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90000000047

第47章 中国外交文化本原(2)

(3)中国文化逐步形成了从整体上由后向前、由整体到个别,从共相、抽象到具体、个别以及由上向下看的思想特质。即,中国人习惯从整体上看问题,按照整体主义对事物进行整体的抽象,通过整体的抽象,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古以来,中国人习惯于先把大问题弄明白了,再讲小问题、具体的问题。中国文化还习惯于从上到下地看问题。即喜欢谈天说地,从天到地,从宇宙万物始,再到具体的人、事、物、非、理。一般是先讲大道理,再讲小道理。如果大道理不通,往往觉得没有必要再讲小道理。按照自上而下的思维方式,中国文化认为,天下秩序、国家秩序都是先于个体存在的整体,因而不存在民主还是专制问题。自古以来,中国政治哲学及政治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是,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是否与个体的利益一致;如果一致,那么天下就会趋向于稳定。而稳定的秩序有利于国家和人民自身的发展,就不会出问题,否则就会天下大乱。由于天下大乱不符合自然规律,所以总是要复归于天下大治,重新恢复上下有序的稳定、和谐,人民各安其所得的社会状态。自古以来,中国文化政治的问题意识之一是治乱。如赵汀阳言:对中国人来说,“政治就是治或乱。对统一和安定的迷恋或者对分与乱的忌讳,这样的意识是西方没有的。”因此,“中国的历史观同时又是生命观和自然观”。“既然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而又‘天不变’,所以,人的生活、社会和历史也要同样生生不息,变化无情并且‘道亦不变’。”即是说,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中,自然是一切之本,最根本的存在方式;自然是取法自身,其他一切就必须取法自然。因而,同于“道”,或如老子说的“与道玄同”,就是同于自然、生命、社会,达到与“道”、自然同样的状态就是最好的“正”的状态。而“任何想超越自然的努力都是危险的,终将会受到自然的报复。这个意识是中国文化的哲学基础”。

