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23400000026

第26章 邯郸八景——皇城贵族

(一)馆陶古八景

馆陶是个千年古县,文化积淀深厚。西汉初年始置馆陶县,因其城西北七里有陶山,赵国置驿馆于其侧,故名馆陶。因其富尧唐之遗风,有儒家教育之余泽,深受历代帝王之青睐。先后有汉文帝刘恒、汉宣帝刘询、东汉光武帝刘秀和唐高祖李渊四个帝王的女儿被封为“馆陶公主”,有三国魏文帝、晋庄王和明鲁庄王三个帝王的儿子被封为“馆陶王”。悠久的历史文化留下了无数的轶闻和人文景观。据县志记载,馆陶历史上曾有著名的八景,许多文人墨客多写诗撰文赞誉。

(1)陶山夕照

古陶山,在夕阳照耀下,绵延起伏,明暗相衬。山上的树木,在微风吹动下,自然地摇摆,呈现出一幅美妙的画卷,昔日不少文人墨客触景生情,留下了许多咏陶山的诗篇。清朝康熙年间馆陶知县郑先民有诗曰:

兹邱闲且旷,日落见山情。

赵馆烟无迹,禹书仅有名。

千林归鸟下,半壁彩霞生。

牧笛知何处,悠然时一声。

(2)长堤春色

长堤即汰黄旧堤,在今卫河东。由大名县随沙河蜿蜒东北,达馆陶全境,为黄河故道。登堤远望,一望无际,入春景色,煦和宜人。清朝汪一虬诗曰:

依水春多丽,探奇在古堤。

绿侵知柳岸,红绽人桃蹊。

闪乱征帆影,参差怒马蹄。

摧尊花底醉,不惜卧香泥。

(3)卫河秋涨

每年夏末秋初,卫运河水涨数尺,船行如梭,站在河堤观看,实为一胜迹。清朝郑先民诗曰:

卫水河源远,秋来涨似春。

帆樯高过树,波浪不惊人。

处处无危岸,时时有巨鳞。

谁言斯土僻?出郭即通津。

(4)东岳晴云

城东古刹,远映河岳,极目碧空,烟雾缭绕。清汪一虬诗曰:

云痕晴乃幻,岳色远蘧来。

欲望雯间气,还宜雨后台。

塔铃犹隔语,松鹤漫多猜。

独坐蘧庐适,霞光射草来。

(5)驸马古渡

驸马古渡即驸马渡,因汉代驸马过此而得名,清代为渡口。遗址在今县城东老街东口,七一大桥附近。清朝康熙年间馆陶县主簿王金有诗曰:

驸马知何代,传闻渡在斯。

沧桑眼底变,风景望中疑。

鸥鸟随波处,芦花照岸时。

行人经此地,吊古不胜思。

(6)黄花故台

黄花故台即黄花台,馆陶公主在卫运河西岸高筑黄花台,台临卫水,碧草萋萋,鲜花映日。遗址在今馆陶镇社里堡村东卫运河西岸。清朝王金诗曰:

故台临水筑,遗址尚存不?

碧草高低合,沧波书夜流。

曾无花映日,惟有雁横秋。

莫惜豪华尽,吟诗几度合。

(7)萧城晓烟

红日东升时,站在萧城外,仰望萧城颓垣断壁,犹如浮云烟雾,联想往夕宋辽之战,足以壮人志气。清朝董上新诗曰:

北塞多雄志,遗迹见旧城。

都随流水去,但有野花生。

晓日千林出,轻烟一望平。

当年嘶马地,风雨若闻声。

(8)古井甘泉

相传在馆陶旧县城,西街偏北有一无缝井,水涌如泉,水质甘甜。清朝郑先民诗赞云:

古甃既无缝,甘泉何自盈。

映天同镜朗,清渴较水清。

泽润分河渎,功施半市城。

鸡鸣还到夜,不断辘轳声。

(二)广平八景

(1)紫荆毓秀

清朝广平县知县高爽有诗曰:“ 雄关高耸帝畿西,千里腾辉望欲迷。为问鹅城毓秀处,一峰横翠与云齐。”诗的大意是说:雄伟的广平城高高地耸立在距离国都北京不远的西南方,沃野千里飞腾着闪耀迷人的光彩。要问广平清秀美丽的地方在哪里,一座横卧的翠绿欲滴的紫荆山与天上的云彩一般高。此诗在描写广平县城“雄关高耸”沃野“千里腾辉”的基础上,突出描绘了紫荆山钟灵毓秀的美景。

据1995年版广平县志描述,广平县于金大定七年(1167年)建县。金、元时期迁徙无常。明洪武二年(1369年)广平县城始治于今,古称鹅城。明天顺年间建一土城,城墙高2 丈、宽1 丈,周长近4 里。明崇祯十三年(1639年)改建砖城,城墙增高1 丈8 尺,达到3 丈8 尺。一个小县建这么高、这么好的城池,可能与崇祯年间政局不稳、农民起义频发有关。从军事意义上讲,广平那时很可能是保护明都北京的一个重镇。清朝顺治年间,广平县知县高雁任内,这座城池仍保存完好。诗中写的“雄关”就是指这座砖城。就城墙的高度而言,可谓“雄关高耸”。到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漳河泛滥,县城被淹,移治于城西建新堡,号新城。新城址即现在的新城村。康熙五十年(1711年)复移现城址,仍建土城,土城毁于解放后。

诗中的“紫荆”即紫荆山。紫荆山在县东北现在的南韩村乡北张村的西河岸上。现在广平地势平坦,过去却有河有山。据1995年版县志记载,北宋时黄河流经广平,金朝时河流改道离境。古代漳河分四支流流经广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后再次南迁,它们在县境尚留有故道。因为黄河、漳河经常在广平肆意泛滥,横冲直撞,所以将泥沙冲积了一座座土山,这就是紫荆山的由来。此外,较有名的土山有北张村的紫荆山、北贺庄的辘辘山、西关的鏊子山等,时过境迁,它们仅有遗址而无原貌。

为什么这座土山取名紫荆山?据说,这座土山地处漳河西岸,漳水滋润着它。土壤肥沃,空气湿润,植被繁茂,长满了杂草树木和人工种植的大量灌木紫荆。紫荆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用途广泛,像簸箕、簸箩、挎篓和汲水用的柳斗等都是紫荆的条子编制而成。就是土山上长着很多紫荆的缘故,所以古人给它取了一个名字“紫荆山”。

紫荆山下流淌着漳河水,漳河水孕育着紫荆山上的植被,杂草、紫荆、树木青翠欲滴,清秀美丽。山、水、植物三者相映成趣。站在远处,放眼望去,一座横卧的青山与天上的云彩一样高,美不胜收。此景,古代曾“多人巽之”。高爽用夸张的手法再次描写了一幅紫荆毓秀图。紫荆山下还有一处圣景叫景明寺,两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紫荆山钟灵毓秀衬托了景明寺的宏伟壮观,景明寺千古圣地为紫荆山水山一色注入了仙风灵气。可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紫荆山一带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汇青山绿水、名胜古迹、名人秩事之大成,可谓天人合一,天物合一。

康熙年间漳河南迁,广平县境内的漳河去而不返,随之紫荆毓秀也逐渐消失了。大自然杰作的销声匿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水乃生命之源。有了水则大地滋润,植被丰茂;无水则大地干枯,再好的美景想留也留不住。

