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09400000002

第2章 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

【如果痛苦的不应是你,那么快乐为什么属于你】

痛苦来时,不要问为什么会是我,快乐来的时候,你这样问过自己吗?

——《悲剧的诞生》

遭遇逆境,被痛苦击中,我们愤意难平:为什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是我?

其实,痛苦和快乐就像硬币的两面,在不断地抛投过程中,它们出现的机会是平等的。但对个体而言,出现的次数自然不同,就像中奖,有的人买了半辈子也没中,有的人只买一次就中了500万。

快乐、痛苦是平等的,只不过一个貌若天仙,一个丑如厉鬼。

前者总是更为受欢迎,而对于后者,我们唯恐避之不及。

快乐来的时候,就像美女陪我们进餐,我们兴奋、开心。痛苦来的时候,我们抱怨、沮丧、哭泣。

如果换一个思维,既然一枚硬币,我们不能选择只要一面。快乐和痛苦,我们也不应只选快乐,而逃避痛苦。

如果人生一路都是欢声笑语,那么快乐的味道就会变淡;如果因为一次挫折就将自己的心打入万劫不复的痛苦深渊,生命也就失去了价值。何况,痛苦本身并不是没有价值。尼采在《快乐的科学》中写道:“说到疾病,我们可以试问一下,它对于我们究竟是否可以或缺?唯有大痛苦才是心灵最后的解放者,成为大疑惑的导师。”

在《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中,尼采也写道:“如果没有痛苦,人只能有卑微的幸福。伟大的幸福是战胜痛苦之后的情感。痛苦可以磨练心智、激发潜力、解放心灵。而除了痛苦自身,人的痛苦别无解救途径。因此,我们要正视痛苦,接受痛苦,靠痛苦增强生命力,然后靠增强了的生命力战胜痛苦。英雄和凡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英雄敢于直接面对最高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热爱人生的人也许比别人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痛苦,但也能感受到更多更强烈的快乐。与痛苦相对抗,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情。”

我们应该像接受快乐一样去接受痛苦的洗礼。

痛苦和快乐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无论地位高低、出身贫富。老了都会记忆力下降,行动迟缓;病了都会憔悴不堪、疼痛乏力;临死的时候,都会依依不舍,伤别离。这样的苦,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既然不可避免,就没有必要成天哀叹于痛苦。

佛说:人生苦乐参半。没有尝过苦涩滋味的人,不会理解快乐的真正含义。没有经过辛苦奋斗的人,也体会不出人生的意义。所以,有苦有乐的人生才是充实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便是如此,一栋大楼,既然有向南向阳的一面,就必然有向北背阴的一面;磁铁总是有S有N,切去一极,总会再生两极出来。

人生有乐必有苦,人生有苦就有乐。乐中自有人生苦,苦中也有人生乐。人生乐从苦中来,苦尽甘来便是乐。乐极生悲即为苦,否极泰来就是乐。何必把痛苦视作附加罹难,快乐视作理所当然?真正智慧的人,即便是身处“苦”中,依然能保持乐的心境。

抗战时期,梁实秋迁居重庆北碚,同吴景超购得一栋平房。这房算是典型的“陋室”了:“偏远而荒旷,地高而坡陡,邻声互通,蚊鼠猖獗”,“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有水池,有粪坑”。

就是这样的地方,梁先生在此一住便七年,写下了轰动一时的《雅舍小品》。路远乃见远访之情,偏兀宜见清夜皎月。简陋的痛苦中,却也隐藏着常人难以体味的简洁快乐。

积极一点看,痛苦就是让我们在流光里感受冷热替换情绪变迁,由痛苦衍生的悲愤、张力、不争、不屈的高层情绪也是一种力量,积极的人会借此去创造更有生命力的东西,体现自己的价值。比如梵高,比如海子,比如路遥等等。

生命的颜色不应该是单一的,红黄蓝绿紫,色彩缤纷,方见绚丽繁华。痛苦、快乐,就是生命不同的颜色,你可以偏爱红色,但也要允许黑色存在,你也可以尝试爱上它。

苦乐兼杂,亦有其趣,谁说苦涩和乐趣是不能共存的呢。好或不好,本亦是一对相生相对的概念,和高下、长短、善恶、苦乐一样,因境而变,因心而转。天下人以为好的,于己未必就好;自己追求的生命的极致,于别人也许是最鸡肋不过的行事。有时思虑过多,评判过多,往往迷失了本心。反不如平心静虑,不带偏见地处世,接受人生的赐予。

