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52400000002

第2章 导论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的观念,它的核心问题涉及对于自然存在物的看法和观念。因此,自然观的主要问题应该是:(1)自然是如何产生的?(2)何为自然?即自然的本质、本性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涉及宇宙论;第二个问题涉及本体论、知识论。所以,从根本上说,自然观亦可称哲学自然观。[14]而属于自然一部分的人本身是什么,这应该也是哲学自然观所要回答的问题。不过,哲学自然观所关注的,主要是人的自然属性问题,亦可以延伸为自然人性的问题,这是哲学自然观与其他哲学学科(比如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等)之间应有的界限。当然,这个界限不是绝对的。因为,人类对于自身的认识,甚至可以说是全部哲学的问题核心(甚至分析哲学也不例外)。

任何哲学自然观都是人对于自然的一种观念。所以,每一种哲学自然观本质上也反映出人与自然的一种关系。西方哲学从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开始,就有关于自然的哲学观念。哲学史家认为,古代希腊哲学最初是对外在自然感兴趣,后来逐渐转向人本身,而带有人文主义的性质。所以,哲学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因而什么是人类?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人类,因而什么是自然?由自然到人类这一兴趣的转移才带来人类精神问题的研究,从而出现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15]

中国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方式,与西方哲学不完全相同,具有很多不同的特点。但中国早期的哲学家也有很多关于自然的思考和观念。从这一点来说,东西方哲学具有某种内在的一致性。不过,中国哲学自然观有它特定的观念和表达方式。在中国哲学里,关于自然观的思想,常常表现为一些特定的范畴和命题,比如“道生万物”、“有生于无”等,涉及“自然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而关于“道”、“无”、“气”、“玄”等,涉及“自然的本质和本性是什么”的问题;像人性善恶等,就涉及“人的自然本性是什么”的问题。

然而,相对于传统西方哲学自然观注重自然的客观性质和本体的探讨,古代中国哲学自然观则更关注自然物之间的关系、自然事物的整体结构和规律,以及自然与人的关系等整体性问题。[16]中国哲人认为,自然之中存在一种和谐的运行法则。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老子》中“道法自然”的思想,首先就是肯定客观自然界存在一种和谐的规律,而万事万物包括人为的活动都必须遵从这一规律。因此,从自然的运行法则,中国哲人引申出社会的运行法则,以及人生应有的处世法则甚至人生态度。这可以说是中国哲学自然观的主旨。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哲学自然观亦可称为中国哲学的“自然”观。

中国哲学自然观的这一特点是与中国哲学的实践品格一致的。中国哲人很少有对于客观事物本身(本体)进行无穷追问的兴趣,也很少有对自然和人生作脱离社会生活的超验思考。他们的兴奋点主要在国家社稷和个人之安身立命,偏重于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之学。所以,中国哲学自然观虽然以自然及自然事物作为问题的起点,但目的是社会和人事,是以人的社会生活或个人生活作为依归的。从上古时候起,中国就有人以天为则的思想。《诗经》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大雅·烝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大雅·皇矣》。帝,指天帝,也即天)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这都是从哲学自然观引申出来的政治哲学观念。而《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则是由此得出的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一切事物的内在规律。所以,中国哲学自然观,就不仅仅限于关于自然界的看法和观念,还会伸展到社会生活的政治、伦理、艺术、文化等很多方面。

当然,上古时期的则天思想与原始宗教和天命论相混杂,甚至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中,也具有明显的天命论色彩。[17]从某一方面说,中国哲学自然观的发展过程,正是摆脱这种天命论的过程。

魏晋时期,中国哲学在“有无”、“本末”、“体用”、“自然与名教”、“圣人有情”等问题上,发生了许多重大的讨论。这里面有比较集中讨论关于自然观方面的问题。

在先秦哲学家的观念中,“自然”一词不仅是指自然的事物,而且指自然事物的本来存在状态。在这个意义上,自然的概念具有一种规律和法则的内涵,体现了一种必然,又表现在偶然中。客观事物的生成、发展,就是这个法则的显现。从万物的独立存在及其独立运行这一点来说,自然的意思就是“天然”、“本然”、“自然而然”,又可以说是“无为”。而人对于自然的改造活动就成为一种“有为”的活动。但是,如果人们顺应自然的法则,按照自然的规律进行的物质生产或社会活动,又是一种“无为”。这正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以,《老子》反对儒家积极入世、崇尚礼仪的思想。儒道之间的这种矛盾,在荀子的思想中得到一定的调和与综合。荀子一方面主张“天人之分”,即自然与人各有不同的功能和职能,另一方面提出人“与天地参”的思想,即人亦有能力与天地并列。因此,人的活动,能够达到与自然法相应的位置和功能。

