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04000000013

第13章 法眼宗传播发展与区域分布(1)

五代时期,虽然国家四分五裂、处于乱世,但却孕育着多元性思想文化产生的条件,“战乱虽然频仍,但也有相对稳定的时候,尤其是在南方各国”。随着南方诸政权的建立,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的经济水平开始超过北方”②。中原精英人士的南渡也积极地推动了中原与江南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发展。由于江南南唐、吴越之地政治局势相对稳定,又加之于该时期的思想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而催生了江南思想学术发展相对繁荣和兴盛的局面,并为佛教禅宗在南方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法眼宗创立之后,因受南唐、吴越国主的重视和扶持,发展势头较为迅猛,其势力范围主要流布在南唐、吴越中心区,且门徒也遍及江南大部分区域。由于吴越国钱氏数代国主均崇信佛法,法眼宗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祖师又均受到钱氏国主之特殊礼遇和庇护,故法眼宗自身则获得了发展的有利时机,而盛行于江南吴越之地。法眼宗在南唐、吴越区域内的发展影响深远,之所以能产生这样的效果,这不仅受到当时政治势力的强有力支持,而且也主要是因为文益、德韶和延寿三代法眼宗祖师的大力弘扬,努力开拓的结果。法眼宗的传播发展不仅依赖于三代祖师的大力推动,而且嗣下的门徒对推进法眼宗的传播与发展也功不可没,他们是弘扬法眼宗的重要力量。

$第一节 法眼宗的思想传播

思想与地域的结合是禅宗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梁启超曰:“有适宜之地理,然后文明之历史出焉。”法眼禅宗的形成与发展,一方面与禅师的行化活动密不可分,一方面也与地域环境密切关联。法眼宗之所以形成于江南区域,有其优越的区域社会环境,譬如政治上层势力对禅宗的大力扶植,文化南移所产生的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对于法眼宗在江南的发展极为有利,同时也有利于法眼宗在江南形成区域性的禅僧思想群体,为在吴越涌现出法眼宗的第二代和第三代祖师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法眼宗在南唐的思想传播

1.以金陵为中心的法眼宗僧人思想群体的形成

文益禅师与其弟子道钦、匡逸、文遂、玄则、行言、智筠、泰钦、慧济等禅师皆长期活跃在金陵一隅,在弘法授徒的宗教实践中推动了法眼宗的发展与思想传播,奠定了法眼宗在江南的宗教地位,形成了以金陵区域为中心的法眼宗僧人群体。文益禅师在世时无疑是金陵法眼禅派的精神领袖,但他圆寂之后则由其弟子们担当起了弘扬法眼禅宗的历史重任,并使得法眼思想与禅法继续能够薪火传承。且文益子弟在江南备受当政者重视,所谓“清凉文益门下龙象极多,为王侯之所归向”。他们在金陵的传禅活动则进一步推动了法眼宗的发展与繁荣。

金陵钟山道钦禅师,太原人,为文益禅师得法弟子。初住庐山,后由江南国主迎请至金陵钟山章义道场,成为金陵区域内法眼一派重要的传播者。其思想既保持有禅宗的内在精神,又体现出了法眼禅风之特色。据载:

师上堂曰:“道远乎哉,触事而真。圣远乎哉,体之则神。我寻常示汝,何不向衣钵下座地,直下参取,须要上来讨个甚么?”

道钦禅师的“直下参取”即是禅宗所主张的当下顿悟。道钦禅师在接引、教示学人时,既用语平实质朴,但又暗藏机用。当有学僧问“如何是栖贤境”时,道钦则回答说“栖贤有甚么境”;又有僧问“如何是玄旨”时,道钦则以“玄有甚么旨”回答。从中则不难看出他有破除学人执著之心的思想用意和传法意趣,而且也展示了其“对病施药”与“相身裁缝”的清凉家风。

金陵报恩匡逸禅师,明州人,系文益禅师得法弟子。初住润州慈云,江南国主请居上院,署凝密禅师。匡逸禅师在继承法眼禅法风格的同时还展现了自身的说法特点。据载:

问:“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未审和尚出世如何?”师(匡逸)曰:“恰好。”曰:“恁么即大众有赖。”师曰:“莫错会。”

