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23800000006

第6章 爸妈守则一:不断成长(1)

■“叛逆”是基于家长威权的描述,“叛逆期”实际上是孩子“自我”迅速发展的阶段,父母没跟上,才会觉得孩子“叛逆”,明智成熟的父母,应该和孩子一起成长。

■做父母,不是件容易的事,担当起自己的该担当的,是必修功课,是父母必须完成的修炼,必须实现的成长。做父母的,应该担当改变,担当压力,担当责任,担当辛苦,放弃任性,终生学习,认真相爱,坚韧持家。

■让孩子看到相爱的父母,并不是说父母需要在生活中“扮演”相爱,爱是扮演不来的。父母需要做的,是庄重、虔诚地经营自己的感情,然后把美好的感情,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一点一滴地分享给孩子,让他们能从父母身上,学到成家、相处、相守的能力。这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强迫孩子参与家务,不会给孩子带来快乐,也不会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主动性。我们也希望孩子从做家务这件事上,传承到父母爱的能力,让孩子从父母身上,学到乐于为爱持家,乐于为家庭尽力,不辞辛苦,不觉疲惫。

要培养出自主的孩子,爸爸妈妈的第一守则是,自己成为不断成长的父母。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父母的智慧,天然优于孩子,孩子应该无条件地遵从,所以,中国的父母,又叫“家长”,“家长”老是会批评孩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在另外一些富于情感的表述中,伴随孩子“长大”的,是父母的“老去”,“孩子长大了,爸爸妈妈的头发却白了”,“孩子长大了,爸爸妈妈却青春不再了”。

其实,面对孩子,爸爸妈妈真的没有什么道理有天然的、智慧上的优越感。未必每一个爸爸妈妈,在成为父母之前,都经过健康的心智成长历程,已经成为成熟理性的成人,有的爸爸妈妈自己的心智,可能还停留在孩童般幼稚、任性、不负责任、不能自主的状态;即便爸爸妈妈已经发展为成熟理性的成人,做父母,仍旧是他们的第一次,做父母的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新手爸妈并非不经任何学习,就可以胜任父母的角色。

面对孩子的成长,也完全没有必要有老去的感伤。青春不再、华发渐生是人生必然,徒然感叹,只是撒娇。肉身可老,精神却需要成长,人生真正的可悲之处,不是肉身的老去,而是精神的早亡。所以,伴随孩子成长的,不应该是父母的老去,而是父母的成长—从青春少年,成长为胜任的年轻父母,成长为成熟的中年父母,再成为明智的老年父母;从懵懂的青春少年,成长为独立、负责、能幸福地过好一生并正在过好这一生的成人。

不是孩子叛逆,是你成长太慢

一位朋友问我:听说一种育儿现象,叫“terrible two”,就是2岁的孩子开始有自主意识,表达能力刚刚萌发,开始出现第一个叛逆期。爸爸妈妈该如何面对,怎样破解,怎么引导?

养育了两个孩子,而且大儿已经开始了青春期,迄今为止,我们还真没有遭遇过明显的“叛逆期”,无论是两到三岁孩子的叛逆期,还是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期。和孩子之间的小小冲突是有的,但完全没有严重到需要用“叛逆”来概括的程度。

甚至,我们很反对用“叛逆”这个词来描述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我们认为,“叛逆”是基于家长威权的描述,不是孩子“叛逆”,是你成长太慢。

·说孩子“叛逆”是家长威权·

“叛逆”之说,在各种育儿书和育儿经验谈中都很常见,两三岁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像两岁以前那么依赖、乖巧、听话了,会被说成孩子到了叛逆期,十二三岁的孩子,开始反对父母的管束了,甚至开始“早恋”了,会被说成青春期叛逆。

有了“叛逆”这个方便的说法,孩子在这些阶段不同于以往的表现,都可以很容易地得到解释,爸爸妈妈也可以对自己面对孩子时的不知所措、无可奈何松一口气,“没关系,孩子到了叛逆期”。

回到这两个字的本意。《辞海》中这样解释:

叛:背离。

逆:迎、面对、倒、反、违背。

叛逆:背叛。

用叛逆来描述孩子的行为,实际上是说,孩子背离父母、站到父母的对面、和父母对着干了,背叛者是孩子,被背叛者是父母,背叛是不对的,不应该的。

所以,叛逆这个词,完全是从父母的角度,对孩子所做的含有否定意味的判断,并非对孩子当时心理和行为的客观描述。

同样是背离、背叛,为什么不说父母叛逆了孩子,而一定说孩子叛逆了父母呢?因为父母是成人,孩子是孩子,父母天经地义是对的、好的,孩子违背父母的意愿,那么一定是孩子不对、不好。孩子叛逆不好、不对,一定要被纠正,要把孩子引导到听话、不背离父母的轨道上来。

