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07600000003

第3章 志之道:鸿鹄之志,心之所向

1.回归生命的本源,寻找初心

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王阳明

人的心既像无底的深渊,又像是广阔的天空,它包含了无穷的智慧。只是人的智慧和潜能都被各种私欲所干扰,才无法显现。只要我们下功夫将心中的私心杂念都清除干净,那么原本的智慧和潜能就会恢复。

1520年9月,明朝皇帝朱厚照在回京城的路上路过淮安清江浦,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昏庸的皇帝突然来了雅兴,非得学习捕鱼,或许他命中该有此劫,又或许他欠天下苍生太多,所以他这一玩竟然将自己玩到了水中。当诸多侍卫七手八脚地将他救起之后,他已奄奄一息,从此大病不起。此时江彬这些害群之马仍然不想让皇帝回京,但是朱厚照的身体实在无法坚持,只好回到北京。到了12月份,皇帝在京城的正阳门下举行了隆重的凯旋仪式之后,才进入紫禁城。到了1521年的3月,31岁的朱厚照驾崩,结束了其荒诞的一生。

按道理,新皇帝登基,朝中的正义之气逐渐回升,江彬等人一一被处死,那么王阳明作为只身平息叛乱的大将也该有好日子过了吧。但是事情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新皇帝召见王阳明,中途却又下旨不得进京。不是说皇帝是金口玉言吗,怎么还会出尔反尔。是的,你猜对了,朝廷之中对王阳明的诬陷仍然没有结束,有人依然拿着那些流言蜚语说事,而他也成为了这朝堂之上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越来越相信自己的本心,在他眼中这所有的一切本就是从他本心流出来的,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正义。什么功绩,什么荣华富贵,他都不在乎,他只是在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他的心在这些不间断的诽谤面前始终都是光明的。整整五年,他四次上书要求回家探亲,但是都没有得到允许。就在新皇帝嘉靖掌管朝堂的时候,他第五次上书要求回家,才终于获得应允,回到了自己在绍兴的家。

五年的时间,奶奶已经去世了,父亲也老了,他心中有遗憾。就在那年的12月,他父亲过生日的时候,朝廷圣旨下来,说他平定有功被封为新建伯。大家接到圣旨都觉得这是好事,用他父亲的话说,在江西他用二万乌合之众的民兵对抗十万精兵,都认为他死定了。后来传出各种流言蜚语,他父亲又觉得他很难自处,但是最终却是封官加爵。王阳明心中明白,封爵并不意味着对自己的各种诬陷就结束了,这不过是朝廷迫于压力不得不做的决定。

宁王朱宸濠叛乱失败之后,与王阳明一起参与平叛的官员不是被拷问就是被流放到了外地,而只有王阳明一人被封官加爵。他心中明白朝廷对他平定叛乱的态度根本就没有根本转变,正义更没有得到伸张,所以他辞去了封号。1522年,朝廷之中的程启充御史兼江西省巡按,向皇帝上书称王阳明与朱宸濠本就是同谋,要求皇帝将他的封号除去,其实这也就表示在朝廷之中有很多人跟他有相同的想法。王阳明的学生听到这些诬陷,都开始替他打抱不平,唯独王阳明不辩解,不争吵。

天下的公道本就在天下,王阳明认为只要相信自己的本心,只要做得对就可以了,根本没有辩解的必要,于是他对所有的流言蜚语以及诬陷都不予理睬,只是一心将自己沉浸在讲学之中,享受着思想自由带给自己的快乐,其实这就是对“本心”两个字最好的诠释。

婴儿的心是最纯净的,也是最平静的。婴儿对于世间的万物,对于人世之间的喜怒哀乐从来都是淡然面对。当初在贵州龙场,王阳明在那个夜晚,忘却了时间、空间,忘却了自己,忘却了身在何处,他的心恢复到了初生婴儿一般的平静,也就是说他超越了自我,突破了自身因素和外界环境的限制,最大程度地掌控了自己的内心以及行为,那一刻他看透了荣辱得失,看透了生死,所有的负面情绪,所有落在心灵上的灰尘都清除得干干净净,心的本性得以恢复,所以那刻他大彻大悟。

王阳明从龙场悟道以来一直就没有停止过思考,并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从1521年开始,他在学堂讲自己的良知学说。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心中拥有定盘针,这定盘针能够真切地为大家指引方向,只要按照这定盘针的方向做事,就不会迷失,而这定盘针就是本心,就是良知。正是王阳明的良知两个字,让我国的古代思想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圣人之道,无心自足!只要让心灵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只要让心灵得以纯净,我们就可以找到人生中的方向,我们就可以超越自己,超越梦想。

有一位男孩,他的父亲是位马术师,他从小就必须跟着父亲东奔西跑,他的求学过程并不顺利,成绩也不理想。高中时,有次老师叫全班同学写报告,题目是“长大后的愿望”。那晚他洋洋洒洒地写了7张纸,描述他的伟大愿望,就是想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牧马农场。他还花了一晚上的时间,仔细地画了一张200亩农场的设计图,上面标有马厩、跑道等的位置,然后在这一大片农场中央,还要建造一栋占地4000平方英尺的巨宅。

两天后他拿回了报告,第一页上打了一个又红又大的“F”,旁边还写了一行字:“下课后来见我。”下课后,他找到老师,不解地问道:“您为什么给我不及格?”老师回答他:“你年纪轻轻,不要老做白日梦。你没钱,没家庭背景,什么都没有。盖座农场可是个花钱的大工程;你要花钱买地、花钱买纯种马匹、花钱照顾它们。你别太好高骛远了。”老师接着说:“如果你肯重写一个切合实际的愿望,我会重新给你打分。”

回家后他反复思量了好几次,然后征询父亲的意见。父亲只是告诉他:“儿子,这是非常重要的决定,你必须自己拿定主意。”再三考虑后,他决定原稿交回,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不及格,我也不愿放弃梦想。”

20年后,这个男孩真的拥有了一大片农场,并在农场的中央建造了一栋舒适而漂亮的豪宅。这个男孩不是别人,就是美国著名的马术师——杰克·亚当斯。

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自己的梦想,但有的人,一想到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就马上熄灭了火花,甚至因为他人的一两句话就改变了自己的意愿,放弃了自己的初衷。这绝对是人生最大的不幸,这样的人,也只会一生被人摆布。

我国古代的哲人老子说过这样一句话:“少则得,多则惑。”也就是说单纯的人容易成功!

