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53600000004

第4章 散文豆腐(1)

豆腐的滋味

梁容若

生长在沙土绵延的地方,从小见惯了种大豆,豆子出产多,豆子的加工品自然也多。豆腐是天天见、满街卖的东西。油条就豆腐,豆腐拌辣子,蹲到担子上就吃,卖油条的,买鸡蛋的,背锄的老王,打更的张三,谁也吃得起。见惯看腻,贱就不好,无色无香,再加上家乡豆腐常有的卤水苦涩味儿,所以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豆腐。七八岁的时候,闻到磨豆腐的气味就要发呕。菜里有了炸豆腐,一定要一块一块地拣出来。这种偏憎不知道被大人们申斥过多少次。从小学里知道了豆腐的营养价值,加上吃饭的礼貌训练,暴殄天物的禁条,使我不敢再在菜里拣出豆腐。可是碰到它的时候,也只是勉强下咽,绝不主动地找豆腐吃。

是一个兵荒马乱的残冬深夜,平汉路的火车把我们甩在一个荒凉的小站上。又饥又渴,寒风刺骨,在喔喔的鸡声里听到卖老豆腐(豆腐脑)的声音。大家抢着下车,你争我夺。我也挤在人堆里,一连吃了三碗。韭菜花的鲜味儿,麻油的芳香,热汤的清醇,吃下去真像猪八戒吞了人参果,遍体通泰,有说不出的熨帖。回到老家,向叔父报告,自己笑着说:“行年二十,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叔父本是豆腐的讴歌者,就趁机会大加教训,他说:“豆腐跟白菜并称,惟其平淡,所以才可以常吃久吃,才最为养人,才最能教人做人。我们是以豆腐传家,曾祖、祖父都是以学官终身。学正教授在清朝称为豆腐官,因为俸给微薄,只可以吃豆腐。你生在寒素的家庭,开口是有肉不吃豆腐,不但不近人情,也对不起祖宗!”叔父的话并不使我心服,不过当时听起来却很悚然动容。以后自己也想,不管是“天诱其衷”也好,“实逼出此”也好,适当的场合,吃些豆腐,既可以恭承祖训,又能得到实惠,何乐而不为呢?从此我就成为豆腐的爱好者。北平的砂锅豆腐、奶汤豆腐,杭州的鱼头望豆腐,乃至于六必居的臭豆腐,隆景和的酱豆腐,镇江的乳豆腐,我都领教过,留有深刻的印象。有一次还在北平的功德林吃过一次豆腐全席,那是一个佛教馆子,因为要居士们戒荤,又怕他们馋嘴,就用豆腐做成大肉大鱼的种种形式,虽有些矫揉造作,从豆腐的贡献想,真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了。

在东京上学的时候,有一个研究文化史的日本朋友,立志要作豆腐考。一个深夜他同我谈到淮南王刘安发明豆腐的文献,谈到明末圣僧隐元到日本输入新的豆腐做法,又谈到李石曾先生在巴黎的豆腐公司。照他看来,中国人在耶稣降生许多年以前,日本有文字许多年以前,发明了豆腐,要算文化史上的奇迹。他为了向一个发明豆腐国度的人表示敬意,决意请两毛钱的客,要我一同去吃“汤豆腐”。“汤豆腐”是一种白水煮的豆腐,和豆腐脑有些相似,寒冷的冬夜可以使我重温平汉车站吃老豆腐的趣味,于是欣然地同他去。在汤豆腐刚到嘴的时候,他说:“你看,这样一大碗,只卖三分钱,从日满经济合作以后,豆腐可真贱。现在家家早上吃酱汤都要放豆腐。连德国人也在向大连趸购大豆呢。”他的话立刻激动了我,我把碗一推回答:“我感慨的是吃豆腐的人不是种大豆的人。圣僧隐元如果知道教会你们吃豆腐,还要送你们豆子,他一定后悔来日本吧!而且你们把劫掠的赃品卖到欧洲换飞机……”他看见我的眼泪掉在碗里,像是很后悔自己的失言,想用一种滑稽的调侃收场,他说:“您还是多吃两碗吧,种大豆的人如果知道运到东京的豆子,有一部分是给他们所希望吃的人吃去,他们的苦痛会减少一点。您多吃一点不拿钱的豆腐,也算是对于帝国主义掠夺者的小小报复。老兄啊,我的豆腐考可不是要曲学阿世……”我无意于再就豆腐骂座,伤不必要的感情,可是“汤豆腐”无论如何也再咽不下去。我们终于默默地离别了,回来日记上记了一句:“同××吃哽咽的豆腐!”

