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22900000003

第3章 卷二·梁惠王下

庄暴见孟子[1],曰:“暴见于王[2],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3]。”

曰:“王之好乐甚,则国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4],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5]:‘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6],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庄暴:齐臣。

[2]王:指齐宣王。见于王:进见于王前。

[3]直:不过。

[4]管:笙。籥(yuè):箫。

[5]举:皆。疾首:因忧愁而头痛。蹙頞(cù è):皱眉头,表现忧愁的情状。

[6]田:与“畋”同,打猎。

[7]羽旄(máo):指装饰着羽(鸟羽毛)旄(旄牛尾)的旌旗。

齐国的庄暴来见孟子,说:“大王接见我,告诉我他喜爱音乐,我不知该怎样回答他。”接着又问:“喜欢音乐好不好呢?”

孟子说:“齐王如果喜爱音乐,那么齐国也应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

后来的某一天,孟子被齐王接见,问(齐王)道:“大王曾对庄暴说喜爱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王(不好意思地)变了脸色,说:“我不是喜爱古代先王的音乐,只是喜爱现在社会上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此喜好音乐,那么齐国该治理得差不多了吧!流行的音乐与先王的音乐也是相通的呀。”

齐宣王说:“能否给我解释一下原因?”

孟子问:“一个人独自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大家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相比,哪一种更快乐呢?”

齐宣王说:“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又问:“与很少的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和与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的快乐相比,哪一种更为快乐呀?”

齐宣王说:“不如与很多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说:“就让我为您谈谈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设现在大王演奏音乐,老百姓听到大王的钟、鼓、管、籥等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都头疼地皱着鼻子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喜欢演奏音乐,为什么让我们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分开,妻儿离散。’假设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到飘扬的旗帜威武雄壮,都头疼地皱着鼻子互相议论说:‘我们大王喜欢打猎,怎么能让我们到了痛苦至极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分开,妻儿离散。’这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不能跟老百姓一起快乐。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奏乐,百姓听到钟鼓的声音、箫笛的曲调,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的君王大概没什么疾病吧,不然怎么能奏乐呢?’假设现在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君王车马的声音,看到旗帜的华美,都欢欣鼓舞,喜形于色,互相议论说:‘我们君王大概没什么疾病吧,不然怎么能打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和百姓共同快乐的缘故。如果大王能和百姓共同快乐,那就能称王于天下了。”

先是,齐国臣子庄暴与孟子交谈,引出本部分议题: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后来,孟子拜见齐王时告诉齐王,关键是要“与民同乐”。如果,齐王听音乐、打猎时,百姓都感到头疼,说明齐王没有“与民同乐”。反之,如果齐王听音乐、打猎时,百姓都很高兴,说明齐王“与民同乐”。要与民同乐,就要推行仁政,让人民乐居安业,因为老百姓富足安宁,才会想到娱乐,才会有与民同乐的机会。所以,孟子的最终答案还是“推行仁政”。

“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好乐而能与百姓同之,则天下之民归之矣,所谓齐其庶几者如此。”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1]。”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2],雉兔者往焉[3]。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4],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1]传:古诗记。

[2]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

[3]雉:野鸡。雉兔者:猎取雉、兔的人。

[4]关:境界上的门。郊关:齐国四境之郊皆有关。

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的园林占地七十里见方,有这回事吗?”

孟子回答说:“古书上是有这样的记载。”

齐宣王说:“竟然有这么大?”

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它小呢。”

齐宣王说:“我的园林仅四十里见方,老百姓还认为太大了,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周文王的园林七十里见方,砍柴割草的,捉野鸡逮野兔的,都可自由出入。与老百姓共同使用,老百姓以为太小,不是很自然的吗?我刚到齐国的边境,先问清楚有什么禁令,才敢进入齐国。我听说齐国国都近郊有园林四十里见方,谁要是杀了那里的麋鹿就等于犯了杀人之罪。这就等于在国土上设置了一个四十里见方的大陷阱。老百姓认为它太大,不也是应该的吗?”

周文王的狩猎场虽然大,但是割草打柴的可以去,打鸟捕兽的也可以去,所以百姓反而认为文王的狩猎场太小了。齐宣王的狩猎场虽然比文王的小,却被宣王独占,百姓如果捕杀了里面的禽兽,就等于犯了杀人之罪,那么,宣王的狩猎场实际成了老百姓巨大的陷阱。所以,百姓认为宣王的狩猎场太大了。孟子因此认为,君主占有过多财富,穷奢极欲,民众当然反感;只有与民同乐,才能深得民心。

“囿者,蕃育鸟兽之所。古者四时之田,皆于农隙以讲武事,然不欲驰骛于稼穑场圃之中,故度闲旷之地以为囿。然文王七十里之囿,其亦三分天下有其二之后也与?”

“礼:入国而问禁。国外百里为郊,郊外有关。阱,坎地以陷兽者,言陷民于死也。”

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1],文王事昆夷[2]。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太王事獯鬻[3],勾践事吴。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4]。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5]。’”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6]。’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7]?’一人衡行于天下[8],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1]汤事葛:详见《滕文公下》第五章。葛,商的邻国。

[2]昆夷:又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3]太王事獯鬻(xūn yù):详见本卷第十五章。太王,即周部族首领古公亶父,文王的祖父。獯鬻,即猃狁(xiǎn yǔn),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4]天:理,天理,天命。乐天:自然合理。畏天:不敢违理。

[5]《诗》:指《诗经·周颂·我将》篇。于时:于是。引诗见《诗经·周颂·我将》,是一篇祭祀上天和周文王的诗。

[6]《诗》:指《诗经·大雅·皇矣》篇。王:指周文王。爰:于是。以遏徂莒:遏,阻止。莒(jǔ),《诗经》作“旅”,指入侵来犯密国的部队。笃:厚,指增添。祜(hù):福。以上引诗见《诗好·大雅·皇矣》,这首诗主要写文王伐崇、伐密的功绩。

[7]书:指《尚书》,此段见《尚书·周书·泰誓上》。

[8]一人:指商纣王。衡:同“横”。

齐宣王问道:“同邻国交往有原则吗?”

