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352200000004

第4章 环境与生存

环境——生存的压力

每个人都曾有过压力,可每个人的压力又不一样。现在,我们却不得不面对同样的生存压力——环境问题。

当越来越多的河流被污染,连枕着太湖的长江三角洲的人们都觉得喝水得不到保证时,我们当然得承认:我们有压力。当你目睹许多人因为食用了农药残留物严重超标的蔬菜和水果中毒甚至身亡时,你不能不承认:我们陷入了环境报复的轮回。当你时刻呼吸着“富含”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空气而又不能自拔的时候,你才注意到:原来,人类的发展付出了如此巨大、高昂的代价。当更多的地球村“公民”倒在人类高度文明发展的“高速公路”上时,我们发现:这条路其实并不是最佳的选择,但如今我们又无法退却……

所有这些,是在应验这样一个真理:人类的每一次发展,也可能在断送更好的发展。于是,有学者直言:人类是地球的癌细胞!正是人类对地球资源的予取予求,使得地球正在变得千疮百孔!

可怕的是,这些事件存在于每时每刻,它给我们的压力,绝不亚于我们身上驮着千斤重担。而有些人却全然不知,甚至认为环境问题,好像离自己万水千山。

我想到了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的确,这一有着五千年文明底蕴积攒而成的历史的“品质”,使我们更多了一些麻木,以至于在进行污染治理的时候,我们没有吸取国外的教训,反而嘲笑“环境污染是资本主义世界特有的事件,社会主义没有环境污染”。如此,当我们发觉现在走近我们的并非“猫”,而是真正的“恶狼”的时候,我们还缺乏足够的准备。

事实上,中国人也并不是没有生存压力。“居安思危”的古训,就是在告诫我们任何时候都要有压力感。但是我们还没有奢侈到喋喋不休地去探讨它的程度。

意识到自己正承受着压力,已经是自我治疗的开始;能够清醒地识别这种压力的层次,危害就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生存的自由,是每个人心向往之的梦想;生存的压力,是走出茂密丛林的祖先留给子孙的一份永恒的礼物。但愿我们能在21世纪来临的时候,认识环境给予我们的压力不是此人彼人,而是亦此亦彼。

于是,耳边似乎传来自诩为“失败者”的“自然之友”创立者梁从诫先生的声音:“自然之友的每一个呼吁,都会在一些人的心里留下一个回音,总有一天,这些回音将引起一种巨大的社会共鸣。”

心动不如马上行动,因为我们的时间并不充裕。

环保是什么?

那时儿子六岁,到了爱问“为什么”的年龄。从“为什么磁悬浮列车跑得快”到“宇宙有多大”,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涉。当然有不少问题把我难倒。这不,看到我在写环保方面的文章,他又“考验”了我一回:“爸爸,环保是什么?”

环保是什么?这的确是一个不易向孩子解释清楚的问题。我说:“环保就是要保护动物,爱护绿化,不乱扔垃圾。”我知道,这样解释能让儿子明白,但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于是,晚上翻阅起辞典。辞典上的解释如下:“有关防止自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使之适于人类劳动和生活的工作,称为环境保护,简称环保。”

我虽然暗自庆幸给儿子的答案并没有太大偏差,但静而思之,自己对环保内涵确实没有好好思考。有着十年环保热情的我,居然说不清究竟何为环保,这的确是一个莫大的讽刺。现在,是到了该我做这篇“命题作文”的时候了!

环保是什么?我想,可以从下面的三个角度认识。

环保是自我觉醒。人类的发展,带来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却牺牲了环境,而且付出的代价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得不偿失。于是,在经历了一番相当长时间的矛盾、痛苦与争斗之后,30年前人类终于不得不开始直面这个问题,清醒地意识到“地球只有一个”。于是,倡导“保护地球,从今开始”的人越来越多。而那些最先遭到环境报复的人们或国家,逐步成为环保主力。“吃一堑,长一智。”这句成语,可谓是对自我觉醒的最好诠释。

环保是责任。现在,环保似乎成为时髦的代名词,任何与环保挂钩的活动或创意,都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收益。正因为如此,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嘴上说着环保,心里却另有盘算,环保在某些地方甚至变了味。说环保是责任,大多数人一时还不能理解。甚至有人误解热心环保的人士,是别有所图。其实,真正的环保者,是无私奉献者。我所认识的环保志愿者中,无论是声誉颇高的香港“地球之友”总干事吴方笑薇,还是默默无闻的浙江安吉任卫中和河南平顶山徐添等,他们都是不求回报,只有金钱、时间的付出。他们的所作所为,为的是能唤起更多人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当有人想知道为何世上仅有极少部分的人热衷环保,将它视为一生的追求或事业时,我想告诉他,请听听著名环保人士珍·古道尔的话:“我们没有能力改变整个世界,但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我想,这就够了。”是的,我觉得她的话称得上最有分量的回答。

环保是践行。当废旧电池污染日重,当白色垃圾成为灾难,当环境问题充斥生活各个方面的时候,任何空谈就显得苍白无力。环境问题的解决或改善,从来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需要亲力亲为地践行。这个道理不是人人都懂,但却有人开始践行。如有一对新婚夫妇,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毅然放弃舒适的城市生活,扎根深山或草原地区,成为造林模范;又如一个个几岁的孩子,受电视节目中公益广告的影响,弯下稚嫩的腰,去拾起“时髦人”丢下的果皮;又如有一位老大爷,为了保护母亲河,几十年如一日地自愿在黄浦江上打捞垃圾。现在,是到了该我们行动的时候了。如果我们在紧张的生活节奏之余,抽一点时间参加一些环保公益活动,你会发现,环境会因为有你的参与而愈加美好,生活也会因为你的奉献而愈加精彩。

环保是什么?它是一种潮流。这股潮流永无止境,其保质期是无限期。但愿我的回答能唤醒人们对环保的正确态度和良知。真希望,有一天,每个人都能问心无愧:今天,我环保了!

向自然“还债”

新世纪初,由沙尘暴引出的有关环境保护的问题,屡屡见于各大媒体,其热度甚至超过了人们对于股市的关注。耳闻目睹生态失衡的代价,不能不令人目瞪口呆。

靠山的,焚林而猎;临水的,竭泽而渔。到头来,恐怕只落得山穷水尽。可是,而今这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行径,已使得我们的生存环境出现了十分可怕的赤字。尽管“赤字”在中国股市上会令股民狂欢,但在这里,实在让我们提不起兴致。

18世纪的法国著名学者拉格朗日说:“不要以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借助于人类的技能,自然资源能够成为无限!”正是这种“资源无限”的拉氏理论,使许多工业化国家至今仍在咀嚼着留在牙缝里的苦涩。

1972年,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道分水岭。这一年的6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学者们向世人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警告。但是,直至今日,地球村的“村民”们还未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先砍林,后种树。”发展的弯路时常会走,破坏生态环境的丑行时有发生。所以,对一般人而言,生态环境问题似乎是个离自己很遥远的话题。等到尘埃落定之后,我们才会发现,其实,环境和生态问题离我们并不遥远。在这一点上,沙尘暴无疑及时给那些患有“近视”的人们上了生动而教训深刻的一课。

众所周知,道家是生态文明的鼻祖。老子和道家思想主张人与自然万物是连续一体的,自然存在具有深刻的价值,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眼下,真不知应该是他老人家汗颜,还是该我们这一代人羞愧。所幸的是,政府在国家级层面制定环保法律、政策,采取封山育林、退田还湖等切实措施,以弥补生态的“透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既然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老子曾经勾勒的万物和谐之世界蓝图、充满生机相互协调之世界,也正是全员积极践行、努力实现的伟大目标——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愿更多的有识之士加入到向自然生态“还债”的队伍中来,为了自己的现在,更为了子孙的未来!

惜水,以至于吝啬

我这人在生活上还算出手大方,唯独对用水甚为吝啬。不管是平时洗澡、洗脸,还是其他日常生活用水,我都特别节俭。在家里如此,在单位如此,偶住宾馆酒店亦如此。

洗脸时,放水最多放到能把毛巾淹没,洗澡时适当冲淋一下,能够用毛巾沾水洗身就行了。这不,一次去台湾交流时,同住的室友每次总说我洗澡速度怎么这么快!甚至用洗过的水冲抽水马桶,洗衣用水也极少。我这种无端的吝啬,有时连自己也觉得奇怪,觉得没有必要。可当见到家人或者学生用水那不太在乎的样子,我还是觉得心疼,忍不住要提醒几句。有学生和保洁员对我此举觉得可笑,觉得奇怪,甚至在背后嘲笑我,说我小题大做、神经兮兮。对此,我也不作辩解,事实上我也辩解不清。我自己也许只是条件反射似的,一放水心里就起了一种障碍,仿佛有人在身边提醒:够了,够了,不要再浪费了。于是,立即会关上水龙头。

其实,我的这种惜水、爱水,以至于吝啬用水的意识,既是受了科学预言“全世界普遍面临缺水危机”的影响,更是作为一名环境保护工作者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

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方觉可惜。人们总以为,只有那些经历过沙漠探险生活的人才懂得水的重要性,才会倍觉水的价值。但是我要说,即便是生于“鱼米之乡”的上海人,也有许多人在为节水问题或东奔西走,或出谋划策,为的是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更多的人远离缺水的困扰。的确,对于关注“地球村”发展的我而言,旱,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水的可贵给我留下了至深的烙印。因为旱,眼前闪现的是地里的水稻眼看着就从碧绿变为枯黄以至焦黄而死去;因为旱,农田大片龟裂,失去了使用价值;因为旱,非洲难民雪上加霜;因为旱,曾经辉煌的城市毁于一旦;因为旱,有许多事情的后果大大超出了人类的预料。所以,对于缺水区的人而言,能看到水在自己家的水桶里颤动,一定会觉得它比珍珠更好看,更珍贵。

很可能就是从那时起,我对水有了一种特殊的感情,我惜水,以至于到吝啬的地步。对于我的这种吝啬,我有我的独到理解,以后便成了一种习惯,对此我不想多说。

“但愿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不是你痛苦的眼泪!”这则公益广告旨在告诫人们:在关注地球日益严重的缺水危机的同时,更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水,养成良好的节水习惯,强化永久的惜水意识,使地球这颗“水之星”水常流,水常清,水常新。

沐浴与毁林

沐浴与毁林,乍一看标题,两者风马牛不相及。

但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早在元朝时期,马可·波罗就在他的《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在游记中,他向人们叙述了当时中国大量消耗木材的情况,并指出:“诚然,这个国家并不缺乏木材,但是如此众多的人口,炕灶也多,而且燃烧不止,加上人们又勤于沐浴,这样必然会造成木材数量的供不应求。”

时光飞逝,当年一度繁荣的富庶之地——黄河中下游地区(尤其以黄土高原为代表),而今,已成为我国森林资源破坏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马可·波罗的预言,不幸而言中,真不知国人对这种行为持何等的态度!

