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36400000114

第114章 我写穆青

听到穆青逝世的消息,我不禁回忆起10年前的一段往事。我不仅与这位著名的新闻界前辈有过一面之缘,而且还提笔写过他呢!不仅如此,写他那篇短文,还是我发表的数千篇稿件中自我感觉比较满意的一篇。我曾经在给一些培训班讲课时讲过这篇现场短新闻采写的经过。

作为《光明日报》一个驻地记者,怎么会与曾长期担任新华社社长职务的穆青相识并且有机会写写他呢?

那是1994年6月的事。《宁夏日报》组织了“走向西部”大型采访活动,全国数十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应邀前往,我也应邀参加了这个采访活动。活动的组织者也向穆青发出了邀请。穆青是回族,宁夏是回族自治区,因此,到宁夏来看看,是穆青的一个夙愿,但由于公务繁忙一直未能成行。这次,在他卸任一年以后,终于有机会了却一桩心愿了。听说穆青要来,到宁夏来采访的记者们十分兴奋,纷纷向活动的组织者提出要求,要见见这位令他们仰慕已久的名人。尽管穆青在宁夏的活动安排得很满,但他还是挤出时间来满足大家的要求。

穆青与记者的座谈会只安排了40分钟,地点选在位于银川市中心的宁丰宾馆。会见的时间未到,会场里就坐满了人。时间虽然很短,但我还是想从中抓点东西。为此,我作了一些准备,并且早早来到会场,找到一个较好的位置坐下。穆青准时来到记者们中间,记者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欢迎和感谢。没有客套,没有套话,未设主题、没有中心、漫谈式的座谈就开始了。穆青没有一点架子,非常亲切、随和、自然地与大家交谈,回答记者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原来心情还有些紧张的记者,此时完全放松了。因为是有备而来,我也当场向他提了两三个问题。后来这些问题都被我写到稿件里,成为我的写作素材。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有关人员开始催穆青,座谈会只好就此结束了。但记者们意犹未尽,仍然围着穆青问这问那并且一直随他走到楼外。中午吃饭时,有位记者拉着我去给穆青敬酒。陪同吃饭的《宁夏日报》总编辑李涌泽热情地把我介绍给穆青,话语中有不少溢美之词。穆青非常仔细地听着,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这目光,是那么柔和、那么亲切、那么真实、那么感人!就像一个长辈在看一个晚辈、一个老师在看一个学生。它久久地留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每次想起都感到温暖。

事后,我以座谈会为素材进行精心构思,写出现场短新闻《穆青在银川话“还债”》。当然,写这篇东西,不论是事先,还是事后,我都没有向穆青本人打过招呼。迄今为止,我也没有看到别人写过这次座谈会。也就是说,我抓到的是独家新闻!这使我有几分自豪。大概两年以后,我在报上看到一篇谈穆青“还债情结”的文章。我不知作者是否看过我写的这篇东西?如果作者是看过后写的,我会更加高兴。至于穆青是否看过我写的这篇东西,我已无从知晓了。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面对面地见过穆青。但就是这一次短暂的见面,就令我终身难忘:我不仅一睹了一代名记者的风采,而且以他为题材写出了一篇比较风趣、幽默、耐读的作品。

在这篇新闻特写中,我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热烈的气氛。为此,不论是材料取舍,还是谋篇布局,我都进行了反复推敲,希望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有所回味,不至于味同嚼蜡,过目即忘。