太过于计较得失的人,会在梦想面前犹豫不决。他们甚至会计算为了达到梦想他们要付出多少时间和金钱。在追求梦想的路上被这些琐事绊住脚,是多么不值得。

在我们实现自己梦想的行动中,心中的杂念和无谓的争斗只会消耗你的能量,让自己失去方向。能做到单纯地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的人,也会如阿甘那样,事事顺利,在自然而然中,成功就会来敲门。

2.鸿鹄大志,万事皆由始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阳明

王阳明的意思是:志向的立定,是做任何一件事情的基础,即使像是那些木工、书法等工匠技艺,也要有学好的决心,才能有所造诣。

王阳明作为一代大儒,对立志与人生的关系,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一个人若是想要做出一番事业,首先要立志,否则就只会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即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都是要靠着坚定的意志才能学成的。

确实如此。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理想往往决定了他的高度。燕雀焉知鸿鹄之志,鸿鹄是要像大鹏那样展翅翱翔于九天之高,尽收天下于眼中的;而燕雀不知道去千万里之远有何用,自然对能够触及榆树和枋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如翱翔于九天之大鹏一般,王阳明从小便胸怀大志,要读书做圣贤之人。

有一次,年仅12岁的王阳明在书馆里问他的老师:“何为第一等事?”老师回答说:“唯读书登第耳。”王阳明竟持着怀疑的态度反驳道:“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老师反问他什么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王阳明说:“读书学圣贤耳。”

“读书做圣贤”这样大的志向正是出自少年王阳明之口,他认为登第当状元只是外在的成功,而读书做圣贤是追求内在的修养,只有内在修养达到了,才能够永垂不朽。大人看来,王阳明这样的口气未免有些张狂,甚至和他的年纪一比较,还带着点滑稽可笑的味道。但是这崇高的志向,对王阳明以后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思考和实践的过程中,他常常以此为标准来回答和解决生活当中出现的问题。

只要有了高远的志向,那么无论想成就什么事业都有了可能,所以立志是十分重要的。王阳明作为一位洞悉心灵奥秘、响彻古今中外的心学大师正是在自己志向的带动下才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即便后来受到种种磨难,他也没有放弃。

《传习录》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萧惠向王阳明请教圣人之道。王阳明说:“圣人之学很简单,生活中随处可见,你总问我不应该怎样,而不愿听我对生活的感悟。”

萧惠很惭愧,于是向王阳明认错,表示愿意听他说的一切。王阳明说:“你现在所说的并不是你发自内心的,你只是为了敷衍我。还是等你真正立志要做圣人之后,再问我吧。”

萧惠不甘心,于是再三地请教。王阳明说:“我已经给你说了,而你还没有领悟到!”

王阳明所说的就是要有一颗真诚的要成为圣人的心。坚定了志向,剩下的就简单得多了。

王阳明的学生应元忠有一个浙江学生,这个学生因为跟应元忠学习后对有些问题还是不明白,于是,长途跋涉去拜访王阳明,希望能从先生这里得到开化,学习心学。

王阳明问他,从应元忠那里学到了什么。

他回答道:“没有什么特别的,除了每天都告诉我要有成为圣贤的决心,不要放任自流。”

王阳明听他这么一说,觉得学生已经学到圣贤之道的方法了,自己也没有什么可再教授给他了。

学生觉得自己并不懂圣贤之道,于是,再三恳求王阳明教他。

王阳明说:“你一个人从浙江过来,路途十分遥远,一路上你也遇到不少的困难,但是你并没有因为旅途未知的坎坷而半途而废,是不是有人强迫你呢?”

学生说:“我因为对一些道理不明白,所以想投身于先生门下学习,虽然路途劳累,十分艰难,但是我不觉得辛苦,相反我的内心却无比愉快。旅途中的这点劳苦比起要学的决定就太渺小了,根本用不着别人来逼迫我!”

听学生这么说,王阳明抚须而笑:“你所说的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你想要的答案。你有投入到我的门下学习的志向,根本不需要任何人告诉你要怎样来,你就越过千山万水,长途跋涉,克服一切困难来到这里。如果你发现内心想成为一位圣贤,用这种坚持不懈的方法,就能达到。别人能告诉你什么呢?你为了到我这里来,克服重重困难的方法,没有人教给你,但是你还是做到了。”

经王阳明这么一说,学生才恍然大悟。

心态,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其实可以说,心态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因为如果下定决心,人就会尽一切努力去实现它、完成它。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还是转回到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了一个叫阿古特尔的比塞尔人带路,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拄一根木棍跟在后面。10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800英里的路程。第11天早晨,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

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他告诉跟他合作的那个比塞尔人: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了,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字: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那片大漠,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一个确定的方向与目标,因而,他们只能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直转圈。人生就是一段旅途,我们必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前行方向,这一点至关重要。

远大的目标就是推动人们前进的梦想。随着这梦想的实现,你会明白成功的要素是什么。没有远大的目标,人生就没有瞄准和射击的目标,就没有更崇高的使命能给你希望。正如道格拉斯·勒顿说的:“你决定人生追求什么之后,你就作出了人生最重大的选择。要能如愿,首先要弄清你的愿望是什么。”有了理想,你就看清了自己想取得什么成就。有了目标,你就有一股无论顺境逆境都勇往直前的冲劲,目标使你能取得超越你自己能力的东西。

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是的,坚定目标,自强不息,就能奔向成功的彼岸。给自己点信心,就会离成功不远。

3.要有一个清晰可行的蓝图

萧惠问死生之道。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问昼夜之道。曰:“知昼则知夜。”曰:“昼亦有所不知乎?”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便有甚么死生?”

