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2400000001

第1章 引言

中国文学艺术在魏晋时期发生了非常显著而又深刻的转变。

作为中国文学艺术主流的诗歌,在魏晋时期已经从形式上走出了先秦两汉的四言诗体,不仅五言诗(兴起于东汉)已经臻于完美,而且七言诗也逐渐成熟。曹丕的《燕歌行》就是七言诗的一个代表。文坛上群星灿烂,出现了像“三曹”、“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一批才华横溢的诗人、文学家。无论是曹操的《短歌行》,还是阮籍的《咏怀诗》;无论是慷慨悲凉的建安文学,还是太康时期“文典如怨”的“左思风力”,无不都是感慨人生,直抒胸臆的率性之作。这一时期诗歌内容上的根本转变,就是从先秦的“诗言志”,走向“诗缘情”(陆机:《文赋》)。诗歌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一种政治的工具,也是抒发个人情感的一种手段。这在创作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一种完全属于个人化的创作。

尤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这一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山水诗、田园诗,诞生了大诗人陶潜,以及谢灵运、谢朓等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在他们的笔下,大自然呈现出无尽的幽美和诗意: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谢灵运:《初去郡》)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农家的自然生活也具有浓郁的诗意: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

这是外在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生活第一次被中国诗人作为纯粹的审美对象而表现的。[1]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在诗人们的眼中,都具有灵动的生机、美妙的形象,充满着诗情画意,气象万千。所以,当时的文学批评家陆机描绘诗人的创作是: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渺渺而临云。(《文赋》)

成诗之作,无不吟咏性情,玩味自然,感怀时事。[2]

文学中另一主流——散文,在这一时期则表现出清峻通脱、自然隽永的风格。郦道元的《水经注》和杨衔之的《洛阳伽蓝记》等写景散文,不仅拓展了散文的题材,而且在艺术手法上亦有独到之处。前者在描写山川景物上取得很大成就,后者对佛教寺庙建筑的描绘十分精彩。

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文学的文本本身此时发生了质的转变。

魏晋时期的其他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书法等,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变化。

在绘画方面,出现了大画家顾恺之和陆探微等人[3];雕塑方面,出现了大雕塑家戴逵父子。梁思成先生说:“晋代有人焉,为中国雕塑史中一极重要人物,戴逵是也。逵字安道,风清概远,留遁旧吴,宅性居理,心游释教。且机事通瞻,巧拟造化。作无量寿木像,研思致妙,制定精锐,……此木像与师子国玉像及顾恺之维摩图世称瓦棺寺三绝。”[4]属于北魏时期的云冈石窟雕塑,被认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5]宗白华先生称:“云冈、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和趋向。”[6]音乐方面,嵇康的广陵散(琴曲)堪称绝唱;而书法艺术,在王羲之父子的身上,可谓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种艺术典范。[7]

而更为可贵的是,人们创造艺术的动因,从外在现实的生存的需要,转变为抒发内在思想情感的需要。宗白华先生说,这一时期人们“在艺术中,要着重表现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诗、书、画开始成为活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8]。这是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所发生的一种内在的深刻的变化。

从艺术风格的总体特征上来说,魏晋时期的文学艺术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按宗白华先生的说法,就是“初发芙蓉”的自然清新,代替了“错彩镂金”的华丽浓艳。这种转变,推动了中国人审美趣味的拓展和提升。宗白华先生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新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镂金错彩’是更高的美的境界。”“陶潜作诗和顾恺之作画,都是突出的例子。王羲之的字,也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这是美学思想上的一次大的解放。”[9]钟嵘《诗品》记载,汤惠休论谢灵运与颜延年诗时说:“‘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南史》亦有类似记述:“延之问鲍照,己与谢灵运优劣。照曰:‘谢公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绘满眼。’延年终身病之。”由此可见时人对于清新自然诗风的崇尚和膜拜。

这种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转变,产生了一种新的审美标准和趣味范式,从而对于后来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带有规范性的深刻影响。宗白华先生说:

晋人的美感和艺术观,就大体而言,是以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为基础,富于简淡、玄远的意味,因而奠定了一千五百年来中国美感——尤以表现于山水画、山水诗的基本趋向。[10]

