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180400000007

第7章 编辑记者要搭上新技术快车

《新闻业务周刊》编者按:《中国传媒科技》2005年第2期刊登了《中国传媒科技》记者就学习和使用电脑问题对南振中总编辑的专访。这篇访谈录对提高采编人员用电脑编辑、写作能力有一定参考价值,本刊特转载此文,以飨读者。

问:我多次从新闻联播中看到,在参加一些会议时,您经常用笔记本电脑作记录,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使用电脑的?

答:我学习使用电脑并不是一种自觉行为,而是被“逼”出来的。

20多年前,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上,新华社参加采访的记者没有电脑,只能用笔在纸上写中文稿件,由报务员用凿孔机将稿件发回北京。德新社记者在一篇报道中讽刺说:“参加奥运会报道的7000名记者,只有中国记者使用纸和笔写他们的新闻。”这件事对新华社的刺激很大。洛杉矶奥运会之后,新华社下决心抓通信技术建设。1985年4月,新华社业务技术大楼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技术部门用了5年时间,对编辑系统和发稿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安装了先进的计算机,开发了新闻编辑处理系统、新闻通信处理系统、资料检索系统、通信控制调度系统。到1990年第三季度,新华社编辑、记者已通过新的计算机系统直接编发英文、西文、阿拉伯文、法文、俄文等外文稿件。这在新华社的历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遗憾的是,直到1990年9月22日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时,新华社采写中文稿件的记者依然离不开纸和笔。我们深切地感到,如果不尽快闯过这一关,编辑、记者电脑操作技术滞后,将会成为新闻事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制约因素。亚运会报道一结束,新华社就要求各编辑部用两年时间,让全体编辑、记者熟练地掌握电脑操作技术,习惯于在电脑上编辑处理中文稿件,争取1992年年底实现“无纸化操作”。

1992年7月上旬,新华社对“无纸化操作”计划进行了一次检查,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一年多过去了,编辑、记者中依然有一大批人不熟悉键盘操作,不会输入汉字,不会使用电脑编辑处理中文稿件。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汉字不属于“键盘文字”,不能直接输入电脑,需要转换成与键盘字母相对应的“编码”,才能顺利输入。这一特殊性给编辑、记者学习和掌握电脑操作技术设置了很大障碍。

几十年来,新华社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要让大家干的事情,领导同志必须带头去干。为了推动中文稿件的电脑输入工作,我下决心从头学起。1992年7月,新华社让我担任第25届奥运会新华社报道团团长。7月17日,在飞往巴塞罗那的飞机上,我借用摄影记者带的“快译通”,用汉语拼音打出了“今天飞赴巴塞罗那”8个字。尽管没有“速度”可言,但是,这8个字向我展示了一种前景:只要下功夫,掌握中文电脑输入技术是完全可能的。

回到北京以后,我请技术局的同志帮助找了两本关于电脑操作的书,用了两个晚上,通读了一遍,并将其中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摘抄下来,编写了一本《电脑操作指南》。这份“指南”包括键盘设置、启动电脑步骤、新建稿件步骤、整理文稿方法、打印文件方法等项内容。有了“指南”,操作起电脑来就方便多了。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尽快熟悉键盘。我把键盘上较常用的30个字符编成六句“五言口诀”,不仅熟读,而且力求做到“烂熟于心”。为了练习指法,我找了一张“键盘纸”,贴在写字台的边上,一有时间,就坐下来练习。就这样,用了一个星期的业余时间,我学会了用键盘输入汉字。第一天每小时只能输入300个汉字,第七天每小时就能输入1300个汉字。

直到这时,我才把国内部和其他几个编辑部的负责同志叫到总编辑室。我说:“我已经学会使用电脑。今年我50周岁,能不能以我的年龄为线:比我年龄大的,如果实在不愿意学,不必强求;比我年龄小的编辑、记者,必须学会使用电脑。”几位部主任把我的话原原本本地传达下去。不到半年,新华社绝大多数从事中文稿件采编工作的同志学会了汉字输入法。所以说,是事业发展的需要“逼”着我掌握了汉字输入和电脑操作技术。

问:听说您用电脑写作和记录的速度比较快。请问,您是怎样练就中文电脑输入本领的?