——王阳明

懂得白天与黑夜,就能懂得生死之道,如果不想浑浑噩噩地活着,就要用心生活,就要认真做自己。在人的一生之中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什么去做。

王阳明的弟子萧惠向他请教生死的问题,王阳明说:“生死之道就与白天和黑夜一样,如果你知道白天与黑夜,那么也就知道什么是生与死。”接着萧惠又问王阳明,白天与黑夜的学问。王阳明说:“白天与黑夜,只要你知道其一,那自然就会贯通其中了。”萧惠听后说:“先生所说的白天与黑夜,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时空吗?”王阳明说:“其实你并不懂。那些在清晨迷迷糊糊起床,接着开始盲目地开始一天的生活,整日糊里糊涂地过日子,就像是生活在梦中的人永远都不会懂得白天与黑夜真正的意义。只有用心生活,明明白白做人,才能真正懂得白天与黑夜,才能明白自然规律,生与死的问题自然也就可以看得透彻。”

正德五年,也就是公元1510年,那年的秋天,宦官刘瑾终于被诛,而王阳明被贬谪龙场的期限也到了,朝廷便命他做了庐陵的知县。庐陵也就是江西的吉安。不要小瞧了这个地方,欧阳修、文天祥等很多名人都出生于此,也是在这个地方让王阳明上任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大麻烦。原来在他来到县衙第一天的时候,这里一下子就涌进了几千个当地的居民,这些人个个情绪激动,王阳明的手下建议将这一帮“刁民”撵走。王阳明走下公堂,找到其中的一些老人了解事情的原因,原来几年前来了一位太监,说朝廷需要葛布,县里必须上贡,如果不出产,那就必须交钱才可以。因为上交葛布,这里被摊派一百零五两的银子,百姓对此当然不满了,税赋原本就很沉重,何况要加上这些,对于他们来讲,这简直就是雪上加霜。

原来的县衙负责任,因为收不上这些银子,索性就自己赔上了;到了第二年,仍然收不上,不得已又自己搭上了。就这样一直到王阳明上任前,有官员来催这笔银子,百姓们实在是忍无可忍了,这原本是临时增加的赋税,怎么能年年收呢?王阳明听完这些之后,当时就做出决定,上贡葛布摊派的一百零五两银子不交了,而且其他的赋税也不用交了,然后就让这些居民回家去了。紧接着他向朝廷上书,将这里的事情写在了上书之中,并且说如果朝廷因此追究责任,他愿意一人承当,就算是被罢官了,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王阳明为什么这么说,他心里清楚得很,这个决定很可能会得罪朝廷,而他也即将面临着朝廷的又一次责罚。既然知道结果,那为什么非得这么做不可呢,这不是自找无趣、横生枝节吗?但是王阳明12岁的时候就立下了要做圣人的伟大志向,加上在龙场这几年的磨炼,他早就将自己的生死荣辱放在了一边。

做任何事情,他唯一遵循的就是圣贤之道。每一次遇到事情,他都要想一想如果是圣贤之人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去做。很显然,解除百姓的赋税,让百姓因此可以安居乐业正是圣贤之人要做的,所以王阳明当机立断,冒着被惩罚的风险,不仅免去了葛布的赋税,更是免去了其他的赋税。这一次王阳明是幸运的,因为刘瑾已死,他的举动没有遭到朝廷的责罚,事情也就这样过去了。

这件事,让人不禁想到了王阳明曾经因为上书得罪刘瑾而不幸遭遇的那场牢狱之灾。其实当初刘瑾当权,朝廷中的官员因为害怕刘瑾的报复,再也没有人敢说话了,而这些情况对于身在京城的王阳明自然再明白不过了。可是那时候他依然上书朝廷,依然站出来公然说真话,其可能得到的结果,他当然也是知道的。但是那时候他觉得如果是圣贤之人,在那种情况下也必定会选择上书,选择正义。他一生都想做圣人,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会让自己缩起头来,明哲保身。

在人的一生中,选择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事情,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么选择,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只有清楚明白地做人,做事,方可成功!

我国西汉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从小就胸怀大志,不拘小节。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班超和母亲跟随被聘为校书郎的哥哥一起来到洛阳。因为他字写得很好,刚劲有力,所以被官府雇用,以抄写文书谋生。班超很珍惜这份工作,起早贪黑地抄写文书,非常认真。

当时,北方的匈奴时常侵犯汉朝的边境,边境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班超对此特别愤慨。同时,他又看到西域各国与汉朝已绝交50多年了,谈和是不可能的,整日忧心忡忡。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突然,他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这份工作实在太无聊了,想到自己远大的志向,他站起来,将毛笔狠狠地掷在地上说:“我身为大丈夫,怎么在这种抄抄写写上浪费生命呢?我心中的理想何时才能实现呢?为什么不像傅介子、张骞那样,为国家作贡献呢?”此时,周围的人笑他异想天开,班超则回应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于是,他决定“投笔从戎”,成就一番事业。

后来,班超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终成一名将领,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胜利。接着,在他的建议下,朝廷派人出使西域,重新打通了丝绸之路,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外交家,流芳千古。

拿破仑说:“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其他因素决定,而是由他的心态所致。假如你对自己目前的环境不满意,想力求改变,则首先应该改变你自己。”

平庸与非凡的最大区别就是我们对自己要做的事有没有一个清晰的愿景。我们的人生就像是一粒一粒的沙子,没有目标的人生,就如一盘散沙。为了使人生更美好,我们必须好好想一想,到底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4.舵手先行,功夫方有着落

为学须得个头脑,功夫方有着落。纵未能无间,如舟之有舵,一提便醒。

——王阳明

无论是做事、修身或者学习,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没有人生目标,就算是有再大的力量和潜能,也会常常忘记自己应该做什么才能成功。目标就像是人生大船上的舵,在关键的时刻可以让自己把握方向,拥有自由的人生。

1499年,王阳明第三次参加会试,终于金榜题名,从此他也一脚踏入了大明朝的政治舞台。1950年,他被朝廷授予刑部主事的职位,奉命去淮安等地执行公务。在这期间他平反了很多冤案,在百姓心中留下了许多美名。但是在公事办完之后,他那喜欢山水的毛病就又开始泛滥了,于是出游九华山,并在那里拜访了很多奇人异士。

蔡蓬头是一位在九华山隐居修仙多年的道士,王阳明听说后就赶紧前去拜访,等见到此人,王阳明一看便知道这是高人,于是虚心请教修道的方法,谁承想这道士对他爱理不理,只是说了两个字“尚未”,然后掉头就走掉了。王阳明见状,屏退掉身边的随从,屁颠屁颠地跟在道士后面,一再求教,结果人家还是用那两个字打发他。