孟子答道:“有。只有仁的人能以大国服侍小国,所以商汤服侍葛伯,周文王服侍昆夷。只有聪明的人能以小国服侍大国,所以周太王古公亶父服侍獯鬻,勾践服侍吴王。以大国服侍小国的,是乐安天命的人;以小国服侍大国的,是敬畏天命的人。乐安天命者保有天下,敬畏天命者保有自己的国家。《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严,于是保有这国家。’”

宣王说:“讲得太好了!(不过)我有个毛病,我喜欢勇武。”

孟子答道:“大王请不要喜欢小勇。按着剑、瞪着眼说:‘他哪敢抵挡我!’这是平常之人的小勇,只能对付一个人罢了。大王请把它(小勇)扩大开去!

“《诗经》上说:‘周文王勃然发怒,于是整肃部队,挡住侵犯莒国的敌人,增我周朝的威福,以此报答天下的期望。’这就是文王的勇武。文王一怒而安定了天下的百姓。

“《尚书》上说:‘上天降生万民,为他们设君主,立师长,要他们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有罪和无罪的,都有我在(处罚或安抚他们),天下谁敢超越它的本分?’有一个人横行天下,武王就感觉到耻辱。这就是武王的勇武。而武王也是一怒就安定了天下的百姓。如果现在大王也一怒就安定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还唯恐大王不喜欢勇武呢!”

本章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外交策略;二是匹夫之勇与仁者之勇的问题。

关于外交策略,孟子认为,大国要仁,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而要和小国友好相处。另一方面,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

关于论匹夫之勇与仁者之勇的问题,孟子分三方面论述。一是说匹夫之勇只是小勇,就如同是乡间的小流氓一样的,动不动就斗狠。二是智者之勇,就如周太王服侍猃狁,越王勾践服侍吴王夫差等,为保境安民,能够委屈求全。三是仁者之勇,就如商汤服侍小国葛,周文王服侍小国昆夷,能够以大侍小。不过,如果人民需要,他们也会一怒而安天下。很显然,孟子希望齐宣王具有仁者之勇。

“仁人之心,宽洪恻怛,而无较计大小强弱之私。故小国虽或不恭,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能已。智者明义理,识时势。故大国虽见侵陵,而吾所以事之之礼尤不敢废。”

“天者,理而已矣。大之字小,小之事大,皆理之当然也。自然合理,故曰乐天。不敢违理,故曰畏天。包含遍覆,无不周遍,保天下之气象也。制节谨度,不敢纵逸,保一国之规模也。”

“王若能如文武之为,则天下之民望其一怒以除暴乱,而拯己于水火之中,惟恐王之不好勇耳。此章言人君能惩小忿,则能恤小事大,以交邻国;能养大勇,则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1]。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2]。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4]:‘吾欲观于转附、朝儛[5],遵海而南,放于琅邪[6],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7]?’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8]。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9]。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10]。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11]。”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12],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13]。方命虐民,饮食若流[14]。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15]。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16]。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17]:‘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徵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18]。”

[1]雪宫:齐宣王的郊外别墅。

[2]非:非议。

[3]以:有连及之意,作介词用。连及天下为乐为忧,即与天下同乐同忧的意思。

[4]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景公的宰相。齐景公:原名姜杵臼,齐庄公的异母弟。

[5]转附、朝(cháo)儛(wǔ):二山名。

[6]遵:循,顺。放:至。琅邪(láng yá):山名。

[7]修:方法,办法。观:游览。

[8]适:往。巡:出去视察。狩:与“守”通用。

[9]无非事者:天子诸侯离开国都是没有空行的,总是有事。

[10]省:察看。敛:收获。

[11]“游”和”休”,“豫”和“助”、“度”押韵。度:法度,榜样。夏王这样关心民事,实行恩惠的游览是诸侯的榜样。

[12]师行而粮食:兴师动众,聚敛粮食。

[13]睊睊(juàn):眼睛表示出恨人的样子。胥:皆,相。谗:说坏话。慝(tè):藏在心坎深处的念头。

[14]方命:放弃先王的教训。方:放弃。饮食若流:饮食纵情享乐,像水流一样的没有穷尽。

[15]从流下:顺水行舟。从流上:逆水行舟。忘反:纵情事乐,没有止境。反:同“返”。连:有用人力勉强拉着走的童思。从兽:跟着禽兽追赶。无厌:没有满足。荒:荒度政事。亡:亡国,亡身。

[16]大戒于国:郑重地发布指示于国中——准备“兴发”“补不足”的事。出舍于郊:留宿郊外。

[17]大(tài)师:即太师,宫廷乐长。

[18]畜:限制。尤:过失。

齐宣王在他的郊外别墅雪宫接见孟子。齐宣王问道:“贤德的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

孟子回答说:“是的。但是,人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非议他的君长,不能得到快乐而非议君长,这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君长而不能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国君)以百姓的欢乐为欢乐的,老百姓也以他的欢乐为欢乐;(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的,老百姓也以他的忧愁为忧愁。与百姓同忧同乐还不能称王于天下,这是从来没有过的。

“过去齐景公曾向晏子请教说:‘我想到转附、朝儛山去游览,然后沿着大海向南,一直到琅邪,我怎样做才能跟先王的出游相比呢?’

“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啊!天子到诸侯那里叫做巡狩,所谓巡狩,也就是巡视所掌管的疆土。诸侯朝觐天子叫做述职,所谓述职,也就是报告自己的任职情况。都是有许多事务要做的。春天巡视耕田播种,对那些不能度春荒的人予以救济;秋天巡视收获,也要帮助生活艰难的人。夏朝时的谚语说:“我王不出来游历,我怎么能得到休息?我王不出来巡视,我怎么能得到赏赐?天子的游玩娱乐,可为诸侯做出表率。”现在可就不同了:国君出发时,带着大量的军队,军队一出动,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以至于让饥饿者不得食,劳动者不能得到休息。他们侧目而视,怨声载道。部下又违背命令,残害百姓,吃喝毫无节制,真是流连荒亡,连诸侯们都为此而忧虑。什么叫流连荒亡呢?沿着河流朝下游去,忘了回来叫做流,溯河而上忘了回来叫做连。无节制地追野兽,叫做荒。大量酗酒而无满足,叫做亡。古代圣贤君王没有流连的快乐,也没有荒亡的行为。至于大王您的行为,关键是看您怎样选择。’

“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非常高兴,在国中宣布禁令,自己离开宫殿,住在郊区。打开仓库,救济贫民,召集乐师,命令道:‘替我创作君臣相乐的音乐。’这大概就是《徵招》《角招》之类。其歌词中说:‘限制君王有什么不对呢?’限制君王的人是爱护君王啊!”

