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78800000004

第4章 她的特立独行,带着一往无前的勇气

有一种友谊可以一直不远不近,

恰如其分。

你不需要靠近对方,只需看着她,跟随她,

然后打开另一扇通向不同世界的门。

1.她冷静而克制,像洒在水面的一捧月光

“从辩论赛夺魁到报社已死,从自闭症机构义工到技能大赛官网记者,像有无处不在的魅影将我们串联起来。沈十六,我大学里认识的第一个还算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是唯一一个。一起认认真真做过事、聊过三观、谈过理想、有过分歧的朋友。”

“不是所谓的闺密,因为彼此始终保持着不远不近的关系,甚至算不上知己。在她眼里,估计我是个格外随意的家伙,真正做到了想来的时候立刻就来,想走的时候不说再见。可是她离不开我,一如我离不开她,因为谁的世界都少不了一个陪你聊莫须有的人。”

以上两段,是小诗对我们友谊的一段描述,我曾仔细地读了许多遍。的确,我离不开小诗。说起来你可能不相信,是她让我看到另一种人生,自由的、克制的、随心所欲的、重情重义的,所有这些都来自一个女生,一个短发、消瘦的女生。

我在新闻3班,小诗在4班。我们专业大课都一起上,经常会遇见。第一次见她的时候,就觉得她很不一样。短发,脸很小,眼睛很大,瘦瘦小小,穿一身紫色的耐克运动装,白色或黑色的运动鞋。整个人透出一种带着距离感的清爽。

我和小诗真正熟悉是因为学院辩论赛。那是第一届“鹤鸣杯”辩论赛,规则很奇葩,不分年级,不同科系之间混战,小艺(学姐)、小诗、灏哲还有我,四个人披荆斩棘,一路杀到决赛。整个2010年的12月,我们都在准备辩论赛中度过,准备问题、翻词典、找大学辩论赛视频观摩、相互聊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每天急匆匆地吃饭、洗澡、睡觉,生活变得忙碌而充实。

我和小诗轮换着做二辩和三辩,每天为想问题、反驳问题而焦虑。年少时总认为自己缺少了应事的从容,到后来才知道那份着急是源于对当下事情的足够在意。

小诗对辩论赛显得很平和,思维活跃,想的问题直接而尖锐,很多时候都让人觉得锋利,透出一种冷剑出鞘的寒意。我应该是那时候开始真正注意小诗的吧,感觉她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催促我这种“感性起来就完全没有思想”的人去认真思考。

12月中旬,转眼决赛就到了。那一晚我穿着借来的黑色西装,和小诗他们在教室里合影,彼此鼓励说尽力就好。坐到位置上的时候,我手心里冒出汗来,小诗坐在我旁边,她说:“别紧张,大家都一样。只要把准备好的问题都问出来,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礼堂的灯光调成微微的亮橘色,我已经记不清楚所有的提问和回答,但我记得当主持人宣布我们获得第一名的时候,大家脸上快乐的笑容。

这成了我和小诗“捆绑”彼此的开始。她是个非常随性的女生,辩论赛没多久,我在食堂遇见她。她问我:“我们在办一个报纸社团,你要不要一起来玩?”

我说:“好啊。”

然后我们聚集了另外四五个人,一起开会,小诗整理申报社团的资料和章程。我负责编辑部,从社团招人开始,一个又一个晚上坐在教室里跟不同的人聊关于记者的故事。

小诗是总编,最开始的时候非常热络地组织,但后来渐渐游离于社团之外。我有一个折页本子,记着所有社员的名字、系别、年级、联系方式,但渐渐地,那些名字一个接一个被划掉了。那段时间,见到小诗她常常不说话,沉默的样子有些孤僻。

社团没有经费,出一期报纸非常费力,那时候好像就开始众筹了,但效果并不很好,只出了一期就再也难以负担。社团里有了不同的声音,想把严肃理想的报纸切割一半,用来拉广告赞助,至少要维持下去。渐渐地这种想法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赞同,但小诗闷闷不乐。

后来小诗说:“很不好意思,社团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样子办下去。它应该还会继续存在,但我决定退出。想做的事情应该去做,如果个人意志改变不了现状,我不愿消耗,所以选择离开。”

我有些愣住,但知道这是她考虑后的决定,不挽留,并对她说:“我原本就是因为你才加入的,也觉得越来越没有意思。我也退出吧。一起。”