(2)拳壮朝宗

清朝广平县知县高爽有诗曰:“ 拳壮由来不记年,一泓亦自可朝天。源头是处方为水,万顷烟波自有泉。”诗意为:拳壮河的来源不知道是哪一年,一道深而广的水面与青天连接。拳壮河的发源地是漳河水,所以烟雾笼罩的广阔的拳壮河有自己的源泉。这首诗描写了拳壮河水深而广、烟雾笼罩的景色。并且,拳壮河的形成得益于漳河水这一源头。诗中的“拳壮”就是指拳壮河。此河当时流经县东铺上村,是流经广平县的漳河分支。县志记载,它的故道自成安县入境,经现在的广平镇、十里铺乡、南韩村乡、平固店镇流入曲周县。

从拳壮河流经境内区域观察,其状如一个手指向内弯曲合拢的手,即拳头。当它流到十里铺时,由于水深而广,形成“万顷烟波”的壮观景象,所以取名拳壮河。在这首诗里作者所盛赞的景色乃“万顷烟波”。烟波的释义为烟雾笼罩,在这里是指拳壮河水面上蒸汽升腾所形成的美丽景色。从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年拳壮河十里铺段的水面浩渺,碧波荡漾,时常出现雾腾腾、烟霭霭、色彩神秘的自然景致。无论是艺术上的烟雾笼罩,还是自然界的烟雾笼罩,给人们的印象都充满着扑朔迷离、若隐若现的感觉。所以说拳壮河万顷烟波是一片令人充满悠远思索的景色。大概作者高爽当时站在拳壮河畔,面对万顷烟波,必定浮想联翩,遐想不已。

拳壮河流经十里铺这一段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与地理特征相关的地名。这些地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前堤上村、后堤上村等。这些村名与河堤有关,以堤命名。

(3)辘轳明沙

清朝广平县知县高爽有诗曰:“ 槔桔朦朦小就功,辘轳几许与山崇。玉峰头上人如月,不道沙堤一样同。”槔桔不清楚自己小而有功劳,辘轳山哪能与崇山峻岭比高。人站在辘轳山洁白如玉的沙子上,就像站在明月里一般,不用说沙堤的颜色与辘轳山是一样的。这首诗描写了辘轳山表面的沙子洁白如玉,辘轳山就如一轮皎洁的明月铺就在广平县的大地上。诗中的“槔桔”是以前从井中汲水的一种工具,当地人俗称“攉杆”。就是在井旁树上或架子上挂一杠杆,一端系水桶,一端坠大石头,一起一落汲水,可以省力。用槔桔从井内打水,它对人是有功劳的,但是它不会清楚自己的功劳有多大。

诗中的“辘轳”即辘轳山,此山距县城南面的北贺庄1 千米。辘轳山也是漳河流经此地冲积的一座土山。根据诗意这座土山的形状应该像一个从井里汲水的辘轳头,与山连接的漳河大堤低于辘轳头像辘轳把。整体看像一个过去从井里汲水的辘轳,也许辘轳山的名字由此而起。

诗人之所以称赞辘轳山,就是因为此山表面的沙子特别白,白得如同玉石一般。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洁白的沙子反射出茫茫光亮,这时辘轳山宛若一轮皎洁的明月,人这时站在辘轳山头上就像进了月宫,使站在辘轳山头上的人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漳河当时从县城穿流而过,现在的北贺庄、南贺庄过去是位于河北岸和南岸的两个村庄,原名叫北河庄、南河庄。漳河由此再向北流经的西关南端过去曾叫西南堤,向北又叫杨堤,再往北就是西北堤村。所以,清代的广平县城周围也是有山有水,山水环绕,堤河交错,景色十分秀美壮观。

(4)逸丽金堤

清朝广平县知县高爽有诗曰:“漫言虎踞与龙蟠,逸丽金堤此际看。勤苦当年修筑方,何缘保障不云官。”莫说虎蹲坐和龙蟠曲,在这里看一看曲折连绵坚固的漳河大堤就可以有这样的体会。过去修筑大堤的全盘计划及工作是非常辛勤劳苦的,因何不能说这一保障是官府起到了主要作用。这首诗描写了当时广平境内坚固的漳河大堤纵横交错、曲折连绵,形似虎踞龙蟠的宏伟景观,赞扬了官府与广平人民共同抗御漳河泛滥、修筑漳河大堤所做出的丰功伟绩。

从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漳河大堤就如同长城一般气势恢宏。这是一道道阻止漳河泛滥的长城。据县志记载:“漳河隋、唐到宋、金时期,漳水自成安东北,肥乡正南分出一支,经今广平县南部,东部向东北。元时期,漳水自今魏县城向北入广平县,至县城南折而向东南,再向东北入馆陶境。”明《广平县志》载:“迩来漳河泛滥,分四流”,“县西北一,在县南三”。民国本《广平县志》载:“中漳自成安县从胜营入境,向东北,经军营村南,泊头村北,向东过元城县入馆陶县,折而西北又入广平县,经大庙、平固店、韩固入曲周县。南漳自旧魏县西境从东南温入境,过油房东南出境入大名县,经元城县,复从杜村东南入境,向北与中漳合。北漳自成安东部从辛镇入境,东而折北,经东孟固至西河堡出境,入肥乡县。”康熙二十三年以后,漳河迭次南迁离境,今尚有故河道三条:①从魏县入境,经杜村、泊头入大名县。②从肥乡县入境,经东孟固乡、广平镇、十里铺乡、南韩村乡、蒋庄乡、平固店镇入曲周县。③从肥乡县入境,经南阳堡乡的东贤店、南阳堡和北顺村乡的清漳、临河堡,进入平固店镇的西部出境入曲周县。从中可以看出漳河曾在本县境内纵横交错、交叉衔接、曲曲弯弯、滚来滚去的情形。漳河流经本县有利有弊:利在它养育了这一方人,历史上沿岸曾几度繁华昌盛;弊在它不断泛滥成灾。因此,当时人们称之为“害河”“漳二别子”,给广平人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危及人们的生命安全。

广平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家园与漳河进行了长期的卓绝的斗争。从三条故道分析断定,古时在广平县境内修筑的漳河大堤长度达200多华里。广平县从金朝建县至今一直是一个面积很小的县份,明末清初全县人口约3万余人。可想而知,建设200多华里的漳河大堤是何等的艰辛。古代人的劳动工具非常简单,他们完全是靠拼体力,一锹一锹地挖土、一筐一筐地运土将大堤建起来的。据西北堤村留下的大堤遗迹测算堤岸上口平面不下三丈宽,这200余里大堤该动用多少土方?此事足显古代广平人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精神。他们依靠超强体力劳动与经常泛滥成灾的漳河斗,用血汗建成了虎踞龙蟠的金堤,镇住了漳河这条凶狠的蛟龙,保护了自己的家园。

过去广平人民对漳河情有独钟,所以至今广平的很多村名与“堤”有关。凡带“堤”字的村名,那时村民不是住在大堤上护堤,就是住在堤附近; 凡带“固”字的村镇,过去用的不是“固”字而是“堌”字,“堌”字意为河堤;凡带“堡”字、带“寨”字的村庄过去村周围都有“寨”墙,平时保障村子安全,涝天防洪,离漳河也较近。还有以漳河流经村庄的水流大小取名的“小留”“大留”,过去叫“小流”“大流”,“泊头”则是从前过往漳河船只的码头。另有以漳河上建筑物命名的村庄,例如张桥村,过去叫漳河桥,说明从前漳河这里有一座过往桥梁等。目前,广平县169 个行政村,村名与漳河有关的约占25%。