齐宣王住在别墅雪宫里,快乐无比,却不知“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借晏子教训齐景公的话,来教训齐宣王,希望齐宣王能像齐景公那样,认识到荒淫无度的危害,从而关心自己的百姓,当一个好君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显示了孟子政治学说中的民本主义思想。

“人君能与民同乐,则人皆有此乐;不然,则下之不得此乐者,必有非其君上之心。明人君当与民同乐,不可使人有不得者,非但当与贤者共之而已也。”

“乐民之乐而民乐其乐,则乐以天下矣;忧民之忧而民忧其忧,则忧以天下矣。”

“晏子能畜止其君之欲,宜为君之所尤,然其心则何过哉?孟子释之,以为臣能畜止其君之欲,乃是爱其君者也。”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1]?”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2],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3],泽梁无禁,罪人不孥[4]。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5]。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6]。’”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7],《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8]。思戢用光[9]。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10]。’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11],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12]。’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13]。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1]谓我:劝我。明堂:周天子出巡,东至泰山,在明堂祭天,朝见诸侯,发布政令,故孟子说为“王者之堂”。那时,这些典礼已经不行,明堂旧址还在。毁诸:毁之。已:止,即不毁。

[2]岐:今陕西岐山一带。九一:指“井田”制度,其税率九分抽一,是孟子以为最理想的土地制度。

[3]讥:察问,干涉。关市:只检查商贾和行旅的言行。不征:不征税。

[4]泽:筑堤阪把水挡住的大池。梁:指渔梁,拦水为“梁”以捕鱼。无禁:任民捕鱼,不加禁止。不孥:只处分罪人本身,不加罚于其妻和子。

[5]先斯四者:首先照顾这四种人。

[6]“哿(gě)矣”二句:此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正月》。哿:与“可”同。茕(qióng):孤单。

[7]公刘:周朝的始租后稷的曾孙,“公”是称号,“刘”是名。

[8]乃积乃仓;以下七句诗引自《诗经·大雅·公刘》篇第一章。乃:助词,无义。积:露天堆积粮谷。仓:库房内堆积粮谷。糇(hóu):干粮。橐(tuó)、囊:都是装裹粮食的口袋。“橐”无底,结束两端;“囊”有底,结束一端。

[9]戢(jí):安,和睦安定。用:犹“以”。光:大。

[10]斯:犹“则”。干、戈、戚、扬:皆古兵器。干用以捍卫(即盾),戈用以刺击,戚和扬都是斧类,扬比戚大。爰:犹“于是”。方:开始。启行(háng):开辟道路。

[11]太王:即“大王”,公刘九世孙,文王的祖父,本号“古公”,名“亶”,后被尊为“太王”。

[12]《诗》云:以下六句诗引自《诗经·大雅·绵》篇第二章。率:沿着。浒(hǔ):水边。及:俱。姜女:姜氏女,周太王之妃。聿(yù):助词,无义。胥:视察。宇:居处的地方。胥宇:考察地势,规建宫室。

[13]怨女:过时没有结婚的女子。旷夫:过时没有结婚的男子。

齐宣王问孟子说:“别人都建议我把泰山周天子东巡时的明堂毁掉,是毁掉好还是保留好呢?”

孟子回答说:“明堂是王者施行王政的地方。大王若想要施行王者之政,就不用毁掉它了。’

齐宣王问:“关于王政能听你讲一讲吗?”

孟子说:“过去周文王治理岐山的时候,实行井田制,农家每家耕田百亩,八家共一井;做官的人可世代享受俸禄,关口和市场上货物只盘查有无违禁品,不征税,水中的鱼鳖也任百姓去捕捞,犯罪的人只需自己受罚,不牵连他的妻子儿女。老来没有妻子的叫鳏夫,老来没有丈夫的叫寡妇,老来没有子女的叫独老,年幼就没有父母的叫孤儿。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办法生活而又无处求助的。周文王实行仁政的时候,一定要先考虑他们。《诗经》上说:‘富人过得真潇洒,可怜的是这些孤独的穷人!’”

齐宣王感叹道:“说得好啊!”

孟子说:“大王既然认为好,为什么不去实行呢?”

齐宣王说:“我这个人有个毛病,我喜爱财物。”

孟子说:“过去公刘也喜爱财物。《诗经》上说:‘把粮食堆积起来,储存在仓库里,制成干粮,装进小袋和大囊,想着安定人民,让国家繁荣富强。拉满弓搭上箭,盾、枪刀、斧头一齐上,于是出发向远方。’所以说住下来要有储备的粮食,出行要带干粮,这以后才可以到远方去。大王如果喜爱财物,跟老百姓共同拥有,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齐宣王说:“我还有一个毛病,我喜爱美女。”

孟子说:“过去周太王也喜欢美女,爱他的妻子。《诗经》上说:‘太王早晨骑着马,顺着水边到岐山下。带着他妻姜氏女,来看新居差不差。’这个时候,家中没有到了婚龄尚未出嫁的姑娘,也没有该娶未娶的小伙。大王如果喜爱美女,和老百姓一起来喜爱,这对施行王政有什么影响呢?”

