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2200000003

第3章 行走的脚步

以自然为友

碧纯的河水大面积受到污染,城市上空出现成片的灰色,绿色以惊人的速度减少,许多生物在我们还不知道名字的时候就已濒临绝迹……

人类在自以为征服自然后,无底的私欲继续膨胀着,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从何而来。

远古时候,人类认为自然是神,是上帝,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之后,人类以为自然是母亲,自己却成为最不孝的子女,贪婪地从母亲那里索取;再后来,人们便把自然当作了敌对方。

如果无端将一个人的头发剃光,相信他绝不会答应。但在黄土高原,几乎沿路的所有山头均曾被剃掉了“头发”。原本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乡村却烟囱矗立,浓烟滚滚,人们不知自己和子孙将付出多少他们不应付出的代价。旧时四川有民谣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德可报天。”对于自然来说,现在最追悔莫及的恐怕就是诞生了人类。

自然虽然无言,其实时刻都在清楚地提醒着人们正视其存在及其重要性。人类开垦草原,草原便很快变成了荒漠;人类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使原来的沃土变得贫瘠。洪水突如其来,雾霾不散,使举国上下感受到了自然的情绪——原来自然翻脸无情的时候是这么可怕!

所幸在一些人沾沾自喜于破坏自然而获得眼前利益时,不少有识之士看到了辉煌背后的危机。“一万个人的声援,不如一个人的行动。”宁夏沙波头几十年的努力,使治沙成为现实;环保志愿者杨欣等人继承自然之子——索南达杰、扎巴多杰等人未竟之志,在长江源建立了藏羚羊保护站;百岁老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造林,给荒山披上了绿装;还有一位日本老人每年自费带着日本志愿者和树苗,不远万里到内蒙古植树造林;“自然之友”“地球之友”“根与芽”“生态之友”等团体更是继往开来地书写着民间力量在自然保护中的义务与荣耀……所有这些,都应验着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文明的进程“绿意渐浓”。也正是这样的榜样作用,激励起我等良知未泯的人们关心着地球,关心着我们的生存环境,化意识为切实的行动,力所能及地践行着自然保护的诺言。

如果说昨天和今天,人类是破坏自然的主力;那么明天,在屡遭自然报复之后,还自然以本来面目,使天蓝、水碧、气清、视绿景象再现的生力军,只能是人类自己。

与自然为友,其实是拯救人类自己唯一的出路。

逃离雾霾

雾霾中,看着孩子嬉戏的老人悠然闲坐。光阴,就如同指缝间的沙子一般缓缓而过,他们的神情是安详的,习以为常、安之若素。然而,看到雾霾中的孩子,我的心中总有一阵刺痛。

现今80岁以上的人们,仅仅是在生命的末尾才开始听说污染一词;50岁以上的人们,在成长期曾享受过清洁环境的恩惠;而如今那些幼小的孩子呢?他们从小呼吸着污浊的空气,吃着被污染的食品,喝着被污染的水,听着嘈杂的噪音,看惯了灰色的天空,没有听过真正意义上的鸟鸣,没有看见过身边清澈的溪流。污染对他们的影响,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谁也不知道一生在污染中度过的他们,将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

然而,最可怕的是,因为没有体验过美好的环境,孩子们以为世界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灰暗污浊的。曾记得有一则公益广告,其中的母子对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母亲告诉孩子“天是蓝的”,而孩子却执意回答“天是灰色的,天就是灰的!”从小豢养在笼中的鸟儿不知道笼外的世界自由广大,便缺乏渴求自由的动力;孩子们不知道地球上的环境曾经是那么清新美好,也就自然缺乏向往清洁环境的热情。

如果有人在我们碗中下毒,我们一定会怒不可遏。然而,有人污染了空气,每日把“毒气”送入我们的肺腑,浸透我们的全身,我们却无动于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好的环境正在远离都市,人们已经遗忘了清新空气的美好感觉;因为污浊的空气危害不会在一天里表现出来,也不能引起人们的警觉。

记得《读者》上曾刊登过一篇题为《我们的城市孩子在退化》的文章,读罢真令人有些难受。由于城市化和社会的高度发展,我们的孩子在获得了我们孩提时代不曾有过的发展外,也付出了巨大的面临自身退化危险的代价。他们整天被关在防盗门里,与自然隔绝,和“虚拟事物”作伴,足不出户也不用关心衣食住行问题等,但他们身心健康却在退化。这个教育难题的解决,关键是要对教育进行再认识。社会、家庭和学校能否协力开发自然这一大课堂,充分发挥“在环境中”教育的作用,关系重大。

萨冈有语:“所有漂泊的人生都梦想着平静、童年、杜鹃花。”所以,我始终认为,家长不妨抽点时间,带孩子回归自然,去森林和乡野走走看看。让他们看看自在生活的鸟儿,看看蓬勃生长的野草,嗅一嗅滋养生命的空气,尝一尝欢快流淌的溪水。只有体验过自然的美好,才能从内心深处向往清洁美丽的环境。如果孩子们有了这种向往,地球的未来才会有希望。

别忘了,在你有空的时候带孩子去郊野远足,体悟细雨温柔、暮霭沉静、夜色清幽,以及充满水的味道的空气,而不要让污浊不堪的东西污染孩子们清白的心灵。但愿久违了的清新早日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我们这些成人的记忆里。

通灵自然

如果我是富豪,我不会到乡间为自己修建一幢别墅,也不会在穷乡僻壤筑起杜伊勒利宫,我要在一道林木葱茏、景色优美的山坡上拥有一间质朴的小屋,一间有着绿色挡风窗的小白屋。

——[法]卢梭

在给学生梳理环境保护知识时,谈到“人地关系的历程”这个话题。高考一结束,陆续有学生找我,要我推荐一些游览地,利用暑期和同学结伴去亲近自然、感受自然。

我脱口道,不妨到四川去走走。早年,一次外出参加培训时,我有幸结识了三位四川朋友。从他们身上,我初步感受到了四川的人情淳美。其实,大美四川,美在山川,也美在人文。四川是每个对中国地理有些了解的人,都必然心驰神往的地方。“少不入川”,实在应该当作一句反话来听。我于是引用一位名家的文章,向他们煽情:“四川好地方,好在山水美,西部更有未经跋涉的荒山,还有未经斧钺的森林,你可以到那儿,在那儿的荒山古木中像梭罗一样,自己建筑一椽小屋,种些芋栗,养些鸡犬,吟唱小诗,任孩子同獐鹿跳舞,我们在这个被亚当与夏娃弄坏了的世界里,可以创造另外一个理想的世界……”学生们羡煞,迫不及待地说:“老师,我们这个暑假的时间交给四川了。”

可能因为在海边长大,有机会的话,我喜欢到海边城市比如海南、舟山小栖数日。海边天空澄澈明净,海边夜色深远沉静。在夏日的黄昏后,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在正退潮的海边摆放一只小茶几,斟上一杯清茶,静静地等待海上生明月,看灿烂星河,听訇然涛声,当然,也允许你回忆、感慨、思考人生。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钢琴曲般的月光下,温暖的海风拂面,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假日里,读书累了,写作累了,就合上书本,放下纸笔,去寻一处幽境,体会“草木通灵人兽不远”的诗境吧。心近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通灵,清新、光明和纯真,将重新照耀你的生命。

关注近旁

猴年一个筋斗就跳到了眼前。屈指算来,大学毕业20多年,不少同学的联系中断了。幸好,现在有了微信,很多当年的好同学,又再续“前缘”。

家住青浦的大学挚友谭同学和我在微信同学群中重逢后,来电约我去他家一聚。一则畅叙别后之情,二则游览青浦。我说,叙旧当在情理之中,作为上海人游青浦就免了吧。

谭于是讲了一件亲历的事给我听。一家合资公司的外方经理拿出与家人周末度假的照片给他看,照片上经理一家流连在蓝天白云、音乐喷泉、铁艺路灯、鲜花盛开的欧洲风情小镇。于是笑道:“到底是你们欧洲好啊,干净优美,古朴又不失现代。”外方经理连连摆手:“No, No,这是你的家乡青浦。”

听了这个故事,我和同学不禁有了同样的感慨:如果你在一个地方生活了数十年,容易认为对这个地方了如指掌,对身边的美竟难以发现或承认了。

关注近旁,留一片目光于近处,我们或许便会幡然醒悟:有些美,平常、朴素、简单,就在我们身边某个触手可及的地方。

妻子将孩子衣服剐破的地方补缀成一朵花;第一次为家人烘烤了“羊角可颂”;书房的阅读灯坏了,手糊了一个大灯罩,再画上兰花图,它又重新美丽地亮起来。在衣食住行的居家生活中处处都是美呢。

我比较喜欢黄昏时沿社区附近的街道散步,一边走一边欣赏沿街各具面貌的房子。有的房子铺着菱形的瓦片;有的房子是老式的木格百叶窗;有一幢大房子的门面是一排希腊爱奥尼亚式的柱子,柱头上有涡旋状的雕饰;道边的便民小店也风格迥异。远方有因距离而产生的诗意,近旁却因温馨而让人安宁。

放大看,细思量,在学校里,在我们师生日常的阅读、写作、文娱、体育活动中,美何曾片刻离开我们!

写到这,我不禁拿过手机,微信谭同学:“假日踏访桑梓路,只为故乡月更圆。”

崇明冬钓

放寒假了,好友顾兄约我们一家到他的老家崇明小聚。

风和日丽,空气清新,体感舒适。吃罢早饭,两家的妈妈陪着各自的孩子去采摘草莓。

在草莓田附近,有个池塘,还有个卖渔具的小店,我和顾兄借来鱼竿,配好饵料,准备来一次冬钓。

冬天不是一个垂钓的好季节,即使是上海的冬天。

这个季节,鱼儿通常只呼吸不觅食。最贪嘴的鲫鱼,也多聚于底层,少游动,更少觅食。据说不少钓鱼老手也会苦守一天,浮标都没见动一下。

难怪两家的妈妈和孩子都觉得我们两个男士的冬钓是瞎子捉鬼——没影儿的事。我们呢,也权作消遣而已。

下了竿,顾兄张罗着烧水泡茶。我发现他的鱼线浮标在下沉后又突然浮出,大喊“有鱼”。顾兄跑过来抓起竿猛拉,哈哈,一条银亮的鱼欢蹦乱跳地出了水。我用网兜去接住那条鱼,是一条鲫鱼,目测有近一斤重!