她没有说什么,我们就这么各自离去。不需要些许寒暄,亦不用过多告别。

小诗看起来有一股子特立独行的味道,有些难以用语言讲清楚,总是让人觉得特别不同。

2.我猜,她写文章的时候一定很生气,生气于那些不够尽责的志愿者

2012年的春天,我和小诗碰见,站在路边闲聊。她问我:“你知道自闭症吗?”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对自己理解的自闭症不太自信。

她推荐我注册个微博,并把蔡春猪的《爸爸爱喜禾》这本书借给我看。我的阅读速度很快,但那本书我读得很慢。一行字一行字地读,笑中带泪。蔡老师是个很有幽默感的人,他将自己与儿子喜禾的生活写得很用心用力。那是我第一次知道自闭症儿童,一个与这个世界无法沟通和交流的孩子,属于星星的孩子。

那段时间,我注册了微博,关注了

爸爸爱喜禾、

星星雨自闭症机构,浅显地了解了一些关于自闭症的知识。

有一天,小诗突然问我:“你想不想做自闭症儿童机构的志愿者?”

我点头。

她说:“和平区有一个童之舟自闭症儿童机构,咱们一起申请做志愿者吧。”

我们遇见了黄主任,那个机构的发起人。她的孩子舟舟是自闭症,后来为了帮助更多像舟舟一样的孩子,她就和丈夫一起办了这个机构,聘请专门的老师,只需要付基本的康复费用,就可以帮助自闭症孩子做训练治疗。但自闭症无法治愈,只能坚持治疗。

我和小诗每周三没有课,就步行到距学院很远的一条街上坐851路公交车,早上八点,跟一群上班族一起挤公交。那是一段很单纯快乐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很想念翟小辫和子熠两个孩子。

我是个惧怕和孩子在一起的人,总怕他们太吵闹,拥有无限的精力,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但这些患有自闭症的小朋友,很少愿意说话,或者像子熠从来没有说过话,他也从来没有叫过爸爸妈妈。

小诗和我总会聊一些“生个健康的孩子就很好了,不能要求再多,要知足”的话题,那时候关于疾病、误解、生命的脆弱、家庭、社会责任,我们聊了一遍又一遍。她总是在聊天的时候,推荐我去读一些书,看一些人,并且会聊起以后想做什么。我开始认真地考虑,自己以后到底想做什么。

我们在童之舟坚持了一年多,并不是每周都去,但只要有时间的周二下午或周三全天都会过去。上午跟老师和家长一起陪孩子做互动游戏、跳舞、唱儿歌,十点钟给小朋友吃水果,十二点钟陪他们吃过午饭,给他们铺床睡觉。下午做一些身体锻炼,蹲起、抛球、走平衡木。我会因为小朋友拥抱了我或者喊我一声姐姐而开心得跳起来,并且常拉着小诗说:“你看到了吗?刚才翟小辫亲我了。哈哈,竟然愿意亲近我了。真好。”

最让小诗感动的细节是我们最后一次去童之舟,子熠竟然能发音了。真的,就一个简单的音节,已经足够让关心他的我们高兴许久了。

我们一点点地因为这些事情靠近,越来越知道彼此的想法。也是那段时间,我知道小诗其实是一个很有脾气的人。

她常在微博上发一些关于自闭症的知识。4月2日,世界自闭症日。

她曾写了一篇文章,里面写道:“我在天津的一家自闭症康复机构做无组织无纪律的志愿者,我没有加入任何义工团队,没有固定的时间,只是抽空去那里看看孩子或是在微博里普及自闭症知识。我说的仅仅是我看到的。一次活动,我受机构老师邀请去做志愿者,到了那儿我就傻眼了,成群结队的志愿者站满了活动室的各个角落,时不时摆弄着相机,全然不顾孩子的正脸是不是上了镜头。这一切就像是一场闹剧,孩子们不过是伪善的人们表演时的道具。”她的文字那样直接而辛辣,对世界的诘问也铿锵有力。

我常常感叹,如果没有小诗,我可能不是那些志愿者中的一员,不知道如何真正地与自闭症患者相处,不知道什么是自闭症,不会理解自闭症家长的心情,不会意识到这个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关注。

3.关于奔赴,总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

再后来,我们又因为技能大赛产生了许多交集。

2012年5月,学院挑选了30个人分成6个小组,做技能大赛的报道。每组5个人,包括编导、摄像、摄影、主持、后期剪辑。

小诗是编导,分在第二组。我也是编导,负责第六组。大赛开始之前,我们有一个多月的培训课程。学院找了平时授课很好的老师,抽时间组织全员补课。一个个在渐渐热起来的教室里,不停喝水、扇扇子、交头接耳。

