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09800000007

第7章 节日礼俗(2)

【除夕不杀鸡】

旧时,在浙江舟山过年不许杀鸡,这是什么原因呢?

据说明朝末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1651年的除夕,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攻打松花江之机突袭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鸣为止。他们杀了舟山百姓1.8万多人,最后只剩下6户人家。当清军杀到刘家岙时,忽然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便停止了杀人。正是由于这一声鸡叫,才救了舟山的这最后六户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来。从此,这一纪念公鸡挽救人们性命而除夕不杀鸡的风俗就流传了下来。

【元旦的由来】

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在中国,“元旦”这一名称,据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据《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称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埃及历把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的那天作为元旦;阿富汗把春分作为元旦;犹太人把秋分作为元旦;而爱斯基摩人的元旦是不固定的,他们把第一次下雨作为元旦。公元前46年,罗马开始把冬至作为元旦。但是,人们坚持要把朔日作为元旦,因此就把元旦延到冬至后10天。

【元宵抹黑脸】

谁也不会愿意让人把自己抹成大黑脸。可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人们都可以随便往对方脸上抹黑,这样做是为了祝愿生活平安,吉祥如意。

相传有一年冬天里老天没有给森林里降下一片雪花。这一天,山神趁人们熟睡时偷偷把山林点着了。火越烧越大,烧得鸟飞兽窜。猎神赶紧打发林中最美丽的乌鸦去喊人救火。乌鸦挨门挨户地叫了大半天才叫来一半的人,乌鸦和人们拼命扑打了三天三夜才扑灭了大火,猎神看见乌鸦漂亮的羽毛被熏得漆黑,就像只黑色的鸭子,很心疼,气愤地说:“靠山吃山的人都不来救火,我一定要降灾给他们。”为了分开救火的人和没有救火的人,他让乌鸦去给救火的人戴上念珠。村里有个俊媳妇特别爱干净,她看到丈夫、大伯子和叔公救火回来脸上熏得黑一块、紫一块的,就让他们把脸洗干净了。天黑了,救火的人们都睡下了,乌鸦叼着一串珠子落在木障子上,俊媳妇上前问:“乌鸦,你叼串草珠子做什么?”乌鸦说:“猎神叫我送给那些救火的人,谁戴上这念珠谁就是救火有功的人,他就可以免受灾祸。”俊媳妇又问:“这么多人,你能记清谁去了,谁没去吗?”乌鸦说:“猎神告诉我,凡是救过火的人。脸都被烟熏黑了。”一听这话,俊媳妇忙说:“我家去救火的人,我已经叫他们把脸洗干净了。”乌鸦说:“这我可管不着了”,拍着翅膀飞走了。

俊媳妇急忙进屋喊这些救火的亲人,可是怎么也喊不醒。她后悔了,早知这样,何必让他们洗脸呢!忽然她有了主意。她来到灶前,两手抹上锅底灰,走到丈夫跟前。按照他回来时的样子抹上了黑,然后,她又来到大伯子跟前,刚想伸手抹,又急忙把手缩回来了,她平时对大伯毕恭毕敬的,怎么好往他脸上抹黑呢!可是想到乌鸦就要给救火的人们送念珠了,为了亲人免遭灾祸,她只好给大伯和叔公抹了个黑脸儿。

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早晨醒来,他们发现脸被抹黑了,脖子上还挂了一串珠子,很是奇怪,俊媳妇把这一切告诉了他们,大伯子和叔公从心底感谢她,都说她也应该免灾去祸。这时正好有只乌鸦飞过来,他们便想要一串珠子给俊媳妇。乌鸦说:“念珠已经没有了。只要她脸上有救火的痕迹,猎神就会免除她的灾难。”大伯和叔公一听,赶紧进屋也给俊媳妇抹了个黑脸。这一年,俊媳妇家没有任何灾祸。乡亲们听说这事后都效仿他们。在正月十五十六这两天不分辈数,相互抹黑,祝愿一年平安如意,求得神灵的保护。

【正月十五闹花灯】

正月十五闹花灯始于我国汉代,当时叫“上元燃灯”。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的灯火,一直要点到第二天天明,为的是祭祀一个名叫“泰一”的神。“泰一”是传说中最尊贵的天神,是最大的主宰一切的天神。人们燃放灯火祭祀“泰一”,是为了求天神保佑一年里平安吉祥。

在中国历史上,正月十五闹花灯最盛大的场面始于隋炀帝时代。唐玄宗时,紫禁城内开灯节,设灯楼,“百里皆见”。到了北宋,灯会从三夜延至五夜;南宋又增为六夜,万盏彩灯垒成灯山,“乐声嘈杂十余里”。灯节最长的是明朝,朱元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灯会伴着烟火,还有鼓吹杂耍弦乐,光影五色,通宵达旦。观灯,也就成了中国特有的一种风俗。