(5)漳江烟雨

清朝广平县知县高爽有诗曰:“ 一漳雾雨锁寒烟,短笛横吹扣渡舷。人去台空何处是,西陵襄草自年年。”像雾一样的细雨锁住了漳河水面上寒冷的烟气,烟和雨交织在一起,河中乘船的游人在烟雨中吹着横笛,扣打着船舷吟诗歌唱。人走了台上空了,曲终人散,不知去向,西边丘陵上衰弱的草丛却年复一年在这里生长。这首诗描写了漳河上游船往来,游人悠闲自得的景象。虽然烟雨蒙蒙,他们依然吹拉弹唱,兴致勃勃,激情上来扣着船帮打起节拍。烟雨中把玩也是一番情趣,也能令人流连难返,尽兴尽致,情绪宣泄。“雾雨寒烟”像是一幅画,“短笛横吹扣渡弦”的游客就是画中人。画中有游人,游人在画中游。这情这景简直成了色彩动静结合、浓淡相宜的精美艺术品,体现了漳江烟雨的一种艺术美。

“漳江”即漳河,自古就有很多文人墨客赞美它。唐朝大诗人李白,其侄李聿曾为清漳县令。光绪本《广平府志》载 :清漳县城在肥乡东30里,清漳县,汉朝列入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原洺州。南滨漳水,因以为名。李白至清漳看望其侄,曾赋诗一首《赠清漳明府侄聿》。诗曰:

我李百万叶,柯条布中州。

天开青云器,日为苍生忧。

小邑且割鸡,大刀伫烹牛。

雷声动四境,惠与清漳流。

弦歌咏唐尧,脱落隐簪组。

心和得天真,风俗犹太古。

牛羊散阡陌,夜寝不扃户。

问此何以然?贤人宰吾土。

举邑树桃李,垂阴亦流芬。

河堤绕绿水,桑柘连青云。

赵女不冶容,提笼昼成群。

缲丝鸣机杼,百里声相闻。

讼息鸟下阶,高卧披道抶。

蒲鞭挂檐枝,示耻无扑抶。

琴清月当户,人寂风入室。

长啸一无言,陶然上皇逸。

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

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

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

过客览行谣,因之诵德声。

李白在这首诗中以极大的热情赞颂了唐朝前期清漳县境内河流域沿岸的美好景象。花红柳绿,桃李芬芳,牛羊成群,男耕女织,丰衣足食,民风淳朴,道不拾遗,夜不闭户,邻里和睦以及漳河内船来舟往,鱼肥荷稠,渔歌互答、游人畅吟。

唐代另一著名诗人王之涣在《宴词》中也写道: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明代诗人何景明也写了一首夜渡漳河的繁华景象:

邯郸道上车马多,行人夜火渡漳河。

邯郸女儿年十五,能弹琵琶善歌舞。

青灯朱户夜当垆,垆头酒熟唤客沽。

玉壶有丝为君系,不妨醉向邯郸途。

历代诗人为我们记录下了不同时代漳河流域的千姿百态,如画风景,繁荣景象,漳河这条母亲河不但养育了沿岸的漳河儿女,而且孕育了值得研究的深厚的漳河文化。漳河一去不复返,但漳河沿岸的广平人依旧与时俱进,仍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人的生存力不为尧存不为桀亡,靠与大自然作斗争中争取自己的生存环境,正像高爽在诗中所说“人去台空何处是,西陵衰草自年年”。

(6)千佛凌空

清朝广平县知县高爽有诗曰:“突兀楼台插碧霄,佛天无地不岧峣。登高四望遥闻偈,疑向寒天夜听潮。”高耸的千佛寺楼台直插云霄,佛像天一样无边无际,像地一样宽广辽阔,比山还要高大。攀登上千佛寺的高楼向四处眺望,并且听到远处传来的诵经声,怀疑是在寒冷的黑夜听到涨潮的声音。 这首诗描写了千佛寺高耸入云的气势。根据诗意推断高爽应是一个佛教信仰者。他寒夜登上千佛寺高楼,遥听到远处的诵经声如大海涨潮的声音,可见当时广平信佛教的人之多。

千佛即千佛寺,“在县城东隅”就是现在的医药公司院内。传说,广平县千佛寺始建于唐朝年间。县志记载,千佛寺“明万历四十八年重修”,有据可查的重修时间至今也有着近400年的历史。千佛寺属“净土宗”,之所以称之为“千佛寺”,是因为寺院内佛像众多。

原千佛寺坐北朝南,寺院门前是城内东西大街(现在的人民路)。寺院北墙外是一个长约100米、宽30余米的长坑塘。此塘乃明朝天顺年间创建土城时所挖,广平人称之为“鹅池”。现在长坑已经填平建成了文化广场。据说原寺院占地40余亩,另有良田50 亩,归方丈管理,供师徒食膳。原寺院外观为枣红色,墙头上面黑瓦封顶,庙门高大气派,门前一对石狮张牙舞爪,威风凛凛。

原寺院有五重大殿,14 间寮房。山门殿内哼哈二将塑像身高1.2 丈,左右分列,塑像顶盔贯甲,气势轩昂,环眼暴睁。二重殿为天王殿,砖木结构,天王殿建在12 阶平台上,12 柱顶立,四梁起架,雕梁画栋。房顶方橼出檐,五脊六兽,黑瓦盖顶。四房角飞檐上挂着风铃。风铃在风中叮咚作响,清脆悦耳。12 根木柱合抱粗细,高约2.8 丈,通体红漆夺目,顶天立地。大殿东西长18米,南北宽12米,平台加上大殿,高度有14 米左右。从前,站在城外十余里可见其顶。殿中央供奉弥勒佛塑像,塑像高约8 尺,弥勒佛背后站立着韦陀神,手持降魔杖。大殿两厢左站东方护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站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四大天王各持兵刃,虎目似电,威风八面。三重殿为大雄宝殿,建筑同前殿。殿中央供奉释迦牟尼佛祖塑像。佛祖高坐莲台之上,像高8 尺,坐下莲台约6 尺。佛祖金面金身,斜披金色袈裟,左手托金钵,右手打手印,目貌端庄温和,目微闭俯视下方。他聚精会神,似念念不忘普渡众生。佛祖身旁左站迦叶尊者,右立阿难尊者,两厢十八罗汉神态各异,主次有序。佛祖身后观音菩萨静坐莲台,玉面详和,目视下界,左手执玉净瓶,右手拿杨柳枝,将似随时临凡救民于苦难。观音菩萨身旁左站善财,右立龙女,谨慎伺侯,俯首听命。佛祖全身稍后,左有文殊骑雄狮怀抱如意,右有普贤跨白象手捧莲花。大雄宝殿两侧有偏殿两座,左殿供奉伽兰菩萨,右殿供奉达摩师祖。另左有鼓楼,右有钟楼。每日里晨钟暮鼓,诵经声悠悠扬扬。四重殿为园通殿,供奉千手千眼佛。五重殿为藏经楼。五座大殿布局在南北轴线上。