那段日子,我和小诗再次聚在一起。因为2011年我参加过一次大赛的报道工作,很熟悉流程,也有一些心得体会。因此,她常来问我一些问题。

小诗是一个非常严谨较真儿的人。她对事情的态度常常是看起来毫不在意,但真正答应要做,就一定会竭尽全力做好。

她们组的主持是一个小学妹,开学第一天我迎新的时候见过。学妹基本功需要练习,外景主持很紧张,小诗写的导语她总忘词,卡了许多次壳也没能完成。

小诗很着急,对学妹说:“你能不能再认真一些?我们休息一下,你缓缓再讲。”

我们当时的工作量很大,一天要跑三四个比赛现场,如果一个赛场耽误太多时间,就会影响接下来的拍摄。小诗的急切不无道理。

那天刚巧我们的赛场也在一个区,学妹跑来找我,把我拉到一个角落,没说几句话就委屈地哭了。我有些不知道怎么劝慰,拍拍她的背,说:“小诗对事不对人。你不要太放在心上。”

学妹哽咽着点头,只是掉眼泪。我抽出纸巾递给她,聊了一会儿就让她平复情绪,赶快回去。中午休息的时候,我才跟小诗碰面。她看起来情绪也不是很好。也许,很多事情就是这样,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因此不知不觉间对别人的要求也就高了起来。

其实,这不是好的习惯。那天,我们就这个问题聊了好久。她渐渐好了许多,得知自己的问题。她找了学妹将问题摊开,讲清楚自己的想法,并没有苛责的意思,只是希望能更好地完成一次报道。

后来呢,那个学妹现在在她们家乡做电视台的外景主持,在慢慢成为一个专业的外景主持人。

我想,率性而带有多种情绪的小诗更真实了吧。至少在我的世界里,更加有血有肉了,像一本内容非常丰富的书,每一个章节都有新鲜的叙述。总而言之,故事里,故事外,都是让人喜欢的主角。

后来,小诗就更频繁地往返于京津两地。

她开始将生活的一部分重心移到北京。那段时间她总是周五最后一节大课一打铃,就准时地跑下楼,赶下午六点左右的905到天津站,然后乘坐一趟从天津到黄村的慢车,晃晃悠悠地驶去北京。

我们加了QQ,她每次更新空间,我都能看见。那里成了一个小小的窗口,我看见小诗其他生活的窗口。我站在外面,看着她的许多用手机拍摄的照片、途中遇见的陌生人、在京的亲人趣事,这些点滴好似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为我谱写出一篇轻快的乐曲。在她不知道的角落里,我为她的生活感到发自内心的欢喜。

当时我们系有一门课程——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授是我很喜欢的CN,她有一个特别的授课方式,按照规则进行“每周播报”,按组划分,每周十名学生准备稿子、PPT(也可以是视频),站在讲台上进行播报。

小诗准备的一篇稿子是关于出走社的。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出走社,之后就完全被他们吸引住了。

出走社在北京,小诗经常参加他们的开题活动。这个社团主张行走非景点的野山、野长城,一行人穿行在灌木丛、茅草丛中,崇尚绿色出行、简单消费,每次开题都会明确地标注路线、交通工具、所带装备、集合地点等。

原本就游离于我生活之外的小诗,再次行走起来了。她一年可以去17座天南地北的城市。那样随性地走来走去。

那段时间,我和小诗聊天的机会越来越少。

我毕业前的那年基本在杂志社实习,她也去了一家杂志社做事。

如果不是因为她后来去了深圳的一家出版社,也许我们还会一起合租一段时间。

当时我正在淄博出差,我们在微信上聊天,偶然聊起可以在哪里合租的事情。我还憧憬了一下两个人可以生活在一起谈天说地的情景,但她突然接到了面试通知,一个人乘二十多个小时的火车赶去深圳,累了就趴在冰凉坚硬的桌子上休息。回来之后,确认将去报到,离去的行程又安排得很紧凑,原本打算在西单见一面,又因为她买行李箱的事情搁浅了。

关于那段时间的经历,她曾写过:“我在天津的时候,用着乌鲁木齐的手机号;后来我换了个天津号,人就去了北京;再后来铁了心当北漂,于是牛哄哄地换了个北京号;最后傻兮兮地来了深圳。”

