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4200000004

第4章 改革开放三十年艺术工作感受(2)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民族遗产保护承传,在山脊上修筑艺术新长城的三十年

2001年5月18日,昆剧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从此濒临危亡的昆剧艺术受到了保护,从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高度的重视,进入了国家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那么,此前是不是就毫无保护的意识和工作呢?不是的。

从1979年开始,文化部同国家民委、中国文联有关协会陆续发起,由老部长周巍峙担任总编委会主任,编撰出版10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包括《中国戏曲志》、《中国曲艺志》、《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民间故事集成》、《中国歌谣集成》、《中国谚语集成》,共300卷、450册、5亿字。

这是10部宏大的文献性资料丛书,涵盖了中国56个民族的丰富文艺资源,跨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曲艺和民间文学诸学科,收集、整理了流传于各地各民族民间的各种文学艺术基础资料,诸如剧种、歌种、乐种、舞种、曲种、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记述了它们的发生、发展、衍变,它们的历史和发展规律,记载下代表人物、文物、图片、服饰、场所等,展现了各门艺术的面貌与特色。这是对中国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艺的一次全面、深入的普查、挖掘、抢救,系统地保存、保护了我国各地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艺术遗产,被誉为“文化艺术的长城”工程。

这项浩大的工程,不同于历代史书上的“艺文志”,它主要着眼于不见于史书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有的还只是口头流传的,因此是前无古人的一次大总结。这项工程动员了全国各地各民族十几万文艺工作者参加抢救、整理、编撰,历时25年已于2004年完成。这项工程的期限正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它的完成很有说服力地表明,党和政府是十分重视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的。

昆剧和古琴艺术、十二木卡姆、长调列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后,保护的观念更加明确,保护的措施更加具体,保护的规模更加宏大。如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一个国家每届只可申报一项,中国已经提出来的项目,需要60年才能申报完,而60年后,许多濒危品种很可能已经消亡了,还有什么保护的意义!为了使古老而珍贵的民族艺术瑰宝不被消亡,党和政府决定中国自己首先进行保护。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两届共1028项(其中传统戏曲136项),并且扩展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47项。2007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4人,2008年又公布了第二批传承人推荐名单共545名。并且成立了国家保护中心,即在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具体管理、研究、实施这项工作。国务院还决定,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确定了“文化遗产标志”。这又一次表明,党和政府是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的。

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决策,是深得人心的,将逐渐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各地方、各民族、各社会团体、有文化涵养的企业家、文化工作者以及许多有识之士,都在行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来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明确,这样备受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动态的遗产,就是说,它是保存在脑子里、口头、手上、形体上的文化、艺术、技艺,它是活着的。即使是濒危品种,也还没有死亡。以戏曲为例,说它是动态艺术,是说它是以表演为中心的艺术,有的部分近于人体艺术。戏曲文学、音乐、美术这些部分,只有综合地体现在舞台上,通过演员精彩绝伦的表演,完整地展现给观众,才是戏。演员是灵动的,综合于他们身上的表演艺术,自然是动态的艺术。动态艺术又是发展变化的艺术。就从20世纪(包括近30年)来看,变化何其大。在20世纪,有少数剧种衰落了,有一批新剧种产生了,不少剧种发展了。作为国粹的京剧在20世纪登上了以表演为中心的顶峰。20世纪的京剧名伶绝对多于“十三绝”。动态的艺术特别是表演艺术,由于是保存在演员身上的,演员强艺高,演员弱艺衰,演员亡艺失。如果外部的社会环境也发生巨大的动或变,艺术也就随之发生难以抗拒的衰落。因此动态艺术的保护更有其特殊性。

动态艺术也应该像物质的遗产那样,修建一些博物馆、纪念馆,就像江苏昆山和苏州的昆曲博物馆、广东佛山的粤剧博物馆那样,把戏曲艺术资料尽可能地保存起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图书馆里,就保存了一大批戏曲、音乐、美术、曲艺等诸多品类的价值极高的资料。一些实际上已经没有演出活动的剧种,也应该进博物馆,给它们一个归宿。收集编撰出版像十部文艺集成志书那样的典籍,也毫无疑问是一种保护。

但是更多的却是动态的保护,就是保护在传承者身上,保护在传承单位、保护在民间。就戏曲而言,就是保护在舞台上,保护在剧团里,保护在演员身上,保护在民间戏曲活动中。从20世纪到现在的经验看,古老剧种的表演艺术精华主要保存在老演员身上。改革开放三十年中,中国艺术研究院抢录了一批剧种的传统剧目,全部是保存在老演员身上的。京剧的音配像,都是配的老演员的音,也是一种动态的抢救保护。现在有影响的剧种剧团无一例外地都有代表性的演员,而且往往是一个旗鼓相当的阵营,戏曲艺术保在他们身上就放心,就有希望。戏曲的老根是平民艺术,生于民间,养于民间,闹于民间,存于民间。只要民间有班社,有民间艺人经常演出,戏曲就不会消亡。文化部在改革中曾经提出过“双轨制”,一时间全国范围内涌现出5000多个“映山红”民间职业剧团,它们以演出传统戏为主,形成了专业与民间相辅相成水涨船高的局面,对传统戏曲进行了保护,它们功不可没。动态艺术也可以多家保护,异地保护。艺随人走,一些传统剧目,并不是一家所独有。谁家的演员好,谁家就演得时间长,最后就在谁家保留下来了。表演艺术也有“他乡做故乡”的现象,这种现象现在也有。不论谁家保护得好,都是对国家对民族对艺术的贡献。