为什么这样的时节能钓到鱼?顾兄像个专家似的说,冬天阳光珍贵,一旦水面少有波澜时,鲫鱼会离开水底上浮到中上层,它们此刻最大的生理需求不是觅食,而是从阳光中获取能量。

大约又过了三分钟,我的鱼竿也动了。浮标下沉又回升,吞吐有序,只是动作幅度不大。瞅准时机,我顺手一拉,哈哈,又钓上来一条鲫鱼。

端杯喝茶,免不了又是一番鱼咬钩的理论分析:一是阳光明媚,气温较高,似乎有了些许春天的味道了,因此鱼儿小范围运动和觅食;二是目前水中温差很小,水面基本无风;三是我们背北朝南的位置佳;四是今天那位渔具店伙计拌的鱼饵正合鲫鱼们的胃口;还有五,也许是我们正好找准了鱼儿们过冬的栖息区……

随后二十分钟过去,水面毫无动静。差不多一小时过去了,终于又钓上来一条。孩子们和妈妈们每人提着一筐鲜润明亮的草莓,兴高采烈地回来了。他们“视察”了现场,发现桶中已有三条鲫鱼,都在七八两以上,一时惊讶无比,鼓励我们“再接再厉”。特别助兴的是,我们不一会儿又收获了三条。有一条不认识的小野鱼,看上去应是那种河海交汇处比较凶猛的鱼种,扔在桶里后还左冲右突上下翻腾。

吃午饭时大家心情都相当不错。侃钓鱼经,交流采摘草莓的心得,我们个个都像是老虎的脑袋——头头是道。

冬天里,垂钓者最美的梦莫过于对春日开钓的渴望。有了这个冬季颇为意外的钓鱼收获,我对于开春的首钓多了一份期盼。这不,咀嚼着凉拌的崇明小菠菜,想象着岸柳青黄春三月再来扬竿的约定,心底的喜悦油然而生!

收藏门票

因为做中学地理教师,所以崇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理。每到一处,饱览大好风光后,总要把各景点的门票细心收藏起来。

景点门票于方寸之间包蕴着一个绮丽的世界,锦绣山河、民俗风情、珍稀文物、孤本书法、绘画篆刻,尽含其中。景点门票又以多变求异的精心设计和特殊材质引人注目。

最常见的景点门票是纸质印刷品,而采用最多的形式是把最具特色的风景名胜摄影画面印于其上。如安徽的“天柱山”、上海的“大观园”、河南的“龙门石窟”等,使你一票在握,便已身临其境。而河南开封府、内蒙古昭君墓、广州黄花岗公园、浙江丰子恺故居等人文景观的门票,设计上匠心独具,不仅庄重肃穆,富含纪念元素,还让人联想到先人们的丰功伟绩、人格魅力。

也有景点门票采用书法绘画形式。像江西滕王阁的参观券是《滕王阁诗序》的书法,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门票是以国画形式呈现,上海锦江乐园门票则以儿童画为设计基调,上海老城厢的代表豫园的门票则采用线描手法,绘上了豫园全景,体现典雅的民族风格。

20世纪90年代开始,插上高科技翅膀的磁卡门票,陆续在一些热门观光景点推出。如秦俑博物馆、张家界、云台山等地就使用这种磁卡门票。有的是成系列套票,有的为联票、年票等。

近年,又有“大昭寺”“卢布林卡”等3D门票惊艳面世,颇是吸引门票收藏爱好者的眼球。

在收藏界,景点门票并算不上啥“玩意儿”。然而,在我看来,有不少门票集美术、书法、摄影、对联、诗词为一体,加之设计新颖、制作精美,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收藏它们,不仅能丰富知识,增长阅历,起到特殊的教育作用,而且还能为家庭增添一些文化味道,提高家庭成员艺术品位,其纪念意义也是不言而喻。

景点门票的收集,本是我的个人爱好,却在无意中丰富了我开设的选修课内容。在“中国旅游”课中,我特地将收集的地图和门票与学生分享。一券一故事,在我娓娓道来的愉悦过程中,不仅增进了学生对祖国文化和世界景观的了解,也加深了师生间的友谊。前几年,有幸教授韩国班和复旦预科班《中国概况》课,中国旅游部分是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加深留学生的中国情结,我总是在课堂上不失时机地展示中国文化和自然风光,门票成为师生沟通和交流的纽带,许多同学也在课余时间把行走中国作为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手段。有一位韩国学生受我的影响,也开始收集一些门票,并寄给亲朋好友。不经意间,门票成了国际交流和理解教育的载体。

每当夜深人静,我常会翻出这些大小不一、色彩纷呈的“宝贝”。浙闽丘陵烟霭朦朦的春雨、东北平原漫天飞舞的雪花、云海缭绕的黄山仙境、杏花春雨江南小桥流水人家、苍茫辽阔的内蒙古东部大草原上的皎洁月光、钱塘江千军万马动起来的潮水之声、虎跳峡边的惊涛骇浪,一时间又重临心头。

变幻的海岸线

小时候,每逢节假日,总会约一些玩伴到海边嬉戏,这是儿时本不太多的乐事之一。

走上海堤,但见蓝天白云、海鸥低飞。大海在少年的心里神秘而幽远,春夏秋冬如同幻灯片一般不断变换着景色。

春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海岸边宽阔的草地上风筝翩翩,顽童们在这里尽情地放纵着天性,把大人们也带回了悠远的童年时代。夏日,这里绿草如茵,花香袭人,引得蜂飞蝶舞。走进这片天地,如同步入了一首隽永小诗的情境。到了傍晚,海岸边成了恋人们的天地,阵阵海浪拍岸声和着恋人的窃窃私语,使得空旷的海滩平添了几丝浪漫。秋日,我们又默默地感受着大自然的春华秋实。冬季来了,偶尔的银雪飞舞,又引得三三两两心存雅兴的人前来踏雪觅春……

在我的记忆里,至今仍定格着这样一个画面:夏天,烈日当空,晴空万里,一群孩子或在浅海嬉水,或在捉蟛蜞。尽管脸色晒得黝黑,但劳动和玩耍的快乐溢于言表,他们俨然忘了身外的世界。这是一幅画,一幅天人合一、饱含着诸多人生感慨的画。

然而,忽然有一天,推土机的嘶吼震碎了这里的宁静。它们从海塘公路向滩边草地一往无前地推去,不久,这里矗立起幢幢厂房、大楼、别墅。远远望去,海边如一块碧绿地毯上补缀着一块块五颜六色的补丁。打开窗户,闻到的是一股略带海腥味的含苯芳香的空气,机械的轰鸣声还在撞击耳膜。原来的美丽风景,消逝得无影无踪,成了只可追忆的影像。

告别这道风景的人们,心中沉重、惆怅。但眼前的现实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种无奈的结局。在发展与环境的矛盾现实面前,他们又有什么高招呢?

当人们的价值观过于功利化,行为方式受功利思维的主导时,美丽的海岸线就只能成为记忆中的风景。

周庄素描

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熟悉水乡的风景:咿呀作响的橹桨声,飘逸灵秀的采莲女,古朴独特的石桥深巷,形态迥异、梭子般穿行于水道中的船只……纵横交错的河流,将江南所有的景致皆编织进它的网中。

周庄,中国最富庶之地,地处太湖平原,毗邻繁华的大上海,赴沪不足两小时的车程。只因“镇为泽国,四面环水”的独特地理环境,“咫尺往来,皆须舟楫”的交通条件对外来者而言多有不便,使它一直就像是“身在闺中无人识”的小家碧玉。正因为如此,清兵入关、军阀混战乃至“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都与它擦肩而过。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建筑几近完美地被保存下来。这是一笔丰厚的遗产,一个难以再造的奇迹。

“镇如泽国”的周庄是水的世界,水无疑是周庄之魂。每个到过周庄的游人都与我有着同样的感觉。然而再到周庄,你会发现“小桥”依旧,“人家”依旧,只是“流水”不再。若在水巷中穿行,不时能见到有人在水巷边洗菜或剖鱼,随手将菜叶、鱼肠子扔到水里,在河边住的居民还经常图方便,往河里倾倒垃圾。所以,主要河段的水面上总是覆盖着一层油污,还不时漂过各种包装袋等垃圾。有人说,如果没人天天打捞的话,水道很可能已经成为“垃圾箱”!其实,周庄水环境的隐患远不止于此。站在进入周庄必经的急水港大桥往两侧看,目光所及是一处紧挨一处的养鱼网箱,养殖行为使水受到富营养化的威胁。据笔者的观察,目前,周庄的水环境已濒临危险状态。如果继续不管不问,古镇的井字形水巷完全可能出现黑臭。届时,周庄的旅游业也会走向衰落。

一泓碧水才留住了千年周庄,给了周庄人发达的机会;但周庄人在编织自己的发展梦的过程中,如何留下周庄水乡的魂,周庄人的确还需要多一分清醒多一分理智。

朱家角印象

走了周庄的水巷、绍兴的乌篷船、同里的园林、西塘的作坊……不能不走一走朱家角。

踏上古镇的石板路,抬头是古老的骑楼和错落有致的翻轩,迎面是一排店铺,大红灯笼迎风晃动,粽子、熏青豆清香怡人。

小桥流水、宅院人家、乌篷小船映入眼中,犹如一幅幅淡雅清新的水墨画,使我这个久居闹市者顿生一种古朴、安详、恬静的感觉。突然,一家红红火火的喜铺映入眼帘,一律的红色:红色的招牌、红色的“朝天椒”、红色的鞭炮、红色的中国结,连主人的着装也是红色的唐装,一派新年的喜庆氛围。门口摆着各式各样的古装小娃娃,有的怀抱一条鱼,象征着年年有余;有的正在给路过的行人作揖拜年;还有一对婚礼娃娃,正噘着小嘴亲吻,引得一众游人驻足。

箍桶、劈篾、打铁、弹花,这些和水乡人的生活紧密相连。而今这些在其他地方已消逝的行业却在古镇朱家角的街巷不时可以瞥见。镇上有家竹具店,粉墙黛瓦、曲槛长窗,主人在门口还养了只斑斓的孔雀,几个孩子正蹲身逗引孔雀。店门前挂着很多由竹子编成的小灯笼,有的写着“吉祥如意”,有的写着“马到成功”,不时有游客买一个回家。竹编老人说,他的爷爷和父亲以此为业,常年在外走村串户,赚钱养家糊口。不过,他如今在这里主要是为了表演,游客喜欢也会买点小玩意儿带回去,手艺传到他这一代也没有继承人了。我问他是否遗憾,他笑了:“孩子们日子都过得不错,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经不住此起彼伏的吆喝声的诱惑,循声而去,瞧,糯软的扎肉、香甜的扯白糖,令人垂涎。一家店铺,有个中年人正在舂年糕。他戴了一顶黑毡帽,上下抡动大木棰,一旁的游人大惊小怪道:“原来做年糕如此辛苦!”

腿脚走到有些酸胀时,寻一家清净茶楼稍息。再出门来已是傍晚时分,站在“放生桥”上,凭栏而望,但见有船工摇一艘水泥小船,正在打捞水中的漂浮物。河面碧波柔柔,橹声咿呀。凝视着河中袅袅升腾的水汽,我感到周身毛孔似乎都在吸吮着水乡的绿意和幽香,每根神经都松弛了下来。我的心被水乡小镇的宁静氛围和舟上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保洁工熨得服服帖帖了。

战栗与温柔

生在海边、长在海边,似乎习惯了海的宁静和活力,以至于闻到海风腥咸的气息,听着海浪连绵的吟唱时,海之魅便挥之不去。

于是,在朱家尖休养,有缘饱览十里金色沙滩,在我是一个难得的享受了。

记得当时安顿好行李,便迫不及待地朝水彩画般的壮观、平坦、辽阔的沙滩奔去,径自去撞破这一片神圣而甜美的空气,我欢呼着跳跃着去接近心目中那期盼已久的梦了!