对于跟她打电话,永远长途加漫游的花费,我总是各种吐槽。再后来,就真的没办法吐槽了,因为她留在了深圳。工作日看稿子,参加书展;休息日去港澳游,偶尔在微信圈发文字帮朋友代购。小假期的时候,会乘飞机去上海或北京,但总是没有机会见一面。我们所有的联系都通过没有信号就断裂的网络,虚无缥缈,软绵绵的,没有真实感。

不过,这就是小诗吧。

她说:“终于懂了,永远真的太远。什么许诺,什么发誓,我都不信,也不期待,我只求平平稳稳地过属于我的小日子,命运把我往哪儿指,我就跟着往哪儿闯。”

小诗行走的路途很简单,总是一场又一场地奔赴,去一座有朋友、家人、故事的城市,拍花朵、夕阳、海面、建筑,拍老人、孩子、奔跑的青年。光影与文字结合,为我带来小诗的消息,我盯着屏幕,满足地叹息。

那是我们沟通的方式,不需要特别地靠近,但只要她需要帮忙,我总想全力以赴。

就像小诗说的:“有时候,生活是需要些许醉意的,有一种聊天就有这种推杯问盏的疗效,梦想似乎更靠近现实,极致的简单而自由,就像冥想一样构架出另一个自己,更接近无他的自我。”

同类推荐
  • 小说艺术探胜

    小说艺术探胜

    雷达文学评论集,对驰名全国的佳作和活跃于文坛的许多优秀作家,做了颇有见解的评价和深入的品评与研究。对创作中的艺术问题,给予有益的研究和分析。
  • 绛纱记

    绛纱记

    苏曼殊在近代文学史上因诗歌、翻译和缠绵的爱情小说等而建立了极高的文学声誉。作为一个出家人,本应“四大皆空”、“无欲无求”,但他却是“情比海深”,他中日混血的血统背景、“行云流水一孤僧”的佛门弟子身份、“不僧不俗,亦僧亦俗”的生活方式和“只是有情抛不了,袈裟赢得泪痕粗”的情感方式,着实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传奇。纵观苏曼殊的小说,多以悲剧收场,主人公在情劫中挣扎,最后以死亡或遁入空门的方式解脱。
  • 观潮与聚焦:中国文学新生态

    观潮与聚焦:中国文学新生态

    本书为一部现当代中国文学评论集,对近年中国文学创作的重要潮流和创作个案,做了切近的扫描观察和较为深广的阐释分析,从中揭示出文学创作、文学观念与文学接受等文学生活的各环节、各层面在新的社会境遇下,正经历打破旧的平衡、寻求新的平衡的复杂演变态势。
  • 热读与时评

    热读与时评

    本书分“现象观察”、“新作短评”、“女性写作”、“历史小说”、“西部小说”、“荐语与序言”六个栏目,从宏观扫描和微观考察两个方面,对90年代以来的90多部长篇小说进行了追踪与论评;获过奖的、得好评的和有争议的各类作品,都在认真的观照之中给予了自己的评说;开放的视野怀精到的品评,既有益于读者理解具体作家作品的精妙与独到,也有助于读者了解长篇小说创作长足演进的情形与态势。对于想在浩如烟海的长篇小说之林中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作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还可能起到“长篇小说导读”的作用。
  • 奥州小路:日汉对照(双语译林)

    奥州小路:日汉对照(双语译林)

    《奥州小路:日汉对照(双语译林)》是日本著名俳句诗人、在日本被称作俳圣的松尾芭蕉(1644—1694)的一篇游记。它不仅被称为是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最高水平的游记,也是松尾芭蕉文学的巅峰所在。1889年5月16日(旧历3月27日),46岁的松尾芭蕉与弟子河合曾良一起从位于江户(现东京)深川的采茶庵出发出游日本的东北地区和北陆地区,历时约150天。《奥州小路》就是这段历程的游记,松尾芭蕉以细腻的文笔和真实的感觉记录了旅程的所见所闻,并创作了大量的著名俳句。
热门推荐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本书为2013年6月经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修订后的最新版团章。团十七大一致同意在团章中对共青团的奋斗目标进行调整和充实,对现阶段共青团基本任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团的建设基本要求的内容进行充实。大会认为,与总纲部分的修改相衔接,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对团的工作和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对团章部分条文作适当修改十分必要。”
  • 禅门异闻录

    禅门异闻录

    意外穿越到平行世界古代的叶小三,长于佛门,却获得小白脸养成系统,身为佛门弟子,圣僧之下佛门辈分第一人,却不得不靠脸吃饭……“我就是要靠吃软饭,成为天下第一神僧!”——by叶小三。
  • 戏剧的钟摆