先秦哲学自然观的这些观念和问题,在魏晋时突出表现在“自然”与“名教”的辩论中。如果说,在先秦的哲学自然观中,《老子》把自然的法则作为最高的法则,而把“人为”作为“自然”的对立面,荀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并重,那么,在魏晋哲学自然观中,则把自然的法则和人类社会的政治、道德规范调和起来,亦可以说是把《老子》的自然思想与孔子的尚礼思想调和起来,认为二者有内在的相通,或者说,在本质上就是一回事。这种思想用魏晋玄学的话说,就是“名教本于自然”(王弼),或“名教出于自然”(郭象)。而确立是否“自然”的标准,则是“理”。这样,魏晋玄学不仅肯定了社会的政治、伦理规范(名教)的自然合理性,同时也拓展了“自然”概念的丰富内涵,把先秦哲学“自然即合理”的自然观,转变为“合理即自然”的自然观。

魏晋哲学自然观的这一转变,从理论上说,就明确地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和感性要求的合理性。这当然与魏晋人在生活的观念和境界上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是一致的。

魏晋哲学自然观的核心问题,是关于自然和人的关系问题,或者还可以说,是人怎样才能“自然地”生活,即人的“自然生活”如何可能的问题。

从魏晋哲学自然观的转变中,我们实质上可以看到魏晋哲学家们对于自然和人性问题的超越前人的深刻思索,也可以说,实质上看到魏晋时期普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然的”人生,体现在魏晋人的理想中就是“率性的”人生,也即“潇洒的”人生。我们通常所谓的“魏晋风度”,就是这种人生的一种概括和写照。宗白华先生说过:“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18]刘大杰先生认为:“魏晋人的人生观,……要求那种人生自然化的解放生活。……这种人生观的特征,我们可以名为人性的觉醒。”[19]而我们对于魏晋哲学自然观的考察,其根本着眼点正是在于魏晋人精神上的深刻变化。魏晋人在精神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宗白华先生说: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班]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20]

我们从魏晋哲学自然观的角度来审视魏晋人这种精神深处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更具有一种超越具体历史表象的内在把握——哲学的把握。魏晋人从率性自然,到自然深情,这是人性发展的一种内在逻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观照魏晋人生活的种种潇洒、放达、浪漫甚至怪异的情趣,再来欣赏魏晋人所创造的鲜活灵动、生机盎然的文学艺术作品,体味其中的美妙和深邃,也许不免怦然心动,幽然神会,达到一种哲学的理解和彻悟。我们再由此进一步思考一个艺术形而上学问题——中国艺术何以在魏晋时期达到“自觉”?其哲学的结论或可以水到渠成。

当然,理论说明和逻辑推理永远不能代替经验的验证。我们无法考察魏晋哲学自然观转变的经验过程及其现实的效用,无法在历史的时间概念上证明“中国艺术自觉”与魏晋哲学自然观的发生学关系。但是,从理论和逻辑的力量中,我们或许能够穿透琐碎和具体的材料,直接达到一种超越时空历史的本真领悟。从胡塞尔现象学的意义上说,这还可能是历史的意义和逻辑之间本质联系的一种明证。[21]

本书就是从对这些问题的梳理入手,采取对代表性哲学家进行个案考察的方法,探讨中国哲学自然观在魏晋时期的重要转变及其本质特征,以及对于“中国艺术自觉”的意义。

魏晋哲学的代表形态是玄学。

一般把魏晋玄学的发展分为正始、元康和永嘉时期三个阶段。[22]本书选择王弼、嵇康和郭象,作为这三个阶段的代表人物进行考察。由于涉及与先秦老庄哲学的关系,我在叙述角度和文体上没有完全统一,在历史时间的顺序上亦非步步井然。因为,本书重点在魏晋哲学自然观的转变,而非魏晋哲学的发展规律探讨,故并未妨碍其思想展开的内在逻辑。