【世界犹如一件自我生育的艺术品】

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在这个意义上,甚至丑与不和谐也是意志在其永远洋溢的快乐中借以自娱的一种审美游戏。

——《悲剧的诞生》

尼采要人首先以艺术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人生,然后才以科学家的方式看待它们。他在《强力意志》中说:“世界犹如一件自我生育的艺术品。”

如果人生就是一个艺术品,那我们就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哪怕它并不完美,甚至存在缺憾。

牡丹国色天姿,却缺少沁人心脾的馨香;茉莉花香袭人,但却没有艳丽的颜色;玫瑰色香俱佳,却又浑身是刺……如果我们用完美的眼光来看待这些花,有谁能够真正完美呢?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使得它们各具风味,别具一格。

一个美丽的女孩说:“我出生的那天,上帝在我唇上留下了一道吻痕。这是我来到这个人世间与众不同的身份标志……”

有人为唇腭裂孩子痛苦,执著于为什么灾难会降临到自己孩子身上,甚至想过放弃。而有的人却将其视作上帝的吻痕,那是上帝给她特别的恩赐。

即便是悲剧,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呢?如果我们能够欣赏悲剧,就会多一份坦然和淡定,而不至于被它吓倒。

那个吻,是一种充满爱意的祝福。

《上帝的吻痕》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父亲向上帝祈祷,请求赐予他一个与众不同的儿子,上帝答应了。

于是,为了方便父亲找到儿子,上帝在一个男孩的脸上轻轻地吻了一下,从此男孩的脸上就留下了一块胎记。

那一瞬间,小男孩自卑的心,就像童话中的场景一样,巫婆的咒语被一个怀着爱的吻轻轻解开,天使的翅膀轻轻拂过大地,清脆的风铃声从遥远的天际传来。他知道自己是多么幸运。

王菲在歌里唱过,你带着一身光辉,照亮我心底的漆黑,给我全世界的玫瑰,谁让你是我的宝贝。

当爱神维纳斯裸露的躯体,残缺的断臂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时,人们感叹的并不是她美中不足的缺憾,反而给了她很高的赞誉和地位。

据说维纳斯出土时,因为缺少一只断臂,当时的著名雕塑家们,就举行了一场重新塑造手的比赛。但是许多个方案之后,人们统一认为,没有手臂的维纳斯,比起有各种手臂的维纳斯更美丽。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对她的美提出过异议,相反,她身上的缺憾却引发了无尽的遐想……

正因为有瑕疵,才有独特的美和价值。

有一个贫穷的渔夫某天打鱼的时候意外打到一颗晶莹圆润的大珍珠,他欣喜若狂,但是很快他就发现珍珠上有一个黑点,这个黑点留在珍珠上妨碍了珍珠的美丽,于是渔夫就拿刀子刮,想要刮掉那个小黑点。刮了一层又一层,终于,小黑点消失了,而珍珠也没了。

有人说,圆满是一种美;有人说,完整是一种美。其实,缺憾之美更让人回味无穷,意境深远,更震撼人心。

在艺术界里,有的评论家甚至提出:“完美的趣味本身就是一种局限,单调的美容易使人淡忘,而一些缺点往往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使创作更加生动真实。”的确,完美与缺憾本身就是相对存在的,如果没有缺憾又如何能显出完美的魅力?就像如果没有沙漠,人们就不会产生对绿洲的期待。

单调的美容易让人淡忘,不仅仅是艺术领域,生活中其实也是如此。你可以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你会发现你记忆犹新的和自以为美好的实际上并不是那些真正完美的事情。正如当初我们错过了一份美好的感情,如今每每都会想起,时时都会拿出来玩味,甚至到老还会记得曾经有一个多么美丽的姑娘或者多么帅的小伙子偷偷喜欢过自己,可惜却阴差阳错地未能牵手,到了那时候,所有的遗憾都沉淀成了一种美丽的情愫。