时值仲夏,暖风拂面,迤逦的海岸线白浪翻滚。漫步金色沙滩,步履柔软,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时,我有一种想要跪下的感觉。如同面对父亲威严犀利的目光,我无法不被一种深沉的力量击倒。在这里,我找到了前所未见的一种东西,一种触及灵魂最底层的东西。也许,还有发自内心的震慑,那种人类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而产生的原始的本能的震慑。我并不为自己有这种心情感到羞愧,当你面对那壮美的排空海浪时,怎能不产生一种心灵的战栗呢?

面对辽阔苍茫的大海,我感觉自己太渺小。孤独站在沙滩上的我,在海的深沉、朴实、博大与奔放面前,是如此地不堪一击。尘世所有的功利、浮躁、虚妄和狭隘,早已随风埋入了沙底。海面有低舞的生灵,许久,才辨清那确是海鸥,一、二、三,共三只,其中一只似乎渐渐地近我而来。最后,它们先后落在我身边的沙滩上,有时,海鸥的视线会猝然间与我的目光相遇,但很快闪开又回到它们的世界里去了。我茫然若失,静静作别,在心中祈愿它们自由、平安……

距离那次看海,转眼已十多年。但海因为带给你的战栗与温柔而成为你忘不了的朋友。

临风千步沙

千步沙的海风,骤然而至,骤然而逝,忽起忽落,忽大忽小,其令人难以琢磨的情形,像极我们在人生路上前行,时而山重水复时而单一明了。

无风的时候,站立于海边,气息柔和清新,水天交织出一种难以形容的脉脉温情。丝丝缕缕的清香,淡雅地弥漫着,浸润着你整个胸膛,也浸润了你全部的身体。朦胧中,你仿佛幻化成午后一只久久停驻在枝头的蝴蝶,尽情地享受那份自然的香气,让你镇定、从容、淡然。空灵、飘逸之气,恰似一桅白帆,摇荡于心湖,留下一片静谧。

千步沙的风,是多姿多彩的,有春的喜悦,夏的爽朗,秋的辉煌,冬的希冀。

千步沙的风,是有气味的。海潮声声,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海腥味。乌云翻腾,似乎有巨人的手要遮住太阳;海鸥尖利的叫声划过天空,它们的身影像闪电,像白色的精灵;巨浪一重一重冲击海岸,勇敢的人面对大海,矗立成一尊石雕,静静感受来自心的海洋的生之气息。

大海漫无边际,风潮自有分寸。临风千步沙,如欣赏一幅工笔画,又如读一首哲理长诗,让人冥想、沉静。

难读绍兴

从小读鲁迅的书,不仅敬仰鲁迅,也向往绍兴。提到绍兴二字,脑中即刻会浮现出绍兴花雕酒、黑毡帽和茴香豆。

承蒙绍兴籍大学同窗的盛邀,得以一游绍兴。

当火车驶进绍兴,时已夜晚,繁星当空,月牙初上,窗外流光溢彩,甚是热闹。

次日,小车载着我们在绍兴城里四处游览。我感叹印象中小桥流水和飘逸灵秀的采莲越女不可见,泥土与庄稼的清新气息也难以闻到。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第三天,好友骑车陪我采风。不多会儿,已带我看了好几座小桥,清一色的石桥,式样古朴,横跨在灰白色的河面上。桥的两岸都是老式房子,妇女们蹲在沿河的台阶上用棒槌击打着衣服,洗净的衣服晾在桥栏上、树枝上。岸上一老妇人正用蒲扇轻煽刚点燃不久的煤炉,辛辣的烟气中古桥流水半隐半现;河中乌篷船船艄上的伙计哼着“莲花落”,手里提着一烟袋,旧毡帽一如闰土所戴的那样,眼神里倒是个个快活。

好友指着脚下宽阔的马路,说:“这里原来也是一条河。三四十年前,绍兴到处是河,纵横交错,当时绍兴有各种桥计万余座,是‘中国威尼斯’。后来,绍兴开始填河,至今已填了大半。”听此,满怀遗憾的我,不禁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绍兴是怎样的好?是原来古朴安逸的绍兴好呢?还是如今新潮摩登的绍兴好呢?朋友说,外地游客和当地人的回答不同。外地游客喜欢绍兴的古朴、纯净、柔美……最好一点也不要改动它,坐坐乌篷船,走走石板桥,喝喝老黄酒,领略水乡醇厚的风情。然而,当地人喜欢现代化了的水乡。他们希望以车代舟,希望住高楼,用上自来水……他们要经济发展,追求舒适安宁和富有情趣的都市生活。

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果要使游客获得充分的满足,绍兴理应维持百年前的模样。那绍兴人呢?他们希望建设一座有现代感的城市,而不只是一座博物馆,一个专供游人怀旧的荒弃园子。

当我踏上归途时,又担心起来。有朝一日,绍兴细雨和风、花香鸟语、平湖曲岸、古朴清纯等等昔日的神韵和极具诗意的意象,恐怕只能存在于我们想象里了。绍兴不是仅有的个例,全国古村镇不都存在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吗?

千岛湖之幸

世上原本没有千岛湖。

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人们真是很难相信,这静卧湖面的1078座岛屿,当年曾是直冲云霄的峰峦。

千岛湖可是新中国的儿子。1960年,中国人建成了第一座自己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电站。电站库区浩浩然573平方千米(接近新加坡的国土面积),可蓄水180亿立方米,郭沫若形象地称其为“西子三千个”。

千岛湖岛多林密,景秀石奇,更有令人仰慕的先贤遗踪。然而,到过那里的人,最难忘的是那一泓清得叫人心颤的碧水。“这水就是我小时候喝过的水”“农夫山泉有点甜”,海南养生堂出产的农夫山泉水就是产于此处,它也成为世纪之交国内饮用水革命的代名词。无论何时,你一眼就能看到水下七八米深处的鱼儿在悠然游弋。湖中一岛上有摩崖石刻“天下第一秀水”六个大字,遒劲有力。这是新闻界前辈穆青的手迹,也表达了所有游人共同的心声。

一湖好水,在国内实不多见的好水,是千岛湖的灵魂。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友人邀我到千岛湖小住,临湖听涛,推窗读湖。清晨,临湖远望,满眼氤氲,几声野鸟长鸣,让人屏息;入夜,隔水纵目,月光泄银,湖面深处,数点渔火闪烁,引人入梦。

千岛湖生就一副处子容颜,可一旦翻起脸来,却又是咆天哮地的金刚面目。千岛湖泄洪,气势直逼钱塘江大潮。湖水被挤出大闸后,形成道道巨大的弧状水流,奋力抛向空中,再狠狠地向下摔去,惊起百丈雪雾,发出震耳轰鸣。

千岛湖的一动一静,显示的都是人的力量。当年,是人造就了这湖;而今,这湖也养育了人。

人与自然是需要“磨合”的。几十年来,千岛湖和淳安人共同走过了一条成长之路。自家乡淹没在湖底后,淳安人开始再造县城,为发展当地经济,在湖边兴办过不少工厂。但千岛湖并不认可,它不愿接受工业文明附加给它的负效应。淳安人在得到它的一次次警告后,痛下决心,陆续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型企业。对人给予的呵护,无言的千岛湖以清水谢恩。要知道,如今是金钱易挣,清水难得。

与太湖、巢湖、滇池等众多湖泊的命运遭到挑战,甚至严重的打击相比,千岛湖受到了人们更多的礼遇。于是,游人纷至沓来,当地的旅游业因为千岛湖兴旺起来。淳安人最懂得千岛湖的心事:它很乐意接受四方宾客的热情,却厌恶那种随意的放纵。所以,这回淳安人抢了个先手:宾馆里建了污水处理装置,油轮上配备了废油回收系统,湖岸边严格管理垃圾堆放,湖区中规划了常年禁渔区,还在当地开展全面禁磷的尝试。淳安人要以自己的诚意赢得千岛湖的欢心。

我为千岛湖的今天感到欣慰。这样说,是因为我感到了人湖之间的和谐,以及淳安人为此正在付出的努力。

善待千岛湖,就是善待淳安;善待大自然,就是善待人类自己。

幸哉,千岛湖。

芜湖印象

幸好,我总有兴趣,也看得见听得到。在那座青春的城市之中,我看到空间的无限与时间的流动,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初到芜湖,是在入夜。从火车站到安徽师大的路不远,静是我对芜湖最初的感觉。作为久居大都市的人,初入小城的感觉可能都一致。车行路上,前方转弯处突然霓虹摇曳,一如白昼,使我顿生走错地方的闪念,接我的李老师及时指出:不错,这是芜湖最繁华的地段,前面的开阔处便是芜湖的象征——镜湖。霓虹闪烁的地方是中山路步行街,据说能与你们上海的南京路媲美。我不想说什么,也没有更多的发言权,点头称是的同时,总有些不以为然。

第二天,同室的老师要我陪他走走,我欣然应邀,直奔步行街。所经之处路面整洁,车、人等各行其道,井然有序,原来这个小城市如此文明。踏上了步行街,豁然开朗,一律的大理石、花岗岩路面,两边和路道中央的建筑、点缀造型各具特色,风格迥异,颇能体现现代化城市的魅力。商店布局合理,商品琳琅满目,最重要的是服务人员礼貌周到,服务水准和意识上乘,这些会让上海的同行感到自惭形秽。所以,芜湖人在推出步行街的同时,更推出了芜湖的品牌。有句广告说得好:“世界从这里了解芜湖。”我想这不仅适用于新建成的芜湖长江大桥,更适用于这段不长但足以与国内外任何大城市的步行街比肩的街道。

如今,芜湖地方的《大江晚报》俨然已是我的新朋友。通过它,我了解了芜湖的更多,比如,芜湖的经济实力居安徽省前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全省首位;芜湖更是一座劲吹改革之风的城市,“傻子”瓜子、“美的”空调、“奇瑞”轿车……在国人眼中,这些已不再是一个个简单的品牌,而是改革创新的标志;芜湖人的言行中总少不了推销自己的词汇,副市长在我们这个教师进修班的欢迎会致辞中更是表达了她的这种思想,但却让人倍感亲切、富有诚意;当你看到《大江晚报》等媒体在开展“芜湖大桥该不该让行人上”的讨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江城父老的开放,还有城市管理者的民主与真诚的胸怀;芜湖人又是好客的,在师大,无论是住处还是复印文件的地方,举凡需要麻烦人家的地方,均能得到耐心、完满的服务。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到底凭什么值得人家如此热情、周到?显然,我敢肯定,没有观念的转变,就没有芜湖的今天。一座城市,只有富于包容性,才能“大”起来,“强”起来,人们的生活方会更美好、更有希望。

对于一座城市的了解,不要说是一个甚至没有经过走马观花的游览与考察的过客,就是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的人,也未必是完全的。况且,在一个城市生活得越久,对这座城市的不满也越多。所以,作为一名作短暂停留的异乡过客,我不敢对芜湖多加置评,只希望能见一斑而窥全局,尽可能从一些侧面了解芜湖的个性,我只愿做到这一点,因为我更希望芜湖在我心目中的印象圆满些。