【踏青的风俗】

踏青,现代称“春游”,此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晋书》一书中记载,自魏晋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出外踏青,颇为盛行。宋代诗人张光在《玉楼春》中这样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吴惟信有“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之句,这些都是文人墨客在春游踏青时留下的名诗丽章。

我国土地辽阔,由于受气候的影响,各地踏青的时间也不尽相同,最早踏青的时间根据冯应京的《月令广义》中记载:“蜀俗于正月初三日,踏青游春日。”在岭南广东、福建一带,人们把农历二月初二定为“踏青节”,长江中下游地区把清明作为踏青扫墓之日,在北方辽东要到五月初才到野郊去踏青。

【端午节吃粽子】

在端午节有一个传统的风俗习惯——包粽子。关于包粽子的由来,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相传,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投入汨罗江殉难后,楚国百姓每年五月初五这天,大家都驾着船,把饭装到竹筒里,投到江中祭奠屈原。到了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年间,长沙有一个人,说他白天见到一个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人对他说:“你们每年祭我的竹筒米都被蛟龙吞了。今后你们可以用竹叶塞在竹筒口上,再用五色丝线捆牢,因为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说完人便不见了。后来,此人把此事告诉大家照办。据说,人们包粽子,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中秋节吃月饼】

中秋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有许多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进献给李世民一盒胡饼。唐太宗李世民接过装饰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贺饼分给了文武臣官。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重阳节的习俗】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

重阳节,正值金秋,古人赏菊花、佩茱萸(一种浓香的药草),所以亦叫茱萸节、菊花节。我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月日并阳,故名“重阳”,又称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到了汉代,渐渐盛行起来,至唐代正式定为节日。

重阳节,实际上是我国农民喜庆丰收的一个节日。因“九”与“久”谐音。“久久”又有“宜于长久”、“年年丰收”之意。

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是日京师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儿之家,送以酒礼,归宁父母。”历代文人多有咏重阳诗。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望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诗家佳作,万家传诵。

我国政府于1989年定重阳节为敬老节,每年九月初九,全国开展敬老活动,关心老人生活,请老人参加庆祝会,观看文艺演出等。

【重阳节吃糕】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我国许多地方都有吃糕的风俗。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一座高山下住着一个庄户人家。户主人是个为人忠厚的庄稼汉。一天傍晚,他从地里回家,路遇一老先生。老先生对庄稼汉说:“九月初九,你家里要遭灾。”他一听,吓了一跳,说:“我没做坏事,怎么还有大难呢?”老先生说:“天有不测风云,好人难免受灾,在九月初九前,你要拣草木少的高地方搬家,越高越好。只要照我的话做,就可以避灾。”老先生说完就走了。

九月初九清晨,庄稼汉依老者的话领着家人刚爬到一座山顶上,就见家里房子着起火来,越烧越大,山脚下和山脚中一片火海,幸亏山顶周围全是光秃秃的石头,才没烧上来。

庄稼汉全家九月初九爬山登高避灾一事,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到了第二年九月初九,一些人唯恐灾难落到自己家里,就往高处搬家,登高避灾。可是,住在平原的人家怎么办呢?另外,九月初九年年有,一年搬一次家,也折腾不起呀,后来,有人想出一个办法。九月初九做糕吃,“糕”和“高”同音,以吃糕来表示登高消灾。从此,重阳节吃糕的风俗流传至今。

【重阳节赏菊】

我国民间流传的九月初九重阳节赏菊习俗,始于东晋著名文学家、田园诗人陶渊明,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为伴,号称“菊友”,被人们奉为“九月花神”。

陶渊明种菊,既食用又观赏。每逢秋日,当菊花盛开的时候,附近的乡亲、远处的朋友,常到他家做客赏菊。他就摊煎饼、烧菊花茶款待亲朋,大家走时采菊相送,“今日送走西方客,明日又迎东方朋”。来赏菊的人们川流不息,常使他不能按时去田园耕作。他常想,要是能让菊花一日开,客人一天来,那该多好啊!后来,他灌园浇菊时,自语祝愿道:“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说来奇怪,到九月九日那天,含苞欲放的菊花真的争奇斗艳地一齐盛开了,客人们也都在那天来了。亲朋诗友笑逐颜开,望着五彩缤纷、芳香四溢的满园菊花,吟诗作词,令人心醉,都夸菊有情,不负陶公心。亲朋好友相约,年年重阳一日来赏菊,重阳赏菊的习俗便由此形成,流传至今。

【重阳节采茱萸】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菊花飘香的季节。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走向野外,到山里去采茱萸。采茱萸的习俗可能源于汉代。据说,采茱萸能够消灾避邪,保佑平安。