上述对答显示了匡逸禅师语言的平实质朴,但是一句“莫错会”对于学人来说仍有一定的警示和启迪作用。《景德传灯录》云:

一日上堂众集,师顾视大众曰:“依而行之,即无累矣。还信么?如太阳赫奕皎然地,更莫思量。思量不及,设尔思量得及,唤作分限智慧。”

在匡逸禅师看来,心无牵累、无有思量,如同太阳之光清净、光明、皎然而无暇、无染,才具真智慧。而作为一个真正的禅者,就应保持“无失亦无得”的任运心态,故他说:“迷时即有窒碍,为对为待,种种不同。忽然惺去,亦无所得。譬如演若达多,认影迷头,岂不担头觅头?然正迷之时,头且不失,及乎悟去,亦不为得。”匡逸禅师也主张人与道相合,他云:“不见先德云:人无心合道,道无心合人。人道既合,是名无事人。且自何而凡?自何而圣?于此若未会,也只为迷情所覆,便去离不得。”他认为人心才是合道的关键,人道相合即是无事人,而圣凡之间的差别就在于人心之“迷”和人心之“悟”。匡逸关于无事人的这一言说,自当是源自于清凉文益之说,所谓“清凉先师道佛即是无事人”,可见无事人即是指佛的意思。在传播禅法中匡逸禅师“以人为本”的思想也极其浓厚,他云:“人迷谓之失,人悟谓之得。得失在于人,何关于动静?”这即是说“人”则是悟法得失的根本,而外在的动静对于悟法来说则是无关紧要的。可见,匡逸禅师的言说方式以人心为本,追求“无失亦无得”的随缘任运状态,故易使学人在轻松活泼的状态中领悟到佛理、佛法,继而开显出生命的内在智慧。

金陵报慈文遂禅师,杭州人,俗姓陆氏。年少出家,聪慧好学,“年十六观方,禅教俱习”。深研经论,常究《首楞严经》,并有注文。可见其虽然年少,但已有较好的佛学基础。所以“谒于净慧禅师,述己所业,深符经旨”。然而,在文益禅师看来,文遂依然执著于文字相,易生知解之病,故诫令文遂焚其所注之文。文遂得法之后,住于吉州止观院。乾德二年(964),为江南国主请而居长庆,又住清凉院,后居于报慈大道场,署雷音觉海大导师,“礼待异乎他等”,足见其深受江南国主所特别重视。而作为禅师的文遂是十分谦虚的,总是以一种平等的心态来对待事事物物,文遂禅师“谓众曰:‘老僧平生百无所解,日日一般。虽住此间,随缘任运。今日诸上座与本无异。’”可见,文遂禅师在谦虚的同时还保留着一份洒脱与自在。文遂禅师善于“对根设教”和“开方便门”,且有自身的潇洒、自在与随缘心态,所以他在弘法传禅时,不仅传递和贯穿了清凉文益禅师的言说风格,而且亦表现出了自身随缘自在的说法特点。

师上堂谓众曰:“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威权三界,德被四生。……唤作开方便门,对根设教,便有如此如彼流出无穷。若能依而奉行,有何不可?所以清凉先师道,佛是无事人,且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

文遂的“对根设教,便有如此如彼流出无穷”,显示的是自然任运的随缘精神。而他所提到“无事人”的观点,显然也是受到文益禅师的思想影响。文遂禅师上堂开示所发出“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的感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当时禅宗内部的确存在有学禅人多、悟禅人少的实际情况。可见,文遂在阐扬佛法时不仅贯彻了文益清凉家风的内在精神,而且也反映了他受文益思想影响极为深刻之事实。在禅语机锋中,文遂禅师时刻保持着“箭锋相拄,句意合机”的清凉家风。

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差万别。僧再问,师曰:止、止!不须说,且会取千差万别。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方丈板门扇。问:如何是无相道场?师曰:四郎五郎庙。问:如何是吹毛剑?师曰:擀面杖。问:如何是正直一路?师曰:远远近近。曰:便恁么去时如何?师曰:咄哉痴人,此是险路。