走进西递

一到芜湖,我就问当地人:“除了黄山,安徽还有什么特色旅游地?”他们自豪地跟我说:“打好黄山牌,唱好黄梅戏,做好徽文章。”这就是我们安徽发展旅游的三个重拳。随后,他们反问道:“去过徽南的西递和宏村吗?”我答:“没有。”接着,芜湖人便像老师一样地向我介绍:西递和宏村是一部徽派历史的精华本,虽然是静的,却耐看。之后的日子,我心里总盘算着能有机会亲往,也算是在皖三个月培训的意外收获。

忽一日,我们真的有幸直奔这素有“桃花源里人家”美誉的皖南古村落——黟县西递。

车子在国道上飞驰,一拐弯就在一排宏伟的马头墙前刹住。时间在这里似乎停住了:船形布局的村庄依山傍水,粉墙青瓦鳞次栉比,飞檐翘角突兀多姿,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和自然景观在此和谐地融为一体。这便是我对西递的第一印象。

穿过一座厚实而庄严的牌坊,村落中古色古香的街道和建筑便映入眼帘,还有形形色色的人流。小村里耐看的古迹甚多,只要你转身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你都会觉得值得一看。许多东西无意间一摸,就可能有上百年的历史。最值得回味的是,西递家家户户有门额、楹联,“作退一步想”“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孝悌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等联语,字里行间,皆表明了村里人淳朴的民风及读书做人的态度,不时地透射出寓意深刻的哲学道理,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明和尚学的教育。而对“真正的家教即质朴的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村落深宅处处,庭院深深,高大的马头墙错落有致。虽然多数人家面积不大,但布局却别有讲究,显尽主人气派,又不失书香味。在明清时期,这儿可是徽商的聚集地。凭借着官商同流的优势以及儒商的道义,徽商几乎垄断了在盐业、丝绸、大米等方面的经营,常可牵动整个朝廷的神经。因此,这里时有朝廷要员、达官贵人造访,留下了不少经典故事或戏说传奇。西递人崇尚“学而优则仕”。纵观村史,西递确乎人杰地灵,历史上进入仕途的有百十人。不过,他们为官一任,都能造福一方。西递人在外奔波劳碌于生意、官场的同时,亦不失时机地把徽文化传播开去。

石雕、砖雕、木雕,是西递独特所在。石雕漏窗“岁寒三友”、砖雕“井花香处”、木雕楼阁等,堪称稀世之宝。而今,村里不乏这些传统手艺的继承者。只是他们今天从事这些手艺,除了贴补一些家用外,主要是作为吸引游客的手段之一。那天,临别时,我特意选购了一件“琴棋书画”的砖雕,想留作纪念。没曾想,因为学习,先搁在芜湖的安徽师大。回上海时,因归心太切而忘记带上,至今遗憾。

惊喜总是在意料之外不期而至。返沪的几天后,忽从报上读到西递和宏村因为美妙绝伦的古建筑和浓厚的徽文化底蕴,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消息,我顿时神情为之一振,不禁遐思万千,仿佛又回到了千里之遥的古村落,遗落砖雕之憾,早已丢到了爪哇国。

芙蓉镇上看《芙蓉镇》

现今40岁以上的人,都应该知道电影《芙蓉镇》。正是这部电影,捧红了一批大腕级的导演和演员。第一次看《芙蓉镇》的时候,年纪还小,所以,里面的许多情节都不太懂,更谈不上艺术的熏陶。

2002年暑期去张家界,其中一站便是芙蓉镇,我倒是很乐意。因为,能在当地看一场《芙蓉镇》,实乃幸事。

“芙蓉镇原名王村,是一座土家族人聚居的古镇,镇中至今保存了完好的青石板路以及古民居(主要是吊脚楼),电影《芙蓉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没有去以前,对芙蓉镇的了解仅此而已。到芙蓉镇时,已近傍晚。一路的颠簸,颇有些身心疲惫之感。但在船靠岸的刹那,芙蓉镇那一种充满土家族味道、未过度开发的环境,让我们中的许多人都很是好奇。刚安排好住宿,我们便马不停蹄地跟着导游在石板街上穿来穿去。电影中的景象已经模糊不清了,但亲自走一下的感觉却实实在在。米豆腐店一家接一家。在当年刘晓庆“开”的米豆腐店停下脚步,我们想吃一碗正宗的米豆腐。但看到那里不太卫生的环境,我们还是忍痛割爱了。据大多数食客反映,米豆腐的内容不如米豆腐的广告做得好。

晚饭后,天色渐暗。有人提议花10元钱,请个船工带我们夜游猛洞河,观赏乡野的夜景。可是,有人反对,怕不安全,只好作罢。我看到住处旁有一家专门放《芙蓉镇》的电影厅,遂邀请他们前往。在一番“思想工作”后,仅有两位应邀。当我前去购票时,售票员却说,只有三人不放映,让我回去再“动员”其他人来。我知道邀请本团的人是无望了,便在宾馆前做其他旅行团的工作。所幸通过我们的“串联”,终于有五位河南人“加盟”。虽然人数依然不多,但放映方考虑到我们的诚意,最后也破例亏本放映了。此时,比正常放映时间已经晚了1小时。不过,我们为自己能有机会享受到八人看小电影的“特殊”待遇而高兴。说实在的,这在商业味特浓的上海可是不太现实的。

在电风扇的“哗哗”声中,《芙蓉镇》开始了。由于经常放映,拷贝磨损较多,放映的效果受到了影响。好在我们只是为了身临其境感受一番,要求也就不高。看到影片中涉及的场景,就是几小时前我们亲自走过的地方,自然有种亲切感,至少在感情上,我们走进了《芙蓉镇》。值得一提的是,重看《芙蓉镇》,我们深切地感到,刘晓庆的演技实在了得。她以自然而富有激情的表演,将农村妇女胡玉音在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的心态,还有其勤劳、善良、敢与命运和环境抗争的个性充分表现了出来,仿佛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几十年前的芙蓉镇。

据说《芙蓉镇》曾遭遇过禁止公映的挫折。撇开这些不说,就电影所揭示的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来看,恐怕到现在国内也没几部电影能出其右。也因为如此,它成为刘晓庆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之一,使她荣膺第十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及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电影虽然在水边的一处吊脚楼轰然倒塌的镜头中戛然而止,却留给人们无尽的思索。让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和经历都成为历史吧!让愚昧被洪水冲走!谁也挡不住时代发展的滚滚洪流!

张家界品茗

张家界旅游的最后一个下午,经不住年轻导游“可怜加可爱”的怂恿,我们最终还是忘记了“捂紧口袋”的警戒,跨进了坐落在某宾馆深处的张家界绿色保健茶厂经销站。

说实在的,现在推销茶叶似乎成为每处旅游地的保留“节目”,所以大家几乎无购买的想法。然而,就在我们步入经销站大厅的刹那,眼前的大幅宣传墙报却使我们自觉地驻足细看。至今,我还记得海报的大致内容:“张家界地处湘西,砂岩广布,地势起伏,土壤肥沃,气候温润,茶树遍野,纵为寒冬,也是郁郁葱葱,乌绿一片。此地盛产天然苦丁茶,因没有污染,多次被评为金奖,为指定无公害茶叶……”我想起宋代朱熹曾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描述的大概就是此种意境吧!

待我们一行在一茶室坐定,茶艺表演随即开始。招待我们的是两位身着工作服的姑娘,其中的一位向我们这些茶客展示茶艺。纤纤手指,不紧不慢地温壶洁具,将闻香杯、品敬杯擦拭干净,接着取出茶匙,引茶入杯。第一次冲泡的茶水不是用于品敬,而是洗茶和温壶,让茶壶内外温度一致。到了第二次冲泡才算正式,每道泡茶工序均冠以“悬壶高冲”“凤凰三点头”“春风拂面”“关公巡城”“韩信点兵”等悦耳名字。最后,姑娘柔声细气地说:“茶倒七分满,留下三分情。”在我的屏息注目下,她将香醇、汤清的茶水倒入闻香杯里,覆上品茗杯,来个“倒挂金钟”,摇着转了半圈,谓之“天地合一”。就在此时,另一女子将香茗一一端来献给我们。我们简直是受宠若惊,不知如何接杯,只好以手合十,连声道谢。一打听,观看茶艺表演不要买票,享用这“敬茶”也不用付钱,顿时心中漾动着赞叹和感激。就在这水碧茶香的茶室中,我们品尝了无公害的苦瓜茶、苦丁茶和兰贵人。从观看美妙绝伦的茶艺表演,到品尝湘茶的香醇、爽口、舒心,我不但喜爱张家界的好山好水,更看重这无公害的苦丁茶,敬重无铜臭污染的张家界儿女的美好心灵!

受到这般礼遇的我们,全然放松了来之前恐怕挨“宰”的警惕,大家纷纷解囊,或为自己准备,或赠送亲朋好友,你一罐我一罐地争着付钱。虽然有少数人怕受骗上当,但多数人还是你情我愿。提着自以为最好的无公害茶走出茶室的时候,我注意到一张张笑脸荡漾着青春,旅途的疲惫也便荡然无存!

待旅游车辆要发动时,我禁不住起身,默默地注视着眼前的这家茶厂经销店,一股由衷的欢喜和敬意伴着怀想中的缕缕茶香,一同自心底里升腾……

泸沽湖印象

经过约七小时山路的颠簸,好不容易从丽江赶到了川滇交界的泸沽湖畔。

这之前,对于泸沽湖的了解,只是经由杨二车娜姆写的《走出女儿国》(其实,摩梭人对此书并不太认同)。此书结合她自身的经历,给人们讲述了一个由于交通闭塞而留存至今的母系社会生活方式下的摩梭人(属于纳西族的一个分支)的生存状况。其中,印象深刻的是独特的“阿肖”走婚制,多少给人一种神秘感。于是,在本次滇西北考察线路中,特地安排了此站。

下午三点多钟的太阳,在落水村及泸沽湖,依然显得绚丽多变,环顾四周景致,浑然一幅山水画。那种莫名的恬静,让我们这些久处尘嚣者一开始还真难以适应。不过,稍息片刻,当你用心留意一下周边人们的休闲模样,便也能摆出恰到好处的悠然自得状,与他们一起乐不思蜀了。

泸沽湖沿岸垂柳环绕,似一位擅长泼墨的丹青高手,用厚重色彩晕染。印象中,泸沽湖湖水的绿还没有哪位名家描述过,总觉得与自己目睹过的其他湖泊全然不同。据导游介绍,泸沽湖水色达到十二度,属于相当透明纯净的那种。在岸边你可以看清水藻自数米深的湖底随波而上,在湖中荡漾。而那些白色的小水藻花则在湖面上轻歌曼舞,那份逍遥劲儿令人浮想翩翩。