在抗战期间,河套有一次荒年,稷米、莜麦都歉收,马铃薯也很少。只有泼辣的豆子照样结子儿,黄豆成了军民的主食。豆饼、豆面、豆芽、盐豆、豆腐、豆糕,颠来倒去,早晚是它。

大家一到饭厅,就皱眉叹气,咒骂:“该死的豆子!”是一次检讨会上,有人提出来:“如果没有黄豆,我们多少万军队除了吃草根黄土以外,什么办法都没有。通过几百里无人地带的绥宁公路,根本不可能接济大量粮食。是老天开眼,今年种豆得豆,豆饼豆腐使我们在塞外站住了脚,把国防线向东北推出了一千多里,我们有什么理由诅咒豆子呢?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吃着豆腐,还有什么事不可做?”这种道理一讲出来,大家对于豆腐豆饼等,立刻改了观感,不约而同地喊着:“感谢大豆!拥护豆腐!”在这段故事里,我更从新体认了豆腐的价值,可是当时吃豆腐的滋味也还是辛酸的。

……

来到台湾,每天清早还能听到卖豆腐的声音,走到郊外,看见的都是山岭水田,哪里来这么多豆子呢?豆腐的来源还是求之于太平洋的对岸吧!想到路途是这样遥远,来路又靠不住,不必问当下价钱的贵贱,也就食不甘味了。

想起来我是生长在吃豆腐的家庭,童年悟道不早,迷于正味,等到艰难奔波,理解了食谱,吃到的豆腐,又常常陪伴着哽咽辛酸的眼泪,很少时候能体验到豆腐平淡清醇的滋味。是我负豆腐,还是豆腐负我,也真一言难尽。梦里不知身是客,几回从昏睡里看到了无边的豆田,黄荚累累像河套,像松花江平原,也像故乡滋河的弯曲处!又几回朦胧里回到童年,看着叔父的颜色,吞下有苦涩味儿的豆腐。醒来只是在惆怅空虚里,等候着“豆腐啦!豆腐啦!”台湾勤勉的老婆婆的清脆声音。

原载一九五二年二月十八日台湾《中央日报》副刊

茶话豆腐

子敏

女作家林海音女士跟她所疼爱的两个“不仅是名字美丽”的公主(祖美、祖丽),计划团结两代的力量,合作编写一本趣味的书:《中国豆腐》。如果这是一个已经确定了的书名,那么,对中国人来说,它就含有“咱们的,值得自豪的”意味。对外国人来说,它的意义等于:“一种代表东方文化特色的中国民间食品”。

这个有文学意味的书名,《中国豆腐》,并不表示这本书纯然是“纯文学”的,她说,但是也绝对不是“纯食谱”。她并不打算把它编成一部“以豆腐作为一种象征”,“不懂英美文学的人绝对看不懂”的现代诗集,也不打算把它编成“水滚后,加盐少许”的豆腐食谱。

她的意思,我想,是要费一番心血,把它编成一本“文学的,生活的”有意味的散文集。在“文学”的一面,它不但编入了许多有意味的“豆腐散文”,并且连那“食谱文”也要拿起文学的彩笔来写得像《文心雕龙》,像《诗品》,像《茶经》。

在“生活”的一面,她要使豆腐成为我们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像长袍,像折扇,像书法,像山水画,像孔子的哲学,像“孝”,像“义”,像“信”。更进一步,她要使“谈豆腐谈得极端精彩的人”,至少能“深入生活”一点,知道做豆腐也有它的精彩处,吃“豆腐”也有它的艺术。

这样的一本书,它所处理的“题材”是一种至少有两千年历史的“由淮南王到老百姓”都很爱吃的食品。这个“工程”的难,就像“处理”白话文一样,也跟拿豆腐烧菜差不多。白话文的“白”像豆腐,但是你要酿造意味像酿酒。豆腐的清淡像白话文,但是你要把它“烧”得经得起品尝,上得了桌。不过,我有理由相信,这几年来有本领烧得一桌桌“纯文学”好菜的林海音女士,并不怕这个“烧一道好豆腐”的挑战,何况还有“美、丽”的两个助手的协助。