昆剧是一门文雅艺术,它的表演较为雅致,它的效应更多体现在熏陶人的性灵而非眼下的微利,它的欣赏对象文化层次高,特别是它的创作者们皆为文人,取材多为文事,因此它充满文气。但是它却是一个濒危剧种。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党和政府对昆剧的保护是重视的。文化部成立了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拨专款抢录了一批昆剧老艺术家的代表剧目,召开了多次纪念会、座谈会、研讨会,举办了青年演员评比演出和新剧目展演等不少活动,竟没有改变它的濒危命运。1996年举行新剧目展演时,老部长周巍峙说,这是一次悲壮的会师。

自从昆剧成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后,昆剧才改变了生存的困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保护了什么呢?一是保护了团体,不仅六个昆剧院团(即北方昆曲剧院、江苏省昆剧院、上海昆剧团、浙江省昆剧团、苏州市昆剧团、湖南省昆剧团)都保留了下来,而且一个传习所(浙江省永嘉昆曲传习所)也得到了承认,现在号称七个单位了,就连台湾的昆剧联合演出团,都自称第八团。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是这项非物质遗产的申报单位,现在也受到了尊重。二是保护了人才。全国昆剧院团的人员,包括已经退休的,总数约800人,号称“八百壮士”,又培养了一些青年人才。在纪念北方昆曲剧院成立50周年的时候,全国七个院团所联手演出,大多数面目是新的,看到了希望和后劲。三是一些昆曲剧目较为完整的演出,是一种重要的保护,虽然还不算多,总算是开了头。四是资料的保护,也重视起来。

在保护昆剧艺术过程中,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昆剧团体、社会各界做了许多工作。

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昆剧保护的指导方针,由“保护、继承、革新、发展”改变为“抢救、保护、扶持”,看得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对物质遗产一样,都是“抢救第一”,这是至关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政策。二是保护政策细化了。三是解决了经费问题。四是重视了人才的保护,确定了传承人。我以为昆剧传承人的确定,要比其他剧种周全。五是举办了中国昆剧节。六是支持与扩大了昆剧的外围,曲社、曲会不仅北京、苏州有,少数民族多的省如云南也有。

京剧虽然在新形势下也遇到了困难,但它不是濒危剧种,因此它的保护,是在弘扬和创新的旗帜下进行的。1990年12月下旬至1991年1月上旬,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纪念徽班进京200周年暨振兴京剧演出;1992—1994年三年分行当举行了“梅兰芳金奖大赛”;1993年12月下旬举行了纪念梅兰芳、周信芳诞辰百年演出;1995年举行了首届京剧艺术节,至今已举行了四届,今年10月举行第五届……所有这些活动都起了保护的作用。而京剧音配像,则更是名副其实的保护举措。

京剧和昆剧的弘扬、保护,给其他剧种起了示范作用。就我在文化部艺术局工作期间的艺术活动,有一些就是从保护出发安排的,有些创作演出活动中则注意了保持剧种的特色,特别是音乐和表演,强调让老百姓喜闻乐见。1992年在福建泉州和山东淄博举行的“天下第一团”展演,目的十分明确,就是“保护稀有剧种,扶持基层剧团”。这些“第一团”,又分两类。一类是新剧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新剧种,包括少数民族戏曲剧种,目前还只有“第一团”。但它们的艺术成分,却是来自民歌、民舞、曲艺和老剧种,因此又有老的因素。另一类原本是老剧种,当年也曾经红盛过,只是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失势了。但是它们保留了许多独有的剧目和独到的表演,被称作戏曲的“活化石”。这两类“第一团”多数是县级基层剧团,有的还是民间职业剧团。它们常年坚持在基层演出,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特别是为老、少、边、穷地区农民服务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阵地。它们以其亲切的“乡音”和“土味”,一直受着基层群众的喜爱。但是,它们的处境十分艰难。“天下第一团”的展演,响亮的品牌,确实对这些稀有剧种剧团的保存起了一定的作用,16年后其中一些剧种剧团又现身北京,“天下第一团”的牌号依然打着。