摩梭人最早便是依靠水中作业而生存的,他们打造的独木舟至今还是泸沽湖上唯一的旅游交通工具。摩梭人自岸边到湖中南部的里务必岛的摆渡方式也有别于别处,他们往往一家人(通常是二至三人)同舟共济,女的把舵,男的摇桨,一路船歌不断。有时候,前后左右的船夫一起拉歌对唱,摩梭人天生就是唱歌的好手,引得不少好歌的游人也心生欣慕。由于长期受到紫外线的辐射,摩梭人生就了黝黑的皮肤,而更显眼神炯炯。我对自然的敏感往往胜过对民俗和歌舞的热情,在更多游客沉醉于晚上约两小时的摩梭篝火和歌舞时,我更倾心于夜色斑斓中,人与北斗七星的对话。在此氛围下,人俨然是自然的一员,与环境融合为一体。那一夜,我们都在各自的心境中走入梦乡,收获着摩梭人和泸沽湖给我们带来的和谐之美。

当黎明降临泸沽湖畔,我们于远处的公路眺望,就见一层薄雾缭绕,水透明而至纯。一摩梭人正驾着独木舟在拉网收鱼。我们驱车抵达里格岛时,时有散客推开临湖的小窗,舒展着双臂,准备欣赏美丽的湖水和远山的景色,那是别样的天人合一。我们在为昨夜失去与湖共眠对话的机会而懊恼的同时,也为能在清晨有缘造访里格岛而庆幸。凭湖而望,对碧水、青山和绿岛的恋情,于我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感觉。

细雨在晨曦中降落,悄无声息。我们甘愿暴露于雨下,任其摩挲。我听见大家面朝湖畔近处的大山,忘情地呼喊,心灵再次得到洗涤和净化。雨,洒落在泸沽湖湖面上,湖面漾出细细的涟漪。泸沽湖作为摩梭人的母亲,负责任地维护着那份村野乡间“乌托邦”式的淡泊生活。当城市人试图揽其入怀,准备精心设计甚至愚蠢地希望改变时,浮躁和飞扬则依旧被她牢牢地挡在湖区之外。

带着一份自以为有把握的了解,我们就要离开美丽而富有诗意的泸沽湖了。再回首,看一眼属于摩梭人的泸沽湖,心中的依恋如故。格姆女神山朝我们挥手道别,导游说,那是希望客人有机会再来。

车,远去,留下一路的勿忘我……

心随歌动

应该是好几年前的某日,去超市购回一箱蒙牛。开箱时,意外发现商家附赠了一盘名为《请到我们草原来》的VCD。来不及喝牛奶,便迫不及待地把VCD往电脑里塞,随即德德玛演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便悠扬而起:“彩蝶飞扬百鸟唱,一湾碧水映晚霞……”顿时,我仿佛置身于那歌的海洋、舞的故乡、牛羊的牧场。

我虽从未踏访内蒙古草原,却始终在关注着它。我曾在电视中见识过那达慕盛会的欢快与豪情,平时听过来自草原的同事对家乡的激情描述,我也曾读过席慕蓉女士讲述其祖籍地时的激动与感怀,还有就是目睹近年来内蒙古军团(如蒙牛、小肥羊、鄂尔多斯等)全面抢滩大上海的商业举措……而今,当我再次聆听腾格尔、阿日布杰、萨楞格日勒等内蒙古歌手深情、浑厚、优美的声音,和着马头琴与电吉他等中西结合的乐器发出的旋律,不禁对草原辽阔而悠远的意境愈加神往。比起那年暑期在辽西曾目睹到的草原一角,内蒙古草原的云脚一定更低,牛羊一定更靓,水草也一定更丰美吧!聆听歌曲,感受草原、蓝天、白云、羊羔、奶牛……到草原去看看,心已经随歌声而动。

一年以后,我有缘和另两位老师一起应邀赴呼和浩特讲学。“包头空难”刚发生不久,我们还是如约前往。我们到内蒙古时受到了较高规格的礼遇,时时处处感受着草原人民的盛情与豪放。在邀请方的专门安排下,我们还有幸领略了几处代表内蒙古文化的景观。

11月底的河套平原,俨然已是冬季。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使该地气温骤然降到了-15℃。天寒地冻的塞外,此时完全没有了那份曾经向往的那种绿色,自然也就少了一些印象中的草原情调。主人明白我们的心思,特意安排我们走进坐落在成吉思汗衣冠冢附近的亚洲最大蒙古包。在经过高科技武装的大蒙古包墙面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显得那样广阔无垠。音乐响起来,蓝天、白云跟着牛羊跑……我犹如回到了夏季大草原的真实情境中,禁不住屡屡按下快门。尽管如此,全程陪同我们的校长还是一再说抱歉,提议来年夏季再来感受一番真正的草原。

鸡年新春,昼短夜长,屋外阴雨连绵,心情也不怎么样。坐在电脑前整理文章时,发现自己写过的这篇没有结尾的文章,便欲“狗尾续貂”。于是,再次驱动光盘,来自草原的旋律又一次响起,也算神游草原一回。歌中有人,足可赏心;歌中有景,足可悦目;歌中有情,足可动听。遥想不久前的内蒙古之行,不知不觉间已是心宽气畅。随手翻开了通讯录,给呼市二中的乔校长发了封短信,道声谢拜个年,不知她能否收到这份迟到的祝福?

音乐还在继续,儿子已急不可待地在身边催促我快些趁雨停间隙陪他出去散步。我慢慢关机,余音依旧缭绕,挥之不去。

门源花海

油菜,小时候在上海金山老家,乃是寻常作物,宅前屋后,总少不了它的身影。犹记得油菜自初冬栽下,到春季开花,5月中下旬收获,我总是帮着母亲一起打理,居然在收获了不少丰收的喜悦之外,也增添了许多至今都抹不去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不过,说实在的,油菜花虽美,我却对它印象不深,许是应了那句老话:“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最陌生的。”今天倘若让我说说油菜花有几个花瓣,也只能大概猜个数而已。后来,在地理课上,方知油菜在中国分布很广,但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而金山漕泾、山阳两个乡是全国油菜单位产量最高的乡。

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工作,我就很少回老家。当然,偶尔回家,赶上看油菜花的时令也甚少。这样,油菜花,连同小河、鱼虾、杨柳、稻田、蛙声……便一同隐藏到脑海的深处了。事实上,又有多少来自农村的孩子会在乎油菜花呢?

近些年来城里人倒是逐渐对油菜花稀罕了起来。在上海世纪公园一角,还专门种上了一片油菜,在花季供大家来欣赏。可惜的是,赏花完毕,这片油菜即被“清理”了。原本需要收获油菜籽的油菜,现在却成了观赏植物,可惜了!

再后来,有“花痴”索性设计出了观赏油菜花的线路图,在不同时间,去不同的地方欣赏油菜花,追逐春天。最近,还在网上看到有人据热门程度评出的十大观花胜地,分别是:陕西汉中、江苏兴化、湖北荆门、云南罗平、重庆潼南、青海门源、浙江瑞安、上海奉贤、江西婺源、贵州贵定。

7月8日至13日,随“爱的教育”研究会去青海走访了12所学校。途经门源时,有机会见识了油菜花海的壮美与大气。门源油菜花蔚为壮观,十足的西部风味。此地的油菜花与婺源丘陵、金山水乡所勾画出来的画面有所不同,铺天盖地的油菜花在蓝天、白云和雪山映衬下体现出了西北地区那种霸气。

门源可谓是由祁连山、达板山皑皑白雪围起的一座“金盆地”。这里7月中旬,虽夏似春,俨然就是人间天堂。纯净的蓝天,白云舒展,苍鹰盘旋;辽阔的草原,草青花黄,犹如浩瀚的大海波涛起伏。数十万亩油菜,成就了博大壮阔的特有奇观,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亿万朵金灿灿的油菜花带来的视觉震撼。极目远眺,山如碧浪,水似青带,油菜花舞动于一望无际的田野,蔚蓝的天边飞动着缥缈的云絮,洁白的雪山静谧地牵挽着苍穹与大地的臂膀,悠闲自得的牛群羊群在迤逦不绝的草原上谱出了一曲优美的田园牧歌。喜欢门源油菜花的人,都喜欢那种强烈的色彩,尤其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恢弘气势。那真是一片雄奇与柔美交相辉映、完美结合而成的神秘土地,接近3000米的高差,山、沟、川、谷相间的地貌,冰川与温泉,湖泊和长河神奇结合的水系,构成了其内涵深邃的神韵和峻朗飘逸的气质。

每当油菜花开,养蜂人便云集而来。路旁田边,排满了箱箱蜂巢。置身其中,心里似乎也被灌满了蜜糖。这时,你会感到那一丛丛菜花的芳香、蜂蜜的洁白、青稞酒的醇烈,皆滴落在门源浪漫的风景里。伫立在这片金黄的田野,邂逅美丽的高原天际,我猛然发觉自己已有若干年头没在花开时节回过家乡了。情动处,不禁想起金山那片明艳艳的黄。我原本以为自己对家乡的油菜花没有记忆,可当风吹过眼前门源万顷油菜花时,轻轻一嗅,却已着实闻到童年的味道。此刻,我开始由衷地赞叹起生命的灿烂、生命的耀眼,那种夺目刺激的美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真实存在。

车无情地驶过,回首望去,浩门河两岸的小溪边,马莲花正自由争妍。年轻漂亮的女子三三两两聚于小溪畔,洗刷着浸透汗渍、泥土的衣裳,把它们晾晒在绿茵草滩。她们串串扬起的嬉笑声,伴随着哗哗流水,将她们的期盼和梦想也带向远方。老人、孩童牵着或赶着牛羊,悠然徜徉于草坡,自在地品味着那沁人心脾的清新……

雪山、草场、森林、溪流,因为油菜花点缀其间,浑然是一幅田园画卷。这是门源人民田野生活发自内心的纯真印记,是大美青海和谐乡村的自然景致。

爱校园可从识校园植物始

去年上半年,学校“根与芽”社团在乐老师指导下,结合社团所学知识,又请教同济大学志愿者,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编制了一本小册子《2014版复旦二附中校园植物地图》。作为落实“给学生更宽广的教育”基本理念的有效载体,这一地图也成了学生们“认识校园”系列课程的一个部分。

七月,预备新生报到的那天,植物地图被分发到每位学生手中。作为暑假作业,新生需要认识校园并大致了解校园近百种植物的分布。

开学第一周,以班级为单位,利用一个中午的时间,学生们各领取五到十种植物身份介绍牌,上面有对各种植物的介绍。要求他们自己结合植物地图,找到并用适当的办法给相应的植物挂上身份牌。通常情况下,学生们能顺利完成任务。这节课,就成为了解学校第一课,令学生难忘。他们发现,尽管校园并不大,却是环境优美植物种类丰富的地方,甚至吸引了不少鸟儿。(后来,学校生物老师注意到学生对鸟类的兴趣,而开设了观鸟课。)

“根与芽”社团的志愿者,会在当天确认预备年级同学的这份“作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对班级“根与芽”团队进行评价。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成为校园植物小达人。而班级团队意识的成绩,也决定了四个班级这次“较量”的结果。事实表明,这项活动达到了让同学认识校园并爱上校园的初衷。“根与芽”社团再接再厉,助力学校环境保护课程的有效落实。基于此,学校还在2014年底通过申报、筛选获评全国环境教育示范学校。这里,植物地图推动环保活动可谓功不可没!

