中,它的意义被人们不断丰富。中秋节最初是个祭祀月神的日子,其后演变成玩乐赏月的节日,后来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因素,如诗歌、戏剧、传说以及各种民间文化活动,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 中华对联大典

    中华对联大典

    对联是由两串字数相等、句式相同、平仄和谐、语意相关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对联多用来悬挂或粘贴在墙壁和楹柱上,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对联扎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融《诗经》的对偶规范、诸子百家的学说、辞赋的修辞文采、骈文的对仗声律、唐诗的风范格韵以及民间的桃符形式为一体,题材丰富、风格多样,集情意韵形之美,收雅俗共赏之效。对联历经千余年不衰,深受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成为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
  • 韩非子(精粹)

    韩非子(精粹)

    《韩非子》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韩非子》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驾驭臣民、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即古人所说的“帝王之学”。当然,书中除了论述法术、权势等主要内容之外,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必备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人情世道的剖析与感慨。本书选录了《韩非子》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目录仍然采用通行本的编排顺序;每篇文章都按照原文、注释、译文的体例,篇首有题解、篇尾有评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全面深入地解读了韩非的思想。书中有许多精辟的名言警句、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热门推荐
  • 爷你被攻略了

    爷你被攻略了

    【宠文啊,宠宠宠宠】听说不近女色的靳少最近养了个花瓶美人儿。清纯,名贵,磁手儿,细腻,美得倾国无双,漂亮得像童话,靳爷对她百般呵护,她却对靳爷上下齐手。靳爷是谁,整个南城地界呼口气都能让地动一动的人物,可是人提倡内涵不高调。江笙,被人遗忘的豪门千金,十六岁前生活在遥远的贫瘠山村,长在道观不近四人,十六岁之后接回江家。父亲说,“江笙啊,城里的男人太可怕,你的一切事情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母亲说,“江笙啊,要母亲同意才可以让男人拉小手,亲小嘴,知道吗?”江笙乖巧温顺的点头,精致的眉眼温良得如同一只可爱的小猫儿。所以他们把这只“单纯”的小猫儿当作货品一样的兜售。直到靳少对着属下抬手一指,“那个花瓶好看,我要了。”属下一阵惊悚,“爷,那是个人。”“养着。”“……”……许久以后,当那个温良纯纯的花瓶露出白白的爪牙,笑嘻嘻的爬上了靳爷的床。矜贵淡漠的靳爷捂着被子失态大叫,“低调一点……你尾巴露出来了!”【嘻嘻嘻,小白猫变大灰狼,全在美色之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英雄学院之黑暗英雄

    英雄学院之黑暗英雄

    欧阳龙!一个生来与黑暗为伴之人!一个能让排行NO.1的英雄欧尔麦特都说,“可能他就是英雄学院里面最为可怕的存在了!”的存在。小天使的群体中混进了一个黑暗的恶魔,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PS:本书只是想写一个属于自己的英雄梦而已,因为动漫和漫画就没有完结……不过,我会写的结局很治愈的,放心吧!稍微有一定的对于原著的改动,不是很多。
  • 有一缕阳光就要灿烂:最抒情的中外散文

    有一缕阳光就要灿烂:最抒情的中外散文

    本书编入了中外百余篇抒情散文,或优美动人,或朴实真挚,或意味深长,如日暮黄昏的天空中升起的袅袅炊烟,让你在掩卷之际,不禁回味咀嚼。这些抒情散文从平常生活、旅途见闻等方面作为切入点,以精简准确的心灵咖啡作为提示和点拨,让您在读完每篇散文之后都回眸和感悟,灵魂被陶醉,思维被熏陶,文学修养也更上一层楼。
  • 魏风之摽有梅

    魏风之摽有梅

    已死去十三年的天之骄子苏致突然穿越到刚死去的阿九身上,成了自己侄女的贴身丫鬟,十三年后面对亲人与仇家,自己的处境仿佛比十三年前还要危险……
  • 易生诺

    易生诺

    【余生不见系列第一部】撞衫撞脸只是尴尬,而撞男友就真的一言难尽了!李易、林生、美诺、美颖,一对孪生兄弟和一对孪生姐妹之间的爱恨交织。
  • 无限之尘之机械回路

    无限之尘之机械回路

    对于这个世界,我们都是一颗小小的尘土。对于一切,我们这个世界也是一个小小的尘土。
  • 两琴若是久长时

    两琴若是久长时

    他,年少轻狂,琴技超群,却被隐匿的痛苦长久纠缠......她,白衣似雪,浅吟浅笑,却在黑暗中抚琴操控着一切......而他,背影潇洒,气质如云,却为了一个承诺坚守着道义......一个普普通通的案件,牵扯出的一段荒诞又浪漫的爱情。虚幻的梦境与残酷的现实交错,隐匿的痛苦伴随着成长……生命,只有撕裂过伤痛才算圆满。或许,那才是活着的全部意义......他们究竟该怎样做,才能挽救那两朵如烟花般终将消散的生命?你是谁?来自哪里?......我愿轻若雨滴,穿过万千风尘,默然守护着你,无论我在天堂,还是地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借童真之酒浇胸中块垒

    借童真之酒浇胸中块垒

    晋乾兄满脸沧桑,仿佛就是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写真。近年来,他总是在向别人作自我介绍时,不忘附带一句“年近古稀”。好朋友之间开玩笑,肆无忌惮,每当此时,我总要揶揄地说:“三十多年前他就是这么古稀,三十多年后他还是这么古稀。”其实这句半真半假的话,如果改为“三十多年前他就像是老少年,三十多年后他还是像老少年”更合适。当然,说他“像老少年”那是指他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