寺院靠西墙有一座魁星楼。所谓魁星楼,一定会比右殿还要高几层楼,有多高无记载。但民间有一句顺口溜可供参考。这句顺口溜是“南京到北京,盖不过广平魁星楼”。这可能有点夸大,但起码在广平首屈一指。

寺院靠东墙有一座镇寺宝塔,名曰雁塔,雁塔也是广平一景。寺院之内天王殿至寺门过去经常有说书卖艺之人在此演出,是百姓们的一个娱乐场所。寺院内的苍松劲柏、四季花草为寺院增添了绚丽景色,尤其是北墙内那棵大皂角树,枝繁叶茂如伞盖般。它高约3 丈有余,直径1.5尺左右,遮地半亩之多,春夏之交花香扑鼻,招蜂惹蝶,秋冬皂角倒挂树梢,形似块块金牌,颇有灵气。

千佛寺的整体部署错落有致,排列有序,恬静大方,金碧辉煌,庄严肃穆,集大殿与高塔,含庄严与温情,包诵经与藏经,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致使佛文化在此寺源远流长千余年,善男信女们川流不息,香火日夜萦绕,成为广平古代一所不争的圣景,得到诗人高爽的高度赞誉。

(7)云霄雁塔

清朝广平县知县高爽有诗曰:“ 露形今已久归空,毕竟须思未有同。若使有无国一□,□□何日不摇风。”此诗第三句末缺一字。据推测应该是一个“信”字。诗的第四句前头缺两个字,据推测应该是“铃铎”二字。“信”意信仰。“铃铎”意为挂在高空的、庙宇檐下的铃子。全诗为:“ 露形今已久归空,毕竟须思未有同。若使有无国一信,铃铎何日不摇风。”今天的雁塔很久以前就已挺立在空中,思考起来毕竟与从前没有什么不一样。如果说无我是从人间的有我上升华的共同一种信仰,那么挂在雁塔檐下的铃铎哪一天不在风中摇摆着。这首诗在描写千佛寺内雁塔高耸入云的基础上,称颂佛教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诗中说的是雁塔,其实在说佛法无边。“铃铎何日不摇风”隐喻佛教徒们追求解脱、追求无我、矢志不移的精神。

雁塔是“八景之六”千佛寺内一座镇寺宝塔。据说,过去广平仅有两座塔,据推测雁塔应该与千佛寺同期建设,其形状应与西安市的大雁塔一样。此塔毁于何年不详,遗址在原千佛寺东北角一带。塔倒后,塔基下曾留一口水井,20 世纪60年代,城内东街居民还在这口井里打水吃。现这口井因干枯被填埋掉了。

取名雁塔缘由可能是塔檐向上卷,似大雁在空中飞翔。

(8)鹅浦秋声

清朝广平县知县高爽有诗曰:“低徊无那送客愁,欲洗劳心赋达游。入年秋声非是雁,鹅城何日不闻秋。”诗意如下:徘徊在水边的鹅群自由自在没有送客人那一种忧伤的心情,它们希望洗净忧心,悠闲地去远处游玩。一年到头的像秋天过往的雁叫声并不是雁,鹅城哪一天都听到像雁鸣般鹅叫的声音。这首诗描写了广平城边漳河内的鹅群每天都如同秋天过往鸿雁叫声一样。这说明当时沿岸养鹅的人家很多。“鹅浦秋声”,鹅群“ 欲洗劳心赋远游”, 隐喻安定生活的自由自在。

诗中“ 鹅城”是广平县城的别名。这别名的来历看来与当时县境内老百姓养鹅颇多有着直接关系。从地名观点出发, 鹅城这个名字完全符合“与动物相关的称动物地名”的定义。据说古代建设城池除了建制名称外,还要选择出适当的别名,以示吉祥。大概鹅城这个名字在明朝天顺年间创建土城就有了。鹅城是广平城的简称,其实全称为“鹅驮城”。其意思是县城是一只巨鹅驮着的城池,后来简称鹅城泛指广平县。

有趣的是县城地物布局也像只鹅。老县城从前只有东西南北两条大街,即现在的人民路西段和建新街南段。老人们说:东西大街为鹅身;东关为鹅尾;南北大街以十字街口为中心两边为鹅的翅膀;西关口十字街口为鹅头;鹅头向西至西关南村的杨堤下坡路为鹅嘴;鹅头南北街等距离100米左右处各有一眼砖井为鹅眼。西关口十字街之所以叫鹅头,是因为这里是座土山。这座土山呈圆形,中心稍凸,像个烙饼的鏊子,所以取名鏊子山。这只鹅身子“驮”着广平城,所以叫“鹅驮城”。这又符合此名字观点,“任何地点起源,无不与当地历史条件及地理特征相关”之说。

有关鹅城还有一个传说。传说过去有一天一个江南术士(老百姓叫他江南蛮子)途径广平县城。他在仔细观察了县城风水后,赞叹不已。他心想:“这座白鹅驮着的县城是一处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将来前途无量。”随后术士顿起歹心,想法破坏鹅城风水,欲致“白鹅”于死地。于是他利用三寸不烂之舌,逢人便讲县城将有灭顶之灾,使县城居民惶惶不可终日。受封建思想束缚的人们居然相信了他的骗人鬼话,求他下“镇物”拯救县城。术士阴谋得逞,借机鼓动老百姓在县城内外大建庙宇。一座老爷庙建在了鹅头上;一座瘟神庙建在右眼边;一座土地庙建在左眼边;一座关帝庙建在了鹅背上;右翅上建了一座玉隍庙;左翅上建了一座佛爷庙;鹅尾建了一座城隍庙。从此老爷庙压在鹅头上,使“鹅”再也抬不起头来。瘟神庙、土地庙压瞎了“鹅”的双眼。鹅背、鹅翅、鹅尾上的庙宇压得“鹅”再也站不起来了。七座庙宇“镇”住了“白鹅”只是一种迷信说法,只能当故事讲讲,并不值得深信。鹅城依旧在,依然与时俱进,这才是不可争辩的事实。鹅城像白鹅一样“欲洗劳心赋达游”。

(三)鸡泽八景

(1)晋侯盟台

晋侯盟台位于鸡泽县城东,旧城营村北。公元前570年,春秋时期,晋悼公与九国诸侯会聚于这一风水宝地,构筑高台,盟约伐楚,共成大业。自此盟台成为一大历史文化景观。清康熙进士齐祖望,作《会盟台》诗一首:

古垒西风起,当年会列侯。

衣裳来鲁卫,年月纪春秋。

隐隐西山影,溅溅东滏流。

苍茫烟雾裹,残碣立群鸥。

(2)金龙飞阁

此景遗址在北关外,高数丈,朱栏回拂,四面疏棂,阁檐敷设金龙,故为金龙飞阁。阁前筑泰山行宫大殿,威严壮观。殿前有一方塘,右为永阳桥,长虹卧波,清流见底。登阁观望数十里,村落棋布,历历可数。夏秋之夜,木叶未落,平原沃野,无限风光。身临其境,疑为羽化而登仙。乾隆二十一年(1755年),江南一举人登阁赋诗:

泽国千村水四围,碧霞宫殿转峨巍。

云烟漠漠青畦外,好拟题诗上翠微。

(3)古城幻影

鸡泽古城位于今城西南20里许,地势平坦,青畴绿野,极目平楚。谓夏王窦建德屯军之处,有建德城、黑闼垒遗址。至今,每逢春夏之交,阳气上升,晨露晶莹,朝夕阴晦之时,远望隐约可见楼台城郭,城墙上人影绰绰、车水马龙、烟光万状;静听似有车马辚辚、人声嘈杂之音——俨然一城池也。有诗为证:

农桑今乐土,前古几鏖兵。

偶值云烟结,旋闻车马声。

望中悬旧堞,影里列连营。

晓日清光显,楼台片刻倾。

(4)名浦春畦

此景位于凤起山下,洺水河畔,每逢春暖花开之时,青畴绿野,极目平楚,田间桑农犁云锄雨,水中渔翁轻舟独钓,岸边翠柳百鸟争鸣。置身此境,美景如画,犹如世外桃源。有古人赋诗二首赞洺河岸田园胜景,其一为:

春风冉冉入洺溪,宿来连云千亩齐。

欲话桑麻停短棹。忽听布谷陇头啼。

其二为:

烟波洺浦绕,芳草绿萋萋。

蛙闹公私地,鸦飞高下堤。

新图思欲画,好句梦堪题。

田叟怡春趣,轻鞭缓把犁。

(5)凤山晓月

原县城北有一山丘,名曰凤起山,凤山即此山。虽无层峦叠嶂,但耸然高出,可资凭眺。前有两塘夹峙,后有深池回映,每逢星月皎洁,跳珠溅玉,万家灯火,极目如画。历代文人在此留墨,题诗赞曰:

凤起山头月半环,五更曙色满烟鬟。

青鸾舞罢妲娥镜,又见朝阳五色斑。

(6)治水新亭

清康熙年间,牛尾河水患频仍。知县姜炤捐俸买地,开挖河道,修筑新堤,民众免遭洪涝之灾。民感其德,捐资建亭,名曰治水新亭。亭建于风正村西南,牛尾河东堤外,有正房二座,门房一座。历年久远,其址不复。有诗为证:

冀野千年近紫宸,河山依旧治功新。

安澜庆后浑无事,载酒新亭看陇春。

(7)石佛神池

石佛神池位于鸡泽县砚池村。宋朝年间,一日,电闪雷鸣,大雨倾盆,池中惊现石佛,雨过天晴,群雁飞集其上。自此池水涝而不溢,旱而不枯,常年清澈不染。民感其灵,故建石佛寺。清代一举人对池赏月,叹为观止。题诗曰:

何年真佛性,清水碧粼粼。

石企峰头足,泉水彼岸春。

方塘浮宝筏,群鸟唤迷津。

能濯污泥染,长留智慧神。

(8)关帝灵棘

关帝庙位于鸡泽城内,庙内有汉代古棘,几经枯焦。明朝天启年间,凸显灵气,古棘复生新枝,苍劲繁茂,方圆百里,民众慕名云集。乾隆年间,江南进士王丽三在庙中题诗:

独扶炎汉意何深,枯棘犹留未死心。

若得少陵过此地,不应独赋柏森森。

(四)邱县八景邱县历史悠久,有关的最早文字记载可上溯4000多年。早在帝尧时,县境即有先民在黄河两岸聚居,渔猎拓荒,繁衍生息。西汉初邱县是馆陶的别乡,汉宣帝地节三年( 公元前67年),封皇后的父亲许广汉为平恩侯,建立平恩侯国,政治中心在今邱城西南四里郭门一带,隶属冀州魏郡。元至元二十六年(1290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建立丘县,清雍正三年(1726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奉旨避孔丘之讳改丘为邱。1980年地名普查中,复改邱为丘。1996年10 月10 日,经国务院批准,丘县县名用字规范为邱县。其演变过程为:馆陶别乡—平恩侯国—平恩县—延平县—平恩县—平恩镇—邱县。

(1)巨桥发粟

公元前1098年以前,在今古城营西北侧黄河上,建有一座多孔梁式大型木桥,史称巨桥。茅以升著《中国古代技术史》,称巨桥为见于文献记载最早的一座多孔梁式木桥。《水经注》记载,巨桥旁边建有巨桥邸阁,是殷商时期屯集粮草的大粮仓,史称巨桥仓,为中国第一仓。商纣王时期,巨桥为朝歌、殷都、邯郸、沙丘间御道中心城邑,建有离宫别馆。周武王灭纣后,散发巨桥仓的粮食,赈济饥民。

(2)破釜沉舟

秦二世三年( 前207年),秦将章邯围攻赵国巨鹿( 今平乡县西南),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救赵,宋义滞留不进达46 天。项羽杀宋义,带兵渡过漳河,凿沉船,砸破了瓦锅,烧毁了房屋,只准备3 天口粮,以此向士卒表示死战决心,取得巨鹿救赵战役的胜利。破釜沉舟的故事就发生在县境今古城营与南营之间的漳河上,古城营村民在村西南“庄户顶文化遗址”挖土时,发现大量马骨、马牙和陶制釜片,经省、市文物专家考评认定,此处应为项羽率兵渡漳河破釜沉舟之地,2005年2 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康台略马

邱城东南5里王封干渠入老沙河左转弯处为康台泽,南北朝时是前秦国的大牧场。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军队四处溃散,唯有前燕大将慕容垂部的3万人马完整无损,前秦皇帝苻坚统一南北的希望彻底破灭,慕容垂决心趁机恢复燕国。在与前秦国数次较量中,其子慕容农派兰汗、赵秋攻取前秦军牧马之地康台泽,掠取牧马数千匹,于是步骑云集,众至数万,奠定了后燕立国的基础。

(4)白家滩抗金

白家滩即今新马头镇旧称,位于古黄、漳河故道东岸。金天会五年(1127年),宋徽宗族弟赵士晤在此依黄河天险,治壕堑(挖壕沟减少伤亡和阻止敌人前进的方法),栽鹿角(通过削尖的木棒而制成的木栅栏),持久抗金,白家滩为最后归金人统治之地。

(5)衡漳禹迹

所谓“衡漳”即漳水“横流”的那一段,《水经注》记载,大禹治水,疏导黄河的水到达衡漳(今邱城东南),经邱城、雨( 禹) 庄、马头、古城营入广宗县境,东北流天津入海。雨庄(今县城南偏西10里)古为禹庄,故老相传,大禹治水曾在此居住。历史上黄河两次流经邱县,前后两千多年。

(6)啸父补履

据《高士传》记载,啸父是夏朝帝王孔甲龙师(龙师,传说中为帝王养龙的人)的师傅,为上古有名的仙人。啸父常年食用桃李花、松柏籽,不显衰老,牙齿脱落能再生,在曲周市上(今古城营)为人补鞋数十年,人们也不知道他的来历。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啸父一直不显老,始终是一个样子。于是有的人就说他有法术,也有的好事者向他求教,都被婉言谢绝了。啸父离别的时候,地上升腾了十几堆大火,之后便再也没有出现,人们都说啸父是神仙。因此,古城营一带许多老百姓供奉啸父为仙人。此记叙,说明古城营早在夏朝已是一座小城市。