上述的禅机问答,表面看来仿佛答非所问,其实不然,而是句下深藏机锋,故有人认为,“其中即多平凡含机调机顺物斥滞磨昏之哲理名言”。不过,这些禅门中的参问酬答也仅是随方解缚,就病与医的方便而已。

金陵净德道场智筠禅师(905—969),河中府人,俗姓王氏,年少在普救寺杲大师处出家,二十岁成年受戒之后而四处游学。曾谒见抚州龙济修山主,然“亲附久之,机缘莫契”,于是继续游方,寻觅名师。之后在金陵报恩道场,参谒文益禅师而“顿悟玄旨”,遂成为法眼文益禅师系下门徒。智筠禅师在文益处得法后,初住于庐山栖贤寺,并开始了他的传道生涯。江南政治上层对之也特别依重。乾德三年(965),“江南国主仰师道化,于北苑建大道场,曰净德,延请居之,署大禅师之号”。故其常年在金陵开坛说法,传播佛法。后智筠禅师“屡归故山,国主锡以五峰栖玄兰若”。智筠禅师于开宝二年(969)八月圆寂,世寿六十四岁。智筠禅师在传道的实践中,十分注意言说方便和对机设施,他在庐山初传道法时曾云:

从上诸圣方便门不少,大抵只要诸仁者有个见处。然虽未见,且不参差一丝发许。诸仁者亦未尝违背一丝发许。何以故?炟赫地显露,如今便会取,更不费一毫气力。还省要么?设道毗卢有师,法身有主,斯乃抑扬,对机设施,诸仁者作么生会对底道理?若也会,且莫嫌他佛语,莫重祖师,直下是自己眼明始得。

智筠禅师的言中语意是说,虽然入道之法殊有千途,但是百千法门都是殊途同归,每一法门之起用如同丝发一样都是分毫无差的,参学之人见道、悟道的关键在于当机契会,而不能执著于是佛说还是祖师之说的内心分别,更重要的是要自心“直下顿悟”、“明心见性”,才能证悟佛法之真谛。而且从中不难看出,智筠禅师不仅重视对方便法门的选择,即所谓“只要诸仁者有个见处”,而且强调“对机设施”为学人去解疑情的主观努力,这不仅与文益禅师“清凉家风”所倡导的调机顺物、讲究对机设施的精神有一致性,同时也说明了文益的禅法风格对智筠禅师的影响颇深。智筠禅师传播禅法,不仅讲究机缘方便,而且也重视参学之人的根器或材质。故在金陵净德道场说法时,他说:

夫欲慕道,也须上上根器始得造次,中下不易承当。何以故?佛法非心意识境界,上座莫恁么懱猰地。他古人道:沙门眼把定世界,函盖乾坤,绵绵不漏丝发。所以诸佛赞叹,赞叹不及比喻,比喻不及道。

在智筠禅师看来,参禅悟道尤重材质,需要上等根器之人,而中下材质之人不宜或不易学禅悟道。智筠禅师认为,世界涵盖乾坤,绵绵不漏丝发,禅定之中所证之境界非一般言语所能表达,故唯有赞叹予以印可,或以比喻的方式给予方便说,然一切言说之语并非就能够真正表达真实的道之境域,所以“赞叹不及比喻,比喻不及道”。智筠禅师还指出,一切诸佛和祖师的教化言说也是依因缘而起的,故他说:“为甚么自生卑劣,枉受辛勤,不能晓悟?只为如此,所以诸佛出兴于世;只为如此,所以诸佛唱入涅槃;只为如此,所以祖师特地西来。”故在他看来,诸佛的现世、涅槃以及祖师的西来传法均为解救迷途众生,所以虽道不可说又而不能不说,所谓“祖师特地西来”,即是为传播禅法而来到中土。此外,智筠禅师还指出,以禅定证佛果的历代家法或习惯乃是参悟佛法本来面目的重要途径,故他云:“上座威光赫奕,亘古亘今,幸有如是家风,何不绍续取。”意思是强调有学之士要以禅定之法证道悟道。智筠禅师在教示学人的实践中,其教学方法也颇有“清凉家风”的特质。如,

僧问:“诸圣皆入不二法门,如何是不二法门?”师曰:“但恁么入。”曰:“恁么即今古同然去也。”师曰:“汝道什么处是同?”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恰问著。”曰:“恁么即学人礼拜也。”师曰:“汝作么生会?”问:“如何是佛?”师曰:“如何不是?”