王阳明哪里肯就此罢休,于是发挥穷追不舍的韧劲,再三鞠躬,虚心请教。最后这道士实在没办法了,就说了一句:“你自以为执礼甚恭,但是在我看来,你终不忘官相。”然后微微一笑将虚心好学的王阳明扔在了原地。

王阳明在那里久久地回味着道士的话,不禁哑然失笑。原来道士的这句话正中他的心脏。爱修道,但是又爱当官;喜欢山水,却又无法舍弃庙堂。这些纠结被道士一句道破。等到了第二天,王阳明又听说在一个天然洞穴之中,有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天然哥,所以决定前去拜会。

攀爬上悬崖峭壁,行走过陡峭险峰,等王阳明好不容易找到这位天然哥后,却发现此哥们正在那里呼呼大睡。王阳明毫不客气地坐在他的身边,以为他在假睡,便摸着他的脚,结果这天然哥一个激灵就给醒过来了,他十分诧异地看着王阳明这不速之客,说道:“路险,何以至此?”

王阳明听说却微笑着反问道:“何为修道最上乘的功夫呢?”第一次见面就问如此高深的问题,天然哥深知来者并非一般人物,于是非常真诚地与他一起探讨了起来,谁承想这两个人不聊不要紧,一聊竟然甚为投机,从儒、释、道谈及朱熹的格物致知,然后说禅宗的明心见性,两个人还聊起了北宋的程明道和周濂溪两位儒家。临别之时,天然哥跟王阳明说:“周濂溪与程明道也不过是儒家的两个好秀才而已。”

九华山一行对王阳明影响很大。到了1502年,他从九华山回到京城复命,而这时候京城的文人才子们正在搞“文艺复兴”。

其中以李梦阳和何景明为首的一群愤青的文人们,正在倡导“学古诗文”,对八股文的假大空展开了一场空前的批判和进攻。王阳明原来也非常喜欢跟这些文人墨客掺和在一起,偶尔也会动笔写一些诗文或者是骂骂官场之中的腐败等,但是自从九华山归来,他对这些早就没有了兴趣。

“焉能以有限的精神用在这无用的虚文之地!”他从此便跟李梦阳这些人划清界限,说了拜拜。其实王阳明少年时期就对诗词不感冒,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道的进一步体悟,如今的他非常不喜欢这种龇牙咧嘴的愤青姿态。但是李梦阳等人却为失去王阳明这样的干将而扼腕叹息。王阳明微笑着对他们说:“韩、柳不过是文人;而李、杜也不过是诗人,如果有志向学习心性之学,以颜回、闵损为期,非第一德业乎?”

既然要追求自己的“第一德业”,那就说到做到,王阳明不仅立即与李梦阳等人说了再见,还以自己养病为理由给皇帝写了一份报告,要求回家休养。那时候王阳明的职位也不过就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官,在皇帝的心中根本就是无所谓的,所以他的报告很快就被批了下来。王阳明向来就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丢掉乌纱帽之后,他立刻回到家乡,当然也不住在家中,而是远离凡尘琐事,跑到山中一心一意地在阳明洞中潜心修道去了。

一个人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目标,就会放弃其他与之无关的所有,热情、狂热地追逐,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自己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克服,而蕴藏在心底的潜能也会被激发出来。王阳明就是这样,在洞中静坐内观,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逐渐感觉天地消泯,内心一片光明,为龙场悟道打下了基础。

那些所谓的天才,其实是以一种忘我的精神去对待自己的目标,而事业也会以最好的状态回报他们,让他们创造出生命中的奇迹。

一代儒学大师、“关学”创始人张载的人生经历,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张载年少时,父亲就病逝了,全家以数亩薄田维持生计。虽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张载却很有志气,自强自立,性格豪迈,尤其喜欢谈论研究兵法。

范仲淹一见张载,认为他是可造之才,便引导他说:“读书人自有格物致知、修齐治平的事情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并劝他钻研《中庸》。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专心致志地读了《中庸》后,受益匪浅。后来他中了进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敢于直言,与当时的执政大臣政见不合,他49岁就主动辞去官职,专心讲学著书。

回到横渠之后,张载虽有几亩薄田,但收入微薄,只够维持最低的日常开支。然而张载对此却泰然自若,根本不把外在物质条件的好坏放在心上。他穿着破旧的衣服,每天粗茶淡饭,与众弟子讲学时,经常告诫他们要将外在的礼仪通过实践内化于心,要弟子“学必如圣人而后已”。

在讲学的同时,张载还进行了艰苦的理论创作。他常常一个人坐在一间房里,闭门苦读,身边左右都放满了书籍,时而俯下身子认真读书,时而抬起头来若有所思,有了心得体会马上记下来。他思考问题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深夜,家人都早已睡着了,他躺在床上脑子中还思考着白天学习的问题,有时想到妙处,灵感迸发,即使半夜三更,他也马上起来,取过蜡烛点燃,把想到的东西写下。

由于张载学问日高,声望日隆,有很多青年学子慕名前来拜师求学。有些学生因为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他不但一视同仁地向他们讲授学问,还让他们在自己家里吃住,同甘共苦。

张载一生历尽坎坷,生活清贫而丝毫不以为苦,一如既往地钻研学问,“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他立志做学问,苦读深思的精神,始终没有一刻停止,也始终没有一刻忘记。正是凭着这种努力,他才完成了《正蒙》这部划时代的儒学著作。

王明阳认为:“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亦何所底乎?”宋代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明代思想家程颢有言曰:“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则说:“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认为“一个人如果胸无大志,即使有壮丽的举动也称不上伟人”。英国作家塞缪尔·迈尔斯也说过:“人若有志,万事可为。”由此可见,志向对人生的引导作用是古今中外许多名人所推崇的。人生短暂,光阴易逝,要想使自己的人生充实、有意义,就应该胸有大志,所以要早立志、立大志。

5.志向可行,人生才能走对路

后儒不明圣学,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认扩充,却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纣心地,动辄要做尧、舜事业,如何做得?终年碌碌,至于老死,竟不知成就了个甚么。可哀也已!

