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90400000003

第3章 消失的石硖尾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住在香港的深水埗,每日走路去上班。沿着大埔道,走到石硖尾街,再行到大坑东道,或者南山邨道,这一路会经过一片很大的公共屋邨。有的时候为了省时间,就会选择横穿过这一片密集的楼宇;而有的时候,同事们也会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在屋邨中夹杂的小茶餐厅或者大排档里吃一份快餐午饭。

这里是香港最早的公共屋邨——石硖尾邨,记录了香港50多年公屋发展的历史,其所蕴含的历史意义,是香港人集体记忆中难以抹去的重要一笔。

香港的住房分为三类:公屋、居屋和私屋。公屋即公共房屋,是政府兴建然后出租给低收入家庭或者领取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人士,每月只收取极为低廉的租金,有点类似内地的廉租房。虽然租金很低,但狭小的空间里一家常常要挤五六口人居住。居屋也是香港政府的公共房屋计划之一,不同于公屋的是可以廉价售予低收入市民,让买不起私人楼宇的市民也可以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类似于内地的经济适用房。私屋则是由房地产商开发的私人屋苑。

香港寸金尺土、地少人多,住房历来是困扰香港人的大问题。19世纪著名学者王韬在《香港略论》一文中,就曾用“小如蜗舍,密若蜂房”8个字,形容当时香港华人的住房状况。“二战”以后,这一情况又伴随着大量内地移民的涌入而变得更加严峻:全港人口由1945年的60多万,激增至1950年的230万,而可居住房屋却又因为战争的破坏,数量大幅下降。

房租高昂,房屋奇缺,20世纪50年代的香港人只好用铁皮、木板搭建木屋,自力更生解决艰难的居住问题。可是,木屋抵御天灾的能力极差,稍有不慎,便可引来火灾,时人亦谑称火灾为“无牙老虎”,喻其危险。到了1953年12月24日圣诞节前夕,危险终于演变为现实,石硖尾木屋区一场突发的大火让6万多香港人无家可归。仅仅从当时香港总督葛量洪在向英国政府的报告中,就可以看出受损害的程度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石硖尾的大火,涉及三个木屋区,灾场广及41英亩,相当于165921平方米。大火历时6个小时才受控,烧毁万间房屋,6万人一夜之间顿成灾民。

大火之后,当时的港英政府为了在短时间内安置大量无家可归的居民,就在废墟上的石硖尾邨兴建了29栋大厦,以供灾民入住。这些旧型的建筑多采用简单朴实的设计,每一个单位面积均为120平方呎(相当于11.15平方米),如方格一般整齐划一,每层楼在两翼相连的中央走廊处设立公用的厕所和厨房。整栋大厦从高处望去,楼宇像英文字母H,走廊信道看起来也如一个H,密密麻麻地布满了一个又一个单元房。虽然拥挤和逼仄,但对于当时那些居于木屋中的香港人而言,却已是极大的改善,至少这里有家的感觉,并且再也不用担心火灾的威胁。

自1954年石硖尾邨兴建大厦之后,港英政府认识到提高香港本地人居住条件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大面积地兴建公共房屋,以便为低下层市民提供住屋福利,而现时负责兴建公共房屋的香港房屋委员会亦在这个背景下成立。石硖尾邨就此成为香港第一幢落成的公共屋邨,名副其实地被树立为香港公屋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这之后,公屋正式成为香港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至今,几乎每一个香港人都有过一段在公屋中的生活经历。这些简陋却又朴实的居所,铺满了他们的成长印记,我们也常常从香港电影的画面中,看到这些令人熟悉的场景(譬如吴宇森1990年导演的电影《喋血街头》,就通过刻画几个成长于石硖尾的主角,反映了当时香港的生活状况):全家老小蜗居一室,和一个楼道的住户共享卫生间、厨房,要排队洗澡如厕、轮流烧水做饭。在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下,公屋里的香港人学会了自得其乐,学会了如何忍让,并视石硖尾邨为他们共同的家——大人们攻打四方城(玩麻将牌),小孩子打波子(玻璃弹珠)、捉迷藏……

2006年10月17日,石硖尾邨被清拆。香港旅游发展局就将这个香港最早的公共房屋列为旅游景点[不知那些在海港城、香港国际金融中心(IFC)疯狂购物的游客们可曾有想过来到这里,切身体会一下这另一面的香港呢?],而房屋署则有意保留其中的一座作为博物馆之用,足见其特殊的地位。