前面那几句“高谈阔论”的背面,藏有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那是一种“交差动机”。这本“未来的书”的编写人,在谈到她的计划的时候,就像少数最内行的编者一样,用一种权威的,同时也是“冒险家”的口吻说:“你写一篇豆腐‘茶话’!”这就是我写这篇《茶话豆腐》的真正的原因。

如果她用的是最外行的,同时也是最不“冒险家”的口吻,说:“如果您有兴趣的话,也可以写一点关于这方面的东西。”那“如果”,那“也可以”,含有明显的“豁免”的暗示,那么,她就会永远看不到这篇文章了。当然,我并没暗示她所“看不到”的文章一定会是“好”文章。

所有出色的编者,都是天生的冒险家。不过,所有“出色的作者”并不都是天生的无赖汉。我不会为这篇文章将来是在《中国豆腐》“之内”“之外”叹息,或者整夜枯坐,由狗吠一直听到鸡啼。我的口气,在这儿,好像也含有另外一种友谊的权威:不管怎么样,不可以把这个计划搁置起来。

一个“空谈家”所能谈的“豆腐”非常有限,而且难免会给人一种“雾里的豆腐”的印象。不过我并不小看我自己。我相信我能不靠太太的帮忙,做到“雾中最大的明晰”。

我童年因为感冒,胃口不好,什么东西都不想吃,坐在饭桌前用“不举筷子”示意的时候,母亲会说:“那么,我另外给你盛一碗红烧猪肉。”

我小时候,只要不闹病,对猪肉的兴趣是很浓的。我吃的是瘦肉,对肥肉怀着畏惧,因此造成了我现在的体型,在“横”的方面毫无成绩的体型。我几乎可以说“我的身体完全是猪肉造成的”,我是指瘦猪肉。

尽管是那样,在我感冒而胃口不好的时候,我竟会对红烧瘦猪肉摇头。

“既然连猪肉也吃不下去,”母亲会说,“那么我给你做一碟酱油拌豆腐吧?”

豆腐是我在任何情况下唯一吃得下的一道菜。它清淡,使我不因为感冒失去味觉难过,我知道它本来是清淡的。我尝它的时候,并不觉得在味觉上失去了什么,因为它本来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那种感觉,就像我现在怀念几个最值得怀念的朋友一样。他们也是“淡”的。我们的友情是在没酒没肉的情况下培养起来的。失去一大碗一大碗的酒,失去一大块一大块的肉,也就失去了一个一个的朋友,这真是人生的悲剧;只有酒缸再满,肉锅再喷香,朋友才能再回头。

但是我不是,我的好朋友随时可以来,随时可以去,没有任何牵挂,淡淡地来,淡淡地去,像“豆腐”。我们互相寻觅对方清淡的滋味,不为酒香肉味所掩盖的。

豆腐是嫩的,牙床的肌肉不必紧张你就可以“吃”它。它不是水,但是它像水,它“流动”在舌尖齿间。那感觉是轻松自然,像最知心的朋友那样,像可以不“会话”的朋友那样。他来看你,没有“来意”,所以不必“说明”。他走,并没完成任何“交易”,所以双方都没有条约上的义务。他像光,像影,像豆腐。豆腐像他,像最知心的朋友。

童年在我感冒的时候,我吃豆腐所获得的那种感觉,在我成年以后,我从友情里得到一次印证。

假如“喜爱”像“疼痛”一样,也被医生拿“度”来计量,那么我对猪肉是八度,对豆腐是十二度。我是常闹牙病的人,在苦难中唯一的知己就是熬得很烂的稀饭跟豆腐。苦难来临,豆腐出现,那种温情是很不寻常的。它不是贺客,它是穿白衣的平民,在你失去金线绣饰的蟒袍的时候,它悄悄地来看你,像一切“人生变化”都没发生过一样。它无力帮助你重建荣华,它只有能力陪伴你品尝你永远不会失去的东西。