其实,马可·波罗的描述和预言还不算全面。事实上,人们“勤于沐浴”,还加剧了当今该地区的缺水状况。而大量毁林作柴烧,又使森林的水土保持能力恶化,气候趋于干旱,这又引发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进一步水荒。

假设一个人每天洗浴用水30升,那么一年的用水量就是1.1万升。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正常人口为3亿,那么,一年光是洗浴耗水便达3.3万亿立方米。换句话说,倘若我们尽可能少洗几次澡,每年少用些水,华北城市的缺水危机便可迎刃而解。

综观中国的环境问题,“天灾”与“人祸”总是纠缠不清。正如上面所述,与我国水资源匮乏的状况极不相称的是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拿以缺水著称的西北地区为例,据统计人均年用水量为850立方米,比全国人均用水量几乎高出1倍。宁夏平原灌溉用水,相当于全国平均用水的3倍。在那儿,漫灌不仅使大量水土(或肥力)流失,导致农业减产,同时也诱发和加剧了渤海的富营养化问题。

在我国,节水的潜力之大,同样出乎我们的意料。以2000年的数据为例,我国农业用水量约4000亿立方米/年,但利用率仅约30%。若能提高10个百分点(这并不难实现),这就意味着每年可节水400亿立方米,相当于目前南水北调的东线、中线工程的调水总量。而这个数字也已经超过了正常年份农业灌区300亿立方米的缺水量。

对于耗水和毁林,其实,国人从来是说到做到的。在那“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的日子里,水一度被认为是取之不竭的。毁林烧炭炼钢,也被认为是赶超英美的捷径。那时,类似的情形在“越穷越大方”的国人中时刻都在发生着。再回首,当今天的人们终于发现因为缺水和少林等带来的严重后果时,有人只是轻描淡写地用“没想到”“后悔当初真不该”来敷衍。事实上,这种假惺惺的反悔,无法减轻国人缺水、少林的窘况。而且,这种态度很可能是演变成“国家级”水荒和全球气候异常的前兆。

在有人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忙”,而不愿义务植树的时候,在有人因为私欲而恣意砍伐林木的时候,我只能提醒这些或“忙”或自诩“勇敢”的人,请先考虑一下后果,今后我们的水费将由1.2元每立方米提高到50元每立方米,甚至更高的价格,也是有可能的。毁林,说得近些,就是直接导致水荒;说得远些,则是对后代的犯罪。因为我们在毁林的同时,也毁去了人类持续发展的希望。

善待长江

“水土流失加剧,部分河段和支流水体污染严重,洪涝灾害加剧,下游地区地面沉降和河口咸水入侵增强。”

鉴于当前“困扰”长江的这四大灾害问题,日前有专家提议将每年的10月某日,设为“长江日”,以让全社会共同保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如该专家建议的,“设立‘长江日’,在这一天开展一系列保护长江环境的实际行动,禁止一切单位和个人向长江及其支流排污。更重要的是,借机对沿江公众进行一次教育,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保护长江及生存环境的意识”。

笔者佩服该专家的远见卓识,同时对长江的生态问题忧虑更重。

有人说,在我国,举凡一个问题被提出来,并且大谈特谈的时候,往往此问题已经病入膏肓。这话用在长江问题上,我绝对认同。本人对长江的最早关注,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有报道说,因为前两年四川等上游省份对森林资源的破坏性采伐,加之暴雨成灾,终于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甚至有专家不无担忧地提出“长江会不会成为第二条黄河”。

正因为此,从1988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江的水土流失。然而,1998年夏秋发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特大洪涝,虽流量没有1954年的大,但水位和灾损却创历史新高,再次暴露了长江流域在水土保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因为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排污量高居各地区之首,所以,在很多沿江城市的下游河段,总能看到少则几千米,长则几万米的不同颜色的污染带。“你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你的下水道,我的自来水。”从几句看似谐趣的打油诗可见,长江正日渐失去其“黄金水源”的资质。而在枯水期,长江口一带的海水入侵,又使下游城市的缺水矛盾凸现出来,且已影响到上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今,对于长江,可以这么形容:不仅跳进长江洗不清,而且“荣幸”的话,很可能给你“换”上一种新肤色。

众所周知,长江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养育着全国40%的人口,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的40%以上,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驱动纵轴。从雪山走来的长江水,冰清玉洁。而当它滚滚东流的时候,污秽夹杂着人类的劣根性一起流入了东海。长江水何其不幸!东海何其不幸!但是,我们又有多少人意识到是自己的一点点小错逐渐酿成了今日长江之悲剧?

建议设立“长江日”,可以说是我们主动向长江还债的第一步。勇敢地在长江面前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积极地践行,长江重新乐乐呵呵唱着欢快的歌儿奔腾到海的日子一定会早日来临的。

当然,设立“长江日”,并不等于我们只有在那天到长江上打捞点垃圾,或者在长江边仪式似的种上几棵树,然后在媒体上大肆宣传一下就完事,而是重在意识,贵在坚持,防微杜渐,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重视长效管理,放眼可持续发展。

唯有如此,才对得起“长江日”对我们的警示作用,才对得起长江母亲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我想,善待长江,善待环境,在发展中实现人地和谐,才是专家倡议设立“长江日”的真实用意吧!

拒穿羊绒衫

记得,那是在2001年的春天。

一次,在给学生讲解沙尘暴肆虐我国的原因时,我列举了大家熟知的“鄂尔多斯羊绒”。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去只有达官贵人享用的羊绒制品如今有机会走进了寻常百姓家。

轻、暖、柔、韧是羊绒出众的特征,也是其极受人们偏爱的原因。然而,当我们将这种昂贵的羊绒制品穿在身上,甚至还有人在以此炫耀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知道,其实沙尘暴离我们又近了一步。

这样说并不是危言耸听。听有经验的牧民说,我们所熟悉的羊绒一般为山羊绒,是山羊身上的细小绒毛。羊绒的产量很低,一头山羊每年只产绒约50克。而一件上好的羊绒衫约需要羊绒200克,也就是说4只山羊所产的绒才能编织出一件华美的绒衫。而一只山羊对草场的破坏力相当于20只绵羊。可是,牧民们着眼于羊绒可能带来的丰厚利益,必然超量饲养山羊,这无疑会对草场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如今的鄂尔多斯,由于当地牧民视养山羊产羊绒为脱贫致富的捷径,不少人都在从事着这样的劳动。在中国成为“头号产羊绒大国”的进程中,他们确实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造就了家乡满目疮痍的现实。于是,沙尘起、荒漠移、草原瘠、人愈穷。当人们穿着羊绒制品以标榜其精致生活时,大自然却以其特有的方式向人类发出了警告。滚滚黄沙不可遏制地唱响了“东进序曲”,华北危急!华中危急!华东危急!

温暖轻柔的羊绒竟会与肆虐狂暴的沙尘暴联系在一起,而在其中穿针引线的居然是我们人类!这实在出乎意料。在我们痛定思痛,深刻反思的时候,发达地区的消费者,是否应该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呢?

其实,不良的生活方式是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原因之一。因为一张“特别”的嘴,我们吃“绝”了不少动植物,而且至今没有收敛的迹象;因为一项所谓的“创意”,我们使树木、大象、梅花鹿等形体残缺、丢牙少角……如今,为了一时的舒适和暂时的经济利益,我们又使荒漠化愈演愈烈。人呀,是否到了非穿羊绒衫而别无选择的地步?但事实是,我们已经到了非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不可的地步了!

选择羊绒衫?选择家园?请用行动来回答!

节约——最大的环保

最近,从报上读到这样一则消息:2001年1月24日(农历蛇年正月初一)是上海市区餐饮业产生泔脚量有史以来最多的一天,比平时多出三成。这首先表明沪人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提高,但另外一个不容置疑的信号是:近年来,人们在饮食方面的浪费日益严重。浪费多,则泔脚也多。无疑,这又是一道环保难题。

说到环保,许多人会以为,环保好像只是与臭氧层空洞、全球日益暖化、酸雨污染等大问题有关,所以,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其实不然。节约就是最大的环保,将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

今天,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来了经济的巨大增长和消费的繁荣,但也刺激了人们的物欲、贪婪和短视。习惯了使用一次性用品的市民,当然记不得原来是他们潇洒的一扔,才导致了今天满地的“白色污染”;习惯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人们,在他们花上百元甚至十万元,通过爆竹声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势力的时候,当然忘记了硫磺和噪音对环境的损害;习惯于每天花一个小时洗热水澡的“先富起来”的人们,在他们陶醉于水中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乐趣时,当然忘记了由此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而这又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来处理……所有这些事实都在证明:浪费,才是污染的祸首。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反驳:发达国家不是鼓励消费吗?此话不假,但是要看如何消费。其实,发达国家富人厉行节约的事例比比皆是。“节约为了环保”,已成为衡量他们是否值得人们尊重的标志。所以,关于西方发达国家,我们更多听到看到的是如下的情形:日本、美国、德国等大型购物场所推行布袋、纸袋和简化包装;新加坡为满足人们过节能有个热闹的气氛,设计并推出了空气爆竹和电子爆竹;日本等国的宾馆客房醒目处有“请君节约用水”“请少扔垃圾”的标示牌……环保,在发达国家俨然已经成为一种风气。

节约,不仅有益于环保,还可以使自己得益。正是由于这样的“多赢效应”,发达国家的人们在生活富足的同时仍不忘厉行节约。目前,国内不少企业和餐饮场所,也开始这样的尝试。据最近的媒体报道,上海宝钢虽然地处水乡,但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出发,近年来加强了节水工作。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49%,吨钢耗新水6个立方,接近日本等发达国家钢铁公司的水平。以2000年为例,该厂全年的用水量比设计少用新水3000万立方米,减少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无独有偶,前些天路过上海“不夜城”时,看到百年老店全聚德的门口挂着“适量消费——为环保减负;吃饭奖励——为客户节支”的条幅。这种提倡环保新概念之举,让我等看到了环保的希望。环保理念与意识,应该是我们这座城市的气度,是在每一个老百姓、每一个平凡岗位、每一个细小行动中,逐渐沉淀下来的。

