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移民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打工不能给中国人干,听着有点绝对,但也不无道理。
许多人都有过在唐人街打工的经历,回头看看,都有点儿往事不堪回首的感觉。其实,唐人街的老板们也未必是故意欺负人,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是经过了冒险偷渡、拼命打工、勤劳致富这么三个阶段挨过来的,所以,他们吃过苦就觉得你吃点苦也是理所应当的,他们受过气,也就不太把你当人看。另外,偷渡过来的没有身份的人都扑向唐人街打黑工,不挑活,不讲价,给钱就干。老板不愁人手,你不干有人干,低价能雇到人,利益驱动,也就不会给你合理的工资了。
刚来加拿大的时候,前前后后地也打过几份工,总的感觉也是给老外打工要比给中国人打工好一些。
第一份工作就是前面提到的在唐人街的中餐馆给人家洗碗,只做了一天就不干了。
我的第二份工是朋友介绍的,在两家香港人合伙开的饭店里帮厨。帮厨,说白了就是厨房杂工,也就是什么活都干,刷碗,择菜,包春卷,炸春卷,烤鸡翅等。由于姿势不停地变换,所以也不觉得怎么累,但是也一点儿闲不着。中国老板的想法就是按小时给你钱了(每小时六块),就不会让你闲着,生意忙时,得紧张起来紧忙活,过了饭口,没啥客人了,老板就没活找活,经常让我擦擦冷柜,关键是那个店的生意总是不好,所以我也就总是擦冷柜。好在每天工作结束后我都可以好好地吃上一顿,因为忙了一天了,他们会善待自己,总要做些好吃的,而他们只有我一个工人,所以我们也就大家一起吃,对于一个“单身汉”来说,隔三差五地能美美地吃上一顿像样的晚餐绝对算是一种享受。
我的第三份工作是在蒙特利尔的英文报纸上找到的,看了英文报纸我才发现,这里也有很多英裔人士开的工厂,招工并不需要法语,实际上找份简单的体力工作也要不了多少语言,闷头干活就是了。
这是一家刚开业的洗车行,我的工作就是洗车。我还是要求打现金工(黑工),老板开始不答应,我说我刚来,“工卡”(类似身份证件,有你的号码以及你的个人记录)还没有办下来(不好意思,撒了个小谎)。他想了想还是答应了,时薪六块,外加小费。
洗车是个简单的工作,我看有点儿像给人洗澡。车子开进来,先用高压水枪给车痛痛快快地冲个“淋浴”。然后,车向前移,进入到第二道程序:工人们戴上毛茸茸的大手套,在放有洗车液的水池里浸泡一下,开始给车“打肥皂”,如果有需要再打一层蜡;第三道工序是清洗汽车里面,吸尘器清理脚下及车座,里面玻璃等其他地方再用特殊的抹布配上特殊的洗液擦干净。把这部分比作洗澡有点牵强。最后,又是一通酣畅的“淋浴”,然后擦干车身,清洗完毕。
给老外打工比较简单,活多了使劲干,赶上雨后或雪后天晴,车一辆接一辆,从早到晚,连个喘气的时间都没有,天儿不好,没活时,工人们坐着聊天、打牌,时薪照给,小费照拿。每天最高兴的时候就是下了班关上门,工人们从墙上取下装着小费的罐子,把它往地上一倒,数钱、分钱。由于是额外的收入,我们也经常买些饮料、雪糕或是炸鸡腿之类的犒劳一下自己。
第四份工作,是个正式工作。所谓正式工作,就是工作是在税务局记录在案的,你享受工人应有的权利,诸如,老板除了工资还要给你买相应的退休养老等保险,外加每年的带薪休假等。而你的收入也要报税,当然,如果你的收入低,政府年终还会退税给你。那时我才知道,并不是像人们说的,只要打正式的支票工就要扣除助学金,而只是当你的收入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以后助学金才会相应减少,偶尔做点工根本不受影响。
那是一家规模很大的塑料制品厂,我的工作是在生产线上把塑料制品分类、包好、装箱,比如塑料玩具从传送带上移过来,你要进行分类,几件一组放到塑料袋里,封好,放到大的包装箱中,等到包装箱满了,拿走,再装下一个。这活儿看似轻松,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动作,但是传送带设置的速度让你根本没有时间休息,刚想直直腰,喘口气,产品就又到了你的手边,所以工人们就得像机器一样不停地干,颇有点儿像卓别林电影中拧螺丝的工作。工资是八块/小时,老板答应不久工资就会涨到九块,但我只干了一个假期,开学了也就不干了。顺便说一句,那家工厂的确够正规的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其间还给我发了个“工作能手”之类的奖状,也不知算是奖励还是鼓励,另外,不干了,还得在一份离职的材料上签字,可能是因为那家工厂有工会,老板不能随意开除员工,自动离岗要本人签字画押吧!