显然,智筠禅师的回答既平实、质朴,其中又暗含机锋,所谓“调机顺物”、“箭锋相拄”的意味十分明显。这也足可说明智筠禅师与文益禅师的禅学思想和禅法实践有一脉相承性。智筠禅师长期活跃在金陵一带,为传播法眼宗的禅法思想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金陵清凉法灯泰钦禅师(?—974),魏府人也。少年聪明,智慧过人,所谓“生儿知道,辩才无碍”。他求师学道,而“入净慧之室”,遂成为法眼门徒,“虽解悟逸格,未为人知,性忽略不事事”。因此,他学法时,不奉戒律,过时未归,一度间传为笑谈。一日法眼文益禅师问大众曰:“虎项下金铃,何人解得?”众人皆不契会,无所适从,而适逢泰钦自外归来,故法眼文益禅师又举前语再问之,泰钦则曰:“大众何不道系者解得。”众人为之一惊,对其于是刮目相看,法眼文益禅师也颇为赞赏云:“汝辈这回笑渠不得也。”对泰钦禅师的“虎项金铃”之对答,有赞曰:

虎项金铃,师系能解。

百骸一物,两赛一彩。

佛法大意,道丧千载。

祖祢不了,分析现在。

泰钦禅师学成之后,而出世传法,初受请住锡洪州幽谷山双林寺,次迁上蓝护国院,后又资住金陵龙光院。不久,江南李氏国主又迎请其移住清凉大道场,而受到南唐政治权力上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重。江南国主对泰钦禅师的重视推崇也与法眼文益禅师有一定的关系,“江南国主为郑王时,受心法于净慧之室”,因此李国主对法眼宗及其门徒颇有好感和极为尊重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这对于泰钦禅师在金陵传道弘法也是极为有利的政治因素。

泰钦在金陵清凉院广开禅法,不断的在为学人答疑解惑中传播了法眼宗的禅法思想和精神。据载:

上堂,升座,僧出问次,师曰:“这僧最先出为大众,已了答国王深恩。”问:“国主请命,祖席重开,学人上来,请师直指心源。”师曰:“上来却下去。”问:“法眼一灯分照天下,和尚一灯分付何人?”师曰:“法眼什么处分照来?”

同类推荐
  • 道行天下

    道行天下

    “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受到道家传统文化的影响,幸运的中国人才获得了排忧解烦、逍遥自在的静心术。可以说,道家的人生智慧,为幸福人生提供了肥沃厚实的精神土壤。本书通透解读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妙之机,提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实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你会发现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 古兰经故事

    古兰经故事

    每一位天仙都负责一项专门的工作:吉布利里天仙是真主专门派往先知们那儿的使者;伊斯拉非来天仙专门负责末日来临时对人们进行清算;米卡伊来天仙专门负责宇宙万物;阿兹拉伊来天仙是专门负责掌管死者灵魂的。
  •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读佛即是拜佛:弥勒佛传

    当时没有人知道,那个挺着大肚子,背着布袋游走于街头,始终面带笑容逗弄世人的乞丐和尚,就是真正的弥勒佛。唐末乱世,在一场洪灾中,弥勒转世为人,被一对农民捡回收养,取名“契此”。就在结婚当晚,他抛下养父母、未婚妻,逃婚到岳林寺剃度出家。本想安心修行,却屡遭三个假和尚诬蔑,成为世人眼中偷吃荤腥、贪恋女色的花和尚,像过街老鼠一般受尽欺辱。在万念俱灰之时,经无名老僧指点修行,终于在弯腰插秧时重拾本来面目,从此背起布袋四处游荡,见人就笑,更在嬉笑怒骂、疯疯癫癫的言行中教化众人:少一点心眼,多一点豁达。
  • 做才是得到