这个论断基本上是正确的。

魏晋时期中国文学艺术的深刻变化,还表现在理论的形态上。

这一时期出现了一大批文学和艺术理论著述,如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谢赫《古画品录》,顾恺之《论画》,《魏晋胜流画赞》,宗炳的《画山水序》,王微的《叙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卫夫人《笔阵图》,王廙、王僧虔等人的书论,等等。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来说,这一时期关于文学和艺术的理论著述,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空前的,在后世也是罕见的。其中曹丕的《典论·论文》被史家称为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文艺理论著述。而像《文心雕龙》、《声无哀乐论》、《古画品录》、《诗品》等,则是千古不朽的中国美学瑰宝,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中国文艺学和美学史上一种不可逾越的经典。

大量文学艺术理论著述的出现,表明对文学艺术自身规律的探求的迫切需要,以及对于文学艺术自身规律思考的深入。这种对于文艺自身规律的探索和思考是前所未有的。同时,这种属于艺术本身规律的探究,与先秦两汉的文艺理论著述,比如《乐记》之类主要探讨艺术的伦理、政治等外在的标准,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南朝沈约提出的“四声八病”说,是对诗歌形式规律的初步探索,为盛唐律诗乃至中国律诗的成熟和繁荣奠定了基础。把艺术自身作为理论思考和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表明了人们对于艺术作品自身价值和审美性质的空前觉悟。

在这种探索中,中国的文学艺术家和理论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艺术和审美范畴,如“气韵”、“风骨”、“神”、“妙”、“隐秀”等。这些范畴和概念是当时人们品评艺术的标准,不仅表达了魏晋人的艺术理想和追求,还理论地展示了中国人审美视域的洞开和拓展。这是大量艺术美的创造和生活本身所蕴涵的美的发现的理论化形态,是魏晋人丰富的审美实践和美感经验的提炼和升华。它标志着中国人不仅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的审美意识,而且在理论上得到明确地表述和概括。这种美学理论的繁荣和成熟,与当时生机勃勃的文艺现象构成了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艺术景观。这些审美的范畴和观念,对中国的艺术和美学思想,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1]

魏晋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出现的上述现象,被学界概括为“中国艺术的自觉”。[12]中国艺术在魏晋时期走向成熟、“自觉”,是迄今为止学术界的基本共识。[13]而我们的问题则是:中国艺术为何在魏晋时期出现“自觉”?什么因素造成中国艺术的“自觉”?

毋庸讳言,造成“中国艺术自觉”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文化的,还有艺术自身的因素,甚至还有民族交流的因素,等等。从我们对于魏晋哲学自然观的考察中,可以发现:

在魏晋哲学——玄学中,中国哲学自然观发生了一种深刻的转换。在这种转换中,魏晋哲学完成了一个丰富的审美主体的哲学建构,并由此展现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审美世界的可能性。这是否可以说(至少在逻辑上)是“中国艺术自觉”的一个哲学基础和依据?或者说,是我们解释为何在魏晋时期中国艺术出现“自觉”的一个哲学的理由?

这就是本书所极力追问和试图回答的一个本源性问题。

同类推荐
  • 听朱光潜讲美学

    听朱光潜讲美学

    对于如何处理中西关学关系的问题,长期以来众多美学家从各自的学术观点和立场出发,做了积极的探讨和研究。
  • 人生就是放下

    人生就是放下

    这是一本让我们放下、让我们快乐、让我们幸福的书,书中讲了很多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放不下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轻而易举得到快乐。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
  •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

    本书是一部以儒家经典和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秩序为研究中心的政治哲学类著作。作者认为,中国的治理之道呈现在儒家十三经当中,构建今日中国优良治理秩序,须立足于中国经验,探究中国治理之道,会通中西,温故知新。作者从《论语》、《孟子》、《礼记》、《尚书》、《周易》中择取十章进行疏解,并运用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理论,从天下之大义、人心之趋向、君子养成之道、启蒙之道、客观规则之道、仁本宪政之道、健全的财政之道、治国平天下之大道、革命之道、华夏—中国之秩序想象等十方面进行阐述,从儒家的政治理论和经验中探究合理的现代治理秩序。
  • 《论语》人物评传