这段话写孟子告诉齐宣王什么是“王政”(仁政)。

孟子认为,像周文王治理国家那样,赋税很轻,老百姓都能自由生产,过上好日子,处罚罪犯而不株连无辜,无依无靠的鳏寡孤独者得到照顾,这些便是实行“王政”了。

孟子认为,齐宣王“好货”(喜欢财物)、“好色”都不是毛病,而是人的正常需求。但齐王应该认识到老百姓同样“好货”“好色”,他们的正当需求也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因此齐王应“与百姓同之”,这才能算是实行“王政”。

表面看来,孟子似乎一味退让,纵容齐宣王的种种弱点和不成器,其实他采用的是欲擒故纵的手法,使齐宣王没有退路,难以遁出王道政治的“彀中”。其用心之良苦,值得每个读者细心体会。

“先王养民之政:导其妻子,使之养其老而恤其幼。不幸而有鳏寡孤独之人,无父母妻子之养,则尤宜怜恤,故必以为先也。”

“愚谓此篇自首章至此,大意皆同。盖钟鼓、苑囿、游观之乐,与夫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性也;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二者之间,不能以发,而其是非得失之归,相去远矣。故孟子因时君之问,而剖析于几微之际,皆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其法似疏而实密,其事似易而实难。学者以身体之,则有以识其非曲学阿世之言,而知所以克己复礼之端矣。”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1],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2],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3]。”

曰:“四境之内不治[4],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1]比:及,等到。反:同“返”。

[2]士师:狱官。治士:办案。

[3]已:停止,罢免。

[4]四境之内:国境以内。不治:政事坏乱。

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如果你的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的时候,妻子儿女又冻又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拿他)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和他绝交。”

孟子接着说:“狱官不能管理好他的下属,又该(拿他)怎么办呢?”

齐宣王说:“罢免他。”

孟子又问他:“一个国家治理不好,这样的国君应该(拿他)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假装没听到)转移了话题。

孟子采用的依然是层层假设,由小及大,“引君入彀”的说理方式,让人无法反驳。齐宣王被说得“顾左右而言他”。就是很好的证明。本章把不称职的国君比作不称职的朋友,不称职的“士师”,认为国君没把国家治好,不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就该另立新君,这在当时来说是相当先进的思想。

“孟子将问此而先设上二事以发之,及此而王不能答也。其惮于自责,耻于下问如此,不足与有为可知矣。”

孟子谓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1]。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2]。”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3],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1]故国:有历史的旧国。乔木:久经年代的高大树木。世臣:世世代代和国家有密切关系的大官僚家族。

[2]亲臣:可以亲近信任的臣僚。进:进用。亡:去位,去国,被扔弃。

[3]逾:越过。戚:亲近。

孟子拜见齐宣王,对他说:“我们平时所说历史悠久的国家,并不是说国中有高大久远的树木,而是说有历代能为国家建立功勋、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大臣。可是大王现在连真正亲近的臣子都没有,过去提拔的,现今都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

齐宣王说:“我应该如何识别一个人没有才能而不用他呢?”

孟子说:“国君选拔贤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将原本地位低的人,提拔到地位高的人之上,将原本关系疏远的提拔到关系亲近的人之上,这能够不慎重吗?左右近臣都说贤能的人,还不能任用。朝中大夫都说他贤能,也不行。全国人都说他贤能,再去考察他是否真的贤能。若真的贤能,就任用他。(那么,)左右近臣都说某人不行,不要轻易听信。朝中大夫都说他不行,也不要听信。国内的人都说他不行,就考察一下实际情况。若果他真的不行,就罢免掉。左右近臣都说这人该杀,不要听信。朝中大夫都说他该杀,也不要听从。国内的人都说他该杀,就去考察实情,发现真的该杀,再把他杀掉。所以说,这是国全国人民杀了他呀。能够明白这样做,就能成为百姓的父母(君王)了。”

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孟子的人才观念。孟子认为,累世老臣才是国家的宝贝。而齐宣王把昔日进用的老臣一一贬退了,使这个国家不像个“故国”。那么,怎样选用贤人作臣子呢?孟子给出了自己的见解,提醒齐宣王,不要偏听偏信“左右”近臣的话,要以老百姓的是非为是非。不偏听,多听众人意见的道理,放在今天依然适用。

“世臣,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亲臣,君所亲信之臣,与君同休戚者也。此言乔木世臣,皆故国所宜有。然所以为故国者,则在此而不在彼也。昨日所进用之人,今日有亡去而不知者,则无亲臣矣。况世臣乎?”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1],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2]。残贼之人谓之‘一夫[3]’。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1]放:流放。

[2]贼:害。残:伤。贼仁者:凶暴淫虐,绝灭人性。贼义者:颠倒是非,丧失理性。

[3]一夫:失掉人民同情的孤立者。

齐宣王问孟子:“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有这些事吗?

孟子答道:“历史记载中有这回事。”

齐宣王说:“臣下弑杀他的君王,行吗?”

孟子说:“破坏仁的叫做贼,破坏义的叫做残。既害仁又害义的叫做独夫民贼。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独夫民贼纣,没听说他是弑君。”

商汤放逐夏桀,武王是作为臣子而讨伐商纣王的,这按中国传统都叫“弑君”,叫“犯上作乱”,甚至连孔子也这么看。他在评价称颂舜帝的《韶》乐和歌颂武王的《武》乐时就曾说,《韶》“尽善尽美”,《武》“尽美”未“尽善”。舜帝当天子是受禅,武王当天子是“弑君”的结果,所以孔子才认为《武》乐的内容不好。

在这个问题上,孔孟至少有两大不同:一、孔孟虽然都讲“仁政”,也都讲君臣父子的伦常关系,即“礼”,但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孔子常犯糊涂,拘于“礼”而不顾“仁”;孟子思想更明确,认为“仁”才是“礼”的核心,君臣之“礼”如果违反了“仁”,要他何用呢?所以孟子反复讲,“民贵君轻”,国君不称职,可以废了另立,如果天子是暴君,可以杀,不叫“弑”。显然,孟子的思想比孔子先进。

孔孟性格也有不同。孔子较拘谨保守,孟子有反叛性格。比如孟子说人家国君“望之不似人君”,并说要“藐视”国君,还说如果“我得志”当了国君将如何如何,认为自己肯定比国君们当得好。孔子身上贵族思想家的色彩很浓,孟子身上虽然也有贵族色彩,但也有相当浓厚的平民色彩。正因为孟子的这些特点,所以很多统治者并不喜欢他。直到唐代,经过韩愈的大力推崇,孟子才成为“亚圣”。甚至到了明代,还发生过孟子牌位被朱元璋赶出孔庙的事。

“害仁者,凶暴淫虐,灭绝天理,故谓之贼。害义者,颠倒错乱,伤败彝伦,故谓之残。一夫,言众叛亲离,不复以为君也。”

“盖四海归之,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所以深警齐王,垂戒后世也。”

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2]’,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3],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

[1]工师:管理工匠的长官。

[2]姑:姑且。女:通“汝”,你。

[3]璞玉:未经加工的玉石。镒(yì):古代重量单位,二十两为一镒。

孟子见到齐宣王,说:“大王想建造巨大的宫殿,就一定得派工师去找大木料。工师找到大木料,大王就高兴,认为他能胜任。如若工匠把这木料砍小了,大王就会动怒,以为他不能胜任。有人从小学习一种本事,长大后便要来实践它,大王却说‘姑且扔掉你所学的,听从我’,这可怎么行呢?假如现在这里有一块璞玉,就算它价值二十万两,您一定会让玉匠雕琢它。至于治理国家,却说‘姑且扔掉你所学的,听从我’,可这同教导玉匠雕琢玉石又有什么区别呢?”