跨入新世纪的门槛,“绿色”已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就节约而言,人们也开始觉醒。愿国人富裕不忘节俭,约束自身的行为,用行动保护和重建美好的环境。

“勇敢”地呼吸

前些天,随便翻阅《读者》时,读到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环保言论:请勇敢地呼吸,让我们用肺去净化被污染的空气。我不禁顿生感慨,忍不住想说几句。

大约是在1992年,当时的《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杨澜,写了一篇关于未来世界大气污染的文章。文中,她用科幻的笔法描绘了在未来的大都市里,由于严重的大气污染,市民无法正常呼吸,新鲜空气在城市里成为一种商品。家庭主妇上街购物,除了捧回大包的食品外,还有一瓶瓶新鲜的空气。那时候,在人们的生活中购买空气已经同购买食品一样重要。

她大概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竟然亲历了自己曾虚构的生活。

2002年12月,弥漫京城的罕见连续大雾,使京城市民哗然。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每天都有接听不完的从各方面打来的询问空气质量的电话。其时,空气质量之恶劣,可见一斑。

去年末,北方许多城市连续发生长达数日甚至一周以上的大雾。当“印度洋上空不再有湛蓝的天空”的报道见诸报端时,人们才明白,原来外面的天空也不蓝了。以前对蔚蓝色的海天合一的美好印记也随着报纸被一起丢进了废纸篓。

诗仙李白《襄阳歌》曾经吟唱道:“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这种境界,如今我们这些城里人闻之如听天书。因为清风已经稀罕,星宿明月更是难得一见。回想起到日本和北欧考察环保的时候,或住在水边,或住在森林簇拥着的城市里,呼吸顺畅所自然释放的幸福感,倍增了我对现实大气环境的不满。

是的,倘若有人在我们饭碗里下毒,我们一定会诉诸法律;然而,有人污染了空气,每日把“毒气”送入我们的肺脏,浸透我们的全身,我们却往往选择无动于衷。因为美好的环境正在远离都市,人们正在淡忘呼吸清新空气的美好感觉,以至于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天空本身就是灰色的;也因为污浊的空气的危害不一定马上表现出来,所以很难引起人们充分的警觉。

生活中的景象已经够我们不寒而栗了。比如,走在马路上,看见戴碳芯口罩的人逐渐多起来了。城市的癌症发病率中,肺癌及其他呼吸道系统的癌症已经占到了很高的比率。在如此状况下,难道人们只有退缩?

山自重,不失其威武;海自重,不失其雄浑;人自重,不失其尊严。向往蓝天,是每个人的本能。善待环境,人才有生存的基本空间啊。多给后人积点德吧!

把根留住

偶从某报读到一则消息,说南方某地,因为根雕业的发展,人们大量砍伐活树刨根,致使水土流失严重,给当地经济和生态造成了极大损害。读罢,忍不住想说上几句。

根雕艺术堪称又一国粹。千百年来,这一领域可谓人才辈出。更留下了一批根雕精品。改革开放以来,两广、福建等地的根雕业曾盛极一时。时至今日,此行业虽日渐式微,但靠此“吃饭”的人还有不少。因此,寻找“根源”便成为他们“吃饭”的前提。

据报道,近年根贩活动频繁,他们的活动范围也由本乡本土扩展到外地富林地区。如在广西、云南等地的原始森林里,就出现了不少扛着锄头的“寻根”专业户。而一些住广东“无根可雕”的民间根雕艺人,则索性远赴根源比较丰富的内地,就地取材,加工销售。仅仅为了获取一点小利,便将大量树木连根拔起。

虽然不少地方的林业部门在这些被挖走树根的地方重新种植原有树种,但“植树容易活树难”,结果是事倍功半。相比起滥伐者,挖树根者还要“刨根问底”,这导致了周边地表形态遭受极大重创。遇上山洪爆发,水土岂能不严重流失?况且,用作根雕的树木大多位于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绿化难度本来就大。所以,要恢复原有的生态环境更是难上加难。

鉴于根雕在某种程度上与“让祖国绿起来”的精神相悖,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包括不少根雕艺术家在内的人士呼吁禁止使用活树作为根雕的原材料,并且明确要求必须用“朽木”雕刻艺术品参加各类根雕大赛。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撑,有关部门又疏于管理,加之根雕队伍鱼龙混杂,这样的呼吁显得苍白无力,收效也就甚微。

看来,要真正把根留住,要使多年活树避免因根遭难,必须对根雕业进行更严格的规范,从源头上杜绝树因根受害的现象;同时对根雕品市场进行“末端整治”。我相信,随着国民环保观念的进一步增强,根雕业寿终正寝的一天,必将来临。

生态旅游 越走越远

有一段时间,各地纷纷打出“生态旅游”的招牌吸引游人。笔者当时也曾在地处天目山附近的安吉等地调查,置身于山峦叠嶂绿水秀峰间,在感受着自然的神奇与瑰丽时,也为日益升温的生态旅游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感到担忧。

曾几何时,生态旅游取代人造景观而在国内成为一种流行。久居“樊笼”中的人们,纷纷涌向那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自然生态环境保存良好,风景优美的地区。一时间,回归自然成为一种时尚。仅在有“华东生物基因库”之誉的天目山地区,目前仅临安、安吉两县就已经有数十个以个人开发为主的风景旅游点(森林公园)、旅游度假村等。但由于一些旅游经营者的短视行为,大多数旅游开发项目缺少科学的规划与必要的管理,出现了旅游开发到哪里,污染与破坏就带到哪里的苗头。一些地方甚至已对纳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天目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构成“蚕食”“围攻”之势。

随着生态旅游热的兴起,素有“黄浦江之源”之称的浙江龙王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也在短短的两年内恶化了。在龙王山一条充满野趣的游道边,笔者不时地发现游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饮料瓶等废弃物。一些游客不顾提示牌的劝告,随意翻越保护栅栏。他们践踏植被,甚至挖取盆景和山上的泥土。还有媒体公开做过类似“龙王山是小朋友捕捉蝴蝶的好场所”的正面报道。据笔者的考察,龙王山的生态日容量最多为500人。可是,事实上旺季通过购票上山的游客就超过800人。这种超负荷的旅游,对这里著名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可想而知的。

值得注意的是,打着“生态旅游”的幌子,不少地方出现了“野味馆”。它们以本地野味吸引游客,美其名曰“绿色食品”。此外,一些娼妓也借着“东风”和别有用心的“食野味者”进行龌龊的交易。据说,许多“游人”不远百里、千里,利用节假日到此一游的原因正在于此。所以,那些生意在“生态旅游区”日益红火。或许是出于各方利益的考虑,目前真正愿意插手其中,进行综合治理的部门还不多。

专家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的高层次旅游活动。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注重在旅游活动中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使游客领略大自然的野趣,认识大自然的规律和变迁,感受自然对于人类的恩赐,从而使人们学会热爱自然、尊重自然及提高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感。但是,目前各地不少“生态旅游区”却出现了盲目建设的“城市化趋向”。在一些“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地段,崭新的旅馆与庙观时隐时现,混凝土路更是比比皆是。

生态旅游强调“无为和倾听”,即在旅游地,除了摄影,什么也别取;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在行进过程中,不妨驻足片刻,静静地做个聆听者,倾听这里一切“居民”的声音,听听环境的呼喊与细语,与自然进行灵性的交流、对话。生态旅游使人产生对自然的敬畏,唤醒人类对遗忘的本源的回忆,最终使人进入这样一种境界:人类诗意般地生活在地球村内。

然而,在“竹乡”安吉,笔者沿途调查发现,不仅参加生态旅游的旅游者对“生态”感到陌生,其组织者如旅行社及其导游,对此也认识模糊。许多生态旅游区的管理者(大多为外来的个体投资者)对于生态的保护措施更是因为巨大的经济利益而形同虚设。这些都充分说明生态旅游在不少地方被歪曲理解,看似在搞“生态旅游”,实质上却是背道而驰,越走越远。

由此看来,推行生态旅游不仅要求旅游者具备一定的环境保护观念,确立良好的环境道德,更对旅游活动的组织者、生态旅游区的管理者和各级政府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

生态村的绿色魅力

前些日子,笔者有幸到崇明岛的前卫村去调研。那里的农家乐、沼气为核心的生态农业和万亩芦苇荡等,无不在指示这样一个信息:发展绿色旅游和观光农业。听取了书记和村长的介绍,我颇受启发。

据介绍,前卫村在20年以前就开始了绿色农业的探索。它以发展清洁能源——沼气在全国闻名,由此也获得了许多荣誉,全国各地的专家和学习者纷至沓来。这给前卫村的领导一个启迪——何不依托环境保护来发展经济?在全国各地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暂的经济利益的时候,前卫村领导的眼光可谓“前卫”。在经过近20年时间的努力后,前卫村发展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可谓水到渠成。这些年来,来这里考察、参观甚至度假的客人络绎不绝,而且都是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这无疑极大地促进了集体积累与村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前卫村的经验是什么?我反复推敲,认为主要是该村十分重视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开发”,自然是历史的必然。没有开发,人类就不能进步。但是,发展又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假设赖以生存的环境都被破坏掉,人难以存活,就谈不上搞什么发展。常言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说明这个道理的。

可是,我们很多时候又在忽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再举一个也是不久前读到的例子:河北省抚宁县董家口村,村后山上有一段长达六千米保持完好的长城。据史料记载,此段长城是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将士修筑的。长城依据险峻山峰攀延,气势磅礴。最为难得的是,长城周围植物茂密,几年前尚有多种野生动物出没其间,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经专家考证,现在生活在董家口村的村民多为当年明代守城将士的后裔。因此,每年都有许多人到此旅游观光。可是,这些明朝将士的后代近年却财迷心窍,竟然打起砍伐长城周围古树的主意。结果,不到一年的工夫,绿树葱茏的山峦成了满目疮痍的秃岭。从此,很少有游人再去那里旅游,也无城里人到这山区来住“农家乐”、尝“农家饭”了。树林毁,财路断,后悔莫及矣!