不少老剧种在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剧目工作中,创新和保护并重起来。2007年10月,山东、江苏、安徽、河南联合在枣庄举行柳琴戏艺术周,就同时打起了“保护”和“创新”两个旗号,七台戏中就有一台整理改编的淮海戏《皮秀英》,演出效果极好,艺术周组委会专门给它颁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奖。山西省晋剧院2007年11月参加上海白玉兰奖演出时,不仅带去移植的新剧目《金子》,而且带去晋剧传统剧目《打金枝》,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广东粤剧是发展了的艺术,但是它的艺术品牌却是传统的,滨海的吴川市的南派粤剧至今还保持着原始的风貌,净角仍然像京昆梆子那样勾脸,它们以此为荣。西北地区的秦腔以及皮影演唱中“吼”的风格,不仅不再被看不起,而且被吸收进话剧《白鹿原》、《兰州老街》中。所有这些现象,都不能不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的正面影响。

当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些列入名录的剧种,在申报时做的工作并不充分。有的剧种自己有些什么值得保护的剧目,也不十分清楚,当然演出的剧目就不会多。因此我建议要数数家珍,这是列入保护名录的剧种剧团的当务之急。在数家珍的基础上,把自己的好东西比较完整地保护下来。要注重保护的完整性。只保护一点折子戏甚至片断,是远远不够的。有些独家演出的剧目,如果只演一点点,精炼是精练了,从此也就不会再演完整的戏了,如果这位演员没有传人,就连这一点也保存不住。

保护需要整理。一些演出剧节目比较精练,是整理过的,保持了原有的精华与特色,看起来赏心悦目。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剧种,在数家珍的基础上,对尚未整理过的剧目应该下一番整理的功夫,使之能够上演。即使不上演,作为资料适当整理,以备研究,作为教学、创作的参考,也是有意义的。尚未列入保护名录的品种,申请准备工作应该充分一些,也需要进行整理。一些项目没有列入第一、二批名录,并非坏事,全部整理出来再申报,可以避免支离破碎,更是一种完整的保护。

但是在整理过程中绝不要夸饰、绝不要掺假。掺假不但不能“以假乱真”,反而会“假作真时真亦假”,失去保护的意义。也不要把保护范围人为地扩大,是一个县的不要硬说成全省市的。保护中也不必刻意避讳神鬼,忌讳唯心主义,因为我们保护的是遗产。上党迎神赛社礼规,为回避一个“神”字,改成了潞安社火,实在有点因噎废食。

特别是传承人的确定,是一个很复杂的难题,更需要仔细研究。比如戏曲,是讲究行当的,一个剧种或一个大院团只保护一两个人,不但不完整,反而支离破碎了。演员出身当了导演的,他知道的东西更多,自然应该是传承人。还有专为戏曲剧团作曲、设计唱腔的,也应该是传承人。至于戏曲院校的老教师,更是理所当然的传承人。可惜这些重要人才,目前都还没有被看作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既像物质遗产那样“修旧如旧”,让世人看到它的原生态,又像动植物保护母本那样,是为了创造新艺术。新艺术不可能白手起家,不可能另起炉灶,完全彻底的原创是没有的。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来的各类艺术母本,是艺术创新的基础,是新艺术厚重的山脊,新艺术是山脊上修筑的新的长城。这已为改革开放三十年艺术创作成就所证明了。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文化艺术管理体制反复摸索、实验的三十年

三十年文艺工作中几个方面的成就,是同管理体制的改革相联系的。三十年中在艺术管理体制的改革上几经摸索,各有所得。

粉碎“四人帮”之后的几年内,被“四人帮”封禁的艺术解禁,传统戏恢复,被打散逐放的创作人员和骨干演艺人员回到艺术团体,以缅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主要特色的作品、揭露批判“四人帮”的作品不断出现,在国庆30周年献礼演出达到了高潮。这个时期并没有感到体制上有什么不顺。当我国经济体制开始改革的时候,政治上是全面落实政策,大量人员回归艺术团体,人数陡然膨胀。农村改革的成功,是把单位划小,直至以家庭承包为主。城市的改革,也是先从中小企业成功的。那么,艺术表演团体可不可以也划小一些呢?于是承包、分团风起,全国专业剧团总数多达3500多个,演出总场次一时增加。

经济改革在城市、在企业展开后,探索更深入,新鲜事物不断出现,需要艺术反映、表现,分散的演出机制不适应了,且分开后的剧团本身又在膨胀,膨胀进来的人员更不适应经济改革的要求。于是,又提出精简合并,剧团从3500多个减到2600多个。但人员并没有减多少,编制、经费却被减掉不少,于是出现了“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这本来是一句犯愁的话,却被有的地方当作方针贯彻执行。虽然客观上推动了演艺人才的流动,却并没有解决钱的来路,有的剧团由于有用的人走了,剧团反而更演不成戏了。

为了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一些地方和剧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文企联姻”、“以文补文”、“以商养文”、寻求社会支持和赞助、自办企业赚钱养剧团,出现了一些如大厂评剧团那样的先进单位。但由于没有人事、财政部门的配套措施,像大厂评剧团那样坚持下来的并不多。