——王阳明

在王阳明看来,后世的很多儒生根本没弄明白圣人的学说,也不知道体察扩充自己的良知良能,反而去追求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顾实际情况,去做自己不能做也做不好的事情,这时,求知,变味了,成了好高骛远、爱慕虚荣。这就好像桀、纣,要做尧、舜的事业,这怎么可能呢?碌碌无为直到老死是唯一的结局,这样的人很可怜!

这其实是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在确立人生方向时不好高骛远,而要量力而行,才不至于招致失败。

许多人在确定人生志向时好高骜远,给自己定了异常远大、不切实际的目标,这种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实施起来十分困难,结局也只会使自己失望,深感挫折而已。要知道,每个人都是有极限的,最好不要为自己制定超过极限的目标。

王阳明在龙场讲学期间,他的爱徒徐爱在安徽祁门遇到一个叫傅凤的人,这个人终生的理想就是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但是他却没有像样的工作,也赚不来钱,所以也就无法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徐爱就推荐他去见王阳明,王阳明就跟他讲心学。傅凤听完之后,开始下决心修行的时候,突然意识到自己早已经年老的父母及傻弟弟都急需他来养活。所以他抛弃心学,开始日夜不停地读书,想要考个进士,求个一官半职来养活家人。

但是事与愿违,因为他总是吃不饱,加上拼命读书,后来身体越来越不好,最终得了重病,卧床不起。然而为了养活父母和弟弟,傅凤在重病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读那些科举之书,但是王阳明的一些学生们总是想尽办法让他以自己的身体为重,告诉他,这样坚持下去,只能让自己的身体越来越不好,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先保重身体才为上策。傅凤为此心中特别烦闷,于是去请教王阳明。

王阳明听后叹息地说:“你啊,一生立志孝亲,但是却因此陷入到了不孝的深渊之中。”傅凤听完非常吃惊地问:“先生,我想尽办法去做官赚钱来养活父母和弟弟,这怎么成了不孝了?”王阳明听后反问道:“你为了科举,为了做官赚钱而照顾自己的父母和弟弟,但是却因此把自己搞成病夫,这难道是孝吗?”

傅凤听后非常疑惑。王阳明此时又说:“看你现在这病怏怏的样子,你自己觉得能考上进士吗?”傅凤听后非常坦诚地回答:“不能!”王阳明接着说:“你现在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不要说无法参加科举,得不到官职,就你现在的身体状况,不要说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兄弟了,恐怕还要让你的父母来照顾你吧。你说,你这不是大不孝,又是什么?”

傅凤听完这番话潸然泪下,随即请王阳明为他出个主意。王阳明回答道:“宇宙中最真最好的孝,就是不让自己的父母担心。只要知道了这个,就知道如何去孝顺自己的父母了。”王阳明所说的孝,其实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的学问。孝顺父母,物质条件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安心。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平安、健康,那么将心比心,我们作为儿女的也希望自己的父母平安、健康。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让自己的身心平安,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幻的,当良知没有被遮蔽的时候,对于孝顺的要求是万古不变的,想要真的孝顺,就要做到“让父母安心”这五个字。

从傅凤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立志尽管很好,但是如果立志的方向错了,那就会过于偏激,那就会走向错误的道路,这样下去是十分危险的。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有很多人都会犯下南辕北辙的错误。想要做好事,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立志的同时要反省自己,发现错误就立刻改正,才会步入梦想的旅途。

有弟子问王阳明,学习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去外面格物,把格物得到的道理用静坐思考的方法与自己的心吻合就是了。您这个学问要怎么学会它呢?王阳明听后说了四点:第一,就是要立志。也就是要打定主意,下决心做圣贤。第二,要勤学。做圣贤就要勤奋学习,就要努力学习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品德。第三,改过。有错就要改,不可姑息。第四,就是要以责备的方式去劝善朋友。

在一座深山里,有一位高僧隐居于一座千年古刹,很多人慕名而来,有的人想求高僧指点迷津、点化心智,有的人想拜高僧为师,学习武功。

当他们来到深山时,正巧高僧从山谷里挑水回来。一看,两只木桶里的水都没有装满。

按他们的想象,高僧挑得应该是大桶,而且挑得满满的。

于是,他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

高僧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多,而在于够用。贪婪只会适得其反。”众人仍然疑惑,于是,高僧让他们中的一个人,从山谷里挑满满的两桶水回来。结果,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洒了不说,那人的膝盖也受了伤。

“水没了,还得回头重新挑去;膝盖受伤,水挑得更少。”高僧说。

“那么大师,究竟应该挑多少水呢?”

高僧笑道,指着桶里说:“你们看。”

原来,桶里画了一条线。

高僧说:“这条线就是桶的底线,水绝对不能超过这条线,这是水桶能够承受的极限,能力之内能够控制的。一开始会常看那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不用看就能感觉到合适了。这条线实际是在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

高僧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低的目标容易实现,而且,比较容易能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循序渐进,慢慢地就会挑得更多、更稳了。”

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杆秤,都要对自己进行公正、公平、不偏不倚、不轻不重的评价,因为一个人只有准确把握好自己,才能实事求是,才可以恰如其分地感知自己,并完善自己。

在人生的旅途中,树立心中的志向之时,要问清楚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应该去做什么,到底要怎么做,才能确立正确的志向,才能避免错误出现,才能懂得量力而行,才可以朝着对的方向一直坚持不懈地走下去,获得成功。

6.自信乃圣人第一等事

卜筮者,不过求决狐疑,神明吾心而已。《易》是问诸天。人有疑,自信不及,故以《易》问天。

——王阳明

很多人都想通过占卜或者人脉圈来找到自己的贵人,其实这是不自信的表现。做人只要拥有足够的自信,就可以挖掘出深藏在内心深处的潜力,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无比辉煌!