转变,常取决于微小的诱因或刺激。而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对比如此鲜明,真是发人深省。

做个畜生好辛苦

“在这里做个牲畜都好辛苦。”这是我在最近一期《读者》“言论”版中读到的话,是某记者在内蒙古沙尘暴源地采访后的内心感慨。

记者描述“在这里,一场大风过后,就能在草场中找到被刮死的羊,活着的牲畜也只能饿着肚子艰难度日”。读罢这则言论,笔者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仔细回想见诸媒体的报道和自己的所见,立时觉得有必要把记者的话说得更坦率些:“做个畜生好辛苦!”这并非危言耸听。

举凡畜生处境堪忧的原因,无外乎二。

其一,各种原因导致自然环境的退化,使畜生的食物来源受到严重威胁,饥寒交迫,继而影响它们的生存。由上面那位记者的描述可知,内蒙古沙尘暴区牲畜度日艰难的原因应属于此。笔者认为,适应环境或接受环境的考验,乃生物进化之必需过程,所以弱者死亡淘汰,优者向更优发展,实在没必要觉得可惜或感慨。

其二,为满足人类没有上限的欲望,而使畜生蒙难。这才是值得我们反省的问题所在。其后果是物种多样性的丧失,最终则可能导致人类自身的消亡,可是利欲熏心心渐黑,又有多少人考虑到这种自然界相克相生的关联性呢?

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人类对畜生做的孽吧!一些所谓的“贵族”,为了得到更多带有炫耀成分的“沙图什”,使可可西里这块野生动物的天堂、藏羚羊的栖息地正变成一个屠宰场,每年数以千计、万计的藏羚羊被非法偷猎者捕杀!昔日茫茫高原上数万只藏羚羊一起奔跑的壮观景象,如今再也见不到了。

与此同时,工业化大生产,把畜生带入了另一个死胡同。为降低成本,原本公认的颇具“福相”的猪,如今有不少被非法喂食泔脚甚至是垃圾,使之成为“垃圾猪”。真不知道,“享受”着今不如昔“待遇”的猪们会有何感想。为了提高牛奶产量,不法养殖户给奶牛打激素,并毫无顾忌地滥用抗生素,“制造出”一头头高产牛,它们体态臃肿,步履蹒跚,身心疲惫,“牛劲”全无。回头看看动物园里的畜生,日子也不好过。本来为着孩子们增长知识和丰富阅历而开办的动物园,现在已然成为某些“聪明人”新的“财源”,老虎、狮子不再养尊处优,它们被拔去了门牙,供人们取乐和照相,熊则可能在一夜之间被人砍去四掌……

总之,不管是身边的还是遥远的,畜生普遍受到了人类摧残或捕杀的“礼遇”。是的,在地球上,它们只是畜生,它们没有理由和人平起平坐。虽然有不少人在叫喊着“人地和谐”“人和动物是朋友”,但这声音显然不够响亮,它被人类的无知和漠视掩盖了。

做个畜生好辛苦!我相信如果你见过被剥掉皮的藏羚羊在高原上奔跑的凄惨画面,你也许会怀疑我们是否身处地狱。畜生的命运理应得到公正对待,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牺牲,也只有它们才真正够得上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者。

倘若人类再不采取切实措施,那么物种的灭绝就在眼前!到那时,畜生们一定会无奈地发出“既生畜,何生人!”的悲叹。我们谁也不希望生活在一个如同地狱的世界里,良心未泯的人们,就让我们关注一下畜生的处境,让各种在生活中真真切切地上映着的虐待畜生的场景就此打住。

拒食野生动物

在峨眉山顶大吃猴脑,在秦岭深处大肆猎杀野生动物……这是笔者最近参观某“环境保护警示教育”图片展时目睹的血淋淋的景象。这再次证明,虽然国家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并没有改变少数国人对野生动物漠视的态度。这不能不说是个悲哀。

如果说,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人们食用野生动物还可以原谅的话,那么,如今那些肆无忌惮地张大贪婪之嘴的食客,不是为了简单的充饥,而是为了满足畸形食欲。大补、猎奇、摆阔……种种理由让“老饕”们忍不住对野生动物垂涎。

据2002年媒体的一则报道,当时上海一年仅被吃掉的蛇就达到1000吨(其中不乏野生的)。北京市同时期的一项调查也显示,有约一半市民吃过野生动物,而经常食用野生动物者约为十分之一。而在广东,在蛇类、龟类等被吃得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连鸣禽类都成了“盘中餐”。更有甚者,竟吃起了蝙蝠!由于本土的野生动物已不能满足广东人的口腹之欲,所以现在大蟒蛇、穿山甲、巨蜥、猫头鹰等几乎都由省外及国外偷运入粤。

曾经有位学生为调查“吃野”之残忍,专门作过暗访,还写了一篇名为《噩梦》的文章。其中,详细描写到黑心老板与贪婪食客关于熊掌交易及铁笼中的熊先后被割去四个熊掌而痛不欲生的血腥场面。

而今,虽有《刑法》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有关“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猎捕或者破坏”的条文规定,但现实生活中,这些条款规定在许多地方依然形同虚设,仅仅停留于纸面上,并未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食野猛于虎”,这是近期一位政协委员在《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将近一年的时候发出的悲叹。他在调查中发现,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不少餐馆、酒楼悬挂“野味”等招徕食客的招牌随处可见,这与目前轰轰烈烈的“拒食野生动物”活动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对于“食野”之风屡禁不止的状况,笔者认为,政府有必要进一步加大执法查处的力度。俗话说:“顽症还需猛药医。”只有对食野者和供野者处以重罪和重罚,方能从根本上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同时,还要在全社会推行有奖举报制度,形成不敢抓、不敢卖、不敢买、不敢吃野生动物的环境。

此外,从食客的“食野”心理出发,开展科学饮食的宣传教育,是根本之举。事实上,喜食野味者是陷入了一个误区。首先,因为野生动物肌肉纤维较粗,口感根本比不上家畜,更谈不上“大补”;其次,污染已导致某些野生动物产生了基因突变,食用这些动物可能诱发癌症等恶性病变;再次,绝大多数饭店里出售的野味都带有寄生虫、激素、细菌和有毒物质。食用它们,除了有得肠胃疾病的危险,还会出现呼吸困难、神经错乱等并发症,甚至会付出生命代价。事实上,2002年底,中国广东等地出现了多例原因不明的、危及生命的呼吸系统疾病,后逐步蔓延。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类疾病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SARS)”。2013年,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石正丽带领的国际研究团队分离到一株与SARS病毒高度同源的SARS样冠状病毒,进一步证实中华菊头蝠是SARS病毒的源头。由此可见“食野”之风险。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戮。”我们应该自觉树立良好的、文明的社会风尚,这既是保护野生动物的需要,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

人在吃,天在看。行文至此,笔者呼吁,每个有良知的公民都应该怀有“仁慈”之心,拒绝“食野”,做文明人。而那些食用过野味的人,更应当时刻检讨与反省,悬崖勒马。因为你的贪婪和好奇,你吃掉的不仅是野生动物,更吃掉了你的良心与人性。

扭曲的心态

2000年的暑期,我正好去了一趟浙江安吉。在这个以“生态旅游”立县的地方,经历了两件事,颇有感触。

一日,我们驱车到龙王山考察植物的多样性。不一会儿,车颠簸着拐上山坡,绿色的原野上出现了一湖碧波荡漾的清水,一群天鹅在湖面上优雅前行,几只大的展开着翅膀前后相随,几只灰色的小天鹅夹在中间。导游兴致勃勃地问:“看到这群天鹅,诸位想到了什么?”同车一位同胞应声回答:“烧鹅!”闻听此言,导游朋友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

绿色原野,碧绿的湖水,山的倒影,晨曦和天鹅群,多么完美的自然风光组合!却被上海同胞的回答搅得诗情画意全无,导游为此感到惊愕或失望是再自然不过的。

再说到了目的地,但见邻车上的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一窝蜂地去山里逮蝴蝶去了(后来才知道是上海某少科站组织的“生态夏令营”,目的是到龙王山抓捕蝴蝶)。待到集合时间,小朋友们带着不同的收获,在停车场进行着一番交流。“我们组一共捉到了35只。”“太差劲了,我们组捕到了82只。”“我们56只。”……话语中充满了愉悦和自豪。据我的估计,40多位学生在一天内大概共捕获了500多只蝴蝶。试想,若该少科站每年组织十批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那么,龙王山的蝴蝶不是将在几年内消失殆尽?

虽说那位游客只是睹物思吃,那批学生捉捕蝴蝶只是为了制作标本或满足好奇心,但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某些人对野生生物(尤其是动物)所怀有的不良心态。

环顾左右,我们不难发现:野味馆生意红红火火,有的动物园甚至沦为“动物集中营”;将野生动物视为弱肉,对野生动物进行“妖化”描述的现象比比皆是;对野生动物持有“能吃则吃,不能吃便捕杀取乐心态”的人又何止万千?可怕的是,这种被扭曲的心态往往是演变成杀戮野生动物实景的催化剂。更可怕的是,这种不良心态还会潜移默化地动摇人们尤其是后代人的良心。

要改变野生生物长期遭受灾难的窘况,关键在于矫正人们对野生生物的畸形心态。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审视人与野生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努力悟出个中的真谛。保护野生生物及其环境,需要我们把诺言变成行动,将理智化为力量。

先修身,再谈别的。努力保护和挽救野生生物,也是在拯救人类自己。

早熟的葡萄是酸的

写下此题目,并非笔者空穴来风,也绝无“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思。

说实话,笔者属于特别“迷信”维生素C的一类人。所以,市场上的各种时令水果,有不少是我的最爱,葡萄自然也在其中。这不,葡萄才刚上市,我的“消费量”就达到了日进500克,且毫无“罢休”之意。

然而,北京电视台近日播出的一份有关早市葡萄的调查结果,却让我这个“葡萄粉丝”吃惊不小,甚至有些恶心。原来,8月初北京市场上就出现了本该在9月中下旬成熟的“玫瑰香”葡萄。这种葡萄正常成熟时的糖分应该在18%左右,而现在上市的,虽然色呈成熟的黑紫色,但实际检测出的糖分竟只有11%左右,真可谓“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经过调查发现,原来这些葡萄是某些农民为了占领早市,提高收益,喷洒了含有有毒物的催熟剂。使用了这种催熟剂,只消三天工夫,就足以让未熟的青色葡萄“成熟”。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催熟的葡萄,除了吃起来口感酸涩外,更会因为有毒物的超标,使食用者急性或慢性中毒,身体健康受到危害。

看到此处,我真的感到寒心。因为此前,我一直以为吃些去皮的葡萄对身体总该没有什么危害。哪里会知道,我们还是被那些看似淳朴的葡萄生产者欺骗了一回。

联系到前段时间出现的“黑米”“废油”“垃圾猪”等炒得沸沸扬扬的事件,现在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可谓到了“聚焦”和“忧虑”的程度。“吃动物怕激素,吃植物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能吃什么心中没数……”某位人大代表略带嘲讽和无奈的“顺口溜”,可谓道出了中国百姓的心声。