孟子解决问题,常常由外围入手,渐渐进入问题的实质,层层推进,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孟子说盖大房子一定要大木头,如果工匠把它砍削得太小,木头就难以胜任了。一些人从小就学了本事,长大了想运用实行,为国效力,齐宣王却叫人家“舍女(汝)所学”,这无异于把参天大树砍削成小巧的树木,也无异于把万镒璞玉雕琢成小巧的玩意。

孟子所要提出的观点就是,国家需要的是栋梁,而不是只会讨国君高兴的宠臣。他委婉地批评了齐宣王不用人才之长、珍爱国家不如珍爱玉石的糊涂思想,强调治国要依靠贤人,君主不宜一任己意,瞎指挥。

“治国家则殉私欲而不任贤,是爱国家不如爱玉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1]。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2]。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岂有他哉?避水火

也[4]。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5]。”

[1]武王是也:指周武王占领殷地,诛纣王而享有天下。

[2]文王是也:据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仍臣服于商。

[3]箪(dān):盛食物的竹器。

[4]水火:比喻害民的虐政。

[5]运:回转。

齐国攻打燕国,打了胜仗。齐宣王问孟子:“有人劝我占领燕国,有人劝我不要占领。万乘的大国去打另一万乘的大国,五十天就拿了下来,单单依靠人力是不能取得这样的胜利。不占领的话,上天一定会降下祸灾的,你说说占领下来会怎样呢?”

孟子回答说:“占领之后如果燕国的老百姓高兴,就占领它。古代有人这样做,周武王就是。占领之后如果燕国老百姓不高兴,就别占领。古代也有人这样做,周文王就是这样。万乘的大国去攻打万乘的大国,老百姓提着篮子带着水壶把食物和水放在路边去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是为了避免水深火热的处境呀。如果水更深了,火更热了,老百姓也就只能指望别人来营救了。”

齐宣王五年,燕王哙把国君之位让给相国子之,燕人不服,而发生内乱,齐宣王趁机派兵打败了燕国。虽然同为有上万辆战车的大国,但齐国仅用短短五十天的时间,便打败了燕国。齐王认为这是天意,有了占领燕国的想法,想问问孟子可以不可以。

孟子认为,这不是天意,而是民心,齐国取胜,是因为客观上顺应了燕民之心。孟子正反举例阐述了自己的理由,说打败纣王的周武王,是因为老百姓高兴才占领了商纣的领地。打败而不占领的,单看看服侍殷商时的周文王就好了。那么可想而知,齐国攻打燕国,燕国百姓之所以用酒饭来迎接齐军,只不过是想逃避水深火热的苦日子罢了。如果齐军打败以后,让燕国百姓,生活得日子更苦,燕民就会不高兴,齐国军队被赶出燕国也是迟早的问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何获得民心,才是谈占领一个国家,改变一个朝代的关键所在。

可见,孟子并非一味反对战争,只要是正义的,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战争,他也是支持的。

“按:《史记》,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而国大乱。齐因伐之。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遂大胜燕。”

“商纣之世,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至武王十三年,乃伐纣而有天下。”

十一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1]。’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2],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3]。’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4],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5],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6],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1]一征:即“始征”,初次出战。葛:古国名,在今河南宁陵。

[2]面:向,作动词用。夷、狄:距王朝较远的部族,包括在所谓“四海”或“天下”之中。

[3]徯(xī):等待。后:君。苏:更生,重新得到生命。

[4]系累:捆绑,拘囚。

[5]固:本来。倍地:齐国如果吞并燕国,就增加了一倍的土地。

[6]反:同“返”,遣返。旄(mào):通“耄”,指老人。倪:幼儿,指小孩。止:停止,不移动。

齐国攻打燕国并占领了燕国。众诸侯正谋划救助燕国。齐宣王问:“诸侯中不少人正谋划攻打我(齐国),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有以七十里的地盘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但没听说有上千里的土地还惧怕别的国家。《尚书》中说:‘商汤最初征讨,是从葛国开始的。’天下人都信任他。向东方征讨,西方的部族就埋怨;向南方征讨,北方的部族就埋怨,说:‘为什么把解放我们摆在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来,就像大旱时盼望云彩。商人能继续做生意,耕田者也没被扰动。诛讨不义的君王而安抚老百姓,就像及时雨从天而降,老百姓非常喜欢。《尚书》里说:‘等待我们的君王,他来了我们才得解放!’而今燕王残害他的老百姓,大王您去征讨他,老百姓认为您将拯救他们出水深火热的困境,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迎接您的军队。如果您杀死他们的壮年人,拘禁他们的年轻人,毁坏燕国的宗庙,拉走他们的宝器,这样做的话怎么可以呢?天下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疆域增加了一倍又不实行仁政,这就等于让天下处于战争状态。大王应该赶快发布命令,送还他们的老人孩子,不要运走他们的宝器,与燕国的民众商量,为他们设立新君然后撤离,那么,还是可以及时制止各国兴兵的。”

齐国攻占燕国后,诸侯谋划要救助燕国,齐宣王问计于孟子。

孟子又一次用摆事实说道理的方法告诉齐王,赶快从燕国退兵吧。因为说“占领”是因为国君已经失去了民心,占领是为了解救老百姓,而现在齐国军队却让老百姓陷入更深的苦难中了。失去了民心的占领迟早会被赶走,何况诸侯国要来救助燕国呢。