王阳明认为,古人总是用占卜的方法来试图解决自己心中难以明断的疑惑,使得自己的心变得聪慧起来。研究《周易》是问天,当人遇到事情,犹豫不决的时候,自信也不足,因此才会想通过《周易》来向上天请教,解答自己所遇到的问题。王阳明自己也曾经亲身经历,用占卜解答自己的疑难问题。

在王阳明被贬谪到贵州龙场的时候,他在去往龙场的路上,发现自己的身后总是有人不远不近地跟随,王阳明断定这是宦官刘瑾为了报复自己而企图在去往龙场的路上加害自己,所以他日夜兼程,利用自己在军事上学到的知识,在钱塘江将这些锦衣卫的爪牙摆脱了。但是王阳明的心中却一片灰暗,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心灰意冷,于是他打算隐居山林之中,逃避现实世界的黑暗。

在一所寺院之中,大难不死的王阳明偶遇铁柱宫的道长。两人攀谈之中,王阳明就将自己想要隐居山林的想法说了出来。道长听了之后说:“你隐居山林倒是没什么,但是你还有亲人啊,万一刘瑾因为找不到你而将罪名加到你父亲身上,然后将你父亲抓起来,给你安上一个叛国投敌的罪名,那时候你该怎么办?”王阳明听后身上不觉有冷汗出来,道士说的对,刘瑾绝对可以做得出来。

道长见王阳明不说话,于是为他占卜一卦,结果占卜出来后是“明夷”两个字。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呢?道士解卦说“明夷”两个字的意思就是指一个人暂时遇到了艰难险阻,而导致郁郁不得志,但是不要那么悲观,如果可以将这些艰难险阻看作对自身的磨砺,那么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最终也会迎来光明的世界。

经过了道士的劝解以及占卜的帮助,王阳明知道逃避终究也不是办法,于是鼓足勇气,将隐居山林的念头抛开,将那些消极的想法也都摒弃,重新踏上了通往贵州龙场的路途。到了贵州龙场,面对荒芜的山林,王阳明就像是卦中所说,将这里看作通往圣贤之路上对自己的考验和心智的磨炼,终于在瘴疠和虎虫肆虐的龙场领悟了人生的真谛,迈出了人生中通向圣贤之路最关键的那一步,从而最终创立了自己的心学,成为中国哲学历史上的圣人。

所谓的占卜,其实就像是王阳明领悟到的一样,那不过是为了解决自己心中的疑惑,让自己的心重新获得自信和力量。其实,如果一个人真的有一种信心和定力,那么就算是不用占卜也同样可以成功。

任何时候,都不要轻易动摇信心。只要是你所向往的,如果你想实现终极目标,即使是你始终未曾接触过的范畴,也一定要从心里建立起“有信心”的信念。你得从此刻便开始学习感受那份信心,相信自己有资格、有力量取得成功。

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只要你相信自己,并不断为此而努力,你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所有的一切也终将会实现。

7.抱定梦想,全力以赴

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冢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王阳明

王阳明作为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强调个人的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他认为,只要心中念念不忘存天理,就是立志。能不忘记这一点,久而久之心自然会凝聚在天理上,就像道家说的“把凡胎修炼成圣胎”。如此将天理时刻铭记于心,逐渐达到宏大神圣的境界,正是从心中最初的意念不断坚持并发展下去。

“心之所想”虽然只是停留在脑海中的意识,看似虚无缥缈,却有着不可小觑的力量。王阳明所言的“念念存天理”,才能做到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倘若心无所思,则难以排除杂念,难免陷入胡思乱想之中。

“心之所想”的力量远不止于此。在奋力追求成功的人生道路上,“想”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这份“心之所想”的动力,抑或受外界干扰而无法将之坚持到底,则难以发挥潜在的能力,难以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明朝后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最灿烂最辉煌的一段时间。此时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地理学家、探险家——徐霞客。

徐霞客自幼聪明好学,喜欢读历史、地理、游记之类的书籍,立志成人之后遍游国家的大好山川。

但是父亲去世后,老母无人照顾,徐霞客的游览计划被打断,终日闷闷不乐。母亲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我留在家里。”母亲的支持,坚定了徐霞客远游的决心。

徐霞客有了勇气和力量,便辞别母亲游历他乡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湖、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胜,并且记录下了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

几年后,徐母去世,徐霞客把他的全部精力放在游历考察事业上。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罕至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

在湖南茶陵,徐霞客听说这里有个深不可测的麻叶洞,便决心去探访。可是当地人说洞里有神龙和妖精,没有法术的人不能进去。刚走到洞口,向导得知徐霞客不会法术,就吓得跑了出去。徐霞客毫不动摇,独自手持火把进洞探险。当他游完岩洞出来的时候,等候在洞外的当地群众纷纷向他鞠躬跪拜,把他看成是有大法术的神人。

徐霞客白天进行实地考察,晚上就借着篝火记录当天的见闻。三十多年里,他走遍大江南北,对曾走过的地方之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候、植物等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并用日记体裁进行详细、科学的记录。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他写下了闻名世界的《徐霞客游记》。

很多人虽然都心有所想,却很少有人为了愿望而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也很少有人为了一个目标而坚定地执行下去。因为总是会有来自外界各种各样的干扰。

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成功,但是心有所想的同时需要排除外界的干扰,需要在心里不断地提醒自己,不断地想着朝目标前进。当我们想着“下次考试提高二十分”、“六个月减肥十公斤”、“五年后就要买房子”……的时候,自己都不太相信,因为身边已经有无数的人这么想,却同样有无数的人无法实现。倘若就这样气馁了,放弃了,那我们距离成功将越来越遥远。

相反,要相信自己的心之所想,清楚地告诉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只有时刻保持这种“想要”的念头,才能彻底抛开所有阻挠它实现的因素。最后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我想”,都变成了“我要”、“我一定”。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未必就是我们无法做到的事情。大胆地坚持心之所想,方知自己的潜力有多大。

提起“西单女孩”任月丽,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个怀揣着梦想来到北京拼搏的女孩,打动了无数人。

2011年春节联欢晚会现场,当主持人宣布西单女孩任月丽上场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一刻,不仅月丽及其家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全国人民也为之感动。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一刻的到来是多么的不易。

2004年,16岁的任月丽为了梦想,带着300元钱从河北老家来到北京时,她经历了很长的一段艰难时期。梦想对于不能解决温饱问题的人来说,真的只能是梦想,或者是“等等再说”的海市蜃楼。