一些地方却是另外的思路,虽然做法各不相同,却有一些共同之处很值得思考:一是在认识上,把艺术看作本地区的一张重要的品牌,一张光彩的脸面,不但不能丢弃,而且要紧紧抓住;二是通过政府支持、社会赞助或自己经营,在经费上保证创作演出人员的工作生活;三是招揽尖子人才,在创作上狠下功夫;四是把艺术交流和走市场结合起来。上海京剧院从全国各地招揽了一批创作演出人才,出了一批众所周知的好戏。湖北京剧院坚持不懈依据自身优势抓创作,使剧院跃居全国重点京剧院团。天津既抓了青年人才的培养,又抓了音配像,抓出自己的特色。浙江把“小百花”作为自己的品牌,三十年坚持不懈,出人出戏。广东一方面介绍“音乐茶座”,一方面抓住海外和农村两个市场,使省市县三级剧团都保留下来。黑龙江文化厅长杨运泰对创作人员说了“不以一次得失论英雄,不以不同观点贬英雄”,发挥了全省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山西则办起了十几所艺术中专学校、十个戏曲青年团,使山西的戏曲梅花奖演员居于全国之首。湖北省、江苏省文化厅在抓创作时全省合理布局,把每个地区的创作都看作自己的工作任务,使得各地区都有好戏出台,在第六届和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期间,家家有演出,处处有戏看。这些地方没有过多地强调“减字”,甚至在“加字”上作了文章,也是一种改革的精神。

以上几方面的情况说明,文化艺术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是不是有利于解放艺术生产力,是不是有利于出人才出作品、促进艺术的繁荣,是不是有利于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文化大革命”前,文化艺术事业单位,除文联、作协、图书馆、文化馆等,是政府拨款外,电影公司是自负盈亏的,剧团则各地不同,有的是政府拨款的,有的则是所谓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文化大革命”中从中央到地方的剧团全部被摧垮,为了宣传的需要,又到处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一律包下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这些宣传队演不了戏,一部分解散了,大部分转入恢复后的剧团,使剧团普遍膨胀。所以在改革中确实有个“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但不一定是简单的“减”。如果只是“减”,就会出现能干的走了,干不了的走不了。比较可行的办法是适当分流,另外作为。即使出不去,也不要硬性捆绑在一起。实际效果是两种情况:有的地方下狠心砍了一批剧团,主要是县剧团,出现了好多县没有剧团,而老百姓却要看戏,于是民间职业剧团应运而生;砍不掉的剧团内部,则继续前一段承包的形式,办起了一部分自负盈亏的演出实体。文化部长王蒙把这种情况概括为“双轨制”,而且在全国文化厅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来。同时还提出“分散决策”,我的理解是:各级的事情各级办,各地的事情各地办,不要什么都揽到文化部。我始终认为,“双轨制”和“分散决策”合乎中国的国情。就山西来说也是适合的。“文化大革命”前,山西的剧团除了省直的几个剧团和几个地市的“四大梆子”团属于“国营”和“地方国营”外,所有的县剧团都是“集体所有制”,自负盈亏。“文化大革命”中的“文艺宣传队”虽然“国营”了,但“文化大革命”后合并入县剧团,都是自负盈亏的,和后来的民间职业剧团差不多,只在有参加调演任务,或县里有演出任务的时候,县里才补贴部分经费。县剧团平时以演出为主,虽然疲于奔命,却在全国剧团演出场次上占了首位(有时河南是首位)。我当文化厅长的时候,觉得山西的县剧团就是“双轨”,因此只要求一个县保留一个剧团,至于县里留不留、办不办,由县里决定。实际是多数县保留了一个,剧种多的县也有保留两个的。当然也有的县剧团名存实亡,只是留了个空牌子,好给离退休人员发工资。没有县剧团或只有空牌子的地方,则有一些演员办起了民间职业剧团,但数量不多。

民间职业剧团成了大气候的是湖南,他们叫作“映山红”剧团,并且由长沙市天心区群众艺术馆办起了“映山红”戏剧节。现在“映山红”戏剧节已举办了八届,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民间职业剧团参加。这些剧团多数是基层演艺人员和民间艺人办起来的,也有一些是从专业剧团甚至是省级剧团分流出来的(如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使“映山红”提高了艺术质量,深受老百姓欢迎。“映山红”现象是“双轨制”的成功实践,是改革的产物。“映山红”现象使群众艺术的概念得到了扩展,群众艺术创作得到了专业创作人员的普遍参与和辅导,也推动了戏剧优秀作品的移植,使专业艺术和群众艺术相得益彰、水涨船高。“映山红”在改革中的意义不可低估。

“双轨制”对于培育艺术市场,无疑是起了推动作用的。我国的艺术市场有两类:一类是沿海、沿江、沿铁路、大城市的高级市场,即窗口买票的市场;另一类是中西部广大地区特别是农村的初级市场,即“庙会”形式的包场演出。但不论哪一类市场,都不是白看戏,而是有偿的演出,是讲究效益的,只不过效益大小不同。沿海也有包场演出,一场戏价可以高到10万元,而中西部地区,一场戏1000元,也有剧团去演。这种差别不是短时期能够拉平的。这种现实也不妨称作“双轨制”。还有一类艺术演出是由政府出钱派团送戏到老、少、边、穷地区,这就更不能否认“双轨制”了。