(7)许由让国

许由( 约前2323— 前2244年) 字道开,号武仲,尧时代的平民,据乾隆《邱县志》记述,许由故里为大省庄村(今县城西北7 里),村西有许由故里碑(“文革”中被毁),邱县旧志载有“暮云蓊郁许由里”的诗句。许由自幼在田间劳作,讲道义,守规矩。夏天树上筑巢而寝,冬天挖地窑居住。尧帝86岁时( 前2287年),听说许由清高大志,便派人求贤,想把帝位禅让给他,许由不接受。尧得知许由不轻移其志,便亲自登门拜访,许由仍推辞说:“我年纪大了,需求无多,还是当个臣民吧!”于是隐居深山之中,终身不为名利,死后葬于箕山之巅。

(8)干木富义

段干木( 约前475—前396年) 复姓段干,名木,故里郝段寨(梁二庄东南4里),至今尚存“段干木故里”碑,邱县旧志载有“斜日苍凉干木村”的诗句。段干木为战国时代清高贤士,魏文侯月夜登门拜请其出任宰相,段干木尊从“不为臣不见诸侯”的古训,越墙逃避。文侯求贤若渴,每过段干木家门,就向里仰望表达诚意,终于感动了段干木,得以相见。魏文侯在位50年,首霸中原,开创了魏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这与段干木雄才大略辅政安邦密不可分。

(五)磁州八景

磁县古称磁州,地处华北平原之腑,冀之南端,具有源远流长的人文历史,构成了磁州独特的旅游景观,“磁州八大景”享誉中华大地。

(1)炉峰朝霭

炉峰,即香炉峰,俗称小金鼎,在县城西约100 华里处的岔口乡境内,海拔1092米,为磁县诸峰之最。一峰突兀,鼎形削立,直入云表。清晨遥望,烟云缭绕,瞬息万变,蔚为壮观。

(2)响堂晚钟

鼓山, 在县城西40 华里彭城境内(现属峰峰矿区),绵延与太行山相接。响堂寺位于鼓山南麓,石洞深邃,洞内佛像及隋代石刻颇多,精美绝伦,几疑鬼斧神工。晚夜钟鸣,群山响应,余音幽越,别有韵味。

(3)台城烟柳

台城,在县城北40 华里台城乡境内。相传为赵武灵王避暑的胜地,古称云台城镇。延绵十数里,中有灵台。春时,倾城出祭,赵王歌舞台上,沿城杨柳千丝万缕,晨昏烟锁,郁郁葱葱。

(4)官路荷风

官路,古称御道,磁州出北关经杜村而马头,入邯郸境,长达数十里。沿路两旁,夹植荷花。每逢夏季,荷花怒放,翠盖齐举,绿树婆娑,燕语莺啼,行人飘飘欲仙,恍若置身西子湖中。

(5)龙洞珠泉

黑龙泉为滏河之源,在距县城西40 华里的彭城境内的神鹿山阴,黑龙庙高居山腰,黑龙洞恰在庙左。洞口石砌,曲折幽深,无人竟其底。下则珠泉滚滚,大者十数,小者不可胜数,或从石间直流,或从水底跃起,高可尺许,水味清甜可口,浮萍四季长青,可谓珠泉齐涌、山明水秀之区。

(6)贺兰积雪

贺兰山在县城北30 华里的台城乡境内,蜿蜒起伏,长约20余里。相传宋时,贺兰真人隐居于此而得名。此山虽无灵峰幽壑,然冬雪之后,碎玉平铺,大地凝素,云天一色,亦奇观也。

(7)漳渡晴澜

漳河,位于县城南20 华里处讲武城乡境内。相传,魏武帝讲武城南为漳河渡口,晴日,碧波荡漾,万点跃金,沙鸥回翔,舟来楫往。两岸柳色迷人,偶有渔歌互答,东侧烟柳蓊郁,铜雀台隐现其中,扣弦兴歌,凭吊往左,另有一番风韵。

(8)滏桥秋月

滏桥,即滏阳桥,古名偃月桥,位于县城南关距城1 华里许的滏阳河上,桥为三孔,中孔垒石为圈,高约2.5 丈,宽3 丈,长12 丈,两旁耳圈状如娥眉。此桥形如长虹,横卧波上,南北市集林立,东西林野在望,每逢中秋佳节,皓月当空,静影沉璧,凭栏一望,素娥弄波,银光长流,赏心悦目,千金难得。

(六)大名八景

明清时期大名县的治所在今天的旧治村,县境范围大致是今天的旧治乡全部,龙王庙镇的大部,西魏庄乡、大名镇、万堤镇、铺上乡、杨桥镇的部分村庄,以及今天魏县南部的部分区域。大名县八景俱在今大名县境内。

(1)白水清风

根据明正德《大名府志·大名县疆域图》,大名县城西南5.2 千米处有白水村,白水清风一景即在此处。白水清风一景系一水潭,并有沟渠通往旧治村西,注入护城河。

白水村无任何风景名胜,而将白水清风列为一景,或与大名县城(今旧治村)的“地脉”有关。按照堪舆学观点,“大名(府)分野应奎壁”,“郡脉自坤方来,大名先受之”。西南而来的卫河是大名府城的地脉。相对于大名县来讲,白水村是县脉所在。明嘉靖九年(1530年)秋,漳河夺占卫河河道,卫河改由白水潭村东行。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涂时相任大名知府,为了大名府城的地脉,采纳风水家的建议,在白水村至艾家口开卫河支河10余里注卫河故道。明代政治家成基命《李侯修堤记》记载:“府之长吏,用形家言,欲导卫入郡,横开支口于上流,绕邑西北,腹背受水,几无虚岁。”同时,开支河虽然有利于大名府城风水,但严重不利于大名县城的地脉。王履泰《畿辅安澜志》卫河卷三中说:“论县脉,自西发卫水南环,若移卫于支河则断西来之脉,驱南环之秀,大不利也。”因支河导致旧治村连年水灾,且又有碍“县脉”,支河最终被堵塞。限于文献所及,白水清风一景何状,不得其详,待考。

(2)卫水归帆

根据明正德《大名府志·大名县疆域图》,卫水归帆一景原指今朱洼村至今大名城这一段卫河漕运盛况。清乾隆《大名县志》卷十《图说十》卫水归帆在白水潭,民国《大名县志》卷七《河渠志》白水潭条载:“白水潭在卫水之阳,去今城十二里,为河南粮艘经行之所。林木交荫,菱荇纵横。邑无名山大川之奇,临流眺望舟楫,颇觉快心爽目。旧志八景,所谓卫水归帆者也。后河徙,变为村落,景状全无矣。”似卫水归帆一景专指白水潭,与正德府志图大相径庭。之所以如此,实系因卫河河道被漳河夺占,卫水归帆一景也随之改变,由旧治村西北的卫河移至白水潭村。

卫河前身即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历经多次变迁,在北宋后期改由朱洼村至南关艾家口镇,再绕经北宋大名府城东北行,中间一度穿城而过。艾家口镇自北宋以来,历经金、元、明三朝,始终是当时卫河上的一处重要的码头,借助卫河漕运的便利条件,艾家口镇由一处码头一跃成为经济重镇,距今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直至20 世纪80年代,艾家口镇的经济地位始终未衰。明永乐初年,大名府城自大街村迁艾家口镇北,既是因为艾家口镇经济的繁荣,也是出于卫河漕运便利的考虑。