也因为如此,不少地方政府部门提出了建立食品“绿色通道”的设想,而市场上一度也是“绿色食品”泛滥。然而,仔细琢磨,问题依旧,老百姓的餐桌上似乎并不“干净”。作为黎民百姓,我们更期盼,在食物中毒(含慢性中毒)屡屡发生、食品被不断地用农药和高科技手段“改良”而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时候,有关管理和执法部门能真正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向那些有毒有害食品的生产者和销售商重拳出击。

我们正在创建“诚信社会”,却仍有不少缺乏诚信的人在千方百计地钻空子、发横财。可以断言,这种“不诚信人敛财,而诚信者吃亏”的怪现象不根除,诚信社会的建立和国家的发展将无从谈起。

所以,我真的希望,通过有关部门的长效管理和全社会对食品安全举报制度的完善,在明年的今天,我能吃到包括葡萄在内的贴有“放心”标签的各类水果。

谁为农药中毒事故负责

生活,有时如俄罗斯方块游戏,不停地有不规则的事件突如其来,你还没有想好放在何处,又一个麻烦却接踵而至了。

岁末,回金山老家过年,听到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事。其中两件是有关农药中毒的。

有一件事说的是去年仲夏夜,孙姓媳妇吃了自留地里的小青菜,结果造成急性中毒。所幸被丈夫及时送往医院灌肠,才没闹出人命,但好几天不省人事。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婆婆看到田里病虫太多,给青菜喷了杀虫灵。由于临时出门,没来得及告诉家人,待回家后看到事故已酿成,后悔莫及。

另外一件事是母亲亲历的。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因为三姨夫受了工伤,她们姊妹四人遂同去探病。三姨买了几个菜,留大家吃午饭。其中有鸡毛菜。母亲平日喜食蔬菜,所以鸡毛菜吃得最多,还用菜汤拌饭。结果,回家后上吐下泻,整整折腾了一夜。好在可能农残不太多,母亲硬是挺了过去。姐姐把这事电话告知了三姨和三姨夫,弄得他们非常尴尬。当然,这事儿不能怪他们,怪只怪那些不负责任的卖菜人。他们为图卖个好价钱,把没过农残期的蔬菜提前上市。

事实上,只要稍许留意一下各媒体报道或者去医院了解一下,因食用农药超标蔬菜而中毒的事件可谓层出不穷。全国每年因为农药中毒而亡的人数虽无精确数据,但我敢断言,数字不会少。至于像我母亲那样,因食物中农药超标导致轻微中毒的更是不计其数。

“农药猛于虎”,这几乎成为我近几年给学生上环保课时的口头禅了。其实,关于农药尤其是剧毒或中度毒性农药对人类的危害问题,早在20世纪中叶,卡尔逊女士就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描述过。此书的出版,曾一度震撼西方世界。

而今,发达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尤其关注,对于食物中的农药残留标准要求甚高。但是由于国情,国内不少人对此问题仍处在追求产量、解决温饱的认识水平上。加上整体上缺少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力度不够等,使农药甚至是国际严禁的剧毒农药在国内仍有很大的地下市场。结果,我国出口的瓜果蔬菜甚至部分水产品,许多就是因农残问题而被发达国家拒之门外。国外的“绿色壁垒”,已给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带来了巨大障碍。由于中国老百姓的农残意识不如发达国家高,所以,除非吃出人命,是鲜有人与农民伯伯“将官司进行到底的”。

谁为农药污染事故负责?我以为,不能被动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应该标本兼治。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多管齐下。

所谓的源头控制,就是首先对非法生产国家禁用的剧毒或中度毒性农药的地下厂商(贩)进行围追堵截。实行有奖举报制度,营造全社会监督的氛围;其次是教育农民,不要急功近利,为图一时之小利,而使用剧毒农药。特别要引导农民不能把未过农药残留期的农产品提前上市,让农民意识到不负责任的后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既会使自己的市场信用受损,还可能导致本文开头故事中“祸及家人”的中毒悲剧。过程控制,就是市场要加强农药残留问题的抽查管理,严格检验农产品农残状况,严厉处罚违规现象。实行销售信用制,对于超标者及时曝光,在市场上推行蔬菜食品“QS”标识制,让老百姓买上放心菜。“末端治理”,就是要老百姓首先选购绿色食品或放心菜,其次买蔬菜瓜果回家后,多用清水清洗或浸泡一段时间,使可能有的农药残留物稀释。

谁为频繁的农药污染事故负责?但愿这样的质疑以后不再有。真希望有一天,国人对自我道德境界提升的追求远远超过对于金钱的计较,民众的社会生活中利人利己的原则被广泛地接受,进而成为一种社会成员间的约定俗成。不知我这样的要求算不算太高?

塑胶操场遭遇环保尴尬

读近日的《中国青年报》获悉,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有关专家一致呼吁“必须尽快终止学校体育场地铺设塑胶跑道的做法”。

原因并非众所周知的铺设成本或维护费用高昂,而是来自专家对塑胶主要成分——工业聚氨酯材料(甲苯二异氰酸脂,简称TDI)对人体有直接危害的研究。该研究结论,也得到了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室内环境监测中心的证实。他们在检测研究中发现,用TDI铺设的跑道,在炎热或强光下,会释放出许多有害气体,从而危害人们的健康。这一研究结果的公布,显然为那些不顾实际,盲目提倡塑胶跑道的人士敲响了警钟。

一些不太关心环保者,对此消息或许不屑一顾,甚至会有人认为这纯粹是某些环保者的危言耸听。其实不然。近有台湾媒体报道:新学期伊始,台北某中学学生在新翻建的塑胶体育场地上上体育课时,由于吸入该有害气体,导致15名学生同时集体中毒。而国际运动跑道技术协会基于工业聚氨酯材料中含有的单体TDI成分,很早就已经明确禁止用该原料铺设跑道。现在,在日本等地,恢复传统沙土跑道的呼声越来越响亮。

体育场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通过锻炼强身健体。如今,因为TDI跑道的铺设,运动者可能在运动时遭受过量有害气体的危害。这显然有悖于体育运动的初衷,专家们提出“封杀”建议也便在情理之中。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或地区,环保一直备受关注,因环保问题项目被取消甚至推倒重来的事例屡见不鲜。前几年,加拿大“能源之都”卡尔加里因为冬季奥运会的举办,成为“不夜之城”。依我们时下的看法,这不失为一件形象工程。但卡尔加里人却不买这个账,向政府提出抗议,要求重新获得自然的恩赐——恢复黑夜。结果,政府被迫再花巨资拆掉了给当地人带来“麻烦”的灯光系统。在国外,人为动物(无论该动物是否受到保护)让道,为给鸟儿提供一片栖息地而将重要的建筑拆毁等,皆属常情,更何况TDI可能损害学生的健康这等“大事”。

曾几何时,我们在大兴土木的时候,似乎缺乏对环保的足够关注。于是,一不小心好心却办成了坏事。比如,有一阵子流行豪华装修,结果却诱发了不少小儿白血病。这种花钱买罪受的现象,至今仍时有发生。

读到专家对TDI跑道“封杀”的提议,我很高兴,毕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环保,关心我们的生活生存质量。但是,高兴之余,我更关心决策者的理智举措。就拿学校建设来讲,真希望我们不仅能关注作为争创“示范性学校”的硬件保障,更能从“以人为本”和环保角度着眼长远,使国内的学校在与国际硬件设施接轨的同时,在环保方面也多一些和谐,少一些隐患。

呼唤使用再生纸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2001年始的《中国环境报》已使用再生纸印刷出版。这是“做环保”的人做出的又一环保实事,值得褒扬。

虽然使用再生纸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一种风尚,但在我国,再生纸的生产和使用一直处于滞后状态,以至于许多媒体在大力宣传环保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来像推广使用再生纸之类的“小事”,其实就是最大的环保。而今,以《中国环境报》为代表的一些媒体开始使用再生纸,无疑是推广环保的一个良好开端,具有典型的示范性。由此可以设想,不久的将来,国内将会发生一场推广使用再生纸的革命。所以,作为关心环保热心公益事业的普通人,我们颇感兴奋。

我国是个用纸大国,据悉,每年因此砍伐的森林数目和进口的纸浆、纸张数量等,已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生态压力。诚然,环保不是一个人或一家单位的事情。《中国环境报》等有关单位若能在躬行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做些倡导工作,引导更多的用纸大户使用再生纸,让更多的企事业单位的老总认识到使用再生纸其实也彰显了一种环境文化的话,那么,我们用纸“重生产、轻回首”的局面一定会有明显改观。现存的许多环境问题,或许就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变化,而会呈现另一番景象的。

少用一张纸,多栽一棵树,地球更美丽。只有落实到行动的环保,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环保。在全社会营造使用再生纸的环境,坚持和推广使用再生纸,对于环境宣传媒体本身而言,躬行实践、率先垂范往往要胜过千万句的说教。

警惕“绿化腐败”

前些日子,读到几则有关绿化的消息,让人啼笑皆非。

一则是说,某地为了达到上级对交通干道视野中“满绿”的要求,竟然在少有人涉足的山坡上刷绿油漆。好在很快被戳穿,有关责任人员正被查处。一则说的是青岛有绿化工人在入冬后给某些路段的暖季型草皮喷“绿色涂料”,枯黄的草坪即刻“绿意盎然”……另外一件事也是关于北方某特大城市的,说的是有关绿化单位为了养护特别喜欢水的来自西欧海洋性气候的草皮,结果导致许多本地树种被“淹死”。

实际上,稍微留意一下最近几年关于各地绿化的消息,此等“怪事”可谓层出不穷。为了实现城市和谐发展,绿化本是件大好事。但任何不切实际的“拿来主义”,或者为了所谓的“达标”而以假乱真,都是不可取的。它带给人们的负面影响是长久的,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腐败。

由前几年各地种树却难见树的“数字游戏”盛行,再到上面我们提及的两个事例,都在清楚地昭示了绿化腐败的深层问题是官本位思想和弄虚作假在作祟。它揭示出人们在某些方面的浮华与急功近利。就拿绿油漆充绿化的例子来说,作此决策者本该认识到这样做无异于是“皇帝的新装”,是无法瞒天过海的。但决策者还是心存侥幸。不知此种“决策”是否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北方某特大城市的例子,其实在很多地方更多领域都能找得到影子。不切实际,只管“目标”的达成,以至于顾此失彼,使我们花大钱买来了资源的浪费,实在是得不偿失。

除此,我还想到另外一件曾发生在上海的绿化事情。多年前,为了使上海更快“绿”起来,有专家建议“多移大树进城”。于是,当时掀起了一阵“移大树热”。一时间,上万棵从外地富林地区购来的大树,缺胳臂少根系地来到市中心。但几年下来,我们发现问题很多。比如大树难挪,成活率低,花了大钱却买不来理想中的“大绿”。经过反思,上海人对城市绿化放眼长远了。而今,“移大树不如多栽小树”,已然成为大家的共识。

新的一春,各地对新一年的绿化工作作积极准备了。原本的失误也罢,失策也罢,都需要我们用切实的行动去弥补。一切补偿都还来得及。也希望在未来时间里,有关“绿化腐败”的“新闻”事件能淡出我们的视线。不知我这样的愿望算不算太高?