一个人在品尝豆腐的时候,心中会泛起一种“再也用不着担心有什么会失去”的安全感,那种安全感会使人产生道德的勇气,那结果不只是“不惧”,也是“不忧”,也是“不惑”。聪明的人应该以豆腐做他的“人生基地”;豆腐以上的,用一种真正“豁达”的心胸去“迎接”,去“舍弃”。

事实上,我对豆腐有一股温情,它甚至影响到我的处世态度。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地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朋友难免有心情坏的时候,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够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最令我难忘的朋友,并不是那“曾经对待我很热情的”,而是那“曾经宽恕我的过失的”。

上馆子吃饭到了该“点汤”的时候,在报过几道汤都不合适以后,跑堂儿的也许是成心,报了一道想气气我的汤。我的大喜过望常常使他大失所望。那是我从童年就认识的一个好朋友的名字,我的“青菜豆腐汤”。

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对我,它不只是这样,它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它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豆腐革命

孙如陵

日本卖豆腐的,正分成两派,各不相下,在闹风波。沿用中国旧法制豆腐的一派,普遍受人欢迎;采用“机械化”的一派,所推出的圆筒形豆腐,则销路甚惨。然大势所趋,要大量生产,手工不如机械,所以旧派开会决定集资建厂经营,叫豆腐业也来一次“工业革命”。走笔至此,连带想起儿时读过一首咏豆腐的诗:“一颗豆子圆又圆,推成豆腐卖成钱,人人说我生意小,小小生意赚大钱。”也许日本的豆腐革命,是为了小小生意可赚大钱吧?

豆腐的原料——大豆,原产于我国,《尔雅》曰“戎菽”,古时以享祭祀,视为珍品。我国大豆于一七九〇年传入英国时,仅供观赏,经过八十三年,才作食用。一八七三年,奥国维也纳开万国博览会,我国大豆制品,见称于世,咸认为经济食用作物。现在各国都栽种大豆,可说是一种世界性的食物。

同类推荐
  •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作品集:匆匆

    朱自清的一生著作27种,近200万字,除了散文,他的诗歌、文艺批评和学术论著等均有传世名篇。书中精选了他的散文、诗歌、教育杂文、文学批评等各类型的经典篇章,从朱自清风格迥异又至情至性的文字中,体会他的匆匆流年,清浅人生。
  • 愿你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

    愿你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

    我希望你不怨世俗、不惧前行,最终成为自己期待的那个人。这是22个传奇女人在权谋的天地中寻求人生意义的故事。世间女子的爱恋何其相似,她们不再是戴着假面的剧中人,而是与每个人都有共通的人生。本书谈的是名著中光怪陆离的故事,可初衷却是人生俗世的喜怒沧桑。这一类女子或美丽,或智慧,或泼辣,或大气,她们的人生选择和际遇让后世赞叹又唏嘘。原来生活的不如意不是我们背叛初衷的理由,透过她们的人性姿态,我们会懂得在与我们相同的人生际遇里,她们更懂得努力和坚忍的意义。
  • 天堂的诱惑

    天堂的诱惑

    自从地球上有了能使用工具的人类,传奇就在不间断地上演。就像本书中的故事一样,其中的人物或许是帝王将相,或许是隐士奇人,或许是海外土著……不一样的生活环境,演绎了不一样的精彩人生。走近他们,你得到的不仅是阅读的愉悦,还有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索。
  •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论纲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论纲

    本书是以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研究”的结项成果为基础定稿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构建的根本基础与重要内涵。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构建,既是结合中国国情,接受与吸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并以此指导中国文艺发展,解决文艺实践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原典形态与价值内涵在中国文艺实践考察与当代形态文论构建中,不断体现出新的时代精神并为人们自觉认识与明确掌握的过程。2014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近平同志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大众化思想的最新表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论纲》中也特别阐述了习近平文艺座谈会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导向,结合中国文艺实践,特别是“大众文化”实践,并借鉴西方“大众文化”的研究成果,探索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定位、批评尺度以及健康发展的路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深刻的历史意味。作为本项目的核心成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论纲》立足中国国情,强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丰富内涵的多向拓展与整合,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上,梳理与求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正确途径,从而进一步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的基本导向。
  • 成人礼

    成人礼

    《成人礼》是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温亚军的新作品集。其中的内容涉及到城市、乡村和历史等多个领域,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作者致力于寻找语言和小说之间的秘密契约,从生活本真处入手,努力挖掘人性深处的精髓,写出了普通人对人生持有的平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理念之中,再现了传统意义下的人间温暖和真诚。
热门推荐
  • 罗衣香