“双轨制”也体现在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方面。我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文化大革命”前直到80年代初,基本上都是政府间互访和参加一些国际比赛,民间的交流、商业性的演出很少。80年代中期,开始有了商业性的演出活动,尤其是沿海省市大大地活跃起来。对港澳的交流,则不存在对等派团问题,主要是两种形式,一是对方邀请剧团去演出,一是两岸四地的演艺人员组台演出,这些都是商演性质。对台湾的艺术交流是从1992年夏开始,由“中艺总公司”组织了一个12人的歌舞演出团开始的(原定14人,由我担任团长,因我是文化部党组成员、艺术局长,还有个艺术局外事处长,是官员,台湾方面不批,未能去),从此便交往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活跃,规模越来越大。从政府派团互访,到商业演出,到艺术公司和社会团体组台演出、联合举办艺术活动(如“国际合唱节”、“华文戏剧节”、演出季、艺术博览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清楚地看到,这也是一种“双轨制”。

但是,文化艺术体制的改革,远不能说已经完成,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摸索,需要换个角度思考,需要多做调查研究,体察实情,实事求是制定政策、法规,多办一些实事,而少呼喊或推广口号。这些年口号实在有些多:“自生自灭,活死由之”,“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全面推向市场”,“产业化”,“养艺不养人”,“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等等。有的话我也讲过,当时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有的则是以后听来的。“出局”以后静下来仔细捉摸这些口号,才觉得有点别扭。

“自生自灭,活死由之”,并不是文化部领导,也不是艺术局我的前任发明的,是新闻单位概括宣传的,但文化部、艺术局没有澄清,结果遭到了普遍的反对。虽然没有在工作上起多大作用,但它在思想上却造成了混乱。它与现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距离就更远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出自一个县领导之口,文化部的领导也不以为然,但被高层政务领导肯定了,结果到处都喊,唯有广东吴川市却喊出“政府搭台,文化唱戏”的口号。艺术品具有商品的属性,是讲究经济效益的,有些艺术品经过转换可以批量生产,但要艺术品一出生就都市场化、产业化,却不但不现实,而且不利于精品的创作、锤炼。教育没有市场化、产业化,卫生也没有“化”,文学艺术能毫无疑问地全面“化”吗?“养艺不养人”本来想说的是不养与艺术无关的闲杂人,却被理解为连创作人员也不要了。殊不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尽在人脑子里、身手上,没有人也就没有艺术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当作那些人才匮乏单位的一句自我解嘲的话,也就罢了,但当作改革的思路,却是一种误导。地方和单位,都那么急功近利,那么实用主义,都只求所用,那谁给你准备好了人才等着你去用?艺术的改革,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人为患,恐怕很难实实在在的成功。

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艺术工作中人的工作不断改革创新的三十年

艺术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艺术家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艺术家要设计灵魂工程,他本身首先要有正确的思想、高雅的情操,才能设计得好。因此艺术家就不能没有理想信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艺术家的理想信念,首先应该是一心一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而奋斗。邓小平说:“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提高认识生活、分析生活、通过现象抓住事物本质的能力。……要教育人民,必须自己先受教育。要给人民以营养,必须自己先吸收营养。”因此,艺术工作中,思想工作不可废。

思想工作的对象,主要是青年文艺工作者。思想工作的方法,主要是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清正廉洁、遵纪守法的教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的教育,一句话,就是以德树人,并且持之以恒。

思想工作要善于分析。思想工作中没有敌我矛盾,大量的是是非、正误、功过、得失以及认识上的差别、方法的殊异,对这些问题要善于分析,不能一锅煮。如果我们不善于分析,不善于把握各个人的特点,实事求是地对症下药地去做工作,那就很难把思想工作做到业务工作当中,也很难解开一些思想疙瘩,很难把队伍凝聚起来。思想工作中有个如何看人的问题。不应该就一件事来看一个人,很短的时间就评价一个人,总是要放在一个历史过程看,放在诸多事情当中看。全面看人的素质、业务成就、思想作风,才能比较准确地评价一个人,思想工作才能做到肯綮之处。

党的工作是人的工作的核心部分。党的工作是艺术改革和建设的保证之一。剧团的领导体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党委(或支部)领导下的院团长负责制,有院团长负责制,还有招聘制。不论实行哪种体制,都不能放弃、忽视、削弱党的工作。党的领导首先是党的理论、基本路线、文艺方针政策的领导。党委不应代替政府文化部门的工作,不可包揽行政杂务。在改革过程中,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文艺工作的改革鸣锣开道、掌舵扬帆。艺术队伍的问题,往往也是党内的问题,党内步调不一致,就很难统一艺术队伍的步调。统一艺术界党的步调,关键是用毛泽东思想,用邓小平理论,统率、理顺、端正思想和作风。在组织上则是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严格执行党的纪律。