2.“中”、“和”、“正”一体

中国先哲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体悟出,万物化生、事物变化、天下太平都是“中”、“正”“和”相互作用,合而为一的结果。首先,在汉语中,“中”字代表宇宙空间的中位和万物创生的源头,它同“和”、“正”合而为一,表示事物“最可欲的存在状态”。如《文言》曰:“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而“乾”(道或太极)即处于中位和“正”的状态之中的宇宙本体。基于此,孔子、孟子等儒者一贯主张“以正求中”,“以中匡正”,提倡“中庸之道”,把“中庸”提到了形而上本体范畴的高度。即,在孔孟思想中,“天”、“道”的一体两用;人生、社会生活中最高的德行、善与美等,都与“中”联系在一起。在儒家看来,离开了“中”就无所谓“真”、“善”、“美”;“天”、“道”自在中正、中庸、时中和中和之中。如,儒学经典《论语》讲中道、中行;《孟子》强调执中;《中庸》重视中和;《大学》倡言“诚于中,形于外”。如孔子言:“君子道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忌惮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中国先哲认为,人要做到中庸,关键在于把握住“时中”,即中于时的智慧。换句话说,“君子的中庸是时中的中庸,是依时、依事、依问题而采取的中庸态度。”简言之,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中”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它既是价值,又是价值目标及追求价值的活动。如,孔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还强调,做人做事“无可无不可”,关键是要中于行,即,为实现一个道德理想,采取合乎理想的行动,达致一个适当的目标。同时,孔子本人在“践道”中遭遇的诸多磨难还使他认识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因此,孟子强调,“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所谓“中道”就是能综合各种不同的道理的大成之道。此道在儒家自然指的是“仁道”,即在不同的环境中表现与具体地应用切合普遍真理的“仁道”。而相对于孔子讲“中于行”,孟子强调“基于道而执中,即固执地使之切合仁道”。如,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还强调“执中”不是“执道之中”,而是执于“中道”,并要“反身而诚”,“推己及人”,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因为,在孟子看来,真正的中正道,是以实现世界大同为目的,推己及人的仁道。在《中庸》中,儒家“求中”之道发展为求“中和”与讲“中庸”、“中和”。如,《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所谓“中和”,在儒家看来就是天下之大道、大本或宇宙之本体。而且,作为宇宙之本体的中,是一个具有感应性、创造性与普遍性的实体,是一切创造、感应之源。换句话说,儒家以“中”字代表原初的人和人的本性、善性;同时又把“中和”当做原初的宇宙、人的自然状态。因此,儒家一贯倡导“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中庸》中的中节,指的就是《论语》中的“中道”,即“中”于心灵中所认知的“道”。同时,在《中庸》中,“中”被视为暂时处于静止状态的“和”;同时又把“和”当做处于运动之中的“中”。成中英认为,“所谓‘中和’,就是本体通过被认知而得以实现的过程。亦即人在具体的环境中去实现人的本性与宇宙的本性的过程。”“‘致中和’是从中来达到和,从‘和’里面得到‘中’”。这表明,儒家认为“宇宙不是命定的宇宙,而是趋向和谐的宇宙,以和谐为目的的宇宙”。而“‘中’并不含有妥协的意涵,其重点是如何切实地履行人性已达到崇高的目标,如何追求知识以实现善性”。如,孔子曰:“道之不行也,知之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其次,汉语中“和”字反映了中国先哲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体悟出,万物化生、事物变化、天下太平都是“合和生新”这一根本的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凡事因“合”而生,因“和”而立。儒家经典《周易》认为,阴阳和合与变易产生了天下“万物各正性命,不相悖害”的“太和”状态,即混沌世界自然生化出一种多样性与差异性并存,且和谐统一的生命世界。所谓“干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就是主张通过保持世界万事万物各自的特殊性,来寻求相互之间的和谐、均衡和稳定。因此,人的理想境界是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如,荀子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再如《国语·郑语》言:“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又如《管子》言:“畜之以道,养之以德。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儒家根据“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天下百虑而一致,同归而殊途”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提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有助于促进人与人、国与国等之间和睦相处的“和合”之道。儒家还将因“仁”而生之义,称之谓“义和”,并认为,“仁”生“义”,“义”生“和”,“和”生“利”,“利”生“仁”是一个反复其道,不断循环往复的良性社会理性沟通过程。如《子夏传》言:“利,和也。”《周易·干·文言传》言:“利者,义之和也”,“利物足以和‘义’”。儒家提倡的“仁”、“义”与“礼”就是一种现代的“予让原则”,或现代博弈论中的“回应性”模式。这一原则和模式将他者的心灵,即他人的价值观、生活想象和情感方式不可还原作为实现理性沟通的前提,并在考虑与他者的关系中引入了自愿的“克己”原则。如孔子言,“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闻,取于人,不闻取人,礼,闻来学,不闻往教。”即是说,只有考虑到他者的利益,使利益相关者都能获利,才能实现和谐。故此,中国民间一直流行诸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和气生财”、“有理让三分”、“得饶人处且饶人”、“退一步海阔天空”、“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何时了”、“化干戈为玉帛”、“相逢一笑泯恩仇”等说法。它们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利益冲突和仇恨的独特认识,倾向于把矛盾和冲突视为事情发展的一个阶段或者过程,相信最终都会走向“和合”。因为尚和之心必生礼让之风,唯其逊让方能求和。但这种“和”只能是一种不同之和,或和而不同。自古中国人认识到,世界万事万物各有自己的特点,人的意识千差万别,世界正是以此生机勃勃;如果事事都无差别,人的见解千篇一律,世界就不仅仅变得苍白,而且更要归于死寂;生存之道的关键不在于通过消除差异性来求得同一,而是对差异作适度的调整,让差异不但能并行不悖,而且又能融化在一个整体之中,形成一个整体沟通的秩序。因此,对世界上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性和对立性及彼此之间的利益、观念碰撞需要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和合精神,并通过存异和逊让求得和平与“共赢”。任何和平的秩序不仅只能建立在保存差异性之上,而且必须建立在“均”(平均、均衡)和“安”(安宁、安定)的基础之上。这就是中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建设“和谐社会”,在国际上走向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本战略指导思想之所在。道家多从形而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角度谈“阴阳和合”,旨在强调事物之间存在既相互依赖又彼此独立的“共生性”,并以此揭示事物运动的目的在于形成一种动态平衡和相对稳定。如老子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淮南子·天文训》曰:“道始于‘一’,‘一’而不成,故分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管子明确指出,“和乃生,不和不生。”可见,这种认为任何事物本体上是一个合而为一的存在,主张包容世间一切差异的主动和谐化解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基本价值取向之一。而能否实现“和合”的关键在于,对人、对事,对一切事物是否做到了“允执其中”。儒家认为,义者,宜也,也就是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存在的合理性。儒家与兵家所谓“义战”、“兵以义动”就是讲只能进行合宜的战争。在这个意义上,义又等同于时中或中和与适得,即得其所得;通过执中而治,把握住事物发展的度,使事物处于一种暂时、合理的中间调和状态。如《礼记·中庸》言:“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据此,儒家提出“欲致中和,凡事必叩其两端取其中”,主张做人做事不应热衷于胜者通吃,置人于死地,而应当追求一种互胜、互赢、共生。