明嘉靖九年(1530年)秋,漳河由响王口经回隆镇夺占卫河河道,于艾家口入卫河故道,卫河改由白水潭村东行,在岔河嘴折而南下,经龙王庙北行。清道光三年(1823年)八月,白水潭至岔河嘴这条卫河河道再次被漳河夺占,卫河在南乐县袁村以东冲刷成新河,长80多千米,20千米为北宋黄河北流故道,至岔河嘴与漳河会合,再行卫河故道北行。卫河改道,商民船只也均改走新河,这时白水潭村漕运繁忙的景象方归于平寂。《大名县地名资料》白水潭条下记载 :白水潭村在大名县城西南5.3千米处,卫河本由该村经过,卫河迁徙后,在村南形成一大水坑,终年有水,水质清冽。《乾隆大名县志》绘有卫水归帆图。

(3)惬山古偃

惬山古偃一景在今大名县城北4.6 千米处的岳庄村。惬山,是西汉时期堵塞黄河决口的遗迹,因岳姓最早在此居住,故名岳庄。

黄河流经大名县境有明确纪年的是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在浚县宿胥口决徙,经今滑县、濮阳、内黄东南、清丰北、南乐西北入大名境,东北入馆陶,折向东行,经高唐县西南,再折向北至东光县西合漳水,复下折东北流经汉章武县(今黄骅县伏漪城)东入海。

西汉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大雨十余日,黄河北决馆陶及东郡(治所在今濮阳县)金堤,泛滥兗、豫,入平原、千乘、济南,凡灌4 郡32 县,地15 万余顷,深者3 丈,坏官亭、室庐4 万所,徙民避水,居丘陵97000余口。次年春,大司马王凤向汉成帝荐举王延世为河堤使者,负责堵塞决口。王延世采用两艘船夹带着一个“长四丈大九围”的竹筐,竹筐里满盛石头,行至决口处落石,历经36 天,决口堵塞,“隆如山阜,颇惬人心”。汉成帝因此赐名“惬山”,并将建始五年改为“河平元年”。元城县民为颂扬王延世的功德,在惬山顶上建王延世祠,世代祭祀,至今未绝。

在岳庄村北,随着村民建房取土,发现一处河决遗迹,明显可以看到数根直径约0.5米的木桩被洪水夹带着前行,是否也是王延世塞河遗迹,有待相关部门实地考证了。

关于惬山,唐朝时期的惬山之战,就发生在今岳庄以西。此外,在北宋,惬山还有上惬山、下惬山之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元符二年七月条载,大名知府韩忠彦奏报,黄河决口,大名府西即是北流故道,水势逼近大名府城,此时若不将御河闭塞,黄河将夺占御河河道直注入城,请令李仲以所得修新河钱物,尽快修筑。宋哲宗下诏,令大名府与李仲修筑上、下愜山。而上、下惬山是否就是岳庄村南和村北,不得而知。

王延世祠在岳庄村西南,祠有三间,民间称惬山庙,祠堂周围种植花卉树木,郁郁葱葱。登临其上,“俯窥漳卫同涓滴,上摩云霄近斗牛”(赵宁《惬山庙》);放眼四望,“长堤分水势,垒土象山岑;远浦归帆出,斜阳古树深”(庄同生《惬山庙》)。检阅典籍,惬山历历在目,惬山之所以能“北与尧山齐宠,南与大伾山并峙”(范鉴古《惬山记》),是因为王延世塞河厚德流长的缘故。清首辅成克巩羡惬山田园生活恬淡自然,诗意画情,致仕后在惬山置别业。有诗《惬麓行春》:

买得惬山麓,果树匝其巅。

霡霂近清明,花木斗晴妍。

园圃长新蔬,辘轳泻春泉。

倚杖能登陟,林峦几席前。

菜黄麦陇青,顽然醉野烟。

友昆同揽美,修禊想前贤。

(4)谯楼暮鼓

根据明正德《大名府志·大名县疆域图》,谯楼暮鼓一景是在原大名县治东门,今旧治东村。

旧治村原来叫南乐镇,宋绍圣二年(1095年),大名县治由大名府城移至南乐镇,直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除明初短时间并入魏县外,大名县或移往府城附郭,或回迁南乐镇,南乐镇作为大名县城长达数百年。北宋大文学家柳开就是南乐镇人。

在明景泰年间,大名县典史郜瑢对南乐镇增高重筑,周围五里有奇,高2.65 丈,宽2.5 丈,开辟东西两门,东曰崇仁,西曰广义,两座城门之上建有城楼,城楼上面悬挂有鼓、钟,每天早、晚按时敲钟击鼓,进行报时。

谯楼即城楼。古人采取敲钟击鼓的方式进行报时,朝来撞钟,暮来击鼓。每当晚霞初降,夜幕来临,薄暮的霞光惨淡地映照城楼,此时城楼之上响起有节奏的隆隆鼓声,声声沉闷,回荡在天际,既有落日迟暮之感,又有催人结束一日的劳作、收工赶程与家人团聚之意。谯楼暮鼓或即如此。

(5)古刹晨钟

古刹晨钟一景在大名县旧治村东南角。古刹指白佛寺,始建于北宋徽宗时期,原名白马寺。自创建以来,一直是原大名县的胜景所在,清乾隆年间,白佛寺废于水。现在旧址尚在,建筑无存,景亦早亡。

白佛寺的来历有些神话色彩。在宋徽宗崇宁年间,释迦牟尼佛突现天空,放佛光数十丈,前有白马驾宝车导行,至旧治村消失。僧人了云、士人唐富等3000余人向宋徽宗请求建寺,获准,并赐名“白马寺”,寺内建有佛塔五层,极尽土木之盛。金泰和年间进行过重修,金元易代之际,毁于战火。明万历元年(1573年),县人张自西重修,改名白佛寺,寺内有座藏经楼,旧志中所说的“藏经法云”即指白佛寺的藏经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漳、卫水齐发,寺与城同废,后虽重建,但规模远不如前。

白佛寺有一口大钟,每当晨晓,值日僧人按节律敲击大铁钟,集合僧众作早课,念经参禅,拜佛祷告。此外,清脆而洪亮的钟声,远震古城内外,就会使世人油然升起对清高脱俗、超凡入圣的修行生活的敬仰,唤醒沉溺于红尘烦恼中的凡俗,抛却俗世的羁羁绊绊,崇慕清新超俗的生活,行善念、慈悲、理性。

(6)凌角烟霞

根据《正德大名府志》图,该景在旧治村东南,指护城河。明、清时期大名县城四周环绕有护城河,东、南、西三门各有石桥横跨护城河,便利通行。县脉自西南卫河来,南环大名县城迤逦而东,护城河风景最秀美。登临东南城角楼,放眼望去,护城河澄如白练,晚霞万簇,从云层迸射,映照水面,波光潋滟,缭绕烟霞与袅袅水气混为一体,如梦似幻,秀景宜人,使人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漳、卫水齐发,城废景亦废。

(7)莲池淫雨

莲池淫雨一景在今天的龙王庙村东南、三角店村西北。莲池即莲花池,因早已改造成耕地,故而鲜为人知。据《古今图书集成》载:“莲花池,在县东二十里,上依重冈,下洌深泓,蒲草菱荇,葳蕤可玩。今成腴壤矣。”龙王庙镇距离旧治村18 里,莲花池应该在龙王庙村东二里许。《大名县地名资料汇编》中有关龙王庙公社条下载“驻地在龙王庙村,东邻黄河故道,四周高,中间洼,好像一个大池塘,有‘莲花池’之称”。关于三角店村名的来历称:“现在的莲花池,古称三角淀,该村坐落在淀的东南角,村名因淀而得名。”