    罗衣香

    徒有一身运动细胞的现代女子意外还魂于大楚王朝。 困于一府,宅斗其中,却是不甘。 控与一人,情感受限,亦是不愿。 然而阴谋与诡计并行,责任与信念同存。 当乱世来临,是生存,还是退避? *** “世上有一种男人,他凌驾于世间其他普通男子之上,光芒耀眼,璀璨夺目,却深情如斯。遇上一个,得他所爱,便是女人一生的幸运。”——孟罗衣 ***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热河会首

    热河会首

    何申1951年生,任职《承德日报》。主要作品有《穷县》、《村民组长》等多部。说段老事。说在王申年与癸酉年(公元1933年2月)相交接的那一瞬间,热河城内外大小寺庙都叮当敲钟,意思跟现在差不多吧,都是辞旧迎新。那时这座塞外边城古风尚存,远离现代,除省政府汤主席即原热河都统汤玉磷官邪里有台日本制造的小发电机,蹦哺响着弄亮几个灯泡子,还鬼火似地一会儿明一会儿暗外,旁的地方没电。没电也得过年,人类文明史到目前为止还是没电的时间长,所以,热河城内士绅百姓照样按他们的法儿过年,富豪之门张灯(蜡烛)结彩铺红挂绿,要隆重庆贺一番;小户人家贴春联迎门神挂吊钱,但愿来年财路顺晦气少;穷人家也得想法子称回二斤面,有肉没肉地包饺子,听旁人放炮就当自己放的,求求穷气快崩光,初一出门摔个马趴拣个元宝。
  • 仙帝的玩劣妻

    仙帝的玩劣妻

    简介:一个21世纪的女神偷,穿越到异世后,成为了一枚蛋,此蛋非彼蛋,当她接受现实破蛋而出时,第一眼看到的,便是《紫阳仙帝夜天羽》这长相如谪仙的男人。所以她这从没有谈过恋爱的小女人,决定将这个男人归到自己名下。只是这个男人太过淡定,使她越挫越勇,在她不断的努力下,最终成功将夜天羽追到手。(宠文+男强+女强+搞笑)
  • 四大名捕大对决(又名四大名捕走龙蛇)7:猿猴月

    四大名捕大对决(又名四大名捕走龙蛇)7:猿猴月

    江湖多年无事,“武林四大家”暗流涌动。“西镇”蓝元山约战“北城”周白宇:于谈亭一会,决战胜负,确立主从。周白宇以必胜信念,白衣赴会,却只是拉开变局序幕……美人计,谁为谁筹划?九宗名媛奸杀案,出自谁手?什么样的阴影推动作恶?两河武林第一世家习家庄庄主习笑风神智失常,伤妻屠子、狎妓逐弟,一时间人人侧目。
  • 不死尸魂

    不死尸魂

    一个年轻人死后,成了游戏里一个永远无法下线的玩家,只有成为“至高霸主”,才能重返人间!叶平安转职成为骨族召唤师,一步步成长为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一挥手,便是骨海魔军。而他登顶的那一天……
  • 拯救二郎真君

    拯救二郎真君

    一卷《六节藏象》流传了数千年;谢志的宗门也传承了数千年;他踏遍神州、寻遍大地,只为寻找一个机会。他找到了机会,也发现了更多的问题。想知道问题的答案?那么,穿越诸天、拯救二郎真君吧!
  • 蜀山酒剑仙

    蜀山酒剑仙

    仗剑红尘戏人间,有酒便饮乐无边。醉卧云端笑地天,摘星采月何惧仙!仗剑天地何惧仙,豪饮琼浆数百天。醉舞长剑虚空指,长啸一声已疯癫!仗剑凡尘已疯癫,有酒平步上青天。游星戏斗弄日月,醉生梦死笑人间!仗剑独身笑人间,快意高歌久不歇。狂饮千杯醉不倒,唯我癫狂酒剑仙!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绝世赘婿

    绝世赘婿

    “老板,这个多少钱?”萧逸尘指着古玩摊上的一个小铜鼎问道。小鼎是个方形鼎,四足两耳,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