团结问题是艺术队伍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团结艺兴。解决团结问题要有共同的原则基础,就是要在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事业的大旗下团结起来。解决团结问题,就是为了形成一个和谐的环境。因此解决的办法也应该是新的。在大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求大同存小异,绝不能用“划线”、“站队”的办法解决问题,更不能搞大批判。那样不但解决不了团结问题,势必搞得裂缝更大。我们是自己队伍的团结,不能套用“以斗争求团结”。而只能用说理的办法、等待的办法,要在队伍内提倡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尊重、互相谅解。至于艺术上的不同见解不同风格的争论和竞争,则不是团结问题,只能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艺术工作中人的工作中,有个艺术团体领导班子的建设问题。我在担任文化厅、艺术局、艺术研究院领导职务的18年中,深感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邓小平提出的干部“四化”,是建设领导班子的标准,也教给我们建设班子的办法。

建设班子有个如何看干部和用干部的问题,我的体会是,看人要看大节,用人要用长处。大节要从三方面看:一是看他在关键时刻是不是经得住考验;二是看他的全部工作,如果他大部分工作是好的,就应肯定大节是好的;三是看他的历史发展,是逐步变得能干,还是走下坡路。一个人不可能一切都优秀,多数方面称职就不错,也可能有一般和差的地方。如果委派他工作的时候,正好用了他那最优秀的地方,他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甚至一好遮了百丑。如果委派他的时候恰恰用到了他的短处,那就会贻误工作,他也可能成了一无是处的干部。就是那个用了长处的干部,如果一好遮了百丑,再提拔和调动时没有用到他的长处,而是用了短处,他很可能又成了一无是处的干部,甚至认为他原来的一好也是假的。这类教训,也是屡见不鲜的。

一个部门和单位的一把手,最好是专家,但也不一定非专家不可。那么选什么样的人当一把手呢?选政治素质好的,具有驾驭全局能力的,善于管理的人。这并不是主张外行领导内行,而只是说不一定非从业务岗位上调一个人来挂名。当然,一把手一定是一个对业务工作的热心者和支持者。经过一段时间他肯定会从外行变为内行。这已为多少个实例所证明了。一把手的任务是“出主意”、“用干部”。他能根据党和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自己部门和单位的实际,提出任务、目标、行动口号、大的措施,然后委托助手和下级去完成。他也可能完成其中一部分工作,但大部分工作是助手和下级干的。他的长处应该是在用人,首先是用好副职和下一级领导干部。如果用不好助手,什么都抓在自己手里,全权独揽,他就是累死也当不好一把手。我们一些地方在配班子的时候,往往想请一位名演员挂牌子,想通过他向上级要钱、要房,要一切方便,而很少考虑他们是不是有管理能力,会不会协调剧团内的人际关系,结果过不了多久剧团就运转不动了,即使他们给要来一点钱也生产不出艺术精品来。这样的教训实在太多了。

一个班子不一定一下配齐,但必须先有一把手,其他成员宁缺勿凑。我们往往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班子选不出一把手,就配一班副职,从中指定一名主持工作。如果他具有当一把手的素质,很快问题就可解决了,如果他不具备一把手的素质,互不服气,反而工作一筹莫展。这样的班子配了等于不配。又有一种情况,班子一下配不齐,但是有了能干的一把手,他把不齐的助手指挥得很得力,工作卓有成效。我们有时也办蠢事,帮倒忙,看见一个班子副手不全,就给派去一个。往往派去的同志打着上面的旗号,不尊重那里的一把手,自己发号施令,越权办事,过不久这个班子就矛盾起来,工作自然要受影响。因此,可以这样说,领导班子成员不在多,而在精,在具有凝聚力。

无论是什么样的管理体制的单位,特别是艺术团体,都需要一位好的党的书记。道理很简单,我们的事业是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要坚持党的文艺方向、方针、政策。除了大量看得见的业务工作外,还有大量看不见的思想工作。因此党的书记非常重要。有的同志以为,现在改革了,有行政管理、有经济手段就行了,党的书记无关紧要了,特别是那种行政首长负责的单位,更是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碍手碍脚的了。这种看法和情绪是不切实际的,但是这种看法和情绪影响颇大。我感到现在一个艺术团体选一个党的书记并不容易。因为党的书记做出的奉献应该更大,获取的荣誉和报酬却要小得多。党的书记还和行政领导不同,不仅要选择好,而且要推荐给全体党员选举,因此也就更加不易。选用好了,做好了组织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艺术家,改善领导方法和作风,一个单位和团体就可以长期团结、融洽、稳定、出成果、出效率。