为了生计,任月丽出现在了地铁的通道里。在地下通道里,春夏秋三季还算好,可一到冬天,阴冷的风像要钻进骨缝。尽管如此,她每天仍要坚持唱七八个小时。当时,与她一起追寻梦想的有几个年轻人,他们都钟爱自己的音乐,可面对“前方”黑漆漆的一片,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只有任月丽仍在坚持着。两年后的一天,月丽才将自己在北京的实情告诉了父亲,父亲认为给别人打工至少还能有温饱,不至于在街头苦成那样。但月丽一想到自己的梦想,心里就觉得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因为对梦想的这份执著,任月丽终于站在了春晚的舞台上,用一首《回家》打动了现场所有观众。

在人生的征程中会经历许多艰难、困苦,但美好的梦想会支撑我们坚强地走下去。梦想不是功名利禄的敲门砖,而是人生忠诚而美好的旅伴。任月丽喜欢唱歌,并为她的音乐努力付出着。这就是她,一个执著的女孩,一个为梦想起飞而又脚踏实地行走的女孩。

正如放风筝。风筝能飞多远,取决于手中的线有多长。如果线断了,再好的风筝也飞不起来。我们想要成功的心,就是牵着风筝的线,不要让线在风筝飞上云端之前断掉,更不要在“心想事成”之前放弃最初的念想。

成功不仅需要奋力拚搏,更需要一份坚持不懈的动力支持。坚持心之所想,最终将成为力之所及。

8.求人不如求己,你就是自己的贵人

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

——王阳明

王阳明18岁之时,于江西成亲后同夫人回老家途中拜访了娄谅先生。娄先生十分欣赏王阳明,并且告诫他: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这句话王阳明深深记在了心底。它不仅坚定了王阳明成圣的志向,还让他得出了一条成圣的标准:只有通过自身不断的努力,读书和实践,最终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境界,才会实现成圣的愿望。

自古以来,圣人指点迷津、贵人相助成功的典故比比皆是,备受推崇。每个人都期望如王阳明遇到娄谅先生的点拨一样,在迷茫时能够得到圣人的指点,在困境中能够得到贵人相助。然而圣人的指点往往并不明朗,仍需要自己去琢磨推敲;贵人的帮助更不是无理由的,他们或是看中你的才华横溢,或是看中你的八面玲珑,即便是看中你天生的敦厚正直,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积累、去创造。

“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实际上,真正的圣人和贵人,并不是伟人、神佛抑或他人,而是自己。在做学问方面,王阳明认为,虽然做学问也需要老师的指点教化,但始终不如自己去探究来得彻底。为人处世方面,只有自己肯上进,不断完善自我,关键时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有可能青云直上,闯出一片蓝天。历史上诸多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也说明了在任何时候都必须看重自己的能力,而不是依赖他人的提携和帮助。

一书生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世音菩萨撑着伞走过,便说:“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观世音菩萨说:“我在雨里,你在屋檐下,而檐下无雨,你无需我度啊。”书生立刻走出屋檐,站在雨中说:“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观世音菩萨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雨,是因为我有伞,你被雨淋是因为你没有伞。所以不是我度你,是伞度你。你要想得度,请找伞去!”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书生又遇到了难事,便去庙里求菩萨。走进庙里,发现观世音菩萨像前也有一个人在跪拜,那个人长得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丝毫不差。书生很惊讶,问他:“你真是观世音菩萨吗?”那个人说:“我就是。”书生又问:“那你为什么还自己拜自己呢?”观世音菩萨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啊!”

学佛之人,更多的是自我修行。禅者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力求“自修自悟”、“自食其力”。王阳明曾在回答学生提问时说道:“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旧闻,不求是当?”他认为,相信圣人固然没错,但不如自己反省探究来得真切。如果自己心里都没有搞清楚,又怎么可以因循守旧,而不去自己探究正确的答案呢?学佛之人如此,做学问如此,世人同样如此。

无论是神佛还是圣人,都是人们精神上的寄托和强大的动力,但失去了他们,人生并不会由此走向暗淡;贵人相助固然能够令人一夜成名甚至功成名就,但没有他们的帮助,有志者同样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获得成功。圣人和贵人指出的捷径并不意味着一片坦途,有时可能会扼杀个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思维。真正能够帮助自己的,还是自己。此所谓“天助自助者”。

道理虽然浅显,但往往只有少数人才能彻悟。孔子便是少数深谙此理的人之一。在面对士大夫的刁难时,他能够轻松地以此向对方还以颜色。

卫国的王孙贾曾问孔子:“与其向比较尊贵的祭祀场所‘奥’祈祷保佑,不如向并不尊贵但作为五祀之一的‘灶神’祈祷保佑,这是什么意思?”

孔子曰:“此言差矣。如果犯了滔天大罪,向什么神祈祷也没用了。”王孙贾想要告诉孔子,他与其跟各国诸侯往来,不如来拜访他们这些士大夫,祈求他们在君王面前替他说几句好话!孔子却认为,一个人若真的做了坏事,那他怎样祷告都没有用,任何菩萨都不能保佑他。言下之意就是他不需要那些王孙贵胄帮腔求情,因为自己没有做错事,君子坦荡荡,无愧于心。

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社交网络、家庭背景在求职创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乎成为官场、职场的潜规则。“求人不如求己”的古训则略显乏力。即便如此,也应如王阳明所言:“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个人的成功应从完善自身入手,不断地主动创造条件使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而不是寄希望于他人偶然间对自己的青睐。即便是上天的眷顾,也只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

同类推荐
  • 马云创业实录:给创业者的17堂课

    马云创业实录:给创业者的17堂课

    两年以前,我们不如腾讯的收入,我们当然嫉妒,现在好不容易赶上来了,他们又出了个微信。不过,这可能只是刚刚开始。在当年淘宝和eBay竞争的时候,我们认为eBay的思想未必会赢,他们只是希望用短暂的钱就赢得市场,但这不能长久,我们判断整个产业兴起需要10年。一直到今天为止,我们也并没有赢,我们其实只是开了个头。
  • 感动学生的励志故事

    感动学生的励志故事

    《感动学生必读系列:感动学生的励志故事》编入了中外百余个励志小故事,从好学上进、积极进取、奋发图强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来抛砖引玉,以精简准确的成功箴言作为提示和点拨,帮助广大读者树立目标,扬帆启航,更加勇敢、坚定、豁达地面对人生。
  • 卓越员工素质修炼