一开头,我就写下这样一句:“想不到,73岁的穆青是背了一身‘债’从新华社社长的岗位上退下来的。”这一句话,就占了一段。我想用这句话先声夺人、抓住读者注意力,让读者看了这一句,就不能不往下看。穆青怎么会欠债,而且还是“一身债”?这里我特意用了一个“背”字,意在给读者增加点形象的感受,突出这“债”之重。读者读了这一句,就会产生疑问、悬念。有了疑问、悬念,就有了读下去的动力和兴趣。这样写,虽然有些夸大的成分,但与事实还是贴切的,读者也是能够接受的。在通读完全篇之后,并不会有隔膜之感。有了这“抓人”的第一句,下面似乎就好写了。写起来也顺畅了。接下来,我就写穆青欠了什么债、如何还债。在作了简短而必要的交代之后,我又将话题引到“还债”上来。这里,我特别将穆青表面的轻松和内心的不轻松作了对比,意在突出他“还债”心情之迫切。自然引到他所欠“债务”和他的“还债”行动上来。原来,他所说的欠债是两个方面:该去的地方没有去,该写的东西没写出来。这样,就过渡到写他“还债”上:带着责任感走、带着责任感写。他的宁夏之行,也是一个“还债”之举,而这是借他之口表达出来的。这也自然引出下一个问题:穆青走过哪些地方,还准备去哪些地方?而这个问题,正是我在现场向他提出来的。写他卸任后走过的地方和准备要走的地方,我先写他在很短的时间内跑了很多省份,又写他“来宁夏之前刚去过苏南,紧接着要去甘肃、青海,下半年还准备去大西南”。安排如此紧密,简直是马不停蹄了!这样写,正是为了与前面写他“还债”心情的迫切相呼应、印证,也是写他的精神追求。最后一段,既是写实,又夹杂抒情,“穆青真够忙的:走江南、奔塞外,手中相机频举、锐笔勤动,继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穆青的‘还债’忙,不正是他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吗”?最后一句,是用反问句点题,概括全篇,也是为了加深读者印象。

全篇不足千字,紧紧围绕“欠债”“还债”展开,不枝不蔓。这样写,内容就集中了,主题就突出了。在这很短的篇幅内,“债”和“还债”的字眼就有12个之多!可以说是无处不写“债”了。文中以“背债”开篇,又以“还债”收尾,一个“债”字贯穿全篇。

这篇东西,我是下了一番工夫的。这番心血是否会白费?我不敢作出回答。但我相信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也相信是能理解的。

与穆青相见,是我难忘的;在一篇作品中花了许多心血,也是难忘的。

(原载2004年3月9日《中国新闻出版报》)

同类推荐
  • 高原美丽人生

    高原美丽人生

    这是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一个真实的故事。剧中主要人物,均为真实姓名,事件也都是曾经真实发生过的。讲述的是西宁市湟中县下麻尔村残疾(无手)回族教师马复兴的感人事迹。在读了他的新闻和深入采访他之后,我的灵魂被深深震撼。他用别样的方式诠释着人生的意义,演绎着生命的美丽。在三尺讲台,在生活中,他用超出常人想象的顽强和毅力,体现了人生的价值,认识马复兴老师的人都会说:“马老师有手,他的手在他的心里。”马复兴曾荣获中央电视台“三农人物”、“青海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等荣誉,“全国最美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 上村松园图文集

    上村松园图文集

    本部作品集收录了日本画大家上村松园的12篇艺术评论和记叙文,内容涉及其艺术观、创作轶事、心路历程以及游记等。上村画笔下的人物惟妙惟肖、出神入化,而她的随笔也可以说是独具匠心。对传统的风俗充满怀恋,对喜爱的事物锲而不舍,对艺术的领悟触类旁通。透过上村之笔,我们定会对日本画以及她所追求的美的艺术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 陈寅恪的1958年

    陈寅恪的1958年

    在陈寅恪一生中,1958年是备受人们关注的年代之一。那么,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是如何应对的?这些事情对他的教学、科研与心理有何重大影响?本文勾稽当时的官方文件、报刊文章、档案材料、私人日记和回忆录,试图还原这段历史的真相。1958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曾任毛泽东秘书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陈伯达,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厚今薄古 边学边干”长篇讲话的摘要,透露出毛泽东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看法。
  • 郭沫若散文

    郭沫若散文

    郭沫若一生涉足广泛、著作甚丰。他的散文气势浩荡,清丽、浪漫,富有艺术魅力。自传性构成了郭沫若散文明显的特征,是作者个性张扬的产物。他的感时型散文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咏物抒怀型作品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营造诗的意境。
  • 三地书

    三地书

    由于过去有较长时期生活在农村,生活的贫困和想象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致使我喜欢写瓷实而又有质感的诗,不喜欢故弄玄虚的东西。这里的瓷实,即有生活,有感悟,有真情实感;质感,即有形象,有诗感,有艺术境界。
热门推荐
  • 拿来就用的实用心理学