据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记载:东汉年间,汝南汝河一带流行瘟疫,威胁着人们的生命。有个叫桓景的人历尽艰险入山,拜道士费长房为师,学习消灾救人的法术。有一天,费长房告诉桓景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害人,你赶快回去搭救父老亲人。九月九日这天要人们登高,把茱萸装在红布袋里扎在胳膊上,再喝菊花酒就能挫败瘟魔,消除灾祸。”桓景回到家乡遍告乡亲。到了九月九日那天,汝河汹涌澎湃,云雾弥漫。瘟魔来到山前,顿觉菊花气味刺鼻,茱萸异香刺心而不能靠近。这时,桓景挥剑激战,把瘟魔斩死在山下,为百姓消除了祸害。傍晚,人们返回家里,发现家里的鸡、狗、羊、牛等家禽、家畜都死掉了,而人免除了灾祸。从此,每年的九月九日,大家都登高采茱萸避祸,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事实上,这个习俗还有些科学根据呢!因为茱萸是一种散发着浓重香气的药用植物,能驱蚊杀虫,而菊花酒有清热解毒明目的作用,因此,这一习俗有防止秋季疫病的作用。

【腊月初八喝粥】

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叫做腊日。腊也是合的意思,在新旧年衔接之际,举行连天地神灵加祖先一起的“合祭”,古时称为“腊祭”。也有的说腊是猎的意思,腊祭即子孙们猎取了野兽,恭恭敬敬地祭奉祖先。这是原始社会对祖先崇拜的遗风。

中国僧侣喝腊八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早始于宋代。据《天中记》载: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不仅朝廷官府寺院造大量的腊八粥,而且民间也争相效法,广为流传。到了清朝时期喝腊八粥的风俗更为盛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太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大寺发放米果,以供僧侣食用。寺庙僧侣要举行盛大的诵经法会纪念释迦牟尼,相传十二月初八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成佛日。在民间,腊八这一天人们也做腊八粥,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清人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中,关于腊八粥有较详细的记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仁、松子以及白糖、红糖、葡萄以作点染。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洗净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要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品种以多者为胜,竞巧争奇,较之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矣。由此可窥见清代民间腊八节的风貌。这种风俗流传至今已无迷信色彩,人们喝腊八粥只是以应节令而已。在北京一带的居民中常在腊八前后泡制“腊八蒜”,把干净的蒜瓣泡在不透气的醋瓶中,泡至春节才开瓶取食,醋中有蒜味,蒜中有醋香,别有风味,是吃水饺的好作料。

同类推荐
  •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

    《围炉夜话》提倡一种以儒家伦理观念为指引,更俭朴、更严整的生活态度,以求挽救他所认为自清中叶以来,日渐松散的社会……了解书的意义是第一步,下一步则是借由反思,摸索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模式,寻出当代的出路与价值。
  •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读本。《三字经》与我国古代许多书籍一样,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在各个时期都有改动和修订,至今存在多种版本。经过考证和论述,以及前人留下的总结经验,我们采用了内容齐整、流传最广泛的“宋本”。这本书出现以后,就广为传诵,宋朝以后历代文人又不断增补、修补,加上了宋朝以后的历史简述,直到民国时期,才形成这个通行的“版本”。由于这本书在中国影响极大,曾被誉为“古今奇书”、“袖里通鉴纲目”,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发行。近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把《三字经》列为儿童道德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 颜氏家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颜氏家训(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颜氏家训》是南北朝时期著名学者颜之推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育子孙,确保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的一部关于家庭教育教科书。全书一共分成二十篇,涵盖了他一生关于士大夫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颜之推的家教理念,在封建家庭教育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尚书(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其中保存了大量极为珍贵的先秦思想、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战国时总称为《书》,直到西汉时期才改称为《尚书》。《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尚书》一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哲学经典,既是帝王的教科书,又是贵族子弟及士大夫必遵的“大经大法”,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

    《韵府词库》是作者花费近十年心血,在有关资料及工具书上选取六千余个韵单字,搜集古今汉语词典、词组约二十六万个汇编而成,为广大爱好作诗填词的读者及苦于汉语词组搭配检索的读者提供了方便。
热门推荐
  • 草莓年华

    草莓年华

    许希微、秦臻和莫仓廪是从小在一起长大的朋友但一封情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这是一个美好而悲伤的故事美好如希望,如青春,如初恋……悲伤如希望的微小、青春的短暂,以及生命中曾经以为永远在一起,最后却走失的人……
  • 快穿之改写伪童话