答:这种本领也是被“逼”出来的。每年“两会”,都有几场重要的记者招待会,有的招待会的内容基本上是全文播发。为了做到准确、及时,往往需要派十几名记者,每人带一部录音机,记者招待会结束以后,记者对照录音,分段整理成文,然后交给编辑处理。一篇几千字的稿件,往往需要好几个小时才能完成。为了提高时效,1998年3月,我向新华社技术局提出一个建议,希望他们选拔、培养两名熟练的录入员,在记者招待会现场采用“听打”方式将全文录入电脑,由编辑根据录音进行核校。技术局的同志很快就挑选了两名年轻录入员,经过强化培训,1999年3月让他们参加“两会”,担负重要稿件的录入工作。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录入员把上一年记者招待会的录像拿来放映,跟着招待会的进度进行“听打”试验。可是,试了两次,都不成功,录入员的录入速度赶不上记者招待会的进程。

令我不解的是,当时专业人员的输入速度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早在1992年9月19日,海峡两岸举办中文电脑输入技术表演赛时,来自山东烟台的一位选手就创造了每分钟输入简化汉字256.7个的纪录。我算了一笔账:按照这样的输入速度,每小时可以输入15582个汉字。电视播音员的语速为每分钟240个字,每小时播出14400个汉字。至于一般人讲话的语速,大都慢于播音员,从理论上分析,熟练的录入员是可以用“听打”方式在现场作同步录入的。那么,为什么有的同志认为难以做到“同步录入”呢?技术局的解释是:专业录入员使用的是按照字型编码的输入法,录入员看着稿子,打得非常快;一旦离开稿子,只听声音,有些字就不知道该怎么打。我认为技术局的同志讲的是实情,有一定道理,这一年“两会”报道只好放弃“同步听打”的设想。

但是,我仍然认为“同步听打”并非完全不可能。这一年“两会”一结束,我就到中央党校学习。为了试验,我带了一台便携式电脑,在课堂上练习“听打”。1999年5月28日,一位领导同志到中央党校作报告,我采用“新全拼”输入法,现场记录。不到两个小时的报告,我记下了9284个字。尽管未能做到“全文照录”,但讲话要点记录下来了。这可以说是我的一次“听打”实践。我把尝试的结果告诉了技术部门和有关编辑部的同志,不少年轻同志对“听打”产生了浓厚兴趣。不到一年时间,新华社总编辑室的几名秘书和国内部几十名编辑、记者学会了“听打”;再后来,总社各编辑部和国内外各分社更多的同志学会了“听打”。我本人也坚持这样做。“听打”使我的录入速度逐渐提高,“听打”也使我养成用电脑积累各种有效信息的习惯。

问:我想问一个技术性问题,您使用的是哪一种汉字输入法?这种输入法有哪些优点?

答:汉字输入法数以千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用习惯,很难说哪一种输入法好,哪一种输入法不好。

20世纪90年代初,我使用“全拼输入法”。这是技术局引进开发的一种拼音输入法。这种输入法的优点是不用死记硬背汉字的四角构造,按照汉语拼音敲打键盘,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但是,使用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全拼输入法”固定词库容量太小,只有3万多个词条,许多词语和词组没有事先输入“词库”,因而无法连续准确输入。还有一个缺点是同音字、同音词太多,在输入过程中必须不断地进行选择,影响了输入速度和输入质量。

我使用的第二种输入法是“天利”。这种输入法的优点是一次可以连续敲击22个字符,中间不必停顿。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可对一些常用词组进行“自定义”。使用这种输入法,录入速度比使用“全拼输入法”明显加快。

