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0400000008

第8章 年轻记者的优势

年轻记者读书班选送的新闻作品,从总体上看是不错的。

同志们到新闻战线工作的时间不长,有的三年,有的五年,最长的九年。能挤出半个月时间坐下来总结,机会难得。没有总结,难以提高。过去有些同志非常能吃苦,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可就是不善于回过头来总结,尽管日积月累,也有过不少好的经验,但是没有系统化,他们的采访活动只能是一种带有盲目性的实践,很难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这次大家有这么个机会,共同分析新闻作品,回顾总结采访经验,这对于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是大有好处的。

从大家选送的新闻作品来看,我认为有成就的年轻编辑、记者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第一,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能够敏锐地捕捉最能反映这种趋势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新闻题材,新闻作品揭示的发展趋势同客观事物的运行方向相吻合。

我翻阅了一些年轻记者的新闻作品,觉得有些作品是作者把握大局的结果。由于他们善于把握时代发展的总趋势,因而能敏锐地发现最能反映这种趋势的新闻题材。这样的新闻作品自然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也容易得到社会的承认。年轻记者同老记者相比,经验的总量肯定会少一些。那么,为什么有的年轻人能拿出令人叹服、在社会上能引起震动的好作品来呢?恐怕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年轻人思想敏锐、方向对头。《十三大中的企业家》这篇稿件,当时许多人就认为不错,今天上午我又翻出来看了一下,觉得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事物发展的趋势。每届党代表大会都有一个花名册,上面有每个代表的年龄、性别、职务、工作单位等。《瞭望》记者在翻看花名册时发现十三大代表中有7%是企业家。这的确是很有价值的新闻题材。过去许多届党代会虽然也有企业家出席,但所占的比例很小。如今能有这么多企业家作为代表来参加党的代表大会,它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同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运行方向是一致的。早在1920年12月,列宁在全俄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就说过:“今后出现在全俄代表大会讲台上的,将不仅有政治家和行政人员,而且有工程师和农艺师。”列宁还说:“这是最幸福的时代的开始。”60多年过去了,列宁的预言在中国变成了现实。在我们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已经有7%的企业家代表,这个比例数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最需要的经济建设人才,正通过改革涌现出来。因为记者揭示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揭示了这一现象的新闻价值,所以这篇稿件在《瞭望》刊登以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又转载了,在海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农民——外商投资者新的热门伙伴》这篇对外稿,描述了改革开放形势下农村发生的带有趋向性的变化。十年前,在中国农村,农民偶尔见到一个外国人,就像看“景”一样,大人小孩跟一大群,警察轰都轰不走。而现在,我们的农民企业家竟然成为外国投资者看中的合作伙伴,两个场景的反差太大了。而且这种变化还在继续,现在一个省有几百家中外合资的乡镇企业,将来很可能发展到数千家、上万家。把握住这种趋势,把苗头性的东西报道出来,这篇报道就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同志多次讲到后生可畏。论学问是老教授多还是年轻人多?当然是老教授多。那么,为什么年轻人常常提出挑战?主要是他们方向对头。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能把握住大局。谁能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谁能在报道中揭示同客观事物运行方向相吻合的深刻变化,谁就有可能提出挑战,谁就有可能取得成功。

第二,一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力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改革带来的和并非改革带来的》《寻求管与放的统一》就是这类有分析、有见解的稿件。

长期以来,一些同志受狭隘经验的束缚,解决问题的招数不多。以农村改革为例,开始吃大锅饭,把人弄得没有积极性。改革以后,不少地方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来,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是又暴露出许多新的矛盾。这本来是正常现象,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应该是认真分析这种矛盾,在前进中探寻解决新矛盾的新方法,但是,有些同志却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农村责任制的调整只有两个字:一个是“分”,一个是“合”,合起来不行就分,分了不行再合。事物好像不是在波浪式前进,而是在原地摆动。一些报道之所以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毛病,问题就出在不能用对立统一规律来分析认识客观事物。《改革带来的和并非改革带来的》这篇文章承认改革有很多困难,但是作者没有说“大事不好,赶快退回来”,而是具体地分析这些困难和问题哪些是改革带来的,哪些不是改革带来的,找出解决矛盾的办法,在新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改革向前推进一步。再以管与放的关系为例。过去是“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乱”了不行再管再死,“死”了不行又放又乱。按照这种思维方式行事,再过30年也前进不了。《寻求管与放的统一》这篇稿件的作者跳出了这种思维定式,揭示了管与放的辩证关系,这样的新闻报道就能起到比较积极的作用。

第三,年轻记者比较机敏,他们在观察和研究现实生活时,往往能捕捉到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新闻题材。