    做才是得到

    现在,许多人常抱怨生活太苦,想尽各种方法寻求解脱之道。实际上,就算有人告诉了你苦的真相,以及改变逆境、离苦得乐的究竟智慧和方法,但你不相信,就是不去做,最后还是只有在人生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跋涉,从一种苦陷到别一种苦中,对快乐只有望洋兴叹。本书开示我们:唯有敬畏因果、感恩无常,依靠佛法的殊胜加持,方能挣脱逆境,不怕苦、不怕死,享受人间各种福报利益。如此,人生不同年龄段的所谓“难关”,也只不过是通往解脱的阶梯而已。
  • 紫禁城中的佛教世界

    紫禁城中的佛教世界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
热门推荐
  • 司息河的呼吸

    司息河的呼吸

    四杀把当上书记之后,就不再杀猪了。严格地说,不应该再叫他四杀把,他有名字,叫罗马。因此,张罗村有一部分人已经改口,喊他罗书记。但大部分人,背地里还是叫他四杀把。四杀把不再杀猪,但心里那把刀始终没放下。他现在琢磨的,是杀树。张罗村村西,有一条河流,叫司息河。司息河的河水从沂山南麓开始汇聚,然后由北向南,一路蜿蜒,清粼粼的河水不分昼夜地流淌。在张罗村地段,约有两公里长的宽阔水面,两岸是茂密的水草、灌丛和树林。从集体到单干之后,这是张罗村唯一没被瓜分的财产。
  • 天台风俗志

    天台风俗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欣谣修仙

    欣谣修仙

    一觉醒来,李欣谣发现自己穿越了!有护短的师傅宠着,有腹黑霸道的男主护着,还有各式各样美男围绕着……不,不,不,错,错,错。那都是女主才有的福利。而自己不过是被白眼狼算计的炮灰女配……不过不怕本女配照样也能飞升上界……(无男主,无CP)
  • 神灸经纶

    神灸经纶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The Gilded Age

    The Gilded Ag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央及池瑜

    央及池瑜

    有人问陈嘉央,你喜欢白瑾瑜哪一点。陈嘉央:“他这个人,脾气坏,毒舌,不坦诚,除了一张脸,其他简直没法看。”白瑾瑜:“......”陈嘉央:“哦,对了,他还有个优点,学习成绩好。”白瑾瑜:“......”陈嘉央:“我一定是有自虐症,才会喜欢这种人。”白瑾瑜:“......”我身边的这个女孩,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看起来像个傻子,可是怎么办呢,兜兜转转许多年,我发现自己没办法不喜欢她。
  • 职业驯兽师

    职业驯兽师

    在古老的大陆上,有一种叫驯兽师的职业,这是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才能担任的职业,叶明无意间闯入了这个世界,且看他如何生存下去。
  • 快乐女人的12条心理秘诀

    快乐女人的12条心理秘诀

    《快乐女人的12条心理秘诀》由李欣编著。快乐的女人是最幸福的,因为在繁华浮躁的现实世界,她们能让自己的心归于淡泊,不会让忧愁、烦闷干扰自己的生活。快乐的女人未必拥有光彩夺目的外貌,但经过后天的学习与修炼,可以将优雅从表面过渡到内在,从而展现出升华的极致美丽。《快乐女人的12条心理秘诀》这本书总结出12条造就快乐女人的心理秘诀,结合你最熟悉的“名女人”事例,帮助你走出困扰和误区通过心理调适,使你秉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中所有喜怒哀乐,提升你的女性魅力,激发你的快乐本性。
  • 腹黑王爷冷情妃:盛世红尘

    腹黑王爷冷情妃:盛世红尘

    二十多年前,一场巨大的阴谋,有人笑着,有人恨着。二十多年后。她,命定凤鸾之格,却试图逃离宫闱;三皇子,野心勃勃、志在天下,曾经视她只若一枚轻贱的棋子,却在一次次的交锋中乱了自己的心;他和她,青梅竹马私定终身,谁料风云突变,相爱的人咫尺天涯,痛了她更痛了自己;她妩媚动人,将心错给了他,又将身体给了不想给的人,注定了她的人生从此堕入悲剧的轮回,她也从天使变成了魔鬼;他,狂放不羁,浪子的表面下,隐藏的却是一颗蠢蠢欲动的复仇之心。当一切真相浮出水面,最终谁能登上那权力的巅峰?这一切到底是谁欠了谁,谁又负了谁?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