【承认悲剧,才能直面痛苦】

在悲剧面前,我们灵魂里的战士庆祝他的狂欢节;谁习惯于痛苦,谁寻求痛苦,英雄气概的人就以悲剧来褒扬他的生存。

——《悲剧的诞生》

人们不喜欢或者害怕自己身上发生悲剧,却又常常被别人身上的悲剧所打动,比如电视、电影里的。

但谁也无法避免悲剧的发生,比如我们遭遇了疾病、意外,失去了健康、失去了财产等,这都会让我们自责、后悔、抱怨,在痛苦中纠缠不休。

如果木已成舟,任何挣扎和改变都是徒劳,那不如接受。

我们不是世界的操控者,所以有些事情是我们不能把握和控制的,但是我们是自己情绪的操控者,要清楚的明白既然木已成舟,就意味着放弃了很多的可能性,哀叹和惋惜并不能挽回这块木头的命运。

无法接受痛苦的时候,痛快就像是紧箍咒。越痛越紧,越紧越痛。而在幻念之中,痛苦是有形状的,它就是一张迎面撒下来的大网,越是挣扎越是痛苦;痛苦是有颜色的,是漫无边际的黑色,它的心情是抱臂冷观的幸灾乐祸。但是它惧怕你,惧怕你站起来,用那双寻找光明的眼睛直视它,面对它,当你遭受了痛苦再次站起来跟它面对面的时候,你已经粉碎了痛苦。

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经过多年的艰辛耕耘,终于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原稿送给了好友米尔阅读,他希望米尔能够给自己提出更好的建议。可是,没过多少天,米尔就脸色苍白浑身发抖地跑来,他向卡莱尔报告了一个悲惨的消息。原来《法国大革命史》的原稿,除了少数几张散页外,已经全被他家里的女佣当作废纸,丢入火炉化为灰烬了,没有再找到的可能了。

更让卡莱尔绝望的是,当初他每完成一章,佣人便随手撕碎了原来的笔记、草稿,没有留下任何记录。这意味着他若想继续,一切都必须从零开始。

但是,向子孙后代讲述法国大革命史的愿望渐渐驱散了绝望之云。他重振精神,决定重新搜集整理素材,第二次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

后来他说:“这一切就像我把笔记簿交给小学老师批改时,老师对我说:‘不行!孩子,你一定要写得更好些!’”

卡莱尔又开始查资料,记笔记,在第一部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地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文稿。

很多时候,当我们犯下错误时,有的人总是待在悔恨的误区中不能自拔,为此让自己的心永远被失败所占据。

既然没有能力去改变过去,既然到最后还是要承认、面对、接受,不如早一点主动去接受那些不幸,接受生活的真相。

当你接受了,就不会浪费时间再去抱怨诸多不公,抱怨自己命运坎坷。然后才能坦然地面对,也才能由此迸发出更多的正能量。

在许多人眼中,美国著名的投资大师奥尔特·巴顿是个非常聪明的投资者。然而,即便巴顿再聪明,也有犯错的时候。

几年前,巴顿在一次看似十拿九稳的投资中,因为一个粗心的分析,导致数据出现偏差,损失了一大笔资金。但是巴顿却显得异常沉着,没有在错误出现的时候手忙脚乱,也没有推脱自己的责任,而是主动诚恳地向合伙人道了歉,并且宣布“一定会从这次失误中汲取教训”。

之后巴顿再次投资创业,并从中吸取教训,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巴顿大声宣告:“如果能时刻反省自己的不足,那么上一次失败的经验,将会成为这一次成功的秘诀。”

换个角度看看,不幸不正是催生美好未来的力量吗?比如霍金、贝多芬、海伦·凯勒,并不是因为上帝多么垂怜他们,事实上,相对于普通人,上帝给他们的更少一些,而是因为他们勇于接受事实,接受生活的真相。

悲剧发生了,就要承认它。承认是第一步,不承认它你就无法面对它,不面对又如何解决它?