这一大片记录了香港人无数故事的公共屋邨一拆,石硖尾邨长达半个世纪的情与事终告完结,许多香港人的共同记忆也在清拆中被消磨掉了载体。在拆迁的前一天,空置多年的石硖尾邨突然热闹了起来,很多香港人自发地拿起相机,来到这里拍照为香港留下一些历史的图像。图片汇聚在一起,取名叫“我们的五十年”,也即是香港公屋的五十年。更多的则是曾经居于此地的老街坊,故地重游,缅怀岁月。报纸的专题报道里,100名石硖尾官立下午小学的校友,笑谈着当年“穿睡衣返学”“抄功课交差”等童年往事;陈太回忆着当年一家九口住在一起,为了节省空间而夜不闭户的情景;黎叔回忆着当年每次晚间洗澡,均要有人把守,以避免撞到因“屋企(家)太细(小)而睡出走廊”的邻居;蔡氏姊妹则最难忘居民不时为争厨房争洗手间而大打出手的有趣往事……

石硖尾邨,在拆迁前的这一刻,在依依不舍中被浓缩成了香港人回忆香港的符号。我们住在石硖尾,我们成长在公屋,这是香港人自发的一种纯然的感情耽溺,既是对过去历史的重视,又是对现今本土意识与身份的认同。虽然石硖尾邨在今日的叙述中只能通过影像、文字和博物馆的陈列再现,但记忆不会消失,历史也不会遗忘。随着这些年香港本土运动的酝酿和发酵,很多类似石硖尾邨的香港回忆,还将会继续演绎,继而成为香港人都市文化中最为珍贵的一部分,这是那些再多的高楼大厦、再美轮美奂的购物商场也无法换回的精神内核。

同类推荐
  • 蛮性的遗留

    蛮性的遗留

    《蛮性的遗留》是美国人类文化学家pgsk.com的一本通俗伦理学著作。他“先研究家畜中野性的遗留,再研究人类中的”,让我们看出,我们人类的行为并不是上帝规范的,而往往跟我们四只脚的堂兄弟颇有类似之处,这就是“蛮性的遗留”。由野兽进化到家畜,由野蛮人进化到文明人,是一个漫长的克服蛮性的过程。Moore说:“文明是一列车。它拖着不少属于古代的东西——不只是残馀的本能,且有残馀的风俗、信仰、观念及制度。”人类为了创造更高级的文明,就需要发育良知,克服一切旧的残馀的拖累,这就是本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
  • 听林清玄讲禅意

    听林清玄讲禅意

    如今我们生活的世界太嘈杂,充斥在耳边的除了各种大型机械不停运转的轰鸣声,就是为了金钱利益而引发的争吵声。
  • 沙滩上的脚迹:茅盾散文

    沙滩上的脚迹:茅盾散文

    茅盾的散文反映时代,同时也超越时代,他的早期散文大多篇幅短小,通过一个个小小的生活剪影象征时代的苦闷。他用文字对社会生活进行素描写生,对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在他笔下,富于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多样,跃然纸上。《沙滩上的脚迹——茅盾散文》收录了茅盾的经典散文力作,既有战争年代的时代感怀,也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还有对人事的追忆,以及对生活、对文学的思考,有助于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茅盾的艺术风格、写作特色。
  • 我们生命中的七七

    我们生命中的七七

    本书为纪念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而出版。十四年抗战不仅撼动世界,更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命运。本书精选十余位作家关于“七七”的记载文字,令人重新感受“七七”事变之于时代及其个人的意义,再次见证那段感人肺腑的民族记忆。
  • 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

    炉边诗话:金性尧古诗纵横谈

    本作品是作者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部解读古诗的集子,写在冬天,室内有一只取暖的炉子,故为此名。颇有于炉边取暖不拘一格闲话之味。作品收录数50余篇作者谈诗之作,从《诗经》一直谈到清末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林旭。金性尧以研究唐、宋诗见长,故能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也;故尔出版家钟叔河评之为“别开生面”。金性尧论诗论人,皆能以理智与同情之态度进入古人的世界,文字平淡自然,洗尽浮躁与火气,清凉自生。
热门推荐
  • 谢女士 谢女士

    谢女士 谢女士

    《谢女士谢女士》是作者谢舒以自己在纽约的生活见闻为内容所写的一本散文集,从20世纪80年代入美国陪读,到现在定居在美国,主要包括初入美国时打工的经历、在美国的中国人的传奇或生活、西方人的生活状态等,文笔老练,表达出对祖国诚挚的感情,也表达出了作者对时代的反思。她写纽约江湖的镇江老板仍然惦记深埋故里的金子,她写国内屈辱国外风光最后死于骨癌的“小曹”,写靠经营饭店而去做收藏的邓先生,写少女时代为红军送信年老后在美国治病的周老太……
  • 神级散修

