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俗姓陈,名袆,出生于河南洛阳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至天竺学习佛法。太宗贞观三年,玄奘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严谨,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代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明朝吴承恩《西游记》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玄奘大师西取真经的故事:
陈祎的哥哥是洛阳净土寺里的和尚,所以他在十五岁时也做了和尚,法名玄奘。玄奘走遍了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向许多位高僧学习佛教的教义。但是,各派对佛经的讲解各不同,各种佛经的翻译本又往往互有出入,而且有许多佛经还没有翻译成汉文。所以,他决心西行,到印度去学习佛教的真谛,精读佛经的原本。
朝廷没有批准玄奘的“出国申请”。于是,他孤身一人,于627年偷偷地踏上万里征途。到凉州时,被都督大人的部下截住,要他返回首都长安。由于得到当地一个名僧的帮助,玄奘昼伏夜行,走到了边境城市瓜洲(今甘肃敦煌)。不料都督大人缉拿玄奘的文书已经送到瓜洲。幸亏,玄奘有一个熟悉当地路途的弟子护送,才绕道走出了玉门关。
出了玉门关,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气候变化异常。玄奘一个人在沙漠中走了四天五夜,没有水喝,昏倒在地。半夜,他被凉风吹醒,经过努力,总算找到了水源。以后,玄奘又走了五天,到达了高昌国的伊吾(今新疆哈密),国王鞠文泰听说了这个消息,马上派人请玄奘去讲解佛经。鞠文泰以殷勤的招待和优厚的待遇,来挽留玄奘定居在高昌。但是,玄奘决心要去印度取经。鞠文泰深为感动,就和玄奘结为异姓兄弟,并且写了二十四封亲笔信,给沿途二十四国的国王,以便玄奘过境时能得到照顾。临走时,鞠文泰还替他准备了三十匹马和二十五位随从人员,并让他们带上足够旅行二十年所用的物品。
玄奘一行历尽千辛万苦,越过葱岭,来到了素叶城;又经过现在的阿富汗地区,于628年到达印度。
玄奘在迦湿弥罗国苦学了两年,把佛教徒第四次集结的三十万颂(当时印度用梵文写的韵文,每两行押一次韵,叫做一“颂”)佛经全部读完,总共学了九十六万字的佛教典籍;而且还学会了《声明学》(古印度的语言文字学)和《因明学》(古印度的逻辑学)。
两年后,玄奘开始在印度全境旅行,访问佛教古迹,向名师学习。
他们离开了迦湿弥罗国以后,向西南走了七百多里,又向东南走了四百多里,渡过一条河,进入了一片森林。忽然,从森林里冲出了几十个强盗,把玄奘和他随从人员的衣服统统剥光,抢劫了全部财物,并把他们赶到一个池塘里,准备全部杀死。正在这时,一个随从看到池塘南岸有个小洞,就乘机和玄奘爬了进去。这个小洞很长,他们两个人足足爬了二三里路才发现亮光。爬出小洞,就是一个大村庄,他们就向当地农民求救。一位老农吹起号角,集合了几十个青年农民,拿了弓箭和锄耙,一起来捉强盗。这时,强盗们正因分赃不均而争吵,还没有马上去杀池塘里的那几个人。强盗看农民人多势众,便纷纷向森林里逃窜。池塘里的人虽然得救,但是钱物已被抢光了。当地人非常同情他们,捐给了玄奘一行许多衣物和钱币。这样他们的生活才算有了着落。
当地有一个一百七十岁的婆罗门学者,学识丰富。玄奘就留了下来,向他学习了一个多月。以后,玄奘进入中印度的大国——羯若鞠閺国,在戒日王朝的首都曲女城,访问了许多名寺高僧。三个月后,玄奘离开了那里,乘船在印度河上航行。
印度河非常开阔,河面有一二公里宽,岸边古木参天,风景优美。忽然一声口哨,两岸树林里推出二十来只小船,迅速下水,一下子就把大船包围起来。紧接着,跳上来几十个持刀的强盗,把玄奘他们所带的东西全部抢光了。强盗还把他们统统绑起来,赶到了岸上。
岸上已经搭好了一个祭坛,祭坛上堆了许多柴禾。强盗们看到玄奘方面大耳,容貌端庄,就把他押上祭坛,准备杀了祭神。同伴们都跪了下来,请强盗放掉玄奘,有的甚至愿意代他祭神。强盗们不理不睬,坚持要杀玄奘。玄奘面无惧色,镇静地说:“请稍赐片刻,让贫僧安心离开人世。”同伴们急得放声大哭,玄奘却很平静地念着菩萨的名字。谁知事情竟是这样凑巧,正在这紧急关头,“轰隆隆”一声雷响,狂风大作,顿时折断了一棵大树,河里波浪翻滚,掀翻了强盗的一只小船。
“你知道他是什么人?”一个同伴大声向强盗喝道,“他是东土大唐来的玄奘法师。你们杀害他,天理不容!”强盗们都被眼前的情景吓坏了,把刀剑凶器统统丢在河里,放了众人,还了财物,并且一个个地跪在玄奘面前求饶。这时,玄奘还一心一意地念佛经呢!
玄奘他们又向东走了二千五百里,经过四个国家,来到释迦牟尼曾经讲过二十年教义的圣迹——祗园。接着,走了八百多里,来到释迦牟尼的父亲净饭王的宫殿参观。再走一千多里,到释迦牟尼得道后第一次讲解佛法的鹿野苑。之后,走到咖耶城(今印度比哈而),向当年释迦牟尼修道处的一株古老的菩提树顶礼膜拜。
最后,玄奘来到了印度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的大长老是年过百岁、德高望重的戒贤法师。经过戒贤法师的严格考察,决定把“三藏法师”的称号授予玄奘。原来,佛教法师的称号,是根据学识决定等级的。在那烂陀寺学习的四千多名和尚中,精通二十部经律论的有一千多人,精通三十部经律论的有五百多人;要精通五十部经论的才能称为“三藏法师”。在那烂陀寺获得这种高贵称号的,当时只有九个。现在增加了玄奘,正好十人。因为玄奘是中国唐朝去的,所以人们都称他为大唐三藏法师。
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五年,又到印度各国有名的学者那里去游学,前后经过十二年,641年回到那烂陀寺。戒日王来请那烂陀寺的高僧去参加辩论时,戒贤法师就派出了玄奘,终于取得了全胜。从此,玄奘名扬全印度。
玄奘载誉归国时,带回了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佛的舍利(释迦牟尼的骨灰)一百五十粒,高三尺五寸的释迦牟尼金质塑像一座,以及其他金质、银质的佛像许多座和花果种子等。645年,玄奘返回长安。长安居民纷纷出城欢迎,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在洛阳接见。玄奘不愿意做官,决心把印度带来的佛经译成汉文。他还把途经五万里、历时十七年的所见所闻写成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对中国和中亚、印度的文化交流,作出了前所未有的杰出贡献。653年,日本和尚道昭来到长安,拜玄奘为师。从此,又为佛教的传播和中日的友谊作出了重大贡献。
664年二月初五的半夜,玄奘在紧张的翻译工作中猝然辞世。唐高宗李治听到这个消息后,非常悲痛。他十分感叹地说:“从此,僧侣们失去了导师,佛教中失去了栋梁,而朕失去了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