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839300000004

第4章 扶桑(3)

父亲全然没有醒悟,只一个劲沉浸在他的思绪里,说,没关系没关系,关上门,大不了唱的时候,连窗户也关上。

第二天早上,母亲说,你父亲一早就起来了,烧开水,泡茶,还老是嗯嗯地清喉咙,就像担心那嗓子不在他喉咙里似的。

其实那天早上,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没能当上老师,因为婉西压根儿就没出现。婉西回剧团去了,去拿衣服,请假,再看能腾出哪些时间来“上课”。那天早上,父亲没办法静静地喝茶,老是走来走去的,最终立在了窗前。窗外有一棵梧桐树,已枯了一整个冬天了,再怎么说,也该发芽了吧。

后来,母亲说,婉西来后,就因为父亲的过度反应,或者因为一番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母亲没让婉西先跟着父亲“念戏”。

也就是说,母亲没把婉西移交给父亲。

到这时候了,母亲才依稀觉得,婉西拜她为师,她就有了话语权而父亲没有。在我们家,母亲一直就生活在父亲的影子里而常常忘了自己,如今借助婉西的出现,母亲显出了形,凭着她一贯平静淡然的性格,她倒未必真要与父亲较劲;然而下意识里,她又何尝不想趁此机会做一回主,露一回脸?因此婉西来后,她几乎不看父亲,而是像所有掌权者那样,挺直了身板,让声音穿过硬邦邦的身体和喉咙钻出来,以强调自己的权威,掩饰自己的虚弱。然而母亲的底气实在不足,即便极力装扮,她的声音听起来仍然很飘,好比水面上的浮萍,看上去稳住了,实则无根无底。

母亲说,婉西,我们先来学身段吧,先学身段。

母亲指的是《秋江》,《秋江》中的身段表演。母亲知道,《秋江》中的身段表演相比其他许多剧目,戏份的比例要重很多,比如说在虚拟的江面上行船,上船下船时的颠簸与惊骇,道姑在船上极目远眺……可无论身段表演如何重要,只要动作一起,就离不开音响节奏,只要嘴巴一张,就离不开唱腔台词,换言之,没有独立存在的身段表演,没人能把动作和声音截然分开,相反动作越多,音响和节奏的作用就越大。

母亲明白这个道理,可她并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严肃性。此时的她因为正经八百收下了学生,就想独立完成整个《秋江》的教学工作。再说演了若干回《秋江》,她也多多少少攒下了自信,多多少少有了些成名之后的飘飘然。她与婉西一起把饭桌挪开,把茶几挪到了靠墙的位置,腾出了客厅里的大部分空间。

她站好了,气上提,摆好了出场的架势。

婉西站在她身后,也摆好了架势。

谁知母亲动作未起,嘴里先有了声音,锣鼓声:锵锵锵锵……

父亲就坐在那只靠墙的沙发上。

从婉西进门到随后的兴师动众搬桌弄椅,再到母亲说出先学身段,父亲一直就大睁了眼睛毫无反应。他不是不反应,他是差不多蒙了,一条顺理成章的路突然拐弯他不得不蒙。那几天里,婉西离开的那几天,父亲没少在心里谋划过憧憬过。又或者,他压根儿就没把婉西拜母亲为师听进耳朵,搁在心上。他才是老师,他是天经地义当之无愧的老师,他是老师的老师,他生来就是当老师的……除此之外,他还有一种感觉:如今的他还能教婉西,还能教像婉西这样的年轻娃,他已不是什么老师,他已不是要手把手地教学生,而是要拽住一根救命稻草不松手。

母亲嘴巴里的锣鼓声像一根大棍,猛地将父亲敲醒了。他屏住气,闭上了眼睛。

没有人知道父亲在想什么。

父亲司了一辈子鼓。其实父亲面前的那只脸庞大的小鼓发出的声音并不响亮,远不如锣、钵或者大鼓小镲来得激越。然而那只小鼓的功用,就好比交响乐队前的那支无声的、细如竹签的指挥棒,“小”并不代表弱或者无,相反“小”在这一刻,代表着高度和强势,代表着权柄和主宰。要主宰别人,就须了解别人。因此父亲练就了一身功夫,除了能把打击乐中的所有响器玩熟玩透之外,还能在嘴上娴熟流畅地模仿出所有打击乐器截然不同的声音。