最后一份工作是我在心理上、身体上感觉最轻松的一份工作,那时有了车,才发现工作选择机会其实很多(因为许多大的工厂都远离市区,没车很不方便),另外,打过几份工后也就不那么紧张了,你用人,我干活,堂堂正正,理直气壮。在加拿大,每年八月份是人们休假的日子,到处缺人,我们上学的同学便找到一个大型的制鞋厂,放假期间,十几个同学一起打工,有说有笑,很是开心。工作也很轻松,就是折鞋盒,把一块硬纸板,左叠右折弄成个鞋盒,再把鞋子装进去。有时我们男的也干些装货、卸货的活儿,东西不重,也没人管,我们干干歇歇,一点儿也不累。后来,开学了,也就没人去了,工厂缺人还时不时地给我打电话,叫我找几个人过去帮忙,我去过几次,再后来,我也找不到人了。上了学,有了收入,也就没人看得上这种体力工作了。
总体说来,在老外的工厂,老板与员工的关系好像只是分工不同,工人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一般老板不会对你吆五喝六,也不会提出过分要求,而许多中国老板就会感觉他是你的老板,也是你的主人,说点儿难听的话是免不了的,提出些过分要求的事也是时有发生。比如我的一个朋友给一家便利店打工,本来是收款,可老板经常要他在上班的路上给他买些大超市打折的商品,这等于是让他工作之余替他上货了。还有,我们中国人总认为老板的秘书也是老板的私人生活助理,可以为老板做一切事情,其实发达国家的老板和秘书的关系同样是工作关系,秘书可以按老板的要求打印一份材料,也可以对老板提出帮助打饭的要求说不。
虽然打过几份工,但做的时间都不长,并且后来我上了学也有了收入,学习为主,打工为辅,也就没有什么压力了。回头看看,打工的苦和累大都源于自身,刚来时,身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行,加上在国内从没干过体力工作,心里总是有些紧张,生怕做不好,所以总是拼命干。还有,由于语言差,信息少,加上没有车,使明明有身份,可以光明正大找工作的新移民偏偏打着受人欺负,没有保障的“黑工”,想想看也算是自找苦吃吧。
老冯语录:
虽说忍耐与坚持是成功者必备的品质,临时的打工者倒不必恪守此道,工作该换就换,道路越走越宽。
七、到达加拿大两个月就赶上了圣诞节,举目无亲,就上蒙特利尔市政府去过个节吧
移民加拿大久了,觉得哪儿都好,但是那个“闷”劲儿实在让人受不了,所以我们这些不甘寂寞的人就没事找事,除了旅游,更多的就是十家八家有事没事地聚一聚,几乎所有节日,中国的,加拿大的,都是我们郊游或是聚餐的理由,不夸张地说我们现在是逢节必过。想想刚来时,就没有那个闲心了。春节到了,没那个气氛,也就入乡随俗的不过了;圣诞节来了,反正也不是中国人的节日也就算了吧!但是不管你过还是不过,圣诞节的浓浓气氛还是紧紧地拥抱着你,使你时时感受到身在其中。
2000年,在来到加拿大的第一个圣诞节的前一天,我还在做工,那天晚上,回到家,看见邻近的中国新移民在大包小包地往家拿东西。仔细看看,有火鸡,有蔬菜,有面包,还有些水果。一问才知道,原来是政府为了让所有的人都能欢欢喜喜地过好圣诞节,特地准备了数量充足的圣诞礼物(主要是食物),在蒙特利尔设有几个发放点,凡是没有工作的,或是生活困难的人都可以拿着身份证件排队去领。程序也很简单,只是出示一下证件,登个记,就可以了,以免领重了。据说,在排队领礼物的人中,黑人居多,中国人也不算少。在国内我们习惯了“不要白不要”的“大家拿”思想,所以,政府免费发放礼物,尤其是刚来的新移民确实也不富裕,白给谁不要呀!