用尼采的话说:正视它之后并没有被吓瘫,用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快乐。将那些痛苦用形而上的意识转化为意志力的“运动场”,当你大汗淋漓地跑完全程,克服了跌倒和疲劳,就会获得愉快的体验。心理学家把这些轻度悲剧比作“精神补品”,因为每承认一次,面对一次,就多了一份勇气,为精神加大了承受度。

不要期望上帝赐给我们完美好喝的柠檬汁,事实上,他总是处处用缺憾刁难我们,这简直让我们憎恨,但是却又无可奈何。如果你拿到了又苦又酸,甚至还有毒的“柠檬”,也不要抱怨,自己想办法把它剖开、切片、榨干,细细地加工处理,然后静静坐下来,好好享受历经千辛万苦才得到的宝贵柠檬汁吧。也正因为有了这个过程,你手里的柠檬汁才愈加的珍贵,愈加的香甜,这时你便会感谢上帝给你的这个柠檬。

【人是美的判断标准和依据】

如果试图离开人对人的愉悦去思考美,就会立刻失去根据和立足点。“自在之美”实在是一句空话,从来不是一个概念。在美之中,人把自身树为完美的尺度;在精选的场合,他在美之中崇拜自己。一个物种舍此便不能自我肯定。它的至深本能,自我保存和自我繁衍的本能,在这样的升华中依然发生作用……归根到底,人把自己映照在事物里,他又把一切反映他的形象的事物认作美的。

——《偶像的黄昏》

近年来,盛行选美,每年都会有“环球小姐”、“国际小姐”等登台亮相,即便是这些经过层层选拔的美女,也会遭到一部分的人反对、非议。

尼采认为世界本没有美,只因有了人,人把世界“人化”。

也就是说,美的感觉,就像幸福的感觉,每个人内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评判标准。

一只小狗,有的人见了说:“瞧,毛茸茸的,多可爱啊。”也有人说:“到处拉尿拉屎的东西,丑死了。”

审美观点的不同,导致一些人眼里的美女,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也就是普通人儿。而一些姿色平庸的人,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却具有非凡的魅力。

正所谓: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女作家夏洛蒂在她的小说《简爱》中也曾说过:“美与不美,全在看的人的眼睛。”

正因为人的这种主观性,才出现了“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情人眼里出西施”,“西施眼里出英雄”的现象。

19世纪40年代,在英国伦敦有一名叫伊丽莎白·芭莉特的女诗人。她写的诗打动了很多人,因此很多人都来慕名求见她。

但是,芭莉特并不是美女,甚至连普通都谈不上。她身躯娇小,瘦得皮包骨头,而且还是个瘫痪病人,终年卧床不起。所以,她闭门不出,从不去见那些追求她的人,到了40岁,还是个老姑娘。

而一位年轻的小伙子白朗宁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她,他爱她的诗,爱她的灵魂。经过几个月的书信来往,他们终于见面了。

见面的那一天,白朗宁由衷地说:“你真美,比我想象的美多了!”

为什么同一事物在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反映呢?这是由于每个人受限于社会地位、思想修养、文化水平,或者受年龄、性别、教育方式等的影响,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会有差异。简单说,这种差异是主观性造成的。

这种个人的主观性,在时代的变迁上也体现得较为明显。比如,在唐代以“胖”为美,就像杨贵妃,《旧唐书》中记载她说:“太真姿质丰艳”,意思是杨贵妃比较丰腴。而现代,却流行骨感美,体重在标准线以上的女孩们,都一头扎入了减肥大潮。

而在古代,选美女的时候,标准不在脸蛋上,也不是时下流行的三围,而是一双莲足,也就是小脚。看过《水浒传》的人大概都记得西门庆俯身拾筷的时候,趁机摸了摸潘金莲的脚这一细节吧。“三寸金莲”就是古代一个女人最美的地方。

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参加残奥会的人都是身体有缺陷的,假设从外表去看的话他们也许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丑,但当他们站在运动场上,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的一刹那,你会发现他们是最美的,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

是他们的样子变了吗?不,是你的审美观变了,是你的心态变了。所以,尼采说:没有什么是美的,只有人是美的——审美判了,所以世界上才有美。

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也印证了这一点。

苏东坡曾对佛印批评自己的诗词而耿耿于怀。

一次,两个人在一起打坐。

苏东坡问:“你看到了什么?”