魏晋时期是中国儒道释思想的初次融合时期。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土,在魏晋时期蓬勃发展,在东晋以后的南朝时达到鼎盛(隋唐时佛教情况不在本书视域内)。但佛教在初期的“格义”阶段,与玄学难解难分。中国道教在东汉时已经出现,但形成理论形态还是在魏晋时期。葛洪的《抱朴子》是其奠基著作之一。但其中玄学观念和思想,亦历历可见。故本书第五章对于支遁、第六章对于《抱朴子》的考察,意在寻找玄学对于当时佛教和道教的影响轨迹,证明玄学在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以及玄学自然观对当时佛教高僧和道教经典理论家的内在影响,以此说明玄学自然观的普遍意义。

基于同样的观念,本书第一章对汉代哲学自然观的描述,亦采取考察董仲舒和王充两个代表性哲学家的方法。

伽达默尔解释学(hermeneutics)认为,解释的意义就是文本的意义。任何具体的解释都具有达到整体目的的内在趋向。我承认解释的无限性,但是,也认为文本意义具有相对的确定性。这也是伽达默尔“效果历史”(effective history)的本真含义。为了避免由于历史材料的零散和不系统,容易造成解释的随意性和多义性,我用个案考察的方法,对代表性哲学家进入主要文本的细致分析,在力图把握文本的原初动意的历史语境下,从具体的分析达到整体的概括与综合,从而得出我的结论。虽然本书的论证没有走出解释学的循环怪圈,但是,毕竟有它自己的内在的自足性和完满性。

这些是本书方法论的依据。

同类推荐
  • 孟子大讲堂

    孟子大讲堂

    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是中国人推崇的文化大师,像钻石一样成为后人最珍爱的宝物。本书以《孟子》为基础去观察孟子的管理思想,融注着真实感,文笔挥洒,是一部可读之书,对大家提升自己管理能力大有益处。孟子与孔子并称中华“双圣”,不管在做人还是在治国之道上,都极力推行“仁政”,孟子的治国之道当中,丰富的仁政管理思想对我们当今的企业管理思想是一个极大的启示。
  •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研究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两个世界”出发,提出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的“三重形态”,并分别论述了这三重本体论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又考察了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形态中的具体表达、象征言说和终极关怀,并对此作出了创新性阐释。
  •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素书》是一部关乎人生、人性、人道和谋略的书。全书共六篇虽然字数很少,但句句都是经典,无论是治国、处世,还是修身、待人,读者总能从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智慧。为了让读者更轻松地阅读和品味经典,我们结合现在读者新的阅读需求,对《素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和编排,精准的解析和注释,配以丰富生动的案例,力求更好地展现国学经典的魅力,让广大读者更加轻松地领略它、读透它、运用它。
  • 大家小书·译馆:动物肖像

    大家小书·译馆:动物肖像

    本书是法国著名博物学者布封所写的一本关于动物之美的小册子,分为文艺理论、动物肖像、科学论文三个部分。布封对于动物的描写全部来自于对描绘对象认真充分的科学观察,是透过人生写出来的,往往借物讽世,因此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动物肖像》译者为著名翻译家范希衡,他的译文文雅而情感充沛,为读者充分展示了法国十八世纪博物学著作的风貌。
  • 人生十修

    人生十修

    本书中,星云大师鼎立推荐了佛家的十修偈语,大师就普通大众所关心的财富、教育、健康、家庭、成功等人生课题展开的的真理和智慧。书中,作者循序渐进、通俗易懂地引领读者亲炙大师真诚与慈悲的人文关怀与生命关注,而透过本书精辟而又易于为普通人接受和理解的分析,又可提供给现代人更宏观的视野以及更深层的省思。
热门推荐
  • 千古奸臣

    千古奸臣

    开新书了,《超频全人类》希望大家多多收藏,多多支持。一觉醒来,来到了乱世。莫名其妙多了一个可耐的妹妹,还成了难民;想要忽悠一个土豪抱大腿,谁知道竟然遇到少年嬴政;可怕的是少年从小就励志一统天下········还要带着我。BOSS您先上,我在后方为您保驾护航。有人说我贪生怕死?好吧我认了,毕竟我只想混完一生。有人说我富可敌国,聚众敛财?这其实是嬴·······好吧,我无话可说。有人骂我奸臣当道,不知民间疾苦,茶毒陛下?我不就是在陛下不愉快的时候,带他吃喝玩乐吗?不就提议多修了几个宫殿?不就将几个辱骂陛下残暴的官吏扔到了战场上吗?(我只是个背黑锅的。)“陛下,天下之人,可,以利驱之。”“臣愿以七国之财,来养秦国雄狮。”嬴政“善。”
  • 前汉书平话