领导班子中经常通气,至关重要。要改革,要繁荣,不可能总坐在办公室里起草文件,发号施令,而必须调查研究,掌握信息,要到基层解决一些问题。这一特点,与打仗相似,与工商企业的改革也相似。有人以为宏观管理,就是坐在办公室发号施令,往往责备有的同志不坐下来改革。殊不知现代社会,是千变万化的社会,不是静态的社会,坐着改革不行,坐着也繁荣不起来。

但是,在动了一阵子之后,确需坐下来总结、交流,最简便的形式就是领导干部、各路诸侯坐在一起通通气,让大家把各方面的工作都知道一下,看看哪些做得好,哪些不理想,及时改进。并且对下一步的工作进行调整和部署,共同定下决心,分工去做。通气的好处在于互相对工作了解之后,就好互相支持,而当出现了问题和失误,也能互相谅解,共同克服和解决,共渡难关。如果领导干部之间长期互不通气,甚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班子很难在思想上取得共识,很难在步调上取得一致。在坚持通气制度的过程中,第一把手的枢纽作用和工作透明度是首要的。如果一把手的思想和工作不透明,就很难使别人也透明,谁透明了,反而成了被抓的把柄,那就失去了通气的意义。

在一起干不成的班子或干部,我主张“好合好散”。干不成的干部不一定都是无能的干部,往往是因为用的不是长处而是用了短处。这些干部中往往有许多“是非”,开会各说各的,谁也不服谁,“东风吹,战鼓擂,谁也不怕谁”。面对这种局面,上级领导唯一的办法就是下狠心使他们“好散”。这也是一个“用人之道”。在这个地方干不好,调到另一个地方用了他的长处,有可能很出色。这种情况也是常有的。

人的工作中,领导者与下级、与艺术人员有个交往的问题。领导者与他们应该是同志、朋友,不能总是高高在上地发话、指示。特别是党的书记,要善于同大家平起平坐地交流思想。因此要舍得一些时间,不能太吝啬。有些人来找领导,并不要求给他办什么事,就想见见面、说说话。话说完了,气顺了,也就没事了,却交了个朋友,一生不会忘记的朋友。如果领导者坚守“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那就绝对交不了朋友,很可能成为新时期的官僚主义者,成为不受尊敬的领导。

人的工作中,作风建设不可忽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准则、法规,三令五申,加强廉政建设,应该肯定这在艺术工作中也是有明显效果的。但也应看到,作风建设是需要长期反复进行的,特别是更需要联系到艺术活动,不断地加以端正。戏剧创作演出,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当作“封资修”批判的时候,人们特别是领导,唯恐避之不及。现在不同了,戏剧除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外,还有服务功能、“政绩功能”,一个戏往往也是地方的一张脸面,一张名片,一项政绩,因此大有用处。不说给作家艺术家立“军令状”,限时完成,就说那一份戏单,就十分讲究,也算一道风景。“总策划、总创意、总顾问、策划、创意、顾问、指导、协调”排列了十几行,才能看到编剧、导演、主演等人员。我想,如果中纪委把这种现象当作不正之风查处,沾边者数量一定小不了。党委、政府官员对艺术要领导、管理,更要全心全意服务,但在戏单上,我以为还是“无为而治”好。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在文艺工作中感受颇多,唠叨不休,错话也少不了。赤裸之心,诚对党和人民。

2008年10月14日

(原载《发展与繁荣——改革开放30年戏剧创作研讨会论文集》,文化艺术出版社)

同类推荐
  • 中国书法全集4

    中国书法全集4

    《中国书法全集4》主要内容分为“父与子:领时代风骚”、“唐朝两位‘广大教化主‘”等章节。
  • 谈影唯缺颂红妆:摄影阅读手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谈影唯缺颂红妆:摄影阅读手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从菲利斯·比托、约翰·汤姆森到卡蒂埃-布勒松、威利·罗尼、寇德卡,再到维诺格兰德、严莫凡、张乾琦;从美国FSA纪实运动到法国《VU》杂志启动的视觉新闻时代;从摆拍摄影、街头摄影、新画意摄影到非洲后殖民时代摄影;从东方学视野中的中国被摄史到玛格南图片社的印片条……本书选择过去百余年间国际上30余本重要摄影家、摄影运动、摄影现象与摄影史的代表性作品集,综合运用东方学等当代学术工具,以开阔的国际视野,通过深度个案研究揭示摄影从技术到艺术、从介质到观念、从经典到当代、从照片到影像的演变历程,并梳理了其背后引导和影响这一转变的社会思潮、技术革命以及艺术/个性因素。
  • 美学与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美学与历史(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美学与历史》主要包括“康德与美学史”“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反传统主义与现代化”“三个中国两次转型”“社会结构与话语权之争”等,这些论题既有理论深度,更有对现实社会的沉思。对推动美学及其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西方电影理论”概念。过去人们以为,所谓“当代电影理论”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在符号学、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等影响下的电影研究。而作者在对历史的追溯中令人信服地指出,事实上,西方电影理论有两个传统。我们所熟知的只是欧陆传统下的电影理论,而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美电影学术圈中,影响更深远、且在目前更具有生命力的,是另一个传统——分析哲学的传统。
  •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古典音乐的巨匠时代