责任重于泰山

新世纪第一个春天,全国各地绿化工作大张旗鼓。然而,不祥的预兆还是一个劲儿地冲击着好不容易才获得的一点成绩。

首先,看到了有关媒体关于“上海的绿”的报道。与此同时,每年肆虐西北、华北等地的沙尘暴再次光临,强度和影响范围均超过预计。于是,北京行人在风中飘摇。沙尘甚至刮到了南方,导致上海突然下起了“泥雨”。一时间,生态环境问题又摆在了人们的面前。

其实,要改善生态环境,关键还是绿化造林种草的问题。植树种草是防沙的最好途径,已是不争的事实了。据研究,在林带20—25倍树高范围内,风速比空旷地降低10%—15%。当植被覆盖率达70%时,近地表风速可降低62.8%,含沙量减少到0.25%。另外,植树种草产生的生态价值远远超过树木本身的经济价值。

如今,祖国的天南海北,越来越多的人明白:生命中无法离开绿色。就像不能没有空气、水一样,人也不能没有森林。于是,百岁老人在深山里植树几十年不悔,青年农民绿化荒山痴心不改,沙漠里的人们像护卫孩子一样护卫嫩苗。植树造林、爱林护林,已经成为我们坚持不懈的行动。每年5亿人义务植树24亿株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让祖国绿起来”已不只是停留在口头,而是体现在了有识之士的具体行动上。

然而,有些人的意识好像还是停留在原始社会状态,看待问题也过于简单化,以为只要种了,树木便可成林。三分种,七分管。只种不管,树木只是一种摆设。这就好比,装上了消防设施,不意味着火灾就可以杜绝;装上了红绿灯,不意味着交通秩序就可以通畅;进行过宣传,不意味着犯罪活动和行为便就终止……疏于管理的教训实在太多。说到这里,我想到一个故事,说的是冯玉祥将军。冯玉祥将军喜欢植树栽花,曾被誉为“植树将军”。他军纪严明,其中就有“严禁损花毁树”一项。在新乡驻军时,他明令手下不准拴马啃树,并立有“马啃一树,罚栽十株,杖责二十”的罚规。最严厉的当属他在徐州植树后所写的那首《护林诗》了——“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决心之大,罚则之严,足以令一切试图违规者望而却步。所以,我觉得,护林、管林要拿出种树时的热情和功夫,还要更新观念,多下去走走看看查查管管,才会防患于未然,才不至于在问题出现时遮遮掩掩,才不至于在镜头前露出尴尬相。

少做点表面文章,多来点实在的行动。植树如此,护林、管林更应如此!

换个角度做环保

时下,中学环境教育开展,可谓如火如荼。许多学校因此赢得国家级、省级绿色学校的称号,并在“绿色教育”的推进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与辐射作用。

但是纵观我们大力推进的环境教育,似乎“纸上谈兵”更多。结果是,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行动落实上很有限。所以,环顾四周,乱扔垃圾、浪费水的问题等依旧严重。因此,不少教师认为,中学环境教育难在创新和实践。

前些天,在某研究性学习交流会上,听了一位老师的发言,我对环境教育有了新感悟。黄老师虽不是环保老师,但我注意到他曾指导过一个“特别”的环保课题。有学生欲做某河流污染调查,向他求教。他觉得类似课题很多,难有创新,提议换个角度研究。于是建议,不妨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水样采集器。他的理由是,一般同学去采水样会使用现成仪器,没有想到去创新;而专业检测部门或环保设备厂家也因重在水样分析上,对设计开发廉价实效的水样仪也关注不够。那个学生采纳了他的建议,开始对市场上各种水样仪进行调查。从专业商店、水质监测部门,再到专业厂家,结果发现罕见廉价而实用的水样仪。于是,学生们着手设计。结合劳技制作、经验和身边的材料,反复测试、比对及成本核算,终于制作出了六种价格便宜、适合不同深度采样的水样仪。比如,有用大号针筒辅之以支架制成的,有用有机玻璃管制成的旋转式圆孔水样器,有用吮嘴式饮料瓶制成的,还有用若干鱼缸输气泵组合而成的,甚至还有能在不同深度同时采样的自动化水样仪等。他们写论文,更有实物制作。专家看到这些“成果”大感意外,认为这些设计成本低廉却精确高效,感叹此项研究将是“多赢的”。从此,学生对环保技术问题就更重视了。我佩服这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创新式环境教育。

近日,授环保课时,谈到用纸浪费问题。纸张消费加剧了森林破坏,怎么办啊?当时有学生回答:小时候画画一般用磁性的即画即擦小画板,现在我们能否在课桌一侧合理区域设计安装一个类似的磁性草稿板?这样,作业、考试都无须再用草稿纸了。我觉得这个创意好,就鼓励他们一试。

看来,环境教育要有更强的生命力,还需要回到解决具体问题上来。比如,设计一个节水的小装置,或研究一下家庭绿化合理摆放的问题。如此,学生能力得到发展的同时,身边的环境也将焕然一新。敏于观察,勤于思考,换个角度做环保,往往会出现新的转机。

细微之处见环保

最近亲历的两件小事,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环保课。

每个学校都免不了要印些讲义什么的,所以文印室便成为学校的用纸中心。或许是因为环保意识的提高,文印室的几位职员比较注意节省纸张。他们的做法之一,便是在付印以前,认真作好数字统计,尽量不多印。一次,文印室负责人帮我算了一笔账:学校平均每天消费各类用纸10000张,实际至少可节省出300张。这样,一年可以节省纸张60000张,可为学校节支2000多元。听罢,我吃惊不小。更重要的是,假设6000张纸需要一棵大树才能制成,那么节省纸张60000张就等于每年可少砍伐10棵树龄在50年左右的大树。如此计算,若每所学校都能注意,仅上海学校系统节省的纸张就可以少砍伐20000棵树。这个数据,约等于上海现存树龄在50年以上大树数目的一半。如此看来,节约用纸的效果绝不亚于我们大力提倡的植树造林活动。

笔者所在的小区有位王先生,是位高级知识分子。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寒酸,但有好几次我都发现他将收集的塑料瓶、废旧报纸等交给收废品的阿姨。有一次,阿姨问他:“这些东西值不了多少钱,为什么还给我?”王先生答道:“我只是想尽一份环保责任而已。”我想,在国内,像他这样的人不少,但也不多。倘若我们像他那样能多拥有一份责任心,我们的环境状况一定会是另外的模样。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但不得不承认,国民的文明素养与发达国家尚有不小差距,要让整体文明水平上一个台阶,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比如保护环境,离不开大家的行动,而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种支持!我这样说的用意是,千万别把环保看成是很高深的事情,也不要动不动就把环保与什么思想、理论挂钩。其实,推动环保进程的大军还是咱老百姓。细微之处体现出的环保意识,才是最可靠、最真实、最有说服力的。

关注家庭环保

新千年的第一个暑假,“爱的教育”等十一家单位联合发出倡议,倡导广大中小学生能过一个“绿色的暑假”。而“绿色暑假”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和家长一起做好家庭环保工作。可以说,这弥补了多年来上海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空白。

的确,上海经过多年的努力,环境状况和面貌有了前所未有的好转。有人戏言:“上海的脸面干净了。”然而,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0年左右将上海建设成为“生态型城市”的宏伟目标,光把脸擦干净还显然不够,我们更应注意细节。比方说,提高沪人的整体环保意识和道德水准,搞好家庭和社区的环境保护等。

据笔者的调查,现在上海市环境保护总体成就的取得,多与政府行为和环保法律、法规的制约作用有关。而对家庭环保问题,目前有关部门似乎仍缺乏办法。因此,家庭环保至今依旧是影响上海环保更上一层楼的主要障碍。

根据调查,我们还发现,现在的废旧电池回收、垃圾分类、节水、油烟的排放等难题均与家庭有关。但是,这些问题还未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城市居民垃圾袋装化率约90%,垃圾分类倾倒的却不足30%,有约12%的市民还存在随意扔垃圾、倒垃圾的现象。

现在,若能利用广大学生放暑假的机会,让他们向家长宣传家庭环保理念,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只为小家,更是为上海乃至地球这个大家考虑。这样,通过他们的实践,既可帮助家长一起美化家庭,体验生活,又能使家长的环境意识根本好转,从而使上海的软环境建设切实好转。这无疑是个一举数得的好主意。

谈起环保,很多人会想到“温室效应”“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好像环保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其实,环境保护,贵在从点滴做起。比如,有意识地将垃圾实行简单的分类,将废旧电池放到指定的回收点等。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只要我们有一颗环保的责任心,那么,我们的任何一个微小的行动,任何一个不为人知的善举,都能为环境质量的改善作出贡献。

和谐上海是我家,美丽环境靠大家。一点一滴涵养文明,“过一个绿色的暑假——让家庭环保有所转机”,也许,这正是活动发起者的初衷吧!