    卓越员工素质修炼

    平凡的员工安于现状,却因为放弃努力,不得不过平凡的生活。而卓越的员工不安于现状,他们经过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为了一名卓越的员工。超越平凡,选择卓越。这是一句值得每一个企业员工一生追求的格言。郑一群编著的《卓越员工素质修炼》从员工的角度出发,着重从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做一个善于思考的员工;行动是通往成功的桥梁;懂得感恩,营造和谐环境;对待工作尽职尽责;勤奋让你从平凡走向卓越;增强自己的团队意识;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不断成长等九个方面详尽展开。通过《卓越员工素质修炼》,你将发现,只要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你也可以从平凡的员工步入到卓越员工的行列中。
  • 一生三和

    一生三和

    这本《一生三和》阐述了人生三和,功德无量;人生三和,功力无穷。背离三和,春雨偏落邻家,浇开梨花千万朵,香风不向这边刮;拥抱三和,旭日独照当头,映出金辉满地锦,风水不竭度年华。三和出富贵,三和出功业,三和出明星,三和出人杰。人生难买是自由,觅得三和方潇洒。三和是脱离苦海之舟,三和是超越平庸之翼,三和是安身立命之本,三和是改写人生之径。有人风华绝代,辉映古今,有人黯淡无光,凄寂终老,明晦相照,判然有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是否掌握了天地人三和这一人类的生存大典。
  • 雄鹰精神

    雄鹰精神

    一部职场生存与发展的启示录;一部团队竞争力与执行力的提升宝典。充满传奇色彩的鸟中之神——雄鹰,天空当之无愧的霸主,智慧、雄健、坚韧、傲视群雄的象征。拥有雄鹰的优秀品质和职业精神面对社会,拥有雄鹰的良好心态和强健体魄搏击人生。
热门推荐
  • 风月天唐

    风月天唐

    两坛男儿烈酒,丰塑乱世铁骨柔情;三分历史笔墨,书尽别样世事沧桑;QQ群:179648838新书《江山权色》,新笔名:倦孤心,已发布。在创世中文网,以及qq阅读app都可以搜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一看。
  • 重生之太初吞天经

    重生之太初吞天经

    午轩意外身死,重生回到高中时代更是开启太初系统,获得吞天经……前世种种失落不甘……今生定要改变命运,站立在众生之颠……我的前路无人可阻!我的敌人只配化作我境界提升的能量……一人与我为敌我便让这人化为我的能量……一个种族与我为敌我便让这个种族化为我的能量……整个宇宙与我为敌……我就…让整个宇宙化为我的能量……
  • 网王之男神约会吗

    网王之男神约会吗

    “手冢男神,我不管冰山在北极,南极,更甚至在西伯利亚,我忍足锦葵一定会把你追到手,绝对会成为站在你身边的那个人!”忍足锦葵霸气的宣言要扑倒手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她是三十六计全部用上,可是男神貌似却和她越来越远,她手一握,一咬牙,决定先扑倒再去培养感情【喜欢不需要任何理由,爱才需要理由!】【群号:205913624,欢迎大家前来玩耍~~】
  • 娇将

    娇将

    前世一身荣耀,万人敬仰,却被迫踏入宫闱,九个月的屈辱,一场大火烧的干干净净。换一副身骨重生归来,栗蔚云只想揭开背后所有真相,并完成父兄遗愿。身边却意外的冒出了一个贴心疼人知冷知热的家伙。什么?他竟是前世哭闹着要和她玩过家家的小屁孩?栗蔚云一拍脑门,转身就走。某家伙立即拦住去路:“姑娘,我掐指一算,汝乃吾妻之命,不如就……救命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末世最强药神

    末世最强药神

    末世之中,什么最可怕?缺粮?有药能辟谷,一颗药丸撑七天!丧尸?有药能驱魔,哪个丧尸敢上前?人心?有药能杀人,一百种方法送他上天!手握神机药剂系统,是人是鬼都得喊一声药神!
  • 三国之大秦光复

    三国之大秦光复

    21世纪的秦江章,意外穿越到东汉末年且看他笑耍群雄争霸天下……
  • 重生之影帝贤妻

    重生之影帝贤妻

    苏颜衣,璀璨娱乐总裁,娱乐圈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女王级人物,每一个被她点中的艺人,都会成为娱乐圈里呼风唤雨的存在。一场阴谋让她失去所有,却发现自己一直以来冷漠对待的男人,竟然深深的爱着自己,只是在生命尽头,留下的也只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若有来生,我定让所有负我之人百倍相报,也定会尽我所能,让你安好!”也许是太过执念,眨眼间她竟然回到了三年前,并且附赠了一个十分神奇的超级系统空间——完美贤妻系统。女王当久了,这是让她换换口味当贤妻的意思吗?秦寂然,新一代影帝,俊美霸气,高高在上犹如帝王般的男人,无数粉丝心目中唯一的男神。苏颜衣是他这一生中最爱也是唯一爱过的女人,只是很可惜,这个女人不爱他,结婚三年,他们的婚姻只是一场交易。“颜衣,一定要离婚吗?”男人面无表情的冷硬下,是隐藏不住的深情与悲痛。前世今生,命运交错,苏颜衣重生在了离婚当天,是会坚持上一世的选择,还是会走上一条不同的道路?且看娱乐圈女皇如何携手霸气影帝,演绎夫妻档浪漫故事。……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原本有点渣的女主重生之后在系统异能的帮助下努力做贤妻和消灭一切炮灰的故事,也是一个忠犬科的男主被重生之后的女主又宠又爱最后两人携手站在人生巅峰的故事。重生,宠文,温馨文,有空间有异能有金手指,异能系统会卖萌,女主强势冷酷偶尔也有小温柔,男主面瘫忠犬不缺小霸气,一对一,有萌宠,也应该会有又萌又软的小包子,情节中有娱乐圈,有复仇,有搞笑,更是有各种精心打造的小浪漫小温馨,希望朋友们喜欢。
  • 生活中挣扎的男人

    生活中挣扎的男人

    写一点对人生百态的感悟,也反映一些我工作生活中的看法
  • 至尊魔君纵横都市

    至尊魔君纵横都市

    当他再次睁开双眼时,上一世在修真界掀起血雨腥风的魔君重生了,且看一代魔君重生都市,张狂无敌,逍遥花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