自古以来,尚中原则和中庸之道与“和为贵”思想共同构成中国人理解自然,消融社会矛盾,实现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这些价值也是中国人“为政”和“为人”的根本之道。中国文化历来推崇“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庄子认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已矣。”即是说,中庸既是“践道”的方法,同时也是“道”本身及“道”之用,所谓“道”中庸,反过来说,就是中庸即“道”,两个词指的是一回事。“中”也是指“践道”和“致中和”的过程中一切行为、状态,即所谓“用中之中”。而作为形容词的中,既是道、本,又是践道,务本;既是过程,也是行为和目标,是过程、目标和完成的统一整体或思与行的合一。如孔子言:“因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因此,汉语中如将中与用两个字合在一起,就表示一种“基于本体之中及用中之中所发挥与实现出来的生活行为”。总之,中国文化精神之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求中,用中,执中,时中。“中”指向终极,“庸”代表了重视实用;“庸”、“用”合一意指平常、普遍而具体的日用生活或庸常生活之道、常道、常识。在这个意义上,中庸显然非指“求得表面折中与妥协的中间路线”,而是指基于中之道,而行中之道的中用或用中。而能否做到“道中庸”的关键在于时中。所谓时中,就是在适当时间,做适当的事,说适当的话,采取适当的行动、行为和举措。时就是切合实际,主观与客观相互协调一致。在客观世界充分实现自己,在主观的“践道”中弘扬客观的“道”。如《大学》曰:“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同类推荐
  • 云南故事:我的中国梦

    云南故事:我的中国梦

    本书选取“中国梦·云南故事大型征集活动”评选出的部分优秀作品,作者通过自己的故事,讲述了云南在实现“中国梦”征途上的砥砺前行、昂扬奋进,传递普通人逐梦、驻梦、筑梦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示了云南各族人民富有时代特色的风貌和情怀。内容包括对云南的珍爱之情、对故乡的发展之梦,既有常年守护雨林的小姐妹真情告白,也有基层干部的工作随想,还有知识青年的云南记忆和海外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

    本书标题为《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但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一部全面论述这一问题的专著,本书只是希望通过若干专题性研究,来寻找一些突破口,为重新认识中国西南地区在中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发展过程当中的地位与作用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前人的某些传统认识作必要的修正。
  • 文明与地理

    文明与地理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当前世界有近200个国家,它们之间各种复杂关系是代表几千年来各种文明兴衰与相互影响的结果。这种错综复杂、千头万绪的关系中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因果联系,成为一个难解之谜。本讲想从文明与地理环境关系来探索其间的关系。在古代想从农业的起源来探索东西两半球的文明古国出现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到其后,为什么希腊、罗马都已时过境迁,却留下阿拉伯文明与东方的儒家文明。公元十世纪以后,则想从为什么西欧文明能进入工业文明的环境特点来分析世界格局特点。今天的世界亦只是工业化当前空间格局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的表现。
  • 舌尖上的西北

