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出版社近年出版了杂文、散文等年度选本,都有不俗反响。今年又计划增出随笔的年度选本,约请我做主编。当时我正在编自己两个微信公众号《记忆》与《粤海述评》的文章年度选本,不过已近尾声,自忖有余力可以接下这个活。而且刚好做的都是年度选本,我何不顺势而为!
当然更主要的是,我对随笔很有兴趣,愿意徜徉其中。
我对此书的设计是:题材不限,但是强调文化内涵和思想性。以思辨性区别于以抒情见长的散文;以视野的广度和历史的纵深感区别于直接针砭时事世风的短小杂文。
我的这种定位,得到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辑张谦的认可和支持。
我曾经担心,自己是否要为此书泡在图书馆众多的报刊里难以自拔。我主持报刊、出版社多年,主编过一套套的图书,选编的图书也已不少,但是过去的选编都是从自己主编的杂志里选文章,信手可得。微信公众号的文章选本就更加简单了,全在我的电脑文件夹里。这些都只需要选择之功,并没有寻找之难。但是这样一个选本呢?
事情的发展令我意外。因为多年主持文化批评杂志而营造的学术人脉,也因为微信的快捷和广泛,我很快就有了许多堪称质量上乘的文章。这时的我反而陷入了另一种困境,那就是不得不割爱。
也有人闻讯将未曾发表过的文章发来给我,尽管是好文章,却无法采用,因为不合范例。选编过程中,我也不得不剔除了一些初时觉得很好后来发现与大多数文章风格迥异的文章。还有一个困惑是,网上发表的文章选不选?张谦的意见可以适当兼顾,不过我最终只选了一篇。随着自媒体的潮水汹涌澎湃,我希望下一个年度的选本应该有更多的网上文章入选。此外,有些很好的书评、剧评,最终忍痛舍弃了。我倒是觉得,出版社可以再编一个书评的年度选本。
因为是第一本,没有拒绝去年发表的文章。
我尝试着将选得的文章按人、事、情三类,大致分为“人生”“世事”“情怀”三辑。这种选编方式,大约前所未见,但是可以显现我的关注点以及编辑眼光和思路,当然也为了方便受众的阅读。
选编的过程也是阅读的过程,我看了不少好随笔。我为思想之花的努力绚丽而慨叹和欣喜,期待有更多的雨露和温暖满布荒原,呼唤出更繁茂、更灿烂的花。
选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