听说第二年,由于领礼物的中国人太多,工作人员也分不清这些人是不是有工作,是不是穷人,就干脆找一个中国人的什么组织机构,专门负责对中国人的礼物发放,让中国人自己来分辨、自己来控制好了。
我把这件事情写下来,主要是想说说加拿大政府在节日期间对穷人的关注,另外,本人也多多少少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
这么好的事儿我没赶上!
第一个圣诞节,礼物没有拿到,节还是过上了。
圣诞节休息,不用做工。孤家寡人的我正在家里发愁这个节过不过,怎么过之际,朋友打来电话。说是圣诞节晚上,蒙特利尔市政厅有圣诞庆祝活动,有吃的,有演出,好像还可以和市长见见面,最重要的是免费入场。在国内,市政府的大门可不是普通老百姓说进就能进去的地方,找谁?干吗?证件!不问个底儿掉门卫是不会让你进去的,市长大人就更不是什么人想见就能见到的了。到了加拿大,有这么个机会当然是好事,不能错过。
闲着也是闲着,去看看西洋景。
市政厅位于蒙特利尔的著名观光风景区——“老港”,是一座庄重、典雅的欧式建筑大楼。因为是圣诞节,大楼的四周布满了一串串的装饰彩灯,在夜晚,此起彼伏地闪烁着,而大楼正中央悬挂着的一个巨大的圣诞花环更是招摇地大放光芒。
这里没有围墙,也没有卫士站岗。走上台阶,推开大门,两边西装革履的工作人员彬彬有礼,笑容可掬地和每个到来的客人打招呼,并互祝圣诞快乐。抬眼望去,大厅里灯火辉煌,热闹非凡。一楼分为三大部分,进门左边,人们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着和市长合影留念。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蒙特利尔的市长每年的圣诞节都要到市政厅与民同乐,并且与民拍照留念。右边有一个小小的舞台和座位不多的观众席,舞台上,一位男士正在引吭高歌,观众们也在拍掌附和。再往里走又是一个大厅,只见,圣诞老人端坐正中,旁边多了一位美丽慈祥的中世纪妇女。没听说过圣诞老人有过家室呀?也不知她是何方神圣。同样地,这里也有许多人在排队等待和圣诞老人以及“圣诞老妇”合影留念,只是队伍中更多的是等待领取礼物的孩子们。另外,在宽阔明亮的地下一层,还设有一个面积较大的自助式的晚宴大厅,桌子上摆着各式点心、糖果,还有咖啡、饮料等,人们可以不必拘谨,随意享用。
对于来自中国的移民来说,我们自然还是对同蒙特利尔时任市长合影留念颇感兴趣,四处走走后,便随着人流排起了长队。大约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排到了我,我走上前去,市长皮埃尔·布克伸出双手,问了声:你好!我“受宠若惊”,也连忙向他问好,然后我们并肩合影留念。照完相,我等在一边,一两分钟后,工作人员取出一次成像的照片,递给市长,市长在上面认真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再递给我,然后再站过去等待下一位客人。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和市长大人单独合影拍照,甚觉荣幸。后来才知道,在加拿大这纯属小事一桩,别说是市长,普通百姓就是想和加拿大总理哈柏先生合影留念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第二年的圣诞节,我又陪着孩子、夫人去了一次市政厅。孩子和圣诞老人合了影,也领到了圣诞礼物,还品尝了各种西式糕点,玩得非常开心。最后,我们全家又和新任市长汤布利先生合影留念。再后来,每年的圣诞节我们都会和朋友们欢聚一堂,也就没有时间去市政厅陪领导们去了。
我一直幻想着如果有一天我当上了什么大老板,在国内有个大办公室,就把我与两位市长的合照高高地悬挂在我的老板台后面墙上的正中央,炫耀一番。每当有人问起,我就省略了什么排队等候,什么免费提供食物等环节,而是简单地说:我们是朋友。可惜一直没有这个机会,这两张照片一直默默地被我夹在相册里,后来倒也派上过用场,我的一个朋友要移民魁北克,我给他出了个朋友关系证明(据说可以加分),并把我和市长的合照借给了他。面试过程当中签证官问我朋友:你们要去蒙特利尔,在那儿有朋友吗?朋友回答:有哇,他们在那儿做生意,生活得不错。说完及时拿出我们全家和市长的合影……
当然,我的朋友从语言到专业都很优秀,朋友关系证明、与市长先生的合照等说不上是雪中送炭,或许也只能起到个锦上添花的作用吧!
老冯语录:
不管市长大人是不是在作秀,对于我们这些刚来加拿大的新移民来说,那份温暖的感受却是实实在在的。