烦由“垃圾”生

有人把当今我们这个享受人类文明的社会,称之为“用过即扔的社会”。依我看,此话并不过分。

据说,在物质高度富裕的美国,更新换代的周期愈来愈短,垃圾的堆放和处理成为美国人头疼的事儿。然而,近些年,发展中的中国也呈后来居上的态势,垃圾“围城”现象毫不逊色于发达国家。正如某官员在评价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巨大的环境压力的现实时所指出的,“发达国家在一百多年里陆续产生的环境问题,在中国二十多年里就集中出现了”。

据1997年的媒体报道,当时有着700万人口的北京城区,日产垃圾为1.5万吨。如此算来,一年的垃圾量可堆成3座景山。卫星图片显示,北京市区及市郊,已经形成了环状垃圾群,占地超过100平方米的垃圾堆有一千多处。北京被垃圾包围了,北京人生活在“垃圾世界”里。

然而,北京又仅是国内被垃圾包围的200多座城市之一。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已经达到1.7亿吨。若加上其他固体废弃物,则达7亿吨每年,而且每年还在以8%左右的速度递增,到2001年底,垃圾堆放总量已突破80亿吨。全国本已经捉襟见肘的耕地,为此又净减了500万公顷。而由垃圾发酵产生的沼气等引发的爆炸、中毒等事件,也是层出不穷。显然,垃圾已开始全面而主动地向我们宣战。

俗话说:“眼不见,心不烦。”而今,当我们无法将垃圾堆放到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时,烦便也由心头而生。于是,有人大胆预言:继20世纪计算机、信息技术革命之后,本世纪将会由垃圾引发出另一场革命。人类不得不为将被垃圾所淹没而绞尽脑汁,付出代价。

行文至此,笔者突发奇想:现在,我们因“垃圾”而烦恼不已,那么,我们能否像其他曾困扰我们的问题一样,变压力为动力,迎接这新世纪的“挑战”呢?换言之,不久的将来,谁能使“垃圾”“俯首”,谁就能在国际秩序中赢得主动。

未来孩子的汉堡

两片面包,中间夹着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构成了未来的汉堡。这是我在前不久路过内环线时偶尔看到的一则公益广告。后来,仔细想想,这则广告给我的感觉是喜忧参半,所以想多说几句。

喜的是,在新世纪的开端,环保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许多公司和公众开始热心环保公益事业,这无疑是个好兆头。联系到我们的生活,当我们看到小区里的老人在自觉地进行着垃圾分类时,当我们听到有些小青年(包括一些志同道合的夫妻)自愿放弃舒适的生活而到深山、荒漠去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中小学生利用双休日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各种环保宣传的时候,我们不再认为环保只是口头说说的事。

忧的是,虽然我们为环保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但身边的垃圾数量还是在攀升,垃圾围城成为我们不得不应对的困扰。四周,不再是眼不见为净的世界。试想,如果长此以往,未来的孩子也只能吃到广告里说的那种汉堡了。必须注意的是,我们目前还缺乏有效的处理垃圾的办法,所以回收只是第一步。“丢弃的是美德,捡起的是文明”,看来,要使垃圾逐渐消失,我们需要做的不仅有环保的热情,更要在物质和科技上用行动给环保注入新动力。

“未来孩子的汉堡”这则广告,是在向我们这些普通人暗示,不要只图一时的快乐,而要着眼长远,多为我们的孩子着想。从现在起,收敛一些,投入一些,实在一些,或许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喝上我们小时候曾经喝过的带点甜的水,呼吸到像以前那样清新的滋润的空气,品尝到前辈餐桌上经常见到的绿色食品……

垃圾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的孩子在茁壮成长,是在他们成人之前就行动起来解决垃圾问题,还是等他们长大以后再说,这个问题的回答说难也不难,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正视!

因为,我们不解决垃圾,垃圾就要来解决我们。

环境教育应重在“环境中”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其核心之一,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也表明了,党和政府日益正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对于中小学环境教育,我始终有这样一个愿望——使之健康成长并尽快走向成熟。当然,我的这一愿望源自对现实的忧虑。

最近,报载广州一国家级绿色学校通过对废物的利用(主要是学校让学生将废旧报纸和废旧塑料袋等做成“时装”,然后进行表演)宣传环保的消息(这样的报道其实屡见于报端),我觉得这与十年前学校环境教育开展之初的状况相差无几。而当我最近一年走访有关“绿色学校”,并与师生讨论,我也发现,不少学校正如火如荼开展的环境教育,似乎仍然以引导学生回收废旧电池、保洁、环境文艺宣传等为主。

笔者以为,这可能会把学校的环境教育引入一个误区,进而可能影响到中小学环境教育的深化与实效的取得。

参考当前国外环境教育的举措,我认为中小学环境教育除了要注意让学生养成废旧电池与垃圾分类回收、护绿和简单的环境监测等习惯外,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到自然中去,倡导“在环境中”的教育。

目前,国外已有不少机构(志愿者)为学生提供了具有良好生态的场所,使学生对美好的自然产生崇尚感,激发学生珍爱自然、回归自然的情感与热情;相对于我们国内,他们更强调学生“在做中学环保”。比如,德国和瑞典等国家就强调学生从身边做起,但前提是对自己不构成伤害。正因为如此,那些在污染较严重地区进行污染监测的事很少有中小学生直接参与。校方一般对学校节水工作的设想与设计、校园绿化规划与建议、家庭节能、家庭科学装潢等实际工作非常鼓励,于是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的热情大增。他们对经自己努力后取得的成绩,都有一种成就感与荣誉感。不仅如此,有的国家的学校和政府部门还将因为采纳学生的合理化建议而节约的费用奖励给学生及环保社团。此举对学生而言,既锻炼和培养了他们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能力,更强化了他们自身的责任意识和参与学校、家庭管理的主人翁意识。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我们做教师的应该十分强调主动学习,让学生亲自探索事物,让学生主动地发现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布鲁纳的这个思想,为我们认识环境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有关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国际交流活动日渐频繁。在“走出去请进来”的过程中,我们对于环境教育也有了更多新感受,但在落实方面还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所以,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环保热情的志愿者,我更希望有关部门能为学校环境教育创造更多的条件,尽快优化环境教育的环境和师资队伍,放眼长远,严格遵守学校教育“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宗旨,将环境教育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使中小学环境教育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与国际同步,促使它早日走向成熟、成功。

环保,动口不如动手

有一句话叫做“君子动口不动手”,时下正越来越多地被一些人曲解并逐渐演绎成“经典”。

由此,关于绿化的数字游戏在大兴安岭被玩了十多年;虽然屡屡被媒体曝光,领导也频频批示,但淮河两岸的“十五小”仍在不停地向河中倾泻五颜六色的污水。

关于保护母亲河的倡议,很大程度上还只是限于签签名表表决心这样的形式。

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现状,有人曾经指出:“什么时候,影响我们的沙尘暴变少了,那么,全国的环境状况就一定是好转了。”这话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我们一方面经常从媒体上看到“三北”防护林建设取得了如何如何的成绩,森林覆盖率如何如何有提高的新闻报道;另一方面又从媒体上不断看到沙尘暴“更早更多更强”的坏消息。诚然,有些地方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适当地做些宣传是必要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因为当动口游戏的规则被“修改”后,原本“制造”的那些脱离实际的“成绩”,必然“适得其反”,最终让人难堪。

我们提倡在环保工作中“动口不如动手”,一是旨在让人们明白:环保其实是为了当代人和后代人更好地发展,最终受益的是本地区或本人;二是提倡实事求是,也只有环保人身先士卒的示范,才会燃起老百姓对环保的信心和希望,才会带动更多人更主动地热心环保公益、参与环保实践。否则,一旦老百姓戳穿了其中的把戏,政府的口号只能成为世人茶余饭后的笑柄罢了。

强调在环保工作中“动口不如动手”,并不是否定目前有关方面已做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绩,而是对大家进行一个善意的提醒。同样,强调“动口不如动手”,并非局限于环保领域,而是适用于任何领域任何人,这亦是一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以实干为本

最近,有幸参加某区环境保护工作年会。也许是太“环保”的原因,笔者心中犹如打翻了“五味瓶”,感到不是滋味。

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区领导,环保局一、二把手和各局、委、办负责人,还有企业老总们,称得上是一次环保盛会。会上,区长先作重要指示,而后各局、委、办负责人分别作了工作汇报,一些企业负责人则把重点放在本企业在改善环境质量、治理“四废”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上。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某某项目的治理、某某工程的上马花费多少多少,一清二楚。这本无可非议,然而谈到现存的环境污染问题时,却“淡扫蛾眉浅梳妆”,甚至只字不提。

更让人大惑不解的是,一位“污染大户”的老总在近十分钟的汇报中,竟把企业的环境描述成花园工厂一般,令许多不知底细者误以为是治污先进的经验交流。最后,会议在环保局一把手的总结中结束。但这份“犹抱琵琶半遮面”式的总结,让许多环保行家听了颇觉不满,觉得“水分不少”。

由此,我想到了陆文夫的话:“作家应该少说多写,以作为本。”这里不妨套用:“环保”人,当以实干为本,少说多做。

少说多做,以干为本。诚哉斯言!

身为“环保人”,无论是决策者还是执行者,自然应该“少说多做,以干为本”。然而,时下有一些“环保人”,正“背道而驰”,成了“少做多说,以说为本”的行家。政绩平平的要说,明明工作没有做好的也要说。某项目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完工,就已经被宣传得沸沸扬扬了。甚至根本没有做过什么事,三四个人聚一优雅之处,吞云吐雾一番之后,玩个“数字游戏”,也就“戏说”成了一份报告。有的索性“弃干从说”,一味热衷于在媒体面前“曝光”,醉心于成为环保先锋。可是,这种“以说为本”的“环保人”,在意气风发、春风得意一番后,是否想过,他们为后人到底留下了点什么?也许,若干年以后,留下的只是他们浮躁的心态、虚假的面孔和让人物议的话柄。

只有“以实干为本”,才真正担当得起“环保卫士”这一称号。提倡“以实干为本”,才能使本已污浊不堪的空气、水流旧貌换新颜,才能杜绝屡禁不止的“十五小”死灰复燃,才能实现我们期盼已久的那种“山青、水绿、天蓝”,“鸟语花香、天人合一”的美好意境,才能尽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才能使我们守住一份对生活、对人不变的体贴之情。

以实干为本,实际上也是一个“环保人”对事业、对人生、对社会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环保决定乌纱帽,好

据近日报载,领导的“乌纱帽”能否戴稳,将与其管辖区域内的环保是否达标挂钩。这出自北京市环保局协同监察局联合下达的一个《暂行规定》。读罢倍觉欣喜,因为这一“领导不环保,摘掉乌纱帽”的明文规定,无疑有助于把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到实处,继而推进北京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在为北京市此举喝彩的同时,更希望它能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因为只有动了真格,才能让久违的蓝天、碧水、清新早日回归!