刚走过三十六个年头的复旦二附中,校园内的植物丰富多样。这源于师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尤其是老校长姜乃振先生亲力亲为的推动,校园绿化保护得以不断持续深入,一个美丽校园逐渐建成。

原本栽于西边围墙的十多株凌霄花,因为当时太靠近运动场地而被球砸伤,或被学生不慎踩坏。后来,姜校长提议把剩余的三四棵凌霄花移栽到了靠近政修路的围墙边。那里乔木林立,加上有围墙可依,采光也充分,尤其适合凌霄花的生长。凌霄花“积极向上,壮志凌云”的美好意境,加上它枝繁叶茂、花型漂亮、花色艳丽且花期较长,不仅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风景,还不时吸引着路人驻足观赏。

在校园南面的绿地中,有四棵香橼,每年秋天硕果累累,深得师生喜爱。多年前,香橼栽种不久,就结了几十个硕大的果实。因观赏性强,十分惹人喜爱。正因为如此,便有调皮的学生背着老师,用石子扔,用竹棒敲打。结果,对香橼造成了人为的破坏。姜校长感到可惜,提议政教处在升旗仪式集会时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后,每当香橼结果,青黄色果实挂满枝头,引得学生好奇围观,总有老师说起姜校长亲自关心这些树并教育学生的往事。

香橼又名枸橼,原本有六棵,是姜校长在四舍居住时于拆迁楼的废墟中发现的,然后委托复旦大学绿化队移栽过来。香橼长开后,姜校长又觉得它们太挤,便移出两棵栽到了另一处,可惜它们因水土不服而夭折,让人甚是遗憾!

最让师生欢喜的校园一角自然数东北角的“问思廊”,它被十几株紫藤紧密缠绕。紫藤花总能以气势取胜,一簇簇,一串串,就像姑娘们盛装而来,蔚为壮观。这些紫藤有着近二十年的树龄,至今仍青春不老。每当春末夏初,于望道楼二楼推窗平望,那高雅宁静的满帘紫韵,便宛若瀑布闪进你的眼眸。而它那淡淡清香,也会随风飘临。

问思廊除了紫藤,还有一景,便是柱子上的院士介绍。这些年,学校开设“名师讲坛”,先后邀请到包括30多位院士在内的学术翘楚来校给学生开讲座或指导学习,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及学生的精神世界。如今,此项工作还在不断推进之中。而当学生漫步于“问思廊”,在馥郁花香中阅读这些院士的专长及成就介绍时,心中的神圣使命与美好情感油然而生。我想这也当是环境与榜样的力量吧!

一草一木总关情。我们现在强调学生要“在环境中”学习,校园环境的改良及整体设计布局,可谓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建设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校园植物的分布合理设计作为学校文化环境的一部分,并且身体力行实践之,我想,收获的不仅仅是植物本身的枝繁叶茂与芬芳世界,更将是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

探险旅游——最美的爱情

最近,我买回了一本《长江魂》,并一口气读完了它。在书中,我更加具体地看到了长江源头环境的变迁——那退化的绿色、消失的藏羚羊和白唇鹿以及逐步推进的沙丘,也更加细致地读到了杨欣惊心动魄的生命。

《长江魂》是一本奇异的书。当今世界,沽名钓誉者有之,求财谋利者众多。《长江魂》的问世,却是为着筹建长江源头的自然环境保护站——索南达杰站。书的封面印着:“当你拥有这本书的同时,你已经为长江源头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献上了一份爱心。”本书的销售及义卖收入将全部用于长江源头第一个民间自然环境保护站的建设。更可贵的是,此书是杨欣先生六次深入长江源头探险,经历数次死里逃生而写成的。用什么来形容杨欣的探险旅行及其作为呢?我想,引用曾到过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台湾旅行家马中欣《天涯历险》一书中的表述——“旅行是最美的爱情”,是非常贴切的。

大凡没有到过的地方,总能让人充满幻想和向往,比如科罗拉多大峡谷,我总把它想象为地球的一道伤疤,而雄伟的乞力马扎罗山,则如一顶清凉的草帽。对西藏这块充满神奇色彩的土地心向往之,是从读到巴荒的画册《阳光与荒原的诱惑》开始的。对酷爱探险的人而言,西藏的诱惑在于那里阳光朗照,空气清新,是一个没有阴影的地方,而唯一的代价是用你的生命去冒险。于是许多人干脆惬意地躺在床上,找一本记载历险的书来读,所谓“卧游”一番。也许,很多人都知道没有什么感情比热爱山川、海洋、荒原和岩石更富浪漫情调。然而,作为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一群群“水泥人”,我们的日子和思维似乎被高楼和摇曳的霓虹切割了。而杨欣带着一帮人在长江源头闯荡,玩着生命的游戏,最终重新回到了熟悉的人群中,并且奉献出一本《长江魂——一个探险家的长江源头日记》。这本汇集了杨欣六进长江源区的珍贵摄影、图片和16万字记述的作品,记载了一位东方探险家传奇般的经历,以及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当我观看到电视台对杨欣的采访时,深切地感到,在城市生机勃勃的文化表层下,非文化的东西太多了。很多人都不知不觉地学会了以功利衡量人、事,连一些平时很受敬重的人物也未能幸免。而探险旅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生方式,即不断地在城市和乡村往返,在文化和自然中往返。我还记得杨欣描述过的情形:在通天河漂流途中,他们发现约四十只白唇鹿在不远处的岸边喝水,鹿群抬起头来静静地看着越来越近的漂流船,人与鹿相对注视,都很惊奇,但没有害怕。当船上有人吹一下口哨时,鹿群先是一惊,尔后便跟着跑起来,一直到一处悬崖边才停住了脚步,昂头目送船只远去……

探险家对死的看法总是相当超脱。“迟早总是要死的,如果每天都过着一成不变的安逸的生活,活得再久又有多少意思呢?”杨欣讲的是大实话,可惜我们这些凡人悟懂的不多。

“探险旅行是最美的爱情”,马中欣的提法够精辟。

“波尔多”的魅力

那是在2003年的“十一”节期间。与朋友相约,携孩子到远郊金山海滨野餐。

因为平时不大喝葡萄酒,所以,出门时随便带上一瓶葡萄酒。想不到,在聚餐时,我推出的葡萄酒成为朋友的最爱。当然,我只是勉强喝了少许,而朋友们似乎十分享受,喋喋赞美。我暗自纳闷,为何自己很不喜欢喝的酒,成为他们赞不绝口的美味。

不久,送我葡萄酒的朋友自国外打电话给我,我再次很认真地感谢了他,说这葡萄酒颇受欢迎。他煞是高兴,又补充道:“都怪我没有说清楚,这酒是有名的‘波尔多’葡萄酒,江总书记访法时,希拉克总统请他喝的就是这种酒,是世上最高等级的品牌葡萄酒。”我这才发现,原来自己不识好货。临了,他还撂下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真正认识波尔多葡萄酒,花的时间就会像洋人搞懂中国茶文化一样多。”

波尔多葡萄酒,就像我们熟知的皮尔·卡丹、巴黎香水、法国大餐一样,属地道的“大腕”品牌。法国人很自负地认为,世间的葡萄酒,都不能和波尔多葡萄酒媲美。

网上有人总结经验说:若你想和法国人套近乎,很简单,只要胡扯自己喜欢波尔多葡萄酒,对方马上就会和你亲热起来。事实上,服装、香水、菜肴、葡萄酒等,已成为法兰西文化的一部分。在法国的商业文化中,波尔多葡萄酒又是内涵最复杂、历史最悠久、寓意最深刻的。也就在最近几天,我和一位记者朋友聊到关于法国葡萄酒的话题。想不到,他也很感兴趣。他告诉我,自己曾和一些欧美人打交道,其中不乏“波尔多”爱好者,但无人敢说自己已经“认识”了波尔多的魅力。

如同“西湖龙井”一样,“波尔多”酿造所用最优质的葡萄必须产于波尔多。否则,就酿不成“波尔多”葡萄酒,当然也就谈不上“波尔多”葡萄酒如何如何了,这和“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是一个道理。北纬四十五度,大西洋的海风,适宜的日照、土壤、水汽等各种特定的自然条件,决定了一个品牌的诞生。

人类的好奇、创造力以及聪明才智往往使自己陷入困境。有人说,入门容易,精到却难。此话不假。有着两千年历史积淀的“波尔多”葡萄酒,其浩瀚的酒文化可写就一部巨著。关于它的学问实在太多,所幸我不想成为葡萄酒专家。所以,求个一知半解可矣。

涅瓦河上的船及其他

那天,刚出校门,保安师傅便招呼我稍等,接着递上一件东西。我正诧异,师傅解释说,是工会的程老师委托他转交我的纪念品。因为在教师节期间参加了工会组织的旅游摄影活动,《涅瓦河上的船》组照被展出,这份小礼即为奖品。于是,我不禁想起上周在食堂前招贴栏看到的照片。这些照片足有一百多张,记录了暑期控江中学老师到俄罗斯和青海、西藏等地旅游活动的瞬间感悟。鲜活生动自不必多说,光是那取材和技术的处理,看得出控江中学老师的业余生活丰富而有品质。用现在时髦的说法,老师们的幸福指数挺高的。我呢,因为在开学初看到工会的一则通知,想到这次因挂职控江中学得以有机会同赴俄罗斯(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教育考察,感到非常幸运,觉得理应支持此项活动。于是,便选取了一组反映涅瓦河上的各种船只的特写照片提供给工会,没想到居然有幸被采用。

晚上,整理白天的思绪,不由得又想到了六月份的那次旅游。此番能造访俄罗斯,实在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由于准备充分、组织有方,这次旅游活动令大家收获颇丰。对我而言,其意义更不一般。因为经过这一周的交往,我能结识更多控江中学的老师,属天赐良机。当然,美妙的俄罗斯之行,在我印象中也是占有重要位置的。在我的梦中,无数次出现的,尽是那儿诗情画意的绿色世界和静静流淌的水面。

涅瓦河是欧洲第三大河,它从圣彼得堡市内蜿蜒而过,最终注入童话般的芬兰湾。因为有这条河流,圣彼得堡整座城市被划分成许多星罗棋布的小岛。市内水道纵横,连接两岸的桥梁就达几百座(说到涅瓦河,桥总是绕不开的话题,如城中最负盛名的阿尼契科夫桥等),构成了风光旖旎的水乡之都,故有“北方威尼斯”之誉。纯净的涅瓦河默默流淌,川流不息,见证了这座俄罗斯最大港口城市的繁荣与衰落。涅瓦河也是城市的一条纽带,承载着城市三百多年的积淀,游走于历史和现实之间。如果说圣彼得堡是一首磅礴大气的历史交响乐,时刻都在为过客演绎着这里的过往和变迁,那么涅瓦河的波涛则在轻轻为它伴奏。应该说,圣彼得堡是座节奏较慢的城市,到处透露出西方贵族般的奢华气质,几乎停滞的一尘不染的城市简直可以让你去除杂念,心情坦荡,平静悠然,这也许就是我对它迷恋的原因所在吧!

