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西安的街头巷尾,常有卖油酥饼的摊头和店铺,这些摊头和店铺经常有不少顾客,排队争买香气扑鼻的油酥饼。品尝油酥饼的,不但有西安城里的常客和全国各地的旅游者,还有不少外国旅游观光者。普普通通的油酥饼为什么能招来如此众多的食客呢?据说不但由于它油而不腻、香酥适口,还因为它有一个古老而有意义的来历。
相传唐代高僧玄奘法师从西天取回真经后,便在大慈恩寺里废寝忘食地译经,以至损害了自己的健康。但他不顾这些,发愿要在自己坐化归佛前译出这些经卷,使佛学得以发扬光大。因此,越到晚年,他越是勤奋地译经。案上译出的经卷高过他的身体时,他便把经卷搬到大雁塔上去保存,然后继续伏案译经,昼夜不息。
大慈恩寺本是唐高宗李治为其母后长孙太后修的“家庙”。笃信佛教的武则天更带头献出自己的脂粉钱及六宫亡故宫女的衣物,作为重修藏经大雁塔的资金,重建起了雄伟高耸的七层藏经大雁塔。这时候,在视朝理政上无所作为,怯弱无能的高宗李治,却偏偏爱到大慈恩寺里去随喜、游逛,以显示他的孝道和笃佛。
这天,唐高宗闲来无事,便携群臣到大慈恩寺里来随喜,他先登上高耸的大雁塔,北望昭陵,以显他的孝心,然后到各殿里去礼佛、随喜。后来,他走进一间密室,见一位老僧正伏案译经,专心致志,连圣上的到来都不知道。跟随进来的内侍正要喧嚷,高宗摇手制止,悄声问闻讯赶来的大慈恩寺主持窥基法师;“这位专心译经的老僧是谁?”窥基双手合十答道:“启奏圣上,此位就是恩师玄奘法师。”高宗“啊”了一声说:“玄奘法师我见过,那年还亲负砖石修筑大雁塔呢。不料今日竟憔悴得让朕认不出来了,定是日夜译经过度操劳所致。”他让窥基多做些好的吃食,给玄奘补养身子。窥基指了指玄奘案上高耸的经卷和一边放置的丰盛斋饭说:“师父专心译经,往往忘了用食,斋饭已热过数次了,他还未顾上吃。”听到这里,高宗被玄奘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想,“法师译经,也像当年万里取经时那样百折不挠,孜孜不倦啊!但怎样才能让他吃到一种冷热都能吃的斋食呢?”
高宗回宫后,便召来宫中御厨,命他们立即研制出一种冷热吃了都无害的斋食,供奉玄奘法师。出于对玄奘法师的崇敬,御厨领旨后,千方百计地想办法,绞尽了脑汁,终于用清油制成一种名贵的“千层油酥饼”。这种千层烙饼色泽金黄、层次鲜明,很像叠放着的经卷。它脆而不碎,油而不腻,不论热吃冷食都香酥适口。高宗见状大喜,便在玄奘译经达千卷的那天,把一盒“千层油酥饼”赏赐给玄奘法师。玄奘法师在译经过程中以这种千层油酥饼充饥,不但食欲大增,而且面色也渐渐红润起来,译经的效率大增。
后来,这种“千层油酥饼”的做法传到了民间,人们争相做出油酥饼,敬献玄奘法师和与他一起译经的众法师。
玄奘法师终因积劳成疾而与世长辞了。在举行遗体安葬仪式的那天,京城长安,以至方圆五百里内外的百姓都赶来送葬,人数达百余万。百余万人的手中都高擎着寓意千卷佛经的各种斋食,而其中最多的便是“千层油酥饼”。
此后,京都长安的众厨师,怀着对玄奘法师的崇敬之情,对“千层油酥饼”又不断地精细改进,使它在色、形、味等方面都更加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