佛印说:“我看到了佛。”

苏东坡就想借机羞辱他,就说:“我看到了狗屎。”

苏东坡心里很是痛快,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诉了妹妹苏小妹。

妹妹听了后,却说:“哥哥你好可怜。因为你心中有什么,你就会看到什么。佛印心中有佛,所以眼中看到的就是佛,而你却看到了一堆狗屎,那你心中又是什么呢?”

美,是一种选择,也是一种态度。是美还是丑,很多时候取决于你的心境,而不是事物本身。

人的一生,就像一趟旅行,沿途中有数不尽的坎坷泥泞,但也有看不完的美景。如果我们的心总是被灰暗的风尘所覆盖,干涸了心泉、黯淡了目光、失去了生机、丧失了斗志,那么我们的人生轨迹岂能美好?

你用灰暗的心去看待生活,生活给予你的就是一连串的失望。如果你浪漫地解释生活,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并没有把你逼得走投无路,而且还在你身旁布满了惊喜。多点自我安慰,少点绝望,这才是我们面对生活可取的态度,这样我们才可以看到另外一番美丽的风景。

【痛苦孕育美丽】

在七十二小时头痛和剧烈头昏所引起的痛苦中,我却具有理智上的极端清醒,然后在冷静的状态下,我想出了很多东西,可是在我较为健康的时候,反而不够细密,不够冷静来获得这些东西。

——《尼采的生存哲学》

人们避讳痛苦就像避讳瘟疫,却忘记了痛苦也是天使,能带给我们非凡的美丽。

极少有哲学家推崇痛苦,而尼采在他的作品中却不止一次的推崇。他认为凡是谋求自我完善的人都应该欢迎各式各样的痛苦。他说,你们不是想消灭痛苦吗?而我更愿加剧痛苦,而且使它达到空前艰巨的程度!

可以说,尼采是一个特别不走运,或者倒霉的哲学家。他一辈子都在贫困、疾病、孤独、挫折中挣扎。

尼采谈过几次恋爱,都失败了,终身未婚。事业也不顺,在尼采生前清醒时,他的作品销量大多只销售几百册,从未超过两千册。他只能靠微薄的退休金,以及从一位姑母那里继承的一点股票维持生存,经常拖欠房租,买不起新衣服,付不起取暖费,连他所喜爱的火腿香肠也吃不起。

从中学起,尼采就染上了各种病痛,晚年更是疾病缠身,半身麻痹,说话困难,不能看书、写字,听不了音乐,没法与人交往。最后在都灵的卡尔洛阿贝尔托广场,抱着被车夫鞭打的马,后被关进了疯人院。

但是,很多研究尼采的学者都认为,尼采最后几个月(以及最后几年)所写的文章精细敏锐,最能成熟表达他的哲学。学者克劳迪亚·克罗馥认为他最后几年的著作都看不出“夸大狂和即将疯狂的症候”,或是“退化疯狂的迹象”,反而充满预言和启示,有种伟大的风格。

而且尼采的朋友加斯特去医院看望他也说:“我看过尼采,在某些状况下,令我有一个可怕的想法——他是假装疯狂的,好像他很高兴就这样结束。很有可能他只能在疯狂的状况下才能写出他的‘狄奥尼索斯’哲学。”另一个朋友奥弗贝克也同意这一观点,他说虽然见过尼采发作过几次精神疾病,但仍觉得他是假装发疯的。

不管他是不是真的疯了,可以肯定的是,他真算是个倒霉的人,但即便是这样的条件,他写下的哲学著作,在21世纪的今天仍为人推崇学习和津津乐道,不能不让人佩服和深思。

而尼采自己说,疾病引起的剧烈痛苦,却让他在理智上极端清醒,然后在冷静的状态下写出了很多东西。而在他较为健康的时候,他却不够冷静。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正是因为他遭遇的这一切,才成就了他的伟大?如果他从出生就顺风顺水,衣食无忧,健健康康,也许就不会有他流传于世的这些著作。或者这就是他所推崇的悲苦,因为这些悲苦,激发了他非同寻常的思想。