龙王庙在莲花池的西北侧,三角店位于莲花池的东南方,三角淀与龙王庙之间就是古莲花池。粗略计算,莲花池方圆至少有数百亩。莲花池之所以又名三角淀,是因为这里是穆堤(今名木堤)、李茂堤交合处形成的一个三角洼地,历年积水,成为水潭,俗称三角淀。因潭中种植有莲藕,故而又名莲花池。每当荷花开放的时节,千亩荷塘,荷香悠悠,蛙声阵阵,舟行其间,采摘莲蓬,大有“莲叶何田田”之感。至迟在清初,莲花池已成耕地,莲池淫雨景状全无,惟有“莲花池”一名还在民间口耳相传。

(8)穆堤晓月

穆堤晓月一景在大名县城东南21 华里处,龙王庙镇东北的东、西、李三木堤村。穆堤是北宋黄河西岸大堤,东、西、李三木堤村即是由穆堤演变而来。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改道北流,流经今大名县东。嘉祐元年(1056年),自五月以来大雨不止,黄河在清丰县六塔镇决口,宋廷急令治黄河西堤,护卫北京大名府城。此后,只治西堤以卫北京,不治东堤。穆堤即在此时修筑,直至北宋灭亡,黄河改道,穆堤与李茂堤始终护卫北京免遭水患。

木堤村东临黄河故道,故道东侧是历史上有名的沙麓山,元城王氏的发祥地,三朝称制的王政君、新朝皇帝王莽,也正因为王氏其故里而冠名“贵乡”,贵乡即大名的前身。此外这里还有束皙、孙膑等名人的足迹,也正因为这里历史文化的因素,沙麓山步入历史名山之列。

天将破晓,月亮仍高挂天际,信步踏上黄河古堤,脚下黄河故道流水潺潺,低声倾诉往日金戈铁马的征战、樯橹交错的漕运盛况。远望沙麓山旧址,往日林木葱葱的沙麓山已成连绵沙丘,遥想周穆王射鹿、西汉元城王氏的辉煌、博学的束皙、孙膑用兵的马陵故道、晋文公五鹿乞食等等,早已尘封历史典籍。沧海桑田,山陵变迁,此情此景,令人有“逝者如斯夫”的感慨。

同类推荐
  • 大宋九千岁

    大宋九千岁

    一夕之间就成了大宋的小王爷,前有澶渊之盟,后有靖康之耻,面对羸弱的大宋,他决定用科技的力量武装大宋,洗刷民族耻辱,建设繁荣大宋,为万世开太平!科技开道,黄金铺路,重色不轻友……
  • 大唐皇爷

    大唐皇爷

    “本王乃是名震江湖的大唐皇爷!庐陵王李显是也!”“大唐皇爷,兄弟们你们听说有这号人物嘛!”“没有!”两万将士齐声回答。“不过庐陵王李显倒是知道,被武则天流放的三儿子啊!哈哈哈
  • 三国之神级选择

    三国之神级选择

    杨玉穿越东汉末年,成了辽东被灭族的一个少爷,除了手中的县令上任文书之外,什么都没有。面对这个乱世,他陷入了茫然和沉思。“叮...检测到宿主面临抉择。”“选项一:落草为寇,奖励李逵召唤卡一张。”“选项二:走马上任,奖励程咬金召唤卡一张。”杨玉一笑:朕的宏图霸业,就从这第一个选择开始吧!
  • 穿越原始当大帝

    穿越原始当大帝

    魂回上古,重生原始社会末期。这是神话时代,却不存在神话,只有人类的艰难求存。私欲的膨胀,上演着激烈的权力斗争,人性的丑恶,被疯狂激发。重生的少羽,不甘向命运屈服,搅动风云时,揭开了一段段上古秘辛,终成一代大帝……
  • 易中天:“帝国与共和”三部曲

    易中天:“帝国与共和”三部曲

    《帝国的惆怅》易中天反思秦汉之后的帝国制度:“从秦灭六国到辛亥革命,中华文明70%的历史都是惆怅,而惆怅,是因为在乎。”《帝国的终结》易中天剖析帝国的自杀之路:“历史其实是有大限的。大限一至,机会全无”《费城风云》易中天:“世界上首部成文的宪法--美国《联邦宪法》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热门推荐
  • 快穿任务之炮灰来逆袭

    快穿任务之炮灰来逆袭

    孟离围观异宝出世成了炮灰,又成了穿梭各个世界替人逆袭的任务者。觉得功法不如意?自创!没有称心的武器?也有!没有合适的机缘?都有!(注:本文无cp。)
  • 遇见一些人,流泪(第3辑)

    遇见一些人,流泪(第3辑)

    世界上最触动人心的东西,其实是人的命运。可以说,这是一本人物小记,也可以说,它是一本心情手记。翻读它,就像触摸人物柔软的命运。不管是萨冈,还是王小波,还是苏曼殊,伊丽莎白·泰勒……他们的生命是多么伤感,孤独是多么深刻,情感是多么脆弱。他们的爱与恨,和他们的作品一样,让人爱怜,让人惊叹。
  • 郁洲遗稿

    郁洲遗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古往今来的经典海战(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古往今来的经典海战(认识海洋系列丛书)

    主要介绍的是20世纪以来发生在海洋上的一些对人类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役。笔者希冀青年读者能够通过对这些海战资料的阅读,懂得一些相关的军事、文史知识,以扩大视野;了解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过程,以把握人类文明发展的脉搏。另外,今天的我们虽然已经越来越远离战争,但是为了达到一定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战争,也不得不让我们警惕。
  • 杨柳秋千院中

    杨柳秋千院中

    长相平平的女孩,一朝穿越成窈窕淑女,那个青梅,你别过来……避雷:进展非常慢,女主没有金手指。补:(作者放飞自我了,非正常穿越故事…)
  • 日落情缘(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日落情缘(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凶猛毒妃不好惹

    凶猛毒妃不好惹

    一次背叛,沐轻音从末世穿越到九洲大陆,成了沐家的废物大小姐,还背了个大黑锅!
  • 妖火图图

    妖火图图

    自己的记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周芷也想不起来了,只觉得那是好遥远好遥远的事情,遥远到了即使自己拼尽全力去思索,也想不到自己记忆的源头是什么,那是一副太模糊的画面了。他们谁可曾懂自己呢?
  • 重生豪门:千金影后拽上天

    重生豪门:千金影后拽上天

    【娱乐圈+sc+甜宠苏爽1v1欢迎入坑~】前世,她被白莲花害,被渣男绿。 再睁眼,重生归来,誓要撕烂白莲花瓣,狠狠报复渣男! ...... 传言,他权倾C国,薄情阴沉,不近人情。 有朝一日,这传言却忽然被打破在了全C国的观众面前。 薄景琰一身白色西装,俊美犹如神祇,缓步走到了她的面前,双臂微张,薄唇轻启:“抱。” 宁清焰:......说好的薄情阴沉呢,说好的不近人情呢,摔!
  • Days with Sir Roger de Coverley

    Days with Sir Roger de Coverle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