    舌尖上的西北

    本书“陕西小吃小识录”这一章节,其中包括了数十种著名陕西小吃的风味特色、历史由来、制作技艺和逸闻趣事种种,风格犹如古人笔记体美文,文字凝练,内容丰富。读来妙趣横生,悦目赏心。第3至19章节是贾平凹先生散文中涉及到陕西各地食文化的精彩篇章。其中有贾平凹对故乡美食的回味,对其行迹所至的陕西各地美食的精彩描述,虽然笔墨不多,但已是色香味具出,令人神往。第20至27章节的题材上则是一种放大的对食文化的解读,但凡入口品食者如烟、茶等等都算入其中,这些文章更有一种对食文化形而上的阐释,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人生感悟,空灵博大,韵味悠长。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2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热门推荐
  • 解密北京大案

    解密北京大案

    一鹤的法制纪实作品名声越来越大。最近的一个例子是他关于某演艺圈名人案件的报导,引起湖北与广东两家大刊编辑的争抢,以致他不得不承诺为放弃的一家另写两篇稿子才算平息。从《名幻杂志》为一鹤同志做责编大概有十个年头了罢。这其间,文坛中太多起承转合,波诡云橘了。而一鹤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来,由一个青涩的山东汉子,成长为深具洞察力的法坛卫士。人类灵魂工程师,自有其独特的理想与追求。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另一个世界

    另一个世界

    2000多年前被楚国消灭的鸠鹚国真的消失了吗?50年前一次挖水库,无意挖出的食人蚁,再次将人们的目光指向了在历史中神秘消失的鸠鹚古国。
  • 九总你家挂件掉了

    九总你家挂件掉了

    她是骄纵任性,被妹妹送到男人床上的世家千金。她是乾纲独断,一言便能使宇宙震颤的星际储君。一朝灵魂互换,自此惊世万千。众渣联名举报:“陆少,你家九总把第一影后打了!”陆云初:“胡闹!不知道手会疼吗?!”众渣万人血书:“陆少,您的区块链峰会被九总搅了!”陆云初:“小九,这里有二十份企划案!放心撕!”众渣:“……”世界好可怕,妈妈我要回家!权九扬眉一笑。“云初。”“你要的盛世,我必……”“竭尽全力令你如愿。”
  • 阋门

    阋门

    ?màn界,是人界、冥界、魔界和仙界交汇之地。在这里,一切都没有主人,一切都可以重来。只要你有足够的实力!倪叴qiú闯入?界,将会遇到什么样的奇遇?
  • 庶妃天下

    庶妃天下

    那年冬日,骨扇人皮,心爱之人竟将她转送宦臣之手……
  • 做最好的员工:优秀员工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

    做最好的员工:优秀员工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

    《做最好的员工》共分为五个大章:好员工才会成功,好员工擅长合作,好员工明白事理,好员工掌握规律,好员工知进识退。书中案例经典、论述深刻,是优秀员工的思想准则和行动指南。
  • 光头女精灵传奇

    光头女精灵传奇

    他抬起自己的左脚——小巧,白嫩,肉嘟嘟。他抬起自己的右脚——小巧,白嫩,肉嘟嘟。他抬起自己的双手——小小的手,白嫩的手。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少林和尚穿越到异界变成女精灵的故事。
  • 网游之我是个铁匠

    网游之我是个铁匠

    没钱了?打打铁。装备属性不行?没事,我给你强化强化。你要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只能告诉你:不会近战的法师不是一个好铁匠。
  • 龙应台“人生三书”

    龙应台“人生三书”

    龙应台,1952年生于台湾,华人世界率性犀利的一枝笔,33岁着手写《野火集》抨击时弊,21天内再版24次,对中国两岸发生深远的影响。34岁第一次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至今未毕业,且成绩不佳——“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是这堂“人生课”中的三本“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