在圣彼得堡,我们游览参观了许多景点,如“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冬宫、夏宫等。它们各有各的引人入胜之处。不过,我心里念念不忘的,却是那一个下午包船游览涅瓦河。我们团包租了一艘小游轮,往返大概90分钟,主要游览涅瓦河及两岸全景。游轮上,令人难忘的不仅有风情万种的俄罗斯歌舞秀,还有老师们与歌手舞者的互动。不看不知道,一看才知大家是那么的多才多艺与纯真可爱。至于船上免费赠送的葡萄酒、伏特加、水果等,则更是给大伙助兴不少,成为俄罗斯旅游最难忘的事情。我与大家一样,兴奋之余时而登上船顶欣赏导游讲解到的各处经典,时而独自于无声处凭栏远眺波罗的海,时而于擦肩而过的气垫船前留下一个靓照。此时此刻,我感觉人与江水和两岸风景的融合,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作为初次到圣彼得堡的游客,行走于涅瓦河畔,谁都无法拒绝与厚重文化的邂逅。而我呢,自在欣喜之余,就是醉心于拍摄涅瓦河上游弋的各具特色的船只。那些船只可是我在各地不曾见过的。摄影展又给了我在师生面前荣幸亮相的机会,还真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晚霞中静静的涅瓦河上闪烁的粼粼金光,想起两岸整齐而又精雕细琢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以及它所披的那一层橘黄。

驻足涅瓦河边,张扬双臂,微闭双眼,自由呼吸,是一辈子难以忘怀的体验。

拉斯维加斯之夜

拉斯维加斯,着实是世界级的赌城。你看,那一家家门口闪耀着五彩缤纷霓虹灯的赌场,活像一头头张着血盆大口的猛虎雄狮,时刻在贪婪地吮吸着人间财富,吞噬着意志薄弱者的腰包。不过,如果你去那儿不是为了赌,你一定会因其壮美夜色而陶醉。考察大峡谷地质公园而经停拉斯维加斯,对拉斯维加斯夜之魅感触颇深。

拉斯维加斯,原本仅是东部通往加州路上的一个绿洲。是吃喝嫖赌者的乐园,也是美利坚一道“靓丽的风景”。这里的各大宾馆为招徕顾客,都花大力气精心设计布置广场、厅堂,尤重灯光效果,可谓争奇斗巧。终于,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这里成就了灯光灿烂之晚。

曾听过猫王的《万岁拉斯维加斯》:Bright light city gonna set my soul/Gonna set my soul on fire/Got a whole lot of money that’s ready to burn, So get those stakes up higher/……/Let me shout a seven with every shot/Viva Las Vegas, viva Las Vegas, Viva, viva Las Vegas.

虽然当时没有完全听明白,也无兴趣去深究其理,但对拉斯维加斯宾馆多、赌场多、会展多、表演多还是有所耳闻,城市照明更让它成为璀璨明珠。夜幕上来,拉斯维加斯真正显现出其梦幻色彩及超级魅力。金碧辉煌的城市建筑、流光溢彩的霓虹灯、优美的音乐喷泉、熙熙攘攘的车流人群,共同组成了拉斯维加斯夜之交响曲。此情此景,远非世界其他城市能媲美。

拉斯维加斯的中心位于拉斯维加斯林荫大道一带,这里弥漫着眼花缭乱的霓虹灯,被叫作Strip。这条长4.6英里的大道,从南段的曼德拉湾酒店向东北延伸,直到北端的云霄塔大酒店。其间,高档豪华宾馆云集。许多建筑、喷泉、雕塑的设计精美,造型奇特夸张,令人叹为观止。据说,它每年吸引着近3700万游客,这使拉斯维加斯成为世界娱乐之都。

夜晚是拉斯维加斯的良辰美景,也是其旺盛生命力所在。对于一般旅客而言,晚上逛街可谓最享受的事。华灯初上,凉风习习,沿着长街慢慢地逛那些极富特色的旅馆,确是有意思的消遣。在威尼斯人酒店,你可以目睹划贡多拉船的“威尼斯人”惬意地游走于人工小河中,与周围的灯火交相辉映。你瞧,情侣们浪漫私语,朋友们流连忘返,俨然身处意大利水城。此刻,驻足于酒店的宽广走廊,一定不要错过对面像海市蜃楼一样精彩的用现代科技模拟的火山喷发表演,这座高17米的“火山”,每天18点到24点的整点会定时喷发,喷出的红色“岩浆”,滚滚流入旁侧湖中,其情其景逼真、气势宏伟磅礴,让人看了胆战心惊!

而在豪华的巴黎饭店,你若宿于面朝Strip的房间或登上巴黎饭店的地标——埃菲尔铁塔,就能以最佳的角度观赏到对面美丽湖壮观的音乐喷泉表演。说到音乐喷泉,堪称人类智慧和科技艺术的最佳结晶。我曾在六年前看过新加坡的音乐喷泉,感受过超乎想象的震撼力。但今天,新加坡的音乐喷泉就像当年的胡佛大坝被我们的长江三峡水电站所取代一样,在美丽湖的一片水面前拱手让位。美丽湖的音乐喷泉实在是灵动的、浪漫的、完美的水电光和技术艺术完美的结合。赏毕,莫名惊诧之余,会让人产生再看一次的闪念,继而便有欲置身其中融为一体的冲动。我不时听见游客中啧啧称赞之声,看来的确是被它的神奇感动了,征服了。

深夜,再次登上108层的云霄塔观景台,凭栏远眺,整座城市的上百平方千米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不同的是,整座城市全部为搭配于各设施的景观灯所覆盖。被激活的夜色,分外妖娆。而在灯火阑珊处,欲望和迷离、成功与失败、理智和疯狂,共同交织成这座不夜城的现实。

我想起了《情迷拉斯维加斯》这部带着小幽默藏着小智慧的爱情电影。它的主旨是表现两个生活、事业乃至爱情皆不如意的男女主人公,来到赌城就是为了在疯狂的玩闹之后,将一切烦恼抛在这里。热闹非凡的影片有着相当吸引人的看点。后来知道,影片名源自拉斯维加斯当地最著名的俗语:“What happens in Vegas stays in Vegas.”此话含义,即在拉斯维加斯输得再惨,也要把痛苦的记忆留在拉斯维加斯,离开了就别再挂念。

而我呢,虽将离开拉斯维加斯,但对这儿夜如白昼摇曳激荡的霓虹世界,包括所有诱人的篇章,一定会在心中某个角落留存。有朝一日,想起它,也许会往事历历在目。

拉斯维加斯,一座不夜城,而其美丽只在于它藏有故事。

“夜上海,夜上海,你是个不夜城,华灯起车声响,歌舞升平。只见她,笑脸迎,谁知她,内心苦闷,夜生活,都为了衣食住行。酒不醉人人自醉……”你我看到的拉斯维加斯的或者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夜生活的情形,映射的都是人们对奢靡浮华的迷恋吧。

《瓦尔登湖》

有一段时间,美国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频频登上全国各地学人书店的排行榜,让人颇感意外。

《瓦尔登湖》今天的风光和荣耀,恐怕是孤独的梭罗先生在百年前写下该书时无法料及的。甚至,就连该书的译者,同样孤独的徐迟生前也不曾想到。因为,这与梭罗面对大自然的简单而淳朴的生活和寂寞而恬静的精神境界相去甚远。然而,正是这种简单而淳朴之风、寂寞而恬静之情,唤起了人们久违的对大自然的挚爱和对返璞归真的向往。正因为人们崇尚自然之心未泯,《瓦尔登湖》的风靡也便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透过《瓦尔登湖》,我仿佛身临其境,觉得这个大自然的精灵,确是一处秀色可餐的风景地。在那里,“生长在杂草蔓生的林间小路上的香蕨木和木蓝上的露珠会把你下半身全打湿。丛生栎的叶子泛着光,好似有液体在上面流过。透过树木看到的池塘天空般满是光亮……你见到月光从森林深处一个个树桩上反射回来,仿佛她在照耀万物时有所选择,她的星星点点的光芒使人想起一种名叫月亮籽的植物——似乎是月亮把它们种在这些地方”。

孤独的梭罗,就是在这样一个原始、自然、远离尘世的地方过着隐居的生活。他自己动手搭起小屋,播种、收获、体验、沉思,尽情地享受瓦尔登湖的月光,尽情地吸吮着瓦尔登湖的精气,让柔柔的月光浸润着智慧的心灵。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细心记录,写就这本浸透着月光和雾霭的《瓦尔登湖》。

摆在各人面前的,有许许多多的生活方式可供选择。然而,梭罗却选择了简单和纯朴,选择了瓦尔登湖。他说:“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他看到了忙碌生活背后人们所忽略的东西,悟出了张开怀抱真诚面对大自然的真谛。他说:“步入林中不是冒险和苦行,我到森林中去,是因为希望从容不迫地生活,仅仅面对生活中最基本的事实,看看我能否掌握生活的教诲,而不至于在临终时才发现自己不曾生活过。”梭罗为此失去了情人、兄长和朋友,然而他却用一颗美丽的心灵来真诚地面对世界,真诚地面对大自然,一如瓦尔登湖的清纯、碧柔和潇洒。这境界,这情怀,难道还不足以温暖和滋润我们日显焦虑的心灵吗?

如果说,是瓦尔登湖给了梭罗以庄严神圣的净化,启发了他深刻而睿智地面对大自然的思考,那么,现在的我们更应该从瓦尔登湖的暮霭和月光里体会到大自然的可人之处和弥足珍贵。人间一切的美好都源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而如今大自然却在经受着它有史以来来自人类的最大的摧残。生活在“水泥森林”中的都市人,是无法想象梭罗笔下瓦尔登湖的景致的。但是,又有谁敢保证,被梭罗称为“大地眼睛”的瓦尔登湖至今景色依旧?也许,此时的瓦尔登湖已听不到莺飞草长的声音,已看不见鸟雀走兽的游戏了。于是,再见瓦尔登湖遂成了我们的奢望。不过,因为有《瓦尔登湖》在,我还是颇感欣然。因为,我至少可以借助于此书,走近这大自然的精灵。

感谢梭罗为我们留下了我们现在已无比企及的大自然的美丽影像,感谢瓦尔登湖的宁静和清新给了我们刻骨铭心的生活的教诲。正在享受着高度物质文明的人们,让我们高度真诚和言行一致地对待大自然吧!