受惠于痛苦的人绝不止尼采一个人,“小提琴鬼才”帕格尼尼,一辈子也不断遭受疾病的折磨,却接连不断创造出了很多魅力四射、激情绚丽的乐曲。他在手指多处出血,无法控制的情况下,仍能演奏出“独弦琴上的奇迹”。

贝多芬失去了听觉,在生活和爱情上也屡遭挫折。但痛苦不但没有吓倒他,反而成了他获得强大生命力的磁场。他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他与命运顽强搏斗,在乐曲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著名化学家格林尼亚教授的少年时代,由于家境优裕,父母溺爱,没有理想和志气,整天四处游荡。但不幸的是,他的家庭因破产而变得一贫如洗,昔日的好友纷纷离他而去,连他的女朋友也当众羞辱他。格林尼亚在痛苦中翻然醒悟,他开始奋发图强,立志追回被浪费的时间。九年以后,他研制出格氏试剂,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还有穷困潦倒却写出巨著《红楼梦》的曹雪芹;遭受宫刑却写出壮丽《史记》的司马迁;卧薪尝胆,终能“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勾践……

他们把一生遭受的痛苦都转化成了一支支惊艳的玫瑰,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著名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痛苦对于庸人是一块绊脚石,对于天才却是一块垫脚石。”

没有痛苦的洗礼,生命是多么单薄和脆弱。缺少痛苦的浸润,人生是多么苍白和肤浅。真正的痛苦可以让人冷静、催人成熟。相对于快乐,痛苦是一股无穷的力量,更能激发出人的潜能,推动我们不断前进。

如果快乐像天使,痛苦就是穿了魔鬼衣服的天使。只有正视他,才能看到他美丽的本质,收到他带给我们的财富。

正如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所描述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存在的一切都必须准备着异常痛苦的衰亡,我们被迫正视个体生存的恐怖——但终究用不着吓瘫,一种形而上的慰藉使我们暂时逃脱世态变迁的纷扰。我们在短促的瞬间真的成为原始生灵本身,感觉到它的不可遏止的生存欲望和生存快乐。”

在痛苦降临的时候,不妨把痛苦看作是一种幸运,一种眷顾。

同类推荐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 荀子大讲堂

    荀子大讲堂

    荀子,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有。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本书以荀子的基本思想为出发点,在荀子对天人的思考范畴上,对做人、做事、处世、言谈、交际、识人、用人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又浅显易懂的探讨,对读者来说是一部很好的研读范本。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提出,则是发展了孔子仁学的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让人的一生更幸福,让社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在中国哲学史上和中国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 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智慧

    本书对《易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与讲解,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将艰涩难懂的《易经》的精妙阐述给广大读者,与此同时,作者还详尽记录了自己的《易经》心得以飨入门爱好者与资深研究者。《易经的智慧:我读易经心得》深含高等数学二进制的数理基因与阴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的哲理基因,所以是科学的、唯物辩证的,并非一般的历史文化知识,更不是用来专门卜卦的书。除上面所说数理哲理外,还充满着对人的忠告与训诫:做人要坚守正道,弃恶从善,居安思危,趋吉避凶,积极应对困境,走向成功。
  •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于丹趣品汉字:节气节日篇

    从2016年11月30日开始,我们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实从小时候起,许多中国孩子都熟悉且背诵过《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四句里,藏着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这是古人长期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观察的经验总结,里面充满了生活的智慧。春种夏耕,秋收冬藏,节气与节日里藏着大自然的语言和代代沿袭的民族基因。于丹老师从文字学角度,讲中国历史悠久的节日与节气。从节气故事、历史由来到古诗谚语、天文气候,应有尽有,字里行间传递着传统文化与自然之美。
  •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心的秩序:一种现象学心学研究的可能性

    本书在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和舍勒的感受现象学的背景下,将其新创的道德意识现象学与佛教唯识学和儒家心学特别是孟子的良知学说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对道德意识的三种来源即内心的、外在的和超越的起源,也即对道德本能、社会伦理和神学伦理进行了区分和描述,尤其对道德本能之所以是自然本能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分析,以回答“我们为何以及如何意识到善?”的问题。
热门推荐
  • 制度才是真正的老板