据笔者了解,最近一段时间,环境问题在局部地区较前两年有所反弹,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坏消息。有媒体报道:沿淮河两侧的昔日被关停取缔的“十五小”企业死灰复燃,污染企业我行我素,整治不彻底、整改不到位等问题时有发生。而笔者在7月下旬考察太湖时也发现了持续有相当一段时间的大面积绿藻,沿湖不时可以发现漂着的死鱼。可见,太湖污染的治理仍然不容乐观。而在此前的1998、1999年,当地政府和国家为治理太湖,已先后投下了数十亿人民币。为何污染反弹如此迅速?为何这些企业明知违法却敢公然胡作非为?从媒体披露不难看出,凡是污染严重、生态退化、治理乏力的地方,必定与某些领导干部的地方保护和职能部门的检查监督不到位有关。

在今天,少有官员否认环保的重要性。然而,或受经济利益驱动,或有“软档”受制于人,在某些“公仆”眼里,环保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的“摆设”。于是,在他们管辖的区域内,环保问题频发,环保法律法规形同虚设。所有这些,有时又可笑地成为他们“发展经济”的政绩。

老百姓对环保国策的理解可能没有“公仆”全面,但若各地政府要员和环保部门都能予以重视,加强对环保的管理和执法,百姓一定愿意牺牲些眼前利益,顾及环保带来的长远利益的。若一味地对环保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搞形式主义,疏于长效管理,那么,久而久之,老百姓将失去对环保的正确态度与信心,这将有碍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最终实现。

对环保有为才有位,将环保与乌纱帽联系起来,这样,各地的环保事业必能蒸蒸日上。

可贵的自我突破

环境保护,重在抓落实、谋突破。相关部门要在思想上自我加压,更要在行动上勇于担当。寻求自我突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劲头。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北京市丰台区政府在编制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将环保工作纳入五大指标体系(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环境保护、人口出生率)之一进行考核。

此举在环保意识尚不够强的国内,足以引起思考和反响。

众所周知,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三大国策之一,理应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综合考核指标之列。但时下许多地方在实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时,发现环保与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于是,一些决策者认为,有经济效益就能一俊遮百丑,就像用脏饭碗吃饭总比没饭碗强一样。正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盲目与短视的行为时有发生,环保由此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其活力锐减。现在,丰台区政府将环保公开纳入五大考核指标体系,无疑给许多只顾眼前利益而患有环保“近视”的人们上了最生动最形象的一课,表现了丰台区领导自我突破的可贵精神。

自我突破精神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符合唯物辩证法,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而今,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自然会加大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力度,对环保的要求自然也须提上议事日程。这样的追求完善、自我突破,实在是当前深化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深化改革,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自我突破。但是,自我突破很难。自我突破不是奉命突破,不是按“红头文件”规定突破,而是以发展经济、改善环境为标准,自觉地否定旧的,创立新的。没有一点勇气,没有一定的闯劲,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

将环保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实践将证明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必经之路。谁敢为天下先,谁就会先尝得其中的甜头。这一点,许多人自然比丰台人更明白。不过,这需要有一点自我突破的勇气。

笔者愿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路上,能涌现更多的类似丰台区政府在环保上敢于自我突破的“开路先锋”。

莫让环保听证走形式

随着开放力度的加大,听证制度作为体现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的方式之一,逐渐成为风气。一时间,铁路和民航调价要听证,重大工程上马要听证……如今,环保听证也热了起来。这不,前些日子一件沸沸扬扬的事就是各地因为要调整水价,而在大开特开听证会。虽然老百姓对水价的调整意见不一,也提出了诸如“提价就能扭亏吗”等疑问,但涨价似乎不可扭转,结论最终也都是“涨”字。认真留意一下,凡是听证诸事,其结果几乎都一样——工程上马或涨价成功。这难免给老百姓这样的感觉:听证还是一个形式而已。

实际上,近年来,政府或相关部门在亲民化方面,确实做了大量的实事,也让老百姓得到了众多实惠。但有些举措似乎形式化了些,到头来可能落下无人喝彩的尴尬局面。

环保本身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就拿我国来说,虽然国家经济力量有限,但这几年在环保领域的投入和决心有目共睹。就拿与我们生活最密切的水资源来说,从量的约束到质的要求,涨价也无可非议。但一定要与听证联系在一起,倒没有必要了。

我这样说,并非说没有必要搞环保听证,而是说要注意避免让人们以为这是在走形式。环保听证好处多多,比如,能在社会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为创新环境保护理念、制度、机制提供一个新视角。成功的环保听证,可使人们更清楚地看到环保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反思自身环境行为、增强环境意识的机会和参与环保的平台,加深百姓在保护环境中的义务和作用的认识,促使人们从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环境监督、直接从事环保活动入手,为改善环境质量作贡献。

推行环境听证制度,也是公众参与环保的重要途径。我认为,环保听证不能局限于调水价等浅层领域,而应逐步深入到有关环保的方方面面。各部门和单位都有必要公开自己的环境行为,主动邀请公众参与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在内的各类听证会,使听证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环保听证就其本身而言,肯定是件好事。但好事要避免做坏,否则就是吃力不讨好。

同类推荐
  • 墨染时光梦笔寒

    墨染时光梦笔寒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以文字展开广袤的世界,触动人的内心情感。尤其自20世纪初“白话文运动”以来,中国的文学焕发出新的活力,“美文”亦随着白话文的推广而生长发芽,开花结果,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
  • 我笔下的七宗罪

    我笔下的七宗罪

    《便衣警察》《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海岩为大众所熟知,这得归功于他笔下的这些剧。海岩是个奇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却成为高级经济师、著名作家、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写小说改剧本,屡屡创造收视高峰,而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企业家。本书主要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解读海岩;第二与名记者对话;第三海岩杂烩;第四网络海岩,是一部海岩的传记文集。
  • 唐代类书与文学

    唐代类书与文学

    本书是“西南大学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3个章节,主要对唐代的类书与文学作了介绍,具体包括唐代类书的编纂、类书与文学、类书与题材惯例。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爱默生最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

    爱默生最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

    《爱默生美的随笔:不念千古,只爱当下》是哈佛大学受欢迎的哲理书,是爱默生随笔精选集,内含主题随笔、浪漫诗歌和私家书信。阅读本书,可以给你的心灵一次震撼。
  • 一个孤独的国王

    一个孤独的国王

    《一个孤独的国王》是重庆诗人李海洲近年来的诗歌自选集。本书收诗47首,共5辑,后附访谈和评论各一篇。“一个孤独的国王”象征着诗人自己,在寂寞里抒情,语言里穿梭,恣肆着想象,玩味着孤独。这些诗,无一不是自由个性的产物,彰显出诗人无拘无束的才情,浪漫,在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山城与江南的意象中尽情穿越梦游。在诗歌艺术的纯粹性方面,颇有造诣。
热门推荐
  • 本草思辨录

    本草思辨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帮助孩子成长的哲理与智慧

    帮助孩子成长的哲理与智慧

    孩子正处于成长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迷惑。父母需要的是给孩子讲解一些人生中的哲理与智慧,让孩子通晓事理,提升孩子的智慧,为孩子指点迷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孩子明事理有智慧,才能自我解疑解惑,才能正确待人接物,才能获取快乐与成功。
  • 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力量,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体现。纵观太重60年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的重大的品牌建设和产品创新,都会带来企业的大发展。
  • 爱已到家

    爱已到家

    云贵出事那天早上,天空晴朗,没有任何征兆。他和以前一样,跑到工程队驻扎边上的一处高点,吹了半个小时的笛子。那悠扬的笛声,动人的音符,飘在山川溪流,像一台闹钟,吹醒工友们的睡意,然后很享受地起床,洗脸、刷牙、早餐,最后陆陆续续前往工地作业。云贵出事在十点钟,太阳已高升。他的太太龙奇花挺着大肚子,在云贵作业不远的小河边,和云贵的发小婷林在洗衣服,两人边洗衣服边聊天。龙奇花问,你还不怀孕?婷林回答说,他什么时候把赌瘾戒了,我就什么时候怀孕。
  •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特务实录

    “中统”,是国民党的主要特务机构之一。本书系统讲述中统组织的历史沿革、遍布全国的情报网,介绍其核心人物,描述它对民主运动的残酷镇压,对中共组织的破坏、渗透活动。揭露其反共、反人民的罪恶本质。采用全新的历史叙述风格。
  • 穿越后我成了少主夫人

    穿越后我成了少主夫人

    梓梓穿越爱上她仇家儿子。白月身重奇毒却还要用命换她平安。一个有短暂生命的白少主,不定时的对抗身体里的两股毒素,却还要对她呵护备至。“梓梓,你不要在这样伤害自己?”白月手握紧梓梓的手。“你只要喝了我的血,就会好起来的。”梓梓双眸含泪哽咽的说。“你的血流进了也不会救好我的,西候毒术无人能解。”白月说。“即使我的血流干,我的肉吃没,我也要救好你。”梓梓说。本是报恩和照顾,却有了一段不平凡的故事。遇食人族血液倒流,遇到美女暗生醋意。爱他奉献了她的生命,只愿两人长长久久相随左右!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流浪古神

    流浪古神

    魔法,作为大陆上最神秘的传承,可望而不可求,魔法之神迈拉第的去向,成了几千年来的谜题,就在人们已经把他渐渐淡忘之后,最高圣地魔法之城的魔法师们迎来了魔法之神的灵魂,他蠢蠢欲动,渴望复活,他蛰伏到人类的身体当中,伺机而动,魔法之城毁灭,魔法精华开始向人们散播诱惑的种子,恶魔重现,大陆上阴影蔽日,人们暴露出贪婪和暴戾,被占据了肉体的某领主之子奋起反抗,借用古神的力量开启了大陆魔法新纪元。
  • 世界军事百科之作战谋略

    世界军事百科之作战谋略

    军事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强大和稳定的象征,在国家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军事知识,是我们每一个人光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 金手指阻碍了我走上巅峰

    金手指阻碍了我走上巅峰

    陆家孩儿一出生便会测试修炼天赋,陆清越出生时天赋之好前所未有,惊呆长辈的认知。陆清越自小便灌注了家族长辈们的期待,不负众望每日勤加修炼,起的比鸡早,睡得比猪晚,灵力呼咻呼咻往上涨,待到准备冲破等级桎梏突破时,只听体内“咕咚”一声,灵力影踪全无。陆清越:“……”“清越哥哥又送我灵力啦~真是让仙仙不好意思呢~”体内欢快的萝莉音响起,接着灵力再次无影无踪。陆清越:“……”族老:“天赋很高,但是教不下去了。”陆清越:金手指害我!#苏爽流##三观正##跟着仙仙大佬有肉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