我选用的第三种输入法是“新全拼”。这种输入法的第一个特色是词库容量大;第二个特色是设置了“简拼”输入功能,在输入词和词组时,不必把汉语拼音字母全打出来,只要输入每个字的声母,整个词组就会显示出来。这种输入法还设置了记忆功能、遗忘功能和词频调整功能,刚刚用过的词,在下一次同音词选择排列中,会自动列在首位。这一输入法,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最近几年,我习惯使用“中文之星狂拼1代”和“中文之星狂拼2代”。这种输入法属于“智能狂拼”系列。“中文之星狂拼2代”既可按照字、词输入,也可以进行整句输入,一个长达一二十个字的句子,也可以连续输入,中间不必停顿,因此不会影响编辑、记者对问题的思考。由于它对100亿字规模的语言材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又有超大型知识库的支持,所以在连续输入汉字时,电脑可以根据前后字、词的语义关系对句子进行自动调整,选择正确的词或词组。整句输入汉字的正确率一般在95%以上,在新闻等特殊领域,电脑识别率可达98%。尽管这种输入法还有不少瑕疵,但直到现在,我仍在使用。

根据多年的体验,我认为专业录入员和非专业使用人员在选择输入法时会有不同的着眼点。专业录入员选择输入法,很看重录入速度和准确程度,五笔字型、新华码等字型输入法重码较少,减少了选择字、词的麻烦,容易做到既快又准。这类输入法比较适合专业录入员选用。编辑、记者属于非专业录入人员,他们利用电脑,主要不是照录别人的文章,而是进行写作或者编辑处理中文稿件。人们在写文章时,思考问题的速度和组织语词的速度不可能很快,如果每小时能够输入两三字,就能够赶上思考问题和组织语词的节奏。拼音系列输入法虽然在录入速度方面稍显逊色,但比较适合用电脑写作的人使用。

我的这一基本看法,是在研究了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之后形成的。思维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种反映总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子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没有语言材料,没有语言的自然物质的赤裸裸的思想,是不存在的。从人类形成的过程来看,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两种现象。我们的祖先在创造“石刀”“石斧”等生产工具的同时,头脑里便形成了“石刀”“石斧”的概念,口头上就开始使用“石刀”“石斧”的语词。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表现形式。而语音作为语言的声音,又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拼音系列输入法通过键盘,把编辑、记者思维过程中的概念同文章和讲话中的语词统一了起来,可以做到“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按键操作”,不必在语音与字型之间来回转换。按照语词和句子拼音输入汉字,与编辑、记者的思维活动大致相吻合,这是拼音系列输入法的最大优点和最大优势。

问:听说您经过长期实践,悟出了使用电脑写作的一些心得,能否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用电脑写作的体验?

答:使用电脑写作,最大的好处在于可以提高编辑、记者的时间利用率。编辑、记者是世界上时间最缺乏的人,他们一年到头忙个不停,即使节假日也不例外。换一种思路来分析,编辑、记者又是世界上时间最充裕的人。他们等车等船,等被采访对象前来谈话,每天都有大量的、长短不一的空隙时间。哪一位编辑、记者能把这几分钟、几十分钟的空隙时间积攒和利用起来,那么,他就会比别人有更多的可供支配的宝贵时间。

过去在纸上写作,很难充分利用这些空隙时间,因为纸上写作的基本规律是“从头写到尾”,文思不宜频频中断,一旦中断,在下一个工作时段就只好“从头再来”。电脑写作则大不相同,它打破了传统写作顺序的习惯,可以从头写到尾,也可以从尾写到头;可以先写稿件的提纲,再往里面充实内容,也可以先输入各种素材,再加以提炼,理出文章的骨架;可以先把思考成熟的段落输入电脑,然后自由地移动和插入各种背景资料。电脑的便捷,改变了传统写作方式,编辑、记者充分利用不完整、不均衡、不规律的空隙时间不仅可能,而且已经成为现实。哪怕只有几分钟的空隙时间,也可以在电脑上写一段导语,或者输入一段素材。过去人们常说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使用电脑写作以后,我向一些年轻人提出充分利用“空隙时间”问题,原因就在这里。

用电脑写作,实际上是“人机对话”。面对电脑,只要有一些新的想法,就要立即输入电脑;只要发现一些新的素材,也要立即输入电脑。作为编辑、记者,脑要勤、手要快,要坚信“拣到篮子里就是菜”,在电脑面前,千万不要“端坐发呆”,这是我十多年的一个“体验”。