但是,父母真的是天经地义地对、天经地义地好,孩子就非听话不可、不听话就是不好吗?这里面隐藏着的,还是根深蒂固的“家长威权”意识。

孩子与父母一样,是独立的个体,但让自己坐上家长位置的爸爸妈妈,往往倾向于将孩子视为父母的所有物,试图加以全面“控制”。作为家长的爸爸妈妈,更重视家长的威权,而更易忽视一个独立个体与另一独立个体之间应有的平等与尊重,还有亲子关系的核心—爱。

我们认为,支撑和维系亲子关系的,除了爱,不应有它物,而亲子之爱,和美好的爱情一样,也应基于平等和尊重,而不是占有。

所以,当亲子关系中出现不和谐、出现冲突时,应该从双方身上去找原因,而不能仅从父母单方面的视角出发,基于父母并不应存在的“威权”,把一切判定为孩子的叛逆。

·叛逆期是孩子“自我”迅速发展的阶段·

不可否认,在孩子身上,被描述为“叛逆”的阶段和现象确实存在,如果一定要用某个概念,我们不会使用“叛逆期”,而宁愿将其视为孩子的“自我”迅速发展的阶段。

一个孩子,从一对结合的精子卵子,成为一个能说能笑、能跑能跳、有独立思想的孩童,几年后还可能长得比父母都高大,他的每一步成长,都迅速得让人惊喜。两三岁时开始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学会表述“我想做什么”,十二三岁时自我意识迅猛增强,更强烈地意识到“我是我自己”“我是独立的人,我有我自己的想法”,这是孩子成长特别迅速、迅速到让父母感到不适应的两个特殊阶段。

我家两个孩子两三岁时,我们都观察到了他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增强,他会更多地用“我”,更乐于自己安排游戏和各种活动,而不乐意父母插手他们的个人活动。到三岁多时,他们已经非常自如地用“我”“我想”来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不是任由大人安排了。

我们从当年的育儿笔记中,发现了两段特别有意思的对话,都发生在大儿三岁多时。

对话一:

大儿:妈妈,我要睡觉,你来给我讲睡前故事。

妈妈有点磨蹭:等一下。

大儿:不行,现在就去。你得听我的。

妈妈:为什么呀?

大儿:因为你是给我讲睡前故事,是我睡觉呀!

对话二:

大儿:妈妈,我饿了,你帮我找点吃的。

妈妈:你想吃什么?

大儿:妈妈,你给我找什么我爱吃的东西,我就吃什么我爱吃的东西。

因为早有心理准备,而且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培养他们自己做主,我们对于孩子们自我意识的迅速增强,并没有感到不适应,只是稍微调试了一下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就圆满地度过了那个阶段。

大儿小学六年级开始,我们也观察到了青春期自主意识在孩子身上的萌芽。他变得更独立、更自我,会对父母偶尔的干涉表示不耐烦,而且极其不喜欢爸爸妈妈探问他不想告诉我们的事情。这让我们稍感失落,但回忆一下自己仍记忆犹新的青春期体验,也就释然了。

初入青春期的阶段,快得无法捕捉,又漫长到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场景都至今历历在目。一个全新的世界打开大门,无数的思考、无数的想法,冲击之前仿佛一片空白的大脑,一个陌生、全新的自我在生长,让人兴奋,也让人惶惑。无法以成人的方式与父母对话,却不再甘于被父母视为简简单单的小孩子。愤怒、无助、孤独、寂寞,属于成人的情绪开始出现在自己身上,而这一切又无法言说。同龄人中,有的开始频繁地和父母发生冲突、争执,因为被压制,因为不被理解;有的醉心于阅读,去书中寻找可以共鸣的世界;有的一蹶不振,离父母的期望越来越远……

成年之后回想起来,那时候心里的愿望,无非是可以被理解得更多、包容得更多,如果父母能更善解人意一些,能够给予温和明智的引导,自然更好。每个爸爸妈妈都经历过青春期,都有刻骨铭心的成长历程,到了自己做父母之后,怎么可以全部忘记,把孩子在青春期的迅速成长,简单粗暴地概括为“叛逆”呢?