这也是他“念戏”多年念出来的功夫。他为演员念戏,他一张嘴就是整个打击乐队和管弦乐队,是所有音响效果的全部。演员要什么他的嘴里就能给出什么。一场戏念下来,至少在他和演员的感觉中,他们已将整出戏完整而透彻地演出了一遍。多年的习惯让父亲有了一种近乎偏执的嗜好:自己用嘴念锣鼓却容不得别人的嘴里发出锣鼓声。原因很简单,别人嘴里的锣鼓声正如一只不会拉二胡的手在弦上磨蹭,发出“咯咕咯咕”之声,这声音不光刺耳,还伤神,还揪心,仿佛正有人拿刀杀他似的。

母亲大概也深知这点。母亲与父亲一生陪伴,唱戏说词,从没在父亲面前念起过锣鼓。当然了,母亲也无须口念锣鼓,她需要的声音,父亲满肚子都是,根本无须她亲自动口。因为听得多了,就难免产生错觉,以为手到擒来张口就是,谁知此时的她一开口,她自己的耳朵先抗议起来:那是她自己的声音吗?那么飘浮,怯懦,还带着异味,仿佛房梁上窜进来的坏食物的臭味……

但母亲已没办法放弃。她已经开始了,动步了,婉西就跟在她的身后。她就像一颗被推上了膛的子弹,扳机已经扣响,她想不想出发都必须走。比画的间隙,她拿眼睛去瞟父亲,父亲正闭目养神,看不出任何反应。她的心踏实了许多。至少,婉西辨不出异味,也看不出问题。再说了,丈夫毕竟是她的丈夫,早见过妻子短处的,短处见得多了,也就未必需要藏着掖着。

在母亲怪异声音的伴奏下,《秋江》中的道姑手拿一把拂尘,云朵一般飘出,去追赶已经乘船离去的书生。紧接着就是唱腔,唱腔母亲熟悉,而婉西不熟。不熟就得“念戏”,可母亲念不了,也不想念。母亲自己哼着,让婉西跟着她走,很快,她们来到江边,叫来了老艄公的船,这就要开始上船了,而上船的那一瞬,是身段表演的重头戏:道姑踏上虚拟的船头,身子往下一蹲,老艄公在另一端,往上一踮,两人一蹲一踮,此蹲彼踮……

婉西跟在母亲后面,茫然地跟着,茫然地一蹲一踮,全然踩不准节奏,也做不像动作,她突然站直了,红了脸,眼睛扑闪闪的,像两只正要扑火的飞蛾,她说,嗯……老师,这一蹲一踮的,啥时候蹲,啥时候踮?这都……是在干什么呀?

上船啦。母亲说。

上船,你不懂?母亲扭过头来,又说:道姑上了船,把船踩翘起来了,船一起一伏的……

哦。婉西说,又重新蹲了下去。

父亲不知何时睁开了眼睛。此时父亲的眼睛仿佛两口火山。父亲没想到他一辈子津津乐道的川剧,他一生一世魂牵梦萦的川剧,他心里梦里诅咒怨恨的川剧,经母亲这么一弄,竟像小孩子玩游戏一般滑稽可笑。不,连游戏都不如,顶多是一堆既搭不成房也做不成家具的碎木屑,是一堆垒不起雪人的残霜败雪。

父亲忍无可忍,已到达了极限。他就坐在那只沙发上,声音如同雷鸣:你要先给她讲戏,讲剧情,剧情!她连剧情都不知道,连剧本都没看,连唱腔都没念,你就要教她学身段,你这不是在对牛弹琴吗?

你这是在乱弹琴,乱弹!

末了父亲站起来,喘着粗气:演了一辈子的戏,连点起码的常识都不懂,起码的……你这样教,你就是教上三天三夜,越教她越笨,就像你一样……最后一个“笨”字父亲没说出口,父亲把它吞进了肚里,摔门而去。

“念戏”是从第二天开始的。由父亲上阵,就在我们家的那张饭桌上。

那天教身段,父亲咆哮着打断母亲,把婉西搁在了客厅中央,也把母亲原本不多的心气打压了下去。每到这时候,母亲别无选择,总会让步。往往是这样,父亲强,母亲弱。父亲脾气一经上来,母亲就会缩回去,像一只小猫那样无声无息。

这一次更不同。母亲觉得是她自己惹恼了父亲,是她的低能,她的没用。或许她可以说,她确实没教过学生,没有经验,可私下里面对自己时,她又何尝不知,她根本就不具备能力教授学生。

她能给婉西讲戏,讲剧情?那些剧情,那些最微妙最要紧的感觉,她心里都有,也能演出来,可她说不出来。若干年来,她就像一只存钱罐,只有极小的开口供人输入,可想要倒出来,除非把罐子摔碎,把她的肚子剖开。

这样一想,母亲的心里反而踏实了。晚上父亲回来,母亲端出热饭热菜,照例地坐在父亲一旁,看他吃。

然后,母亲幽幽地说,要不,明天你教她,你给她念?