    快穿之改写伪童话

    这是一次无心的巧合,还是精心预谋的圈套?(一篇大Boss心机追妻文)作为一名兢兢业业的改写员,阮兮一直过着<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日子,好不容易把所有任务做完,可以休个长假了,突然一个电话打进来。什么?大Boss进入新开发的程序出不来了?什么?里面的人物还都崩坏了?长假取消继续改写任务?这都是些什么品种的狗东西?——系统:——哔,本统不是狗东西,请宿主注意言辞,请尽快接受任务……情节虚构,请勿当真,谢谢配合
  • 谈婚斗爱:听说爱情在隔壁

    谈婚斗爱:听说爱情在隔壁

    一部清新御姐与温雅男教授的爱情邻里剧,她随性张扬,敢爱敢恨,心中却潜藏着多年情伤。他温文尔雅,深沉专情,愿为她修复受伤的爱情。订婚的日子,也是背叛的日子,多么讽刺。她认定要情定一生的人,身后却站着相交多年的情人。她两个耳光打掉了这一段情缘。然后,逃之夭夭。八年之后,一切是否能够重新来过?乔楚肯定地回答:“不能。”温雅而神秘的男邻居,出得厅堂,入得厨房,为何却总是有令人迷惑的身份?宿醉醒来,她却躺在邻居的床上,床边坐着温润有礼的男邻居,斜撑着下巴,深情凝视她,一脸无辜。他说:“你昨晚已经答应嫁给我,现在你看着办吧!”乔楚无言,满头黑线,谁能告诉她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 全能王妃美又飒

    全能王妃美又飒

    新书《穿成神仙哥哥的心尖宠》期待你的支持!她,惊才绝艳的天之骄女,一朝穿越竟成痴傻废材。废材?绝无仅有的修炼天赋,望尘莫及的修炼速度,她怎么能是废材!他,堂堂睿王殿下,邪魅狂傲,不管多少女子为他深情几许,却只宠她一人。陪她修武技,学炼丹,御神兽,横扫大陆,笑傲天下。他要让这沧云大陆明白,她是他的唯一!
  • 哈利波特与魔改大师

    哈利波特与魔改大师

    穿越二十世纪八零年代,一份神秘的信件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呃!什么?你现在才告诉我,我穿越到了哈利波特世界?老天你玩我啊!”怀着万分期待,张昊终于走进了霍格沃茨。于是,魔法界的很多常识被打破了……麦格教授:“哦!张先生,你变得这是什么?我怎么从来没见过这种生物?”弗立维教授:“真神奇!这个大闪光术是荧光闪烁改进的么?张先生,你真是个天才!”斯内普教授:“哈利·波特!我觉得你应该多向张昊学习,他的天赋和认真你永远也无法匹及!”邓布利多教授:“孩子!你的光芒太耀眼了,我觉得你可以低调点,给哈利腾个位置如何?”张昊一脸无辜的说道:“我也想低调,但实力不允许啊!”
  • 天子谋婚

    天子谋婚

    某日酒后,两人同榻而眠。他醒来第一句话是:“……你又把我睡了!”她,“……滚!”智多近妖的三殿下,平生唯一爱好是时刻想着如何算计楚兰歌,既想谋身又要谋心。机关算尽,各种造作,最终能否抱得美人归?
  • 从虚无而来

    从虚无而来

    为了永久的和平,就算屠了这片天地又何妨!
  • 红床

    红床

    《红床》是著名作家许开祯的短篇精品集萃,收录了许开祯自2005年以 来完成的《姚先生》《儿子》《唱卷》《红床》等十三篇精品力作。在这些 故事中,有普通人在利益诱惑面前的软弱,有儿子与后母之间微妙的情感, 也有老实人刘成的悲剧一生,更有中年夫妻的情感困境和难以割舍的同性之 爱……故事虽短,意义深长。 《红床》是一本短片小说。
  • 大佬可否帮忙补个天

    大佬可否帮忙补个天

    号外,号外女娲重生了女娲又被天道坑去补天了女娲把天道们拍进墙壁里扣都扣不出来了女娲妥协了女娲做任务去了女娲被本土天道针对了女娲在任务中浪的起飞了女娲拿着道具补天了…………重生穿越人士纷纷表示,别给他们重来的机会了好吗,一点体验感都木有!本书又名《女娲她不想补天》、《您有新的补天任务,请接收》、《我补天的那些年》本文全是作者的脑洞,有些地方大家别太认真。
  • 超神学院之最强杂兵

    超神学院之最强杂兵

    关于身份:问我是谁?赵云百三八世孙。我是赵信,顶天立地的信爷。关于能力:一点寒芒先到,随后枪出如龙。哪怕把妹三千,我也长枪依在。关于本书:这是一个关于赵信的故事,这是一个不甘的炮灰反抗逆袭的故事。依然还是那个赵信,陷阵之志有死无生,勇士之魂从未破灭。不会再被忽略了,因为这次我也要当主角!(赵信挑衅的看向瑞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