问:随着新闻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新闻作业流程的方方面面,有人形容新闻报道与信息技术的关系,就像空气与人那样一刻也不能分离。请您从新闻业务的角度,谈谈信息网络时代对编辑、记者知识结构提出的新要求。

答:在新世纪新阶段,信息技术就像在铁路上高速行驶的特别快车。在每一个站点,我们都要紧紧跟上,一旦搭乘不上这趟特别快车,就很难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一名编辑、记者,不仅要熟悉用电脑写作和编辑、处理稿件,而且要熟悉数码照相机的使用技术,还要学会数码照片的编辑、处理和快速传输技术。不仅要熟悉局域网,而且要熟悉国际互联网。这是时代对编辑、记者提出的新要求。

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编辑、记者要想与时俱进,必须善于利用电脑、利用网络吸收新知识。要建立自己的网上阅读书库。现在,网上有一些公益性的免费数字图书馆,不少数字图书对新闻工作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要尽可能地把这些数字图书下载到自己的“数字阅览室”。网上读书与纸上读书在方法上可以有所不同。过去我在阅读纸质图书时,注意力放在“有价值部分”上,总是先把有价值的成分摘抄出来;在网上读书时,我的办法是把对自己没有明显参阅价值的部分大段大段地删除。这是在有限时间里大量吸收新知识的有效方法之一。

问:您刚才谈到建立自己的“数字阅览室”,这一点估计对年轻人会有启发,您能不能联系新闻工作实际,对编辑、记者建立“个人电脑资料库”谈一点意见?

答:建立“个人电脑资料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的做法是从工作需要出发,“急用先建、无用删除”。

对于编辑、记者来说,在个人电脑资料库中,最好包括方针政策资料库、世界形势资料库、国内形势资料库、专题报道资料库、新闻理论资料库、优秀新闻作品库、按日暂存资料库以及本人的新闻作品库。在每一个资料分库中,都可以建立若干个“子目录”。

在新闻单位,编辑、记者往往是有“穷”“富”之分的。有的编辑、记者手头有写不完的东西,被称为“富编辑”“富记者”;有的编辑、记者则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被称为“穷编辑”“穷记者”。划分“富”与“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们的素材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的多寡。要使自己由“穷”变“富”,就应该充分利用电脑技术,尽可能多地向“个人电脑资料库”输入、存储各种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问:您曾提出技术工作者要为一线记者、编辑提供优质的技术服务,您还要求技术人员深入采编第一线,甚至下去蹲点,全面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新闻业务和新闻信息市场的实际需求,我认为这些要求切中要害。您能否展开地讲一讲,您为什么要提出这些要求?在新形势下,技术部门肩负的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借此机会,您能给新闻技术工作者说几句话吗?

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已经成为一种资源,谁掌握了用户和消费者的“有效需求”,谁就有可能创造新的技术和新的财富。

在新世纪新阶段,新闻媒体所属的技术部门首先要认真思考通信技术工作面临的机遇和严峻挑战。要了解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中对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研究电信部门对整个通信载体的中期发展规划;研究国际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的动向;跟踪西方大通讯社和传媒集团技术更新改造的发展阶段。要了解新华社业务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状况,从客观需要和投资可能性两个方面考虑技术升级换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确定技术改造完成后同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合理差距。“八五”期间,新华社与西方大通讯社在技术装备上有10年至20年的差距。“九五”期间,新华社通信技术建设总投资3.8亿元,是“七五”“八五”十年投资总额的2.6倍,促进了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特别是最近几年,根据新闻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需求,新华社明显加大了投资力度和技术改造的力度,使主要技术系统和技术设备更加接近西方大通讯社的水平,在新闻信息采集、编辑处理以及播发的技术手段上,初步具备了同西方大通讯社竞争的实力。“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新闻事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继续坚持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搞好各项重大技术项目建设,提高关键部位、关键岗位的技术装备水平,为新闻报道和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为网络、信息、音像等通讯社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努力缩小同最大最强的世界性通讯社之间的差距。