父亲不说话,埋头对付着一只猪蹄。猪蹄是父亲爱吃的一种食物,因此母亲常常不吃,都让父亲吃了。吃罢猪蹄,父亲洗好了手,坐去沙发,端起了茶碗,揭开盖,这才说:哪有你那样教学生的?你要么不教,答应了人家,就得对人家负责。

父亲是在给母亲留面子。其实他心里想的是,你哪有本事教学生?或许,在父亲心里,他压根儿就不认为有任何演员可以教好学生。

“念戏”便从第二天开始。由父亲主持,母亲退去二线,做起了服务工作。偶尔,做罢家务之余,母亲还会记起她的老师身份,这时候母亲便走过来,静静地坐在桌旁,看父亲与婉西“念戏”,间或插上一两句。看着父亲有板有眼的样子,听着婉西十分明显的进步,母亲的心里泛满熟透了的橙子的味道,甜甜的,爽爽的,爽爽甜甜的深处,却未必不见酸涩的影子。此时她才留意起父亲“念戏”的方法。父亲“念戏”就像裁缝裁衣,先将布料铺在长桌上,再画线,再细致地描好每一个细部,看看一切都就绪了,不会再有差错了,这才屏足了气,一刀下去。

父亲从剧情开始,到每一段唱腔说白,再到每一段情节心理的处理,再让婉西站起来,在他的注视之下,从头到尾地串排……

结果可想而知。仅仅用了不到三个月工夫,婉西就在她所在的土桥乡川剧团,以一出《秋江》,获得满堂喝彩。

十一

那天婉西演罢归来,人还没到,呼呼的出气声先喷进门,跟着她一头扎进来,说,老师,老师,我演完了,演完了。

当时父亲就坐在那只沙发上,母亲照例在厨房忙乎。婉西的两声老师,一声是给父亲的,一声给母亲。

母亲从厨房里探出头来,说,演完了?

可父亲没动。连眼皮也没有抬一下。他想听的不是这个,他所关心的也不是这个。

后来父亲转过头,看着婉西,满眼睛都是问号。

婉西还在兴头上,像一片刚着了火的小树林,满头冒烟,满脸绯红。她仿佛发现父亲的反应有些不对,又还找不出问题所在,低了头,像个做错了事的孩子那样,翻眼看着父亲。

父亲说,就演完了?

演完了。婉西回答。婉西一下子明白了过来,胸口的气又粗了:老师你是问演出的效果怎么样是吧?效果很好,观众使劲鼓掌,我谢了三次幕都不行。我还得了鲜花,老师你猜,人家演出完就得一束两束,你猜我得了多少?

老师你猜?

这一次婉西的声音特别大,是专对母亲喊的。母亲又缩回厨房去了,水管开着,母亲正淘菜下锅。

母亲没听清婉西的声音,就听见婉西在大声嚷嚷。父亲这时候换了表情,像个小孩子一般抬起眼,正猜谜语的眼神:

多少,你说!五束?父亲张开一只手掌。

哪里啊,十一束呢。婉西大声说。

给演员送花是近几年方才兴起的一种做法,源头来自旧戏班子,又在歌舞厅发扬光大,然后被一帮赶时髦的演出团体嫁接了去。旧的新的混杂,台上台下通用,因此也算得上一回时尚。

一束花,观众买过来五十一百,三十二十不等,送到演员手里,演出结束后,演员再去团长那里领取提成。

但父亲兴奋的不是婉西挣回了多少钱。父亲不关心婉西挣钱的事,他所关心的是婉西的演出,最终成功了。

成功是什么?是他的付出婉西的努力。是他那要命的川剧艺术还有人看,还可以感染人感动人,是如潮的掌声鲜花笑容泪水……

十一束鲜花,比别人多出了五倍十倍,这不是成功是什么?

父亲仍坐在沙发上。他端起茶碗,又放下。站起来,又坐下。然后说,好,好,好……

那天晚上,饭都上桌子了,父亲还站在客厅里,顺着父亲的眼睛,母亲发现他在看壁橱。他对母亲迎上来的眼睛说,哎,我记得,我们还有点酒吧?对了,还有,至少还有半瓶,那次张师兄来,没喝完的。

见母亲没有反应,父亲又说,你找出来,喝点,喝一点……

父亲从来不喝酒的。他不胜酒力,小嘬几口就足以让他脸红筋胀,因此酒对父亲,就好比炸药之于常人,是不敢轻易碰的。即便是那段阴雨绵绵的岁月,他从鼓棚子上被赶下来,他也从不以喝酒的方式表达情绪。

母亲当年演出《秋江》,也成功,也获得了满堂掌声,还是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他也没像今天这样,主动要求喝酒,更没像今天这样,连声地说好,在屋子里团团打转。

母亲人站在桌前,免不了陷入沉思。随后她放下手里的碗筷,去开壁橱。酒找出来了,父亲说,你也喝点?