    神级散修

    世间众生,多为平凡。破败的垃圾星球上,一个平凡的散修、资质平庸的少年,该如何应对突然降临的财富与困境?与天为敌,与地为敌,与全世界为敌,又如何!正所谓男子汉大丈夫,舍我其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面纱与革命

    面纱与革命

    深夜,怀孕少妇梦中惊醒被抓,罪名是捅死了自己丈夫,尸体却在几个街区之外,原告是丈夫的母亲和妹妹;当夜入狱即被判处死刑,既无法官也无律师,也不允许给外界打电话,更不能外出调查取证,认不认罪结果都一样,抗议上诉丝毫无效;刑场就在牢房外的院子里,处决囚犯的枪声也声声入耳!刑讯逼供、大病一场之后,全凭推理,找出了真凶,准确推断出证据藏匿之所……
  • 霸情总裁临时妻(全本)

    霸情总裁临时妻(全本)

    ——————————————————————————————————————————————————————————————————————————————简介:梦享:有些迷糊又有些小正义感的小女人,为帮好友出气,不幸在临近毕业被学校开除,流落街头。罗爵:皇爵集团亚洲地区总裁、皇爵国际财团第一顺位首席、私下经营数家知名PUB。混血人种、长相刚毅不羁、却不失优雅。傲气、霸气、邪气……革西扬:西鹰娱乐公司太子,长相乖巧,一双清澈明亮,透着些许孩子气的眼睛,大酒窝忽闪忽现,却是典型的人不可貌相。靳瑞泽:皇爵集团亚洲地区副总裁、皇爵国际财团董事之一,眼角细长上翘,略微有些妖媚,爱好——塑造任何东西OR任何人!捡来的老婆,赖上的相公!乌龙的开场!莫名其妙的一夜后,他们开始真正的认识彼此!有一篇文,想给你快乐,也想让你感动!※※※※※亲们,先行收藏!!亲们,先行收藏!!亲们,先行收藏!!——————————————————————————————————————————————————————————————————————————————
  • 散文精读·朱自清

    散文精读·朱自清

    朱自清是我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散文《背影》《荷塘月色》等。朱自清的作品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语言简约洗练、秀丽和美。本散文集分为抒情、人物、游记、小品四辑,收录《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绿》《冬天》《看花》等近40篇散文。它们都是进入朱自清文学世界的精品。
  • 今夜,不喜欢人类,我只喜欢你

    今夜,不喜欢人类,我只喜欢你

    一部媲美《六神磊磊读金庸》的爆文集:情感是亘古不变的重要命题,古典的情爱故事,经由现代眼光的折射,几乎得到完全迥异的诠释和定位。本书以独特的方式对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爱恋角逐进行了全新解读,作者用一双冷峭的眼、一颗热心肠、一把现代的手术刀剖析那些古代情爱故事,发现爱情最大的问题依然是人心和人性。写人,写妖,写鬼,写狐,写的都是人情和有情人。爱情本身具有天然的神秘感,披上“聊斋”的外衣更会呈现出一种异类的反差趣味。在作者的另类解读里,古典的聊斋故事,那些迷人的“狐狸精”,绽放出独特的绰约风姿。
  • 妖孽校草靠边站

    妖孽校草靠边站

    【苏爽甜宠√】【男强女强√】【日更不缀√】【禁止任何形式改编转载√】【感谢所有支持的读者大大萌√】【读者群:687811672】
  • 钟情于乐尧

    钟情于乐尧

    从小就成绩优异一路跳级进少年班的于乐尧,大三暑假回家实习第一次遇见沈钟情是在自家的花圃里,那个十五岁刚中考完的小孩穿着短t短裤落在了他的花圃里。她笑得甜甜的,在炎日下竟晃了他的眼。“我叫沈七七,你帮我补习吧,我成绩不太好。”他眉一挑不理会她,谁知小姑娘越挫越勇。所以爱情是什么呢,大概,是储物罐里的蜜糖,甜到让人心驰神往。
  • 我,无敌杀神

    我,无敌杀神

    他杀人随心,游走在善恶的边界,他无所不能,处处留情游戏人间。这天是他的天,这地是他的地,这世上所有人的命,都在他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