    制度才是真正的老板

    很多企业在创立之初,由于创始人的能力和个人魅力出众,即使没有规范的制度,也能带领企业走向某一发展高度。然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或者创始人卸任之后,如果企业依然没有规范的制度,那么企业就很容易走下坡路。即便企业多聘请几个能力出众的管理者,如果没有一套好的制度,也难以把企业经营和管理好。
  • 让我教你谈恋爱

    让我教你谈恋爱

    我偶尔会想起,那个夜晚印在我额头湿湿的吻是否浸润着一丝欢喜呢?我曾经喜欢过一个人,但喜欢这种事情太过缥缈,就像他喜欢我一样,套用一句“名人名言”:都不用风吹,自己就散了。席花花与林清森的爱情物语席花花追求期间:“林清森,你要多吃点韭菜,年轻人要节制啊!”看着林清森的黑眼圈,席花花语重心长“……“林清森,林清森拜拜了。林清森不动声色示好期间:“这是我给自己带的,你先披上吧。”林清森递衣服。席花花闻了闻:“你柔顺剂好像放太多了……““……”林清森卒
  • 糖尿病科学养生滋补食谱

    糖尿病科学养生滋补食谱

    本书的食谱在兼顾中国传统饮食的基础上,更多地引入现代营养饮食方法,反映了当代营养学治疗糖尿病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本书内容丰富,原料易懂,制作简便,安全可靠,既适合广大糖尿病患者及家属选用,也是临床营养师及医护人员的理想参考书。
  • 综漫的悠哉日常

    综漫的悠哉日常

    新书——《神奇宝贝之系统不靠谱》 “唯一掌控我无限疯狂的伟大的主!”“在超脱的机械也无法验算的无尽恐惧。”“看起来负责强大的老师……但也只是看起来而已……”“给予我新生与父爱的父亲大人。”“唯一将我从孤寂中拉扯出来的大人,如果可以真的想当那孩子的母亲呢……”“比鲁斯大人……啊啦,比鲁斯大人只是只永远都长不大,但手握灭世之力的猫咪而已啦……”
  • 通天法相

    通天法相

    杨晨经历九死一生,开启自身荒古仙体,凭借先祖杨奉献指导,天道符石为基础修炼《通天法相》凝练通天法相,从而一飞冲天。
  • 重生日本当神豪

    重生日本当神豪

    本书只是轻描淡写的讲述某普通高校生的日本神豪生活........................“老贼!这一百万美金想要吗?我每天用它扇你一下,你日更一话怎样?”“我独家出资10亿日元,来个《K-ON》第三部好吗?”书群:52250945,欢迎大家加入!
  • 明伦汇编闺媛典闺义部

    明伦汇编闺媛典闺义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英文版)

    莫泊桑短篇小说集(英文版)

    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杰出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六部长篇小说、一部诗集、三部游记和三百多篇中短篇小说,是位不折不扣的高产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与契诃夫和欧·亨利齐名,被公认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导师,《包法利夫人》的作者福楼拜,曾这样指导莫泊桑进行“速写”训练:“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家店门前的杂货商,走过一个吸烟斗的守门人跟前,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两个人的神情姿态,身体的外貌特征。不但要用画家的白描手法,还要描述他他们全部的精神本性,这样,就使人不至于把他们和别的杂货商和守门人混同起来。”莫泊桑掌握了这一要领。而这就是他的作品成功原因所在。
  • 皓苍行衣之夜蒙之辉

    皓苍行衣之夜蒙之辉

    漫天雪絮飞舞,她看着那雪絮,也跟着翩翩起舞,忘记将夜覆盖了永恒,更是没有发现远处天空投来锐利的目光,在逐渐变得凶残。一舞毕,她抬眸间发现将夜永临,她从未这般思念一个人。
  • 萌宠化形记

    萌宠化形记

    意外穿到修仙世界,她没指望老天给个金手指,可附身的小兽也太弱了!这也就算了,丛林生活还没习惯,就要面对险恶的人修世界,签订不平等的主宠契约,真当她是好欺负的?!偷习炼丹术,与人抢机缘,命运既然坎坷,何不放手一搏,为求自由,更得长生!且看她如何从卖萌得宠的小妖兽成长为化形飞仙的大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