又扭头对婉西:婉西,你也喝点,少喝点?

婉西赶紧摇头,说她从不会喝酒。母亲将一只鸡蛋大小的酒杯往父亲的面前一顿,说,我不喝,我也没那口福,喝不来。

坐下了,母亲低下头,道:我也没你那么好的兴致。

十二

后来,母亲说,婉西成了他们团里的名角儿,台柱子,也成了我们家的人似的,就像当初的你。

母亲说,当初,你知道,只要你在家,你怎么做你父亲都是高兴的。可别人不行,他的那几个徒弟,哪个行?见了他还不像老鼠见了猫。

母亲又说,连他自己的亲兄弟也不行,这你也是知道的。

同类推荐
  • 童话镇

    童话镇

    故事向我们描绘了一个充满魔法、爱、勇气与抗争的魔幻而真实的世界。在历经了各种充满魔幻色彩的历险之后,原来生活于都市之中的普通人艾玛仿佛跌入了兔子洞的爱丽丝一般,对生命和世界有了全新的理解。小说构思新颖,笔调生动且富于吸引力,众多西方童话与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也在其中纷纷登场并获得了新的阐释。本书由经典美剧《迷失》(Lost)制作人Edward Kitsis和Adam Horowitz共同打造,首播刷新北美ABC电视公司三年收视纪录。曾获2012和2013年度艾美奖、北美青少年选择奖等大奖提名。
  • 大清钱王3:人情亦商机

    大清钱王3:人情亦商机

    鸦片战争爆发后,外来思想不断涌入,国家弱而商业盛,胡雪岩、乔致庸、盛宣怀等一批晚清巨商强势登陆历史舞台,然而在众多的商人之中,却没有一人可与他相比,他被李鸿章誉为是清廷的国库,被老百姓称为钱王,被《时代周刊》列为19世纪末全球第四大富豪,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一品红顶商人——王炽。他用一根扁担挑着货物贩卖做起,而后在乱世中组织马帮,在中国古老的茶马古道上,用他的机智和勇敢,于川滇之间闯出了一片天地。在对待政商关系上他坚持“官之所求,商无所退”的法则,在生意场中他又秉承“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理念,虽逢乱世,却如鱼得水,涉足各行各业,吃遍政商两界。终成一代“钱王”。
  • 生死边缘的27天

    生死边缘的27天

    因为乘坐的飞机在刚果共和国上空被叛军击落,主人公于是掉进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森林,遭遇到了原始部落与极端的生存环境……本书被评选为2014年西班牙最佳青少年小说!
  • 茉莉花与臭豆腐

    茉莉花与臭豆腐

    “什么怪味?这么难闻!……有点象臭鸡蛋味儿。”睡过午觉,小梁第一个推门走进基建科设计组办公室。他那患过鼻窦炎、嗅觉本来就不太灵敏的鼻子,却一下嗅出办公室内的空气成份突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心里嘀咕着,转动灵活的黑眼珠象两台雷达上的扫瞄器,立刻对办公室进行一番扫瞄。一切如旧,未见异常。小梁坐到自己办公桌前,铺开图纸,取出绘图工具,开始伏案工作。这是他大学毕业以来第一次单独搞设计,虽然是项挺不起眼的工程——与矿俱乐部配套的公共厕所。
  • 魔碑

    魔碑

    本书是一部侦探悬疑小说,本书中戴安娜陷入了极大的危机,托瑞通过伦敦警察局总长莱特打探到戴安娜去了上海,于是托瑞、海莉和雷蒙三人离开伦敦前往上海,并取得雷蒙的老朋友的支持之后,托瑞开始设计让两个秘密社团相互攻击,给当地执法机关制造机会,把他们一网打尽。戴安娜终于和托瑞等人团聚了。
热门推荐
  •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

    《每天用一点读心识人术》以社会学、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综合古今中外各种读心识人术的方法和技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教你如何读懂一个人,如何穿过一个人外在的层层迷雾进入到他的核心,也就是他的气质和性格中去,进而得窥他行事的逻辑。这几个方面是:形体及着装、面容、朋友家人、兴趣爱好、语言、行为、置身环境时个人状态的自在与否。
  • 家业传承:富二代采访手记