孟子在占领和撤退上的反复,让人怀疑他言行不一致。不过,也不能怪孟子反复无常,而是因为——民心的向背。民心向背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国内问题如此,国际事务也如此。

“他国之民,皆以汤为我君,而待其来,使己得苏息也。此言汤之所以七十里而为政于天下也。”

“齐之取燕,若能如汤之征葛,则燕人悦之,而齐可为政于天下矣。今乃不行仁政而肆为残虐,则无以慰燕民之望,而服诸侯之心,是以不免乎以千里而畏人也。”

十二

邹与鲁哄[1]。穆公问曰[2]:“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3]”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4];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5]。’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6]!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1]邹:国都在今山东邹县。哄:吵闹,这里指交战。

[2]穆公:指邹穆公。

[3]有司:官吏。疾:恨。长上:官长。

[4]转乎沟壑:谓尸体被扔弃于沟壑,不及埋葬,可见死者甚多;壑,坑。几:接近。仓廪:用来储藏粮谷。府库:用来储藏货财。上:指有司和君。慢:高高在上,不关心人民,不理政事。残:伤害。下:指人民。

[5]曾子:名参,孔子弟子。戒之:当心啊!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从你发出的就是回答你的。反:同“返”,回答。

[6]尤:责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问孟子:“我国将吏有三十三人牺牲在战场上,但却没有一个老百姓为之死难的。杀掉他们吧,却不能杀那么多;不杀吧,却恨他们眼看着长官赴死而不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遇到灾荒,收成不好的时候,您的老百姓中老弱病残的大量饿死,尸体填满沟壑,壮年人离开家乡逃荒到远方,差不多有千人之多;但您的仓库里粮食和财物却很多,官员们没把实情上报,这是因居上位者的冷漠而残害了百姓啊。曾子说:‘小心呀,小心呀!怎样对待他人,他人以同样手段回敬你。’老百姓现在可以用同样手段回敬了。大王不要责怪他们。您能实行仁政,那样百姓就会亲近在上位的人,而为他们去死了。”

孟子在这里谈的是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并道出了邹穆公所面临的问题症结所在。孟子指出,之所以老百姓不肯为长官赴死,是因为昔日当官的见死不救,这是为官者的冷漠与对百姓的变相残害。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怎么能让老百姓为这样的官员甘愿赴死呢?孟子进一步认为,如果国君实行仁政,当官的关心民众的疾苦,那百姓就会亲近他们的长官,就会为长官死难了。所以说,实行仁政才是教化国民百姓爱官敬上亲君的关键所在。

“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敛而不知恤民。故君行仁政,则有司皆爱其民,而民亦爱之矣。”

十三

滕文公问曰[1]:“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2]?”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3]: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1]滕文公:战国时滕国的国君,滕定公儿子。滕:滕国,滕国在今山东滕县。

[2]事:侍奉。

[3]一:一种主张或想法。

滕文公问道:“我们滕国是个小国,又处在齐、楚两个大国之间。是亲近齐国好呢?还是亲近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为滕国)谋划这种事情不是我所能够办得到的呀。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有这样一种方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加固,与老百姓共同来防守。百姓愿意为献出生命,而不逃向其他地方,做到这样这就有希望了。”

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处在强国齐国、楚国之间,服侍哪一个国家都会得罪另一个强国,因而招来亡国之祸。

当滕文公为此请教孟子时,孟子说,只有一个主意:把护城河挖好,把城墙筑好,与老百姓一起守卫它。如果您的百姓宁可去死也不离开,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与国家共存亡,那就有办法了。敌国来攻,并不是要杀滕国的百姓,百姓为什么宁死不走呢?聪明的滕文公一定知道,除非你滕国国君实行仁政,否则,人民凭什么给你卖命?可见,孟子抓住机会诱导滕国国君实行仁政。

“国君死社稷,故致死以守国。至于民亦为之死守而不去,则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此章言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可侥幸而苟免。”

十四

滕文公问曰:“齐人将筑薛[1],吾甚恐,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2],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3]。非择而取之,不得已也。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矣。君子创业垂统[4],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哉?强为善而已矣。”

[1]薛:古国名,任姓诸侯国,邻近滕国,为齐所灭。

[2]大:同“太。”邠(bīn):同“豳”,在今陕西旬邑西。

[3]狄人:即獯鬻(xūn yù),又称猃狁,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岐山:在今陕西岐山县东北部。

[4]垂统:把皇位和基业传给子孙后代。

滕文公问道:“齐国要修筑薛城,我很害怕,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从前周太王住在邠,狄人侵犯他,他便离开,迁到岐山下去住。这并不是主动选择住在那里,是不得已的。可见如果实行仁政,后代子孙一定有成为天下之王的。君子创立基业,奠定传统,正是为了可以被继承下去。如果能取得成功,那就是天意呀。您能拿齐国怎样呢?只有努力实行仁政而已。”

齐国人将要加高加固薛地的城墙,这让弱小的滕国十分恐慌,滕文公不知如何是好,问计于孟子。孟子告诉他,过去周太王因弱小而被赶得到处跑,但因他实行仁政,他的子孙周武王终于为王,一统天下。至于将来能否像太王的子孙那样成功,那就靠天意了。

孟子认为,在齐强滕弱的情况下,滕国若想自立自强,的确是很难的。为子孙计,滕文公只有努力实行仁政而已。在处理与大国的关系上,孟子则认为小国要智,不要搞闭关锁国,不要夜郎自大,而要和大国搞好外交关系。

“言大王非以岐下为善,择取而居之也。”

“言能为善,则如大王虽失其地,而其后世遂有天下,乃天理也。然君子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后世可继续而行耳。若夫成功,则岂可必乎?彼,齐也。君之力既无如之何,则但强于为善,使其可继而俟命于天耳。此章言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徼幸于其所难必。”

十五

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1],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2]:‘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之。’去邠,逾梁山[3],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4]。

“或曰:‘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君请择于斯二者。”