读了吴锦才的几篇“生意眼漫话”,受到很大启发。许多厂家生产的吸尘器卖不出去,就来个“买一送一”,结果还是很少有人光顾。苏州“春花”吸尘器厂的厂长高人一着棋:向灰尘找市场。他们寻找灰尘的踪迹,根据灰尘的不同形态不断改进设计,结果为市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功能令人惊讶的新产品来。“向灰尘找市场”,厂长固然机敏,我觉得写这篇稿件的记者同样机敏。记者的新闻敏感有点像电光石火。电子点火枪点燃煤气灶,一打就着。如果缺乏新闻敏感,就好像用火镰打受潮的柴火,火星四溅,就是点不着火。生活里面这种火星是非常多的。如何让这些火星点燃自己心中的火苗,是一门大学问。这里面至少分四个层次:一是能给人以启迪的生活事件首先要点燃我们采访的主体;二是采访对象的富有哲理的言行要点燃记者心中的火苗;三是记者写出的稿子要点燃编辑心中的火苗;四是稿子发出以后能点燃读者心中的火苗。这四个层次,哪个环节点不着,都会成为“瞎火”。而在这四个环节中,记者的新闻敏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年轻记者应该充分发挥“机敏”的优势,多写一些能给人以启迪的、闪射着智慧之光的东西。

第四,从这些代表性的作品看,有些年轻记者读了不少书,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东北黑土地已亮出“黄牌”》这篇稿子就涉及生态学、环境保护学、土地法等知识。作者不仅研究了中国的情况,还研究了美国和苏联的情况,研究了世界的三大黑土带。从这篇八百多字的短新闻中我们可以看出记者的知识功底。还有《沈阳人涌向大海》这篇稿子,使我联想到爱因斯坦的时空相对论。作品给读者提供的新的知识,开阔了读者的视野。

第五,不少年轻记者发挥了能吃苦的优势,深入到一些被人遗忘的角落,采写了不少过去未见、未闻的“新闻”。

上面谈到的,是“代表作”反映出来的年轻记者的优势。并不是每一位同志都具备这五个方面的优势的。有的同志在这方面做得稍好一些,有的同志在另一方面做得稍好一些。作为年轻的编辑、记者群体,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新闻实践中充分发挥这五个方面的优势。

(本文是1991年9月在新华社青年记者读书班上的讲话)

同类推荐
  •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先秦至唐五代语气词的衍生与演变

    本书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每个语气词的发展演变过程都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析,其中不乏精彩的论述。如“者”和“好”,本书对它们演变的语境进行了深入考察,指出“者”从表自指演变为语气词,关键在于其所在的小句属于话题句;“好”由形容词演变为语气词,则源于所在小句的主观化。其他如“尔”、“焉”、“已”、“里”、“在”等词,书中对它们历史演变情况的揭示也相当有启发性,值得重视。
  •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传播力+的风口:融媒体时代的党报转型

    该书是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生动实践的一个缩影,所选的案例基本上是近几年体现转型与融合发展实践的代表性案例。全书八篇,聚焦新闻生产、新媒体平台、全媒体采编、媒体融合、传播效果及其测定、传统媒体融合转型的成功案例解析等问题。在对“总书记赞的12位优秀党员”的特别策划、“东方之星”救援报道带来的过亿、湖北随州二中校长演讲刷屏朋友圈、微博直播市委书记讲话等一批在业内引发广泛关注的典型案例行全面解析的同时,作者还对网络时代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转型行了探析。
  • 课程改革:新世纪的国际视野

    课程改革:新世纪的国际视野

    本专著主要对新世纪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从其课程改革的背景、进程、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等方面开展系统探讨,并对国外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乃至课程论的学科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 我国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实例与启示

    我国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实例与启示

    社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推陈出新。以往管理科学只注重正面的理论及方法的阐述,对于如何防范和解决问题则论及甚少。《社会管理丛书:我国新时期社会管理创新实例与启示》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八个必须为线索,结合新中国60多年来社会管理的经验与启示,遴选最新的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先进典型,展现、交流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经验,研究和探索省市县社会管理创新规律,从而推进我国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的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两汉风俗观念与社会软控制研究

    风俗是长期相沿、积久成习的社会风尚,对社会政治的整合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是一种软控制。两汉时期是中国传统风俗观念的形成期。本书通过对两汉时期的风俗观念进行政治文化考察,探讨两汉风俗观念和社会软控制之间的联系,可以认识到:两汉士人及统治者往往从政治文化角度来阐释和理解风俗,比较偏重于探讨和处理风俗与政治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通过美化风俗来实现对社会的软控制。因此,两汉风俗观念表现出比较鲜明的政治文化特性。
热门推荐
  • 犹记烟花季