    家业传承:富二代采访手记

    历时三年行遍珠江两岸采访50多家家族企业的“富二代”,精心挑选15篇代表性案例详细记录“富二代”成长历程。
  • 诸天器魂

    诸天器魂

    苍天不仁,万物为邹狗。我等皆被困在世间的牢笼里,深陷不自知。一生奋斗,辗转生死,众叛亲离!只为了超脱出去!我等可以放弃所有,只为那虚无缥缈的希望!
  • 三世轮回相思劫

    三世轮回相思劫

    (本文已重写重发,改后新书名《穿进修仙爽文后,我和魔尊HE了》)本以为穿越修仙还自带系统,是要走上人生巅峰的节奏。谁成想这系统是个掉节操的,成天就知道催她谈恋爱,还煽动她教别人谈恋爱!某殿主本想努力的养一个媳妇,奈何媳妇实在太秀,竟引来多方瞩目。为了给媳妇挣天秀的资本,某殿主只好给自己升了个级,变成大帝。奈何夫人在拓展仙界事业的同事,被各界大拿觊觎。某帝君怒了:“小鸢儿是本座的,谁都不许抢!”**另类仙侠快穿,爆笑萌系,文风欢脱,欢迎进坑**【结局1V1,HE】读者群【南风小窝】【242868180】
  • 思兮暮兮

    思兮暮兮

    一场邂逅,让他和她的命运交缠在一起是命运之神的眷顾还是捉弄……甜宠小剧场:“嘶!兮儿,疼!”君暮白可怜巴巴的说.“活该,谁叫你非要逞能,我又不会被伤到!”叶思兮好没气的说.“兮儿~要不你亲我一下吧,这样我就不疼了.”君暮白笑着说。“滚”“兮儿~你不爱我了~”“…………”(不虐,男主对女主和其他人双标,女主人前有点冷酷,但熟了之后不一样了)
  • 颜少,别来无恙

    颜少,别来无恙

    黎洛有过三次婚期,三次都错过了,跟同一个男人……她以为她此生都不会再爱,他却最终宠她入骨!还说什么对她不感兴趣,呸,撒谎!如此口是心非,一本书都写不完!不过,我喜欢.....
  • 花样短篇小说

    花样短篇小说

    各种各样的短篇小说,一般都是虐文,不喜勿入,求五星好评
  • 魔途鬼崖

    魔途鬼崖

    叶九笙生于浮城之中,幼年时跌落山崖,入了魔道,当再次回归故里,却发现,一城生灵尽遭毒手,父母兄长,不见踪迹。心灰意冷之下,竟发现仇人却在魔域,血海深仇推动着她再次回到魔域。她是暗夜的妖姬,白昼的光明,当旧时挚友伙伴接连离她而去,她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弱小,她的心已然树起了高墙,她要强大,她要复仇!她要在这个天地绘出她的蓝图!而她所不知道的是,在她的身后还有着那样一个人在默默地陪伴着她,陪她度过一个又一个不同色彩的白昼与黑夜。
  • 生还游戏

    生还游戏

    我第一次坐飞机,不知道怎么回事,起飞后我就莫名其妙睡着了,等我再醒过来的时候,原本坐满的飞机只剩下十五个人,机长和空乘都不知道哪去了,窗外是一片无尽的黑暗,耳边是飞机引擎刺耳的轰鸣。这时,神秘恐怖的机舱广播突然响起。“欢迎登上嚎哭航班,飞机上有十五个人,只有少数人能活着下飞机!所以,请各位嚎哭着!颤抖着!努力活下去吧!”
  • 农门贵女傻丈夫

    农门贵女傻丈夫

    江九月穿越了,穿到了一处绿树成荫的小山村。破屋烂墙,没油没粮,有个老娘,病的!才醒过神来,上山采药却采来一个长相过的去智商不过关的男人!怎么办?清泉眸光湛湛:我饿——九月一指木柴:劈一捆柴换一碗饭,去。没关系,既来之则安之,不就是破屋烂墙没油没粮吗?好!且看她一双巧手如何创业发家,带着母亲走上康庄大道,栽好梧桐树等个金夫婿!可是,谁来告诉她,为什么梧桐树没有引来金凤凰,反而引来一群如狼似虎的亲戚和凶恶威武的大汉!大汉:混账,你居然敢让我家主子给你干活?九月昂首:不劳动的人没有吃饭的资格。大汉:你这个女人心机深沉,放长线钓大鱼,你到底给主子施了什么妖法,让他呆在这里不离开?九月瞪大眼:冤枉!我可是受害人,分明是他先赖上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