[1]币:缯帛。

[2]属:召集。耆(qí)老:指老人。耆,六十岁的人。老,七十岁的人。

[3]梁山:在今陕西干县西北。

[4]归市:拥向集市。

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个小国,全心全力来服侍大国,却不能躲过祸患,要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答道:“从前周太王住在邠,狄人侵犯他。太王进献兽皮和丝帛服侍他,不能免遭侵犯;进献狗和马服侍他,不能免遭侵犯;进献珍珠美玉服侍他,不能免遭侵犯。于是召集邠地的父老,对他们说:‘狄人想要的,是我们的土地。我听说过:君子不把那些生养人的东西用来害人。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君主呢?我准备离开这里。’于是他离开邠地,越过梁山,在岐山下建造城邑住了下来。邠地的老百姓说:‘他是有仁德的人啊,不能失去他。’跟随着他来的人多得就像赶集一样。

“也有人说:‘(土地)是必须世世代代守护的,不是自己可以决定放弃的。宁死而不能离开。’

“请您在这两种情形中择取一种吧。”

滕文公对于孟子给出的答案,仍然心生疑虑,国小力弱的现实让他放不下心来,不知如何是好。孟子告诉滕君,当初周太王住在邠地,狄人常来侵犯。当周太王明白狄人是想占领邠地后,就迁徙到岐山住下来,邠地的老百姓都跟着他迁到了岐山。为什么?因为周太王行仁政。如果滕君还是很担心行仁政,也会被大国灭掉,可以效法太王以避齐人。不难看出这是孟子给滕文公的第二个办法。

“土地本生物以养人,今争地而杀人,是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也。”

“或谓土地乃先人所受而世守之者,非己所能专。但当致死守之,不可舍去。此国君死社稷之常法。”

“能如大王则避之,不能则谨守常法。盖迁国以图存者,权也;守正而俟死者,义也。审己量力,择而处之可也。”

十六

鲁平公将出[1]。嬖人臧仓者请曰[2]:“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

公曰:“将见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礼义由贤者出;而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君无见焉!”

公曰:“诺。”

乐正子入见[3],曰:“君奚为不见孟轲也?”

曰:“或告寡人曰:‘孟子之后丧逾前丧[4]’,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逾者?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5]?”

曰:“否。谓棺椁衣衾之美也[6]。”

曰:“非所谓逾也,贫富不同也。”

乐正子见孟子,曰:“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7],君是以不果来也。”

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8]。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

[1]鲁平公:战国时鲁国国君姬叔,景公的儿子,前316年至前297年在位。

[2]嬖(bì)人:指受宠的姬妾或侍臣。

[3]乐正子:名克,孟子弟子。

[4]后丧、前丧:孟子先丧父,后丧母。后丧指母亲的丧事,前丧指父亲的丧事。

[5]三鼎:用三个鼎盛供品。五鼎:用五个鼎盛供品。办丧事时用三鼎是士礼,用五鼎是卿大夫之礼。

[6]棺:内棺。椁:外棺。衣衾(qīn):装殓死者的衣被。

[7]沮(jǔ):通“阻”。

[8]尼(nǐ):阻止。

鲁平公准备要外出。他所宠幸的近臣臧仓请示说:“往日您外出,一定是先通知有关官员要去哪里。现在您的乘舆已准备好了,那些官员人还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因此来请示。”

鲁平公说:“我要去见孟子。”

臧仓说:“您降低自己的身份主动去见一个普通人,是为什么呢?您以为他是贤人吗?礼义是由贤人做出表率,然而孟子为母亲办丧事比为父亲办丧事还隆重。您别去见他了吧!”

鲁平公说:“好吧。”

乐正子进宫见到鲁平公,说:“您为什么不见孟轲了?”

鲁平公说:“有人告诉我说,‘孟子为母亲办丧事的隆重超过了父亲的丧事’,所以我不去见他了。”

乐正子说:“您所说的超过,是指什么呢?是指先前为父亲办丧事用士礼,后来为母亲办丧事用大夫之礼;先前办丧事用三个鼎,后来用五个鼎吗?”

鲁平公说:“不是的,是指棺椁衣物的华美。”

乐正子去见孟子,说:“我告诉过国君,他本来打算来见您的。有个受宠的近臣臧仓阻止了他,因此他终于没来。”

孟子说:“来,也许是有人促成的;不来,也许是有人阻止他。不过来或不来,并不是人力所能主宰。我不能被鲁君信用,是天意啊。姓臧的家伙怎能使我见不到鲁君呢?”

本章是全篇的收尾之篇。鲁平公准备去拜访孟子,他的宠臣臧仓却劝他别去。于是鲁平公没有去见孟子。后来乐正子知道这事,他对鲁平公说,进行了劝说,并给出了理由。当孟子知道这一切后说,鲁君来不来,我能否遇鲁君,这是天意,非臧家小子所能为。

其实与鲁平公见不见的问题只是一个引子,本章的重点在于孟子的一句话:“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这就突出了君王对实行仁政的重要性,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系着百姓的安危。选择实行仁政或者不选择,都是由他们来决定。但是一个合格的君王,应该优先考虑的是百姓的安危。

在这里,孟子的说法看似“宿命论”,其实并不是,孟子所说的“天命”,说到底还是人心,是有迹可循的,他所依据的是周文王、老子、孔子等人所揭示的“天”的运行变化规律,是对当人事在当时情形下所应当担任角色的一种清醒认识。

“沮、尼,皆止之之意也。言人之行,必有人使之者。其止,必有人尼之者。然其所以行所以止,则固有天命,而非此人所能使,亦非此人所能尼也。然则我之不遇,岂臧仓之所能为哉?”