    戏剧的钟摆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徘徊,如今戏剧的钟摆正从现代一端逐渐摆回传统一端。戏剧界逐步告别了推倒重来的全面创新模式,转而回到了推陈出新的局部创新路径,像金华市婺剧团重排的传统戏《二度梅》,继承传统而不囿于传统,强调创新而不随意创新,获得了第二十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提名奖,真正做到了专家叫好、观众叫座,这是一个戏剧复兴的喜人征兆。作为观众,我常徘徊于戏剧艺术殿堂的门外,既未登堂,更未入室,有时通过门缝窥见里面的一点风景,不免有隔靴搔痒之嫌。
  • 某不科学的推理综漫

    某不科学的推理综漫

    一觉睡醒这个学校只剩下十七个人了。听说……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活下来? (穿越,综漫)
  • 豪门影后之步步谋婚

    豪门影后之步步谋婚

    新文《被病娇小狼狗盯上了》已开,请多支持!-世人眼中的霍家二爷是朵高龄之花。优雅矜贵,不近美色。可后来却听说,这样的霍二爷,栽在了一个小明星身上。-顾一念生得貌美,纤秾合度,艳若桃李。在娱乐圈里,美貌是把双刃剑。譬如她那位顶头上司,传说中翩翩温良的霍家二爷,就觊觎上了她的美貌。霍二爷有权有势,只手遮天。为报母仇,骄傲如她,也只能承了这份觊觎。原以为只是场各取所需的交易,却不想交易过后,男人却死乞白赖不放手了。-【小剧场】国民小花顾一念怀孕了!一时间,关于孩子生父的谣言甚嚣尘上。第二日。顾一念所在寰宇传媒召开记者招待会,总裁霍子琛亲自出席。“念念的孩子是我的。”一句话,惊得地下记者炸开了锅,瞬间脑补出一出携子逼婚的大戏。不想,霍总裁接着又是一句,“我很高兴,终于可以公开我跟念念的恋情了。”众记者:听上去,携子逼婚的,怎么像是霍总裁?晚上。顾一念看着爆了的热搜,怒,“霍子琛,我怀孕的消息,是不是你放出去的?”霍子琛环住她的腰,笑,“谁放出去的,又有什么关系呢?”顾一念掰开他的手,咬牙切齿,“今晚你睡沙发!”-本文又名《霍总裁的求官宣日常》。一对一,娱乐圈甜宠。
  • 我在大宋觅长生

    我在大宋觅长生

    北宋末年,灵气复苏,道法重现,鬼怪横行,妖魔当道,异人为害一方,天下乱成了一锅粥。乱世中,江南水乡的小道士仗剑出山门,解救苍生,寻道觅长生。
  • 史上第一无敌天才

    史上第一无敌天才

    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我穿越了,还成了史上第一天才,每天躺着睡觉都能变强的那种。啥也没做,莫名其妙的后面跟着一大堆的舔狗。还有,成群的美女蹭蹭的主动过来投欢送抱,说什么“长发为君留,此生若不嫁你,长发不剪,清灯古佛,自梳闺中。”搞得我一直以来头痛的要死,每天都要去处理这种糟心的烦心事,日子过得无趣的很。我真的不明白,这样的日子,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第一天才真的有那么爽吗?事实证明,好像是挺爽的!(嘿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如果我们错了呢?

    如果我们错了呢?

    《如果我们错了呢?》是美国知名哲学思维畅销作家查克·克洛斯特曼挑战传统文学、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上乘之作。在本书中,克洛斯特曼从奥卡姆剃刀定律谈到鲍勃·迪伦,从“超对称性”宇宙谈到斯蒂芬·金在2112年的文学地位,从时间的本质谈到NASA对摇滚乐发展的意义。通过谈论这些或传统或流行的知识,他不断向读者发问:如果换个角度,是不是这些被称为“事实”的东西就会被推翻?我们确信十足的观点有多少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究竟看问题重要还是看未来重要?
  • 沐之尘

    沐之尘

    女主性格活泼开朗,机敏爽快。她不是一个单纯的人,遵循父母之命嫁到男主家却没想到男主有一个青梅竹马的表妹。男主心思沉稳,表面是一个精明温和的商人,内心却和南方汉子一样儒雅温和。待人接物处处彰显大方。他们的感情线随着历史的发展慢慢产生变化,最初的友情到后来的爱情,都不随他们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