    《论语》人物评传

    本书第一次把《论语》里的所有历史人物从书中剥离出来,结合《左传》、《国语》、《尚书》、《史记》等史书以及《孟子》、《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淮南子》等诸子书中的有关记载,把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人物(而不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物)进行系统研究,每个人物有“传”有“评”。
  •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热门推荐
  • 世界初的奥特曼

    世界初的奥特曼

    2020年的近未来,人类经历了各种地球的怪异不平衡事件之后,成立了“科学特别搜查队”。科技时代高速发展下,科特队成为了目前最先进的防卫队。主角吉田进,是个平淡无奇的上班族青年,其父亲是个科特队的科学家,更是个科技狂热大叔,父子相差很大。吉田的父亲总想着用自己多年的经验,制造一个有着跟自己相当思维的电子人(人工奥特曼)。如此划时代的科技产品,成为了外来宇宙人的目标!宇宙人的到访,吉田父子要如何面对?电子人发生暴走之时,吉田的命运出现的巨大变化。。。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混元战神

    混元战神

    长生永恒不朽的道路,自古到今,无数圣贤,莫不想探个神秘……古老相传,古有圣贤夜探星辰,窥其奥妙。天路虚无,长生之路,终极漫无飘渺缈……想要解那神秘,终化一屡黄土,为世人不得知。仙路真可寻吗?
  • 霸权之锦绣行

    霸权之锦绣行

    这是虚拟的四国争霸,但能从中国历史中寻觅到蛛丝马迹。非穿越,不宫斗,有的只是群雄争霸,儿女情长,阴谋诡计。庞大的古代战争场面,权臣间的争权夺利,帝皇的心机与胸襟,江湖间的血雨腥风。究竟四国中谁是最后的霸主?谁最终统一神州?为江山,为美人,为权势……
  • 仙道不正

    仙道不正

    新书:《追仙策》,欢迎入坑(评论区有传送门)。尚真派收了个奇怪的小徒弟:灵根测不出来、法术修炼困难。别人等级咔咔往上升,她永远都在原地踏步。可是,一到宗门大测的时间,她又总能顺利过关,虐哭对手!宗门大佬极度怀疑:你到底是什么人?!小徒弟摊摊小手,满是无辜:你们家门人呀。
  • 史上最后一条龙

    史上最后一条龙

    我叫江小白,我现在慌得一批,因为我变成了一条龙!
  • 人世间

    人世间

    主人公王阿海,自幼失去父母,在贫困中长大。他刻苦好学,习文习武,不但知书达理,还练就一身武功和枪法。他当过保镖,砍过柴,抬过轿。他为人忠厚,急公好义,既深受穷哥们的爱戴,也博得正直乡绅的赏识。他暗中资助共产党游击队,却得罪了土匪、汉奸。抗日战争胜利后,被诬为"汉奸",但无证据,后以"共产党"的罪名,惨遭杀害。
  • 可顾余生安与你

    可顾余生安与你

    从那个夏天开始,你我的命运连在一起,你定是我躲不过的月亮,而我只想做围在你身旁的星星,永远为你而发光……如果说在这个炎热的夏季会出现一段美妙清新的爱情,那也就莫过于夏天里的草莓味的冰激凌和夏可遇上了叶宸…
  • 柔弱女人老公爱

    柔弱女人老公爱

    许多时候,女人的娇弱,是男人心中浓得化不开的一抹香艳;女人的柔情,更是他们生命里梦寐以求的一场风花雪月。对于男人而言,“柔”就是美的代名词,“弱”就是娇的最好体现。而男人的这种“柔弱”情结,正是来自于历史的赐予,来自于传统的沉淀。男人既然最爱的是“柔弱”女人,那作为现在最是独立自主的都市女性,又怎样才能柔得自然、弱得美丽?又怎样才能在适当的时候施展自己的“柔弱”魅力?又怎样才能成为男人心中那个柔情似水、温柔体贴的最爱?
  • 次元旅者的漫游

    次元旅者的漫游

    作为一名资深宅男顾梓辰本应享受着暑假的美好,白天补新番、跟时不时与基友撸一把游戏的生活,可因为社会隐藏的黑暗,再一次意外事件中身亡,不过或许又算是因祸生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