    拿来就用的实用心理学

    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需要心理学:言辞透露一个人的品格,表情反映一个人的内心,衣着、坐姿、手势会在不知不觉中表达着内心的真正意识,其实人的一举一动都在“暴露”自己。本书将心理学知识应用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对为人处世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多角度挖掘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奥秘,让你拥有超过常人的洞察力,使你具备了解和掌控他人的心理策略技巧,使你在获得人心的同时,也能够在生活、事业、爱情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 崩坏中的夜鸦

    崩坏中的夜鸦

    随时可能崩,崩3主线剧情主体,漫画辅助完善世界观,漏洞崩2补。包含但是不限于各种强行解释,强行补充,强行填坑,强行剧情等操作。新书友群:983367168入群问题答案:崩坏中的夜鸦
  • 友谊赠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友谊赠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果香

    果香

    长篇小说《果香》讲述了一对恋人大学毕业后经历了事业、家庭、感情的种种磨练,最终选择扎根农村,建设美好家乡的励志故事,是一部关于新时代背景下农民奋斗致富和农村青年追求理想和爱情的故事。作品通过种种复杂的矛盾纠葛,真实地反映了新时代下农民生活的变迁过程。
  • 血吻诛心

    血吻诛心

    一个仙界的凡人侍女,一个灵界的神秘少主,一段刻骨铭心的数世之恋,交织这一场山呼海啸的仙魔大战。成败与我又有何干系呢?只愿这数世的情缘不散,人影相随,心自成活。末了,落花流水,流离成烟。
  • 失忆恶魔在都市

    失忆恶魔在都市

    一个向他求救的亡国公主,一个要杀了他代号为“世界之巅”的实验品女生,一个恨他入骨并以一己之力撑起两个大家族的妻子,一个在童年给予他温柔却又厌恶他的女神……当整个世界都开始躁乱,当失忆的他阴差阳错再次回到帝都……
  • 诡异心理学

    诡异心理学

    怎样为犯罪嫌疑人做心理画像?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魔鬼是如何炼成的?战争期间为何会发生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而当事人却毫无负疚感?假使没有了谎言和欺骗,世界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吗?为什么某些人会拥有异乎寻常的超强记忆力?从蝗虫生存智慧中能得到哪些启示?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提高领导力?你为什么容易受人操纵?如何对付各种各样的操纵者?…… 《诡异心理学》用讲故事的方式,用幽默另类、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各种奇特的心理现象,如虚构症、心因性失忆症、恋物癖、精神分裂症、匿名化、双重自我、仪式性行为、操纵与反操纵等,并配有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通过作者独到的分析,让你理解人类某些行为背后的逻辑。
  • 金子

    金子

    尹守国,2006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中短篇小说70多万字,作品多次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等选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签约作家。
  • 限点

    限点

    宇宙诞生之初,皆是零维,后又为三维,然而宇宙之中依旧存在13个零维之点,那就是13个奇点,名为无限之点:限点。
  •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斯蒂芬·格林布莱特文化诗学思想研究

    本论著以新历史主义视域中格林布莱特的文化诗学批评观为研究个案,结合其具象化批评实践活动,通过重点分析他的经典性论断和代表性论著,逐步演绎出其批评思想的来龙去脉和精髓要旨,目的在于从理论的源头上厘清与把握文化诗学批评观的学理思路和实践走向,揭示其“文化的主体性”与“主体性的文化”、“历史文本化”与“文本历史化”、“权力话语化”与“话语权力化”等多重互文批评范畴的文化品格、历史语境和政治内涵。与此同时,重估和重构新历史主义与文化诗学批评流派的发展脉络与理论框架,并开诚布公、实事求是地阐明其理论价值与历史局限,对中国文化诗学批评理论的当代阐释和主体重建无疑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启示价值和历史观映鉴意义。我们有着充沛的理由与依据来确信,新历史主义文化诗学批评理论一旦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文学批评生态,势必助力于其自身批评实践的疆域扩展与理论完善,夯实在“立场自醒、理论自觉和价值自省”的思想基础之上,,还将强力拉动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向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的“生态型批评”理想不断靠拢,从而保持一种涵养传统与吸纳新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批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