    犹记烟花季

    随笔而已,记录所遇到的每个人的前半生,只是记录
  • 疯狂的赘婿

    疯狂的赘婿

    赘婿也有情怀一卷:初识练气二卷:神道院争锋三卷:火神山秘境四卷:封号‘屠夫’五卷:巡天使六卷:人王墓七卷:天价悬赏八卷:葫芦岛风云九卷:守护者损落十卷:大结局他从艾府初识练气,进入暗夜森林奇遇连连,成为唐国最为牛逼的天才。而武道院一站,魔修现世,沈腾眼瞎身死。艾家举族避难。尸体被蛊族偷走欲练为僵尸,意外复活开启清光眼。前往大秦王朝寻找艾敏,进入武道院修行,争夺内院名额,历练,火神山秘境重塑肉身,封号扬名神魔战场。成为巡天使后血洗唐国魔修,使得唐国帝都六月飞红雪,人皇墓得到巨额宝藏,被成为人类的移动宝库。天价悬赏成为魔修第一必杀名单。葫芦岛一站成名,圣人损落,王朝内乱,力缆狂澜
  • 祖仙

    祖仙

    我只需要实力,执手中之剑,杀出一条血路,创造属于我的秩序,披荆斩棘,荣登祖仙之位。这是一个弱肉强食,信奉丛林法则的世界,唯有力量才能掌握一切。肉身境,脱胎境,仙人境,且看叶青如何步步高升,杀戮天下,成就祖仙!天苍苍兮夜茫茫,地不仁兮人语殇,豪胆铁血兮唯我祖仙狂!(新书《执宰诸天》已开,希望各位多多支持与收藏!!)
  • 创世新云

    创世新云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命运,每个法则有每个法则的归属,魔法与科学,这仅仅是个开始。尘封上万年的往事,沉睡上千年的人。一切的开始就是为了结束,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昔日的兄弟和战友与你站在战争的两岸,世间魔鬼横行,我愿化为修罗,将世界全部焚尽。……只为再看你一眼。
  • 我为什么要写作(小经典系列)

    我为什么要写作(小经典系列)

    乔治·奥威尔不但是最著名的反极权小说的作者,还是著名的英语文体家、第一流的散文家以及头脑清醒、目光犀利的文学评论家。《我为什么要写作》选入作者《如此欢乐童年》等著名忆旧、纪实作品以及《我为什么要写作》、《政治与英语》等著名论文。
  • 冠位暗杀者

    冠位暗杀者

    仙鬼妖魔?无所谓,神?兽?虫?你随意,只要不惹到我,你就可以继续你那安稳的生活。
  • 专属殿下:学霸竹马,太腹黑

    专属殿下:学霸竹马,太腹黑

    他是圣樱校草,也是君氏家族唯一继承人。他高傲腹黑,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她呆萌可爱,但却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他们原本是关系极好的青梅竹马,但因他的不辞而别,两人关系越来越淡……三年后,他强势归来,在家人和某腹黑的算计之下,订了婚。她本以为订婚不算数,他却将她逼至墙角,勾唇一笑,“听说,你不承认我们订婚了?“洛曦然:“我们确实不可能……“某人直接给她来了一个深吻,“我们确实不可能没有订婚。““乖,别闹,这么多人看着呢,要闹回家陪你闹。”众人:“……”
  • 微辣嫡妇

    微辣嫡妇

    (一)你若狠厉,我自无情!嫡母,欲毁之名声,送入寒门。她,紧要关头,以金簪刺喉,虎口脱险!嫡母如此狠心,她便下定决心,为自己寻一个未来!(二)你若无情,我便微辣又如何?被抬进平国公府冲喜,相公被预测寿夭?大婚当日,相公竟要求约法三章?原来只是个摆设!罢了,那就看她如何打理这平国公府后院一亩三分地吧!你既无情,莫怪我无义!(三)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什么时候开始,他开始要黏着她了…什么时候开始,她也离不开他了…原来,一切都在静悄悄地改变…
  • 梦回大明十二年

    梦回大明十二年

    一个是大明王朝的孤傲王爷,有着一腔抱负,却始终活在烟鬼父亲的阴影中。一个是都市生活中白领剩女,终日忙碌在相亲途中,有朝一日穿回大明,却成为了宫女中最低等的都人。一个是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书生,从来命运不曾垂青于他,那便安心的在书斋中过这一世么?是什么际遇让他们的命运交汇在一起。一起梦回这大明十二年……
  • 废材惊天逆袭:狂凤驭妖

    废材惊天逆袭:狂凤驭妖

    自古以来驭魂者皆是逆天而行打乱轮回的罪魁祸首。传言干这行的总有一天会受烈火焚身之苦,不是不报是时候未到。她,行内人口中的天才驭魂师,唯一一个经受烈火焚身而大难不死之人。虽逃过天降的灾难,却躲不过人为的阴谋。凤离月,天绝大陆第一强国风凛的公主,还在母亲的腹中时便受万人的羡慕。可是出生前不久嘴贱的国师却说她的降生,将会使风凛国福祸双至。出生之日天降暴雪整个帝都冰封三尺,狠心的父亲宁可无福也不要灾祸降临,将她掐死在襁褓之中。当二十一世天才驭魂师的灵魂,遇上风凛国公主的废材之躯,究竟是沦为废材还是强者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