1894年1月,恩格斯在给一个德国大学生的回信中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98页)新闻技术部门不仅要研究整个社会对通信技术的宏观需求,而且要研究新闻信息用户的需求和编辑、记者的需求。不了解“需求”,不研究“需求”,很容易导致技术开发与新闻报道需求相脱节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新闻信息用户和编辑、记者的有效需求,是新闻通信技术开发与创新的内在动力。我们要善于运用“需求”来推动新闻媒体的技术进步。从事技术研究、技术开发和软件设计的人员,要到编辑部和新闻媒体用户“蹲点调研”,近距离地了解编辑、记者在使用电脑过程中最满意的是什么,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感到最方便的是什么,最不方便的是什么。要及时了解报社、电台、电视台及互联网用户在抄收新华社稿件时,哪些环节运行得比较正常,哪些环节经常出现故障。还要注意了解编辑、记者在实践过程中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发明、新的创造,有什么新的设想和新的建议。新闻媒体的技术部门要建立完整的“用户需求档案”和“编辑、记者需求档案”,要把编辑、记者感到不方便的地方作为软件设计和硬件改造的重点。这样做,新闻媒体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才有可能保持领先地位。

新闻技术队伍是新闻界的“工兵”: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为新闻业务改革和新闻事业发展拓宽道路。

新闻技术工作者是新闻界的无名英雄:他们从不争功、从不诿过,在新华社每天向海内外播发的几百万字的中外文稿件中,虽然包含着技术工作者的艰苦劳动,却找不到他们的名字。

采编人员同新闻技术工作者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共同把新闻业务改革和新闻事业发展推向前进。

(2005年2月2日)

同类推荐
  • 超级分析力训练

    超级分析力训练

    本书介绍分析力的培养方法,并且附有测试题,使人提高分析能力、掌握分析力,使人提升素质,丰富自己生活。
  •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婚恋危机

    中国现在没有出现经济危机,这是中国的幸运;但是中国出现了婚恋危机,它已经给中国造成了损害和困扰,它将给中国带来灾难,是中国的长远忧患。我们讲抢险救灾,解决中国婚恋危机,就是一场特殊领域的抢险救灾。抢救中国婚恋,特别是救助“80后”,就是抢救中国的未来,抢救中国的“后独生子女”一代,使我们在独生子女之后依然有后代。
  • 弱传播

    弱传播

    没有人会忽视舆论的力量,然而舆论是什么?如何产生?有规律可言吗?可以被预测甚至左右吗?长期以来,舆论学研究曾经是哲学家对话的天空,现在却沦落为新闻学与传播学的边角料。而大众对舆论的认知,还普遍停留在公共事件、明星热点等范畴。《弱传播》打破了这种局限,把研究视域扩大到了与现实世界共存的舆论世界。作者酝酿二十年,写作四年,试图像牛顿总结物理世界的运动定律一般,去构建舆论世界的完整体系。全书由舆论的弱原理、“四大规律”、“三论三律”及一系列的舆论工具组成,富含大量生活日常、政治选战、商业推广、社会事件等真实案例。因此,《弱传播》既是传授面试、公关、谈判、恋爱乃至夫妻之道中传播技术的实用书,又是处理舆论危机和打舆论战的实战工具书,也是所有媒体人、公众人物和公务员的案头书。见解独到,论述缜密,体系完整,堪称国内首部“舆论世界的哲学”。寄望每一个通过舆论改变人生或摆脱困境的人都能从《弱传播》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 英语语言教学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

    英语语言教学与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研究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英语教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广大英语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实践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为英语教学的改革做出了艰辛而有益的探索。
  • 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广播文艺理论研究

    本书沿着中国广播文艺的发展脉络.对各种广播文艺形式的艺术特征和意境营造的细密之处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诠释.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其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有机融合是写作的主要特点。
热门推荐
  • 冷酷王爷妖娆妃