·父母没跟上,孩子才“叛逆”·

大人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孩子懂得更多,倾向于认为自己“会”带孩子。我们觉得,真不能这么肯定。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会熟能生巧,但养育孩子,不只是照顾孩子吃喝拉撒这么简单,“养”容易,“教”很难,而且“教”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会了,也不会一劳永逸。

一个月的婴儿和三个月的婴儿不一样,一岁的幼儿和三岁的幼儿不一样,十岁的儿童和十三岁的少年不一样。对于新手父母,每个新的一天,孩子都不再是昨天的那个孩子,带孩子的每一个阶段,都必然面临新课题。

这些新课题,需要父母通过学习他人的经验、自己观察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去了解、去感悟,找到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心理与需求的方法与孩子沟通,给予孩子适合他心理和行为发展阶段的引导,这是父母的成长。而父母一旦觉得自己已经会做父母了,不再学习,停止成长,就会发现,孩子不听话了、不好管了、孩子叛逆了。

其实,不是孩子叛逆,是孩子在加速成长,而你自己停止成长或者成长太慢,跟不上孩子的成长速度了。

发现两岁的孩子开始叛逆,是做爸爸妈妈的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去适应这个开始有“自我”意识的小人儿,还在把他当作襁褓中那个没有自我意识、全部依赖父母的小婴儿对待。

发现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叛逆,是做爸爸妈妈的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去适应这个开始有更多独立思想的小大人儿,还在把他当作那个乖巧的、活泼的、爸爸妈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稚嫩小童对待。

发现孩子开始“叛逆”的父母,要做的,不是责备孩子的所谓“叛逆”,而是把孩子的这些表现,理解为孩子在迅速成长,转而检讨自己,是否还没有学会如何做这么大的孩子的父母、自己做父母的成长速度,有没有跟上孩子的成长速度。

·明智成熟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老人家总爱说,“孩子不管多大,在父母眼里,总是孩子”。这话当作父母爱意的表达,是没有问题的—不管多大,都是我的孩子,我会永远爱你。

但如果是认真地将甭管多大的子女—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的成人—当成“孩子”,让他事事听你的话、事事被“家长”控制,就不免大错特错了,而且一定会在亲子关系上出现问题。除了成年子女当真对父母不好,父母说成年子女“不孝顺”,大多数情况是觉得孩子没有“顺”着自己,这和在孩子小时候把不听话视为“叛逆”,其实是非常相近的情境。

明智、成熟的父母,应该接受孩子会长大,乐见孩子的成长,乐于根据孩子的成长阶段调试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并且在孩子成年后,接受孩子已经是一个和自己对等的成年人。

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散文《多年父子成兄弟》,写他的父亲如何待他。“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汪先生还写道:“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我们修为有限,可能穷尽一生也无法达到汪先生睿智的父亲那样“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境界,但至少还可以做到,尊重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并且要求自己跟上孩子的成长速度,让孩子成年后回忆起来时,觉得他们的父母,未曾停在那里,用父母的权威,牵绊他们自由成长的脚步。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父母应放弃“控制”孩子的执念。没有控制,就没有对抗和反叛。在所谓“叛逆期”,父母学会理解孩子,随着孩子一起加速成长,就不会遭遇令人不知所措、无可奈何的叛逆。

做父母的担当

“老师,我把孩子交给您了,您该要求要求、该批评批评、该惩罚惩罚,不用客气,这孩子,就是欠收拾!”

“我这孩子,上了这么多课外班,钱也花了,时间也花了,我天天盯着他,学习还是不好,我可真是没招儿了。”

对教育孩子感到困难的父母,常会这么说。

可惜,孩子是父母的孩子,您不能交给老师,老师也承担不起这样的重托;孩子发展得不够理想,爸爸妈妈也不能只表示“没招儿”,你必须得“有招儿”,这是做父母的责任,想推脱,也推脱不掉。

把孩子交给老师、把孩子发展得不好归结为孩子的问题,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样的父母,严厉地来看,就是没有担当。

同类推荐
  • 让孩子安全成长

    让孩子安全成长

    不知道您是否知道一个重要的日子——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这个日子是在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周一。可见,安全教育已经上升到全民、全国的高度。安全,是一个沉重而严肃的话题。安全,是生命的保证。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保障安全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安全隐患有很多,而孩子却很难应对突发的意外状况,尤其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视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人的生命也只有一次,生命是异常可贵的。今天,很多突如其来的意外很难预料。
  • 妈妈写给青春期女儿的书

    妈妈写给青春期女儿的书

    从妈妈的角度出发,来帮助女儿解决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烦恼和问题,解答了青春期女孩有关生理、心理、情感、学习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困惑。
  • 父母不方便说的话

    父母不方便说的话

    中国的父母是保守的,他们有很多话都不好意思和孩子讲,比如身体的发育、感情的问题、啃老的问题,等等。本书就是要教会那些内心纠结的父母们,应如何更好地传达自己的心声。本书以最贴心的语言、最深情的文字,带给孩子最温暖的心里话。这不是对孩子的说教,而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父母敞开自己的心扉,向孩子娓娓道来。本书抛开平常的尴尬,说出那些平常说不出口的心里话。这是父母和孩子之间,最自由、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 培养最棒男孩全书