    在本书中,田艺苗以她“穿T-shirt听古典音乐”的态度,从最经典的、大家最熟悉的音乐和音乐家写起从巴赫(m.pgsk.com)到勃拉姆斯(Brahms),从1685到1897年以12位巨匠的故事为入口,系统讲述了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岁月。在这本小书里,古典音乐不再正襟危坐,听古典音乐也可以穿T-shirt。
热门推荐
  • 你家七爷醋坛子又翻了

    你家七爷醋坛子又翻了

    (本书已暂停更新!)某日,某女的记者发布会记者:“叶总为什么要当明星?”某女:“因为我想配上一个人。”记者:“叶总是顾家大小姐,又怎会有配不上的人?”某女:“顾氏是爸爸的,而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配上他这么多年痴心不悔的等候。”***男二版简介在他身份被扒出来那天,他已经做好准备被抓走,哪成想,各路大佬纷纷发微博并且艾特他。靳氏总裁靳司辰:“这是我大舅子,我看谁敢动他!@叶墨”顾氏总裁顾姜堰:“这是我妹妹承认的哥哥,也就是我的弟弟,我看谁敢动他!@叶墨”天王姜远:“这是我妹妹的哥哥,就是我的弟弟,谁要是敢动他,我和谁拼命!@叶墨”顾氏前总裁顾酩:“这是我闺女的哥哥,就是我儿子,我看谁敢动他一下试试!@叶墨”苏氏总裁苏奇勋:“我是我儿子,我倒要看你们谁敢动他!@叶墨”本书又名《成为女主哥哥后我成了团宠》
  • 故事没有起源

    故事没有起源

    这是一个没有起源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一个都市里。故事的构成有众多要素,魔法,魔术,科技,医术,恶,善。故事拥有众多的参与者,都缺一不可。每个人都是故事的主角。
  • 我知道你很难过

    我知道你很难过

    这本书,给所有又寂寞又坚强的人。我知道你很难过,挥别错的,才能和对的相逢。“暖读”系列18篇治愈爱情故事,记录为爱所伤的疼痛、被爱所误的迷茫和逃离爱情的孤单。每个心怀美好的人,都应该且值得拥有爱情。愿这些故事带给你抚慰和答案。
  • 反派王妃上位指南

    反派王妃上位指南

    程九瑶穿成恶毒王妃,王妃丈夫归辞渊智商奇高,心狠手辣,只有她知道他的秘密,他快要死了,只要熬死丈夫,她就是南冥最大的王!归辞渊自诩天降奇才,天赋奇高,可他快要死了。死之前一定要弄死自家王妃,绝不能让她在自己死后改嫁别人给他戴绿帽子!
  • 无尽求生记

    无尽求生记

    在这无尽的世界里,你分不清什么是梦,是真实,还是虚幻。新的开始,是追求超凡的力量,刺激的人生,还是追逐那遥远的梦……我不知道,我只想活着,永远的活着。…………“穿越者,轮回者,我准备好了。”
  • 你终是我的少年

    你终是我的少年

    本文双向暗恋林凡和林梵两个原本平凡的名字放在一起好像就不再平凡。林凡的爱情从看见他的第一眼就开始了,但却用了许多年才拥有。在这些年里,她追寻着他的脚步,努力赶上他的步伐,企图在他身边拥有一席之地。但暗恋是一个人的,爱情却是两个人的。林梵希望他不再是暗恋,而是两个人的爱情。
  • 无妖西游传

    无妖西游传

    列位,你却道这世间有没有妖魔鬼怪? 有妖乎? 无妖耶? 有妖也! 无妖哉! …… 各说各话,各论各理。真真假假,稀稀奇奇。 熙熙攘攘,孰是端倪?你先不要说,且听我说: 乾坤有数不可乱,哪容魔物搅翻天。 欲知人间流言幻,须看《无妖西游传》!
  • 太上老君说消灾经

    太上老君说消灾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两棵花椒树

    两棵花椒树

    两个绝症女病友,虽“绝”与“绝”各不同,但“绝”到“骨灰”级,也算一种奇葩。这是中年女性的困境,还是每个人自身都无法摆脱的绝境?是体检查出来的问题。事实上我有五年没去体检了,我对这事不感兴趣,对身体也不感兴趣。但这次体检有点特殊,我们要去一个以美食闻名的度假胜地,一边体检一边吃喝玩乐,这样的福利谁能拒绝?两个星期后,单位人事部门打电话来,叫我马上过去一趟,我还以为即将面临工作调整呢。Ca待排。他们有点不敢看我的眼睛,马上就发现我错误地理解了它的意思。不是钙不是钙,肯定不是钙!他们痛惜地摆着头。
  • 格林童话(上)

    格林童话(上)

    德国人格林兄弟,雅科布和威廉。他们两兄弟在1829年的春天离开他们居住了很久的佳瑟尔,搬到了格丁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