我由衷地希望这片清澈有朝一日离我们更近。

心情也湛蓝

到美国做“影子教师”的首个周六,在住家胡先生的策划邀请下,我们七位教师和他公司另外五个家庭的同事、朋友浩浩荡荡地开往靠近太平洋的Sunset Beach。据他介绍,这个20世纪80年代在原海滨湿地上开发建立起来的高档住宅区,也是一个非常适合划船泛舟的场所。

这个季节,加州的天气确实不错,少穿一件不会感觉很冷,多穿一件也不至于过热。每天基本都会有充足透明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撒在你的身上,暖洋洋的,甚是舒服。车程约一小时,我们来到了理想中的泛舟之地——Sunset Beach。刚抵目的地,便被周围各色游船和平静清澈的湖面所吸引,转眼间又被感动了、迷惑了。蓝蓝的天,清清的水,诱惑无限。我们一行新老手搭配,争先恐后地跳上了租来的八艘双人划艇(有三位女士因为要准备午餐,故没参与划船)。在管理员示意下,稍作适应,就开始了两个小时的征程。起初,我们仅把注意力放在拍照上,没有较多地去感受更多美景。在胡先生他们的引领下,船队渐行渐远。这不,在十字路口,一个转弯,顿时峰回路转,渐入了佳境。不经意间,一片蔚蓝展现在眼前,水天一色。其间是一排风格迥异的别墅建筑,像漂浮于水上,又似悬系于空中,简直就是一幅画。那种蔚蓝,不,显然可以用“湛蓝”这个词,一尘不染,如同刚被阵雨洗刷过的一般清澈。

也许正是受到了这魅力景致的感染吧,我和船友小蒋越划越慢,不停地用相机记录沿途的风景,“咔嚓咔嚓”声连绵不绝。不知不觉,已被大队人马拉开了距离。我们呢,更笃悠悠了。小蒋似乎已陶醉其中,时而微闭眼睛展开双臂一番放松呼吸的姿态,时而又做出亲水般模样、摆着各种pose。那么自然得体,不停地提示我拍下这些动人瞬间。我呢,不时地开个小差,对水道两侧的各色建筑如痴如醉。你看,有中国式的,有印第安风格的,有富有西班牙情调的,也有传统哥特式的。多元文化在此汇总成美国风格,和谐而自然,这大概就是包容和自由之真谛吧!各家居所前停泊的大小游船风格不一,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不是威尼斯,却胜似威尼斯。因为它更大气,更水灵,更率真。随着船行渐远,我们的视野也伸展至更远处。那些建筑变小了,但水天融合却意味悠长。我连拍了数张,有一种想做成连环画的冲动。不,我一定会选择其中的一张做我电脑的桌面页。是的,对于生于水乡、长于水乡的我来说,此情此景又如何能放弃?我在想,倘若上海也有这样出色的景致,那么,我们的生活又该作何打算?

再往前,但见海鸥滑行在蔚蓝色的水面与透彻的蓝色天空之间。那种美,会让你尽情地舒展,一直到你觉得世间的一切都可以被包容掉为止。此时的你总想屏住点呼吸,听划桨声和海鸥的鸣叫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体会大自然所赐与的无限美好。

当视线又回到了近处,发现水边建筑旁三三两两的棕榈树,巍然挺立,成了我们这次划船沿途的视觉标志。它们似乎养成了傲视一切的脾性,那种任凭风吹雨打都不会屈服的姿态,我们在其身上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直入云端的气势,又让我们感受到它的那种霸气,就像自然界赋予了它代表热带亚热带典型物种的使命一样,任凭时间轮回,却始终屹立。

眼前的旖旎风光,现在实实在在是属于我们的。在我的印象中,能与这里媲美的风景只有多年前在遥远的澳大利亚布里斯班海滨见过。那是我首次身临其境,见到了过去电影中方可看到的阳光别墅、黄金海岸的理想生活与住所。没想到,今朝我仿佛又徜徉其中了。“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苏东坡这首充满禅意的诗,用在此处应该说也是恰当的。

不知不觉中,传来了船队归航的信息。我听见,已有人在情不自禁中哼起了小曲。虽然唱得一般,却也道出了心声。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这种感觉而已——一种暂时可以摆脱喧嚣和浮躁的世外桃源式的宁静心境,可以洒脱、放松,悠然自得地享受这份大自然的馈赠。加州灿烂的阳光,迷人的海岸风情别墅,还有游艇和码头,在我的眼中是如此生动而温馨。虽然马上就要离开这给我们带来灿烂阳光般心情的地方,但我深信,即便回上海很多年后,习惯了快节奏工作旋律的我,想起今天在此消受的两个小时,也一定会激动不已。这里的阳光,这里的海岸美景,是如此怡情,向往有朝一日,我们能在上海感受这类似的风景。

同类推荐
  • 文苑拾遗(蠹鱼文丛)

    文苑拾遗(蠹鱼文丛)

    《文苑拾遗》是湖州名士徐重庆先生的文章结集,由刘荣华、龚景兴编选。全书分五辑,包括文苑拾遗、名人遗物、辛亥史料、湖州人文和秉烛夜谈,主要涉及现代文学研究和湖州地方文史研究,对一些史料的考辨颇有助于学术研究,具有较大的出版价值。
  •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

    一个好的作家,他描写现实,述说一个悲剧,不管是用来警世,亦或表达他的失落和绝望,但是后文学的意义都在于告诉人们真相并给予人们希望,余华正是留下了这样的希望。在《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这本集子里,余华收集了近年来的一些关于写作、关于社会、关于他个人童年回忆的文章,虽然在他的所有文字中算不得出采,但是有两篇文章很值得推荐,因为一篇解释了阅读的意义——《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而另一篇则阐述了漂泊的幸福感——《别人的城市》。
  • 我为什么要写作(小经典系列)

    我为什么要写作(小经典系列)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的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我为什么要写作》选入作者《如此欢乐童年》等著名忆旧、纪实作品以及《我为什么要写作》、《政治与英语》等著名论文。
  • 我说出了风的形状

    我说出了风的形状

    这是一部散文集。杨克的散文语言流畅,充满诗意,本书收集了杨克多年的文化随笔,有些是对诗歌艺术的探索,有些是对文化现象的思索,也有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悟等等;大到世界文化潮流,小到一个生动的文学关键词,本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阔,集中展现了杨克近年来的散文成果。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共收录了1905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片小说精品4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短篇小说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12月初版,现经修订整理后再版。《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精品》由毛信德和李遵进担任编著。
热门推荐
  • 聊斋志异选(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聊斋志异选(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借助于简练而细腻的文笔,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塑造了众多个性突出的艺术形象。他们或人或仙、或鬼或狐,或感情缠绵、行为谨慎,或天真爽朗、自然率性,或勇敢无畏、富于智谋……这些形象无不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读来令人神往。本书在选辑过程中,着力挑选出其中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代表作。其中既有反映民间疾苦、揭露官场黑暗、抨击科举腐败的愤世之作,也有阐释人伦事理、颇具教育意义的寓意故事,更有讴歌美好人格、纯洁爱情的佳美篇章。在这些变幻莫测、神异迷人的幻境之中,以往遭嫌恶的鬼灵精怪,竟绽放出熠熠的光彩,而他们幻妙离奇的故事,更是让人在感叹之余,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 高冷总裁绝宠:终于等到你

    高冷总裁绝宠:终于等到你

    (新书发布,重生商女:季少,加油!,希望大家鉴赏)他,高傲,冷漠,从不多管闲事,出身豪门,她善良,充满笑容,阳光,但是在茫茫等待着,记忆里的那个他,在酒吧里的雷清萧居然出手救助她,带她离开那里,却让她失去了一份工作,于此同时,公司里传来了了新任总经理走马上任,却发现他就是他……
  •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五子登科

    张恨水经典作品系列:五子登科

    《五子登科》1947年8月17日连载于北平《新民报》的“画刊”,作者因病未写完,1956年将书续完。小说描写了日本投降后,接收大员到北平,贪污、舞弊,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揭露了“五子登科”的“劫收”秘闻。所谓“五子”即:金子、女子、车子、房子、馆子。
  • 周仓是个大帅哥

    周仓是个大帅哥

    作者获得过冰心儿童图书奖。周仓长得和张飞差不多,铜铃样的大眼睁开来总好像随时要跟人打架,乱蓬蓬的胡子能经常把他喜欢的小孩吓哭。三国时代不仅会经常打仗,偶尔也会举行类似于现在的选美比赛——当然,周仓有一次参加了,本来选美不一定轮得到他,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事件改变了大家对他的看法……《周仓是个大帅哥》受欢迎的原因,我觉得可能是作者的写法让我们充满了薪鲜感——他试图用童话的眼光打量那些在我们眼前渐渐模糊的历史,这和时下的“恶搞”“戏说”“穿越”都不同,它使厚重的历史有了温度,可感可触。
  • 唐诗之美:快意淋漓歌大唐

    唐诗之美:快意淋漓歌大唐

    在泱泱大唐诗歌的花海中,作者简墨撷取30位极具特色诗人,以每 人的一句不常见而又浓缩了诗人性情的诗句为题,以一首诗为窗,轻轻打开《中国文化之美·唐诗之美:快意淋漓歌大唐》,整个大唐朝绚烂的诗意天空映入我们眼帘。这片星野时空交错,那些闪耀着灵性与才情的诗人的一生 或片段如历史剧般一幕幕倾情上演闪烁、归寂,而他们的一吟一唱却闪烁着诗意的光辉,历千百年不落。
  • 幻想的神迹世界

    幻想的神迹世界

    (含变身情节,不喜勿入)好好的穿个电影吧,就算10人一起也没问题,就算分正反派也没问题,为什么我会被装萌新的大佬变成女孩子啊!为了变回来,只好多穿几个电影了(不止电影,还有一些小说)(小声bb:支持一下呗)……高考过后再说吧,到时候我会把章节全删了重写的…………
  • 缘来是你之醉梦奇缘

    缘来是你之醉梦奇缘

    左书宁,瑄靖王朝的丞相之女,太子妃,国女,皇后,瑄靖皇太后……更是亘古时期的上神,福神大人的转世……招四神,救四兽,回归三界……原来我也不是一直都是那么倒霉的嘛,我是福神我怕谁?——“风凌杀,你干嘛对我那么好?”——“关爱智障少女,人人有责。”——尹少卿:我沉睡了两千年,你是我睁开眼第一个看见的人,也是我的救命恩人。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人了……——姜明绝:我姜明绝看上的人,就算她跑到了十万八千里,我也能把她追回来……——孟开阳:你在黑暗中救赎了我,我愿在黎明中给你光明……——左书宁:世界上男人那么多,而我只爱你一个。——左玉竹:左书宁,我这辈子最恨的就是做你的姐姐,因为你夺走了原本属于我的一切……——练水仙:绝望吗?不,这样还不够……我要流干你的鲜血,剥下你的人皮做灯笼,日日夜夜照耀着,看着,我和你的心上人恩恩爱爱……——祁天:我这样做有什么错!这是老天欠我的!只要能够复活我的心上人,他人死活又与我何干?
  • 最甜的一颗糖

    最甜的一颗糖

    如果这个世界上只剩下一颗糖,那一定就是你。木甜儿:“和你恋爱的唯一目的就是与你白头。”林佳炎:“当你闯入我的生活,你便是我的世界。”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对文学作品的最高肯定,是世界各国文化的精髓。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共收录百年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散文精品70余篇,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可供学习、欣赏、借鉴的世界散文经典之作。该书1995年出版过,现经整理后再版。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散文精品》由毛信德和李孝华担任编著。
  • 如果时光爱我

    如果时光爱我

    在看到韩商元的那个下午,郑菲站在马路的行道树下,一脸怔住,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旧痛穿透了岁月尘封的时刻。一场车祸,让她的存在,只会令他时刻记起母亲的意外。他们之间,不会再有可能了,必须远远疏离,不再相见。然而多年后,落魄的郑菲意外得到了一名女导演的垂青,出演了一部重量级的电影。而在女导演所在的传媒集团中,韩商元便是集团的最大合伙人。俩人时隔七年的意外重逢,到底会是“相见不如怀念”,还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随着一连串围绕在他们之间的意外连连发生,他们的人生,又会变成一个怎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