    前汉书平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傲世重修

    傲世重修

    一代至尊炼丹师罗辰因疏于修炼,寿命将近,炼制造化神丹逆天改命却遭弟子背叛,转生下界,崛起于微末,傲世重修,君临万界!
  • 阳光彼岸

    阳光彼岸

    痛,自一截一截的尾巴骨传遍全身。随着身子越来越飞快的旋转,这痛似乎也飞出了身体。飞出身体的,还有记忆。天旋地转。脑子挣扎着,想要抓住记忆的尾巴……抓到的是一路突兀的包谷籽。金灿灿的包谷籽已经出现好多天了,那是饥饿的金星在眼前飞迸乱溅。但千真万确,我揉了揉眼,这一次,泥泞的雪地上撒着金灿灿的包谷籽,如此醒目,如此耀眼。我轻轻嘘声,示意叶子看好孩子们,不可轻举妄动。包谷籽的出现太过及时因此也太过突兀。我敛声屏息,躬腰踮足,将小路上的金星一粒一粒全部捡拾回来。
  • 太子别骚

    太子别骚

    一个甜甜的小短篇假正经千金大小姐x骚气满满太子爷又名《明骚易躲,暗骚难防》甜甜甜宠宠宠
  • 碧血丹心之南宋(文史社)

    碧血丹心之南宋(文史社)

    本书是一部沉郁苍凉、慷慨悲壮的小说,呈现了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历史画卷。反映了南宋在江山易主,朝廷更迭的特殊历史时期,南宋人民在亲历亡国之痛后,心灵遭受难以医治的创伤。多层次、多侧面地展示了不同阶层人物纵横交错的关系及曲折起伏的爱恨情仇。从而揭示了人类对变化无常的人世盛衰和宗社沉沦面前的惶惑及深永哀伤,渴望把握必然的强烈意愿。本书通过描写南宋末期“崖山大海战”,对海战的因由、经过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叙述,并有意识地穿插了几个具体的历史人物,使人们为之慨叹不已。
  • 重回明朝当暴君

    重回明朝当暴君

    新书(江阳王)已发布对时空猎人来说,保持充沛的精力是他们工作最重要的部分,他们会跨越不同的时空去“打猎”,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束缚他们,他们可以行动自如的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真正的时空猎人并不多。具体的说,只有不到十个。他们是如何得道和修炼的已经无从可考,他们喜欢驾驭别人的命运,他们喜欢故弄玄虚,把人从一个时代拖入另外一个时代。他们以上帝的视角,俯视这个世界,给小人物安排一个身份,安排一个时代,让他在这个时代成长、生活、历练…白少阳就是他们被选中的其中一个人物,命运究竟掌握在自己手里?还是别人手里?穿越以后,白少阳明白了一个道理,秘密只能自己知道…新书(江阳王)已发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极媚九小姐

    极媚九小姐

    女主,九小姐,柳姨娘所出,住所为泊柳居沐云风,沐家长女,花太太所出,太子妃沐宸霆,沐家二子,李侧夫人所出,娶妻关氏,兵部任职沐云霜,沐家三女,柳侧夫人所出,已逝,和亲齐越,嫁齐越二王子北野杨为妻沐宸雷,沐家四子,张侧夫人所出,娶妻柳氏,户部任职沐云岚,沐家五女,许姨娘所出,指给二皇子南宇涣做侧妃,未嫁沐宸钰,沐家六子,花太太所出,无职沐云露,沐家七女,……
  • 晚清之我主沉浮

    晚清之我主沉浮

    新书《重生异世做狂徒》已上传,欢迎四方好汉来宰!!!咸丰三年,曾国藩正被太平军追的一路狂飙左宗棠正在湖广总督麾下充当狗头军师李鸿章正在翰林院苦逼的坐着冷板凳张之洞正躺在顺天府解元的光环中纵情高歌而与此同时,京城六品芝麻小官冯鹤彰的宝贝儿子冯儒彬正摩拳擦掌,蓄势待发“我冯儒彬就算是死也不走科举进仕的路!”“艾玛,真香”灭小刀会起义,剿长发洪逆;拒列强窥伺,控朝局风云!且看二十一世纪无名小青年穿越回“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晚清,如何宏图大展,龙御九州!PS:这是一片正经的覆清文,只是小人物想要覆清只能行勾践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