“此章言圣贤之出处,关时运之盛衰。乃天命之所为,非人力之可及。”

卷评

本卷共十六章。第一章至第十一章都是与齐宣王的对话。大多是围绕“与民同乐”展开的,告诉齐宣王只有“与民同乐”,才能王天下。此外孟子还谈到“小勇”与“大勇”的区分,如何甄别选拔人才,如何顺应民意和邻国结交等话题。第十二章至第十五章是孟子与邹、滕两个小国君主的对话。主要是表达了孟子无论时局多么的艰辛,仍然坚持仁政,毫不退缩。

本卷孟子观点:仁义的准则应是为政者处理国家政事的根本,仁义的思想应该贯彻在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一、用人要用“贤人”。其中也讲了如何识别“贤人”。二、为君要“与民同乐,与民同忧”,才能赢得老百姓的爱戴。三、尽自己本分,做到最好,也是一种仁义的体现。

同类推荐
  •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前世今生:生命轮回的启示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描写的是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真实事件:一位普通病人凯瑟琳因焦躁来到魏斯医生处治疗,却在被催眠后惊现86次生命轮回!这一事实不仅改变了病人,也让心理催眠师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此后,信奉科学的医生甘冒职业风险,记录此书,透露生命的不朽与真义。奇迹仍在上演,上万读者参悟生命真谛,改变命运的连锁反应仍在传递中……
  • 每天读点《道德经》

    每天读点《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分为81章,由“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组成。尽管全书只有五千余字,但从古至今,研究《(道德经》的文字已经有几千万字之多,注解《道德经》的名家也有数十家。可以说,《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最具原创性和启发性的著作之一。本书从《道德经》中挑选出近百个影响深远、富有哲理的句子,分为人生之道、处世之道、修身之道、成功之道、社交之道、管理之道、谋略之道、思辨之道等章节,其中既有原文、译文,还有后人评注、人生感悟,能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老子有关治国、为人处世和个人修身方面一系列的观点。若能把它用于实践,希冀能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完满的人生。
  • 哲学的故事

    哲学的故事

    经典的哲学入门读物,让深奥的哲学立刻生动起来,本书是美国哲学家威尔·杜兰特的经典力作。自问世以来,经久畅销不衰。《哲学的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了有史以来的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叔本华、尼采再到柏格森,罗素、杜威等。在阐述每位哲学家思想的同时,生动地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和情感经历。威尔·杜兰特以其一贯的渊博学识、深入浅出的行文,成功地将看似艰深的哲学写得极富人情。因为,思想的发展也是一部激动人心的浪漫传奇。
  • 禅的气场

    禅的气场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清静无为”“有容乃大”“大智若愚”等观点,寄寓着丰厚的做人哲理,凝结着深邃的处世智慧。心中有“道”,所以气度非凡,凭借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场面、影响他人,左右事态的发展。漫步人生,以道来处事,以气场来应对各种形形色色的人,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轻松和愉快,走到哪里都是如鱼得水的感觉。人生即是道场,想要活得精彩,活出洒脱,可以修炼道的气场,从自在中修身、养性、助人、成事。
  •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

    由伯兰特·罗素著的《西方哲学史(古代哲学)》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而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在此书中,总是试图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热门推荐
  • 青丝弄瑶玉

    青丝弄瑶玉

    翎王秦晗遇见她怕是这辈子的“福气”。他说:”江南美不仅是炊烟瓦房,是细雨沥沥,还有你的一嗔一颦……”殊不知这夭夭竟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安文卿的道貌岸然,桃若清的冷酷无情……折磨的她遍体鳞伤……
  • 神道复苏

    神道复苏

    灵气复苏,鬼物乱世,众生苦楚。窦长生手持封神榜穿越而来,立符诏,争气运,聚香火、升神位、夺天下、等等,一觉醒来我怎么成天帝了?怕是没睡醒?注:本书神道流,气运争霸流,种田流,猥琐发育流,马甲狂人流!普通群:111367547!
  • 我做僵尸一百天

    我做僵尸一百天

    天生尸命,生人勿进。只是结个婚,就把自己给结死了,这种倒霉法,也是空前绝后,没谁了。我死了,一个神秘男人出现,说是我的命中人,给我了一百天的寿命,让我替他办事。随之而来的诡异事件,扰乱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之后,那个命中人纠缠着说,他是我的守护者老公,他想要娶我入门,这是什么鬼?他的口味实在太重了,我可是一个死人啊。
  • 灵兵异族

    灵兵异族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玄幻世界有悬案,侦破之技能在修真的境界中突破。王琴云,龙燚带着正气闯异世。
  • 我又轰动全球了

    我又轰动全球了

    那年穿越女尊,杏花微雨,云夏遇到伞下少年,眉眼温润绝美,对她低眸脸红道:“愿公主一生平安喜乐,万事胜意。”那年穿越末世,丧尸屠城,她又遇到他,白净漂亮的人抬起灰白瞳孔,对她弯了弯唇角:“不要怕,我会保护你哟。”那年星际混战……擦!还是遇到他!修长高挑的青年垂下长睫,整了整严谨的袖扣,慢条斯理:“你还想躲到哪里?”云夏:“……”云夏:“没地方了,借你家里躲躲。”1V1#只想轰动世界当爸爸,谁知为什么被拐回了家#PS:快穿无脑甜,剧情辣鸡,剧情党谨慎点进。
  • 弗洛伊德8:精神分析新论

    弗洛伊德8:精神分析新论

    此卷收录四部分内容。本书来源于弗洛伊德1932年所做的演讲,是《精神分析导论》发表15年以来研究实践和反思的成果。《精神分析五讲》由弗洛伊德1909年为美国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所做的五次演讲稿组成,它从叙述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合作研究癔症开始,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观察事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关于宣泄法、压抑、梦、失误、性欲和移情等重要思想和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精神分析运动史》一文是对精神分析产生、发展和分裂过程的历史总结。《精神分析纲要》既是向读者介绍精神分析基本原理的指南,又是弗洛伊德对自己为之奋斗一生的精神分析理论的全面而精辟的总结。
  • 亡灵饲养员

    亡灵饲养员

    或许你见过养野兽凶兽魔兽灵兽和神兽的人!但你见过饲养亡灵的人吗?两万年前诸神大战导致大陆破碎出现了很多神秘而未知的界面。两万年后虚空再次破碎,一道光束带着一道人影出现在了这个大陆之上。这是一个充满神奇的大陆。这是一个魔法与斗气并存的大陆。
  • 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篇

    太上灵宝净明秘法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孕产妇健康生活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孕产妇健康生活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孕产妇健康生活百科》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强的特点,主要内容有:优生知识、怀孕期间的生活宜忌、怀孕期间营养知识、怀孕40周准妈妈科学养护、科学胎教、安全顺产、母婴营养知识、产后母婴健康生活管理、新生儿科学喂养、产后妈妈体形恢复等。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