    冷酷王爷妖娆妃

    "她是武功独步天下的玲珑少主,为救心爱的男人,她化身城破家亡的冷家小姐,只为了成为他的王妃,得到他那块可以让死人复活的赤血玉玦。温软缠绵之中,她伏在他的胸膛,“嫣儿此生只做王爷的女人...”皇宫晚宴之上,她一曲曼舞,技惊四座,而她却只是那般深情地看着他,“王爷,嫣儿为你而舞……”他终于放下防备,许她一世恩宠。而她,竟带着他的传家玉玦,背离而去。他恨极成魔,开始一点一点地摧毁她的一切,可有谁知,他要的,无非是她的心。
  • Getting Things Done When You Are Not in Charge

    Getting Things Done When You Are Not in Charge

    The new edition has been written for a wider audience, including people in both the for-profit and not-for-profit sectors, paid and volunteer workers, managers and individual contributors, contract and freelance workers.
  • 名模之死

    名模之死

    莫迪小姐神秘死亡,警方发现死者也是凶手,但谋杀对象为庄妮小姐。突破重重迷雾,黑社会老大浮出水面,而幕后主使者指向了探员的公公。但凶手又遭了谋杀,结局扑朔迷离,为读者留下了巨大想象空间。
  • IQ265恋人搜查官

    IQ265恋人搜查官

    被一个长年住在监狱里的腹黑男人缠上是什么体验?被24小时GPS定位、实时监控一举一动是什么体验?可怕的不是身为警察却爱上了犯罪基因99%的天生恶魔,而是沦为IQ高达265的天才黑客的独家玩偶。
  • 巨星老公,求轻宠

    巨星老公,求轻宠

    金牌助理:“你是我命中注定的衰神!遇见你一次,倒霉一次。”大明星:“你是我命中注定的吉祥物,遇见你,从过气明星到巨星!”“所以,一辈子要赖上你!”
  • 我为一世魔主

    我为一世魔主

    小的时候,爷爷说,人死之后,便会化成天上的星星。长大以后,父亲说,人在死前死后,都会化成天上的星星,因为,我们本来就是由天所生,从天而降的!是天的臣子!后来的后来...任无休忽然明白,人这一生,谁都不是谁的臣子,每个人都是皇...属于自己的皇!...简体版:这是一个曾有着十三颗太阳,亿万星辰的世界,每个人代表着的,都是天上的一颗星辰,意味着乃是从天而降的天臣!任无休,亿万颗星辰中的一颗。然后有一天,他梦到一个女人...他再不愿为臣!——(黎明,在黑夜里成就永生。)
  • 7招赶超优等生

    7招赶超优等生

    学习方法是一个学生成绩优秀的关键。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不会有成功的学校教育。改变孩子的学习状态,要从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起。只有在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下,才可能取得好成绩。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就能早日赶超优等生。
  • 穿越游龙戏凤:天才小王妃

    穿越游龙戏凤:天才小王妃

    【已完结】初遇,他一双桃花眼,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一脸坏笑,又像个地狱来的恶魔。“苏茉,我救了你,你就是我的人,必须要嫁给我!”苏茉杏眼一瞪:“你喜欢幼齿呀,我可没兴趣啃老牛!”她可是智商超过160的天才少女,我的穿越我做主,岂能被人左右?她美丽,但不是花瓶,有智慧。男人,只能臣服于她,别想征服她!【本文所有情节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活在地底的导师

    活在地底的导师

    不对吧,我张梓潼居然将某点的穿越重生玩了个遍?身为半妖,实力受限制,还要做导师。战斗是不可能战斗的了,只靠靠战法维持生活了。好在本导师有一个囊括动漫,游戏,武侠模板的系统,动不动就给我那一群听话的学生创造个战法。宁诀痕:“吃我一记顶上化佛!”崔桐山:“张氏六式·最大轮·六王枪!”李臣舟:“张氏奥义八极崩,恐怖如斯!”
  • 血线虫之誓

    血线虫之誓

    仙侠,从来都是于神话之下让人流连,于世间善恶之中使人感叹,于各自心境之内使人感动!仙者,山中归隐求道者;侠者,世间夹缝证道者。——张羽升此两种不同的人群,也许也会有相似相同的一面!妖虫之王、魔族之圣,血线虫母、孕育重生,三分元血、不死不灭,麒麟圣王、再临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