    培养最棒男孩全书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身为男孩的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是最棒的:机智勇敢、乐观自信、品质很好、自立自强、有才学、有责任感、有爱心、有风度……并希望他在不久的将来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担当起社会、家庭的重任。但是,最棒的男孩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教育造就的,这与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不无关系。正如古人所说:“玉不琢,不成器。”男孩如同一块璞玉,只有在用心雕琢下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 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第3版)

    妈妈送给青春期女儿的书(第3版)

    在青春这个美丽的季节里,总有一种关怀让我们心存感激;总有一种诱惑让我们难以割舍;总有一种放弃让我们泪流满面,我们不可能不走过这段复杂的心路历程。要知道,青春是一条渡我们走向成熟的桥,也是一条我们无法留住的青春岁月的河。
热门推荐
  • 终极厨神系统

    终极厨神系统

    看到封面上我左手上的火焰了吗?那便是掌心火,也是我的本命火,可烧饭,可焚万物。嗯?你看不起我厨神系统,那我分分钟让你变成一缕臭气……
  • 末世求生之进化者

    末世求生之进化者

    即使末世发生我依旧是我!我相信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恶!我要靠我自已的方式活下去!灾难中让人看到希望的是人心,然而比末世更让人绝望的,同样是人心。到底是不择手段的活下去,还是遵守自己的底线。全凭人们的一念之间。
  • 从刀剑而来的异世界

    从刀剑而来的异世界

    一次意外事故,导致穿越,莫名其妙我成为一名勇者,但是我是女的这件事我接受不了啊!
  • 麻辣水浒

    麻辣水浒

    以“麻辣”来给水浒命名,大概想赋于水浒以新的味道。人们对于味道有多种需求,一种味道尝久了,就想换一种味道。我猜晓东的意思,是要给水浒的读者们换换口味。麻和辣都是重口味,都是刺激性的口味,读者诸君小心了,别被晓东麻翻,别辣出汗来。
  • 清代《左传》学研究

    清代《左传》学研究

    该书从历史线索和逻辑线索相结合的角度出发,以综合为辅、个案为主的方法对清代《左传》学所做的梳理,大致揭示了《左传》学从清初复兴到主要以训诂考据方法为研究手段的《左传》考据学的兴盛,再到在今文派和国粹派推动下逐渐向近代转型的发展历程,反映了清代《左传》学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和主要成就。
  • 魔音

    魔音

    大学女生夏千迪意外得到一根项链,里面封印着一个转世苏醒了三次的古代歌姬若雪的灵魂,因此夏千迪拥有了若雪的别人无法企及的歌喉,并一举夺得校园歌手大赛冠军,获得了奇怪的评委著名音乐人郁冬的青睐。在与若雪的相处中,千迪发现若雪的身份绝不仅仅是个歌姬那么简单,本是明朝郡主的若雪的遭遇慢慢展现在千迪脑海中。千迪在酒吧驻唱时遇到一个戴着翡翠手镯的女孩柳含菲,两人相见时彼此都产生了一种奇怪的恐惧感,危险的信号感染了在场的三个人,千迪,含菲,郁冬,这个带着翡翠手镯的女孩究竟是谁,为何能让一向平静的若雪产生巨大的不安感?千迪又会在即将到来的比赛时遇到怎样的危难?神秘的音乐人郁冬为何见到千迪的项链会如此震惊?他和若雪、含菲之间究竟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关系?三个人之间纠缠了三世的命运又将再一次轮回。
  • 霜雪如剑

    霜雪如剑

    那一日,她冲破暗无天日的囚牢,雪域惨白的光照在她的脸上、剑上。面临着的,是千军万马,曾经挚友。
  • 胡华南枝

    胡华南枝

    八王之乱,如火如荼。胡人南下,兵戈不止。她原是皇帝亲封长懿亭公主,虽然身怀血海深仇,然而如何在乱兵之中挣扎求生才是燃眉之急……
  • 巫师必须死

    巫师必须死

    七年前,全大陆最顶尖的猎巫武士团“圣谕”,在狩猎一名女巫的作战中匪夷所思地全员失踪,人们相传,他们已经全军覆没。七年后,强大的巫师们终于确信了他们已经没有了天敌,于是再次把手伸向了整个世界。然而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那个曾经率领圣谕,有着猎神之名的巫师猎手,已经悄然归来……
  • 我是九叔师祖

    我是九叔师祖

    黄子荣得金手指林正英先生的影视世界,重生香港,看他如何称霸娱乐圈,看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